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位股票型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在多少比較合適
我個人認為是10~40億。
這是一個非常主觀的話題,每個人所理解的答案各不相同。對於我個人來說,我覺得股票和基金本身就比較難打理,同時也非常消耗基金經理的精力。如果基金產品的規模太大的話,可能會有一些資金沒有辦法充分利用。如果基金產品的規模太小的話,投資人又隨時面臨清盤的風險。我們在投資的時候一定要充分考慮這個問題,把基金規模列為我們的投資要素之一。
一、我先公布一下我的答案。
正如我在上面所講的那樣,我個人對基金產品的規模要求一般是10~40億。對於股票型基金產品來說,這是一個中規中矩的水平,目前市面上的很多基金產品甚至已經高達200億元以上。我暫且不談那些基金產品是否有足夠高的利用率,10~40億可以充分發揮很多基金經理的個人實力了。
綜上所述,我認為中等規模的基金產品即可,比如10-40億。
『貳』 基金規模多大比較好拿四類基金來說
在挑選基金是,基金規模也是比較重要的指標之一。有的基金是規模越大越好,但有的是規模適中最好。那麼基金規模多大比較好?下面就拿常見的四類基金舉例。一、主動型股票基金,規模適中最好
這類基金規模適中最好,如果它的規模太小,基金費用分攤到單位份額的成本就提高了,對基金持有人的預期收益有一定影響。而且,規模小的基金,基金申贖對基金經理管理基金影響較大,最終吃虧的還是基金持有人。
如果它的規模太大,那麼基金經理的管理難度也會加大。外來資金變多,基金經理需要配置更多的股票,而優質的上市公司就那麼多,基金團隊的研究方向也有局限性,不可能跟蹤太多股票。其次,規模大的基金難調倉,即使調倉,也會對持倉股票有較大沖擊。
二、指數型股票基金,規模越大越好
指數基金是很少做主動操作的,基金經理只需要考慮基金申贖對凈值的沖擊。規模越大的指數基金,基金申贖對凈值的影響就越小。對於場內交易的ETF來說,基金規模越大,它的流動性也越好。
三、債券型基金,規模小一點好
債券型基金對基金規模的要求不多,最低別低過5000萬就好,最高也別長期100多億。太低了有清盤風險,太高了可能也買不到那麼多優質債券,白白增加管理難度,純債基金的話,幾億或十幾億的規模是比較合適的,可轉債基金可以更低一點,因為市場上的標的沒那麼多。
四、貨幣基金,規模大一點好
貨幣基金最重要的是流動性,所有它的基金規模越大越好,當然了你如果到了余額寶那樣的巨量,也要控制一下,注意風險。一般來說,挑貨幣基金,選幾百億或上千億的比較合適。
好了,關於基金規模多大合適就說到這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溫馨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叄』 規模越大的基金賺錢越多嗎這種投資理念到底是對是錯呢
現在隨著基金的普及,許多人都在開始投資基金,基金的熱度不斷攀升,而且大家對於基金的了解也越來越深。也許你聽過網路上流傳的這樣一句話:選擇基金就要選擇規模大的基金,這樣的話賺錢也就會越多。這句話到底是對是錯,我們來進行深度解析一下。實際上,基金業內的人都很清楚一點:
基金規模並不是越大越好的。
建議優選規模處於中等偏上的基金是最好的,因為規模較小的基金,可能會面臨基金運營成本抬升和清盤的風險,而規模過大的主動管理類基金,資產配置難度也會相應的增加。
市場上的基金多種多樣,一共有4種:貨幣基金、債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每一種基金的投資類型不一樣,也會造成同樣的錢投資收益不一樣。
首先要了解的一個觀念就是:資金越多的話賺錢也會越多。比如,一個人1萬塊錢買一隻股票,一個人10萬塊錢買同一隻股票,那麼賺錢的話肯定是10萬塊錢那個人賺的更多。但是這是有前提條件的, 那就是要買同一隻股票,這樣才能夠做對比。
比如,把貨幣基金和股票基金來做對比,貨幣型基金擁有10億的規模,股票型基金也是10億規模,貨幣基金一年的年化收益率來說最多也就是在3%左右, 而股票型基金如果收益不錯的話一年100%以上的收益也是可以達到的。
所以,按照這個理論上來說的話,股票型基金即使比貨幣基金的規模小,擁有的資金少,但是股票型基金賺的錢也一樣比貨幣型基金多。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基金規模越大,賺的錢也會相應增加,但是如果要橫向去對比,那麼就不一定是這個情況了。
其實這也還是考驗大家對於基金的認知程度,有句話說得對:
人永遠也不能賺到自己認知范圍以外的錢
。所以,想通過投資理財來賺錢,專業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
『肆』 股票型基金的規模多大合適
具體也難說,大概在20億左右的比較合適。
『伍』 開放式基金基金的份額總規模
3.53萬億美元!中國開放式公募基金總規模位居亞洲第一,全球第四
新浪財經
2022-03-24 09:42新浪財經官方賬號
關注
來源:中國基金報
超450萬億!剛剛,全球重磅數據出爐,中國表現「亮了」
中國基金報 吳娟娟
美國投資公司協會(ICI: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 於當地時間3月22日公布了全球開放式公募基金最新排位。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中國開放式公募基金總規模位居亞洲第一,全球第四。
來源:ICI 官網
若按照年度數據計,這是中國公募基金史上首次躋身全球第四。不過,按照季度末數據計,中國公募基金在這一位置上則已有時日。
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全球受監管的開放式共同基金
總規模超450萬億元
ICI代表全球投資基金協會IIFA(IIFA:全球各個國家基金業協會的協會)發布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為了避免重復統計,剔除FOF),全球受監管的開放式共同基金(對應我國的開放式公募基金)總規模71.05萬億美元,約摺合452.86萬億元人民幣。2021年四季度,全球受監管的開放式共同基金實現了資金凈流入1.1萬億美元,與2021年三季度的7940億美元相比有所上升。
股票型基金占據近半壁江山
我們來看一下全球公募基金(共同基金)行業的整體情況。
首先來看受監管的開放式共同基金(ETF統計在內)兩個大類:長期限基金(即非貨基)和貨幣市場基金(即貨基)。截至2021年底,全球長期限基金規模約622200億美元,貨幣市場基金規模88330億美元。
長期限基金內部三大細分類型為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和平衡(混合)型基金。其中,股票型基金占總規模比例47%,為336380億元,債券型基金佔比為19%,為137170億美元,平衡(混合)型基金佔比為12%,為87800億美元。
貨基占總規模比例為12%,為88330億美元。
可見,就受監管的開放式共同基金而言,股票型基金是絕對的主流,它的規模佔比遠超其基金類型。
相比之下,我國的股票型基金佔比較低,但最近兩年在監管大力倡導下,發展較快。
各個類型開放式共同基金的規模
來源:ICI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數字是:2020年、2021年兩年,全球受監管的開放式共同基金規模激增了161900億美元。
這是什麼概念呢?
截至2021年四季度末,整個歐洲市場開放式共同基金的規模是23326億美元。也就是說,過去兩年全球受監管的開放式共同基金長出了「三分之二」個歐洲市場。
分地區來看,截至2021年底,美洲是全球基金重鎮,規模佔比53%,歐洲佔比為33%,非洲和亞太規模之和佔比僅14%。
全球受監管的開放式共同基金不同類型的規模分布,不同地區規模分布
來源ICI
中國開放式公募基金全球排名第四
截至2021年中國開放式公募基金全球排名第四,位於美國、盧森堡、愛爾蘭之後。前四強中,美國是全球共同基金霸主。美國受監管的開放式共同基金規模約34萬億美元,佔全球總規模48%。中國開放式公募基金總規模3.53萬億美元佔全球總規模比例為4.97%。
可見,盡管中國躋身四強但與「霸主」的距離還是比較明顯的。
而「 霸主」美國以一己之力,實現了全球公募基金行業的頭部集中。前四強規模之和佔全球受監管的開放式共同基金規模總和的69%。
全球4強
來源:根據ICI數據製表
全球10強
來源:根據ICI數據製表。
前4強外,德國、澳大利亞、法國、日本、英國、加拿大等6個國家也躋身全球10強。
我們再來看看亞太市場。
中國是亞太市場老大,三強中其餘兩強為澳大利亞和日本。
亞洲三強
來源:根據ICI數據製表。
除了愛爾蘭和盧森堡等少數國家因為採取了特別的基金注冊制度,吸引了全球的資產管理機構前去注冊基金,壯大了各自國家的基金規模,全球各個國家的共同基金基金規模的排位與國家的經濟實力有比較強的相關關系。
中國連續4個季度坐穩全球第四位置
中國公募基金規模全球第四可能超出大家的預期。畢竟中國的公募基金行業只有20多年的歷史,在全球共同基金行業還是個「小朋友」。
那麼,我們來看一看中國公募基金是怎麼一步步上升到這個排位的。
中國公募基金排位變化
來源:根據ICI歷年數據制圖
記者整理ICI的歷史數據發現,將時間拉長,中國公募基金排位從2016年底的全球第9一路趕超,超越日本、澳大利亞、英國等國家升至現在的第4名。以年度排名計,這也是中國公募基金歷史最好成績。
而如果按照季度末數據,中國公募基金已經保持第4名已有時日。2021年1季度末,中國公募基金就從2020年底的第5升至第4名,此後一直維持在這一排名。
而2021年4季度末中國公募基金得以維持全球第四的排位,得益於強勁的基金發行。全球來看,2021年4季度我國開放式公募基金凈銷售額(凈銷售額=銷售額-贖回額)排名全球第2,凈銷售額1548.07億美元。同期,全球凈銷售額第1為美國,期間凈銷售額為4787.11億美元。
凈銷售額排名前5的國家還有愛爾蘭、盧森堡、巴西。此外,加拿大、德國、日本、法國、印度等也躋身2021年4季度凈銷售額前10。
2021年4季度凈銷售全球10強
來源: 根據ICI數據製表
作為普惠金融的重要工具,公募基金行業發展背後是中國居民財富管理轉型。
2021年8月底,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公開活動上表示,我國基金業已成為服務實體經濟和居民財富管理的重要力量。他指出,以1998年第一批公募基金設立為標志,我國公募基金行業從試點起步,快速發展壯大,作為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在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穩定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中國居民財富管理需求為中國公募基金發展提供了驅動力。
另一方面,盡管2021年的市場讓不少基民受傷,但是拉長時間來看,仍有不少公募基金展現了較為優異的長期賺錢能力。
來自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2002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20年間,10家公募基金公司年化股票投資主動管理收益率超過13.90%。
來源: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
若以過去10年為期限,有10家公募基金年化股票投資主動管理收益率超過16.90%。
截至2022年1月末
公募基金規模達25.87億元
而數據顯示,中國的公募基金行業仍在持續發展。
來自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的數據顯示, 截至2022年1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37家,其中,外商投資基金管理公司45家,內資基金管理公司92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或證券公司資產管理子公司12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2家。以上機構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凈值合計25.87萬億元。
進入2022年3月,公募基金發行也漸顯回暖之勢。以成立日計,3月基金發行的只數和平均份額都較2月有了大幅增長。
近期成立的部分公募基金
來源:Wind。按照成立日計,3月發行部分基金。
數據顯示,除了固收+,也有部分權益型基金實現了尚可的發行份額,可見投資者情緒較2月有所改善。
『陸』 請問一位股票型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在多少比較合適
一位股票型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大概在50億就差不多了。這個50億指的是單只基金的基金規模,有一些基金經理,他所管理的基金不止只有一隻,而是同時有著好幾只,那麼這個時候只需要看單只的基金就可以了。基金的規模對於基金來說會有著比較大的影響,基金規模越大的話,對於基金經理來說操作難度也會越高。這個時候就非常考驗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基金規模小的話,就方便基金經理去及時的進行調倉。有一些基金規模小的基金,它在漲幅情況上確實是非常不錯的,只是在人氣上沒有這些明星基金高。
所以一般來說一名股票型基金經理在管理規模上大概是在50億就差不多。這個是指單只基金的基金規模,如果這名經理還管理其他的基金,那麼這種情況就需要另當別論,非常看好這只基金在往後的發展可以適當的擴大這個范圍。
『柒』 現在買基金買規模大的好還是小的好呀請詳細說明
小的好。基金規模過大,操作的靈活性將受到很大影響。 同時基金資產規模過大,這時配置的資產也會比較多,比如一隻基金的規模在50億左右,這時可能配置25隻股票就可以了,如果一隻基金的規模上百億,這時可能需要配置更多股票,同時基金經理也沒有太多的能力和精力,同時去跟蹤那麼多股票。
拓展資料:
其實基金資產過大或者過小對基金都是不好的,一般基金資產規模在30-50億的規模比較合適,這樣的基金在運營時會比較得心應手,而且可以在合適的位置實時進出。 如果一隻基金規模過大,那麼這時會對基金經理有較大的考驗,因為資產規模大這時候需要基金經理配置更多的資產,而且需要留出一定的資金避免出現大額度贖回的情況。
另外,基金規模過大,操作的靈活性就將受到很大影響。 同時基金資產規模過大,這時配置的資產也會比較多,比如一隻基金的規模在50億左右,這時可能配置25隻股票就可以了,如果一隻基金的規模上百億,這時可能需要配置更多股票,同時基金經理也沒有太多的能力和精力,同時去跟蹤那麼多股票。 不過在投資基金時也不要選擇規模過小的基金,通常不要選規模小於2億的基金。而且在選擇基金買入時盡量選擇老基金,一般這樣的基金上市時間就是比較長,已經擁有了良好的運作,可以看到歷年盈利情況。
用戶在投資基金時除了關注基金資產規模,這時還需要關注基金的其它方面,比如基金管理人、基金經理人、基金託管人、成立來分紅、管理費率、託管費率等,其中基金成立以來的分紅可以了解基金最近幾年的運行情況,同時在投資基金時盡量選擇成立時間比較長的,謹慎選擇新基金投資。 用戶就在買入一隻基金時最好選擇在基金凈值低的位置,這樣持有基金的成本會比較低。同時投資基金時可以使用定投的方法,也就是每月買入一定額度的基金,通過長期的買入可以降低持有成本,後續基金上漲賣出就可以獲得不錯的收益。
『捌』 為什麼股票型基金的規模越大,業績反而越容易下滑
股票型基金,是指投資在股票上的倉位不低於80%的基金。
國家法規對於基金的兩個規定:
1、一隻基金持有一家上市公司市值不得超過基金資產凈值的10%;
2、同一基金管理人旗下基金合計持有一家上市公司股份不能超過該公司股份的10%。
因此規模過大的股票型基金,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原因會導致業績受影響:
1、市場上好股票數量有限,規模大的基金多出來的錢只能買其他股票或者大盤藍籌股。
2、規模大的基金在買入優質小盤股的時候,因為買入量相對比較大,更容易導致成本增加,加大基金經理操作難度。
『玖』 績優個基顯露「規模壓力」
隨著上半年業績榜單的出爐,市場上的績優基金產品得以浮現。中國證券報記者初步統計發現,在主動權益類產品中,績優基金產品的規模多比較適中,但是隨著業績的水漲船高,部分產品規模也在迅速膨大。而參考一季度績優產品規模與業績表現的關系,半程的績優基金產品或將繼續面臨規模快速擴大帶來的系列問題,「規模壓力」或將繼續上演。
績優個基多數「小而美」
Choice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各類型基金錶現優異,平均收益率全線飄紅。其中,股票型基金收益率最高,為23.43%,大幅跑贏了滬指的19.4%;其次是指數型基金,19.73%,QDII、債券型和貨幣市場型基金相較於一季度業績也大幅上揚。
觀察主動權益類產品中的績優個基,「小而美」的特徵比較明顯,除部分個基規模較大外,多數上半年業績表現較好的基金產品的一季度末規模相對偏小。但相關數據顯示,部分績優基金產品在二季度迎來了規模的顯著上升。
數據顯示,上半年業績靠前的股票型基金中,易方達消費行業股票二季度業績領先,但其一季度末的規模為175.2億元,6月30日的最新規模為192.5億元,規模增幅尚不明顯;而位居第二位的銀華農業產業股票發起式基金一季度末規模為2.5億元,6月30日的產品規模已經飆升至7.3億元;位居第三位的鵬華養老產業股票從一季度末的4.5億元規模上升至二季度末的5.4億元。對比股票型基金的平均規模,上半年業績表現突出的股票型基金規模大多偏小,而隨著業績的突出表現,二季度上述產品迎來規模的擴張。
在半程業績表現突出的混合型基金中,產品規模的變化則更加明顯。例如富國消費主題混合從一季度末的7.0億元規模上升至二季度末的13.6億元,前海開源中國稀資產混合A從1.9億元升至5.5億元。當然也有規模縮小的,例如易方達瑞恆靈活配置混合,其規模從從一季度末的4.4億元掉到二季度末的2.5億元。
規模是「甜蜜的負擔」
績優個基迎來市場資金的追捧,產品規模獲得顯著提升,也是市場資金的順勢而為。但是,規模的短時間快速上升,對於基金管理人而言,或是一種「甜蜜的負擔」。
一季度績優基金產品多在一季度就實現了規模的快速上升,而對比二季度末的數據發現,這些基金產品多面臨規模徘徊不前、業績難有起色的尷尬局面。數據顯示,一季度業績較好的主動權益類基金產品,在二季度末的規模數據均相對穩定,但其中也有規模下滑的,而其業績在一季度的風光無限後,多數歸於平靜,難以見到此前的凌厲攻勢了。
「基金產品在做業績的同時,會引來市場資金的追捧,實現產品規模的擴張。但是新進資金的到來,對於投資收益的攤薄效應非常明顯。另外,短時間的規模上漲,意味著需要快速進行投資配置才有可能維系相應的收益表現。但是,今年以來的市場行情顯然缺乏這種大規模的配置機會。」有基金經理指出。
績優基金產品面臨的「規模煩惱」,也與市場推廣和營銷的「慣性」有關。有基金公司市場體系人士就指出,績優基金因為市場關注度高,在營銷推廣上,相對容易操作,行業內有不少機構也會對績優基金進行順勢推介。「雖然這樣的操作相對容易見成效,但是績優基金在短期業績沖高後的持續業績表現壓力不小,特別是在缺乏行情配合的情況下,這樣的營銷推廣存在風險。」
(文章來源: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