A. 美國股市三大指數指哪三個
道瓊斯工業指數、納斯達克和標准普爾
滿意請採納
B. 納斯達克與恆生指數是什麼意思
納斯達克證券市場的英文全稱為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ated Quotations(NASDAQ),即全美證券商協會自動報價系統,是由全美證券商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在1971年建立並監管的以美國證券公司報出股票買賣價格為交易方式的股票電子交易市場。該協會是一個自律性的管理機構,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注冊。幾乎所有的美國證券經紀和交易商都是它的會員。
納斯達克證券市場,作為美國高科技企業成長的搖籃,在美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也是全球知識經濟迅速發展的強大助推器。納斯達克市場現在已不是平常意義上的二板市場,在納斯達克上市的5500多家公司中,約有近2000家高科技公司。在全美上市的網路公司中,除極少數幾家在紐約交易所上市外,其餘全部在納斯達克上市;在該市場上,僅電腦或與電腦有關的公司就佔15.8%,電腦和電信兩個領域的市場資本約佔2/3;在美國資本市場市值最高的5家公司中,納斯達克佔有微軟、英特爾、斯科3家,其餘兩家即通用電氣和沃爾馬特則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
而且,目前納斯達克市場發行的外國公司股票數量,已超過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美國證券交易所的總和,成為外國公司在美國上市的主要場所。因此,納斯達克是全球最重要的證券市場之一,是高科技公司的象徵和代名詞。
納斯達克共有兩個板塊:全國市場(National Market)和1992年建立的小型資本市場(Small Capital Market)。納斯達克在成立之初的目標定位在中小企業,但只是因為上市企業的規模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越來越大,所以,納斯達克不得不將自己分成一塊"主板市場"和一塊"中小企業市場"。
恆生指數,由香港恆生銀行全資附屬的恆生指數服務有限公司編制,是以香港股票市場中的33家上市股票為成份股樣本,以其發行量為權數的加權平均股價指數,是反映香港股市價格趨勢最有影響的一種股價指數。該指數於1969年11月24日首次公開發布,基期為1964年7月31日,基期指數定為1000。恆生指數的成份股具有廣泛的市場代表性,其總市值佔香港聯合交易所市場資本額總和的90%左右。為了進一步反映市場中各類股票的價格走勢,恆生指數於1985年開始公布四個分類指數,把33種成份股分別納人工商業、金融、地產和公共事業四個分類指數中。恆生捐數成份股的選取原則如下。
(1)按股票市值大小選擇,必須屬於占聯交所所有上市普通股份總市值90%的排榜股票之列(市值指過去12個月的平均值)。
(2)按成交額大小選擇,必須屬於占聯交所上市所有普通股份成交額90%的排榜股票之列(成交額乃指過去24個月的成交總額)。
(3)必須在聯交所上市滿24個月以上。
根據以上標准初選出合格股票後、再按以下准則最終選定樣本股:
(1)公司市值及成交額之排名。
(2)四個分類指數在恆生指數內各占的比重需大體反映市場情況。
(3)公司在香港有龐大業務。
(4)公司的財政狀況。
恆生指數計算公式是:
現時指數 = (現時成份股的總市值)/(上日收市時成份股的總市值)*上日收市指數
C. 中國人能不能炒美國股市的股票
中國人可以炒美股的。只是要進行美股開戶,開戶方法如下:
1) 填寫賬戶申請資料表
在Scottrade中文官網(地址https://chinese.scottrade.com/)右上角點「亞太居民申請」,或直接點這個鏈接:https://w8apply.scottrade.com/default.aspx,開始在線填寫賬戶申請資料表。
表中第二頁有幾個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選擇「個人賬戶」或「共同賬戶」:個人賬戶就是一個人的賬戶(推薦選個人賬戶),共同賬戶是比如兩個人都可以分別登錄交易的賬戶,這需要提供雙倍的材料;
第二,選擇「現金賬戶」或「融資融券賬戶」:新手選擇「現金賬戶」即可(現金賬戶要求開戶後一個月內匯入至少500美元,融資融券要求2000美元;申請現金賬戶開戶成功後,可以再進一步申請融資融券賬戶);
第三,「是否有興趣期權交易」:新手選「否」即可。
完成上述表格,最後頁面會給出一個申請代碼,記下來;然後下載「非美國居民經紀賬戶申請表」PDF文件。
2) 填「非美國居民經紀賬戶申請表」PDF
這個PDF文件可以直接在Adobe Reader中直接編輯。
填完之後,列印、簽字、然後掃描(或拍照)。需要注意的是,掃描時,一定要把整個表格都掃描上,
3) 掃描文件並發送Email
需要的文件材料可以是身份證、戶口本、駕照或護照等,具體參見鏈接:https://chinese.scottrade.com/zh_CN/InternationalAccount/InternationalAccountDocuments.html#tab0,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材料即可。
將准備好的材料掃描(或拍照),與上一步掃描的申請表一並發送到郵箱[email protected] 。
4) 發完Email之後
如果沒有意外情況,一般不超過五個工作日,Scottrade就會發來一封郵件告訴你賬戶開設好了。
如果有文件不符合要求,Scottrade會通過電話或郵件通知需要重新提交的文件。
如果長時間(大於五個工作日)沒有回應,發郵件到[email protected]催一下就好
5) 填寫W-8BEN表格
W-8BEN表格是美國國稅局用來確認外國人身份的表格。
收到Scottrade開戶成功的郵件後,根據郵件里的說明,登錄Scottrade,點「我的賬戶」,選擇「我的資料和喜好」,再點「W-8BEN」,勾選自己的姓名然後點「繼續」,一步一步填就可以了。填完提交表格後,
D. 你認為國家對股市大跌會採取什麼措施
中國股市的這一輪暴跌是各種因素復合作用的結果。美國次級債危機以更大的規模和深不可測的形態再次惡性爆發並導致世界主要股市的持續大幅下跌,無疑是中國股市這一輪暴跌的最主要原因。但不容忽視的是,這一輪股市暴跌與最近一個時期的股市政策也直接有關。自去年8月以來,除了封轉開以外,開放式基金的發行和創新型基金的發展就已經被全面叫停,很多基金還關閉了申購通道,股市政策從積極推動市場的制度建設與發展轉向壓制股指上漲,股市的制度建設開始服務與服從於政策目標。在股市資金供給的主渠道被基本切斷的同時,市場的供給卻在迅猛增長,大盤股的發行與上市、上市公司的巨額再融資一個接著一個,市場的供求關系日益發生傾斜。1月18日發布的全國證券期貨監管會議文件又把加大市場擴容力度作為主線,不但明確了創業版推出的時間表,而且還提出了推動紅籌股公司及其他境外公司在A股市場上市、推動已上市公司擴大實際進入流通的股份比重的明確任務,而發展機構投資者的任務則被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在國家的貨幣政策已經轉向從緊、市場的資金供給渠道日益狹窄的大背景下,這樣的市場監管原則就很難不被市場解讀為重大利空,而中國平安1500億元的再融資方案作為擴大上市公司流通股份規模的實際操作案例,無疑對遭受次級債危機沖擊的中國股市起到雪上加霜的作用,進而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大中小非上市流通規模的急劇擴大、市場擴容預期的進一步提高與美國次級債危機的更大規模爆發等多種因素結合在一起,就急劇放大了市場的下跌風險,導致了中國股市一波又一波的大幅下跌。
股市的暴跌所考驗的不僅是市場與投資者,而且更是管理層甚至政府;國際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個重大甚至特大變數所檢驗的不僅是政府與管理者的智慧,而且是因勢利導、隨機應變、順勢而為的整合能力與駕馭能力。必須看到,次級債危機的再度惡性爆發非同小可,由於次級債危機所波及的都是全世界頂級的投資銀行和金融機構,而且這種危機的爆發進程與波及程度都很難把握,因而次級債危機究竟會對世界經濟與世界股市、中國經濟與中國股市帶來什麼樣的負面影響,現在還很難估計。到現在為止,整個世界對次級債危機的嚴重程度與危害程度都明顯低估了,美國政府在幾天內接連動用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來緊急救市就是一個明證。歐美股市在美聯儲大幅減息後仍然暴跌,在經歷短暫的反彈後今天歐洲股市又開始下跌,就進一步表明了整個市場對次級債危機前景的預期。在人民幣與美元的利率已經倒掛、美國經濟極可能陷入衰退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的宏觀政策與中國股市的調節政策都應當盡快進行調整。在我看來,美國經濟的衰退不可能不波及世界,對中國經濟的最直接影響就是出口增長的減速,出口增長的減速就必然帶來產能過剩,國內市場的供求關系就很可能會發生逆轉性的重大變化。因此,現階段的宏觀政策就不能僅僅關注通貨膨脹和投資過熱,更要關注未來時期可能出現的需求不足甚至通貨緊縮,關注已經實施的緊縮政策所帶來的累積效應。美國股市的走熊也不可能不影響到中國股市,中國股市的牛市環境已經發生了與過去兩年完全不同的重大改變,防止市場暴跌甚至防止市場進一步走熊應該成為現階段股市政策的核心內容與主要任務。
"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是全國人民心目中的一盞希望之燈,政府應該點亮它,在這個最寒冷的時刻給民眾送去希望與溫暖,眾志成城,像抗擊非典那樣抗擊次債危機的不利影響--有多少人在苦苦期盼。
版主記得採納我的答案哦,謝謝
E. 中外合資車有哪些品牌
問題一:中外合資的汽車品牌有哪幾個 馬自達(日本):一汽馬自達,長安馬自達,海南馬自達(已停產)。 本田(日本):廣汽本田,東風本田。 標致(法國):東風標致。 豐田(日本):廣汽豐田,一汽豐田,川汽豐田。-大眾(德國):上海大眾,一汽-大眾。-奧迪(德國):一汽奧迪。-日產(日本):東風日產,鄭州日產。-賓士(德國):北京賓士,福建戴姆勒賓士。-寶馬(德國):華晨寶馬。-起亞(韓國):東風悅達-起亞。-現代(韓國):北京現代。-菲亞特(義大利):廣汽菲亞特,南京菲亞特。-別克(美國):上海通用別克。-凱迪拉克(美國):上海通用凱迪拉克。-福特(美國):長安福特,江鈴福特。-三菱(日本):東南三菱,北京三菱,廣汽三菱。-沃爾沃(瑞士):長安沃爾沃。- 克萊斯勒(美國):北京戴姆勒賓士-克萊斯勒,福建戴姆勒-克萊斯勒。-蓮花(英國):上汽蓮花,青年汽車-蓮花. 鈴木(日本):長安鈴木. 雪佛蘭(美國):上海通用雪佛蘭,上海通用五菱雪佛蘭。-
問題二:中外合資的汽車品牌都有哪些?都和哪些國家合資的? 德國,上海大眾,一汽大眾,北京賓士,華晨寶馬,一汽奧迪;美國,上海通用,通用五菱,長安福特,北京JEEP,法國,東風雪鐵龍,東風標志;日本,廣州本田,廣州豐田,東風本田,一汽豐田,四川豐田,昌河鈴木,長安鈴木,東風日產,鄭州日產,長安馬自達,一汽馬自達,海南馬自達(已經散了);韓國,北京現代,東風悅達起亞,上海雙龍(破產);義大利,南京菲亞特(已經散了)
問題三:合資車有哪些品牌? 日本:豐田、本田、日產、馬自達(美國控股)、三菱、雷克薩斯、英菲尼迪、謳歌、斯巴魯、江鈴、鈴木;
德國:大眾、奧迪、賓士、寶馬、斯柯達、mini、 *** art
美國:克萊斯勒、JEEP、別克(美國通用)、雪佛蘭(美國通用)、凱迪拉克(美國通用)、福特
英國:捷豹、路虎(印度控股)、蓮花
法國:標致、雪鐵龍、雷諾、DS
義大利:菲亞特
韓國:現代、起亞
西班牙:西雅特
瑞典:沃爾沃
基本上就這么多了,一個字一個字打的,給個好評吧親。
問題四:中美合資汽車有哪些牌子 中美合資車有:別克,凱迪拉克,雪佛蘭,歐寶,福特,吉普,克萊斯勒~
附上資料
-----------------------------------------------------------------------------------------------------
通用汽車公司(英語: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通稱為GM),是一家美國的汽車製造公司。旗下擁有別克(BUICK)、龐蒂克(Pontiac)、GMC、土星(SATURN)、凱迪拉克(Cadillac)、霍頓(Holden)、大宇(Daewoo)、雪佛蘭(Chevrolet)、歐寶(OPEL)、奧斯摩比(Old *** obile)等品牌。其中雪佛蘭和GMC事業部製造卡車與載客用轎車。2004年將奧斯摩比品牌退休。還有一些其它的品牌,如ACDelco獨立出去成為Delphi汽車零件公司等等。通用汽車電動車事業部還生產電柴混合動力車。另外,還參股鈴木、ISUZU等日本汽車公司,在俄羅斯也有合資公司,通用的總部在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市,另外廠房遍布美國30州和世界32個國家。
福特汽車公司(Ford Motor pany,NYSE:F)是一間生產汽車的跨國企業,於美國密歇根州迪爾伯恩(現公司總部所在地)由亨利・福特(Henry Ford)所創立,在1903年公司化。在其20世紀如日中天的時候,福特、通用與克萊斯勒被認為是底特律的三大汽車生產商。這三家公司統治著美國汽車市場。福特汽車的商標是來自創辦人亨利福特常用的簽名字體。福特汽車在美國汽車市場連續七十五年保持銷售量第二名,僅次於通用汽車,2007年才因油價高漲大型SUV休旅車與卡車銷量減少,被豐田汽車超越成為美國市場銷售量第三名。
當下福特汽車公司的主要品牌是
福特、林肯(Lincoln)。福特的長期暢銷車款極多,
Escort、
Taurus、
Focus、
Mondeo、
野馬跑車、
Fiesta、
Explorer SUV休旅車、
F系列卡車、
常被改裝成加長型豪華車的林肯Town Car,
美國電影中常出現的警車與計程車Crown Victoria等車。
克萊斯勒汽車公司,中國大陸、台灣作克萊斯勒, 港澳作佳士拿,是美國的一家汽車製造商。
集團的廠牌包括
克萊斯勒(Chrysler)、道奇(Dodge)、吉普(Jeep)、老鷹(Eagle)
最著名品種-吉普車 以前M1A1也是這廠做的
問題五:中外合資車有哪些? 主要有這么幾個品牌:1、廣州豐田2、廣州本田3、長安鈴木4、天津一汽(豐田技術)5、海南海馬汽車6、上海大眾7、上海通用8、一汽大眾(大眾旗下的丹,像奧迪都是不一一列舉了)9、東風日產(尼桑)10、東風雪鐵龍11、東南汽車(三菱技術)12、長安福特13、東風悅動起亞14、昌河鈴木等等,反正很多有的是合資車,有的是借用技術,基本除了我們說的國產的奇瑞、吉利等,別的都是合資。
問題六:國產汽車有哪些?哪些是中外合資的? 奇瑞集團共有四個品牌,奇瑞:QQ,QQGAMNE,A1,A3,A5,瑞虎,東方之子,旗雲
瑞麒:奇瑞的高端品牌,G5,G6,M1
威麟:奇瑞的SUV品牌,V系列,H系列,X系列
開瑞:奇瑞的微型車品牌,優翼,優雅,優派,
優優 ,優勁,優勝
中華集團共有三個品牌,中華:尊馳,駿捷,FRV,RSV,酷寶
金杯:海獅,海星,閣瑞斯
特種車:警用車,救護車,郵政車,無障礙車
比亞迪集團:F0,F3,F6,S8,G3
紅旗:HQ3,紅旗旗艦,HQE
奔騰:B50,B70
榮威和名爵:本來是英國的羅孚品牌,但由於羅孚的商標被福戶買了,所以才有了榮威和名爵,所以也應該算中國品牌,榮威:550,750,名爵:MG7.MG3SW,TF
吉利集團共有5個品牌,吉利:遠景,金剛,金鷹,自由艦,美人豹,中國龍
華普:海域,海尚,海迅,海鋒,海景,海銳
帝豪:帝豪
全球鷹:熊貓
上海英倫:TX4
力帆集團:320,520,620
江淮集團:和悅,賓悅,同悅
長城集團:哈佛,酷熊,炫麗,迷你,精靈,嘉譽,賽弗,哈佛派
雙環集團:CEO,SRV,小貴族
北汽:角鬥士,騎士,勇士,陸霸,陸鈴,戰旗2023(2024),B40,域勝007在易車網查到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
問題七:現在我國還有什麼品牌的汽車是中外合資的 基本上你能看到的外國品牌,都在中國合資了,少部分沒有合作,奢華型的如跑車。
大貨車較少。
問題八:有哪些車是合資車 這個問題太大了,我隨便幫你說一些吧。
國產車你是指自主品牌吧?有以下這些:吉利、奇瑞、長城、比亞迪、中華、力帆、江淮、奔騰、名爵、長安、榮威、東風、哈飛、海馬、華泰、東南等。
合資品牌有:奧迪、凱迪拉克、寶馬、賓士、蓮花、本田、鈴木、標致、馬自達、別克、起亞、大眾、日產、三菱、斯柯達、豐田、現代、福特、雪弗蘭、雪鐵龍等。
大概就這些吧
問題九:我想知道所有汽車品牌分別都是哪些國家,還有哪些是中外合資的,我想知道的是所有,而不是一些,因為大部 請採納!
問題十:中外合資的汽車有哪些?最好加上汽車的品牌標志(圖片) 中外合資的汽車主要有北京現代,廣州本田,上海大眾
F. 美國8500億救市方案對中國股市有多大影響
影響不大,因為在美國這消息都是無法扭轉經濟頹勢的政策.
客戶向證券公司借資金買證券叫融資交易.客戶向證券公司借入證券賣出叫融券.該消息初期對入市資有限,在很長一段時間後走上正軌後(可能在3年以上),規模才可能對市場產生較大影響,而且通過國外市場顯示,融資融券發展到相對平衡後有助漲助跌的左右,但不會改變大趨勢,如果在牛市中該消息是利好,因為會放大上漲的勢頭,而在熊市中該消息一定程度上是很大的利空,因為下跌趨勢也可能被放大,該政策是把雙仞劍,在不同的趨勢中作用正好相反,由於該制度涉及業務擔保品、保證金強制規定、強行平倉制度、結算風險基金、信用等級制度等,必須要注意因杠桿投資帶來的遠超過以前的投資風險。
當然作為想出貨的機構,就算是利空,機構、股票和媒體也會忽悠個人投資者一直看多該利好政策,並認為該政策是實質性的利好,當然他們只想讓個人投資者這么認為,他們心理很清楚,該政策可能幾年內對股市都不會產生什麼利好,甚至可能因為熊市中的助跌作用是股市跌得更厲害,而借所謂的利好出貨,個人投資資金接盤的意願更大,說到底和印花稅政策一樣的是掩護機構出貨的遮羞布。
中國股市的不理性再次上演,投資者也不在意所謂的利好是否真的具有支撐大盤的左右,近期從機構到媒體再到股評一邊倒的噴多,感覺以前的大小非、中國經濟經歷的全球性危機似乎根本沒存在過一樣,對投資者來說也再也不是威脅了,只要未來繼續出「所謂」的利好那投資者就會瘋狂的介入搏殺,而利好的真實性和水分投資者根本不需要去驗證真假,只要出就是利好,匯金公司增持200萬股就成了重大利好(散戶比它買得多多了),中國石油公司22日增持6000萬股的消息就沒人去關心該消息的全部真實性(當天大單買入一共才4100萬股,加散戶買入的所有買入也才5100萬股,這6000萬股怎麼買的?)增持現在還只是個象徵性的動作而且裡面充滿的虛假數據,只不過已經被大盤漲得沒股可買這種心態左右的散戶會去關心這些數據中存在的貓膩嗎?美國降稅在中國也成了重大利好(美國股市因為該消息而連續下挫),成了炒作理由難到投資者沒想到美國之前承諾的7000億救市資金降稅後從哪裡來本來還可以通過提高稅來抽取(現在是降稅)。而美國最新的國會表決結果是該7000億救市提案雖然最終通過但是失常卻給了該救市措施最直接的答案,美國股市沖高回落高達100多點.這其實反應了該7000億救市資金在風暴面前杯水車薪(最多隻算短線利好).如果無法在現在將風暴剎住車,像雷曼這類超大型巨頭破產可能也只是開始而已(美國已經暗示一家國際性保險巨頭正准備申請破產,已經把這7000億基本上抵消了).
首先救市就需要錢來救而這最基本的東西做為世界第一富裕的國家美國卻出現了很尷尬的事,欠的外債數十萬億沒法還完的情況下經濟又出了問題美國是除中國以外的唯一一個可以靠強大的內需度過經濟危機的國家但是這次正好出問題的是內部問題而不是外部問題,所以這和上次的東南亞經濟危機不可同一而語如果這次危機在美國捉襟見肘的救市資金下擴大成全球金融危機,那可以毫不避諱的說美國可能經歷超過5年的經濟衰退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現在中國肯定不可能獨善其身現在的沖擊只是開始而已,並不像中國政府安慰中國民眾的豪無影響,後續負面影響必將陸續顯現出來,中國擴大內需的策略也是刻不容緩.
而既然這次危機才開始破產公司的步伐就不會到這里停止後面可以預期還會有很多美國的經濟巨頭紛紛倒下美國哪裡來這么多錢救市??所以中國政府的考驗才剛剛開始當然對中國股市的考驗也才開始希望中國股市能夠頂住大小非和金融危機的雙重壓力吧.
�0�2
在機構給散戶描繪美好未來時讓散戶去抄底時,機構在干嗎?
TopView數據顯示,與游資的堅決做多形成鮮明對比,上周五大盤漲停當天基金買入36.832億元,賣出70.692億元,凈拋出資金33.861億元,而凈買入最多的一類投資者為散戶;周一,機構一天凈流出資金隨著大盤放巨量的同時放出天量,佔主動拋盤的絕大部分。而QFII所在席位營業部竟全部為凈賣出!
機構機構這么看好後市干嗎在鼓勵散戶大膽抄底的同時自己卻瘋狂減倉,現在只能夠用瘋狂這兩個字來形容了。一波波的拉高出貨再配合一個個新的利好謠傳(市場謠傳節後將推出融資融券及T+0)(我反復給中小投資者提過,國家真的要出政策的時候是偷襲不是提前讓社會知道,有哪次不是這樣?回憶下吧!也就是說該謠言可能和前期謠傳了利好一樣說不準全都是機構造出來配合出貨的而謠言的結果都這只有一個,如果節後無法兌現那等待中小投資者只有風險)7、8月份利好滿天飛了2個月都沒出來可能還記憶憂新吧謠言利好的時候可能就沒利好,當利好謠言破滅消失市場跌出恐慌來了沒人相信利好了,可能利好才會出來,永遠站在大多數瘋狂投資者的對面可能也是理智之舉!在大多數人瘋狂失去理智和判斷力的時候保持一份警惕心沒有壞處。稍微理智清醒的基金經理很清楚現在世面上的所謂利好都是可有可無的,不影響大局的所以出利好就是堅決減倉,不過他們做得絕的是把不影響大局的利好做得像實質性利好給了個人投資者太多希望。
匯金公司持有工、中、建行股票所以該公司這次在二級市場象徵性買入股票有托股價的嫌疑,因為該公司的限售股以工商銀行為例如果現在不託股價等到2009年10.27日限售股《中國銀行09年7月15日解禁》上市的時候可能還會被腰斬的可能,那該公司的利潤可能繼續大幅度縮水到成本價附近那該公司的戰略投資就可以算是失敗了以3塊為例該公司如果不託股價,任由股價跌到2元那現在的3540億市值可能縮水為2360億,而這和該公司在股價最高時的10000億比已經損失到無法接受的程度所以托股價是為了在解禁期到期後能夠以更高的價格拋售,可能而不是大多數人考慮的看好後市長期投資,這也是被市場逼的,而且股價也不會回到大多數人被套的位置,因為該公司就是為了套利而存在的「超級大非」老百姓的錢繼續被吸進去填補央行對國有企業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天文數字注資損失,而動用國家外匯儲備用於國有企業因制度和機制的原因產生的虧損也遭到部分學者專家的質疑。)<該消息短線是利好但是如果解禁期到後,該公司不承諾不拋售股票並長期持有,那該消息在未來可能成為重大利空,因為該公司可能給股市帶來近8000億左右的拋壓盤,股市能夠承受得起嗎?大小非問題不解決破1800隻是時間問題同樣也不會是最低點. 而2270是這次反彈的第一壓力位(已經突破),2500是第二壓力位,如果在該點位大盤就突破不了開始扭頭向下了。見好就收吧。
股市很復雜也很簡單,復雜的是什麼因素都可能導致股市變化,但是簡單的是資金面的長期多空趨勢就決定了,大盤的長期漲跌趨勢,但是股市不可能只跌不漲,肯定會在下跌途中出現反彈,但是反彈的規模應該視政策面的利好消息的情況來判斷,如果還是這些非實質性的利好消息來託大盤,那每次反彈都是減倉的機會,只有針對大小非實質性的限制措施出來後,大盤才有可能緩解資金面的壓力,帶來一波中級反彈甚至反轉,只要這個導致大跌的核心問題不解決,投資者就要以反彈看待,逢高減倉,而連續超跌投資者信心的積弱使得抄底資金非常謹慎,雖然抄底資金試圖該變這種運行頹勢,但是情況卻並不是太樂觀,現在的股市並不是政府說的缺乏信心不缺乏資金,個人覺得在大小非的陰影下現在這兩樣都缺.今年是大小非最輕的一年,只有3萬億的解禁資金(足夠消滅主力了),雖然政府來了個基金也要講政治的說法不過看來實質作用不大,機構繼續反彈出貨的動作沒有停止不得不選擇邊打邊撤退的策略來降低損失,政府再出所謂的利好來阻止股市的繼續下跌,但是只要不是針對大小非的實質性的解決措施,只是一些不痛不癢的政策的話,那在資金的多空平衡已經打破的現在的這種行情下,投資者仍然不要太過於樂觀,因為實質問題沒解決,資金面就會繼續緊張.如果出現政策帶來的反彈時逢高降低才是明智之舉.不要去相信股評不考慮實際的大行情.由於2009年的大小非解禁資金是近7萬億,2010年的解禁資金是近10萬億,而這已經遠遠超過了今年的3萬億,所以,在這個導致這次大跌的核心問題解決前,資金面的壓力是不可能解決的,任何邊緣性的利好政策帶來的都只是反彈而不會是反轉,股市雖然很復雜但是其實也很簡單,股市的規律就是賣的多餘買的就跌,買的多於賣的就漲,大多數人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是當資金面已經體現出來的時候為什麼有些人卻不願意去面對.別去相信大小非也有要長線投資的,在大小非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情況下一解禁上市就利潤高達400%以上,甚至高達1000%以上時,這種成本帶來的暴利,在一個弱勢行情下,你認為大小非持有者是會落袋為安還是會繼續看著自己的利潤縮水(大小非也是投資者,利潤第一同樣是他們的理念,當長期股東這種想法只有被機構教育出來的散戶會去干)而一個長期趨勢中因為某種原因賣的力量都處於壓倒性的優勢時去談牛市什麼時候回來就是在自欺欺人.非實質性政策帶來的就是反彈不是反轉.由於大盤最強的支撐區域3300~3400和股評、機構口中最強的所謂永遠不會被擊穿的政策鐵底2990都已經在資金面失衡的現實面前,迅速瓦解。所以短線在沒有新的利好政策的支撐情況下,反彈就是降低倉位的機會,有資金在手裡才有主動權,才能夠迎來真正的底。底是主力抄出來的不是散戶,在主力都迫於大小非壓力大規模減倉時,做為中小投資者能夠做的就是順勢而為,不要逆勢而動,機構減倉我們也要控制倉位。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請謹慎採納朋友
G. 美國有哪幾個股票交易市場
紐約股票交易所 (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美國證券交易所( American Stock Exchange )、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櫃台交易市場、粉單。
1、紐約股票交易所
紐約證券交易所是上市公司總市值第一(2009年數據),IPO數量及市值第一(2009年數據),交易量第二(2008年數據)的交易所。
在2005年4月末,NYSE收購全電子證券交易所(Archipelago),成為一個盈利性機構。
有大約2,800間公司在此上市,全球市值15萬億美元。至2004年7月,三十間處於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中的公司除了英特爾和微軟之外都在NYSE上市。
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實驗室發布《2018世界品牌500強》榜單,紐約證券交易所排名第372。
2、美國證券交易所
美國證券交易所(AMEX)過去曾是全美國第二大證券交易所,坐落於紐約的華爾街附近,現為美國第三大股票交易所。
美國證券交易所大致上的營業模式和紐約證券交易所一樣。但是不同的是,美國證券交易所是唯一一家能同時進行股票、期權和衍生產品交易的交易所,也是唯一一家關注於易被人忽略的中小市值公司並為其提供一系列服務來增加其關注度的交易所。
美交所通過和中小型上市公司形成戰略合作夥伴關系來幫助其提升公司管理層和股東的價值,並保證所有的上市公司都有一個公平及有序的市場交易環境。
3、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
全稱為美國全國證券交易商協會自動報價表(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ated Quotations),是美國的一個電子證券交易機構,是由納斯達克股票市場公司所擁有與操作的。
NASDAQ是全國證券業協會行情自動傳報系統的縮寫,創立於1971年,迄今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股票市場之一。
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實驗室編制的《2018世界品牌500強》揭曉,納斯達克排名第176。
(7)美國的納斯柯達股票市場屬於擴展閱讀:
美國股票市場的基本特點為:
1、規模大、市場成熟、運作規范、股價穩定。經過數百年的市場規范運作,呈現出一種成熟市場的特徵。主要表現在股價水平與股價波動方面。
2、證券市場管理嚴格、規范。美國證券市場的管理為注冊制,其證券業的法規管制十分嚴格,聯邦和州立法機關頒布了各種法規來管制這一領域的經濟活動。
3、美國允許外國股份公司在美國證券市場發行股票並進行交易。在美國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下面設有專門負責外國發行人證券發行的「國際公司融資科」。
一般說來,外國公司的股份可以以下列3種方式在美國持有並進行交易:第一,外國公司在其本國所發行的股票;第二,外國公司向美國市場特別發行的股票;第三,美國存股證(ADR)。
4、美國有眾多的交易所。其中屬全國性證交所的有紐約證交所和美國證券交易所(AMEX)。;
地區性證交所有10多家,如波士頓證交所、辛辛那提證交所、中西部證交所、太平洋證交所、費城證交所、山間證交所和斯波克納證交所等。紐約證交所是全國最大的證交所,其交易量佔全部證交所交易總量的70%一80%。
5、美國發達的場外交易。美國場外交易由全美證券交易商協會管理,該協會有3000個證券交易商,500個證券經紀人和很多投資銀行家。
1971年為提高場外交易的效率,美國建立了全美證券交易商協會自動報價系統(NASDAQ),目前是僅次於紐約證交所和日本東京證交所的世界第三個重要的證券交易系統。
6、美國的股價指數。在美國,股票價格指數很多,主要有:道·瓊斯股價平均數,標准一普爾500種股價指數、美國證券交易所股價指數和全美證券交易商協會自動報價系統股價指數。
納斯達克的特點是收集和發布場外交易非上市股票的證券商報價。它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證券交易市場。目前的上市公司有5200多家。
納斯達克又是全世界第一個採用電子交易的股市,它在55個國家和地區設有26萬多個計算機銷售終端。
納斯達克指數是反映納斯達克證券市場行情變化的股票價格平均指數,基期為1971年2月8日,基值為lOO。納斯達克的上市公司涵蓋所有新技術行業,包括軟體和計算機、電信、生物技術、零售和批發貿易等。
美國證券交易所股價指數是用於衡量在美國證交所上市的所有普通股、美國存股證和認股憑證總市價的變動情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美國股票市場
H. 洪都航空屬於什麼行業洪都航空價格走勢如何洪都航空股票開盤什麼價
國防實力是保障國家安全的重中之重,所以市場很注重國防軍工板塊。軍工板塊成為市場熱點的原因在於他近期的上漲,今天就來和大家聊一下軍工板塊中的航空領域優質個股——洪都航空。
在對洪都航空進行分析以前,我還准備了軍工行業龍頭股名單有關內容提供給大家,點擊就可以領取:寶藏資料:軍工行業龍頭股名單
一、從公司角度來看
公司介紹:洪都航空具備初、中、高級教練機全譜系產品的研製開發和生產製造能力,能夠滿足不同用戶、不同階段的飛行訓練要求,教練機產品在國內、國際市場都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公司還具備了大型民用客機的機身段獨立製造能力,及部分客機大部件的國際轉包生產能力。主要從事初、中、高級教練機系列產品及零件、部件的設計、研製、生產、銷售、維修及服務保障等;當前主要產品為K8教練機、L15高級教練機;當前主要為C919大飛機項目,及波音公司轉包生產項目。
企業歷程簡單概述之後,下面就來講解這個公司的亮點之處。
優勢一、業務拓展,"教練機+導彈+無人機"綜合平台利刃出鞘
公司對洪都集團相關防務類業務進行置入式採納,目前,公司主營業務拓展為「教練機+無人機+導彈」三大品類。產品涵蓋L15高級教練機、YJ-9E反艦導彈、攻擊-11無人機等主戰裝備。雙向增強了航空產品發展和體系保障能力,當前全球防務產品不管是總量需求還是采購費用都在不斷增加。

優勢二、產品具有核心競爭力
國內同時具備初、中、高級教練機產品獨立研製及生產能力的系統供應商除了該公司沒有第二家。教練機系列作為主要產品,由公司自主製造成功,並且還擁有了自己的自主知識產權,L15高級教練機各項性能已領先世界,能充分滿足第三代戰斗機訓練需求,其整體技術標准達到俄羅斯、義大利、韓國等國的先進同類產品的水平,並可根據客戶需求定製生產;K8基礎教練機占據了國際外貿市場同類產品龍頭地位;CJ6初級教練機飛機被民航局證明處於安全可用狀態,頒發了適航證,為進入廣闊的民用通航市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並且針對各個機型,公司提供全方位的訓練保障服務。
由於現在的文章篇幅有限,更多關於洪都航空公司的深度報告還有風險提示,我已將其內容整理在下面這篇研報當中,點擊即可查看:【深度研報】洪都航空點評,建議收藏!
二、從行業角度來看
根據軍機數量,美國當前具備2835架教練機,所佔比例在全球達到了24%,教練機與殲擊機的機隊數量呈現1.1:1的比例。對比來看,我國軍隊教練機不僅是在絕對數量上,而且相對殲擊機比例關繫上都要差於美國,上升空間相對來說是非常大的,
軍費增加了,軍備也在更快速的發展,軍工優質企業能夠實現長期持續發展的可能。13,795.44 億元是2021年國防支出預算的金額,跟之前相比較,增長了6.8%。其中為加速武器裝備更新換代與推進軍事訓練的實戰實訓的預算是重點支出方向。所以說,教練機的升級已經是必然的趨勢,配備導彈長期需求旺盛。L15機型是多種高級戰斗機的訓練機型、擁有優秀的效費比表現,會是市場強烈需要的。在作戰訓練中會消耗的導彈,將來對導彈業務的需求會快速提高。
總的來說,我認為洪都航空公司作為軍工板塊中的航空領域優質企業,有行業紅利進行支持,很有可能實現高速發展。但是由於文章內容可能存在一定的延後性,如果想知道洪都航空以後的行情,直接讀完下方鏈接里的信息,有專業的投顧給你看股,看下洪都航空現在行情是否到買入或賣出的好時機:【免費】測一測洪都航空還有機會嗎?
應答時間:2021-10-28,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I. 歐美市場股份暴跌,都有哪些股份遭到重創
當天下跌最厲害的就是推特網,下跌幅度達到了21.11%,從中可以看出,推特網在這次股價下跌中受到了重創。
後面的行情怎麼樣?估計還要看未來十一月份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不過,隨著美國大選的日子越來越接近,股票市場的波動可能會比較大,
J. 我要寫一篇關於股票的論文(我們這學期在網上模擬炒股了)。希望各位給點意見啊,我都不知道從哪裡入手好
本文應以股票股利為例,對會計政策進行了分析。首先,探討了股票股利會計結轉存在的各種備選方式及其理論依據;然後介紹和評價了美國會計程序委員會制定的關於股票股利的會計准則;接著評述了股票股利會計政策顯示信號的理論假設及其實證檢驗;最後,結合我國會計制度對股票股利的相關規定,討論了我國公司會計的現實選擇。
制定會計政策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一項基本內容,也是將會計理論應用於實務的最為重要一環。在我略高於實行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隨著企業經營自主權的確立與強化,這一問題顯得尤為緊迫,已受到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高度重視。從理論界現有研究狀況看,多限於會計政策概念、性質、特點、目標等一般性理論問題的研究,還缺乏從實務處理的角度對會計政策進行具體分析[1]。有鑒於此,本文選擇公司分配股票股利這一會計事項,對會計政策的成因、制定及其經濟後果作一簡要分析,旨在引起理論界對這一問題的興趣和重視,同時民為實務界有關股票股利帳務處理提供一些參考性意見。
我國《企業會計准則——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將會計政策定義為,企業在會計核算時所遵循的具體原則以及企業所採納的具體會計處理方法。根據其制定的主體不同,會計政策分為宏觀會計政策和企業會計政策。前者主要是政府或權威機構通過會計准則的制定和實施來體現的。而事者則是在宏觀會計政策的指導和約束下,企業根據其自身的實際情況所選擇的會計原則、方法和程序,常也稱之為微觀會計政策。產生會計政策的主要原因在於會計自身的模糊性,以及人們所持的不同的會計觀點[2]。
由於所有者權益本身是由資產與負債倒軋而得,是各項會計政策的最終體現,這無疑對其自身變動的會計處理增添了復雜性,其會計政策也便具有相應的特殊性。而股票股利支付是通過留存收益資本化而造成權益內部變動的一件典型會計事項,長期以來,人們對股票股利的會計處理一直存在爭議。從某種意義上講,股票股利本身源於人們對股東權益的認識。這使股票股利會計政策的研究尤其是典型意義。
一、股票股利會計政策的成因分析
我國《公司法》規定,公司分配股利可以採用現金股利和股票股利兩種方式。其中,股票股利又稱為分紅股或送股,是公司無償向普通股股東增發普通股股票。它所涉及到的會計問題主要有兩個:其一,股東收取股票股利時應否將其砍認為投資收益;其二,送股公司應如何確認和計量分配股票股利所引起的權益變化。在現有的會計理論下,股東不應將收取的股票股利確認為投資收益。這也是目前會計界普遍持有的觀點。本文重點討論的第二個問題,即送股公司的會計處理,它涉及到結轉科目與結轉金額的確定。
(一)結轉科目的確認
公司發放股票股利可以視為帳戶結轉和股票分割兩筆業務的復合。因為股票股利並不代表股東對公司的投資增加,如果會計上不對股東權益另行分類,或者完全按來源劃分權益,則不存在帳戶之間的結轉問題。但在現行的會計實務中,為了提供決策相關的信息,會計人員對股東權益的劃分並未完全遵循來源標准,而是考慮了多重目標。典型的分類方式是將股東權益劃分為資本金帳戶和留存收益帳戶。前者可以進一步劃分為永久性資本(股份公司為股本)和資本盈餘帳戶(在我國為資本公積)。這樣結轉分錄就可以分別由資本盈餘和留存收益向永久性資本帳戶結轉。
在實行法定資本制的國家,資本金帳戶不得用於股利分配,用於利潤分配的資金一般只能來自留存收益。但在英美等實行授權資本制的國家,對股利來源一般不作嚴格限制,例如根據美國示範公司法(MBCA)的規定,如果公司保持償債能力並能在債務到期時償付則允許分配,在這種規定下,甚至股本(capital stock)都可直接用於分配,更不用說資盈餘(capital surplus)了;而在英國,用於描述股票股利的「分紅(bonus issue)」,其實施是按增發股份的面值從資本盈餘中結轉的。
(二)結轉金額的計量
分配股票股利的會計本質是在不改變公司資產總額的情況下,通過結轉留存收益(授權資本制下還包括資本盈餘)而增中其法定資本數額。結轉之後,同等數額資產的用途被施加限制,董事會不能象以前一樣將這些資產分配給股東,所限制的數額為增發股份所必要的額外法定資本,這一數額即為需要資本化的留存收益。而每股所代表的法定資本數額一般是用面值表示的(無面值股份為董事會所設定的價值),相應地,只有面值結轉才是符合股票股利會計本質的,任何其它結轉計價方式都是武斷的,有違於這一事項的內在邏輯性。
但在實務中,卻存在多種計量方法,如市場價值、增發前每股帳面資產價值或同類股票的發行價值,其中尤以市價結轉法最受關注。支持市價結轉主要持下述兩種觀點[3];
1、再投資假設:股票股利可以看成由兩筆交易組成,公司先向股東支付現金股利,股東收到現金股利後再按市場價值向公司購買新增股份。從帳務處理上看,公司在發放現金股利時可以按股票的市場價值減少留存收益;而隨後的股票銷售將按同等金額增加實收資本。
2、機會成本假設:公司股票股利的成本被認為是將股票送給股東而不是在市場中出售的機會成本。即因為公司本來可以按市價出售這些股份,這是股利金額的最好證據,這一數額應被資本化。
這些觀點的似是而非性實質上反映了人們對股東權益認識的模糊,如以剩餘權益理論來看市價結轉,股票市場價值代表了企業的權益總額,其本身已包括了資本金和留存收益。因此,將代表兩者之和的數額從後者結轉到前者是不合邏輯的。
二、美國股票股利會計准則評介
在美國,會計程序委員會(CAP)(1938年—1958年)於1941年首次發布關於股票股利的第11號會計研究公報(ARB11)。該項公報對股票股利的來源及帳務處理作了要求:首先,股票股利只能限於當期收益;其次,當市場價值顯著高於面值或法律規定時,增發垢股份應按市場價值予以資本化。1952年,ARB11為現行權威公告所取代,即修訂後的第11號會計研究公報。這份公報對評估股票股利的標准作了界定和區分,同修訂前相比,基本上未作改動。1953年,CAP又對此前發布的42份研究公報進行調整,匯編而成第43號會計研究公報和第1號會計術語公報。其中,關於股票股利和股票分割的會計規定被收錄於43號公報第七章第二部分(ARB43,Ch.7B),並一直沿用至今。
(一)准則簡介
在這份准則中,最受爭議的一點是關於小額送股市價結轉的規定。根據委員會的規定,當送股比例低於20%或25%時,必須按增發股份的市價結轉(後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選取25%作為劃分小額送股上限)。CAP對此所作的解釋是,在發放小額股票股利時,投資者會將其視為公司收益的分配,其數額相當於收取額外股份的公允價值。基於這種認識,市場一般不會對小額送股作出明顯反應。因此,如無公司所在州公司法的特別規定,公司在發放小額股票股利時應按市價結轉。但在控股公司(closely-held companies)中,因股東對公司事務十分了解,不會把股票股利看成是公司收益的分配,應當按法定要求的面值或設定價值予以資本化[4]。
對於高於設定比率的大額送股,CAP提供了兩種備選處理方法,一是根據所在州公司法的規定,按面值或設定價值結轉,並建議公司將送股描述為「以股利形式實施的分割」(splitup effected in the form of a dividend)。而在州公司法對此未作規定時,就沒有必要對留存收益進行資本化了,可按股票分割不作帳務處理。對此,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還推薦了另一種處理辦法,即按面值從資本盈餘結轉到股本帳戶。
(二)評價
對於CAP的這份公報,公眾褒貶不一。尤其是關於小額送股市價結轉的說法。在准則制定之初,委員會部分成員就曾指出,CAP在制訂股票股利收取者(recipient)的會計政策時,已認為不應將其確認為收益;而在制訂股票股利發放者(issuer)的會計政策時,又基於與前者完全相反的假定,因而兩者之間缺乏內在一致性。並且,CAP將會計政策建立在可能引起的市場瓜這一假設之上,也是不符合邏輯的。此外,對市場瓜的假設也並未得到實證研究的支持。根據有效市場理論,如果市場是有效的,那麼無論是何種比例的送股,對股票的稀釋都應當立即在股票價格中得到反映。福斯特等人(Foster etal.1978)分析了送股時股價行為,發現無認綱舉目張額送股還是大額送股,股東在股東的除權日附近的異常報酬並不顯著異於零。[5]亦即,市場對各種比例的送股均會作出適度調整,只不過受市場非完善因素阻礙,這種調整不是很充分而已。盡管如此,CAP突破了傳統會計理論框架的約束,結合股票股利的市場反應來制定會計准則。對此,哲夫(Zeff 1978)評論道,CAP關於股票股利的會計公報是會計界在制訂會計政策時將其經濟後果納入考慮的最早事件之一[6]。這對於其他會計政策的制定無疑具有啟發作用。
從歷史上看,會計程序委員會是為美國注冊會計師最初制定公認會計原則(GAAP)而設立的機構,尚處於准則制定的探索階段。委員會發表的會計研究公報,也主要是對現行會計慣例加以選擇和認可,而缺乏對會計原則的系統研究。股票股利會計准則的制定充分體現了ARB就事認強烈,缺乏前後一貫理論依據的不成熟特點。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公報沒有嚴格遵循會計上的邏輯。
三、有關股票股利會計政策的實證研究
與現金股利不同,股票股利並不影響企業的現金流,而只是企業內部的會計結轉和股票分割的復合。因此,如果市場是有效的,則會在股票股利宣告日對其會計政策的信息內涵作出適度反應。這方面的研究舉不勝舉。例如,格林布勒特等人(Grinblatt,Masulis and Titman 1984)(簡稱GMT)在調查股票股利宣告日價格反應時,發現有顯著的異常報酬(abnormal return)。表明股票股利的宣告確實向市場傳遞了某種信息。對於股票股利和股票分割,前者的兩天報酬為3.03%,而後者則為4.9%,顯然股票股利的宣告效應較大;對於不同送股比例的股票股利,大額股票股利的異常報酬為4.90%,小額股票股利為5.89%,宣告報酬隨送股規模呈反向關系。GMT用留存收益假設(retained earnings hypothesis)對這一現象作了解釋[8]。
(一)留存收益假設
根據信息不對稱理論,在非完善市場中,企業管理者要比外部投資者更了解企業當前的盈利水平和未來的增長潛力,即具備更多關於企業價值的真實信息。因此,在必要時,尤其是在企業價值被市場低估時,管理者便會採用相應的手段予以揭示。其中,股利政策是一種常用的信號顯示(signaling)機制。同現金股利相比,股票股利既能傳播信息,又不會影響企業的現金流,因而倍受管理者的歡迎。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股票股利的發放是不花任何代價的。作為一種信號顯示機制,為了防止被造假者利用,它必須具備相應的信號成本,足以使潛在的造假者望而卻步,股票股利同樣如此。從會計角度來看,可用留存收益假設來解釋公司發放股票股利的信號成本。
該假設認為,企業發放股票股利時,一般會從留存收益中結轉出一部分金額到永久性資本帳戶(即股本和資本盈餘),而留存收益通常又是企業發放現金股利的最高限額。因此,由股票股利所引起的留存收益減少,實際上就削弱了公司在未來支付現金股利的能力。除非公司具有良好的經營前景,可用未來的收益填補減少的這一部分,否則,會因留存收益不足以支付現金股利而陷入極為不利的困境。這對於造假者而言,代價是昂貴的。因此,在正常情況下,投資者會將股票股利的發放視為一個有利信號,它顯示了管理者對公司未來業績的信心。
嚴格地講,留存收益假設是不夠准確的,它必須具備這樣兩個條件:首先,對股票股利會計處理的結果必須要減少留存收益;其次,現金股利只能從留存收益中支付。前者是一個會計方法的選擇問題,後乾則涉及到相關法律的具體規定。為此,彼得遜等人(Peterson et al.1996)[9]提出可分配權益(distributalbe equity)概念,它是公司怕在州對公司支付現金股利的法定最高限額。只有引起可分配權益減少的股票股利,其信號成本才是昂貴的。
(二)送股會計政策傳遞信號的實證檢驗
根據會計程序委員會及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規定,股票股利的會計結轉一般有以下幾種處理方式:
當送股比例低於25%時,
·必須按增發股票的市價從留存收益結轉到普通股股本和資本盈餘帳戶
當送股比例大於或等於25%,可以在下述三種方法中選擇
·按面值從留存收益轉入普通股股本帳戶
·按面值從資本盈餘結轉到普通股股本帳戶
·視同股票分割不作帳戶結轉,只須按送股比例減少每股面值
可分配權益是由各州公司法規定的,有以下三種類型:第一類要求現金股利只能從留存收益中支付;第二類則為留存收益和資本盈餘之和;第三類最為寬松,只要不至於引起資不抵債,所有權益均可用於發放現金股利。
股票股利會計處理的多樣性及分配權益的不同規定,使得其信號成本也不盡相同,可表述如下:
表1不同送股比例及其會計處理對可分配權益的影響(參見會計研究2000.3第51頁)
根據留存收益假設,可分配權益減少得越多,則股票股利的信號成本就越高,從而越能反映公司管理者對未來業績的信心。因此,管理者可以通過送股比例及會計方法的選擇,向市場顯示其關於企業價值的私有信息。彼得遜等人的實證結果表明,對於可分配權益減少了的企業,投資者在股票股利宣告日附近所獲得異常報酬顯著高於其它企業,證實了留存收益假設的有效性。
此外,根據規定,25%的送股比例為大額送股與小額送股的分界線。在此以上按面值結轉,在此以下則按市值結轉。又因股票市價一般遠遠高於其面值或設定價值。這樣,在送股比例低於且接近於25%時,公司所結轉的留存收益數額可能會遠遠超過其送股比例高於25%的情況。從而出現小額送股卻要比大額送股減少更多留存收益的反常現象。例如,在1987年6月,貝爾產業(Bell Instries)宣告了20%的股票股利,贈送新股1,081,402份,每股面值0.25美元。貝爾為此結轉了2052.7萬美元。而如果貝爾宣告25%的股票股利,則只需按面值減少33.8萬美元的留存收益。由於兩種比例十分接近,因而可以忽略諸如股票流通性等其他因素對股價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公司在20%和25%兩種送股比例之間的選擇,實質上是一個會計方法的選擇問題。根據留存收益假設,20%的股票股利可能被市場理解為管理者傳遞關於企業價值更有利的信號。對此,蘭金等人(Rankine et al.1997)通過經驗測試,對兩種送股比例的企業作了比較。結果表明,對於送股比例為20%的企業,股東在宣告期獲得了更大的異常報酬,公司也在宣告以後的期間內出現了增長更快的現金股利[10]。
上述結果證實,管理者有通過會計政策的選擇來傳其私有信息的動機。換言之,會計政策具有傳遞信號的功能,從而有利於減緩企業管理者與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四、我國股票股利會計政策評析
迄今為止,我國股票股利的會計准則,只是在相關的法規中作了一些零星的規定。
(一)制度分析
我國屬於法定資本制的國家。根據《公司法》的規定,股東權益由四個科目構成,即股本、資本公積、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其中,由資本公積向股本的結轉屬於資本性帳戶的內部結轉,不具有利潤分配的性質,由此項會計處理而進行的無償增股自然不作股票股利。中國證監會於1996年7月24日公布的《關於上市公司若干問題的通知》要求:「上市公司的送股方案必須將以利潤派送紅股和以公積金轉為股本予以明確區分,並在股東大會上分別作出決議,分項披露,不得將才者均表示為送紅股。」
《公司法》要求,股份有限公司在彌補虧損和提取公積金、法定公益金後剩餘利潤,按照股東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我國並未對股票股利的資本化金額作出正式規定。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第×號——所有者權益(徵求意見稿)》第21條第1款,公司在公配股票股利時,「應按該種股票該次發行價格確定其價值。如果該次作為股利發放的該種股票沒有發行價格,則應根據公司連續盈利情況和財產增值情況確定股票股利的價值,按確定的股票股利的價值減少留存收益。」此外,根據《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對結轉分錄的規定,公司按股東大會批準的應分配股票股利的金額,辦理增資手續後,借記「利潤分配——轉作股本的普通股股利」,貸記「股本」。如實際發放的股票股利金額與票面金額不一致,應當按其差額,貸記「資本公積——股本溢價」科目。雖然《制度》並未對股票股利的資本化金額作出明確規定,但從其帳戶處理所涉及的科目看,無疑是允許企業使用面值法或其他高於面值的金額結轉。
(二)實務處理
盡管會計制度允許企業採用多種送股計價方式。但是,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由於股票市場發育尚不成熟,股價波動較大,使得股票有公允價值難以確定。公司發放股票股利一般是按照股票面值折股的。因為股票面值一般為1元,便於確定所要結轉的金額(應等於增發股票有數量)。這使股票股利的數額與折股的股票面值總額保持一致,因而不涉及折股中的溢價問題。從納稅角度看,這一處理有利於公司減輕股東稅賦,因為如按照市價結轉,其結轉金額無疑會遠遠超過面值數額,由此應由股東承擔的稅賦也是相當重的。
此外,實務還對股票股利處理時間與報告揭示作了靈活處理。對於現金股利,在董事會確定利潤分配方案後,必須進行帳務處理;當它與股東大會批準的現金股利之間發生差異時,必須調整會計報表相關項目的年初數或上年數。對於股票股利,董事會提出分配方案時不需要進行帳務處理,只需要在當期會計報表附註中披露;在股東大會批准利潤分配方案並實際發生時,直接進行帳務處理,因而不存在有關項目調整的問題。股票股利之所以採用上述處理方法,首先考慮到股票股利與現金股利的差別,如果採用與現金股利丁同的處理方法,在董事會提出利潤分配方案時須作為負債處理,執必誇大公司的負債權益比例,從而可能導致一些股東對企業財務狀況產生誤解。其次,按照現行規定,企業在增加資本時必須報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批准變更注冊資本。一般情況下,應當是在股東大會正式批准股票股利分配方案後,才正式申請變更注冊資本的注冊登記。因此,在送股發生時再進行帳務處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會計調整。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實務界對股票股利會計政策的選擇既保證了會計信息質量,又有利於簡化會計工作程序和手續,並且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維護了股東和企業自身的合法權益,因而是合理可行的。與美國相比,我國實務界對送股所採用的會計政策缺乏可選性,從而限制了會計政策傳遞信號的功能。但在目前,由於我國尚不具備象美國一樣發達的資本市場,通過會計政策來傳遞信號還缺乏相應的市場條件,因而會計政策還僅僅限於指導會計信息加工的作用。
五、小結
本文以股票股利為例,對會計政策的成因、制定動機、經濟效果、選擇依據作了逐一分析。現作如下歸納:
·會計政策的可選性產生於會計人員對會計對象的認識上的分歧;
·宏觀會計政策制定者有動機通過准則的制定以擴大影響;
·在有效資本市場中,會計政策的選擇具有傳達管理者私有信息的功能;
·會計政策的選擇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則,並有利於企業總體目標的實現;
·公司法是制定會計政策的法律依據,會計政策從會計角度確保公司法的實施。
參考文獻:
1、曲曉輝,關於會計政策的幾個問題(上、下),上海會計,1999;11:3—8,12:10—13。
2、黃菊波,楊小舟,試論會計政策,會計研究,1995;11:1—5。
3、Eldon S.Hendricksen, Michael F.Vanbreda.Accounting Theory.5th deition.Homewood III: Richard D. Irwin, 1992.
4、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Original Pronouncements. Accounting Standards, as of June 1, 1996.Volume II.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1997:23—25.
5、Foster, T.W. and Vickrey, D.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stock dividend announcements.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78:53 (2) :360—70.
6、Zeff, S.A.The rise of economic consequences. Stanford Lecture in Accounting. Graate School of Business, Stanford University, 1978.
7、May, G.O.1952. Letters to John B. Inglis. Dated August 5, 1952.
8、Grinblatt, M., Masulis, R. and Titman, S. The valuation feffects of stock splits and stock dividend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4; 13:47—70.
9、Peterson, C.A.Millier, J.A.and Rimbey, J.N.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accounting for stock splits and large stock dividends.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6; 71 (2) :241—53.
10、Rankine, G.W.and Stice E.K.Accounting rules and the signaling properties of 20 percent stock dividends.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7;72 (1) :23—46.
來源:《會計研究》200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