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行業 » 2021美國制裁企業股票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2021美國制裁企業股票

發布時間: 2022-12-19 13:05:57

Ⅰ 美國晶元股暴跌1000億美元,引起暴跌的原因是什麼

美國晶元股暴跌1000億美元,引起暴跌的原因是什麼?我們知道,投資者投資股票看的是預期,對企業未來的經營盈利預期越高,價值越高,美國晶元股票暴跌,說明投資者長期不看好晶元企業的盈利,我們知道,任何產品最後都是要給人用的,缺少了市場,產品的商業價值就失去了,美國的晶元公司就像一個開飯店的,他們定製不同的套餐,等待不同的客戶上門消費,由於美國的政策調整,會讓它的顧客數量大減,尤其是中國的市場份額,14億人的消費潛力,放到哪個國家都是一股消費颶風,只要是認真做事的企業,在中國消費者面前,都能獲得成功,只是遲早的事。

美國當局還威脅對位元組跳動的TikTok和騰訊的微信實施禁令,並批准對華為的新制裁,這種制裁從短期看會影響中國企業的經營,但是從長遠看,美國也會失去中國的市場,不可能所有的好處都被它佔了,搬石頭砸自己腳也是很正常的。

Ⅱ 美國制裁中興事件利好哪些股票

美國制裁中興事件,主要是不再給中興提供晶元,這是當然對中國的國產晶元企業會是好事,當然利好境內晶元類股票,包括但不限於如下多隻個股:300139曉程科技;300046台基股份;300045華力創通;000070特發信息;002036聯創電子;000062深圳華強;0021219康強電子;300353東土科技。

Ⅲ 2022被美國制裁的上市公司

萬春醫葯,諾華傢具等。根據查詢美國的相關信息得知,2022被美國制裁的上市公司有萬春醫葯,諾華傢具,瑞幸咖啡,極光移動,中國食品,澤爾西西醫療集團等17家企業。美國制裁擴大,意味著中國在更多領域能夠威脅到美國的技術地位。

Ⅳ 被美國制裁後銷聲匿跡的中興通訊現在怎麼樣了

說起中興通訊,很多人可能都開始遺忘了,除了華為因為「名聲大噪」長期占據媒體版面榜首外,美國商務部在2018年對中興的制裁導致中興通訊元氣大傷,從此銷聲匿跡,那麼真的銷聲匿跡了嗎?

首先讓我們回憶一下當初被美國制裁的事件。 2018年4月16日晚, 美國商務部 發布公告稱,美國政府在未來7年內禁止中興通訊向美國企業購買敏感產品。2018年5月,中興通訊公告稱,受拒絕令影響,本公司主要經營活動已無法進行。2018年6月7日,美國商務部長羅斯接受采訪時表示,美國政府與中興通訊已經達成協議,只要後者再次繳納10億美元罰金,並改組董事會,即可解除相關禁令。 6月19日,美國 參議院 以85-10的投票結果通過恢復中興通訊銷售禁令法案。2018年7月2日,美國商務部發布公告,暫時、部分解除對中興通訊公司的出口禁售令。 7月12日,《 美國之音 》消息,美國商務部表示,美國已經與中國中興公司簽署協議,取消近三個月來禁止美國供應商與中興進行商業往來的禁令,中興公司將能夠恢復運營,禁令將在中興向美國支付4億保證金之後解除。中興幾乎重組了全部的管理層而且無條件接受美國商務部的監管換取了中興的解禁,如此恥辱的全盤接受美國的制裁讓國人感到憤怒的同時也讓國內的 科技 企業開始意識到美國制裁對企業的生死存亡有一擊致命的關鍵。

2018年,中興通訊實現營業收入855.1億元,凈利潤為-69.8億元,2 019年實現營收907.37億元,同比增長6.11%;凈利潤51.48億元,同比增長173.71%; 中興通訊 2020 年營業收入 1014.51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11.81%。 2021年,中興通訊實現營業收入1145.2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12.88%。在被制裁後的3年中興通訊保持了10%左右的增長,從台前走到了幕後。2021年國際市場實現營業收入364.5億元,同比增長9.1%,占本集團整體營業收入的31.8%。相比於華為在國際市場斷崖式式的下跌,中興保持了一定的增長。

我們需要華為頂住國際壓力在科研方面付出努力,同樣在需要中興等企業從台前走到幕後,在國際市場發揮自己的技術能力,在國內通訊市場中興的 科技 能力也是不容小覷的,在晶元等行業被美國制裁的情況下,我們需要華為,同樣需要中興。

Ⅳ 醫葯股全線大跌,為何四千億的葯明康德閃崩跌停

醫葯股尾盤跳水,尤其是CXO概念股出現集體下挫。其中,當日登陸科創板的百濟神州(688235.SH)開盤破發後,股價一直在低位徘徊,最終收報160.98元,跌16.42%,跌破192.6元的發行價。百濟神州是首家「A+H+N」三地同時上市醫葯企業。按照發行價192.6元計算,打新中一簽(即500股),當日收盤浮虧1.581萬元。

針對這次暴跌,有投資者爆料稱,「市場傳言葯明進了入美清單。注意風險。」也有人推測,或許和國內集采政策推進、醫保談判砍價有關,但上訴消息均未得到任何層面的證實。而葯明康德的股價閃崩,也登上了今天的微博熱搜。

葯明康德的業績表現十分強勁,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65.2億元,同比增長39.8%;歸母凈利潤和扣非歸母凈利潤35.62和31.0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50.41%和87.81%。單季度收入和盈利水平也都創新高。

然而,面向CXO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未來及企業本身存在的風險,葯明康德也並非高枕無憂,其股價從今年7月最高點172.49元/股一路下跌。在此之外,葯明康德還遭遇股東、機構、高管的連番減持,而其中有股東更是因為違規減持而遭到證監會立案調查。

Ⅵ 小米被移出美國制裁清單,你知道制裁清單還有什麼企業嗎

企業有9家,除了小米之外,還有中微半導體,籮筐技術,高雲半導體,中國航空集團,中國商用飛機。還有中芯和華為,中海油,北京天驕。

這個案子也讓別的被制裁中國企業,看到了希望,下一步是否會效仿小米。過去他們對中國各種企業進行各種制裁,華為首當其中,騰訊,抖音等在劫難逃。美國政府將小米等9家中國企業,列入與中國軍方相關的黑名單當中,要求美國的投資者對這些企業進行不能進行投資。本身就是對外國企業,很不公平,破壞正常市場環境。小米通過打官司,保護自己合法利益,對於其他企業來講,也會有很強效仿意義。

目前其他企業,同樣正在尋求法律途徑,維護自己合法權益。

Ⅶ 美國放過小米,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

上周三,美國解除了對小米的制裁。

對小米來說,這是好事情,不過,有業內人士可不這么看。

有人疑問,美國制裁了國內這么多公司,怎麼單單就解禁了小米?

各家公司技術大拿們的回應也是五花八門,來看幾個:

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

小米真不是 科技 圍堵的對象;

小米但凡有點拿出手的技術,這官司都打不贏;

……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2020年上旬,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將77個實體列入「實體清單」,其中大部分為中國船舶製造企業、高校以及個人,北京理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及中芯國際、大疆創新、同方威視、中國交建等公司均被包括在內。

隨後,特朗普政府發布的「實體清單」涵蓋超過275家中國企業及關聯公司,包括華為及其150家關聯機構、中興通訊、海康威視、科大訊飛、曠視 科技 等。

今年1月中旬,美國國防部以所謂「與中國軍方有聯系」為由,將中國公司小米和其他8家中國企業列入了貿易黑名單,要求美國企業和個人在規定期限(3月15日)前出售他們在這些公司的股份。

小米是一家上市公司,因受美國制裁,美國的投資者必須在2021年11月11日前把手上的小米股票賣出。

1月15日,小米發布公告稱,公司確認其並非中國軍方擁有、控制或關聯方,亦非美國NDAA法律下定義的中國軍方公司。本公司將會採取合適的措施保護公司和股東的利益。

受到制裁後,小米的股票斷崖式下跌,市值最高跌了3000多億。

隨後,小米在美國哥倫比亞特區聯邦地方法院對美國國防部和財政部提起法律訴訟。

當地時間3月12日——距離美國限制小米股票交易的禁令生效(3月15日)之際,美國一聯邦法官就小米公司起訴美國防部一案發出初步禁止令,禁止美國國防部將小米列為所謂「與中國軍方相關企業」政策的生效或實施。

彭博社報道稱,華盛頓的一名法官針對小米對美前任政府實施的制裁提起的訴訟做出了判決,結果顯示,將禁止美國國防部限制美國對中國智能手機製造商小米公司的投資。

美國地區法官表示:「從小米身上看不到國家安全威脅。」

也就是說小米勝訴了。這對小米來說,是巨大勝利的和利好。

截至目前,美國政府解除制裁的,唯有小米公司一家。

之前,外界一致認為,能被美國「制裁」,恰恰是對這些企業、機構及個人的「表彰」和「肯定」,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由此證明這些企業、機構是中國 科技 含金量最高的企業。

上了美國制裁名單的,無論是組織、企業還是個人,都稱得上是「民族脊樑」,說明他們有能力威脅到了美帝國主義霸權。

所以才有了前述業內人士的評價,美國放過小米,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

有分析認為,小米的核心部件CPU太依賴美國高通驍龍,小米手機雖然銷量高,但是大部分的利潤都被歪果仁賺走了,據媒體報道,小米之前80%的訂單使用的都是高通晶元。

此外,根據CCASS網站數據顯示,美國券商持有小米股東佔比較大,其中摩通持股量為25.3億股,佔比12.35%,花旗銀行持股量20.93億股,佔比10.22%,摩根士丹利持股量4.8億股,佔比2.34%,三者合計持股量達到24.91%。歐資券商匯豐持股量為55.35億股,佔比為27.01%,瑞銀持股佔比5.16%,渣打持股佔比2.56%。

任正非曾經說過:一個 科技 公司想要不斷前行、發展長遠,就必須要不斷地研發,他認為一家合格的公司研發費用率要持續高於10%。

對於任正非的說法,雷軍曾經提出了質疑。

2018年4月,雷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我自己是做技術的,過去兩年手機的研發是我自己管的,我一直都在做研發。研發費用的本質不是越多越好,如果越多越好,微軟不就成了日不落帝國?其實,幾乎所有的重大創新都是小公司乾的,搜索引擎是(規模很小時候的)谷歌乾的吧?你看,蘋果的研發費用佔比很低,微軟很高,IBM很高,沒用呀。」

「我不同意華為(研發費用率要持續高於10%)的說法,我覺得是他們不懂研發,(高管)不(親自)做研發。我們小米所有的創始人都是研發背景,我們幹了一輩子研發。干研發,沒有錢是不行的,但是也不是某些公司機械的理解,沒有10%投研發就不行,那是胡扯。當年,喬布斯對此也是嗤之以鼻,當年蘋果投2%在研發,微軟投多少錢?IBM投多少錢?他們譏笑蘋果沒有創新。喬布斯說,那是因為你們效率太低了!」

所以,很多時候,一個公司掌舵人的看法決定了公司要走的路,華為和小米分別是「技工貿」和「貿工技」的典型代表。

Ⅷ 9天跌去一個茅台,美國對中概股的全面圍剿開始了嗎


互聯網行業真的不行了嗎?


01

中概股繼續暴跌

3月11日,對全體投資海外上市中概股的投資人來說,都是一段難以抹滅的記憶。

滴滴暴跌44%,霧芯 科技 暴跌36%,在此之前的3月10日,逸仙電商暴跌39.5%,貝殼暴跌23.9%,愛奇藝暴跌近22%。



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創紀錄單日-10%。

3月14日,中概股在港股的表現再次刷新下限,阿里巴巴(09988.HK)跌超10%,股價續刷新低。美團(03690.HK)跌超15%,騰訊控股(00700.HK)跌超7%。


整個恆生 科技 指數一天之內被拉下將近10個點, 9天跌掉一個茅台, 歷史 罕見。

此情形只能用股災來形容。而在此之前,中概股已經歷了一波又一波大跌。

從2021年開始,中概股總體跌勢慘烈,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用實際行動向全世界詮釋了什麼叫做 「大跌不言底」

而且這種以國家為單位的股票下跌,近二三十年只出現兩個, 一個是中概股,另一個是俄羅斯的海外上市股。

一年多的時間,不少個股累計跌幅驚人。


圖源:格隆匯

272隻在美上市的中概股,2021年以來合計有244隻股票股價出現下跌,佔比約九成。

這裡面又有178股累計跌幅超過50%!佔比約為三分之二。

其中31股累計跌幅超過90%,股價幾乎跌空! 拼多多、貝殼、滴滴出行、愛奇藝2021年以來累計跌幅均已超過80%。好未來、霧芯 科技 、新東方、新蛋、金山雲、塗鴉智能跌去90%以上。

市值累計跌去1.5萬億美元,摺合人民幣將近10萬億元。


這是什麼概念呢? 相當於這一年來,中概股的市值縮水了俄羅斯一年的GDP,約等於世界第二經濟體(中國)GDP的10%以上,慘烈程度可想而知。

財富的建立需要一點一滴,日復一日的積累,但摧毀財富只需一朝一夕。

面對集體普跌,哪怕是阿里巴巴這樣的巨頭也不能倖免。


阿里巴巴上市7年半時間里:收入從525億,增長到7172億,增長13.7倍;凈利潤從234億,增長到1432億,增長6.2倍。

但股價卻在7年半的時間里跌回原點。


02

阿里巴巴與比特幣

人與人最遙遠的距離是什麼?也許不是生與死,也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而是你買的比特幣,我買的阿里巴巴股票。

2014年9月20日,阿里巴巴在美上市, 股價93美元;比特幣當天是408美元。

七年多過去,2022年3月14日, 阿里巴巴是86美元;比特幣是39000美元。


人們常說,每個人離財富自由只有三隻十倍股的距離。其實不盡然,也許你離財富自由,只差了在合適的時候買入比特幣。

買入阿里巴巴,財富不增長,反而縮水8%;買入比特幣,七年暴漲百倍,立馬實現財富自由。

比特幣為什麼能漲這么厲害?很大概率,是因為他們正好站在了資本炒作的風口上。

從近期原因看。疫情原因,全球大放水,市場對於通貨膨脹的擔憂與日俱增。我們都知道,黃金是非常能抗通脹的硬通貨,原因無他,稀缺而已。黃金每年產量就那麼多,而且總量不會增加,只有超新星爆炸才會產生黃金。


巧了, 比特幣的數量也是有上限的 ,挖比特幣最多隻能挖出來2100萬枚,而且要等到2140年才能全部挖完。也就是說比特幣的數量比黃金還要少,所以基於同樣的道理,在全球大通脹的背景下,比特幣的稀缺優勢充分體現。

可僅僅因為總量稀缺,是無法解釋比特幣面世十來年一路暴漲,一路走牛的行情的,原因幾何?

其實,比特幣真正的底層邏輯在於, 它是個很好的投機品,非常適合炒作價格。

首先,比特幣天生帶有「貨幣革命」的基因,它的出現可以看成一個貨幣實驗,也就是把貨幣裡面的國家屬性給剔除了,也就是去中心化。

從實物貨幣—紙質貨幣,下一個貨幣形式大概率會是虛擬貨幣,「貨幣革命」有多大的市場想像空間,不言而喻。

如此便賦予比特幣無限可能性和想像力。

其次,比特幣是個完美的投機品 。總量有限,高度控盤,知名度高,天生的通縮性等等。 再賤的東西,就算是一坨狗屎,一條內褲,只要有足夠的熱度,足夠的資金進出,也能給他炒到天價。

站在風口,趨勢賦能,總量稀缺,投機屬性拉滿,比特幣自然能十倍、百倍、千倍增長。


03

阿里巴巴為什麼「拉胯」?

在這種泥沙俱下的大環境系統性風險面前,個人、個體公司再多的折騰,也是螳臂當車。

比特幣能漲上天,是順應了大勢。

阿里巴巴等中概股的下跌,也是同樣的邏輯——大勢不再眷顧他們。

許多人以為中概股是在「殺估值」,這個預判是錯誤的,中概股實際上是在「殺邏輯」。

除開疫情、經濟下行、互聯網存量見頂、國內共同富裕掀起反壟斷浪潮等等因素外,撥開迷霧看本質,導致中概股一路下跌,直至股價近乎跌空的最核心因素,是政策風險。

本質是中美關系在未來的不可預見性,以及中美對抗的超高市場風險(被清算、退市)。

做好一件事,需要八方合力;搞壞一件事,只需一方拆台。

川普在任內推出了一個《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它要求在美上市的外國公司必須遵守PCAOB的審計標准,需要提供審計底稿,這東西很敏感,我國證監會是不同意的。



根據《法案》細則,從2021年年報開始算起,只要不配合,就要被納入「預摘牌名單」。

今年是第1次,如果連續3次被納入名單,理論上美國證監會SEC很快會將公司從交易所退市。

這幾天,一共有5家中國公司在披露完Q4業績後第一次被納入了「預摘牌名單」,這說明《法案》真的正式落地了。


他們算是給中概股進入名單開了個頭,後續陸續會有大量中概股被納入名單,上三次,就退市。

所以,中概股一跌再跌。

再換個通俗易懂的講法:

假如你是俄羅斯人,你在烏克蘭有個超市,那麼現在兩國交戰,你的超市會怎麼樣,是不是命運都被捏在烏克蘭手裡了,就是人家烏克蘭民眾去你超市玩「零元購」,你也有苦說不出。

中概股現在就相當於這個超市,命運都在美國人手裡。

是去,是留,一切主動權,在美方;只要中美關系繼續惡化,可以把你的上市公司在美國全部退市。

如果你是中概股的股東,你會怎麼辦?

只有立馬把手裡的中國公司股票全部出售,恐慌式出逃自然帶來市場恐慌,一旦信心崩塌,股價跌成什麼樣都不奇怪。

股市本身就是個信心市場!



中美脫鉤加速,兩個合作逐漸淡化,競爭關系日趨明顯。中概股被制裁是美國的必然選擇,大部分中概股在未來三年內有很高的概率將要退市,那麼這些企業必然要尋找其他地方「二次上市」。

最近a股又在准備全面注冊制,接海外上市中概股回家的制度障礙即將被掃清。

不管是股市,還是其他什麼投資, 買的是未來,賣的是現在。

當現實風險累積,未來不再可期,中概股的下跌實際已是意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