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行業 » 美國黑石相關股票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美國黑石相關股票

發布時間: 2022-11-30 03:10:51

① SOHO中國股票暴漲的背後與黑石集團又怎樣的關系

在今年對3月10日10點50分,SOHO中國終於好不容易以股價飆升的消息再次回歸大眾視野。當天,傳黑石集團正與SOHO中國就後者私有化進行談判,交易價值4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78億元,331億港元)。消息出來之後,SOHO中國直線拉升,漲37.58%後緊急停牌。消息傳出,輿論嘩然,雖然這么多年SOHO中國終於稍雪前恥,但潘石屹本人卻人設崩塌。那麼,在SOHO中國股價暴漲,以及潘石屹跑路的事件背後,可以給房企提供那些可資借鑒的教訓呢?

當年,SOHO中國之所以做出轉型的決定,是因為潘石屹認為,2012年開啟的樓市調控已是史上最嚴,促進房價合理回歸的是必然的趨勢。所以,他認為,“自持物業比持有人民幣更好”,因而選擇了做“包租公”。然而,事實證明,正是這一決策,使SOHO中國逐漸離開了百強房企的行業。

② 誰知道私募基金黑石...

黑石集團(The Blackstone Group)不同於美國規模最大的上市投資管理公司黑石集團(BlackRock, Inc.) 。

美國黑石集團是一家全球領先的另類資產管理和提供金融咨詢服務的機構。黑石集團是全世界最大的獨立另類資產管理機構之一,美國規模最大的上市投資管理公司,其另類資產管理業務包括企業私募股權基金、房地產基金、對沖基金的基金、夾層基金、高級債券基金、私人對沖基金和封閉式基金等。黑石集團還提供各種金融咨詢服務,包括並購咨詢、重建和重組咨詢以及基金募集服務等。

黑石集團創建於1985年,由前雷曼兄弟公司高層皮特·皮特森(Pete Peterson)和老下級史蒂夫·施瓦茨曼(Stephen Schwarzman)創立。公司名稱「黑石」源於祖籍德國的皮特森和施瓦茨曼的姓氏分別嵌著德文中「黑色」和希臘文中「石頭」的詞義。總部位於美國紐約市,在亞特蘭大,波士頓,倫敦,漢堡,巴黎,孟買,和香港有辦事機構。

黑石集團以四位員工、40萬美元起家,第一桶金來自於SONY公司。彼特·彼特森早年和SONY總裁盛田昭夫結下友情,1985年黑石集團代表SONY出價20億美元收購美國哥倫比亞唱片公司,賺取了不算多的第一桶金。而美國保險和證券巨頭保德信公司(Prudential)嘗試性出資1億美元,讓後來者看到了黑石的潛力,通用電氣總裁傑克·韋爾奇、大都會人壽、日本日興證券以及其他幾個大企業的退休金紛紛入伙,從而讓黑石起飛起來。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黑石現已發展成為美國和全球頂尖的股權私募投資集團,其核心業務包括私人房地產投資、企業債務投資、對沖基金、共同基金管理、私人募股、可銷售另類資產管理和投資銀行咨詢服務。截至目前為止其管理的資產達787億美元。其中311億資產屬於企業股權投資,177億投資於房地產市場,299 億投資於共同基金、對沖基金、債券以及其他金融產品。黑石集團是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當中最為活躍的一個,並且以投資高回報率著,其企業股權投資的年回報率為 22.8%(自1987年起),房地產業務的年投資回報率為29.2%(自1991年起)。黑石集團的人均利潤9倍於高盛,因此號稱為「華爾街賺錢大王」。

和KKR咄咄逼人的惡意並購不一樣,皮特森和施瓦茨曼早年就為公司發展定下了一條基本准則:堅持不做敵意收購。他們發現,運用強大的人脈關系網和他們每一單收購生意中的相關公司建立友善關系至關重要、而且無往不勝——這一條現在已經成為「黑石」的標志性策略,使" 黑石"成為一個連對手都願意與之打交道的公司。

截止至2005年12月31日,其共管理約4527億美元的資產。黑石公司代表全球各地的個人與機構投資者管理資產,提供種類繁多的證券、固定收益、現金管理與選擇性投資產品。除此之外,黑石公司還面向數量不斷增長的機構投資者提供風險管理、投資系統外包與財務咨詢服務。公司總部位於美國紐約,通過其遍布美國、歐洲與亞洲的辦事處為客戶提供服務。PNC Financial Services Group, Inc.(紐約證券交易所:PNC)以及黑石公司員工擁有黑石公司的多數股權。

黑石的核心業務被稱為「另類投資基金」(也被稱為「替代投資基金」),就是進行傳統的股票、債券等公共資本市場之外的投資。單單在2006年,黑石集團就新募集了156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收購基金。目前,黑石集團掌握的資金高達1250億美元,是當今華爾街增長勢頭最迅猛的金融王國。

最新的統計數字表明,黑石集團控制著47家公司。他們買賣的企業所覆蓋的領域從生產製造業到服務業。

③ 投資黑石指什麼股票嗎

公司建立:1985年由Peter G. Peterson和 Stephen A. Schwarzman共同創建

業務范圍:黑石集團是一家全球領先的另類資產管理公司及金融咨詢服務提供商。其資產管理業務包括企業私募股權基金、房地產投資基金、對沖組合基金、夾層基金、高級債券基金、自營對沖基金和封閉式基金。黑石基金還提供各種金融咨詢服務,包括並購咨詢、重組和重建咨詢以及基金募集服務。

辦公地點:紐約、亞特蘭大、芝加哥、達拉斯、舊金山、波士頓、洛杉磯、巴黎、倫敦、孟買和香港。

人力資源:黑石集團目前有 57位董事總經理,以及約340位具有不同專業背景的其他投資和顧問人士,他們從事過投資銀行、杠桿融資、私人股權和房地產等業務。

資產規模:截至 2007年5月1 日,黑石集團管理的資產達884億美元左右,遠高於 2001年12月31 日的141億美元,年平均增長率為 41.1%。

·該公司業務由四部分組成—企業私人股權、房地產、可交易另類資產管理和金融咨詢。

·另類資產管理是資產管理行業發展最快的領域,黑石集團是全球最大的獨立另類資產管理公司之一。

·自20年前跨入資產管理領域以來,黑石集團已經集資約 614億美元,這些資金主要分布在私募股權基金、房地產投資基金、夾層基金和高級債券基金中,截至2007年 5月1日該集團還管理著資產規模為 254億美元的對沖組合基金、自營對沖基金和封閉式基金。

·自1987年進入該行業以來,黑石集團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權基金公司之一。截至 2007年5月 1日,該集團通過其企業私募股權基金進行的交易為112宗,總投資規模達 214億美元,企業總價值約為1,990億美元;通過其房地產投資基金進行的交易為 214宗,總投資規模達133億美元,企業總價值超過 1,022億美元。

·企業私募股權基金和兩家房地產投資基金是各自領域集資規模最高的基金,截至2007年 5月1日,累計投資規模分別達 196億美元和72億美元。

·在20年的資產管理活動中,黑石集團與全球多家大型機構投資者建立了長期的關系,這些機構投資者多投資於不同種類的投資基金。

·多年來黑石集團管理層在進入和建立各種業務以及決定其投資基金進行何種投資的過程中,看重的是長期的最佳業務和投資效果上,而不是短期的營收、凈收入和現金流所帶來的影響。作為一家即將上市企業,黑石集團將堅持將重點放在實現長期成長目標上。

中國政府入股黑石的主意主要來自梁錦松,梁錦松出任黑石集團中國區主席不到半年時間,便成功引入籌備中的國家外匯投資公司入股9.9%,令這位前香港財政司司長再次成為資本市場上的焦點人物。盡管黑石聘請梁錦松出任中國區主席時,相信也沒有考慮到能夠引入國家外匯投資公司,而這次能促使這項富歷史性的交易,印證了梁錦松人際脈絡之強勁。權威人士透露,這次中國政府通過投資公司入股黑石的主意,主要是來自梁錦松,雙方談判僅歷時3周,可說是出奇地迅速。消息人士解釋,給予投資公司4.5%折讓,也是談判的結果。由於黑石正在招股,所以不能夠給予某個單一投資者太大的折讓。也有消息人士指出,梁錦松非常重視這次的交易,在簽約前一個星期已飛往北京籌備簽約工作,並曾經為免泄露行蹤多次轉換酒店,以防令這個歷史性交易出現閃失。同時,這筆生意也顯示出梁過人的「想像力」。

④ 全球私募之王黑石集團的成長史:私募股權的功與過

這幾年在中國金融圈,私募股權PE成了一個熱詞。據說在北京金融街那裡,由於私募股權的話題實在太熱門,就連咖啡廳里服務員都耳濡目染,略知一二。


不過當越來越多的人湧向私募市場,成立私募股權公司來實現自己的財富夢想,又有多少人知道私募股權發展的來龍去脈,他的內涵究竟是什麼?給資本市場扮演什麼角色?


不妨把目光投向全球股權私募行業的王者——黑石集團。


黑石集團創建於1985年,跟華爾街動則百年 歷史 的老牌金融機構相比,實在是太年輕,但是經過三十年多的起起落落,如今的黑石已經成長為美國最大的上市投資管理公司,在私募行業呼風喚雨,讓無數同行羨慕嫉妒恨。


黑石集團在中國頭一回打響名聲應該是在2007年6月,當時黑石即將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也就是我國的主權財富基金,一口氣拿出30億美元買了它10%的股份,到了第二年由於次貸危機的影響,黑石股價不斷下跌,包括中投在內的投資者都被套的死死的,大家這時候才意識到,黑石上市的時機選的真好啊,正好在市場最熱的時候,原始股東都實現了高位套現。


當然這只是黑石三十多年歷程中一個經典的案例而已,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而身處競爭激烈的金融市場,肯定少不了一翻血雨腥風,黑石集團是如何達到如今的地位?


如今,廣義的私募股權已經發展到包含從企業的種子期到企業IPO各階段的投資,而所有的這些都可以在黑石的發展過程中找到蛛絲馬跡。黑石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比如:


第一,黑石集團連年高收益的秘訣在哪裡?

第二,私募股權公司為什麼能挑戰傳統華爾街的巨頭並獲得豐厚利潤?

第三,私募股權公司究竟是在掠奪資金還是在創造價值?




01 企業買賣盛行,杠桿收購成為新金礦


私募股權的故事要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說起,自從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美國涌現出了一大批巨無霸企業,他們帳上又大量現金,閑錢很多,於是紛紛著手發展副業,但到了六十年代潮流變了,投資者不再喜歡業務繁多、大雜燴似的企業集團,他們只能又調整結構,保留核心業務,把非核心業務分拆出去賣掉。


買家也有不少,其中有正經做實業的公司,也有的是做專門並購的控股公司,比如1976年成立的KKR,KKR在美國金融圈第一次展露頭腳是1978年,當時以3.8億美元收購了做工業抽水機的烏達耶公司,僅僅十年後,又以313億美元收購了煙草食品巨頭雷諾茲·納貝斯克公司。在收購烏達耶公司之前,幾乎沒有人聽過ç的名字,但就這么一個年輕的小公司,居然一舉買下一家上市公司,更重要的是,它的收購資金大部分都是借款,而且不需要自身提供任何擔保,這種做法在當時並不少見。


那銀行為什麼願意借錢給這些小公司去收購別人呢?


一個原因是有些買家雖然沒有錢但是特別擅長管理,如果成功收購,他們就能把公司經營得更好,創造更多的利潤,還有一個原因是很多公司雖然表現不好,主要是受大環境影響,等總體經濟形式變好,公司價值也會提高,所以對銀行來說並不是賠本買賣。


當然買家也有還不起錢的時候,遇到這種時候,他們就要把收購的公司抵押給銀行,這種收購方式稱為杠桿收購,說白了就是借錢收購公司,然後把公司作為抵押,再利用公司創造的的現金流來還本付息,聽起來有點空手套白狼的意味。


KKR能輕易融到巨額資金,這要感謝七十年代後期德崇證券發行的垃圾證券,也就是由信用等級很低的小公司發行的證券,大多數投資者壓根瞧不上不願意買,實際上所謂的垃圾證券早就存在,不過德崇證券卻發現垃圾債券同樣能帶來高收益,還把它發揚光大,最終變成了一種主流的融資方式。正因為如此,KKR這樣的小公司才能發行債券融資,收購一個規模大自己幾倍的企業實現蛇吞象。


金融圈的人多精明啊,在研究明白了烏達耶收購案之後,很多人意識到這個杠桿收購簡直是一個大金礦,於是效仿KKR的小公司如雨後春筍的冒出來,各大銀行也紛紛成立自己的並購團隊,就這樣美國金融市場迎來了轟轟烈烈的杠桿收購熱潮。



02 從雷曼公司出走創立黑石



如果說烏達耶收購案讓華爾街意識到了杠桿收購的巨大前景,那麼四年後的另一起收購案則有利的證明了杠桿收購是多麼的有利可圖。


1982年,一家叫韋斯雷的公司用8000萬美元收購了一家並不被看好的吉布森賀卡公司,這筆收購資金里,韋斯雷公司自己只出了100萬美元,在收購完成短短16個月之後,韋斯雷公司就賣掉賀卡公司的不動產,並把它運作上市,市值高達2.9億美元。算一下,假如8000萬美元全部是有韋斯雷公司自己出的話,這筆投資收益率是2.5倍,但是由於收購的時候用了80倍杠桿,所以實際收益率高達200倍。


這樣驚人的戰績,讓老牌金融巨頭雷曼兄弟公司里的兩個人坐不住了,一個是史蒂夫·施瓦茨曼,韋斯雷公司收購賀卡公司的時候,他是親眼見證了這筆杠桿收購。另一個是雷曼兄弟公司的董事長兼CEO彼得森,他之前擔任過美國的商務部長,彼得森接手雷曼兄弟之後,公司的表現不是很好,他一直在想辦法讓它重振往日雄風,龐大的杠桿收購市場讓他看到了希望,他打算重新開展公司的投資銀行業務。


什麼是投資銀行?投資銀行跟我們平時知道的商業銀行是不一樣的,商業銀行是一邊吸收存款,一邊發放貸款,賺的是中間利息差。


而投資銀行則主要給公司提供融資收購等等服務,賺的是傭金,有時自己也會做一些證券投資,由於有自營的投資業務,再加上幫公司賣股權賣債券,賣不完的部分要自己消化,所以投資銀行必須有充足的後備資金。


但是七八十年代那個時候,雷曼兄弟公司的財務狀況一直不好,彼得森開會說出做投資銀行業務的想法,遭到了公司其他高管的一致反對,做杠桿收購的咨詢顧問服務是可以,可是要成立自己的杠桿收購團隊,沒門!


彼得森一腔熱情被潑冷水特別失望,畢竟那麼多競爭對手,包括高盛、美林都加入了杠桿收購大潮,偏偏雷曼兄弟公司怕這怕那,那麼好掙的錢送上門都不要。1983年彼得森主動退讓,辭去了董事長的職位。施瓦茨曼也緊隨腳步,從陷入困境的雷曼兄弟公司出走。這下沒有了束縛的兩個人終於有機會嘗試一把杠桿收購。


1985年,59歲的彼得森和38歲的施瓦茨曼聯手創立公司,專做杠桿收購,公司取名黑石,結合了兩位創始人的姓氏,施瓦茨曼在德語是黑的意思,彼得森在希臘語里代表石頭。


公司是有了,這對搭檔卻出師不順。也難怪,當時像KKR這樣的杠桿收購公司已經名聲響當當,黑石誰聽說過啊,雖然彼得森在華爾街也算得上是有頭有臉,但是杠桿收購畢竟是半路出家,之前沒有任何投資記錄和 歷史 業績,大部分投資者都不放心把錢交給黑石,那麼他們要如何扭轉局面呢?


03 突破重重阻礙,拿下第一個大客戶


黑石開業之初只有三個員工,彼得森、施瓦茨曼和一個秘書,公司不僅人少,啟動資金也只有40萬美元,根本不足以應對投資過程中虧損風險,所以彼得森和施瓦茨曼並不打算直接拿這筆錢做投資,而是想著用自己在並購方面的專業知識先賺一點咨詢費。當然了,做並購咨詢服務只是權宜之計,他們更長遠的目標是管理並購基金,這樣一來,就算是小公司也可以接手大量的資金,假如能夠管理一億美元的基金,每年光是管理費就可拿到150萬美元,要是投資做的好,還能收到20%的投資收益,天底下還有比這更一本萬利的生意嗎?


於是他們定下了一個巨大的目標,設立一個募資10億美元的基金,要知道,當時的行業霸主KKR也只不過籌集到了不到二十億美元,如果這個目標成功實現,黑石立馬就能躍進收購屆前三。


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幹。最初募資的時候,黑石四處碰壁,他們給七百多家企業高管寫信自薦,卻沒有生意主動上門,他們親自上門拜訪投資人,卻遭受冷遇和白眼。


到1986年冬天,黑石手上管理的資金,只有從紐約人壽保險那裡弄來的2500萬美元,雖然屢屢失敗,彼得森和施瓦茨曼並沒有放棄,抱著試試的態度,他們又約了英國保誠集團,為什麼是試試呢?因為保誠集團美國分公司已經和KKR成功合作了好幾次,關系很密切,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試試呢,因為保誠集團美國分公司的投資總監和彼得森有交情,談一談說不定有機會。


讓他們又驚又喜的是雙方見面談到還不到十分鍾,保誠集團願意放一億美元到黑石集團賬戶,保誠雖然長期跟KKR合作,但是也想多發展一些新的業務關系。彼得森和施瓦茨曼開心的合不攏嘴,他們終於有了第一個大客戶。


但保誠集團也不是那麼放心把錢直接交給黑石,而是留了一手,在投資協議里加了不少附加條件,比如按照當時的行業慣例,紅利應該是按照項目來分,比如說一億美元裡面的投資有一個三千萬的項目賺了三百萬,另一個七千萬的項目虧了七百萬,那即便有一個項目虧了,黑石還是能夠分到三百萬的20%,也就是60萬的紅利,但是保誠集團專門改了規矩,說只有整個基金的年復合收益率高於9%黑石才可以抽取紅利,這樣一來黑石必須做出真正的業績才能賺到錢。


所幸彼得森和施瓦茨曼用實力證明了自己,憑借精準老道的投資眼光,屢投屢賺,積累了良好的業績和口碑。與此同時保誠的入伙,也給黑石招來了更多的生意,如通用 汽車 公司,日本日新證券、三井信託等等都成了黑石的客戶。從那以後的黑石總算時來運轉,生意越做越大。



04 嚴格的風控和精準的眼光

讓黑石蓬勃發展



在投資行業,要成功最關鍵是把握兩大原則,一是少虧錢,二是多賺錢。前者需要嚴格的風控,後者則需要精準的眼光,黑石集團正是靠著雙管齊下,不僅超越了KKR等前輩,也頂住了北極星集團等後來者的沖擊,穩坐行業老大的位置。


首先風險控制,這是投資第一要素。


有一句話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在變幻莫測的資本市場,財富的積累是緩慢的,但是要虧得褲子也不剩也就是一瞬間的事情,甚至因為一個錯誤葬送一個公司。股神巴菲特也說了,投資有三個要義:不要虧損,不要虧損,不要虧損。寧可錯過,也不要犯錯。


黑石採取的就是這種非常謹慎的投資態度,就從公司40萬美金的啟動資金就可以知道。要知道當時彼得森和施瓦茲曼都身價上千萬,對並購行業也十分看好,但是依然決定不冒風險,而是小小的投資一把,要是等到40萬美元花完,黑石還不能自給自足,那意味著投資失敗。


事實證明這種對風險把控是明智的選擇,也讓黑石在後來的幾十年裡避開了好幾個投資陷阱。


比如1987年秋天在募到了六億美金之後,為了鎖定資金把錢放進了股市,但是好景不長,到了10月第二周股市開始劇烈波動,通貨膨脹也開始惡化,還有傳言說利率上漲,所有這些都將拖累經濟,打擊杠桿收購行業。施瓦茲曼非常緊張,他果斷在10月15號下達平倉指令,第二天黑石順利抽出了所有資金,僅僅過了三天就爆發了著名的黑色星期一股災,當天美國股市暴跌23%,投資者損失慘重,這次對黑石意義重大,假如當時沒有及時平倉,那麼新引進的投資者肯定紛紛要求撤資,這對剛剛成立兩年的黑石將是滅頂之災。


在少虧錢的基礎上,黑石還努力不賺錢,積極在全美國尋找投資機會,找啊找啊,終於在1988年做成了第一筆收購業務。


當時為了反擊惡意收購,美國鋼鐵公司宣布將出售包括鐵路和船舶運輸業務在內的資產,並用所得資金回購股票,經過評估黑石覺得盡管當時鋼鐵價格不斷下跌,但是並不影響運輸業務的利潤,所以正是一個比較好的收購時點。


於是黑石的幾個合夥人馬上跟美國鋼鐵的高管見面洽談,對於這次資產出售美國鋼鐵是心有顧慮,他們雖然是想賣掉大部分股權,減少資產負債表的規模,但又不想失去太多控制權,畢竟鋼鐵業務的原材料和產品的運輸還是要靠鐵路和船運,為了安撫對方,黑石在設計方案的時候,充分考慮了這些擔憂,給美國鋼鐵吃了一顆定心丸。


1989年黑石集團與美國鋼鐵組建合資公司,接管鐵路和船舶運輸業務,一開始合資公司情況並不好,估值也只有同行業公司的一半,而且6.7億美元的交易資金里,黑石只出了2%,其餘都是銀行貸款,但是僅僅不到2年時間,合資公司就基本把債務還完並開始盈利。


到2003年,黑石集團最終把合資公司的股權賣給了加拿大國家鐵路公司的時候,收益超過25倍。


彼得森和施瓦茲曼的投資水平真實到了化腐朽為神奇的境界。所以嚴格的風控和精準的眼光讓黑石的生意蒸蒸日上。不過,黑石不僅業務做得好,人緣也很棒。



05 實施合作夥伴戰略,與客戶和合夥人建立良好的關系


和美國鋼鐵公司的這次合作給黑石集團帶來了良好的聲譽,這不僅是因為黑石把美國鋼鐵從惡意收購危機中解救出來,同樣重要的是注重與被收購企業母公司的共同長期利益,要知道當時市場的很多收購者態度強硬,對收購的資產百般控制, 但是黑石卻願意在手握多數控股權的同時給美國鋼鐵同等的表決權,這種願意分權的開放策略和友好態度,讓他們贏得了源源不斷的業務,更是讓他們的業務能力節節攀升,在市場的競爭力日漸強大。


到了1980年代後期,由於市場上錢多資產少,收購價格越來越高,再加上經濟形勢難以捉摸,過去那種靠把握買賣時機、騰挪資產賺錢的路子越來越走不通,這種情況下收購者們不得不踏踏實實想辦法改善企業經營來賺錢,而不是倒買倒賣、快速套利。


在這種大環境下,黑石集團的優勢更加凸顯,利用合作夥伴戰略大大改善了被收購公司的運作效率,創造出投資收益,跟很多的大客戶的合作包括時代華納公司,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當然了在公司做大做強、業務多元化的過程中,光靠彼得森和施瓦茲曼兩人肯定不夠,團隊必須補充新鮮血液,公司要吸引人才一半要麼給高薪要麼給股份,但這會分散黑石的控制權,怎麼辦呢?


他們兩人一商量, 創造了一種新商業模式——合夥人制度


在吸引到頂尖的人才之後,黑石集團就會成立相應的子公司,並給對方較多的股份,這樣一來既能留住人才,又能保證黑石本身的股權不變。靠這種模式,黑石從華爾街其他的金融機構和政府財政部門挖來了不少人才。


憑著跟客戶、和員工的合作夥伴關系,黑石集團業務紅火、人脈和諧,可俗話說沒有常勝將軍,黑石也又投資失敗的時候,又是如何應對呢?



06 順應行業而變,黑石成為私募行業的

領頭羊



1989年黑石集團接連經歷了幾次投資失敗。


當時他們剛剛收購了兩個公司,卻不巧剛上經濟形式惡化,其中一個公司甚至已經頻臨破產,他們既不能從公司盈利償還貸款的利息,也不能從銀行融到過橋貸款來暫時緩解危機,結果最後收回的資金還不到投入的六分之一。之後黑石又錯誤投資了股市,短短幾個月,損失了十幾個點。


一年裡投資連連受挫,再這樣下去黑石恐怕要名聲不保,於是公司建立了更完善的投資審查制度。還立下了一個不成文的規矩,任何人只要犯一次嚴重錯誤就必須出局,哪怕合夥人也不能倖免。


但這些失利也不能全怪項目負責人,畢竟到1990年代杠桿收購的狂潮已經逐漸退去,信貸已經變得不那麼容易,德崇證券掌控的垃圾證券也失去了市場,杠桿收購從野蠻生長走向了精細化運營,經過十幾年的肆意發展,杠桿收購的名聲並不好,為了改變形象收購者們給它安上了一個更好的名字——私募股權。


在那以前私募股權一直指的是對有潛力的年輕公司進行風險資本投資,由於它對創新經濟的促進作用,還一度備受贊美,但是從那之後,私募股權基本成了杠桿收購的代名詞,世界上的大型私募股權公司基本是七八十年代的杠桿收購者。


就在杠桿收購行業發生巨大變化同時,老搭檔彼得森和施瓦茲曼也分道揚鑣了。其實兩人在合作之初就沒有被看好,兩人不管是年齡、性格還是行事風格都相差太遠,到了九十年代,黑石集團已經成了氣候,一直負責拉人脈和找項目的彼得森慢慢變得不那麼重要,而負責項目執行的施瓦茲曼由於付出了更多精力和心血,自然就成了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在施瓦茲曼的領導下,黑石先後完成了樂高玩具,杜莎夫人蠟像館等一系列成功投資,奠定了在業界的統治定位。


與此同時,隨著公司元老們紛紛自立門戶,新人才不斷加入,黑石集團也開辟了新的投資業務,比如債務重組,房地產風險投資,另類資產管理等,幸運的是由於沒有跟風做 科技 公司的風險投資,黑石不僅沒有受到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的沖擊,反而在市場衰退中撈到了不少兼並重組的機會,在撒拉尼斯等周期性的收購案中大賺一筆。


除了含義有所改變,經過21世紀的私募股權資金的來源也發生了變化,在機構投資者中,企業養老金和政府養老金的比例不斷提高,給私募股權帶來了大量穩定的長線資金,也讓這個行業變得更加集中,同時越來越多的普通人也看上私募股權的高收益,想從中分一杯羹,但問題是法律不允許公眾直接進行這類投資,於是上市就成了私募股權公司們的新目標。


2007年6月低,黑石集團率先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又一次鞏固了行業領頭羊的地位。


到如今以杠桿收購為主的私募股權行業已經走過了半個世紀,它到底給資本市場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07 價值的創造者還是毀滅者,私募股權的功與過


如果說七八十年代的私募股權只是一小批銳意創新的變革者,如今已經成了比肩高盛等傳統華爾街巨頭的龐然大物。


2008年金融危機,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為了聯手拯救雷曼兄弟公司,美林證券和美國國際集團甚至還和黑石集團、及其他私募股權公司尋求資金幫助,可是對於私募股權公司的看法,人們褒貶不一,盡管他們努力把自己打造成重構公司業務的價值創造者,在大部分人心中,七八十年代留下的掠奪者的形象還是揮之不去。


很多人認為,私募股權在資本市場上是為了尋找合適的吞並目標,一旦得手就毫不留情的遣散員工、肢解公司,把優質資產出售後丟下負債累累的殘骸,發了橫財以後就揚長而去。《門口野蠻人》講的就是KKR收購雷諾茲·納貝斯克的過程,把這種掠奪者的形象展露無疑。


然而,越來越多的學術研究已經為私募股權平了反,比如歐洲議會曾經為美國23年裡4701家公司IPO進行研究,發現有私募股權支持的公司,股票表現比其他公司更好,說明私募股權並不會掏空公司的價值,畢竟如果把收購過來的公司榨的連渣都不剩又怎麼能轉手賣掉賺錢呢?


除此之外私募股權還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首先,私募股權能夠提供重要資金,幫助那些衰敗的陷入困境的公司盤活資產,恢復生機做大做強。 前面提到的樂高玩具、杜莎夫人蠟像館都是在黑石的幫助下發展成國際性的大企業。


其次,私募股權在收購公司以後,為了甩掉巨大的債務負擔,往往會對公司業務進行無情的審視,大刀闊斧的裁員重組,這雖然會造成一定的失業問題,卻能讓資金和資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利大於弊。


最後私募股權在挑選收購目標的時候,往往會瞄準那些運營狀況糟糕,股票價值被低估的企業, 這種策略主要是為了方便他們在收購之後輕易扭轉公司狀況,提升股價, 這也為那些忽略資本市場的企業管理者們提個醒,增加危機感,迫使他們努力提升公司價值,對股東負責。


總而言之,透過黑石這家經歷了風風雨雨的私募股權公司,我們會發現美國的私募股權行業是從瘋狂走向冷靜,從野蠻走向成熟,而在我國,私募股權還是一個新興事物,需要積極的約束和引導, 基金管理者們應該發展出自己的投資理念和哲學,注重收購企業的長遠利益,發展多元化的業務,監管部門也應該吸取美國七八十年代的教訓,進行嚴格監管,防止私募股權泛濫,破壞正常的市場秩序。

⑤ 黑石集團的股票代碼是多少

黑石集團的股票代碼是BX,它在美國上市。

⑥ 美國黑石或全盤收購潘石屹張欣SOHO中國,SOHO中國價值到底多少

其實SOHO中國的價值在不同人眼裡是不同的,比如說美國黑石眼裡的SOHO中國的價值和普通股民眼裡的SOHO中國的價值是完全不同的,這也是他們為什麼願意做一宗看似虧本的交易的原因。

這里有一點需要注意一下,他們除了溢價100%收購股票以外,還承擔了黑石中國原本的債務,等於在這個100%的基礎上,又再翻了一倍,總體接盤資本將近三四倍,這就足以見得他們對於SOHO中國的價值認可了。

⑦ 黑石加持高盛渣打承銷,Bumble上市欲與Tinder一較高下

提到Bumble就一定想到tinder,不僅僅因為兩者都是在線交友軟體,而是雙方矛盾一直不斷。

Bumble的創始人Wolfe是 Tinder的聯合創始人,雙方因為感情糾紛上升到了性別對立,於是Wolfe分手後在2014年創立了主打理念是「女士優先」和「保護女性的Bumble。隨著Bumble的不斷壯大,越有威脅Tinder行業地位的架勢,於是Tinder向Bumble提出了收購的意願。但Tinder顯然沒有誠意,過低的估值和其他的原因致使這場收購不歡而散。

如今Bumble集團由黑石集團控股,近日已經向美國SEC提交招股書,將於納斯達克掛牌上市,高盛渣打承銷,預估市值60到80億美元。這與此前Tinder給出的價格高出了十倍不止。

那麼Bumble究竟值不值80億呢?透過分析Bumble公布的招股書數據,或許我們可以從中一探究竟。

據Sensor Tower的數據顯示,在美國的約會交友社交軟體榜單上,Tinder排名第一,Bumble排名第二。雖然Tinder居於首位,但Bumble增速更高。

Bumble集團有Bumble和Badoo 兩個app業務,其中Bumble在2018年營收1.6億,2019年營收2.75億,同比增長69.7%, 2020年前三季度營收2.3億並占整個集團營收的一半以上。同期Tinder營收8.5億,同比增長30%。Bumble的營收增速要遠遠大於Tinder。

另一方面在用戶數量上,在2019年美國地區Bumble用戶量達到854萬人,截至目前Bumble用戶2200萬,同比增長近70%,付費用戶同比增長近19%。2019年Tinder用戶量4100萬,截至目前用戶量4600萬,同比增長約10%。付費用戶同比增長11%。

截至2020年8月,Bumble和Badoo分別在30個國家和89個國家的iOS生活類應用榜單上排名前五,月活躍用戶超過4000萬,在快速增長的在線約會領域占據領先地位。

Match Group目前市值為384.3億美金,可以說是在在線交友軟體app里一家獨大,但Bumble還能有如此之高的用戶增量,與它的商業模式密切相關。

不同於在線約會市場上的其他軟體,在 Bumble 的世界裡女性掌控著主導權。當異性配對成功的時候,只有女性可以發起第一條問候,如果24小時內,女性沒有主動打招呼,就會自動取消匹配。

這種獨特的交互設計減少了對於女性來說不必要的打擾,還迎合了新時代女性更積極、追求主導的心理特徵,大大提高了女性使用app的體驗感。

根據Bumble招股書顯示,與同類型應用平均水平相比,Bumble app上女性用戶與男性用戶之比要高 30%。當然女性佔比越高,對於男性的吸引力也會越強,會為Bumble吸引更多的男性用戶。

截至2020年9月30日,Bumble APP的MAU達到 1230 萬,平均付費用戶244萬,同比增長18.8%。公司只有22%的用戶來自付費買量,平均的回本周期少於三個月。

這種交互機制也幫助男女之間的匹配更加的可信和和諧,從而大大增進了匹配後的「成交率」。所以Bumble的用戶的付費意願比Tinder更高,

但是這種以女性為中心的運營模式也會對企業成長造成一定限制。據OC&C數據顯示,在北美免費增值模式的線約會市場中,不使用Bumble的女性用戶比男性用戶多 30%。男性用戶依然是在線約會用戶的絕大多數。大部分男性還是喜歡占據主導地位,這對以女性為中心的Bumble來說是在用戶增長上難以避開的阻礙。

同時在競爭層面,Bumble與Tinder在用戶競爭層面還是有不少的重合。據 Sensor Tower 數據,在全球約會交友軟體總收入排名里,Tinder在三個榜單排名都是第一的位置,Bumble 和 Badoo 分列第二和第四。

Tinder 母公司 Match Group 旗下約會交友軟體眾多,包括 Hinge、Match、OKCupid 等,但 Tinder 貢獻營收超過二分之一。Bumble除了會在北美地區與Tinder 正面競爭之外,雙方在海外市場的競爭也在加劇。比如在印度、中國市場,兩款產品都有在不斷發力。

但是bumble面臨的難題也許並不止這一個。

在全球社交領域,不論是Facebook、騰訊、還是Twitter、Snap在追求用戶高增長背後,獲客成本都是屬於一筆不小的支出。除了這些頭部平台之外,其他社交平台想要實現該核心指標數據高增長,在高速發展過程中虧損就是擺在他們面前的一個坎。

2020年受疫情影響,全球社交平台還是實現用戶的明顯增長。根據Facebook披露的最新財報來看,在用戶相關數據上:

為了追求用戶增長,Bumble投入的營銷費用同比增長不少。據Bumble招股書顯示,2020年前9個月Bumble集團凈虧損8412萬美元。從費用上來看,2019年營銷費用從2018年的9,360萬美元增加至1.429億美元,增幅52.7%,2020年前三季度的營銷費用為1.045億美元,2019前三季度營銷費用為1.023億美元,可以看到Bumble集團的營銷費用連年升高。

由於很大程度上依賴第三方平台投放廣告,獲客能力較為單一,在2020年受疫情影響,「宅經濟」全面爆發,線上業務利好,公司加大宣傳力度導致社交媒體營銷的成本增加。但是從費用結構上來看,暴露了公司投入產品研發的費用佔比較低的問題,如果不進一步改善費用的控制,恐不利於公司的長遠發展。

在全球約會社交領域,Match Group 市值是最高的。截至目前,Match Group股價為145.95美元,市值為388.20億美元。對於Bumble來說,上市之後要提高市值,它的機遇跟挑戰在哪?

一、全球相親市場增長潛力較大

目前全球單身人口的持續穩定增長,美國和全球對在線約會的使用不斷增加以及在線約會的支付意願日益增強,在線約會市場存在巨大的上漲空間。

根據OC&C數據顯示,北美的單身市場預計將從2020年的1.03億單身增長到2025年的1.11億。全球單身市場預計將從2020年的8.04億增長到2025年的9.81億。

隨著新一代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地接受和使用數字化交友,在線約會的滲透率將會繼續增加。但是目前存在的其他在線約會平台對女性的服務不足,女性遠遠少於所有在線約會用戶的一半。

在全球「她經濟」浪潮下,女性經濟和 社會 地位的提高,讓女性消費市場體量越來越龐大。據Mob研究院數據顯示,女性在全球范圍內擁有超過30萬億美元的購買力,並且女性更容易「為愛付費」。基於Bumble的商業模式,我們認為Bumble於在線約會市場上具有一定的優勢。

二、第三方平台隱私政策帶來的風險危機

Bumble獲客過於依賴廣告營銷,如果第三方平台進行政策限制和干預會帶來很大的影響。

在iOS14上,廣告投放公司需要徵得用戶的許可,才能在其他公司的app和網站上跟蹤用戶,訪問其設備的廣告標識符(IDFA)。這項新的隱私政策將於2021年正式生效。

根據Mixpanel的數據,截至2020年10月31日,超過一半的iOS設備都在iOS 14上運行。授予IDFA訪問許可權的選擇加入率最終將約為0%至20%。這樣一來廣告商監控不到到每一次廣告投放的效果,了解不到該用戶在社交網路的行為以及喜好,在用戶級別准確定位和衡量其廣告活動的能力會受到很大限制。

這對很大程度依賴第三方發行商和發行渠道營銷的bumble來說,就很難獲取用戶和精準識別目標用戶,會對業務業績產生不利的影響。

如果從全球市場發展規模來看,估值80億的Bumble還有很大的業績空間。但同樣的全球約會社交的競爭也在加劇。Bumble在北美大本營跟海外地區實現用戶增長均面臨不小的壓力,這對於它來說後續要想提高核心數據增長還是承壓的。

⑧ 美國黑石,大摩,VISA公司的股票代碼是什麼

黑石集團(Blackstone Group,紐約交易所代碼:BX)
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紐約證交所代碼:MS)

VISA Inc (Cl A)
總部地點:美國
上市地點:紐約證交所
股票代碼: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