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巴菲特抄底「被套」帶來的反思
沒有人會懷疑巴菲特過往投資的成功,除了暫時還沒有發生奇跡的這一次投資。
伴隨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三季度凈利潤下跌77%,原本被頂禮膜拜的 股神 開始遭遇了眾多的質疑。在質疑者看來,巴菲特的抄底行為,在美股乃至全球股市均單邊下跌的趨勢下,顯得如此的 不合時宜
質疑者聲稱,巴菲特抄底後已經慘遭 腰斬 ,其理由是股神在股災中主要的兩筆投資:高盛股價已跌至55.18美元,相比巴菲特注資時的115美元股價,暴跌了近55%;通用電氣股價已跌至14.45美元,創下11年新低,相比巴菲特注資時的22.25美元也損失了超過35%。而在高盛和通用電氣,巴菲特所持有的是優先股。
巴菲特的 交割單
那麼細究巴菲特在二級市場抄底後,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收益情況?
暫不提上述較為爭議的兩筆投資,如果以巴菲特旗下伯克希爾公司發布的三季度報告所公布的全部為增持或新買進的股票而言,按照12月4日的美國收盤價計算,以 腰斬 來形容,恐怕也並不太過分。
康輝能源(ConocoPhillips),一家在全世界49個國家擁有辦事機構的國際能源公司,三季度,伯克希爾公司增持了其40.66%,約2427萬股的股份,占伯克希爾公司三季度組合的2.54%。以ConocoPhillips (COP)三季度72.74美元-90.46美元的區間價計算,則巴菲特平均增持成本約在80.2美元左右;截至12月4日,ConocoPhillips收盤價報49.76美元,較平均增持成本價下跌了38%。
美國合眾銀行(U.S.Bancorp),全美排名前五的大型銀行,三季度巴菲特增持了6.27%,約430萬股,占其三季度組合的0.22%。以U.S.Bancorp(USB)三季度25.43美元-37.53美元的區間價計算,則巴菲特平均增持成本約在31.1美元左右;截至12月4日,U.S.Bancorp收盤價報27.91美元,較平均增持成本價下跌了10%。
NRG能源企業(NRG Energy Inc),得克薩斯州第二大電力生產商,三季度巴菲特增持了54.41%,約176萬股,占其三季度組合的0.06%。以三季度,NRG Energy Inc.(NRG)26.41美元-46.97美元的區間價計算,則巴菲特平均增持成本約在35.5美元左右;截至12月4日,NRG能源企業收盤價報23美元,較平均增持成本價下跌了35%。
伊頓公司(EatonCor.),一家燃油液壓系統的美國製造商,三季度巴菲特買入其290萬股,占其三季度組合的0.23%。以三季度(NRG)57.41美元-81.71美元的區間價計算,則巴菲特平均增持成本約在71.1美元左右;截至12月4日,伊頓公司收盤價報43.46美元,較平均增持成本價下跌了39%。
從上面的投資成績單看出,以三季度巴菲特在美國市場的抄底的股票來計算,他可謂是深度套牢,總虧損額約在8億美金左右。但在唯一一筆與中國有關的投資 比亞迪上面,卻是賬面收益頗豐。
9月27日,巴菲特旗下的中美能源與中國最大的充電電池製造商比亞迪電子公司達成協議,以2.3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後者9.9%的股份,約合每股8港元的價格認購其2.25億股。截至12月4日,比亞迪每股報11.72港元,較巴菲特買入價已經上漲了 46.5%,賬面盈利1億美金。
今時不同往日?
顯而易見的是,在巴菲特頻頻出手之後,至少在美國市場上,並沒有成為引領投資者風向標。
美國投資策略有限公司投資部、上海鑫獅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總裁邁克吳認為,由巴菲特鼓吹的 抄底風 沒有使得標的股票從所謂的底部擺脫出來,反而是進一步創下新低,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大量持有這些標的股票的機構們基本上沒有認同巴菲特的價值理念,反而是作出了賣出的選擇。
對此,有 中國版巴菲特 之稱的同威資產管理公司的李馳不以為然。
全世界永遠都與巴菲特不一樣,去年賣中石油時的一切情形尚歷歷在目,熊市讓人們迅速知道了要真正拿自己的真金白銀重倉去實踐‘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別人貪婪時我恐懼’何其不易!
而從 股神 投資的歷史來看,公眾對其被套乃至長期套牢的評論是其一直無法迴避的話題。
1973年審慎評估過才出手的華盛頓郵報也不樂觀,買入後不久便跌二成左右;1987年買入所羅門兄弟公司優先股,而買入兩年後幾乎因公司丑聞而全部虧光;1988年股災後買入的可口可樂,在買入之後不久就下滑了30%;即便是為中國投資者津津樂道的中國石油H股,其初期的賬面虧損也達3年之久。
可也正是上述幾只被 套牢 的股票,在數年後帶給了巴菲特的豐厚回報,為其投資經歷增添了傳奇色彩。
問題在於,歷史的經驗能否在今日照搬?
細數巴菲特歷經的兩次危機, 1987年股災 ,從現在看來更多是一次偶然事件,當時的美國實體經濟根本就沒有出現危機。事實上,美國股指在1988年就已經恢復到股災以前水平,並開始了90年代的一段黃金歲月。
2000年網路科技股泡沫破裂,但在格林斯潘的持續降息的調控下,美國實體經濟反而是迎來了繁榮(即使現在對持續降息政策已經有所質疑), 但此次的金融危機已經是滲透到實體經濟,並將持續影響美國的消費體系,而恢復將是一個很長的時間。
而當遭遇真正意義上的、類似1929年的經濟衰退時,即使是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在那次股市持續低迷中,也遭遇了幾乎破產的危機。
上海睿信投資董事長李振寧則並不願意將如今的金融危機與1929類比。
他說: 1929 年沒有凱恩斯主義,當時危機是建立在市場萬能的理論上,過分相信市場的自我修復功能。但現在形勢已經不同了,發達國家政府平抑經濟波動的能力已經大大提高。現在去評論巴菲特看對看錯為時過早,因為股市從歷史的角度看永遠都是上升的。
追隨者的反思
慢即快,少即多。
打開李馳的博客,躍然紙上的除了其一貫的投資相對論的論調,還有巴菲特的新書《滾雪球》的特大封面。
對於巴菲特價值投資,李馳沒有掩飾其作為信徒的虔誠。在11月27日,李馳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對記者所提出的針對巴菲特一系列的質疑不以為然。
在李馳看來,巴菲特的投資不存在 抄底 的概念。 如果符合安全邊際和自己的價值評斷標准,如果可以用4毛錢買1塊錢的東西,為什麼不投資?
早在8月初,上證綜指接近2700點左右時,李馳就開始大舉建倉A股,尤其對金融股青睞有加。
它們業績透明,穿著得太暴露了。
我們所建倉的公司,永遠的都是藍籌,永遠的都是最優秀的公司。因為只有這樣,即使是被套,也還是安全的。 當時的李馳,回答記者時仍是表現得意氣風發。
但在12月2日,李馳的博文更像是對其一直所堅持的理念的反思: 等待是價值投資的精髓,但如何等待何時出手真需要終身學習!
今天回頭看,在去年下半年絕對貴的市場買相對便宜的資產一樣形成巨大潛在風險。飛逝的時間是讓一切風險釋放的催化劑。絕對高的安全邊際,是一切投資的絕對生命線。現在這一刻怎麼強調都不為過,但一份資產究竟多少價格算是便宜?
在博文中,李馳對於前期暴跌的海通證券感慨良多。 熱鬧的市場大大打折賣的東西有人搶,海通增發,錢少還買不到,但事後證明它們一點也不便宜;冷清的市場,優質資產在市場已經打折賣了,但更多的人依然在等更便宜更安全時再出手。而且市場冷清時出手被套幾乎是沒有人倖免。
而在博文結尾,李馳更是少見的透露出其在當前熊市中的謹慎。 不斷犯錯,也似乎已經成為市場與我們自己的常態。但在市場上永遠不要犯致命的錯誤,留得青山在,一定有柴燒。
在另一私募名家李振寧眼中,巴菲特的操作模式則不是其他人能夠模擬的。 從他的資本來源上說多為自由資金,伯克希爾本身是上市的投資公司,不存在其他機構時刻要面對的贖回問題,所以再長時間的等待都並非完全不可接受的。
而對於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李振寧表示, 巴菲特的神話誕生在一個屬於美國的世紀,他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但這個時代也許正在發生變化。我同意索羅斯的判斷,二戰後60年的全球牛市已經結束。而隨著企業生命周期在縮短,股市波動也將加大,投資者也將面對新的問題與困難。
Ⅱ 巴菲特2008年投資高盛銀行優先股的案例極具參照意義
假定優先股1元1股,固定股息率10%,即0.1元
等價於1元的優先股,股息EPS0.1元
P/E=1/0.1=10
Ⅲ 這次金融危機,「股神」巴菲特的股票縮水了嗎
在目前這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中,大部分投資者損失慘重,很多富豪身價大為縮水,似乎「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不過,也有人躲過這場災難,「股神」巴菲特就是其中之一,這得益於這位投資家對風險的洞察和防範能力。
巴菲特身價依然增長
最近的一則消息非常有意思,美國《福布斯》雜志定於27日公布的「美國400富豪榜」上,「股神」沃倫·巴菲特超過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重登首富寶座。
《福布斯》雜志在評估了9月以來的金融危機對美國富豪的影響後更新了這一榜單。從8月29日至10月1日,伯克希爾·哈撒維公司董事長巴菲特個人凈資產增加80億美元,達到了580億美元,蓋茨個人凈資產同期減少15億美元,降為555億美元。蓋茨曾連續15年成為美國首富。
這場危機對巴菲特的影響非常小,而有些富豪身價大為縮水,如英國首富鋼鐵大亨拉克希米·米塔爾從6月至今損失200億英鎊(約合340億美元),是本次金融危機中損失最大的億萬富豪。而巴菲特10月1日之前的33天里凈資產增加了80億美元。
早就拋光次貸產品
為什麼巴菲特的股票好於大盤,原因就在於他的公司在這次危機中影響非常小。巴菲特敏銳的洞察力,早就發現了次貸的災難性後果。
2003年巴菲特就清除了所有與次級債有關的金融產品。他說,弄懂一個次級債產品需要看15000字,而一個次貸方陣,則需要讀75萬字,這是一個沒有人能弄懂的產品。2006年股東大會上,針對這種次貸產品,巴菲特的搭檔芒格說,金融業能虧損的品種已經夠多了,但華爾街還要再發明一個。正是這種對風險一貫的防範意識,使得巴菲特躲過了一次次災難,他從來不存僥幸心理,只投資可靠而穩健的公司。我們知道,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維50年來投資了許多公司股票,也包括很多金融公司,但是,這次受次貸危機沖擊的公司如雷曼兄弟、AIG等,巴菲特均沒有投資,而他重倉持有的美國富國銀行,是這次危機中影響最小的美國銀行,最近還出手收購美聯銀行。巴菲特的眼光的確令人欽佩。
如果沒有合適的投資目標,巴菲特情願持有現金,這幾年巴菲特一直表示沒有價格合適可投資的股票,因此手頭現金一直超過300億美元。現在,金融危機造成全球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困境,現金為王,巴菲特手頭300多億美元是多麼珍貴,恐怕華爾街沒有公司此時擁有這些現金。當股價大幅下跌,投資價值顯現的時候,巴菲特毫不猶豫地出手了,今年以來他的投資已超過百億美元,9月份以來,就出資50億美元購買高盛優先股、出資30億美元購買通用電氣優先股,出資2.3億美元購買中國比亞迪10%的股份……
巴菲特成為今年市場上最活躍的投資者,給人們以信心,以至於美國兩位總統候選人都表示要請巴菲特當財長。當然,巴菲特財富有限,以目前金融危機巨大的窟窿,靠他一個人是不可能拯救的,但他躲避市場風險的投資思路,值得每個投資者學習。
Ⅳ 金融危機爆發時,巴菲特為什麼選擇高盛優先股
高盛優先股類似中國的銀行類藍籌。藍籌業績比較穩定,市盈率都比較低,股本比較大。幾十遇到經濟狀況不好,相對於其他公司股票要穩定很多。
Ⅳ 巴菲特為什麼選擇高盛優先股股票
「(投資了高盛的優先股)高盛每秒鍾給我們支付15美元,」巴菲特在2010年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年會上這樣說道:「滴答、滴答、滴答……手錶的聲音變得如此悅耳。」
那麼,在A股的「優先股時代」開啟之時,我們能從巴菲特投資優先股的案例中學習什麼?巴菲特又是如何玩轉優先股的?
秘訣一:退可守
事實上,巴菲特從未特意撰文表述自己投資優先股的「心得」,但通過其投資優先股的案例,以及他在各種場合發表的對於優先股投資的看法,我們仍能總結出一些思路和邏輯。「進可攻,退可守」可以比較好的歸納為巴菲特投資優先股的「秘訣」。
以投資高盛優先股為例,當時的情況是高盛受次貸危機沖擊,經營面臨巨大壓力。此時巴菲特與高盛達成協議,由巴菲特向高盛投入50億美元,購買其股息率為10%的優先股。此外,巴菲特還獲得「今後5年內任意時間購入50億美元高盛普通股的認股權,價格為每股115美元」。
不難看出的是,該筆投資首先就具有「退可守」的特徵——高盛當時面臨經營危機,令其前景被普遍看淡,巴菲特的資金注入可以緩解高盛的經營壓力,但高盛能否就此扭轉局面也是個未知數。不過,「優先股」的游戲規則設定可以保證巴菲特該筆投資在很大程度上不會遭受損失:高盛在當年有盈利的情況下,必須首先按照10%的股息率向巴菲特支付股息,在分派了巴菲特的股息之後,高盛才能向其它普通股股東支付股息。而假設高盛若某個年度出現虧損,當年無法派發股息(包括優先股股息和普通股股息),那麼在下一年如果實現盈利,高盛還會補足此前所欠的優先股股息並派發當年優先股股息之後,才能向其他普通股股東派發股息。
換言之,只要高盛能夠在次貸危機中「緩過一口氣」,巴菲特該筆投資就不會面臨太多的風險,就「退可守」的特徵而言,具有相當高的安全邊際。
秘訣二:進可攻
那麼,巴菲特在投資高盛的案例中是否僅僅是沖著10%的優先股股息率而去的呢?也不盡然。
我們再來看看「進可攻」的條款:以115美元購買50億美元高盛普通股的認股權。這是在高盛能夠迅速恢復元氣,實現經營扭轉的情況下,巴菲特擴大盈利的一個條款。即假設高盛此後能夠度過次貸危機,經營重歸正軌(在此種情況下,高盛的股價勢必也會上行),那麼巴菲特直接行權就可以有高額的行權收益。
真實的情形是,到了2011年,高盛度過了次貸危機恢復元氣,以10%的溢價,即55億美元向巴菲特贖回了這批優先股。
而綜合起來看,巴菲特在投資高盛優先股時充分考慮了兩種情境:若高盛經營一時難以扭轉局面,同時引發股價繼續下跌,那麼因為持有優先股,在股價下跌時優先股股息可以增加抄底的「彈葯」;若高盛迅速扭轉局面,同時股價上漲,那麼就可以行使認股權坐享收益。這種投資優先股的邏輯充分體現了「進可攻,退可守」的原則。
投資標的與投資時間很重要
對高盛優先股的投資算得上是巴菲特投資優先股的經典案例,而巴菲特對優先股的「情有獨鍾」是由來已久:在1989年則是買入過吉利、所羅門、冠軍國際三個公司的優先股;在次貸危機期間,巴菲特還買過箭牌口香糖、通用電氣、道氏化學、瑞士在保險的優先股,加上投入高盛優先股的50億美元,當時一共在優先股上投入了211億美元。
值得指出的是,美國市場上的「優先股」歷史悠久,品種也很豐富,巴菲特也並不是逢優先股必買,在其多個投資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其選擇優先股投資標的的特徵,即仍然是購買具有「護城河」的公司,同時持股周期也相當的長,在這一點上,其「選股方式」和「持股時間」與投資普通股時是一致的。
以投資吉利(刀片)為例,1989年,巴菲特投資6億美元買入吉列可轉換優先股,起初每年可以分享8%的固定股息,同時還約定了一個可轉換普通股的轉換價格。直到1991年吉列公司的股價超過了約定轉換價格時,巴菲特將可轉換優先股轉換為普通股,此後一直持股不動,到了2004年底,其持股市值增長到43億美元,投資收益率高達6倍以上。
不管是吉利、箭牌口香糖,還是通用電氣或者高盛,都是具有相當寬廣的「護城河」的公司,並且在這些公司的經營歷史中已經充分的表現出了市場競爭能力,這是這些公司的優先股「值得投資」的大前提,也是巴菲特的首要考慮。
其次是投資的時間,巴菲特在投資上述具有優秀市場競爭力的公司時,並不是這些公司經營的鼎盛時期,而通常是這些公司因為某種原因遭遇一定的市場困境時,這樣的投資時機也意味著較低的買入價格,這也是巴菲特投資優先股時容易被形容為「趁火打劫」的原因。
可以預見的是,A股進入「優先股時代」後,優先股會帶來很多的投資獲利機會,也許A股的中小投資者並不能像巴菲特那樣因為資金優勢和頭頂上的光環而獲得很多投資優先股時的優厚對價條件,但巴菲特投資優先股的思路和邏輯才是其獲利的根本核心,分析其經典案例,或為A股投資者把握「優先股時代」打下基礎。
Ⅵ 金融危機爆發時,巴菲特為什麼選擇投資高盛優先股而不是普通股股票
1.累計優先股
2.不參加分配的優先股
3.可轉換的優先股
4.固定股息10%,就是說無論發生什麼情況(除了破產),那麼必須支付投資額的10%的利息,50億美元就是每年可以獲得5億美元的股息,相當於固定10%利率的無期債券了
補充:
這個就好像債券一樣,不是說你虧了就可以不支付利息的,巴菲特就是看重這點和可轉換股票的條件才會出手的
Ⅶ 這次金融危機中巴菲特進行了哪些關鍵性的交易
在07年末十分英明的賣出了手中的全部中石油,收購高盛銀行20%的股權。為美國債券市場進行再保險。
Ⅷ 巴菲特為何減持富國銀行
2018年8月14日,巴菲特旗下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報告顯示,2018年第二季度,該公司增持了1240萬股蘋果公司股票,增幅5.2%,共持約2.52億股,季末市值約466億美元。
在5月舉行的伯克希爾2018年股東大會上,巴菲特曾表示,蘋果公司有一些非常好的消費類產品,不管要不要買,蘋果股票都物有所值。對於蘋果今年4月宣布包括回購股票在內的1000億美元規模資本返還計劃,他感到很高興。當時巴菲特說,伯克希爾持有5%的蘋果股票,也許以後持股比例會增加到6%、7%。
「如果你看看蘋果,我認為它的收入幾乎是美國第二大盈利公司的兩倍。」巴菲特曾說。
銀行股方面,伯克希爾·哈撒韋選擇了增持高盛、減持富國銀行。
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首次購買高盛的優先股。在2018年第二季度,它的持股數量增加了21%,增加到了約1325萬股。截至今年6月底,這些股票價值約29.2億美元。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以來,高盛的跌幅已接近10%。
與此同時,伯克希爾·哈撒韋對富國銀行的持股仍在繼續減少。
二季度伯克希爾減持富國銀行450萬股,減持股份數量為一季度減持規模172萬股的2.6倍,持倉降至約4.52億股,季末市值約251億美元。使得富國銀行成為該公司二季度末的第二大持倉。8月14日,富國銀行股價收漲0.8%,報58.07美元,較二季度末漲近4%。
不過,這一減持未必代表伯克希爾對富國銀行的不看好。
8月13日,伯克希爾·哈撒韋在官網上發布的一份聲明中稱:「這些買賣決策並未反映我們的投資管理層對相關股票吸引力的看法,而是遵守持股不超過10%的原則」。
伯克希爾公司在這份聲明中稱,除了少數例外,該公司希望避免持有10%或更多的被投資股票。
「由於許多投資者正在回購這些股票,伯克希爾有時需要進行少量出售,以避免達到10%的門檻。在第二季度,這種自我設定的限制導致伯克希爾出售了銀行和航空業的少量股權,同時伯克希爾還購買了同行業其他公司的股票。」聲明中這樣寫道。
Ⅸ 金融危機時刻適合買股票不
在金融危機期間,尤其是在金融危機發生過程中,尚不知道何時終結的時候,投資者最好的選擇應該是空倉觀望,靜等事態的變化。空倉是投資的最高境界。事實上,在金融危機進行過程中,投資者應該收縮戰線,收縮投資規模,以規避風險和保本為目標,等到金融危機處於收尾階段的時候再出手不遲。"股神"巴菲特在100美元之上購買的高盛集團股票如今已經跌至70美元之下。巴菲特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在次債危機期間的投資選擇,規模是被受到嚴格控制的,這將能夠使他的被套損失被限制在一定規模。像巴菲特這樣的投資大師,都不能避免被套之苦,那麼面對金融危機發展過程中的種種不確定性風險,國內的投資者更應該以規避風險為首要選擇,然後才是進行投資。
Ⅹ 巴菲特不看好美股,這是為什麼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指出,巴菲特對美股持有距離較遠。他認為,美股整體估值較高。他沒有增加股票配置,增加了現金配置,並減少了一些股票。8月15日,巴菲特執掌的伯克希爾市值達到2024.11億美元,較一季度末的1755.27億美元增長15.32%。
三.清理西方石油:
值得一提的是,巴菲特在二季度清倉了多隻航空股,包括達美航空、西南航空、聯合航空和美國航空。此外,巴菲特還清理了西方石油。第二季度,巴菲特的大部分倉位保持不變,包括蘋果、美國銀行、可口可樂、美國運通、卡夫亨氏等,其中,在第二季度末,蘋果以894億美元的市值位居沃倫·巴菲特市值第一位,與今年第一季度末的772億美元相比增長了15%,而貝菲的收入超過100億美元。截至8月14日,蘋果股價今年累計上漲57.60%。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盡管近期美股走勢良好,納斯達克指數也創出歷史新高,但美股的上漲勢頭難以為繼,因為美股的牛市走勢並沒有經濟基本面的支撐,而是主要受流動性的驅動。根本原因在於,美聯儲(fed)今年採取了史無前例的放水措施。事實上,投資大亨索羅斯最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這是二戰以來他所看到的最危險的時刻。美股股市泡沫已經形成,他不會參與目前充滿泡沫的美股股市。”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指出,巴菲特與美國股市保持距離。根據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披露的半年報,公司賬戶現金已超過1400億美元,與一季度報告相比增加了近200億美元。巴菲特認為,美國股票的整體估值較高,他沒有增加股票配置、增加現金配置和減少倉位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