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行業 » 美國股票市場日均交易額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美國股票市場日均交易額

發布時間: 2022-12-31 19:38:46

A. 美股一天成交金額是a股的多少倍

大概是10倍。美股只統計成交股數,很少統計成交金額,但每天成交金額在4百億美元左右,遠少於A股,因為美股散戶只佔16%,大部分是機構投資者,投機氛圍沒A股那麼濃厚,但是如此龐大的成交量並沒有維持太久,只能說A股成交突破萬億是由於市場情緒變化所導致的。
拓展資料:
1.在今年2月份A股走勢比較強勢,三大股指連續創造了新高,就在指數走強的同時,成交量也有所放大,但這並不代表著牛市的到來。因為在2015年的時候A股兩市的日成交量達到了2萬,創下了全球股市的日成交記錄,當時也在全球經濟領域掀起了軒然大波,但並沒有出現牛市。
2.雖然成交量突破新高是牛市的標志之一,但不能夠僅僅通過成交量來認定牛市,成交量偏高只能說明現在的市場資金比較寬裕,另外也有很大一部分資金是來源於外資,還有一種因素是由於疫情的解決影響,導致很多人將部分流動性資金全部注入了股市,因此造成了股市資金充裕的現狀。所以A股突破萬億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意義,只能說是A股整體表現比較良好。
3.不僅如此,一些企業資金進入股市只是短期行為,隨著企業的全面復工,這部分資金將會從股市裡流出。進一步說,如果企業資金不從股市裡撤出,甚至還有更多的企業將資金投入到股市解決里來炒股,這對於實體經濟的發展顯然是不利的。畢竟對於當下的中國經濟來說,讓企業復工,穩企業穩就業是頭等大事,將企業資金長期滯留在股市裡,這顯然不是政策面所願意看到的。
4.而且,股市難有全面牛市,也是與當前行情的投機炒作緊密相連的。目前的行情炒作不是基於上市公司業績,而是基於熱點與題材。只要是熱為點股票、題材股票,市場就瘋狂拉升,漲停板一個接著一個,而不管上市公司的業績如何。而這種炒作往往都是短期的,其短期收益固然明顯,但行情卻難有持續性。
5.此外,正是基於個股短期的瘋狂炒作,短期股價被大幅拉高,以至大股東及董監高的減持也紛至沓來。加上再融資松梆,上市公司再融資金額也將急劇增加,還有IPO常態化發行。這對股市來說都形成一種抽血效應。行情越上漲,這方面的壓力也會越大

B. 美國股票年交易量怎麼樣

2017年美股日平均成交量為64.3億股....而近期美國金融市場的三個現象引起全球市場的普遍關注,一是美元指數下90,二是美債收益率上2.8%,三是美股市場一度回調。美國金融市場「股債雙殺」疊加美元指數的趨勢性回落,對全金融市場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並逐漸蔓延,市場風險偏好受到明顯抑制。(財聯社深度報道)

C. 美國股市,一天成交額能有多少億美元

1、美國股市:
美股,即美國股市。包括三大股指:
(1)道·瓊斯指數,即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是世界上最有影響、使用最廣的股價指數。它以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公司股票作為編制對象,由四種股價平均指數構成.

(2)納斯達克(Nasdaq)是全美證券商協會自動報價系統(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ated Quotations)英文縮寫,納斯達克。納斯達克始建於1971年,是一個完全採用電子交易、為新興產業提供競爭舞台、自我監管、面向全球的股票市場。納斯達克是全美也是世界最大的股票電子交易市場。

(3)S&P500股價指數乃是由美國McGraw Hill公司,自紐約證交所、美國證交所及上櫃等股票中選出500支,其中包含400家工業類股、40家公用事業、40家金融類股及20家運輸類股,經由股本加權後所得到之指數,以1941至1943這段期間的股價平均為基數10,並在1957年由S&P公司加以推廣提倡。因為S&P指數幾乎占紐約證交所股票總值80%以上,且在選股上考量了市值、流動性及產業代表性等因素,所以此指數貨一推出,就極受機構法人與基金經理人的青睞,成為評量操作績效的重要參考指標。

2、美股交易量:美股歷史上(2007年7月26日)的成交量峰值(995億美元,約合6100億人民幣)

D. 美股三大指數情況

美股的三大指數:道瓊斯指數工業生產均勻指數值、納斯達克指數、標准普爾500指數。
1、納斯達克指數開創於1971年。以於納斯達克指數金融市場發售之所有股權按總市值加權計算。納斯達克指數的股權以新型行業為主導,包括電腦上硬體股、軟體股、半導體材料股、網路股、通信股、網際網路股和生物科技公司股等與新科技相關各種各樣類股。
2、道瓊斯指數工業生產均勻指數值為在歷史上最久遠之股票價格指數。距今一百多年歷史時間。道瓊斯指數工業生產均勻指數值僅由銷售市場規模最大的的30隻股權構成。但因為包括的股權確實非常少,對比於股權數量逾萬的美國股票銷售市場而言,其象徵性近幾年來深受懷疑。
3、標准普爾500指數值遮蓋的全部企業。全是在國外關鍵交易中心,如紐交所、Nasdaq買賣的上市企業。與道瓊斯指數對比,標准普爾500指數值包括的企業大量,因而風險性更加分散化,可以體現更普遍的銷售市場轉變。

拓展資料

美股,即美國股市。開盤時間:美國從每年3月第二個星期日到11月第一個星期六採用夏令時,這段時間其交易時間為北京時間晚21:30-次日凌晨4:00。而在11月初到3月初,採用冬令時,則交易時間為北京時間晚22:30-次日凌晨5:00。
2020年3月9日,紐約股市開盤出現暴跌,隨後跌幅達到7%上限,觸發熔斷機制。3月12日,美股標准普爾500指數跌幅達到7.02%,觸發市場熔斷停盤15分鍾。3月16日,美國三大股指開盤暴跌,標普500指數跌逾7%,觸發熔斷機制,停盤15分鍾。3月18日午間,紐約股市暴跌再度觸發熔斷機制。
交易規則
一、交易代碼
交易代碼則為上市公司英文縮寫,例如:微軟(microsoft)的股票交易代碼為msft。
二、交易單位
交易單位沒有限制,以1股為單位。
三、漲跌幅度
無漲跌幅度限制,原有股價漲跌單位為1/16美元,現今多改為小數點制(最低為1美分)。
四、開戶手續
買賣美國股票只需要開立一個證券戶頭,此證券戶頭同時擁有銀行戶頭的功能,若您將錢存進此戶頭但未購買股票,券商會付給您利息,但要扣10%的稅,如果想免稅可選擇自動轉存短期基金,由券商代為操作獲利。
五、交易手續費
買賣美國股票的手續費,不以「交易金額」的比率計算,而以「交易筆數」為基準,而且因券商的不同而有異。例如:在知名網路券商e*trade開戶交易,每筆交易手續費為14.99~19.99美元,若在擁有中文網站並有中文客戶服務的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交易,每筆手續費為29.95美元。
此外,還有一種收費模式是以「交易數量」為基礎進行計算的,不同券商的收費標准也有區別。例如知名美國網路券商盈透證券的交易費按照每股0.005美元收取,所以當投資者在一筆交易中買賣1000股時,盈透證券收費0.005×1000=5美元。

E. 海通證券:美國貨幣市場簡析 結構、變化與啟示

美國貨幣市場簡析: 結構、變化與啟示

摘要

美國的貨幣市場和利率體系

聯邦基金市場與回購市場。 美國國內貨幣市場的基本體系是聯邦基金市場+回購市場。其中聯邦基金市場是無擔保的資金借貸市場,主要供美國銀行之間借入或借出准備金。回購市場則是有擔保的資金借貸市場,參與方包括銀行和非銀等主要金融機構。次貸危機後聯邦基金市場交易量不斷下降,目前日均成交量僅在700億美元左右,而回購市場日均交易量則接近1萬億美元。

美國的三方回購市場。 美國回購市場分為雙邊回購市場和三方回購市場,其中三方回購的優勢有兩點,一是有專門的第三方機構對擔保品進行統一管理,有效降低機構的交易成本;二是正回購方可以更靈活的配置抵押券,從而提升債券使用效率和二級市場的流動性。美國的三方回購市場還可以劃分為傳統的三方回購市場(交易量佔比94%左右)和一般擔保品回購市場(交易量僅佔6%左右),區別在於後者由FICC公司擔任中央對手方,承擔一定的交易風險。

美國的利率體系。 美國政策利率的核心是聯邦基金目標利率,此外還有用於構建利率走廊的超額准備金利率、再貼現利率和逆回購利率等。貨幣市場方面,無擔保的利率指標主要是聯邦基金利率EFFR,有擔保的利率則來自回購市場,包括TGCR(傳統三方回購市場)、BGCR(傳統三方回購和一般擔保品回購市場)、SOFR(三方回購市場和FICC公司清算的雙邊回購市場)。

次貸危機後貨幣市場的變化

危機中的流動性問題和應對方案。 美國的三方回購市場有「日內松綁」機制,本質上是中介機構對正回購方的日內授信。在次貸危機期間,中介機構面臨巨大的授信敞口,有動力提前抽回資金,導致市場流動性迅速枯竭。而美國政府除採用降息、加大投放等常規政策外,還出台了多項貨幣政策的創新工具。除救助銀行外,還重點扶持貨幣基金等非銀機構,穩定全市場的流動性預期。

危機後的回購市場改革。 危機後美聯儲著手對三方回購市場進行改革,主要從三個方面,一是限制中介機構「每日松綁」的規模,降低日內風險敞口。二是健全信息披露機制,增強市場透明度,其中就包括推出TGCR、BGCR、SOFR三個利率指標。三是折扣率的計算更加精細化,加強折扣率的常態化管理。

危機後利率調控機制的變化。 次貸危機前,美聯儲通過主動的公開市場操作來調控聯邦基金利率。危機後美聯儲超額准備金規模飆升,主動調節政策失效,開始轉向利率走廊模式。一方面向准備金支付利息,用超額准備金利率作為上限。另一方面推出隔夜逆回購協議(ON RRP),通過擴大ON RRP規模和交易對手方范圍的方式,使其利率發揮利率走廊下限的作用。

對我國有何啟示?

利率調控方面,要重視非銀機構的流動性問題。 美國在次貸危機中出台了一系列貨幣政策工具,重點解決非銀機構的流動性問題。之後推出的隔夜逆回購協議中,也將投資銀行、貨幣基金等非銀機構納入操作范圍,加強對非銀的流動性支持。而我國目前面臨流動性的分層問題,對非銀的支持仍待加強。

回購市場方面,可借鑒美國的三方回購模式。 目前我國回購市場仍以銀行間的雙邊回購為主,即一對一磋商、無統一的折算率和質押品管理機構,導致交易成本較高,且機構更重視交易對手的資質,出現流動性問題時傾向於「一刀切」,加劇中小機構的流動性壓力。而交易所的回購模式類似於美國的一般擔保品回購,由中證登作為中央對手方,承擔交易風險。相比之下,美國傳統的三方回購模式(中介機構僅管理質押品,不承擔交易風險)更有借鑒意義。

1。 美國的貨幣市場和利率體系

1.1 聯邦基金市場與回購市場

美國國內貨幣市場經歷了多年的發展,目前形成了聯邦基金市場+回購市場的基本體系。 首先,聯邦基金市場屬於拆借市場,主要供美國銀行之間借入或借出准備金。 出現准備金短缺的銀行可以從擁有超額准備金的銀行手中借入准備金,而不用提供抵押品,與回購市場有所區別。而聯邦基金市場的交易利率就是聯邦基金利率(EFFR)。

從參與方來看,聯邦基金市場參與方主要是存款機構,包括美國商業銀行、外資銀行在美國的分支機構、儲蓄和貸款機構以及政府支持企業(GEMS)等。從成交量來看,08年金融危機之後無擔保拆借市場的規模整體萎縮,聯邦基金市場的成交量也出現趨勢性的下降。19年至今,聯邦基金市場的日成交量在700億美元左右,而08年以前日均成交量可以達到1000億美元以上。

而美國的回購市場08年之後經歷了蓬勃發展,規模和流動性迅速上升。與聯邦基金市場不同,回購市場是有擔保的資金借貸市場。 回購市場的參與方范圍更廣,包括銀行、證券交易商、貨幣基金、對沖基金等各類金融機構。從交易方向來看,回購市場的參與方可分為擔保品提供商(包括證券交易商、對沖基金等,即資金融入方)和資金提供方(包括銀行、貨幣基金、保險公司等,即資金融出方)兩大類。

從流動性來看,14年以來美國回購市場成交量穩步攀升,19年至今,回購市場的日成交量接近1萬億美元,流動性遠超聯邦基金市場。而按照交易方式的不同,美國的回購市場又可以分為雙邊回購市場和三方回購市場, 從成交量來看,目前三方回購和雙邊回購的成交量各占回購市場成交量的50%左右。

1.2 美國的三方回購市場

本節我們重點來看美國的三方回購市場。所謂三方回購,就是指在回購交易中,交易雙方將債券和資金交付至一個獨立的第三方託管機構,由其管理抵押品,清算資金的回購模式。簡而言之就是在雙邊回購中引入一個第三方的中介機構,該中介機構負責託管抵押品、做交易結算、為證券估值並確保保證金的交付等。在美國的三方回購市場中,扮演第三方機構角色的主要是紐約梅隆銀行(此前還有摩根大通,但其16年後退出了該市場)。

三方回購的優勢主要有兩點,一是有專門的擔保品管理機構對擔保品的標准、質押率設置、質押券選取和價值計算、期間管理、違約處置進行全流程的統一安排,可以有效降低擔保品的管理成本,是一種更加標准化的貨幣市場工具。二是三方回購交易中不會指定抵押品,而是給出抵押品的約定范圍和既定的折扣率,只要滿足規定即可。因此正回購方可以更靈活的配置抵押券,尤其是可以充分利用信用債或其他小規模券種,從而提升債券使用效率和二級市場的流動性。

美國的三方回購市場還可以劃分為傳統的三方回購市場(Tri-PartyREPO)和一般擔保品回購市場(GCF REPO)。 1)首先來看傳統的三方回購交易, 其基本流程如下:首先,正逆回購雙方在簽署雙邊回購協議並與第三方託管機構簽署服務協議。之後託管機構將正回購賬戶中的抵押券劃入逆回購賬戶,將逆回購賬戶中的資金劃入正回購賬戶,以達成回購交易。最後當協議到期時,如果沒有出現違約現象,則託管機構再重新進行反向操作,正回購方的質押券和逆回購方的資金同時到賬,交易完成。

抵押品方面,傳統三方回購市場的抵押品類別較廣,包括國債、ABS、MBS、公司債券、市政債券、股票和貨幣市場工具等。截至19年5月,三方回購市場擔保品規模接近2.3萬億美元左右,其中佔比較高的是國債和房地產抵押債券(MBS)。而從折扣率來看,國債和MBS的折扣率較低,非投資級的ABS、公司債、股票的折扣率較高。

特別的,美國三方回購市場還有「每日松綁」和「日內授信」機制。 每日開盤前,託管行會對所有三方交易的債券和資金進行解凍,無論該筆交易是否到期,正逆回購方在日內均可以對各自的抵押券和資金進行再利用。每日收盤時,託管行再對未到期的交易進行重新捆綁。而在解綁的過程中,轉入正回購方的質押券可以進行再質押或交易;轉入逆回購方的資金則由託管機構代正回購方墊付。由此又形成了託管機構對正回購方的每日授信機制,成為了對正回購方提供質押融資的金融中介機構。

每日松綁和日內授信機制的目的是增加回購交易的活躍度,提高質押品和資金的利用效率。而由於三方回購中無需指定抵押品,因此在每日日終對交易重新捆綁時,正回購方還可以根據抵押品的約定范圍對具體抵押品進行再分配,進一步增加交易的靈活性,降低交易成本。不過這一機制在金融危機中卻成為放大流動性危機的風險因素,在下一章的內容中會重點提到。

2)而在傳統三方回購市場的基礎上,美國固定收益清算公司(FICC)在1998年推出了一般擔保品回購市場。 其託管和清算是由FICC公司和清算行共同負責的。與傳統三方回購市場不同的是,一般擔保品回購由FICC公司作為中央對手方, 因此作為中介機構的FICC公司需要承擔交易風險,這與傳統三方回購市場有所區別。 正逆回購雙方通過做市商匿名撮合成交,成交後將合約轉移至FICC公司,由FICC公司提供擔保品的管理和交收,清算銀行負責清算。而正逆回購雙方均以FICC為交易對手方,從而消除了回購中的交易對手風險,降低了融資成本。

一般擔保品回購市場的擔保品包括國債、MBS、以及非MBS的機構債券等資產,其中以國債和MBS為主,這與傳統三方回購市場的擔保品結構有所不同。參與機構方面,由於是FICC公司推出的,因此只有FICC公司下屬的政府證券清算部會員才可參與,目前的主要參與者以證券交易商為主。

從交易情況來看,一般擔保品回購市場的流動性近年來逐漸減弱,19年以來日均成交量僅在300億美元左右,佔三方回購市場日均成交量的6%。規模上,截至19年5月一般擔保品回購市場的擔保品價值在7000億美元左右,傳統三方回購市場擔保品價值在23000億美元左右,一般擔保品市場的佔比約為30%左右。

1.3 美國的利率體系和調控機制

1)美國的貨幣利率體系

基於美國貨幣市場的機構,就可以進一步了解美國的貨幣利率體系。簡單來說, 美國的貨幣利率體系包括政策利率和市場利率。 其中政策利率的核心是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其充當了美國基準利率的角色。此外還有用於構建利率走廊的超額准備金利率、再貼現利率和隔夜逆回購利率等。

貨幣市場利率方面,不同的貨幣市場均有相對應的利率指標。例如聯邦基金市場的交易利率就是 聯邦基金利率(EFFR) ,其基本在聯邦基金目標利率的走廊內波動。而美聯儲還利用聯邦基金市場與歐洲美元市場數據,構建了 銀行隔夜融資利率(OBFR) ,用於更全面的衡量美國銀行業的融資成本。如果再加上離岸市場的 美元Libor利率 ,則基本構成了無擔保的美元貨幣利率體系。

而回購市場的利率則構成了有擔保的美元貨幣利率體系,主要包括三個指標: 三方一般擔保利率TGCR (即傳統三方回購市場的隔夜交易利率,不包括一般擔保品回購市場)、 廣義一般擔保利率BGCR (包括傳統三方回購市場和一般擔保品回購市場的隔夜交易利率)、 有擔保的隔夜融資利率SOFR (包括三方回購市場和由FICC公司清算的雙邊回購市場的隔夜交易利率)。三個利率指標的涵蓋范圍依次遞進,且均不包括以美聯儲為對手方的交易,僅衡量機構之間的交易利率情況。

2)美國的次貸危機前的利率調控機制

次貸危機之前,美國的利率調控機制是「主動型」,即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調控利率。由於當時存款機構存放在美聯儲的超額准備金是沒有利息的,因此存款機構傾向於盡量少的持有準備金。截至2008年9月時,存款機構在美聯儲存放的准備金規模僅在450億美元左右,超額准備金規模僅有20億美元左右。

超額准備金的規模較小,意味著美聯儲可以通過主動的公開市場操作來精準調控聯邦基金利率。在加息時,美聯儲通過公開市場賣出國債或進行正回購操作,來減少銀行持有的超額准備金,使聯邦基金利率上移至基準利率區間之內。反之降息時,美聯儲通過公開市場買入國債或進行逆回購操作,來增加銀行的超額准備金,使聯邦基金利率下移至基準利率區間之內。

而銀行超額准備金的交易場所不止是聯邦基金市場,銀行機構同樣會在回購市場與非銀機構進行資金交易,因此聯邦基金市場就通過銀行的超額准備金交易與回購市場相連接。回購協議成為銀行持有聯邦基金的替代資產,回購市場的利率也自然會跟隨聯邦基金利率的變動而變動。除此之外,貨幣市場利率的變動會導致銀行負債端成本的波動,從而帶動資產端收益的變化,利率也完成從貨幣市場向資本市場的傳導。

2。 次貸危機後貨幣市場的變化 2.1 危機中的流動性問題和應對方案

美國的貨幣市場在次貸危機期間遭遇了嚴重的流動性危機,其中三方回購市場成為了加劇流動性風險的因素。前面我們曾說到,美國的三方回購市場有「日內松綁」機制,本質上是中介機構對正回購方的日內授信。這一機制能夠增加貨幣市場的活躍度,提高質押品利用效率,在非危機時間,市場流動性平穩時,風險較小。但一旦出現流動性沖擊,中介機構就面臨巨大的授信敞口,和逆回購方一樣都有動力提前抽回資金,從而引發擠兌風險,並且導致市場流動性迅速蒸發。

對正回購方來說,一旦遭遇負債端擠兌,只能通過賣出資產的方式來彌補資金缺口,而大規模拋售資產會進一步壓低資產價格,使得市場上持有類似資產的金融機構同時面臨資產價值的減記。這一方面會加大質押回購再融資的難度,另一方面資產減值會侵蝕利潤,影響企業的日常經營。例如雷曼兄弟,其在08年二季度虧損27.7億美元,三季度虧損額擴大至39.3億美元,最終股價大幅下跌,公司陷入破產。

為了緩解次貸危機中的流動性壓力,美國政府從兩方面入手實施救助和改革措施。 首先在常規的貨幣政策方面, 美聯儲採用降息、擴大公開市場操作規模等策略為市場提供流動性。其中美聯儲在08年連續7次下調基準利率,至08年12月時基準利率僅為0.25%。而美聯儲公開市場操作規模也出現明顯上升,並且用購買國債、MBS等資產的方式為市場注入流動性。

除了常規的貨幣政策之外,美聯儲在次貸危機期間還出台了一些貨幣政策的創新工具。包括: 1)針對貨幣基金市場的政策工具。 由於美國貨幣基金是貨幣市場重要的逆回購方,次貸危機中貨基遭遇贖回壓力,導致貨幣市場的流動性迅速枯竭。為此,美聯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工具,包括資產支持的商業票據貨幣市場共同基金流動性工具(ABCP MMMF)、貨幣市場投資者融資工具MMIFF、商業票據融資工具(CPFF)。前者是用於支持銀行等機構從貨基手中購買資產支持商業票據,用以緩解貨基遭遇贖回後的資產拋售壓力。後兩者則是向SPV公司提供融資支持,用以購買貨幣市場的融資工具,包括大額存單、商業票據等,緩解流動性壓力,增強市場信心。

2)一級交易商信貸便利(PDCF) ,其原理類似於我國的SLF,主要是向一級交易商提供融資支持,美聯儲作為最終貸款人為面臨危機的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 3)定期證券借貸工具(TSLF) ,即允許一級交易商以一般債券作為抵押,借入美國國債,提高金融機構的抵押品質量。 4)期限拍賣融資便利(TAF) ,是一種通過招標拍賣方式向合格的存款類金融機構日工貸款融資的工具,用以提供較長期限的資金支持。

2.2 危機後的回購市場改革

而在次貸危機之後,美聯儲成立了專門的改革小組,著手對回購市場,尤其是三方回購市場進行改革。根據其發布的《三方回購市場基礎設施改革白皮書》,改革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限制每日松綁機制的規模,降低日內風險敞口。 每日松綁機制是導致危機期間金融市場流動性快速枯竭的重要原因,危機後美聯儲著手限制每日松綁機制,包括將松綁時間從早晨調至中午、將第三方中介機構對正回購方的日內授信規模納入風險資本計提的范圍等,最終的目的是要「徹底消除日內授信」。根據紐約聯儲的工作報告,截至15年6月,日內授信的三方回購交易量所佔份額從2012年的100%大幅下降至目前的3%-5%左右,基本完成了初始目標。

2)健全信息披露機制,增強市場透明度。 目前美聯儲會每月發布三方回購市場的公開報告,內容包括市場規模、投資者集中度、保證金水平等,使投資者能夠及時跟蹤回購市場的情況。並且還推出了TGCR、BGCR、SOFR三個利率指標,使回購市場利率更加公開化。此外,三方回購的流程也更加規范,回購協議與三方服務協議需同時簽訂,改變了原有的先簽回購協議再簽服務協議的模式。

3)對抵押品折扣率的確定和管理進行改進。 一方面是對折扣率的計算更加精細化,除考慮債券評級、價格走勢等因素外,還要對擔保金進行動態監測,確定與市場風險相匹配的折扣率水平。另一方面是加強折扣率的常態化管理,減弱其順周期性,也能達到降低風險的效果。此外,逆回購方還應針對正回購方的信用狀況和擔保品情況建立應急預案,計提擔保品損失准備金,最大程度降低擔由保品價格波動引發的風險。

2.3 危機後利率調控機制的變化

上一節中我們提到,次貸危機中美聯儲出台了一系列的貨幣政策工具,多維度的為市場提供流動性。而這些政策導致短期內銀行存放在美聯儲的超額准備金規模從08年8月時的20億美元左右,飆升至10月份的3000億美元。超額准備金規模的急增壓低了貨幣市場的利率,使其逼近目標下限;而面對龐大的超額准備金規模,美聯儲的公開市場操作也很難起到精準調控的效果。為此,美聯儲的利率調控機制開始從傳統的數量型操作,轉向利率走廊的價格型調控。

美聯儲於2008年10月提前實施原本將在2011年才落地的為准備金付息的政策,原本的計劃是以超額准備金利率(IOER)作為利率下限,再貼現利率作為利率上限。但由於聯邦基金市場中的政府支持企業(如房地美、房利美等)無法獲得准備金利息,因此這些機構傾向於將資金拆借給銀行,再由銀行存入美聯儲獲得准備金利息。在這樣的套利體系下,准備金利率反而成為了聯邦基金利率的上限,原本的利率走廊機制就缺少了實際的下限。

之後美聯儲在2013年推出隔夜逆回購協議(ON RRP),將ON RRP利率當作利率走廊下限。 具體來說,美聯儲每天都以固定利率來進行大規模的隔夜逆回購操作,而如果逆回購的利率高於其他貨幣市場利率,金融機構會更傾向於參與美聯儲的逆回購交易,從而將其他貨幣市場利率抬升至逆回購利率之上,逆回購利率也實質性的發揮了利率走廊下限的效果。

而要達成這一目的,ON RRP操作要具備兩個特點,一是規模大,可以最大程度的滿足機構的資金需求。 從13年9月至17年之間,ON RRP的日均交易量在1100億美元左右,明顯超過此前的公開市場操作規模。而截止到17年底時,美聯儲資產負債表中逆回購的總規模接近4000億美元,是13年初的4倍。 二是范圍廣,可以最大程度的覆蓋主流的市場機構,加強公開市場操作的調控效果。 美聯儲ON RRP操作的對手方不僅包括銀行,也包括貨幣基金、券商等非銀機構,因此ON RRP還承擔了美聯儲調控非銀機構流動性的作用。

3。 對我國有何啟示?

1)利率調控方面,要更加重視非銀機構的流動性問題。 美國在次貸危機中出台了一系列貨幣政策工具,除救助銀行外,還重點扶持貨幣基金、投資銀行等非銀機構,穩定全市場的流動性預期。美聯儲在之後的公開市場操作中還進一步擴大了交易對手方,將投資銀行、券商及貨幣市場基金等非銀機構也納入操作范圍。這就使美聯儲的公開市場操作可以同時惠及銀行和非銀機構,避免了出現流動性的分層現象。

相比之下,我國目前的公開市場操作對手方范圍較窄,目前的49家一級交易商中,基本以銀行為主,僅有中信證券、中金公司和中債增信三家非銀機構。這就導致我國貨幣市場的流動始終存在分層現象,即資金沿著「央行——大型銀行——中小型銀行——非銀」的鏈條層層滲透。而這樣的層層滲透機制是較為脆弱的,一旦出現風險事件,機構之間的信任鏈條打破,就會出現流動性的阻隔。即使總量上流動性非常寬裕,資金利率下行,但鏈條下層的中小行和非銀依然會遭遇資金的結構性緊張,並且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央行的總量操作工具也會失效。

包商事件以來,央行頻繁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投放貨幣,流動性異常寬松,隔夜的質押回購利率一度跌至1%以內,但部分非銀機構依然面臨流動性壓力。而央行近期的政策也逐漸向非銀傾斜,包括提高頭部券商的短融余額上限,對其發行金融債進行松綁等。參考美國的經驗,未來央行的貨幣政策調控若要更加精準有效,或可以考慮擴大一級交易商的覆蓋范圍,尤其要重視貨幣基金和券商行業的頭部機構,弱化銀行與非銀之間的流動性斷層現象。

2)回購市場方面,可進一步發展三方回購的交易模式。 美國次貸危機的經歷和之後的改革方向,都為我國引入三方回購市場提供了思路。回購市場是目前我國最主要的貨幣交易市場,尤其是承擔了鏈接銀行和非銀流動性鏈條的作用。但我國回購交易仍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首先是銀行間回購交易的佔比依然較高 ,19年以來銀行間回購交易的日均成交量在3.3萬億左右,交易所的日均成交量在9500億左右,銀行間回購交易的佔比接近80%。而銀行間回購仍是傳統的雙邊回購,即線下交易、一對一磋商、無統一的折算率和質押品管理機構等。這種交易模式會增加回購交易的成本、且靈活性較差。並且對於部分信評能力和擔保品管理能力不夠的逆回購方來說,會更加重視交易對手的資質,出現流動性問題時就會「一刀切」,加劇非銀等中小機構的融資壓力。

其次交易所回購的模式也存在一定缺陷。 目前我國交易所的回購模式類似於美國的一般擔保品回購(GCF REPO),即由中證登作為中央對手方,實行擔保品的統一折算和統一管理,相對於銀行間回購交易更加標准化。但一般擔保品回購模式存在一個較為明顯的缺陷,就是中央對手方承擔了較大的信用風險,在出現突發事件時,可能會由於中央對手方的風險敞口引發市場的流動性危機。實際上美國一般擔保品回購市場的發展近幾年也出現了放緩,其在美國貨幣市場中的交易佔比持續回落,目前交易量僅占回購市場交易量的3%左右,或也與這一缺陷有關。

相比之下,美國的傳統三方回購交易模式更值得借鑒,即由中介機構負責抵押品的統一託管、逐日跟蹤、交易結算、以及實時估值和違約處置,但不承擔交易風險。這樣可以降低回購交易的成本和中小機構的融資壓力、使質押券配置更加靈活、並且能降低第三方機構的風險敞口。目前交易所已經推出了三方回購交易,但成交量較小,未來這一模式或有較大的推廣空間。

鄭重聲明:發布此信息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

F. 納斯達克股票交易所如何發展起來的 謝謝

納斯達克(NASDAQ)是美國全國證券交易商協會於1968年著手創建的自動報價系統名稱的英文簡稱。納斯達克的特點是收集和發布場外交易非上市股票的證券商報價。它現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的證券交易市場。目前的上市公司有5200多家。
納斯達克又是全世界第一個採用電子交易的股市,它在55個國家和地區設有26萬多個計算機銷售終端。
在30年的時間內,納斯達克發展成一個上市公司總數和成長速度超過紐約證券交易所(始建於1792年,1896年以其上市公司為成分股的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建立)的股票市場,其成交額和市值等指數也與紐約證交所處於伯仲之間。目前,納斯達克指數通常同道-瓊斯指數一起被用來作為市場分析的基本數據。
1999年底,一座8層樓高的數據顯示塔在紐約時代廣場豎立起來,打破了道-瓊斯指數多年獨占這一廣告要地的局面。因納斯達克吸引力強,美國證券交易所(20世紀70年代前與紐約證券交易所並存的兩個全國性股票交易所之一)於1998年同它合並,組成納斯達克-埃邁克斯市場集團。1999年納斯達克成交額11萬億美元,首次超過紐約證券交易所,當年日均交易額415億美元(紐約證交所日均350億美元)。1999年底收盤時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比市場成立之初上漲33倍。該年底納斯達克指數首次突破4000點,2000年3月9日達到了5046點,納斯達克市場的總市值是6.7萬億美元。然而,到2001年3月20日,納斯達克指數卻跌落至2000點以下,納斯達克市場和紐約證券交易所損失的市值是5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GDP的一半,是1987年10月華爾街崩盤市值損失的5倍。納斯達克市場的總市值從2000年3月的6.7萬億美元,1年後只剩下2.7萬億美元。市值減少4萬億美元,大於公眾持有的美國聯邦債券總金額;超過社會安全及健康醫療信託基金的總金額;相當於日本及韓國經濟的總和;等於美國的汽車、鋼鐵、電機及石油產業瞬間化為烏有;相當於美國所有住宅的總金額;相當於布希10年減稅方案總金額的2到3倍;相當於布希2001年預定減稅金額的1000倍。
曾經吸引全球經濟界人士目光、在經濟全球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納斯達克指數的暴漲暴跌,對於新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究竟意味著什麼還有待於進一步觀察。

G. 股票,美國和香港,日本一天成交量大概多少

美國有9000家左右,成交1000億左右,今天是840億美元,祝你好運

H. 紐約證券交易所詳細資料大全

紐約證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NYSE)位於美國紐約州紐約市百老匯大街18號,在華爾街的拐角南側。2006年6月1日,紐約證券交易所宣布與泛歐證券交易所合並組成紐約證交所-泛歐證交所公司(NYSE Euronext)。

紐約證券交易所是上市公司總市值第一(2009年數據),IPO數量及市值第一(2009年數據),交易量第二(2008年數據)的交易所。在2005年4月末,NYSE收購全電子證券交易所(Archipelago),成為一個盈利性機構。

有大約2,800間公司在此上市,全球市值15萬億美元。至2004年7月,三十間處於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中的公司除了英特爾和微軟之外都在NYSE上市。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實驗室發布《2018世界品牌500強》榜單,紐約證券交易所排名第37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紐約證券交易所
  • 外文名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 地址 :美國紐約州紐約市麥哈頓華爾街11號
  • 功能 :證券交易
行前必讀,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如何到達,景點美圖,發展歷史,上市要求,股票指數,數據統計,暫停交易事件,

發展歷史

在美國證券發行之初,尚無集中交易的證券交易所,證券交易大都在咖啡館和拍賣行里進行,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92年5月17日,當時24個證券經紀人在紐約華爾街68號外一棵梧桐樹下簽署了梧桐樹協定,協定規定了經紀人的「聯盟與合作」規則,通過華爾街現代老闆俱樂部會員制度交易股票和高級商品,這也是紐約交易所的誕生日。1817年3月8日這個組織起草了一項章程,並把名字更改為「紐約證券交易委員會」。1863年改為現名,紐約證券交易所。從1868年起,只有從當時老成員中買得席位方可取得成員資格。 紐約證券交易所的第一個總部是1817年一間月租200美金,位於華爾街40號的房間。1865年交易所才擁有自己的大樓。坐落在紐約市華爾街11號的大樓是1903年啟用的。交易所內設有主廳、藍廳、「車房」等三個股票交易廳和一個債券交易廳,是證券經紀人聚集和互相交易的場所,共設有十六個交易亭,每個交易亭有十六至二十個交易櫃台,均裝備有現代化辦公設備和通訊設施。交易所經營對象主要為股票,其次為各種國內外債券。除節假日外,交易時間每周五天,每天五小時。自20世紀20年代起,它一直是國際金融中心,這里股票行市的暴漲與暴跌,都會在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股票市場產生連鎖反應,引起波動。它還是紐約市最受歡迎的旅遊名勝之一。 交易所在一戰發生後不久(1914年7月)就被關閉了,但是這一年的11月28日又重新開放,使得各種債券自由交易支持作戰。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美國股票市場崩潰,股價下跌引起的恐慌又促使了大蕭條。1938年10月31日,為了恢復投資者的信心,提高對投資公眾的保護,交易所推出了15點計畫。 紐約證券交易所 1934年10月1日,交易所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注冊為一家全國性證券交易所,有一位主席和33位成員的董事會,1971年2月18日,非營利法人團體正式成立,董事會成員的數量減少到25位。2006年6月1日,紐約證券交易所宣布與泛歐證券交易所合並組成紐約證交所-泛歐證交所公司。1股紐約證交所的股票換成1股新公司股票,泛歐證交所股東以1股泛歐證交所股票換取新公司的0.98股股票和21.32歐元現金。新公司總部設在紐約。 1953年起,成員限定為1366名。只有盈利250萬美元(稅前)、最低發行售出股票100萬股、給普通股東以投票權並定期公布財務的公司,其股票才有資格在交易所掛牌。至1999年2月,交易所的日均交易量達億股,交易額約達300億美元。截至1999年2月,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已超過3000家,其中包括來自48個國家的385家外國公司,在全球資本市場上籌措資金超過10萬億。另外,美國 *** 、公司和外國 *** 、公司及國際銀行的數千種債券也在交易所上市交易。 2006年年底,歐盟監管機構初步批准了紐約證交所(NYSE)與歐洲證券交易所(Euronext)的合並交易,從而為這筆交易的完成掃清了一個重大障礙。這預示著第一個橫跨大西洋的證交所並購交易在經過六個月的跋涉後向終點更進一步。

上市要求

紐約證券交易所因為歷史較為悠久,因此市場較成熟,上市條件也較為嚴格,像那些還沒有賺錢就想上市籌資的公司是無法進入紐約證交所的,而歷史悠久的財星五百大企業大多在紐約證交所掛牌,像:賣洗發精的嬌生(johoson&jonhson),賣壯陽葯威而鋼的輝瑞制葯(pfizer),做快迅服務的優比速(ups)和聯邦快迅(fdx)等大公司都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成員。 在二百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紐約證券交易所為美國經濟的發展、社會化大生產的順利進行、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紐約證券交易所 對美國國內公司上市要求 公司最近一年的稅前盈利不少於250萬美元; 社會公眾擁有該公司的股票不少於l10萬股; 公司至少有2000名投資者,每個投資者擁有100股以上的股票; 普通股的發行額按市場價格例算不少於4000 萬美元; 公司的有形資產凈值不少於4000萬美元。 對非美國公司上市要求 作為世界性的證券交易場所,紐約證交所也接受外國公司掛牌上市,上市條件較美國國內公司更為嚴格,主要包括: :1.最低公眾持股數量和業務記錄公司最少要有2000名股東(每名股東擁有100股以上);或2200名股東(上市前6個月月平均交易量為10萬股);或500名股東(上市前12個月月平均交易量為100萬股);至少有110萬股的股數在市面上為投資者所擁有(公眾股110萬股)。 2.最低市值公眾股市場價值為4000萬美金;有形資產凈值為4000萬美金。 3.盈利要求上市前兩年,每年稅前收益為200萬美金,最近一年稅前收益為250萬美金;或三年必須全部盈利,稅前收益總計為650萬美金,最近一年最低稅前收益為450萬美金;或上市前一個會計年度市值總額不低於5億美金且收入達到2億美金的公司:三年調整後凈收益合計2500萬美金(每年報告中必須是正數)。 4.上市企業類型主要面向成熟企業。 5.採用會計准則美國一般公認會計原則。 6.公司注冊和業務地點無具體規定。 7.公司經營業務信息披露規定要遵守交易所的年報、季報和中期報告制度。 8.其他因素對公司的管理和操作有多項要求;詳細說明公司所屬行業的相對穩定性,公司在該行業中的地位,公司產品的市場情況。

股票指數

股票指數均採用「除數法」指定當成份股名單發生變化或成份股的股本結構發生變化或成份股的市值出現非交易因素的變動時,採用「除數法」修正原固定除數,以保證指數的連續性。 紐約證券交易所 是由紐約證券交易所編制的股票價格指數。它起自1996年6月,先是普通股股票價格指數,後來改為混合指數,包括著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1500家公司的1570種股票。具體計算方法是將這些股票按價格高低分開排列,分別計算工業股票、金融業股票、公用事業股票、運輸業股票的價格指數,最大和最廣泛的是工業股票價格指數,有1093種股票組成;股票價格指數是以1965年12月31日確定的50點為基數,採用的是綜合指數形式。紐約證券交易所每半個小時公布一次指數的變動情況。雖然紐約證券交易所編制股票價格指數的時間不長,但它可以全面及時地反應其股票市場活動的綜合狀況,因而較為受投資者歡迎。

數據統計

2,758 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總市值.7 trillion會員數 1,366

暫停交易事件

2015年7月8日,紐約證交所暫停所有證券交易,原因暫不明確。據路透社報導,可能是技術原因導致。CNBC報導指出,紐交所正在解決技術問題。紐約證券交易所因技術故障暫停交易超過3個半小時後,於當地時間15時11分左右恢復交易。

I. 美國股市對大股東有什麼限制

《144號條例》對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超過5%的大股東、公司高管、董事等關聯方以及從關聯方獲取證券者的減持行為作出了詳細規定,要求上述人士在賣出限制性證券時必須遵守慢走和披露程序。

如果你從公司關聯方獲得了限制性證券,並想向公眾出售限制性或有控制權的證券,就需要同時符合《144號條例》列出的五個條件:

首先,賣出前必須持有這些限制性證券一年,鎖定期開始於購買這些證券並足額付清時,且僅適用於限制性證券。

第二,在拋售前必須公布證券發行方的最新信息。這就意味著發行方必須編寫定期財務報表,進行提前報備。相較於我國的先減持後報備,美國的做法無疑能減少市場的拋壓。

第三,一年鎖定期滿後,每三個月可以出售的股份數額不能超過同類已發行股份的1%或四周內平均周交易量(美國三大交易所交易)的較大者。對於櫃台交易的股票,包括在OTC場外市場和粉單市場交易的只能按1%的數額出售。

第四,此類出售必須在各方面都看作是常規的交易行為。不能做廣告,經紀人不能收取高於正常水平的傭金,以防止利益輸送。

最後,美國證監會(SEC)特別突出對高級管理層、董事等內部交易的監管,要求此類人員每三個月的總交易額大於5萬美元或交易量大於5000股,須向證監會提交書面申請。

刑事方面,美國的《144號條例》規定每違規一次就處以10萬美元的罰款,情節嚴重者,還面臨著最多五年的監禁。而我國尚未對相關的刑事責任做出具體規定。

(9)美國股票市場日均交易額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美國股票市場和股票投資的200年的發展大體經歷過了四個歷史時期。

一、第一個歷史時期是從18世紀末到1886年,美國股票市場初步得到發展。

二、第二個歷史時期是從1886年——1929年,此一階段美國股票市場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市場操縱和內幕交易的情況非常嚴重。

三、第三個歷史時期是從1929年大蕭條以後至1954年,美國股市開始進入重要的規范發展期。

四、第四個歷史時期是從1954年--,機構投資迅速發展、美國股票市場進入現代投資時代。

交易品種

1)股票普通股和優先股上市交易的有價證券新股和股權再融資納斯達克和場外櫃台交易系統證券國際股票私人和私人投資公開股票。

2)期權匯率、指數和外匯期權。

3)債券、基金及其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