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東微半導登陸科創板 充電樁晶元第一股成色幾何
東微半導是一家工業及 汽車 領域應用的半導體企業,在高壓超級結、中低壓SGT功率器件、IGBT晶元領域中,實現了國產化。
與比亞迪半導體一樣,作為炙手可熱的車載晶元,東微半導IPO備受矚目,其背後的投資陣容非常亮眼,包含了哈勃投資、中芯聚源、中興創投以及元禾控股等。
結緣英飛凌 科技
東微半導的法定代表人為龔軼,其與王鵬飛是聯合創始人。上市前,王鵬飛實控東微半導,持股比例達到16.0872%,龔軼持股13.2791%。
履歷顯示,龔軼出生於1976年6月,碩士畢業於英國紐卡斯爾大學。與半導體結緣,發生在1999年7月,龔軼擔任美國超微半導體公司工程部工程師。
2004年9月,龔軼轉投到德國英飛凌 科技 ,這是全球領先的半導體公司之一,前身為西門子集團的半導體部門。在 汽車 電子與晶元卡部門,龔軼做技術專家,一做就是3年。
2008年9月,龔軼與王鵬飛共同創辦東微有限。
王鵬飛與龔軼有著相同的經歷,也來自於英飛凌 科技 。湊巧的是,王鵬飛也出生於1976年,其為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博士。2004年7月,在德國英飛凌 科技 ,擔任存儲器研發中心研發工程師一職。
值得一提的是,王鵬飛還於2009年7月起,擔任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教授,是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入選者。
或許是兩人年齡一樣,背景相似,兩位工程師在車載晶元上發生了交集。
成立東微半導後,王鵬飛為首席技術官,帶領劉磊、劉偉及毛振東進行研發。其中,劉磊碩士畢業於安徽大學電路與系統學院,曾任職華潤上華半導體 科技 ,擔任工藝整合工程師。有意思的是,另一核心研發人員毛振東,也任職過華潤上華 科技 ,為技術開發部工程師。
而龔軼則一直做總經理,負責東微半導的業務。按東微半導的話來說,公司核心技術人員均為半導體相關專業畢業,從事半導體技術開發和項目管理工作超過10年,有著豐富的產品開發經驗和項目管理經驗。
缺芯潮席捲 「充電樁晶元」第一股成色幾何?
核心技術人員都是半導體行業出生,東微半導成色如何?
營收數據顯示,2018-2020年東微半導分別實現1.53億元、1.96億元、3.09億元,分別增長28%、57%。同時,公司還預計2021年度,營業收入為7.72億元至8.03億元,同比增長150%至160%。
營收大增的背後,是新能源 汽車 充電樁、通信電源、光伏逆變器等終端市場需求提升,公司產品規模增長所致。
細察發現,東微半導專注新能源 汽車 直流充電樁、5G基站電源及通信電源等領域,為國內少數專注工業級高壓超級結MOSFET領域的高性能功率半導體廠商。
2019年度,東微半導MOSFET器件的平均銷售單價為2.19元/顆,高於同行業的平均單價1.19元/顆。在缺芯潮下,2021年1-6月,MOSFET器件單價變為3.06元/顆,增長35.40%,為東微半導晶元中,變動幅度最大的產品。
中低壓屏蔽柵MOSFET的平均單價則為1.16/顆,增長4.50%,而與比亞迪半導體一樣,研發的TGBT半導體,單價則為9.10元/顆。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超級硅MOSFET單價卻為2.81元/顆,反而同比增長-1.40%。
由於銷售單價上漲,東微半導的MOSFET器件毛利率也隨之上漲。2021年1-6月,該品類毛利率達到26.87%,較2020年的17.89%增長50%。
不過,在業務結構中,東微半導與士蘭微和新潔能相近。士蘭微主營MOSFET、IGBT半導體分立器件;新潔能則做溝槽型功率MOSFET、超級結功率MOSFET的。
2021年1-6月,兩者對應的毛利率超過30%,分別為31.60%和36.93%。對應的生產模式,士蘭微是IDM模式,即從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到銷售自有品牌,新潔能則以Fabless模式為主。
華為的第6個IPO來了,做VC最高回報超50倍
對於東微半導來說,哈勃投資的入局並不算太早。2020年7月,哈勃投資才向東微半導入股7530萬元,對應持股比例為6.5913%,但哈勃投資為戰略投資。
此前,東微半導曾發生過3次增資及3次股權轉讓。聚源聚芯、中芯國際的VC趁此進入。
根據披露,哈勃投資入股是看好東微半導所處行業及未來發展,入股價格為22.6075元/股,對應5053.2275的總股本,這意味著投後估值為11億元。
2月10日,東微半導首日開盤漲13%,市值近百億,回報近6倍。
這不是哈勃投資第一次在VC投資上,獲取豐厚回報。
2022年1月12日,哈勃投資迎來了第5個IPO。其以1.1億元投資天岳先進,持有10%股份。而哈勃投資介入的該輪融資投前估值為10億元。
哈勃投資進入4個月後,天岳先進又進行了3.5億元的融資,三家機構入場,這次投前估值漲到了18億元。隨著天岳先進的上市,哈勃投資在這筆投資中,回報倍數達到20倍。
此外,思瑞浦、燦勤 科技 、東芯股份、炬光 科技 ,均是哈勃投資投出的IPO。數據顯示,從2019年成立,哈勃投資已經拿下了6個IPO。並且華為做VC,也發生了第一筆退出,減持480億元晶元龍頭。
或許是VC投資做的風生水起,哈勃投資也正式進軍私募。1月19日,「中基協」公示了哈勃投資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信息,公司於今年1月14日正式登記為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
股權穿透顯示,實控人、大股東是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工會委員會,持股99.25%,任正非持股0.75%。
在半導體領域上,哈勃投資還在不斷加碼。2021年以來,先後投資了蘇州晶拓半導體、深迪半導體、東莞市天域半導體、傑華特微電子、上揚軟體等等。
對於哈勃投資的成立,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曾談說,華為的核心業務是聚焦在聯接和計算,但貿易摩擦下,專門成立了哈勃投資,通過投資和華為的技術去幫助整個產業鏈。
截至目前,哈勃投資的公司中,納芯微、好達電子、長光華芯等均已經過會。可以預見,一個「硬 科技 VC」巨頭正在升起。
2. 無錫市好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無錫市好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9年06月14日,法定代表人:劉平,注冊資本:7,625.0元,地址位於無錫市濱湖經濟技術開發區高運路115號。
公司經營狀況:
無錫市好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目前處於開業狀態,公司擁有1項知識產權,招投標項目1項。
建議重點關註:
愛企查數據顯示,截止2022年11月26日,該公司存在:「自身風險」信息34條,涉及「立案信息」等。
以上信息來源於「愛企查APP」,想查看該企業的詳細信息,了解其最新情況,可以直接【打開愛企查APP】
3. 深度!5G帶來的史詩級巨變
「能不能科普一下5G,有什麼好股票值得買?」
作為2019年新基建投資的第一熱門板塊,5G近兩個月的漲幅讓很多投資者眼紅心熱。
急投資者之所急,正是君臨的價值所在。
回想起來,君臨關於5G的文章也寫過不少,但是關於全產業鏈的梳理似乎還沒有做過。
好吧,今天大家就泡壺茶,磕點瓜子,聽君臨把5G產業鏈從頭到尾做一次科普。
這篇文章,我們解決三個問題:
1,5G是什麼?
2,5G的機會在哪裡?
1
5G是什麼?
5G,簡單來說,就是第5代移動通信網路。
從1G到5G,每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的升級,都會帶來革命性的投資機會。
舉個簡單的例子:
1G的時候,你只能打電話,聽聲訊台的陪聊電話。
2G的時候,你可以收發簡訊了,也可以登錄移動夢網的WAP平台看小說了,三大門戶靠簡訊彩鈴成功扭虧為盈。
3G的時候,有圖像和動畫了,微博、微信、滴滴、移動支付、手機 游戲 興起,你也可以在陌陌上撩妹了。
4G的時候,速度更快,流量更大,直播、視頻流行,快手、抖音全民上癮,下個 游戲 動不動就是1G、2G的容量。
可以看到,從1G到4G,有兩個基本的特徵:
第一,網路速度更快,流量更大,資費更便宜,帶來市場規模的倍數擴大。
第二,新技術帶來新應用,從語音、文字、圖像,到視頻,不斷演變。
比如講到即將到來的5G,普通人下意識的反應就是,「不就是下載電影速度更快嘛?」
這當然沒錯,但如果僅僅如此,你在5G的投資中,很可能吃不到該吃的肉。
實際上,第二點才是更重要的。
5G同樣遵循著以上的升級原則,從技術特點來說,包括四個方面:
速度更快、流量更大、延遲更短、連接更廣。
前面兩個,速度和流量,對應的是代際升級的第一特徵;
後面兩個,延遲和連接,對應的是代際升級的第二特徵。
先說第一特徵。
速度方面,5G的通信速率峰值可以達到20Gbps,是4G的20倍;
流量方面,5G的帶寬可以達到100-400MHz,是4G的50-100倍。
速度和流量的升級,主要帶來的是 娛樂 方式的升級,包括8K超高清視頻和雲 游戲 兩大應用,以及對應的手機更新浪潮。
近期,隨著高層發布《超高清視頻產品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這個板塊已有啟動跡象, 君臨隨後也將會展開對此產業鏈的分析,敬請期待。
雲 游戲 同樣值得重視。
在3G-4G的演進中,手機 游戲 經歷了輕度小 游戲 (如憤怒的小鳥)到重度大型 游戲 (如王者榮耀)的轉變;
下一輪的升級,無疑將是更高畫質要求和操作復雜度的 游戲 ,在這種情況下, 游戲 的製作方式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在本屆MWC大會上,騰訊推出了雲 游戲 平台「騰訊即玩(Tencent Instant Play)」,無需下載安裝,在線即開即玩,為業界指明了發展的方向。
簡單來說,雲 游戲 結合了5G的高速、大流量傳輸技術+雲計算的超強計算能力,帶來更酷炫的畫面,更激烈的場景體驗,其革命性可以比擬IMAX之於電影行業。
要想享受這些新的 娛樂 方式,手機硬體的更新自不待言,所以 5G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之後,手機的行業新周期也會緊接著出現, 具體內容後文展開。
再說第二特徵。
延遲方面,5G可以做到小於1ms,比4G縮小了10倍;
連接方面,5G的同時連接終端數可以達到110億個,比4G提升10-100倍。
這兩個特性,才是5G真正的革命性變化。
舉例來說,過去由於延遲時間較長,導致兩個網路終端之間的信息不能同步,很多無線遙控功能都無法實現。
比如無人駕駛 汽車 、遠程醫療操作、遠程無人機操作、大規模智能製造等。
這些技術對安全性和精確性要求非常高,低延遲是重要的底層支撐邏輯之一,一旦在技術上能夠滿足,就將出現令人眼花繚亂的創新繁榮。
又比如連接數量的指數級提升,這是終端平台從手機擴展到「萬物互聯」的關鍵一步。
物聯網的繁榮,則又會誕生大量我們現在或許無法想像的新硬體,從 汽車 、無人機、機器人、智能穿戴,到VR設備,都會在形態和功能上發生巨大變化。
如果說,5G的第一個特徵僅僅是滿足C端需求的體驗升級;
第二個特徵則是讓5G切入B端各行各業,全方位改造我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革命。
2
5G的機會在哪裡?
5G作為一個周期性升級的行業,把握投資節奏非常關鍵。
這里的節奏,指的是基站設備、終端硬體、應用軟體,三大環節。
買早了,或者賣晚了,都會非常吃虧。
舉個例子,2017年,5G概念就火過一把了,要是那時候你開始買進,經歷2018年的殺跌,絕對是關燈吃面的節奏。
以經驗來看,通信行業投資需要先搭基礎設施(基站設備),接著終端硬體才能開賣,最後才是應用軟體的百花齊放,運營商也只有在這個階段才能賺到錢。
按照我國的5G規劃:
2019年中發牌,下半年開始網路基礎設施建設,2020年大規模商用,2020-2022年都是投資高峰期。
根據這個時間線,5G手機更新潮最快也要到2020年才開始,並在接下來的3年完成一輪周期;
應用軟體則要更晚一些。
三個環節之間,業績釋放大約有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差。
當然,投資不能等到業績釋放。
最佳的進入時間,往往是業績上量的半年到一年前:機構投資者往往是在這個時間段開始布局、埋伏的。
比如5G設備股,今年下半年開始安裝,往前倒推,設備采購和生產則是從上半年開始,再往前推,2018年下半年是最佳的布局時間段。
我們往回看,就會發現那些已經大漲過一輪的5G股,啟動時間點幾乎都是在這個區間。
這正是為什麼,君臨的付費版本在去年10月底進行了一輪改版,將大批5G龍頭股納入君臨指數,並分類評級,進行重點跟蹤的原因。
這里需要謹慎注意的兩點是:
第一,時間,過早進入和太晚進入,都將喪失掉最好的盈利機會;
第二,業績釋放之前, 科技 股的投資往往是炒概念,魚龍混雜,呈現雞犬升天的普漲格局。
甚至一些沾邊的題材股,比有真正技術的好公司漲得更猛,比如 東方通信 。
這裡面的原因在於,價值投資者看重的是長遠收益,好公司的股價通常是隨著業績釋放,緩慢而持久的穩定增長。
游資顯然沒有這樣的耐性,於是他們會選擇那些缺乏實際產品的,不被機構投資者重視的偽概念公司進行炒作。
試想,一家好公司,機構資金大量扎堆,股價剛被炒高一些,他們就大量賣出了,還怎麼玩得下去?
因此,「低價、盤小、易操縱」才是游資看重的,如此方能趁著熱鬧做一個局,哄騙小散們跟風加入,渾水摸魚。
但這類股票,君臨建議投資者一定要遠離,被割韭菜的概率非常大。
進入業績釋放期之後,各環節的行業龍頭公司將逐漸脫穎而出,從黑馬變成白馬;
而偽概念股則將露出原形,從哪裡來,回到哪裡去,游資們帶著戰利品轉戰下一片水草肥美、韭菜茂盛的沃野。
那麼,如何分辨誰是真龍頭,誰是偽概念股?
3
先從基站設備說起。
設備環節有三個子板塊:設備商、射頻零部件、光電零部件。
關系是這樣的,運營商負責燒錢,將訂單分配給設備商,設備商再將訂單拆散,向各個零部件公司下單。
在這個過程中,設備商是受益確定性最強的。
因為經過漫長的競爭,幾家龍頭公司之間的格局已經很穩定。
目前,本土設備商里, 華為、中興、烽火, 三家公司的規模按照7:2:1的大致比例依次遞減。
零部件環節,公司眾多,技術變化快,但一旦押中,回報率也更驚人。
其中變化最大的兩個板塊,就是射頻端和光電端。
射頻端包括 天線、射頻晶元、PCB板等幾個部分,是5G和4G相比技術創新最多的部分,也是業績啟動最早,股價彈性最強的領域。
公司包括——
天線: 通宇通訊、盛路通信、摩比發展、京信通信、東山精密、飛榮達;
射頻晶元: 艾福電子、燦勤 科技 、國華新材、大富 科技 、武漢凡谷、立訊精密、東山精密、三安光電、風華高科、順絡電子;
PCB板: 深南電路、滬電股份、生益 科技 、東山精密、方正 科技 、鵬鼎控股、崇達電子、景旺電子、勝宏 科技 ;
但需要小心的是, 這是一個強周期的環節,股價上漲期通常在1-2年之內,難以持續,及時的跟蹤就很重要了。
主要因為,這個環節的技術門檻較低,相關企業缺乏跟設備商的議價能力,只能賺早期供需緊張的錢。
一旦進入行業大擴產階段,設備商的壓價就會如影隨形,讓零部件公司的業績失去想像力。
光電端包括光晶元、光模塊、光纖光纜等幾個部分,股價的短期彈性稍微差一些,但業績的持續性會更好。
事實上,由於5G傳輸速率提高,傳輸距離變長,帶寬變大,基站密度大幅提升,光電端的長期需求成長是很明顯的。
公司包括——
光晶元: 光迅 科技 ;
光模塊: 光迅 科技 、新易盛、中際旭創、博創 科技 、天孚通信、太辰光、劍橋 科技 ;
光纖光纜: 亨通光電、中天 科技 、通鼎互聯、特發信息;
4
接下來是終端。
終端又分為幾個大機會:首先是機會很明確的手機更新潮,接著是無人駕駛 汽車 、VR設備、服務機器人等仍處於概念階段的行業。
先講手機。
如果說2019年基站設備環節已經進入業績釋放的早期,那麼,手機行業起碼要到2020年才會有業績出來。
因此,理論上炒概念也要到今年中,各家品牌商的5G手機陸續上市了才合適。
畢竟預計第一批上市的5G手機,都要賣到8000元以上,幾乎不會有太大的銷量。
今年處於手機4G周期的最後一年,銷量預計還得跌。
但投資這回事,超預期的事情總是隨時都會發生。
隨著華為第一部「5G+折疊屏」手機的宣告推出(雖然實際上市要到2019年中),5G手機的投資熱情一下子就被提前點燃了。
那麼,主要的機會將在哪些環節呢?
手機品牌商就不說了,反正一個都沒在A股上市。
君臨認為,下一個周期的手機升級,將主要在 射頻端、顯示屏端、攝像頭端 三大環節提供創新和格局重組的機會。
跟5G設備一樣,5G手機最大的變化就是射頻端,投資邏輯也幾乎是一樣一樣的,只是受益公司有明顯的不同。
公司包括:
天線: 信維通信、立訊精密、電連技術、東山精密、碩貝德;
射頻晶元: 紫光展銳、三安光電、信維通信、麥捷 科技 、好達電子、卓勝微;
PCB板: 東山精密、弘信電子、鵬鼎控股、景旺電子、崇達技術、勝宏 科技 ;
顯示屏的投資機會同樣巨大, 尤其是折疊屏技術的出現,將讓未來幾年的手機形態出現令人興奮的變化。
更重要的是,這將是面板產業的主導權從韓國向中國轉移的關鍵一戰。
過去20年,中國面板產業燒錢超過數千億元,但在技術上、規模上始終落後於韓國,導致長年難以賺到錢。
如今,隨著面板行業最頂尖技術的趕超,我國的面板產業將逐漸進入利潤的甜蜜拐點。
這是非常值得令人期待的。
公司包括:
面板: 京東方、維信諾、深天馬、華星光電;
材料: 新綸 科技 、強力新材、三利譜、中石 科技 、萬潤股份、濮陽惠成;
設備: 精測電子、聯得裝備、大族激光、北方華創、智雲股份、銳科激光;
這個領域早期領導者是 三星、蘋果, 但從去年開始,國產手機已經成為了領導者。
舉兩個簡單的例子:
第一件,華為P20Pro首次搭載了3個攝像頭,拍攝效果驚艷,2018年P系列手機同比翻倍增長,使得華為成功在高端手機領域站穩腳跟。
第二件,在今年的MWC大會上,OPPO展示了一個10倍變焦的潛望式長焦鏡頭,將手機的拍照能力推向新的巔峰。
隨著三攝、變焦、廣角、超高清、3D結構光等各種技術的升級,精密度、復雜度的提升,這個環節的長線成長價值巨大,投資邏輯類似於5G設備的光電板塊。
公司包括:
模組: 歐菲 科技 、舜宇光學、信利國際、丘鈦 科技 、合力泰;
馬達: 金龍機電;
3D結構光: 聯創電子、水晶光電;
5
手機的機會講完了,但君臨認為,這個機會主要屬於2020年。
時間進入2021年之後,隨著5G設施的完善,AI技術的成熟, 科技 行業的投資才會迎來真正的高潮。
這個階段是屬於創新終端硬體和對應的應用軟體的,是屬於5G時代獨一無二的寶藏。
現在就來分析和預測,還太早了。
先說無人駕駛。
這個概念從谷歌在2009年提出到今天,已經整整10年了。
雖然至今還處於實驗階段,但整個產業鏈中湧入進來的資金和公司已越來越多,對於如何實現最終的無人駕駛狀態也已經在理論上獲得了突破。
簡單來說,要實現無人駕駛,必須擁有四大技術支撐——
感知系統: 依靠視覺、雷達、定位等各種感測器,實現路面位置和障礙的感知,就像人擁有了五官一樣;
認知系統 :通過5G網路連接雲端數據中心,結合高清地圖和其他 汽車 的共享數據,讓 汽車 知道自己所在的環境是怎樣一個狀況,這樣才能避免在動態行駛中碰撞,保證安全性。這點非常關鍵,就像人擁有了意識。
決策系統 :通過AI晶元和深度學習演算法,實時更新路線和場景處理方法,就像人擁有了大腦;
控制系統 :由電力驅動的新能源車終端,就像人擁有了手腳。
這幾年下來,感知系統、決策系統、控制系統,都已經逐漸成熟,就等認知系統的5G連接了。
沒有低時延的5G技術,就像一台電腦,僅僅依靠56K的電話線來接入互聯網,打開一個網站要等上十幾分鍾。
這輛車,只能算是弱智兒童。
因此,整個業界都在期待著5G時代的到來,讓無人駕駛 汽車 真正實現可商業化的落地。
傳統 汽車 產業是一個百萬億元級別的龐大市場,是整個西方現代工業的支柱,是日本、德國、美國、韓國、法國的核心產業之一。
過去的一百多年間,這個行業沿著機械動力結構的進化規律,不斷精細化,但始終沒有發生質的變化。
如今一旦被新技術顛覆,產業價值鏈被重組,其中的投資機會將是何等驚人!
公司包括:
整車: 特斯拉、蔚來、比亞迪、吉利 汽車 、上汽集團、宇通客車、傳統 汽車 巨頭;
AI晶元: 英偉達、英特爾;
IGBT晶元: 恩智浦、瑞薩、英飛凌、德州儀器、比亞迪、華微電子;
演算法: 谷歌、蘋果、Uber、德爾福、滴滴、網路、華為;
地圖: 谷歌、HERE、網路、高德地圖、四維圖新;
軟體: 科大訊飛;
屏幕: 歐菲 科技 、長信 科技 ;
攝像頭: 歐菲 科技 、舜宇光學、水晶光電、聯創電子;
感測器: 耐威 科技 、歌爾股份、韋爾股份、華工 科技 、高德紅外、蘇州固鍀、華燦光電;
智能座艙: 均勝電子;
…………
這裡面涉及的公司非常多,產業鏈之龐大前所未有。
而且可以想像,隨著技術成熟和落地,許多通信、軟體、電子、半導體產業的公司還會排隊進入,以分享其蛋糕。
這將是一場史詩級的投資盛宴,規模遠超過A股過往的任何一輪主題。
讀到這里,也許你會想,「這家公司我能投嗎」?
這不是一個拍拍腦袋就能輕易做出的決定,因為除了基本面的機會分析,還需要對財務風險、業績確定性、業務競爭格局等進行更深入的考察。
作者:君臨團隊.
更多成長股分析、行業解讀盡在「中國新一代投資研究服務機構」——君臨
4. 全球電子行業晶元短缺,半導體產業鏈怎麼了eimkt
全球電子行業晶元短缺,半導體產業鏈怎麼了?eimkt進入2021年,晶元突然「一芯難求」。晶元緊缺已從汽車蔓延至手機、游戲等領域,在汽車領域,數據公司IHS Markit表示,晶元短缺可能導致第一季度全球減產近100萬輛輕型車輛;在手機領域,蘋果、高通、三星等行業領袖則紛紛發出警告,目前晶元已經難以滿足市場需求。
中國台灣經濟部門甚至收到了來自美國、德國、日本、歐盟增加晶元供給的請求,同時,美國半導體工業協會(SIA)也與英特爾、高通和AMD等大型晶元公司共同致信美國總統拜登,希望美國提供以百億美元計的補貼發展美國晶元先進製程製造能力。然而在全球晶元代工老大台積電的晶元生產線已經滿載的情況下,短時間內這場「缺芯」危機恐怕難以解決。
自2018年中興、華為事件以來,半導體產業就一直是中國之痛。
而在資本市場上,晶元股成了當紅炸子雞,核心股票普遍漲幅都在10倍左右。
在冰冷的現實與火熱的二級市場相交織的關鍵時刻,我們還有很多疑惑沒有得到解答:為什麼中國造得出原子彈,造不出光刻機?中國的半導體產業水平到底如何?中國如何面對和解決晶元卡脖子難題,能否趕上美國?目前晶元為何供不應求?如何看待半導體產業的投資機會……
日前,就上述問題,記者采訪了基石資本合夥人、資深半導體專家楊勝君,以下為楊勝君先生的解讀。
受訪人介紹:楊勝君 基石資本合夥人
畢業於復旦大學和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電子工程系,曾任職於銳迪科微電子,在半導體晶元行業有十多年產業經驗。對科技領域有深刻的認知和豐富的投資經驗。
楊勝君所在的基石資本擁有逾20年股權投資經驗,累計資產管理規模逾500億元。基石資本在半導體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等全產業鏈布局了大量頭部公司,著名投資項目包括圖像感測器晶元設計企業豪威科技(韋爾股份)和格科微、射頻濾波器晶元廠商好達電子、晶元新興封測公司甬矽電子等。
圖片/基石資本合夥人楊勝君
Q1:為何目前晶元突然供不應求,如何看待現在晶元行業的景氣度?半導體產業未來的發展空間在哪裡?如何看待第三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楊勝君:中國新一代晶元企業的成長機遇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舉國體制,包括國產替代,以及科創板與注冊制等,近兩年已多有提及;二是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應用的涌現,大幅擴大了晶元市場。
具體來說,首先是產業升級大幅提高了晶元使用量。以手機產業為例,手機是目前半導體產業最大的應用領域,過去15年,得益於手機產業的大發展,半導體產業規模由2300多億美金提高到了約4500億美金,近乎翻倍。一方面,全球手機出貨量已達到10億級;另一方面,手機性能與功能的提升大幅推高了對晶元數量、性能和面積的需求,並要求晶元實現功能、功耗、性能、成本的全方位優化。更快的運行速度、更好的拍攝效果,都依賴於更多、更好的晶元,同時,晶元還需做好電源控制與功率控制,以平衡手機性能與電池容量的矛盾。
其次,人工智慧、5G、IoT、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應用的涌現,開辟了新的晶元市場。新能源汽車是最受看好的應用。新能源車新四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是汽車發展大趨勢,其智慧駕駛、動力傳動、車身控制、安全系統和娛樂設備等功能,都需要大量高級晶元,充電樁也需要晶元。車的功能越豐富,智慧駕駛技術越進步,對晶元的要求就越高。相比手機,新能源車的體量可能低一個數量級,但單價高出不只一個數量級,因此如果對其增長預測能夠如期兌現,它將為半導體產業撐起萬億規模。
綜上,當前中國的晶元產能非常緊缺,供應商資源成為國內外廠商的核心訴求。半導體產業短期內看不到掉頭的可能性,至少兩年之內看不到周期。產業鏈中的龍頭企業或相對領先的企業都實現了快速增長,比如基石資本投資的韋爾股份(豪威科技),其利潤2019年才4個億,2020年已升至30多億。
再說第三代半導體產業。首先,半導體產業對所使用材料的純度和復雜性有極致的要求,因此材料在半導體產業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半導體材料的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精細化工產業水平的重要標志。
半導體行業的材料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主材,如硅或化合物晶圓材料,另一類是輔材,如光刻膠。從國內半導體材料領域的產業積累來說,不管是主材還是輔材,跟美日等國外領先企業都有不小差距,像光刻膠就是國內半導體產業鏈的痛點。
從半導體產業的主材料體系發展歷程來看,鍺、硅等屬於第一代,砷化鎵、磷化銦等屬於第二代,碳化硅、氮化鎵屬於第三代。
圖片來源:基石資本
第三代半導體具備耐高溫、耐高壓、高功率,抗輻射等特點,適合製造微波射頻、光電子、電力電子等器件,適用於高電壓和高功率場景,是目前光伏、特高壓輸電、新能源汽車晶元控制材料的不二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