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股票更名為什麼都會大漲
股票更名不一定會上漲,大部分股票改名,涉及到企業經營結構調整、股東調整、借殼、重組等才會上漲。比如借殼上市:即未上市的企業,將資產注入到市值較低的已上市公司,這樣就得到了該公司的控股權。當新公司有了控股權後,就有權利更換名字,所以股價上漲。但實際上是由於借殼上漲,而不是因為更名上漲。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公司未發生主營業務或其他重大事項變更,但是更名後被炒作。點掌財經上就有這樣一個案例:2019年科技概念股興起,叫姚記撲克的上升公司,更名成「姚記科技」,隨後就被炒作,當資金進入時,股價就上漲了。所以,股票更名和股票的漲跌沒有必然關系,主要看企業的經營前景是否被股民期待、有沒有資金認可
Ⅱ 東方能源改名是利好嗎
東方能源改名是利好的,因為改名證明東方能源已經意思到自己在生產經營上的不足點和市場競爭份額縮小的現狀,其已經是准備改革的。改名字也是改革的第一步,改革都是會改善不好的狀況的
Ⅲ 上市公司更名對股價影響如何五種情形告訴你
在A股市場上市公司更名並不少見,投資者知道上市公司更名對股價影響如何嗎?本篇為大家解答。上市公司更名雖然聽起來挺大一個事情的,實際操作起來其實挺簡單,只需要開個董事會,
2/3以上的董事同意更名,然後提交證監會,獲證監會批准即可。
此外,交易所的要求也不高,只需要填寫一份申請表,提供營業執照復印件、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於公司變更名稱的證明復印件以及對於上市公司變更公司全稱、簡稱的公告文件即可。【上市公司更名要停牌嗎?】
2、上市公司更名對股價影響。
上市公司更名通常不會無緣無故,都有其玄機所在,從歷史來看上市公司更名,更多的是想迎合市場熱點進行的主動更名,當然也有上市公司被動更名的。接下來一起看看以下五種上市公司更名的情形:
(1)配合主營業務變更而更名。
上市公司配合主營業務變更而更名的動機到底是為了更好的反映主營業務,還是為了蹭市場熱點比較難分辨,不過我們可以看看以往的個例。
例如,原名為張化機的天沃科技,主營業務為石油化工、煤化工、造紙、氧化鋁等領域的非標壓力容器的設計、製造。在收購5173後戴上網游概念股光環。不過,在發布更名公告後,市場並不買賬,14個交易日內下跌近20%。
(2)配合上市公司所有權更迭而更名
上市公司更名因為所有權的大家最能理解,也就是說上市公司易主了,上市公司新的控股股東新老闆想更改個名字也是正常的。
(3)迎合市場熱點,獲取更高的溢價。
迎合是資本市場的嗜好,突出上市公司容易獲得高估值的業務和概念。這種上市公司更名比較功利,佔比也最大。如*ST匹凸由多倫股份更名為匹凸匹就是想迎合互聯網金融,多倫實業更名為匹凸匹後連續多天漲停,但是投資者可能並不清楚,這家公司雖然更名為匹凸匹,但是並未開展P2P類業務。
(4)隱匿前科,洗脫負面影響。
在A股市場,有點上市公司為了擺脫過去的負面形象而更名切割。這類公司中最為典型的就是曾經的綠大地,2014年8月11日雲南綠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雲南雲投生態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雲投生態。這種上市公司更名之後,「新韭菜」長出來之後應該就不記得其在10多年前的收入造假案了。
*ST匹凸擬更名岩石股份,也有洗脫負面影響的原因。公司公告稱,之前在互聯網金融熱潮時更名為與熱門概念「P2P」發音高度接近的匹凸匹,這種錯誤行為嚴重誤導了投資者對公司價值的錯誤認知,引起公司股價異常波動,相關部門進行了行政處罰。【匹凸匹之前叫什麼】
(5)業績不達標被動更名。
這類上市公司的辨識度是最高的,像打上烙印一樣,根據股票簡稱的前綴就知道犯了什麼事,「犯事」的上市公司更名對股價影響基本都是不利的。
公司股票交易被試試退市風險警示處理的,股票簡稱前加「*ST」;公司股票交易被實行其他特別處理的,股票簡稱前加「ST」;未完成股權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股票簡稱前加「S」;B股股票在股票簡稱中有「B」字樣。
編後語:以上就是關於上市公司更名對股價影響的相關內容,投資者根據以上上市公司更名的五種情況,就能了解到各類上市公司更名對股價影響是好是壞了。
Ⅳ 企業更名,背後有可能隱藏哪些原因
企業更名背後可能原來你藏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單純的想為公司換一個名字,或者說換一個名字會給公司帶來更好的收益。再就是企業更換法人,所以會更名。在可能就是這個企業可能有什麼一些負面的影響,然後他想更名,然後希望公司發展會更好,其實公司企業更名都是為了讓這個企業更好的發展。
Ⅳ 假如股票上市的公司公布投資設立子公司的消息是利好嗎
這個不一定是利好的消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首先,參股公司是指母公司參股的企業以及全資子公司控股、參股的企業。從公司影響力角度看,這當然是一個利好,它可以讓一家公司在短時間內迅速憑借所參股的企業擴大自身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但是利好這程度會因公司的實際情況而有所差別。因為參股只是說在被投資企業中有投資,並未突出強調所佔股權比例及是否有控制權或實際影響力。參股程度的高低決定著公司話語權,這一點在商業實戰中的作用自不可忽視。還有,公司所參股的公司本身的資質如何也是評定利好程度的一個參數。好公司+好公司是強強聯手,好公司+差公司可能還不如不聯合。
因此,個人認為如果只知道對外設立參股公司,那隻能說是有希望利好的。
拓展資料:
1.上市公司要求:(參考公司上市要求報告)
1.股票經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核准已向社會公開發行。
2.公司股本總額不少於人民幣三千萬元。
3.開業時間在三年以上,最近三年連續盈利;原國有企業依法改建而設立的,或者本法實施後新組建成立,其主要發起人為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可連續計算。
4.持有股票面值達人民幣一千元以上的股東人數不少於一千人,向社會公開發行的股份達公司股份總數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公司股本總額超過人民幣四億元的,其向社會公開發行股份的比例為10%以上。
5.公司在最近三年內無重大違法行為,財務會計報告無虛假記載。
6.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條件。
2.上市公司優缺點:
大部分的公司都是股份制度的,當然,如果公司不上市的話,這些股份只是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裡。當公司發展到一定程度,由於發展需要資金。上市就是一個吸納資金的好方法,公司把自己的一部分股份推上市場,設置一定的價格,讓這些股份在市場上交易。
股份代表了公司的一部分,比如說如果一個公司有100萬股,董事長控股51萬股,剩下的49萬股,放到市場上賣掉,相當於把49%的公司賣給大眾了。當然,董事長也可以把更多的股份賣給大眾,但這樣的話就有一定的風險,如果有惡意買家持有的股份超過董事長,公司的所有權就有變更了。總的來說,上市有好處也有壞處。
Ⅵ 股市裡公司更名是利好還是利空
上市公司更名通常不會無緣無故,從歷史來看上市公司更名,更多的是想迎合市場熱點進行的主動更名,當然也有上市公司被動更名的。
一般有以下五種情形:
1、配合主營業務變更而更名;
2、配合上市公司所有權更迭而更名;
3、迎合市場熱點,獲取更高的溢價;
4、隱匿前科,洗脫負面影響;
5、業績不達標被動更名。
投資者可以根據以上上市公司更名的五種情況,了解各類上市公司更名對股價影響是好是壞。
溫馨提示:
①以上解釋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②入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應答時間:2021-01-1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Ⅶ 上市公司子公司分拆上市是利好還是利空
一 利好,分拆上市可能利好。通過分拆上市,母公司可以獨立開發有潛力和前景的子公司,並通過發展子公司在股票市場套現。同時,母公司可以控制子公司的股權。這時候子公司發展好了,有一個理想的股價也會給母公司帶來超額利潤。這樣,母公司會更加重視對子公司業務運營的管理,使子公司獲得更好的發展資源,形成良性循環。
二,利空 ,分拆上市可能利空。在分拆上市 之後,如果子公司的經營效果不是很好,沒有良好的業績,就會影響母公司的經營狀況,這很可能會導致整體業績下降,從而導致股價下跌,使投資者對股票失去信心。因此,公司的分拆上市不僅要考慮一個方面,還要綜合考慮所有的可能性。前景明顯廣闊的項目,考慮分拆上市,前景不確定的項目,慎重考慮。
拓展資料:
分拆上市指一個母公司通過將其在子公司中所擁有的股份,按比例分配給現有母公司的股東,從而在法律上和組織上將子公司的經營從母公司的經營中分離出去。
分拆上市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分拆包括已上市公司或者未上市公司將部分業務從母公司獨立出來單獨上市;狹義的分拆指的是已上市公司將其部分業務或者某個子公司獨立出來,另行公開招股上市。
一,分拆上市可以提升母公司市值、增強公司融資能力、增強對子公司的管理等,但是隨著分拆上市條件的降低,符合分拆上市條件的公司大大增加,市場炒作難度也在增加,優質標的則少之又少,且目前來說分拆的市場亂象依舊防不勝防。所以,分拆上市對於企業來說既有利好的一面,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應當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來分析。
二,分拆上市形成股權二次溢價,證監會放行境內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到創業板上市的消息甫出,市場最直接、最普遍的解讀為創業板將面臨迅速擴容,屬特大利空。「硬幣」的另一面,則正如多家券商所言
主板中PE型上市公司投資價值凸顯,投資機會巨大。 分拆一個公司,增厚一份業績。相比創投概念對公司業績的支撐,分拆概念能夠將利益再次擴大,那些手中擁有大量優質子公司的企業將成為市場新寵,深掘A股分拆概念股也將是大勢所趨。
分拆上市的相關要求規定:
1,上市公司與發行人不存在同業競爭且出具未來不競爭承諾,上市公司及發行人的股東或實際控制人與發行人之間不存在嚴重關聯交易。
2,發行人凈利潤占上市公司凈利潤不超過50%;發行人凈資產占上市公司凈資產不超過30%;上市公司及下屬企業董、監、高及親屬持有發行人發行前股份不超過10%。
Ⅷ 子公司股份制改革是利好嗎
股票公司設立子公司是利好,設立子公司說明:1、公司規模不斷擴大,賺錢效應增加;2、公司多元化發展,有新的盈利方式,抗風險能力增加;3、說明上市公司業績好,有資金去設立子公司。
設立子公司應當向公司登記公司申請,子公司是獨立的法人機構,具備自主承擔民事責任的資格,母公司對子公司起到主導作用。
Ⅸ 上市公司要設立全資子公司,是不是利空
不是利空,上市公司設立全資子公司使其佔有市場,擴大規模,戰略轉型等就是利好,說明公司在發展,在進步。
擴展知識:
一、股市利空
股市利空是股市用語。利空是指能夠促使股價下跌的信息,利空往往會導致股市大盤的整體下跌,不斷的利空消息會造成股市價格不斷下跌,形成「熊市」。
例如股票上市公司經營業績惡化、銀行緊縮、銀行利率調高、經濟衰退、通貨膨脹、天災人禍等,以及其他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促使股價下跌的不利消息。
二、利空分類
實質性利空
重大虧損,主營業務失敗,通常這樣的股票無葯可救。
階段性虧損
原材料漲價,季節更迭,導致的虧損,利空,一般此類影響的時間短暫。
政策性虧損
像油價倒掛的中石油、中石化,房價下跌的房地產股票。
政策性利空
加息,提高准備金率,發行央行票據,發行國債,限制新基金發行,加快新股發行,加快紅籌回歸,等等。
突發事件利空
08年春節前後的雪災,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對一些行業的影響。
三、利空防範
1.迴避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來自各種因素,需要綜合運用迴避方法。一是要掌握趨勢。對每種股票價位變動的歷史數據進行詳細的分析,從中了解其循環變動的規律,了解收益的持續增長能力。例如小汽車製造業,在社會經濟比較繁榮時,其公司利潤有保證,相反在社會經濟蕭條時,人們收入減少,小汽車的消費者就會大為減少,這時期一般就不能輕易購買它的股票。二是搭配周期股。有的企業受其自身的經營限制,一年裡總有那麼一段時間停工停產,其股價在這段時間里大多會下跌,為了避免因股價下跌而造成的損失,可策略性低地購入另一些開工、停工剛好相反的股票進行組合,互相彌補股價可能下跌所造成的損失。三是選擇買賣時機。以股價變化的歷史數據為基礎,算出標准誤差,並以此為選則買賣時機的一般標准,當股價低於標准誤差下限時,可以購進股票,當股價高於標准誤差上限時,最好把手頭的股票賣掉。四是注意投資期。企業的經營狀況往往呈一定的周期性,經濟氣候好時,股市交易活躍;經濟氣候不好時,股市交易必然凋零。要注意不要把股市淡季作為大宗股票投資期。在西方國家,股市得變化對經濟氣候的反映更敏感,常常是在經濟出現衰退前6個月,股價已開始回落。比如1991年2月,美國經濟進入新的一個衰退期的前6個月,著名的道瓊斯工業指數已開始下跌,而在經濟開始復甦前半年,股價即已開始回彈。根據歷史資料分析,還可知道它的經濟繁榮期大多持續48個月。因此,有可能正確地判定當時經濟狀況在興衰循環中所處的地位,把握好投資期限。
2.分散系統風險
股市操作有句諺語:不要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這話道出了分散風險的哲理。辦法之一是分散投資資金單位。60年代末一些研究者發現,如果把資金平均分散到數家乃至許多家任意選出的公司股票上,總的投資風險就會大大降低。他們發現,對任意選出的60種股票的組合群進行投資,其風險可降至11.9%左右,即如果把資金平均分散到許多家公司的股票上,總的投資收益率變動,在6個月內變動將達20.5%。如果你手中有一筆暫時不用的、金額又不算大的現金,你又能承受其投資可能帶來得損失,那你可選擇那些會又高收益的股票進行投資;如果你掌握的是一大筆損失不得的巨額現金,那你最好採取分散投資的方法來降低風險,即使有不測風雲,也會東方不亮西方亮,不至於全軍覆沒。辦法之二是行業選擇分散。證券投資、尤其是股票投資不僅要對不同的公司分散投資,而且這些不同的公司也不宜都是同行業的或相鄰行業的,最好是有一部分或都是不同行業的,因為共同的經濟環境會對同行業的企業和相鄰行業的企業帶來相同的影響,如果投資選擇的是同行業或相鄰行業的不同企業,也達不到分散風險的目的。只有不同行業、不相關的企業才有可能此損彼益,從而能有效地分散風險。辦法之三是時間分散。就股票而言,只要股份公司盈利,股票持有人就會定期收到公司發放的股息與紅利,例如香港、台灣的公司通常在每年3月份舉行一次股東大會,決定每股的派息數額和一些公司的發展方針和計劃,在4月間派息。而美國的企業則都是每半年派息一次。一般臨近發息前夕,股市得知公司得派息數後,相應得股票價格會有明顯得變動。短期投資宜在發息日之前大批購入該股票,在獲得股息和其他好處後,再將所持股票轉手;而長期投資者則不宜在這期間購買該股票。因而,證券投資者應根據投資得不同目的而分散自己得投資時間,以將風險分散在不同階段上。辦法之四是季節分散。股票的價格,在股市的淡旺季會有較大的差異。由於股市淡季股價會下跌,將造成股票賣出者的額外損失;同樣,如果是在股市旺季與淡季交替期貿然一次性買入某股票,由於股市價格將由高位轉向低位,也會造成購買者的成本損失。因此,在不能預測股票淡旺程度的情況下,應把投資或收回投資的時間拉長,不急於向股市注入資本或抽回資金,用數月或更長的時間來完成此項購入或賣出計劃,以降低風險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