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行業 » 1931年南洋兄弟煙草公司股票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1931年南洋兄弟煙草公司股票

發布時間: 2023-01-30 12:31:52

⑴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國工業資本中官僚資本與民族資本的產值及比重(1920~1936年) (貨幣單位/億

(1)發展變化:民族資本在中國工業資本產值中超過官僚資本;民族資本在中國工業資本產值中產值及比重逐步增加。主要原因:國民政府發起了「改訂新約運動」;實行「法幣政策」;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2)歷史現象:官僚資本膨脹,民族資本萎縮。原因:抗戰期間,在國統區,國民政府實施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控制。這成為官僚階層藉以牟取暴利、壓榨民族企業的工具;官僚集團憑借戰時專賣制度,利用國家扶持民營企業的低息貸款,兼並民族資本,大發「國難財」。
(3)民族工業發展曲折,不平衡性強。

⑵ 四大家族

四大家族,一般是指【蔣宋孔陳】四大家族,指20世紀上半葉控制中國政治,經濟命脈的四個家族,即蔣中正家族、宋子文家族、孔祥熙家族和陳果夫、陳立夫家族。有道是:蔣家的天下陳家的黨,宋家的姐妹孔家的財。 蔣介石是「四大家族」毋庸置疑的領軍人物,有了蔣中正的才能和野心才有了曾經煊赫無比的「四大家族」——「蔣宋孔陳」。此外,尚有紅樓夢中的四大家族、高校四大家族、美國四大家族之說。四大家族一說最早是由中共領導人瞿秋白在1920年代提出的,後來陳伯達在國共內戰中寫《中國四大家族》一文中指稱四大家族借抗戰為名聚斂民財,獲得了多達200億美元的財富。
此說法較多出現在1980年代前的國共對峙以及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大陸,帶有敵視意義,現今已很少在大陸的主流媒體中,對他們的一些指責也缺乏足夠的證據。
目前大陸學術界已經認為這種說法並不正確,蔣宋雖有些家產,但從經濟上考察微不足道。孔陳是大財團,雖在財富積累的過程中較多的挖了國有資產的牆角,但仍屬於個人資本主義經濟的范疇,和國家資本主義是不同的。
四大家族所辦實業:
蔣家 (蔣介石 蔣經國)
中央銀行、資源委員會、中美實業公司(宋美齡)、新贛南國民經濟建設公司(蔣經國);
宋家 (宋美齡 宋子文 宋靄齡 宋子良 宋子安)
抗戰前,開辦中國棉業公司、華南米業公司、國貨聯營公司、中國物產公司等,1937年4月,以低價收買南洋兄弟煙草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並取得半數股權,由宋子文任董事長。抗戰期間開辦有中國棉業貿易公司、重慶中國國貨公司、西寧實業公司、西南運輸公司、雍興實業有限公司、環球貿易公司、中國國防物資供應公司;抗戰結束後開辦有孚中公司、中國進出口貿易公司、統一貿易公司、金山貿易公司、利泰公司等。控制中國銀行。宋子文的弟弟宋子良還擔任中國國貨銀行總經理。
孔家 (孔祥熙 孔令偉 孔令侃 孔令傑)
祥記商行(祥記公司)、廣茂興票號、晉豐泰票號、山西裕華銀行、花紗布管制局、慶記紗號(主營棉紗)、強華公司、大元公司(主營五金交電)、中國興業公司、揚子建業股份有限公司、長江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嘉陵公司、祥記汽車行、恆義升商行;
陳家 (陳果夫 陳立夫)
中國農民銀行、中央合作金庫、中國糧食公司、農業供銷公司、中和鹽業公司、大華企業公司、華西建設公司、中國工礦建設公司、華西墾殖公司、中華綢緞公司、棉花運銷公司、齊魯企業公司、貴州企業公司、太平洋興業公司、華美貿易公司。
代表人物
宋子文
宋子文(1894年~1971年) ,民國時期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財政部長。原籍廣東省文昌縣(今屬海南省)。1894年12月 4日(清光緒二十年十一月初八)生於上海。父宋嘉樹早年留學美國﹐一度在上海當傳教士﹐後改營工商業﹐同情和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宋子文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繼入美國哈佛大學經濟系。1917年回國後受盛宣懷之聘﹐任漢冶萍公司駐上海總辦事處秘書等職。1923年10月赴廣州任孫中山大元帥府英文秘書兼兩廣鹽務稽核所經理。1924年 8月任中央銀行行長。其後調任廣東省政府商務廳長。後又升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兼任廣東省財政廳長﹐整理財務頗有成績。1926年 1月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後﹐任中央執行委員會執行委員﹑中央商務部長等職﹐負責籌措北伐軍經費。蔣介石奪取國民黨黨﹑政﹑軍大權時﹐他積極從財政上予以支持。1926年12月前往武昌。次年初先後任武漢國民政府委員﹑常委等職。
1927年4月﹐宋子文乘武漢政府派他往上海考察形勢之機﹐與吳稚暉﹑白崇禧等策劃反共清黨﹐支持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並力促蔣﹑汪合流。蔣介石8月下野﹐12月同其妹宋美齡結婚。他竭力爭取美國當權人物和江浙財團支持蔣介石重新上台。1928年2月蔣介石再次上台任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宋被任為南京國民政府財政部長﹐隨之任中央銀行總裁。1929年3月當選為國民黨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以後又連任三屆。1931年6月任國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九?一八」事變後﹐曾多次發表演說﹐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罪行。12月與蔣介石同時下野。1932年宋子文再任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一度代理行政院長。1933年10月後﹐辭去政府職務﹐專門從事財政金融活動。次年4月兼任中國銀行董事長。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發生﹐宋贊成和平解決﹐與宋美齡往西安同張學良﹑楊虎城及中共中央代表等進行談判﹐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和國共聯合抗日作出貢獻。

⑶ 南洋兄弟煙草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哪些香煙

中華民國成立之初
1916年南洋公司成立,那時是民國初.

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生產 紅金龍香煙.

今有煙二種,一為國貨.
1905年由簡照南(1870~1923,廣東南海人)、簡玉階(1875~1957)兄弟創辦於香港,當時資本為10萬港元。由於缺乏技術和經驗,並受到英美煙草公司的競爭和打擊,於1908年虧損停業。1909年因得到叔父簡銘石資本 9萬元而復業,更名廣東南洋兄弟煙草公司。1911年起,公司轉虧為盈,業務不斷發展。1916年在上海設立卷煙廠,接著又在全國主要城市及南洋群島一帶設立分支機構。1918年改組為南洋兄弟煙草股份有限公司,向北洋政府注冊,額定資本為500萬元,實收270萬元,並將企業中心由香港移至上海。在此期間,公司最大的競爭者英美煙草公司曾3次企圖吞並它而未果。為進一步擴大企業,壯大實力,從而抗衡對手,公司於1919年向社會招股,資本擴大為1500萬港元,簡氏家族以占總股份的60%而控制企業。1918~1920年,公司先後在武漢、上海、香港等地添設分廠,並在山東坊子、河南許昌開設收煙場和復烤廠,在安徽劉府開設收煙場;銷售機構則遍布全國各大城市及東南亞各地。全盛時有職工 1.4萬餘人。1927年10月企業實有資本近2000萬元。1923年,總經理簡照南去世,其職由簡玉階接任。 1927年以後,國民黨政府實行有利於外商的不平等稅收政策,使南洋公司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遂由歷年盈餘逐步走向虧損,僅1928~1930年間就虧損575萬元,經營更加困難。1937年4月,官僚資本趁公司危難之際,低價收買公司股票,取得了半數股權和絕對控制權,遂改組公司,由宋子文(1894~1971)任董事長,原總經理簡玉階成為徒具空名的董事和設計委員。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總廠毀於「八·一三」炮火。隨著戰局變化,公司業務中心逐漸移至香港、重慶,並建立了重慶煙廠和廣州煙廠。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上海廠恢復生產。1949年6月人民政府對公司實行監督,1951年2月實行公私合營,簡玉階出任合營後的副董事長,簡照南之子簡日林出任總經理。

⑷ 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的發展歷史

簡照南,1870年生,廣東南海人,17歲時隨叔父簡銘石去香港經商,後在日本神戶自設東盛泰商號。簡玉階是簡照南的弟弟,比哥哥小5歲,1893年隨兄去日本學習經商,經過幾年艱苦創業,事業有所發展。
20世紀初,面對洋貨對中國市場的沖擊,簡氏兄弟萌發了「實業救國」的思想。
1905年兄弟二人籌集資金,在友人的幫助下,於香港創辦了廣東南洋煙草公司,但3年後即虧本歇業。在困難面前,兄弟二人並沒有退縮。在簡銘石的全力支持下,公司在拍賣整理後,於1909年改名為廣東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繼續營業。兄弟二人分任總、副經理。改組後的南洋煙草公司,簡家居絕大多數股份,其中簡照南、簡玉階兄弟佔47%,另一兄弟簡孔昭佔47%。 辛亥革命後,華僑愛國心大受鼓舞,國貨暢銷。兄弟二人抓住時機,致力於推廣中國貨,新產品暢銷華南及南洋各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公司業務得到迅速發展。1916年在上海設立分廠,每年盈利均高達百萬元。1918年改上海廠為總廠,香港廠為分廠,工人萬余名。值得一提的是,「中共歷史上最危險的叛徒」顧順章也曾在本公司做過鉗工。
1919年8月,為對付英美煙草公司的壓迫,簡氏兄弟登報招股,將公司再次擴大改組,於上海、香港兩地共設5廠,同時開辦錫紙廠,並在煙葉產地設收購處、焙葉場。簡照南任公司總經理,簡氏家庭仍占股份的60%以上。在隨後的幾年裡,公司年年盈利。 1923年兄病逝後,簡玉階繼任總經理。1925年公司再度擴大,在浦東、漢口設新分廠。從1927年開始,由於中外卷煙業競爭加劇,民族資本得不到保護,再加上內部管理不善,家族矛盾凸顯,公司連年虧損。到抗戰前,企業已瀕於奄奄一息的境地。
1937年宋子文集團借機控制了南洋兄弟煙草公司,並取得公司半數股權。簡玉階任董事和設計委員,實 際處於閑職地位。之後的12年,公司一直為官僚集團把持和控制。
抗日戰爭時期,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在上海的總廠被日軍炮火所毀,公司的業務中心也就轉移到香港和重慶,漢口的分廠也遷往重慶。 解放後,中央人民政府對年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的上海廠、重慶廠、漢口廠、廣州廠相繼實行了軍事監管,沒收官僚資本,成立了臨時管理委員會,1951年2月召開了第一次董建聯席會議,通過公私合營協議,企業改名為公私合營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簡玉階先生出任副董事長,簡照南之子簡日林被聘任為總經理。到1957年,公司盈利增長了十倍以上。上海、漢口、廣州、重慶四廠先後改為獨立核算單位,全部納入國家計劃。
1960年,「南洋」董事會決定,委託中國銀行駐港總稽核室代管其香港廠。與此同時,「南洋」設在各地的煙廠和辦事處都分別劃歸當地政府管理。至此,「南洋」設在上海的總公司變成空殼公司,其留下的香港廠一脈則繼續發展。1963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先念在北京主持召開專題會議,決定扶持振興老牌民族企業「南洋」的發展,並責成國家有關部門在優質煙葉的供應上給予鼎力支持。
1965年6月,「南洋」完成由香港的鵝頸橋舊廠遷往九龍新蒲崗六合街6號的遷址工作。搬入新廠區後,「南洋」添置和更新了設備。自此,「南洋」的業務發展也開始進入正常軌道,其本港銷售逐年增加,出口市場也穩步擴大。 1980年,「南洋」在產權關繫上正式歸屬上海市政府。1981年,上海市政府在香港注冊設立了全資窗口公司「上海實業有限公司」(「上海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的前身),「南洋」即成為「上實」旗下的成員企業。
從「上實」接掌「南洋」起,「南洋」走上堅持突出主業、不斷拓展海外市場的發展新路,並逐步實現生產與管理的現代化。
在新的發展階段,「南洋」得到上海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厚愛。歷屆市政府領導人勉勵公司再接再厲,不斷創新,把民族企業的好傳統進一步發揚光大。 1996年,「南洋」經過重組,其資產進入「上海實業控股有限公司」(簡稱「上實控股」)。是年5月30日,「上實控股」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此舉標志著「南洋」躍上生產經營與資產經營相結合的發展新台階。
1997年香港回歸後,就在亞洲金融危機最險惡的時刻,「南洋」在上海實業集團及「上實控股」的全力支持下,不僅不「內撤」,反而更加堅定紮根香江和支持香港經濟繁榮穩定的決心,並當即投下8.8億港元的巨資對廠房進行搬遷擴建,使生產設備和管理系統全面更新升級,大大提升了「南洋」的技術水平、生產能力及市場競爭能力。
如今,「南洋」已發展成為一個擁有核心技術、生產與管理全面現代化的企業集團,並且在海內外贏得了廣泛而持久的品牌信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