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行業 » 2000年股票暴跌的美國公司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2000年股票暴跌的美國公司

發布時間: 2023-01-10 04:19:53

Ⅰ 2000年的美國互聯網泡沫具體是怎麼回事

2000年3月10日,美國納斯達克指數達到了當時的歷史新高5,048點。整個世界為互聯網帶來的科技革命感到瘋狂。

以1999年年底的數據為例。當時美國市值規模最大的10家公司中,有6家屬於科技類公司。成立於1975年的微軟(MSFT),在1999年的市值超過了6,000億美元。

相比之下,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百年石油企業艾克森美孚(其前身為成立於1870年的標准石油公司)的市值還不到微軟的一半,藍色巨人IBM和當時全世界最大的銀行花旗銀行的市值,還不到微軟的1/3。

但是好景不長。納斯達克指數在5,000點之上只是稍微停留了一小段時間,科技泡沫就發生破裂。在接下來的一年中,納斯達克指數狂瀉66%,下跌到2,000點以下。有不少名頭很大的科技企業,其公司股票幾乎在一夜之間變成廢紙。

比如美國最大的網上書店亞馬遜(Amazon,上圖藍線),其股價從100多美元下跌到個位數,在短短一年內其股價下跌超過了九成。全球最大的網路設備公司之一思科(Cisco,上圖紅線),其股價從80美元下跌到13美元左右,下跌幅度達到84%。

在這些「跌落到凡間的天使」中,有一家公司特別值得一提。這家公司的名字叫做Excite,是一家搜索引擎公司。

該公司由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幾位大學生在1994年創辦。一開始公司名叫Architext,後來改名Excite。在經歷了幾輪風險投資後,該公司的規模日漸擴大。在1990年代,Excite被評為互聯網上最有價值的品牌之一。

Ⅱ 股市每次大跌是為什麼

股市暴跌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一、突發大事件影響,出現重大自然災害或者戰爭導致股市暴跌。以美股為例,1907年美股崩盤是因為舊金山地震導致,舊金山地震令美國損失慘重、從而引發股市大跌。1917年,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美國股市崩盤。1937年到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珍珠港事件影響,美股暴跌,道瓊斯指數跌幅超過53%。

股市的大跌不僅讓指數降低了,同時泡沫的破滅也讓風險下降了,自然賺錢的效應也就增加了。

Ⅲ 全球金融危機!

引起這次全球金融風暴的最初原因是次級貸危機,這次美國乃至全球的金融危機是由華爾街的部分投資者在幕後操控的,政府救市首先受益的就是這些人。所以美國第一次的救市行動才會沒通過,後面才在布希政府的干預下才通過的。

次貸問題及所引發的支付危機,最根本原因是美國房價下跌引起的次級貸款對象的償付能力下降。而全球失衡達到無法維系的程度是本輪房價下跌及經濟步入下行周期的更深層次原因。全球經常賬戶余額佔GDP的比重自2001年持續增長,而美國居民儲蓄率卻持續下降,當美國居民債台高築難以支撐房市泡沫的時候,房市調整就在所難免,進而導致次級和優級浮動利率按揭貸款的拖欠率明顯上升,無力還貸的房貸人越來越多。一旦這些按揭貸款被清收,便最終造成信貸損失。

次貸危機愈演愈烈一發不可收拾,致使華爾街主要金融機構或者倒閉,或者被接管,華爾街輝煌的時代已經終告結束。美國政府本次救市規模是1929年以來最大,主要採用四種方法:1直接注資;2回購和擔保次貸產品;3美聯儲向市場注入流動性;4通過貨幣互換向全球提供美元流動性。然而,救助措施短期內可能使市場恐慌狀況有所改善,但很難改變美國經濟下降的周期。

1.產生的原因是:美國的次級貸風波引起的,次級貸產生的原因和爆發時間,及產生的影響你可以參考:
http://ke..com/view/1256938.htm

2.產生的影響:
1)。對美國的影響有:A失業率比例大幅度上升,這個從那破產的公司就可以看到。B有些付不起貸款的,房子會被拍賣抵債,導致無家可歸。C消費能力降低,全國經濟會受重挫,人民收入就會降低,生活質量會相對下降。D各國對美元的信用度下降,投資者的信心下挫也會影響到美國經濟的成長。

2)。對中國的影響有如下:
影響一◆◆
美國消費減少影響中國出口

出口方面,可以預料的是我國宏觀經濟的外部環境將由於此次席捲華爾街的金融風暴而更顯嚴峻。海關總署的進出口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我國外貿出口額的增幅下行放緩的趨勢明顯,由於美國是中國商品最大的出口市場,一度在6-7月份沖高的中國外貿出口增速又將遭遇考驗,張斌說,外需下降意味著外國消費者對高附加值產品和低附加值產品需求的同時下降。在這種環境下,出口商很可能沒有動力革新技術,而是被迫通過壓低產品價格去維持市場份額,這可能導致中國出口企業貿易條件的進一步惡化。

影響二◆◆
加大國內進口商品成本

進口方面,由金融風暴帶來的沖擊則與美元匯率密切相關,目前國際市場上大宗商品幾乎都以美元定價,美元走勢的強弱決定了大宗商品價格走勢的高低,從可以觀察到的數據來看,由於近期美元逐漸反轉走強,原油、鐵礦石等商品的價格顯現下降趨勢,這對需要大量資源性產品的中國來說本屬利好消息,然而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倒閉、美林公司被收購不期而至,再加上一周前被美國政府宣布接管的「兩房」,美國金融市場反復動盪嚴重影響到美元匯率的走勢和持有者的信心。
雖然中長期還是看好美國經濟走強和美元匯率走高,但是短期內弱勢美元的政策似乎已被市場所認可,如此一來,原油、鐵礦石等資源性產品的價格將被再度推高,我國進口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付出的成本也大為增加。

影響三◆◆
重創國內金融市場信心

雷曼兄弟公司破產是美國次債危機的延續,帶給金融機構的損失和震動相當大,華爾街五大投行擁有強大的投資和研究團隊,資產超過數千億美元,信息資源也極為豐富,這樣大型的投行也紛紛倒閉,說明了此次危機的嚴重性。「不同的金融機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失,有所區分的只是損失額度大小,像雷曼兄弟,還包括前面被美國政府接管的「兩房」和3月份被摩根大通收購的貝爾斯登等,但與其估算投資者的直接損失不如考量對金融市場的信心打擊。

影響四◆◆
給國內金融機構帶來直接損失

雷曼兄弟破產給國內金融機構帶來的直接影響,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我國的金融機構、投資者持有較多的次級債券,形成實際損失;另一方面,金融危機導致美國出現衰退,它會傳導到中國來。

華爾街金融風暴在很大程度上也會減緩中國的經濟增長。奧運會之後,中國經濟增長步伐已然放慢,美國此次的金融風暴只會使這個問題更加嚴重。金融風暴引起美國股指暴跌,而中國政府曾在華爾街購入大量股票,中國的銀行、基金公司也曾買入大量美國基金;除此以外,金融危機引發的貸款困難還會直接影響中國的貿易出口。

其實中國現在宏觀經濟下滑,有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國內經濟因素,還有一部分的確也是來自於美國,來自於外部所導致的。我們講輸入型通貨膨脹,其實經濟衰退在某種意義上也具有輸入性,因為美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它對各個國家的商品、投資等方面的需求量都會非常大,所以美國經濟一旦出現問題,就有可能導致全球或者許多主要國家的經濟出現下滑或者經濟出現衰退

Ⅳ 美國波動大的股票

現在波動大的金融股最大。。。。。。。而且MS,JPM都屬於上下頻率快~幅度大的,你自己有這樣的股票拉。
如果還要有銀行股BK~~~~很變態的哦
最近CVS很好做,還有CNX。。。。還有我非常喜歡的POT。。。不過已經超過你的30美圓了,500,800股那個進去high啊。
股票每個階段的特性都不一樣的,所以你要是想要長久的這樣股票~我么有~~~~

Ⅳ 中國與金融風暴

一、美國金融風暴不可避免並將引發全球金融風暴

去年全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只有1.1%,創近10年最低水平,當年工業設備利用率只有74.7%,創近20年來的最低水平,固定資本投資已連續四個季度下滑,失業率已達到前所未有的5.8%,據估計還有可能繼續上升。

有些人以為,是「9·11」事件打擊了美國經濟,其實不是。美國經濟此次衰退,可以追朔到2000年4月以納斯達克指數暴跌為標志的經濟泡沫崩潰。在納指暴跌後,4~9月間道指仍挺在萬點以上水平,但自9月下旬至 2001年4月,不僅納指再次暴跌,道指也隨納指雙雙下跌,納指從3800點跌至1670點,道指從10850點跌到 9480點。美國經濟和股市2000年9月後就再也沒有出現強勁增長勢頭,因此「9·11」事件只是使美國經濟在衰退的斜坡上下滑得更快,而不是下滑的起點。

既然不是偶然事件造成美國經濟衰退,對何時出現復甦就存在著許多爭論。目前對美國經濟的前景大概有三種不同意見,即「V」型曲線、「U」型曲線和「L」型曲線這三種判斷。簡單說,「V」型曲線就是認為美國經濟可以立即走出低谷,「U」型曲線是認為不可能在短期內復甦,要等兩到三年;「L」型曲線則是說,此次衰退的時間會持續很長,何時復甦不可預期。

以2000年4月美國納斯達克指數暴跌為標志,美國新經濟的泡沫已經破了。2000年9月,美國道指、納指雙雙暴跌,自那時以後直到今天,股市雖有反彈,但都未超過那次暴跌前的點位,顯示出美國資產泡沫的膨脹也已到達頂峰,已處在高危期,隨時有可能破滅。主張美國經濟「V」型曲線和「U」型曲線的人,都是基於美國經濟當前的問題仍屬於傳統生產過剩危機的認識,而沒有與整個金融制度危機聯系起來看,但美國的當權者卻早已看清了美國金融危機的可怕前景,因此千方百計採取各種措施,維持資產泡沫不破,主要作法就是在資產泡沫瀕於破滅的時候,拚命向市場注入貨幣。在「9·11」事件後美國政府預計到外資和個人資金會從股市大量退出,因此在重開股市前的兩周內採取了兩項重大舉措,一是分兩次共注入了1200億美元的基礎貨幣,按美國目前1:9的貨幣乘數,相當於提供了1萬億美元的信用資金供給,比中國一年的GDP都要大!二是美國證券委宣布取消了對上市公司只能持有本公司10%股票的嚴格限制,鼓勵上市公司大量回購自己的股票。像微軟等一些大上市公司,在本公司股票遭拋售的同時大量接手本公司股票,持有本公司股票的比例便很快就升到40%以上,由此維持道指在短期深跌後重上萬點。美國人深深懂得,美國的經濟繁榮

,修改美國有關法律,以適應安然進行能源產品衍生交易的需要;勾結世界著名的會計師事務所安達信,編造虛假公司業績欺騙股民;勾結花旗、摩根等美國著名銀行,在安然外圍設立公司,一方面掩蓋公司負債的真相,一方面通過與外圍公司的關聯資產交易,造成公司盈利大幅度增長的假象。2000年,安然公司的利潤中來自傳統能源生產與銷售的部分竟然只佔到2.3%,絕大部分利潤都是

服務的國際資本市場,只有中國有香港。香港在中國改革開放20年中對內地投資平均佔到中國吸收外資總額的50%以上,這不是因為香港人特別有錢,而是因為香港是世界第六大資本市場,在其中上市的1萬多家公司,90%以上對中國有投資,由此形成了「中國概念股」。香港上市公司利用香港資本市場,從世界各地的投資人手中籌資,再對中國作直接投資,這樣在發生亞洲金融風暴的時候,就不會發生投在中國內地的外資大規模抽逃的情況,這種「既沒有開放資本市場,又充分享受到開放資本市場的好處」的情況,只有擁有香港的中國大陸才辦得到。

當然,擴大外商直接投資也會碰到要求開放中國資本市場的問題,因為外資進入中國,已大量涉及到收購中國企業的問題,這類問題必然涉及到收購後股權和資產溢價收入如何實現與如何匯出境外等問題。目前外資的本金和紅利匯出已有相關政策可以解決,但是如果允許外資企業在境內上市,並允許其將股權和資產溢價收入匯出境外,則無異於人民幣的國際化和中國資本市場的徹底開放,外部的金融風暴就難以避免,而把口封死,又解決不好外資的退出機制問題,人家就不會放開手腳到中國來收購企業。如果可以設計出好的辦法,把外資參、控股企業的上市問題放到香港去解決,這個矛盾就可以化解了,因為外資的股權和資產溢價收入可以在境外實現,對外資不開放境內的資本市場,一樣可以解決他們的股權和資產溢價收入的回收,所以並非只有開放中國資本市場一條路。

把外資進入主渠道放到香港,也有利於香港經濟的繁榮,夯實「一國兩制」政策的基礎。香港過去的支柱產業有現代輕型產業、運輸貿易業、地產業和金融業,但是在 80年代初期現代輕型產業轉移到「珠三角」後,90年代以來,貿易和運輸業的優勢被中國東南沿海新建的大量港口和貿易人才與渠道分流,金融業的優勢被上海所分享,泡沫化的地產市場又成為經濟增長的包袱,香港經濟實質上已由於缺乏主導產業而陷入困境。相比較而言,香港目前的真正優勢是健全的法制環境和一大批高素質的金融業人才,所以在發生全球金融風暴的背景下世界資本中心開始向中國轉移,這一進人中國的主渠道如果建在香港,則不難預言,香港將在較短時間就可能變成世界第一大資本市場,港幣也會隨之變成世界最堅挺的貨幣,這對香港經濟繁榮的重大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把外資入口放在香港,還需要作好其他相關政策准備。比如,允許更多企業到香港上「H」股、紅籌股的政策,國內的二板市場還要不要上也值得研究了。

歐洲的金融業向以保守著稱,但保守也有保守的好處,就是泡沫小,丑聞少,所以一旦發生全球金融風暴,歐洲會先於美國復甦,歐元也會相對於美國更堅挺。我們不應只看到歐洲經濟和歐元還弱於美國這些眼前的情況,而應在未來的引資政策、貿易政策和外匯儲備政策等方面,把歐洲因素放得更大。

自90年代以來,日、港、韓、台加中國大陸的出口額增加了大約1萬億美元,其中50%以上是這五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出口,說明東北亞地區的經濟整合速度正在加快,「西太平洋經濟區」已經呼之欲出。日、港、韓、台過去長期以美歐市場為出口導向,90年代以來正在朝中國大陸方向調整,而在發生全球金融風暴的背景下,他們對美歐的出口將會受到沉重打擊,只有加速與中國經濟的整合才會找到出路,因此全球金融風暴會給「西太平洋經濟區」的整合提供新動力。「西太平洋經濟區」的核心問題是中日關系,因為以日本的資金、技術加中國的市場和低成本、高素質的勞動力,才能引導「西太平洋經濟區」從經濟貿易聯盟走向貨幣聯盟,形成與美歐抗衡的能力,但目前中國經濟與日本的整合還存在經濟、政治、社會、外交等諸多方面的障礙。在發生全球金融風暴的條件下,日本經濟會更加糟爛,並很難得到美歐的援手,因為他們自己也自顧不暇,因此會推動日本主動消除各種障礙,加速與中國經濟的整合,這符合中日兩國人民的共同利益。

全球金融風暴會給「西太平洋經濟區」的整合提供新動力。

三、結語

發生1929~1933年全球性資本主義大危機後,歐美資本大量湧入前蘇聯,當時所建立的大批鋼鐵廠、機械廠、拖拉機廠等,為前蘇聯的工業化奠定了基礎,也為前蘇聯贏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准備了物質條件。今天,如果我們在可能發生全球資本主義危機中把握好機會,作好各種制度與政策儲備,一旦出現世界資本中心向中國轉移的情況,就不會措手不及,就會使中國完成工業化的時間提前10年到來。

我必須承認,以上分析還是更多地基於經濟學的分析,但是既然國際資本已成為大國利益紛爭的焦點,大國的政治、外交與軍事也必然以此為中心。從全球范圍看,美國仍然是世界大趨勢變化的主導,就美國的霸權而言,製造業的優勢早已不復存在,新經濟是有明天,還沒有今天,所以談不上什麼產業霸權。美國所真正擁有的優勢,是一個世紀以來世界製造業中心所培育出的全球金融與貨幣霸權,還有就是冷戰時代所培育起來的全球軍事霸權,這兩個霸權互為依託,形成美國控制全球資本流動的能力。我們已經從歐元啟動後美國發動科索沃戰爭看到,美國是如何運用軍事霸權來維護其貨幣霸權,如果真的發生國際資本向歐洲大規模迴流的情況,事關美國生死命脈,美國人不會坐以待斃,而是會未雨綢繆,准備許多戰略防禦措施,前面已經說過,所謂「邪惡軸心」論就是美國布下的一步棋,所以,美、日、歐等大國間將圍繞國際資本流動進行政治、外交與軍事方面的何種戰略與戰術博弈,在這些非經濟因素影響下國際資本的最終流向如何,就遠非上面純經濟學的分析可以概括。也許我們將會看到世界帝國

主義國家圍繞爭奪國際資本所進行的第一次戰爭,到那時什麼世界製造業中心、金融中心向中國的轉移,統統都會被打亂,別忘了中國也是國際資本的流向地之一,也是美國需要防範的戰略目標,一旦出現國際資本向中國大規模轉移的趨勢,美國肯定會在朝鮮半島問題和台灣問題上大做文章。所以,在山雨欲來的國際形勢下,中國更需要立足於不利的考慮,作好充分的戰略防禦准備。

Ⅵ 金融危機是由美國哪家公司倒閉

2008年9月15日,僅繼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被兼並之後不足數月,擁有158年悠久歷史的華爾街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下稱「雷曼」),最終未能逃脫被次貸危機擊潰的厄運,宣布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美國有史以來倒閉的最大金融公司。

雷曼的倒閉最終是由於次貸產品的風險暴露所引起的,而同時期國內也出現了QDII集體跳水,部分結構型銀行理財產品「零收益」事件,為投資者造成了巨大損失。當一個產品持續不斷的下跌三成、五成甚至七成時,我們不得不去思考其產品本身的設計結構及其風險控制中的問題與缺陷。本文即為您揭秘風險模型的神秘之處。

一、 雷曼公司所用風險模型的神秘之處

(一)模型中大量使用模擬技術

20世紀80年代以來,作為一種有效的避險工具,衍生工具因其在金融、投資、套期保值和利率行為中的巨大作用而獲得了飛速發展。然而,這些旨在規避市場風險應運而生的衍生工具又蘊藏著新的信用風險。度量衍生工具的信用風險有三種:一是風險敞口等值法,這種方法是以估測信用風險敞口價值為目標,考慮了衍生工具的內在價值和時間價值,並以特殊方法處理的風險系數建立了一系列REE計算模型。二是模擬法,這種計算機集約型的統計方法採用蒙特卡羅模擬過程,模擬影響衍生工具價值的關鍵隨機變數的可能路徑和交易過程中各時間點或到期時的衍生工具價值,最終經過反復計算得出一個均值。三是敏感度分析法,就是利用這些比較值通過方案分析或應用風險系數來估測衍生工具價值。

近年來一籃子信用違約掉期工具和合成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這一類的組合信用衍生品增長較快,其風險分析和定價主要依賴於模型分析。翻開雷曼兄弟公司《信用衍生品指導》我們就可以發現,有近一半的篇幅用於闡述信用衍生品交易採用的風險定價和預測模型,其推薦的組合信用衍生品建模技術有風險歷史模擬法(Default-time simulation)、半解析模型(semi-analytical model)等,均廣泛採用了模擬技術,特別是蒙特卡羅模擬(Monte Carlo simulation)。蒙特卡羅模擬因摩洛哥著名的賭場而得名。它能夠幫助人們從數學上表述物理、化學、工程、經濟學以及環境動力學中一些非常復雜的相互作用。數學家們稱這種表述為「模式」, 而當一種模式足夠精確時, 他能產生與實際操作中對同一條件相同的反應。但蒙特卡羅模擬有一個危險的缺陷: 如果必須輸入一個模式中的隨機數並不像設想的那樣是隨機數, 而卻構成一些微妙的非隨機模式, 那麼整個的模擬(及其預測結果)都可能是錯的。所以,貝爾實驗室的里德博士曾經這樣告誡人們記住偉大的諾伊曼忠告:「任何人如果相信計算機能夠產生出真正的隨機的數序組都是瘋子。」

(二)模型過多關注極端事件的多發性

通常假定市場風險的概率分布為正態分布,因為市場價格的波動是以其期望值為中心,主要集中於相近兩側,而遠離期望值的情況發生可能性較小,大致呈鍾形對稱,盡管嚴格說來市場風險存在一定的厚尾現象,但正態分布假設在大多情況下反映了市場風險的基本特徵。相比之下,信用風險是分布不是對稱的,而是有偏的,收益分布曲線的一端向左下傾斜,並在左側出現厚尾(fat taile)現象,這是由企業違約的小概率事件以及貸款收益和損失的不對稱造成的。

在最近一些新的信用衍生品模型中,更多的使用厚尾相依性(fat-tailed dependence)的假設。即通過對極端事件賦予更高的發生概率,分析對資產組合期望損失貼現的影響,以衡量信用衍生品的評級和對信用暴露的適度補償。對模型估計結果比較後,雷曼公司研究部門認為,基於厚尾相依性假設的模型可以更准確地估計信用組合的風險概率和價值。

二、風險模型的不足

(一)模型假設與現實嚴重割裂

衍生工具信用風險模型的優點是具有較強的嚴謹性,該模型力圖以數量化的、嚴謹的邏輯識別信用風險。從缺點和不足來看,衍生工具信用風險模型的嚴密的前提假設(當一個變數發生改變,則原有的結論需要全部推翻重新進行論證)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圍。而且從大量的實證研究結果來看,衍生工具信用風險模型沒有得到足夠的支持。例如達菲•辛格頓(Duffie Singleton)(1999)發現簡約模型無法解釋觀測到的不同信用等級橫截面之間的信用差期限結構。衍生工具信用風險模型雖然是最新的科學化方法,但其要發揮作用,還必須與金融風險管理的理念和主觀判斷結合起來。

次貸危機中,盡管雷曼兄弟公司等金融機構對信用衍生產品建立了精巧繁雜的定價和評級模型,但面對美國房地產市場價格突然逆轉的系統性風險,模型的前提假設和市場現實嚴重偏離。比如兩房被美國政府接管這一類風險,就完全沒有包含在CDS合約假設的風險事件當中,更沒有其概率分布,因此也就無法合理對這一風險事件定價。而兩房被國有化後,大量持有兩房股票的金融機構和企業損失慘重,違約率大幅上升,導致CDS違約金大幅上升,顯示如果信用衍生品模型輸入脫離現實的前提假設,得到的也只能是脫離現實的結果。

(二)模型過度包裝導致信息嚴重不對稱

華爾街投資銀行利用金融工程的包裝,發展出大規模表面上足以擔保風險,確保投資人權益的衍生性金融商品,諸如債務擔保憑證(CDO),信用違約交換契約(CDS),都成為導致這一波金融風暴的元兇。近年來信用衍生品的層次越來越多,每一層次都採用復雜的風險分析模型和定價模型,而下一層次的模型分析又建立在前一層次的分析結果之上。因此隨著交易的鏈條越拉越長,分散的范圍越來越廣,最終的投資者想要通過不同層次的模型,了解自己面對的最終風險實際變成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加上風險在復雜的鏈條上不斷被交易和傳遞,信用衍生品交易參與者(特別是最初的發放貸款機構)很難有積極性來充分監測相關貸款的風險,因此信用分析模型的第一層次可能就存在缺陷,整個模型分析過程實際上變成一個復雜的暗箱。舉例而言,投資銀行買進房貸銀行售出的次貸組合後,透過CDO包裝,使資產評級調升。投資銀行一般將CDO分為七級出售,某CDO第七級商品須負責承擔資產前百分之三的損失,第一級則負責承擔資產損失超過百分之三十的部分。投資銀行透過金融工程的評估,說明這組次貸資產違約損失超過30%的機率微乎其微,因此勸服投資人,第一級CDO具有近乎百分之百的保本功能,卻能獲取高報酬。再加上大型金融機構的擔保,原本BB等級的資產化身為AAA級,垃圾變黃金的戲法宣告完成,透過華爾街銷售到全世界。繁復的設計下,模型分析過程透明度進一步降低,不僅投資者和監管者,而且投行本身也難以完全了解整個風險。

(三)模型忽視了預期效應對於風險的放大後果

雷曼兄弟公司介紹的信用衍生品模型中,雖然以簡約化模型的方式考慮到了風險分析的動態性,用厚尾相依性等假設估計極端事件的風險,但只能回答在一定概率下(比如99.9%)的最大損失,不能回答極端事件導致的損失達到什麼程度時,交易者的預期會改變。由於牽涉面廣,交易鏈條長,一旦預期發生改變,將使損失放大到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例如,雷曼「迷你債券」實際上是包含了CDO、信用違約互換及利率互換的一種結構性債權產品。由於「迷你債券」的還本付息主要取決於太平洋國際金融公司所購買的CDO,因此可以說,利率互換和信用違約互換等衍生產品都圍繞著CDO的包裝而進行,並依此使「迷你債券」與國際知名公司的信用掛上了鉤。因為「迷你債券」涉及發行人太平洋國際金融公司、雷曼特別金融公司、匯豐銀行等國際知名公司的信用以及CDO、信用違約互換和利率互換交易等一系列復雜操作,其中任何環節出現問題,都會使太平洋國際金融公司無法按期還本付息,造成對投資者的違約。由於太平洋國際金融公司與雷曼特別金融公司所進行的利率互換交易由雷曼兄弟公司擔保,雷曼兄弟公司申請破產後,利率互換合約自動終止,太平洋國際金融公司按約定將提前贖回「迷你債券」,並出售作為抵押品的 CDO,在扣除相關的成本費用後償付投資者。表面上看,有CDO作為保證,投資者本金的損失不會太大,但事實上,太平洋國際金融公司購買並持有的究竟是什麼CDO資產,事先並沒有披露,投資者並不清楚。從目前國際CDO市場情況看,受次貸危機影響,CDO的信用評級急劇下降,市場價值大幅縮水,出售CDO 將使投資者本金不可避免地遭受嚴重損失。

2008年9月之前,大部分信用評級機構給予雷曼的信用評級至少都有Singal A(評級A),很多都是Double A(評級AA)。不過9月12日,周五,就在當天下午,信用評級公司發布警告說,如果雷曼兄弟沒有籌集到新的資金,它們9月15日將下調該公司的債務評級。這令投資者大為恐慌。在次級債危機中,三大評級機構在短時間內對大量的次級債產品降低信用級別,使投資者預期惡化,促成了市場的惡性循環。在雷曼兄弟公司內部和他的投資者中間,恐慌情緒不斷加劇。無數的客戶打電話要求撤資。雷曼兄弟的紐約業務部門無法恰當地把錢轉入倫敦的帳戶上,使得該公司位於倫敦的主要歐洲分支機構9月15日前基本陷入癱瘓。於是令這家有著158年歷史的華爾街老店轟然倒塌。

三、幾點啟示

(一)金融風險控制不能過度依賴數理化分析技術

雷曼兄弟倒閉事件再次表明,金融市場是千變萬化的,不論多麼精巧龐大的數理化模型技術,也難以涵蓋所有的風險特徵。特別是信用衍生品的定價本來就是金融學的前沿難題,如果過度崇拜數理模型,替代復雜理性的風險制約機制,必將導致投資行為的簡單化和同質化,引發金融危機。因此,金融機構在大力發展風險的數量分析技術的同時,還必須高度藉助於內部控制制度、風險管理文化等諸多綜合風險控制手段。

(二)公司債券產品及其相應的信用衍生產品不應面向個人投資者。個人投資者通常缺乏專業的風險分析和辨別能力,面對公司債及其復雜的信用衍生產品,難以准確辨別風險。雷曼「迷你債券」的產品招售計劃雖然對產品運作模式做了比較詳細的介紹,但眾多個人投資者依然將「迷你債券」當成一種高收益、低風險的產品大量購買。此外,個人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較弱,一旦風險變成實際損失,常常會引起嚴重後果,甚至影響社會穩定。因此,我國公司債券和信用衍生產品的發展應充分遵循市場規律,立足OTC市場,面向機構投資者。機構投資者的風險識別和承受能力相對較強,能夠選擇風險和收益相匹配的產品進行理性投資,並通過交易流通分散和化解風險,反過來也促進了金融產品的優勝劣汰和金融市場的良性發展。

(三)要完善和規范中介組織的運作。首先,在項目評估、資產定價、過程監督、信息批露等環節,要健全和完善相關政策法規。雷曼正是利用了CDS 交易的不規范,價格不透明,才使資本無限增值的貪婪變為金融泡沫不斷擴大的現實。其次,要培育和健全信用評級制度。對證券化的資產進行信用評估定級是為投資者做出正確選擇提供依據不可或缺的保障。

(四)要完善市場監管,加強信息披露。一直以來,發達國家和地區對場外市場的監管比較寬松,監管當局比較注重對機構的合規性監管,而對其所設計的產品本身以及其與客戶交易的監管相對寬松,埋下了風險隱患。實際上,金融產品發行人和代理銷售機構都具有趨利性的特點,在產品設計和銷售時會有意迴避對產品風險的信息披露。因此,監管機構要更加全面的履行監管職責,加強信息披露,維護投資者的正當權益。

綜上所述,雷曼公司所用風險模型過度依賴數理化分析技術,過度包裝導致信息嚴重不對稱,忽視預期效應對風險放大的後果,脫離現實,醞釀風險,最終導致雷曼倒閉。

雷曼的倒閉對我國經濟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也給予我們一些啟示:對處於轉型中,普遍存在專業細分不足、資產配置集中、政府路徑依賴嚴重等結構性缺陷的我國金融企業而言,應從中吸取經驗,加強風險管控,樹立危機意識,完善市場監管。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如果沒有次貸產品(危機),今天的雷曼能否依然挺立也需要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後續】

選擇結構型產品的注意事項

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結構型產品既陌生又熟悉,結構型理財產品是固定收益產品(Fixed Income Instruments)的一個特殊種類。它將固定收益產品(通常是定息債券)與金融衍生交易(如遠期、期權、掉期等)合二為一,增強產品收益或將投資者對未來市場走勢的預期產品化。

由於結構型理財產品「固定+衍生」的特性,即通過將大部分的資金投資於固定收益產品,小部分的資金進行衍生產品投資,從而實現在保本的目標下博取可能的高收益。這一點正好滿足了一部分投資者的需求,他們既嚮往資本市場的高收益,又不願意冒損失本金的風險。購買結構性產品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第一,不要緊盯最高預期收益;

所謂的最高預期收益,往往是在某種最理想狀態下發生的,能夠實現的概率很小。投資需要考慮風險,對結構型產品應該多問清楚發生最低收益的可能。若搞清楚零收益發生的可能及條件,也就不會有人後悔莫及。

第二,不要過度迷信歷史數據;

許多銀行的產品介紹,會對掛鉤指標的歷史數據進行回顧。投資者不要根據這些數據對未來漲幅感到樂觀。歷史只能說明過去,而且現實中會存在很多新加入的、不確定的因素,諸如次貸危機等等,因此,歷史數據只能作為一種參考,而不是依據。

第三,不能單純被掛鉤品種的概念所吸引;

結構型產品的銷售日趨商業化,有的還在銷售中用上很吸引人的商品名。但投資者應該清楚,概念包裝如同股市中的題材炒作,同樣存在一定風險。

第四,「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應通過投資不同品種,將低風險與高風險、固定收益與浮動收益,短期與中長期產品、結構性與FOF產品相結合,可規避單一品種投資的風險。

Ⅶ 哪個國家的哪個股市崩盤了誰能介紹一下當時的情景崩盤了那個股市就沒了

歷史上著名的三次崩盤

有時投資者是非理性的(歷史上著名的三次崩盤)

1636年發生在荷蘭的崩盤故事,雖然距今已有360多年,但仍然是人們了解投資者非理性的最好例子。這個故事最有意義的一方面是,雖然它是世界證券交易史上最大的崩盤之一,雖然它將整個國家投入歇斯底里的狀態,雖然其後果也是破產和蕭條,但是,投資對象既不是股票,也不是債券或商品期貨,而是鬱金香球莖。
鬱金香第一次出現在歐洲是1559年的事情,當時參議員赫華待特別喜好收集奇花異草,有朋友從君士坦丁堡給他送來一箱鬱金香球藝,他把這些鬱金香種在他在德國奧格斯堡的花園里。這些鬱金香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隨後幾年鬱金香在上層社會越來越流行,尤其是在德國和荷蘭,以極高的價錢從君士坦丁堡定購部金香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到了1634年,這種時尚越來越流行,從那年開始,荷蘭富裕階層認為,缺少鬱金香是沒有品位的象徵。
鬱金香價格年年上漲,最後達到天文數字。根據最狂熱時的原始記載,對於一種被稱為「永遠的奧古斯塔斯」的稀少名

貴的鬱金香,每個球莖的價格相當於:4600弗羅林(當時荷蘭貨幣單位)、一輛新馬車、兩匹母馬,以及全套馬具。 那個時代一頭肥壯的公牛才值120弗羅林,4600弗羅林是一大筆財富。另外一種被稱為「總督」的稀有品種鬱金香.一株的價格是:24車的糧食、8頭肥豬、4頭奶牛、4桶啤酒、l000磅奶油和幾噸的奶酷。到了1636年,對鬱金香球莖的需求激增,人們開始在荷蘭好幾座城市進行交易。不僅僅是富人買鬱金香球莖,代理人和投機客也開始介入。價格即使有微小的一點下跌他們就買進.然後賣出獲利。為了促進保證金交易,鬱金香球莖期權交易也應運而生,保證金可以低至10%一20%。各行各業的普通百姓也開始賣掉他們自己的資產,投入到這個極有誘惑力的市場。
荷蘭部金香的繁榮還引起了國外的注意,資本開始流入這個市場。這些資本不僅僅托起了鬱金香的價格.同時還哄抬了土地、不動產和高檔消費品的價格。財富膨脹,一些暴發戶也加入到上層社會的行列。這些新貴由投機鬱金香而富,並且把掙來的錢又投入到鬱金香的買賣中去。傳說烏得勒文(荷蘭城市名)的一個配酒師,願意為了三個鬱金香球莖而賣掉他的酒廠。
到了九、十月份,一種久違的感覺開始蔓延:困惑和懷疑。怎麼能夠確信三個鬱金香球莖競然相當於一座釀酒廠的價格?人們開始忍住笑容。誰說過鬱金香球莖價值無限??於是,市場出現恐慌,價格開始崩潰。
很多暴發戶不得不面臨這樣一種殘酷的事實:在他們手裡的僅僅是沒有任何人想要的鬱金香球莖,更不用說歸還經紀人的現金貸款。政府不得不尋求折中方案.宣布1636年以前簽訂的所有鬱金香合約都無效,而1636年以後的合約只按原價的l0%執行。但是,實際價格比l0%還低,破產的人數越來越多。直到很多年以後.荷蘭才逐漸從鬱金香崩盤後的大蕭條中恢復過來。

第二個有教育意義的市場非理性例子是發生於18世紀英國的投機事件。1841年,查爾斯?邁可在《極度流行的幻覺和群眾性癲狂回憶錄》中描述了這件事。
後來被稱為「南海泡沫」的這家公司成立於1711年,當時牛淖伯爵成了南海公司,由那個時代的一些商人給予經濟支持(這個公司的正式全稱是「促進大不列頗商人在南海及美洲其他地區漁業發展管39公司」)。公司得到1000萬英鎊的英國國債支持,年息確保6%,並且壟斷和拉丁美洲的貿易往來。
公司成立不久,有關它生意上的極高的、難以且信的盈利能力的傳言四起,當時英國商品可以和秘魯及墨西哥的金銀直接進行以貸易貸交易,而秘魯和墨西哥的金礦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而實際情況是,西班牙殖民當局每年只允許一輪英國船隻停靠,以四分之一的利潤和5%的貨物作抵押。在股票交易所,南海公司股票的表現平平淡談,價格經常是誨個月只有兩三個點的波動。
1717年,英掐格蘭國王建議國債可以再次「私有化」。國家的兩個最大金融機構英格蘭銀行和南海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經過國會的熱烈討論,最後表決允許南海公司更多的負債經營,其年息為5%。但是,1719年發生在法國的一件事對這個英國公司產生了重大影響,一個極其聰明的叫做約翰?羅的人,在巴黎成立了一家名為「西方協會」的公司,從事北美密西西比州的拓殖開發和往來貿易。對該公司的投機炒作使得它的股價很快從1719年8月9日的466法郎因升到12月2日的l705法郎。買家除了法國人外,還有瘋狂的外國人,以至於英國公使請求女工陛下的政府採取措施禁止英國資金流人法國證券交易所的「密西西比泡沫」。密西西比泡沫於1719年12月2日見頂,隨後的崩盤引發大量資金迴流英國,尋找下一個操作目標。
密西西比事件給英國南海公司股票持有者提供丁一個絕妙機會,他們現在願意接受英國的全部債務。1720年1月22日,英國下議院成立了一個委員會考慮這個建議。盡管有很多警告的聲音,但2月2日下議院還是通過了上交國會的議案。該議案建議進一步推進南海公司的資本化,投資者對此歡欣鼓舞,幾天時間股價因升至176英鎊,這其中還有法國資本的貢獻。(文章來源:股市馬經 http://www.goomj.com)當議案還在辯論之中時,新的傳言又開始流行,公司的利潤好得不得了,股價進一步漲到317英鎊。1720年4月7日,議案最終獲得通過.但是,第二天,投資者獲利回吐,股價從307典鎊下跌到278英鎊。
即使在這個價格水平上,公司的創始人和合夥人仍然能夠獲得投資收益,這個收益以那個時代的標准來衡量是巨大的,更何況這是一個事實上已經停止活動的公司。但是,這更加刺激了他們的胃口,4月12日,新的傳言又開始出現,要以每股300英鎊的價格發行100萬英鎊的新股。這次新股發行經過兩次公開認購.幾天後股價漲到340英鎊。公司隨即宣布,無論新老股票,每股都可獲得10%的紅利,而母公司將以每股400英鎊的價格再發行l00萬英鎊的新股。這次同樣獲得超額認購,但公司自身還是處在停頓狀態。
在1717一1720年問,南海公司泡沫大大刺激了創業精神,股票市場出現了一種新的現象:越來越多的股票提供新的「概念股發行」。有很多類似「西方協會」和「南海公司」的公司,什麼都不幹,僅僅出售計劃、概念和希望。這些公司在登記成立時完全沒有實際業務,由所計劃的業務領域的新手管理。人們搶購股票,價格直線上升。股票投機不僅僅是富人的游戲:所有人都加人進來.無論男女老幼。這些公司很快獲得流行的名稱「泡沫」,因為公司的創立者在股票上市幾天或幾周內就賣出他們持有的股份,以牟取暴利。剩下可憐的投資者套牢在高高的價位上,而公司名存實亡。
1720年6月11日,國王宣布這些公司的一部分為「公共害蟲」,禁止交易它們的股票.違者將受到罰款處理。共有104家被禁止的公司,包括下列虛構的經營活動:
●改善制皂工藝。
●從鉛中提煉銀。
●購買和組裝船隻以肅清海盜。
●將水銀轉化為可鍛造的精細金屬。

盡管政府努力抑制泡沫.但新的泡沫每天還在產生,投機活動持續升溫。1720年5月28日,南海公司——這個最早最大的泡沫——的股價達到550英鎊。這個價格已經超出入們的想像,6月份價格超過700英鎊,這段時間股價變化特別神經,大起大落。6月3日中午,價格跌到650英鎊,下午又漲回750英鎊。很多大的投資者利用這個夏天的高價位賣出股票,轉而將獲得的利潤投入到其他各行各業.包括土地、商品、房地產及其他股票。但是,另外一些買進南海公司股票的投資者,這其中包括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在南海公司股票早期價格上升階段,他就賣出所有股票,獲利5000英鎊。但是,在盛夏期間,他又買了回來,這筆交易使他虧損了20000英鎊。
6月初,南海公司股價再創新高,經過一陣短暫的令人眩暈的變化,1720年6月24口,南海公司股價達到每股1050英鎊。只有極少數人明白,離投資者逃頂的時間已經不遠了。那些明白人是公司的創始人和董事局成員,他們利用這個夏天高高在上的股價成功甩綽自己手中的股票。到了8月初,公司的真相已經開始在普通投資者而前敗露,股價逐級盤跌。
8月31日,公司管理層宣布將連續12年每年支付50%的紅利。這將完全傷空公司,但是這並沒有減輕投資者與日俱增的緊張和不安。9月1日,股價繼續下跌。兩天後,股價跌到750英鎊.崩盤由此開始。股價在這個月的剩餘交易日飛沉直下,9月24日,南海公司銀行宣布破產,股價開始加速下跌。該月的最後一天,股價為150英鎊.一個月內下跌了85%。
南海公司崩盤後,銀行和證券經紀人遇到圍攻。很多人向銀行借貸買進大量南海公司股票,金融界遭遇一系列的破產風暴。南海公司最終於1855年被解散。公司股票轉換為公債。在該公司140年的歷史中、它從來沒有真正成功地從事過任何上規模的南海地區貿易。

第三個有教育意義的市場非理性例子是發生美國。1929年華爾街的崩盤結束了歷史上一幕最大的瘋狂投機。
到1924年前,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一直在相對狹小的價格區問內窄幅波動,每當它超過110點,就會遭受強烈賣壓。到了1924年底,股指終於交破這個界限。在1925年,服指躍升到150點以上。股指的上升標志著多頭好日子的到來。
從股市非常蕭條的1921年到1928年,工業產值每年平均增加4%,而1928—1929年.則增加了15%。通貨膨脹率很低,新興工業四處萌芽。
樂觀主義越來越流行,再加上資金成本很低,大大刺激了股票投資者的投資活動,經過1926年短暫的反轉下跌後,股市月月創新高,由此誕生了一代炒股致富的人。這又煽動了更多的人通過經紀人現金貸款以買進更多的股票。隨著股民的增多,信託投資公司也隨之增加。在1921年,大概只有40家信託公司.而到1927年初.這個數目上升到160家.同年底又達到300家。從1927年初到1929年秋,信託投資公司的總資產增加了10倍,人們基本上毫不懷疑這些公司的信用。
其中員著名的是高盛公司,它於1928年出資成立高盛貿易公司(GsTc),這個公司很快就發行了1億美元的股票,以面值賣給母公司。母公司再以104美元的價格賣給普通投資者.由此獲利400萬美元。1929年2月7日.股票價格是每股222.5美元。買家中就有高盛貿易公司,它在3月14日共持有5700萬美元自己公司的股票,當然可以支持這么高的股價。投資者一點也不擔心前面等待他們的是什麼。
崩盤並不是突然發生的。但是.當巴布森於1929年9月5日發表股市要跌60一80點的著名預言後,市場開始對巴布森的警告有了第一次反應。當天,道瓊斯指數就下跌了10點,很快就有了「巴布森突變」的說法。幾天後.受到利好談話的刺激,買家重新人市,這其中有耶魯大學教授歐文?費雪的著名論斷:「即使以現在的價格來衡量,股幣也還遠遠沒有達到其內在實際價值。」許多報紙也刊登正面服評,以抵消負面批評。證券交易雜志《拜倫》更是如此.它在9月9日那一期封面公開取笑巴布森,(文章來源:股市馬經 http://www.goomj.com)將他描述為「來自韋爾斯利山的預言家」。沒有任何人懷疑誰應該對這場危機負責:巴布森。
但是,股票價格卻沒有回到過去的高點,到了9月底,新的大跌開始出現.這次股份跌到上一年夏天的高點。市場再次反彈.但是沒有創新高,而且成交量與前次下跌比較大幅萎縮。10月15日,國家城市銀行總裁查爾斯』米切爾發表談話,指出縱觀全國,股市是正常的、健康的。他的談話很快得到費雪教授的支持,費雪教授說:「我預期股市在幾個月內就會看好,並創新高。」
但是,1929年10月21日,《拜倫》的讀者可以看到圖學家威廉.彼得哈密爾頓的文章,他警告指數圖形走勢很不好,指數已經跌破密集成交區。按照哈密爾頓的說法,如果工業指數跌穿325.17點、鐵路指數跌穿16826點,那將是一個「強烈的熊市信號」。就在那一天,工業指數跌穿了哈密爾頓的臨界值.兩天後鐵路指數也步其後塵。市場垂直跳水.成交量也達到歷史第三位,高達600萬股,崩盤拉開序幕。
l0月24日,成交量放大到1200萬服,人們聚集在大街上,流露出明顯的恐慌氣氛。事態已經明顯失去控制,10月25日,胡佛總統發表下述談話:「國家的經濟基本面,即商品的生產和銷售,是建立在踏實和繁榮的基礎上的。」胡佛的講話與宇航員宣布發動機沒有著火具有同樣的保證作用。恐慌迅速蔓延,隨後幾天股價連續跳水,市場似乎永遠無底。10月29日,在強烈的賣壓下.恐慌達到極點,1600萬股股票不惜血本逃了出來。有這么一個傳說,交易所的一個送信員突然間想到一個主意,出價每股1美元購買一塊無人間津的地皮,他居然做成了這筆生意。直到11月13日,指數跌到224點才穩住陣腳。那些以為股票已經很便宜而冒險買進的投資者又犯了個嚴重錯誤。羅斯福想利用他的「新政』化解這個危機.其結果只是范圍更大、更嚴重的衰退。1930年價格進一步下跌.直到1932年7月8日跌至58點才真正見底。工業股票跌去原市值的85%,而高盛公司的投資證書不到2美元就可買到。

上述三個故事的結論很明顯,那就是市場有時會完全沉浸在那樣一種希望、貪婪和恐懼的非理性感情中。雖然心理學可以部分解釋人們為什麼那麼做的原因,但是它並沒有回答為什麼人們同時行動這個問題。為探尋這個群體現象的答案.我們應該轉而咨詢一些分析復雜運動的專家.也就是數學家。
「價格突然崩潰,但卻沒有發生什麼特別的新聞對嗎?」
「是的。起先股價慢慢下跌、然後突然加速,最後變成歇斯底里。」
「這種情況你見過幾次?」
「總而言之,在過去的500年大概有四五十次。但是我提醒你,那隻是主要的崩盤。除此之外,還方很多小規模的崩盤。至於這些小的崩盤恐怕有幾千次。實際上,它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文章來源:股市馬經 http://www.goomj.com)

Ⅷ 為什麼2000年的IT股票大跌後,美國要降低利率來拯救危機

降低利率關鍵在於降低存款,降低存款目的在於消費, 股市大跌經濟蕭條,為促進經濟復甦,就要加大經濟投入,錢在銀行就無法投入,所以只有降低利率來促使錢投資到實體經濟,理解了嗎?

Ⅸ 看巴菲特怎樣應付股災

巴菲特經歷過多次股災的,我把他應對股災的經驗,歸納為股災三要:
一是災中要冷靜:
驚慌容易失措
在股災之中,巴菲特是如何應對的呢?
1987年的股災之前,美國股市連續上漲5年,是一場空前的大牛市。1984年到1986年,美國股市持續大漲,累計漲幅2.46倍,道瓊斯指數從不到1000點上漲到是讓人吃驚的2258點。
但就在人們陶醉在股市連續5年持續上漲的喜悅之中時,一場股災突然降臨了。1987年10月19日,這是歷史第一個黑色星期一,一天之內,道瓊斯指數跌了508 點,跌幅高達22.6%。
股市暴跌,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公司股票也未能倖免。巴菲特個人99%的財富都是他控股的上市公司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暴跌這一天之內巴菲特財富就損失了3.42億美元。在短短一周之內伯克希爾公司的股價就暴跌了25%,那麼,身處股市暴雪中的巴菲特如何反應呢?
在暴跌那一刻,可能巴菲特是整個美國唯一一個沒有時時關注正在崩潰的股市的人。他的辦公室里根本沒有電腦,也沒有股市行情機,他根本不看股市行情。整整一天,他和往常一樣安安靜靜呆在辦公室里,打電話,看報紙,看上市公司的年報。
過了兩天,有位記者問巴菲特:這次股災崩盤,意味著什麼?
巴菲特的回答只有一句話:也許意味著股市過去漲的太高了。
巴菲特沒有恐慌地四處打聽消息,也沒有恐慌地拋售股票,面對大跌,面對自己的財富大幅縮水,面對他持有的重倉股大幅暴跌,他非常平靜。
原因很簡單:他堅信他持有的這些上市公司具有長期的持續競爭優勢,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具有很高的投資價值,他堅信股災和天災一樣,只是一時的,最終股災會過去,股市會恢復正常,他持股的公司股價最終會反映其內在價值。
二是災前要謹慎:
一次大意可能讓你一生後悔
但對於每個人來說,天災是相同的,但天災引發的損失是不同的。那些事先有了妥善防範的人,受的損失相對而言小得多,而且恢復正常也快得多。
那麼巴菲特在股災之前是如何應對的呢?
巴菲特碰到的另一次股災是1999年。結果股災來了。2000、2001、2003三年美國股市大跌9.1%、11.9%、22.1%,累計跌幅超過一半。這三年股災期間巴菲特的業績上漲10%以上,以60%的優勢大幅度戰勝市場。
為什麼?因為巴菲特早已經做好了應對股災的准備。
從1995年到1999年美國股市累計上漲超過2.5倍,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牛市。最重要的推動力是網路和高科技股票的猛漲。而巴菲特卻拒絕投資高科技股票,繼續堅決持有可口可樂、美國運通、吉列等傳統行業公司股票,結果1999年,標准普爾500指數上漲21%,而巴菲特的業績卻只有0.5%,不但輸給了市場,而且輸得非常慘,相差20%以上,這是巴菲特輸給市場業績最差的一年。
在1999年度大會上,股東們紛紛指責巴菲特,幾乎所有的報刊傳媒都說股神巴菲特的投資策略過時了,但巴菲特仍然根本不為所動。
正是這種堅定的長期價值投資策略,讓巴菲特安然度過股災。
巴菲特是一個非常謹慎的人,他輕易不買股票,只在他非常有把握的情況下,才會重倉出手。巴菲特說:「我把確定性看得非常重。承受重大風險的根本原因在於你事先沒有考慮好確定性。」
巴菲特追求的確定性並不是來自於股市的波動和股價的漲跌:「我從不試圖通過股市賺錢。我們購買股票是在假設它們次日關閉股市,或者在5年內不重開股市的基礎上」。
巴菲特追求的確定性一是來自於公司內在價值的持續增長。
巴菲特堅信價值最終會決定價格:「市場可能會在一段時期內忽視公司的成功,但最終一定會用股價加以肯定。正如格雷厄姆所說:短期內市場是一台投票機;但在長期內它是一台稱重機。」
巴菲特追求的盈利確定性二是來自於安全邊際,也就是買入價格和內在價值之間的差距。巴菲特堅信,安全邊際是投資成功的基石,只有足夠的安全邊際才能提供足夠的投資安全保障:「鋪設橋梁時,你堅持可承受載重量為3萬磅,但你只准許載重1萬磅的卡車通過。相同的原則也適用於投資領域」。
為什麼很多人經歷1999年這次網路股泡沫股災就虧得很慘甚至虧個凈光?
因為他們買股票時,根本不謹慎,他們根本不知道這家公司股票的內在價值是多少,根本不知道安全邊際有多大,根本沒有什麼投資盈利的確定性,他們買入的理由,往往簡單的只有一個:這只股票在漲,看起來以後還會漲。
他們漲了就買,買了就漲,陶醉在快速賺錢的喜悅中,卻沒想到,一場股災就在等待著和他們算總賬。別看現在漲的荒,小心以後算總賬。
為什麼經歷多次重大股災巴菲特依然毫發無損?因為他非常謹慎,因為他從不打無把握之仗。
巴菲特始終牢記他老師格雷厄姆傳授的兩個基本原則:第一,永遠不要虧損,第二,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
第三是災後要耐心:
要等待真正的投資良機
天災之時,物價上漲,會有不少人想發一筆災難財。股災之時,股價暴跌,很多人急於抄底,也想發一筆災難財。
尤其是這兩年,中國股市每一次大跌後,不久就會大反彈,不但收復失地,還會漲的更高,有人還總結出了一條原則:大漲大賣,大跌大買。
如果真是這么簡單的話,那麼世界上到處都是百萬富翁了。
巴菲特有一隻股票華盛頓郵報,他持有了34年,上漲了128倍,如果按照上面這個原則,大漲一倍兩倍就賣了,怎麼會賺到後來的一百多倍呢?
巴菲特見過不少曾經輝煌的公司股票,股價一落千丈,如果大跌大買,只會越跌,甚至跌到後來,公司退市,破產清算,讓你賠個清光。要知道美國和中國不同,那些垃圾股可不會出面挽救重組的。
急於抄底,很可能抄到手的是一隻正在跌落的小刀,而且你抓到手的往往是刀刃,而很少是刀把。
回顧巴菲特在股災中的表現,你會發現,巴菲特根本不會急於抄底。相反他會非常耐心地等待等待再等待。
巴菲特在1969年美國股市大牛市來臨之前,就退出股市,沒想到1970年股市調整後又迅速反彈,1971年1972年股市繼續大幅上漲,巴菲特不為所動,繼續耐心等待。1973年,「漂亮50股」的股價大幅下跌,指數下跌近15%,市場搖搖欲墜。1974年10月初道·瓊斯指數從1000點狂跌到580點,到年底美國股市大跌26%以上,大盤兩年下跌40%,很多上市公司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股票市值跌了一半。美國幾乎每隻股票的市盈率都是個位數,這在華爾街非常少見,沒有人想再繼續持有股票,每個人都在拋售股票。巴菲特在股災中一直等待了兩年,等到市場極度悲觀,等到股市跌到所有人都恐懼時,他才重新回到市場,開始貪婪地低價買入,大賺一筆。
在2000年網路科技股泡沫破裂後,巴菲特一直忍了5年才重新大筆進入股市,巴菲特從來不會急於搶反彈,他要的不是短線投機的小利,而是長期價值投資的大利,因此他會耐心等待股市一跌再跌:「只有資本市場極度低迷,整個企業界普遍感到悲觀之時,獲取非常豐厚回報的投資良機才會出現」。

Ⅹ 歷史,美國經融危機

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周期爆發的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也是經濟周期中的決定性階段。美國自1783年取得了對英國殖民者的獨立戰爭勝利後,先後分別於1825年、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20-21年、1929-33年、1937-38年、1948-49年、1957-58年、1969-70年、1974-75年、1980-82年、1990-91年、2007-12年多次發生過經濟危機。

主要危機:
1837年
1836年,美國第7任總統安德魯·傑克遜關閉了聯邦銀行,將資金轉移至州銀行,美國聯邦銀行管理體系由此開始呈現衰勢。隨即《自由銀行法》誕生,各州的銀行申辦手續大幅簡化,但隨之而來的欺詐行為也紛紛發生。1837年,馬丁·范布倫升任總統後,情況愈來愈糟,各家銀行紛紛因失去信用而倒閉,成千上萬的人失去了自己的土地,美國由此進入了連續5年的經濟危機。

1857年
1857年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歷史上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點的普遍生產過剩危機。這次危機也是第一次在美國、而不是在英國開始的危機。由於英國對美國鐵路建設進行了大量的投資,故美國鐵路投機的破產對英國也造成了很大的震動。1847年經濟危機結束後,從1850年開始的周期性高漲的最重要的特點是世界貿易急劇的擴大,19世紀50年代世界貿易的年平均增長額比前20年提高了2倍。機器工業的發展,運輸業的革命,新興國家和新興部門捲入國際商品流通,以及加利福尼亞和澳大利亞金礦的發現都促進了世界市場的迅速擴大。
1848年至1858年,美國建成的鐵路約達33,000公里,超過了其他國家所建鐵路的總和。而英國在40年代的建設熱潮中,所鋪設的鐵路卻只有8,000公里。美國鐵路事業的蓬勃發展,按道理應會帶動其冶金業的大發展,然而,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而且,這一時期,美國生鐵產量長期停滯不前,棉紡織業的增長速度也不快。與此同時,鐵軌、生鐵、機車、棉布和其他英國製成品的進口卻增長得十分迅速,英國產品充斥美國市場阻礙了美國冶金業和棉紡織業等當時的重要工業部門發展。
隨著危機的爆發,美國的銀行、金融公司和工業企業大量倒閉。僅1857年一年,就有近5000家企業破產。糧食生產過剩,糧價和糧食出口下降,加上英國工業品的劇烈競爭,促使了美國經濟危機的加深。反過來,英國的經濟發展也受到美國危機的打擊。由英國向之提供資金的美國銀行、鐵路、商業公司紛紛破產,也使英國的投資者持有的有價證券急劇貶值。
1857年秋季,美國還爆發了貨幣危機,整個銀行系統癱瘓了,美國的貨幣危機在10月中旬達到了頂點,當時紐約63家銀行中有62家停止了支付,貼現率竟然超過了60%,股票市場行市則下跌了20-50%,許多鐵路公司的股票跌幅達到80%以上。美國的經濟危機迅速蔓延到英國和歐洲大陸,引發了一陣又一陣的破產浪潮。
1857年經濟危機波及面很廣,之後,爆發了美國的「南北戰爭」。其後,奴隸制的消滅、宅地法的實施、重工業的發展,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1929-1933年
美國工業生產在1929年6月達到最高峰,10月間工業生產指數開始迅速下降,市面也逐漸衰落下去。10月20日紐約證券交易所破產,特別是23日、28日和29日連續發生大破產,有價證券的行市狂跌不已。在驚恐不定的幾天內,第一流有價證券的行市竟下跌了40-60%。不少證券持有人迅即破產。
證券交易所破產的浪濤波及到一切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德國、法國等國的交易所也相繼破產。1929年秋季證券交易所的破產是其生產過剩危機加深的信號。此後,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都持續下降,商業繼續萎縮,失業不斷增加。直到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才開始從危機轉為蕭條。
1929-1933年危機是資本主義歷史上最深刻的一次危機。工業生產下降的幅度是之前歷次危機所從未有過的,國際貿易額的實際貿易量也出現歷史上第一次的下降。不僅生產下降的幅度驚人,而且,其延續時間也異常持久。在以前的危機中,生產下降的延續時間不過幾個月,而這次卻是幾十個月。以美國為例,由危機時的最低點恢復到危機前水平所需的時間,煤、生鐵、鋼等都長達四十多個月。因此,1929-1933年危機成為資本主義歷史上時間最長的世界經濟危機。
1929年10月24日,在美國歷史上被稱為「黑色星期四」。在此之前的 1929 年夏天,美國還是一片歌舞昇平,夏季的三個月中,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股票由268上升到391,美國鋼鐵公司的股票從165上升到258,人們見面時不談別的,只談股票,直至9月份,美國財政部長還信誓旦旦地向公眾保證:「這一繁榮的景象還將繼續下去。」但是,10月24日這一天,美國金融界崩潰了,股票一夜之間由5000多億美元的頂巔跌入深淵,使5000多億美元的資產,一夜間,化為烏有,價格下跌之快,連股票行情自動顯示器都跟不上趟,股票市場的大崩潰導致了持續四年的經濟大蕭條,從此,美國經濟陷入了經濟危機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國社會逐步被存貨山積、工人失業、商店關門的凄涼景象所代替。86000 家企業破產,5500 家銀行倒閉,全國金融界陷入窒息狀態,千百萬美國人多年的辛苦積蓄付諸東流,GNP 由危機爆發時的1044億美元急降至1933 年的742億美元,失業人數由不足150萬猛升到1700 萬以上,占整個勞動大軍的四分之一還多,整體經濟水平倒退至1913 年。農產品價值降到最低點,資本家將牛奶倒入大海,把糧食、棉花當眾焚毀的現象屢見不鮮。
1929-1933年危機的極度深刻性和其空前持久性結合在一起,使這一次危機具有極大的破壞力,它使資本主義工商業大幅倒退,使整整幾十年生產力的發展成就付之東流。「一戰」前的各次危機通常使生產水平倒退一二年,倒退四年或四年以上的情況極少。而1929-1933年的危機卻使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水平大約後退到1908-1909年。其中美國退到1905-1906年,德國退到1896年,英國退到1897年。
這次危機不僅限於生產和商業范圍,而且也擴展到銀行信用系統,以及外匯和債務等領域。生產過剩危機中商品價格下跌,使工業資本家、手工業者、農民等債務人難以支持,從而使許多公司和企業主遭到破產。美國、德國和法國有幾萬個股份公司因此倒閉。不僅資本家破產,而且實際上某些資產階級國家也破產了。
1931年9月,英國被迫放棄金本位制,宣布英鎊貶值,震動了世界各國。英聯邦以及許多同英鎊聯系的歐洲國家的金本位制都跟著垮台了。1933年3月間,資本主義世界信用、貨幣制度崩潰的浪潮襲擊了美國。美國銀行倒閉之風更加劇烈。到1933年,美國銀行共倒閉11730家,企業倒閉252000家。1933年3月4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其就職之日,不得不宣布銀行「休假」,隨即關閉紐約金融中心,並放棄了金本位制。
1929-1933年空前深刻和空前劇烈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宣告了主張「放任主義」的資本主義經濟理論的失靈。危機表明,資本主義單靠本身內在的力量已經不容易從危機中爬出來了。於是,鼓吹通過加強「國家干預」來刺激經濟和保持「充分就業」的凱恩斯主義便應運而生。凱恩斯主義企圖利用加強「國家干預」經濟的人為措施來克服危機,消除失業和防止革命。

1987年
1987年10月19日,美國的道·瓊斯工業股票下跌了508點,跌幅為22.6%。全國損失5000億美元。這一天被稱為「黑色星期一」。
10月20日,倫敦股票市場下跌249點,損失達11%,約為500億英鎊。香港股票停止交易。巴黎股票市場下跌9.7%,東京股票市場下跌14.9%。
造成美國股票市場發生劇烈振盪的直接原因是金融投機,導致了股票市場的不穩定,美國連年出現的巨額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是引發這次股票暴跌的罪魁禍首。在1987年暴跌以前,美國連續5次提高利率,投資股票的利潤相對較低,導致了相當一部分資金持有人的投資方向發生了變化。
這次股市暴跌,對世界經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首先,使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 心大受損傷。其次,股市暴跌引起了債券市場和黃金市場的價格上漲,同時使匯率下跌,對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造成了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