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行業 » 馬歇爾計劃美國股票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馬歇爾計劃美國股票

發布時間: 2022-06-17 05:57:11

1. 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概念股龍頭有哪些

自己炒股老虧?上班沒時間操作?讓草根私募的操盤手帶代你炒股,信不信由你!反正不要錢,不妨試一下!一定讓你大開眼界!

打開這個網址,點擊裡面的【免費索取牛股】你可以免費得到一支短線牛股:www.dncg777.com/

中國版「馬歇爾計劃」來襲 海外基建掀「熱潮」


外交部日前宣布,加強互聯互通夥伴關系對話會將於11月8日在北京舉行。另外,今年APEC會議一個重要主題就是加強全方位基礎設施與互聯互通建設。分析人士指出,由於APEC經濟體與「一帶一路」經濟帶重合度相當高,「一帶一路」政策不再是一項獨立的國內政策,而是著眼於亞太地區的一項政策。

從高鐵、核電到「一帶一路」,中國的國家戰略已從韜光養晦轉變為走出去的負責任大國戰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的重要實施保證,而「一帶一路」是中國資本輸出計劃的戰略載體,通過資本輸出消化自身的過剩產能,並以拉動新興市場國家和欠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帶動全球增長。分析人士認為,在上述頂層戰略目標下,中國公司的海外基建業務將首先獲益,迎來爆發式增長的機會,與當年的「馬歇爾計劃」相似。

馬歇爾計劃

馬歇爾計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對歐洲國家的發展和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該計劃於1947年7月正式啟動,並整整持續了4個財政年度之久。在這段時期內,西歐各國通過參加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0億美元。

「馬歇爾計劃」就是美國拿出其黃金儲備的三分之二(約一百三十億美元)借給受援國,讓他們購買美國的東西。即把美國過剩的產能轉化成美國政府對受援國家的債權。美國再動用各種力量,確保這些借錢的國家不敢賴賬。與此同時,在美國主導下又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規定三十五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受援國如沒有美元,要用黃金來還債。產能輸出加上國家債權再加上布雷頓森林體系,使美國成為「馬歇爾計劃」的最大受益國。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立

包括中國、印度、新加坡等在內21個首批意向創始成員國的財長和授權代表10月24日在北京簽約,共同決定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據悉,亞投行將是一個政府間性質的亞洲區域多邊開發機構,重點支持基礎設施建設,總部設在北京。亞投行法定資本1000億美元。

分析人士指出的,成立專門為亞洲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投資的亞投行將有助於改善亞洲地區的基礎設施融資需求;而且在亞洲新興市場國家普遍面臨增長壓力的背景下,基礎設施投資可能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一個新的增長點。創建亞投行有助於解決中國經濟中存在的「兩個過剩」問題,即外匯儲備過剩和生產能力過剩。中國的外匯儲備高達近4萬億美元,如果能將外匯儲備用於建設海外基礎設施,那麼可以拉動中國國內剩餘的基礎設施建設材料出口,取得一石二鳥的效果。

市場熱炒海外基建股

中國股市涉及到中國在海外基礎建設投資的股票近日大受追捧,市場熱炒「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相關個股仍值得長期關注。

江河創建:公司市場開拓進一步扎實推進,海外市場在東南亞、美洲、澳洲、中東、俄羅斯、港澳等主要區域實現多點開花,公司成功中標世界第一高樓——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塔項目的幕牆設計合同,進一步確立了幕牆技術的全球領先地位,單獨簽訂設計合同也實現了公司幕牆業務國際化以技術輸出為先導,對於海外幕牆業務模式變革具有重要性意義。

中國電建:公司是我國乃至全球綜合性建設集團之一,作為特大型綜合性工程建設企業集團,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公司建設中國65%以上的大中型水電站和水利樞紐工程,一直是中國江河治理、水電開發的骨幹力量和龍頭施工企業,長期處於水利水電施工領先地位。根據2013年美國《工程新聞紀錄》(ENR)的排名,公司營業總收入位列全球最大250家工程承包商第14位,與上年持平,在上榜的中國企業中名列第7位。公司海外營業收入位列全球最大250家國際工程承包商第20位,較上年提升3位,在上榜的中國企業中名列第2位。

龍建股份:公司具有公路建設施工企業國內資質等級最高的公路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及公路行業設計甲級、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壹級、公路路基工程專業承包壹級、公路路面工程專業承包壹級、橋梁工程專業承包壹級等資質,具有對外經營資質和援外成套項目A級資質。2013年年報披露,公司與中鐵十三局合作的衣索比亞鐵路工程、與恆大集團所屬的深建集團合作的潮州市潮州大橋等工程均已進入施工階段;在政府的推動下,積極與俄羅斯等國地方政府開展廣泛交流,就項目合作達成重要共識。

中國中鐵:公司是中國和亞洲最大的多功能綜合型建設集團,按年度工程承包總收入計算,公司為全球第三大建築工程承包商,公司已在境外逾55個國家和地區承建超過230個海外項目,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工程、建築、研究及設計各領域榮獲超過200個國家級最高獎項。公司在2013年度美國《財富》雜志世界500強企業排名中,公司名列第102位。

徐工機械:公司出口總額及主導產品出口額持續位居國內行業前茅,並在一些海外熱點區域市場實現突破性進展。公司加快海外市場前移和海外服務備件網點布局,加快全球各區域適應性產品開發和各類認證;巴西綜合基地實現試生產,公司國際化邁出實質性步伐。公司表示將繼續實施 「千億元、國際化、世界級」 的發展戰略,推進變革創新、布局調整和國際開拓,全面進軍世界級企業。

三一重工:公司產品質量已達到國際先進水準,成為行業內最強的混凝土成套設備供應商,是全球最大的長臂架、大排量泵車製造企業,位列全球行業三甲,目前在中國混凝土機械製造領域已處於絕對優勢地位,產品種類包括22個系列、110多個品種,並在混凝土泵送領域享有「中國泵王」美譽;4種型號的拖泵和5種型號的泵車獲CE認證,代表中國業內最高水平的混凝土泵送產品全面叩開了歐洲市場大門;另外,新產品履帶起重機形成了50T—400T系列產品規模,而國內最大噸位的400噸履帶起重機也成功下線。2012年年報披露,公司聯合中信產業基金並購世界混凝土機械第一品牌—德國普茨邁斯特公司100%股權,進一步鞏固「世界最大混凝土機械製造商」的龍頭地位。

葛洲壩:公司為水利水電施工行業第二大央企,以三峽工程建設的主力軍而知名,以建築工程承包施工為核心業務,發展了水泥、民用爆破、水力發電、高速公路和房地產等相關產業,構築了上下游一體化的產業格局。2013年公司在國際承包商的排名繼續保持上升勢頭,由2012年的62位上升至56位,在「全球承包商250強」排名為42位,首次跨入「中國500強」百強行列。公司日前公告,新簽國際工程合同額摺合人民幣417.6億元,約佔新簽合同額的 42.61%,比去年同期增長11.3%;新簽國內外水電工程合同額人民幣 239.3億元,約佔新簽合同額的24.42%。

2. 詳細的說一下馬歇爾計劃。。

馬歇爾計劃(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稱為歐洲復興計劃(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

馬歇爾計劃(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稱為歐洲復興計劃(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是二戰後美國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對歐洲國家的發展和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戰歐洲戰場勝利後,美國提出憑借其在二戰後的雄厚實力幫助其歐洲盟國恢復因世界大戰而瀕臨崩潰的經濟體系,並同時抗衡蘇聯和共產主義勢力在歐洲的進一步滲透和擴張而提出此計劃。該計劃因時任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而得名,但事實上真正提出和策劃該計劃的是美國國務院的眾多官員,特別是威廉·克萊頓和喬治·凱南。
重建計劃最初於1947年7月在一個由歐洲各個國家普遍參加的會議上被提出。馬歇爾計劃最初曾考慮給予蘇聯及其在東歐的衛星國以相同的援助,條件是蘇聯必須進行政治改革,並允許西方勢力進入蘇聯的勢力范圍。但事實上,美國擔心蘇聯利用該計劃恢復和發展自身實力,因此美國故意提出許多蘇聯無法接受的苛刻條款,最終使其和東歐各國被排除在援助范圍之外。
該計劃於1947年7月正式啟動,並整整持續了4個財政年度之久。在這段時期內,西歐各國通過參加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0億美元。若考慮通貨膨脹因素,那麼這筆援助相當於2006年的1300億美元。
當該計劃臨近結束時,西歐國家中除了德國(後文將提到馬歇爾計劃理論上包括了整個德國,而並非僅是聯邦德國)以外的絕大多數參與國的國民經濟都已經恢復到了戰前水平。在接下來的20餘年時間里,整個西歐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時期,社會經濟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可以說這與馬歇爾計劃不無關系。同時馬歇爾計劃長期以來也被認為是促成歐洲一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該計劃消除,或者說減弱了歷史上長期存在於西歐各國之間的關稅及貿易壁壘,同時使西歐各國的經濟聯系日趨緊密並最終走向一體化。該計劃同時也使西歐各國在經濟管理上系統地學習和適應了美國的經驗。
近年來史學家又開始注意對於馬歇爾計劃的深層動機及影響的研究。現在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馬歇爾計劃之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其實應歸功於新的自由放任政策,以及這一政策下市場對經濟增長的穩定作用。而當下也有某種意見認為,美國施行該計劃的本意是為了通過援助使歐洲經濟恢復,並使之成為抗衡蘇聯的重要力量和工具,同時也可使美國更方便地控制和佔領歐洲市場。但事實上歐洲經濟後來的發展趨勢並未使其成為美國的附庸,反而通過一體化等途徑成為了世界經濟舞台上可以和美國抗衡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時在美國國內也有不少批評意見認為馬歇爾計劃開了使用本國納稅人金錢援助他國的先例。

3. 美國提出馬歇爾計劃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馬歇爾計劃的官方名稱叫「歐洲復興計劃」(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顧名思義就是對二戰中遭到重創的歐洲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幫助其進行戰後重建,另外自然也有阻止蘇聯在歐洲擴張勢力的目的,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
馬歇爾計劃提出的時候曾邀請蘇聯一起參與計劃,美國承諾給予蘇聯巨額援助,但條件是蘇聯納入到歐洲一體化經濟體系中,這無疑跟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相違背,實際上美國只是擺出一個姿態,根本沒有真正想將蘇聯納入計劃的意思,反而是依靠馬歇爾計劃將蘇聯的勢力擠出歐洲。
馬歇爾計劃從1947年開始實施,到1952年如約結束,短短四年多的時間里讓參與計劃的歐洲各國(除了德國以外……)經濟都恢復到戰前的水平,大大促進了歐洲經濟復興。而政治上的影響則更甚,馬歇爾計劃鞏固了歐洲各國資本主義政黨的執政,削弱了各國共產主義政黨的力量,同時顯著推進了歐洲一體化進程,也鞏固了西歐各國同美國的盟友關系。這些自然也都是計劃實施之前就考慮到的戰略意義。
其實蘇聯在東歐各國也有類似的計劃,稱為經濟互助委員會(СЭВ),只不過沒有美國人那麼「慷慨」,更多的只是從各衛星國「掠奪」工業原料罷了,所以影響遠不及馬歇爾計劃大。

4. 馬歇爾計劃 和一帶一路的股票的區別

僅為參考。

「一帶一路」意在共同發展 非援助計劃

「一帶一路」的根本屬性是「共同發展」,而不是援助。「一帶一路」沿線主要是發展中國家,處在工業化、城市化的起步或加速階段,建設資金短缺,技術和經驗缺乏。「一帶一路」意在通過互聯互通,發揮各經濟體的比較優勢,實現互通有無、合作共贏和共同發展的目標。

「一帶一路」旨在弘揚古絲綢之路和平友好、包容開放的精神,不針對第三方,不搞排他性制度設計,不謀求地區事務主導權,不經營勢力范圍,沿線任何國家有合作意願都可以參加。

相比之下,「馬歇爾計劃」是二戰後美國對西歐的援助計劃,包含經濟和政治雙重目標,在根本上服務於杜魯門遏制戰略。

二戰後,西歐各國經濟凋敝、政治左傾,社會主義思潮影響上升,「馬歇爾計劃」意在通過附加條件的援助,實現對歐洲經濟和政治的雙重控制,遏制蘇聯社會主義的影響,鞏固美國的霸權地位,意識形態色彩濃厚。

所以,「馬歇爾計劃」與「一帶一路」沒有可比性,但將二者進行對比也並非完全抹黑「一帶一路」倡議。應該看到雙方在推動地區一體化和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的共性。為了避免誤解,針對沿線廣大發展中國家,需要說明「一帶一路」不是類似於「馬歇爾計劃」的援助,而是南南框架下的共贏合作。

5. 馬歇爾計劃對美國的影響

馬歇爾計劃對美國的影響如下:
1、二戰後歐洲各國能源和食品等基礎物資大量短缺。據美國政府1946年的數據,戰後歐洲每年需要從美國進口煤炭3000萬噸,摺合6億美元;粗糧1200萬噸,摺合14億美元。
2、歐洲各國財政赤字嚴重,外匯儲備短缺。其中,歐洲主要發達國家英、法、意、西德財政赤字分別為22.5億美元、17.5億美元、5億美元、5億美元。由於基礎物資短缺,各國紛紛將有限的黃金和美元儲備用於購買能源和食品,加之歐洲各國基礎設施破壞嚴重,居民生活以及工農業生產的恢復缺乏必需的啟動資金。
3、歐洲對外貿易恢復困難重重。戰後歐洲各國殖民地紛紛獨立,歐洲失去了主要的原料產地和產品傾銷市場,無法通過外貿來增加外匯儲備;同時,戰爭中歐洲的港口和船隻受損嚴重,缺乏恢復對外貿易的硬體。不僅使美國走出了「二戰」後的經濟低谷,而且還促進了歐洲經濟復甦。
4、美國經濟在經歷了戰時繁榮後,面臨著產能過剩帶來的轉型壓力。「二戰」期間,美國GDP和非農就業人口一直保持較快增長。1944年「二戰」臨近尾聲時,美國經濟增長已明顯減速,非農就業人口開始下降。1945年「二戰」結束後,美國經濟開始呈現負增長,非農就業人口大幅下降。1946年後,美國GDP增長停滯,失業率大幅上升,煤、食品、運輸設施、棉花等工農業領域產能過剩。
5、要想實現歐洲復興,必須建立一個歐洲各國能夠負起責任的多邊框架以推動歐洲自助復興計劃的實施,框架內各國需要制定明確的經濟恢復目標並接受美國的援助和監督,最終實現歐洲的整體復興並不再依賴美國援助。

6. 馬歇爾計劃是什麼情況

馬歇爾計劃(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稱為歐洲復興計劃(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是二戰後美國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對歐洲國家的發展和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該計劃於1947年7月正式啟動,並整整持續了4個財政年度之久。在這段時期內,西歐各國通過參加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0億美元。

7. 請介紹一下「馬歇爾計劃」

馬歇爾計劃 (Marshall Pla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援助歐洲的計劃,也稱為歐洲復興計劃。1947年6月5日,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說首先提出援助歐洲經濟復興的方案,故名馬歇爾計劃。他說,當時歐洲經濟瀕於崩潰,糧食和燃料等物資極度匱乏,而其需要的進口量遠遠超過它的支付能力。如果沒有大量的額外援助,就會面臨性質非常嚴重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的危機。他呼籲歐洲國家採取主動共同制訂一項經濟復興計劃,美國則用其生產過剩的物資援助歐洲國家。1947年7月至9月,英、法 、意 、奧、比、荷、盧、瑞士 、丹、挪、瑞典、葡、希、土、愛爾蘭、冰島16國的代表在巴黎開會,決定接受馬歇爾計劃,建立了歐洲經濟合作委員會,提出了要求美國在4年內提供援助和貸款224億美元的總報告。1948年4月,德國西部佔領區和的里雅斯特自由區也宣布接受1948年4月3日美國國會通過《對外援助法案》,馬歇爾計劃正式執行。計劃原定期限5年(1948年至1952年),1951年底,美國宣布提前結束,代之以《 共同安全計劃 》。 美國對歐洲撥款共達131.5億美元,其中贈款佔88%,余為貸款。

馬歇爾計劃實施期間,西歐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25%。馬歇爾計劃是戰後美國對外經濟技術援助最成功的計劃。它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對西歐的聯合和經濟的恢復起了促進作用。

8. 馬歇爾計劃是咋回事

馬歇爾計劃,其真正的全名是「歐周復興計劃」,是二戰結束之後,美國為了援助北戰爭破壞的西歐國家,是以經濟的援助使其復興的一系列措施,對歐洲經濟的振興以及世界格局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談一談馬歇爾計劃的具體內容。

時代背景

在經歷了長時間的戰爭,歐洲被打的破敗不堪,即使戰爭結束,很多國家也難以從破敗的戰爭陰霾中走出來,國家經濟被打垮,工業體系被摧毀,當年資本主義強國林立的歐洲,如今卻也成了一攤爛泥。

不僅如此,馬歇爾計劃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從最開始的煤鋼共同體,到後來的歐洲共同體,再到如今的歐盟,馬歇爾計劃早在一開始就在不知不覺中推動了歐洲各國之間的緊密聯系和交流,直到如今,歐盟也一直是世界上政治經濟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國際組織。

然而,雖然馬歇爾計劃促進了歐洲經濟的復興,也加快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但自此之後,歐洲便逐漸淪為了美國的排頭兵和跟隨者,就像曾經無比風光的日不落帝國,如今也就成了美國的……

9. 馬歇爾計劃

【還是實現了的】
馬歇爾計劃(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稱為歐洲復興計劃(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是二戰後美國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對歐洲國家的發展和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戰歐洲戰場勝利後,美國提出憑借其在二戰後的雄厚實力幫助其歐洲盟國恢復因世界大戰而瀕臨崩潰的經濟體系,並同時抗衡蘇聯和共產主義勢力在歐洲的進一步滲透和擴張而提出此計劃。該計劃因時任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而得名,但事實上真正提出和策劃該計劃的是美國國務院的眾多官員,特別是威廉·克萊頓和喬治·凱南。
重建計劃最初於1947年7月在一個由歐洲各個國家普遍參加的會議上被提出。馬歇爾計劃最初曾考慮給予蘇聯及其在東歐的衛星國以相同的援助,條件是蘇聯必須進行政治改革,並允許西方勢力進入蘇聯的勢力范圍。但事實上,美國擔心蘇聯利用該計劃恢復和發展自身實力,因此美國故意提出許多蘇聯無法接受的苛刻條款,最終使其和東歐各國被排除在援助范圍之外。
該計劃於1947年7月正式啟動,並整整持續了4個財政年度之久。在這段時期內,西歐各國通過參加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0億美元。若考慮通貨膨脹因素,那麼這筆援助相當於2006年的1300億美元。
當該計劃臨近結束時,西歐國家中除了德國(後文將提到馬歇爾計劃理論上包括了整個德國,而並非僅是聯邦德國)以外的絕大多數參與國的國民經濟都已經恢復到了戰前水平。在接下來的20餘年時間里,整個西歐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時期,社會經濟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可以說這與馬歇爾計劃不無關系。同時馬歇爾計劃長期以來也被認為是促成歐洲一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該計劃消除,或者說減弱了歷史上長期存在於西歐各國之間的關稅及貿易壁壘,同時使西歐各國的經濟聯系日趨緊密並最終走向一體化。該計劃同時也使西歐各國在經濟管理上系統地學習和適應了美國的經驗。
【作用】
馬歇爾計劃按原定計劃於1951年如期終止。此後,因美國介入韓戰並面臨日益增長的軍備開支,試圖延續馬歇爾計劃的努力都未能成功。一直對該計劃持反對意見的共和黨在1950年的國會選舉中獲得了更多的席位,保守的反對派也開始抬頭,這樣,馬歇爾計劃即在1951年宣告結束,但此後美國對歐洲國家的其它形式的援助卻始終沒有停止過。
1948年至1952年是歐洲歷史上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工業生產增長了35%, 農業生產實際上已經超過的戰前的水平。戰後前幾年的貧窮和飢餓已不復存在,西歐經濟開始了長達二十年的空前發展。當歷史學家研究這些成就到底是否或者有多少應該歸功於馬歇爾計劃至今尚存爭論,多數認為這樣的經濟奇跡並非只是馬歇爾計劃的功勞,因為跡象表明當時歐洲已經露出了的經濟復甦的兆頭。現在普遍認為馬歇爾計劃加速了西歐經濟的發展,但並非啟動了歐洲經濟的騰飛。
馬歇爾計劃的政治影響亦不亞於其經濟影響。該計劃的實施使西歐從戰後初期的財政拮據及由物資緊缺而引發的限量配給的局面中擺脫出來,減少了人們對於政府的不滿,穩定了政治局勢。盡管一些國家(如法國)的政權起初投向美國陣營的行為引起了該國共產黨的強烈不滿,不過當隨後到來的馬歇爾計劃實施並顯現出其作用之後,西歐共產黨的勢力便迅速衰弱,其影響力已經不可與先前相比。由馬歇爾計劃催生的美國和西歐之間的貿易關系也鞏固並推進了北大西洋同盟,並使之持續到冷戰終結。同時東歐國家拒絕參與該計劃,被認為是宣告戰後歐洲分裂的最重要的徵兆之一。因此有學者認為,從東西方關系的角度來看,「馬歇爾計劃是走向冷戰的最後一步」。
馬歇爾計劃被認為有力地促進了歐洲的一體化進程,圖為歐洲聯盟的旗幟 馬歇爾計劃在歐洲一體化的進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戰後美國和西歐的領導人普遍認為歐洲一體化可以長久地確保歐洲的和平與繁榮。因此他們希望通過馬歇爾計劃引導催生歐洲的一體化進程。但是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它並未起到這一作用——事實上歐洲經濟聯合體(「歐洲經濟聯合體」(OEEC)為後來的「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前身)的實際活動從未有超出過經濟領域。反而是歐洲煤鋼聯營(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雖然他沒有包括當時西歐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的英國——最終演變成為了歐洲聯盟。歐洲經濟聯合體最多隻是為後來的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成立和運轉提供了一個參考與借鑒的平台。馬歇爾計劃與布雷頓森林體系一起,在無形中促進了西歐地區自由貿易。
雖然現在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對於馬歇爾計劃正面作用不應過分誇大,但該計劃的總體效果還是被絕大多數人所認同。人們認為通過一個類似的計劃還可以幫助世界上更多的地區。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後,一些人建議通過實施「東歐的馬歇爾計劃」來幫助這個地區實現復甦。也有一些人建議通過和馬歇爾計劃類似的計劃來促進非洲大陸的發展。美國前副總統阿爾·戈爾甚至曾提出過一個「全球性的馬歇爾計劃」(類似於馬歇爾計劃的用於幫助世界其他地區發展的建議一直沒有間斷過。舉例來說,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和其內閣的財政大臣戈登·布朗就將他們制訂的援助非洲計劃稱為「非洲馬歇爾計劃」[1]。在冷戰結束之後,也有不少人認為東歐也需要一個類似的重建計劃。)

10. 馬歇爾計劃的內容

馬歇爾計劃(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稱為歐洲復興計劃(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是二戰後美國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對歐洲國家的發展和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該計劃於1947年7月正式啟動,並整整持續了4個財政年度之久。在這段時期內,西歐各國通過參加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0億美元。
若考慮通貨膨脹因素,那麼這筆援助相當於2006年的1300億美元。
當該計劃臨近結束時,西歐國家中除了德國(後文將提到馬歇爾計劃理論上包括了整個德國,而並非僅是聯邦德國)以外的絕大多數參與國的國民經濟都已經恢復到了戰前水平。在接下來的20餘年時間里,整個西歐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時期,社會經濟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可以說這與馬歇爾計劃不無關系。同時馬歇爾計劃長期以來也被認為是促成歐洲一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該計劃消除,或者說減弱了歷史上長期存在於西歐各國之間的關稅及貿易壁壘,同時使西歐各國的經濟聯系日趨緊密並最終走向一體化。該計劃同時也使西歐各國在經濟管理上系統地學習和適應了美國的經驗。
近年來史學家又開始注意對於馬歇爾計劃的深層動機及影響的研究。現在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馬歇爾計劃之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其實應歸功於新的自由放任政策,以及這一政策下市場對經濟增長的穩定作用。而當下也有某種意見認為,美國施行該計劃的本意是為了通過援助使歐洲經濟恢復,並使之成為抗衡蘇聯的重要力量和工具,同時也可使美國更方便地控制和佔領歐洲市場。但事實上歐洲經濟後來的發展趨勢並未使其成為美國的附庸,反而通過一體化等途徑成為了世界經濟舞台上可以和美國抗衡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時在美國國內也有不少批評意見認為馬歇爾計劃開了使用本國納稅人金錢援助他國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