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類別 » 晶元股票金融界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晶元股票金融界

發布時間: 2023-01-16 17:52:14

① 晶晨半導體過會科創板 TCL電子成首個受益概念股

隨著科創板開市在即,有望首批上市的科創板公司及其相關概念股也成為近期市場重點聚焦的對象。值得關注的是,作為科創板首家受理企業,晶晨半導體於6月28日通過科創板上市委審核,有機會躋身首批科創板上市的公司名單,而身為公司第二大股東的TCL電子(1070.HK)亦有望成為最先享受科創板紅利的上市公司之一。

智能電視、機頂盒晶元龍頭

晶晨半導體主營業務為多媒體智能終端SoC晶元的研發、設計與銷售,晶元產品主要應用於智能機頂盒、智能電視和AI音視頻系統終端等 科技 前沿領域。公司在多媒體智能終端機SoC晶元領域深耕多年,有非常深厚的技術積累,累計獲得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39項、已授權國內專利14項、海外專利33項。目前公司的晶元產品方案已經被阿里巴巴、小米、網路、海爾、TCL、創維、中興通訊、中國移動、俄羅斯電信、印度Reliance等企業採用。

晶晨半導體擁有領先的技術實力與優秀的基本面,其所在的晶元製造行業亦受國家政策的重點支持,公司作為目前國內機頂盒晶元領域的絕對龍頭,有望在科創板上市後享受遠超同業的估值溢價。

除了晶晨半導體即將登陸科創板的消息之外,在港股上市的TCL電子(1070.HK)作為公司的第二大股東亦有望同步獲得更多市場關注。TCL電子是國內電視行業的龍頭之一,全球前二,近年實現快速發展,盈利能力持續提升。2019年第一季度TCL電子電視機銷售量約844萬台,同比大幅增長32.5%,表現勝預期,其中海外市場銷售量達約595萬台,同比強勁增長50.9%。除了在國內與國際市場上擁有長期領先的份額優勢,公司近年來亦專注於技術的研發升級,其在消費電子、智能家居等方面的研發實力處於行業前列。TCL電子正積極推動「AI×IoT」戰略,致力於完成「硬體+軟體+萬物連接+場景融合」的智能生態圈落地。

隨著當前家電行業的智能化趨勢日漸明顯,TCL電子戰略投資晶晨半導體,不僅體現出公司在晶元領域戰略布局的長遠眼光,同時公司也能與晶晨半導體發揮出較大的戰略合作協同價值。另一方面,TCL電子亦加速構建起「AI×IoT」賽道的核心競爭力,朝全球領先的智能 科技 公司方向發展。

目前港股市場對科創板概念股的關注熱度持續升溫,此前心脈醫療的成功過會便帶動其股東華興資本控股(1911.HK)逆市飆升9%。而TCL電子與晶晨半導體除股東關系之外,兩者在業務方面的「強強聯合」也使得兩家公司的利益實現緊密聯動,此次晶晨半導體即將登陸科創板有望為TCL電子帶來更大的估值傳導效應。

本文源自香港信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② 科創板虧損第一股年虧26億 核心技術依賴母公司

(原標題:科創板虧損第一股年虧26億背後:核心技術依賴母公司 與台積電相差3代)

晶元產業國產化迫在眉睫!

2018年,我國集成電路行業實現銷售收入2519.3億,但其中自給率僅為15.35%。也就是說,85%——超過2000億元的晶元要依賴於進口。

事實上,我國在核心領域的晶元自給率更低。比如計算機系統、通用電子系統、通信裝備、存儲等設備中使用的晶元,國產晶元佔有率都幾乎為零。

但集成電路製造是砸錢的產業,要大力發展,除了國家的支持,更少不了資本市場的幫助。科創板的誕生的初衷,正是支持這些產業發展。

在昨天公布的首批9家企業中,就出現了集成電路製造領域的和艦晶元。招股書顯示,其最先進的產品是28nm的晶圓。

這也是9家企業中唯一一家虧損的企業。2018年和艦晶元虧損26億,大幅虧損的主要原因是資產折舊。沒辦法,生產線投入大,但晶元更新迭代快,導致生產線折舊率高,這是行業屬性決定。一旦資產折舊完成,實現盈利並非難題。

和艦晶元大幅虧損的另一個原因是無形資產攤銷。招股書顯示,公司的核心技術全部需要取得控股股東聯華電子授權。賬面原值高達23.87億元無形資產,主要是技術授權費。技術授權費的攤銷,加大了和艦晶元的虧損金額。

與資產折舊不同,巨額無形資產反映出和艦晶元的核心技術能否進步只能取決於母公司聯電。目前來看,聯電已經放棄7nm晶圓的研發,加上台灣經濟部規定在大陸地區投資建廠的晶圓製程工藝需落後公司在台灣製程工藝的一代以上。和艦晶元很長一段時間里,只能在28nm晶圓的市場中爭奪。

一方面,這個市場競爭激烈,另一方面隨著三星、台積電10nm晶圓已經進入量產階段,中芯國際的14nm晶圓也已進入了客戶驗證階段。28nm市場的熱度還能持續多久是個大問題。

對於即將登陸科創板的和艦晶元來說,前途依然充滿挑戰。

和艦晶元虧損26億真相:生產線折舊和無形資產攤銷

集成電路製造有垂直整合製造(IDM )和晶圓代工(Foundry)兩種模式。

IDM指企業業務范圍涵蓋集成電路設計、晶圓製造、封裝及測試等環節的全產業鏈模式,代表企業有英特爾、三星等;晶圓代工則只是承接其中一個製造環節,代表企業有中芯國際、台積電、聯華電子等。

登陸科創板的和艦晶元是聯華電子的子公司,同樣是一家晶圓代工廠

聯電成立於1980年,是台灣第一家半導體公司。集團旗下有5家晶圓代工廠,包括聯電、聯誠、聯瑞、聯嘉以及合泰半導體,是全球第三大晶元代工廠商,市場佔有率在9%。

晶圓指的是矽片,可以理解為製造晶元的「地基」。「英寸」代表硅晶圓的直徑。晶圓尺寸半徑越大,每片晶圓上可製造的晶元數量就越多,意味著大批量生產成本的降低。目前,主流晶圓代工廠都在從8英寸向12英寸轉型。

晶圓的生產中,良品率很重要。當下12寸晶圓生產還在進行良品率的技術爬坡,成本居高不下,而8英寸晶圓已具備了成熟的特種工藝。

和艦晶元原本主要從事8英寸晶圓研發製造,良品率基本上能達到99%;2016年,和艦晶元設立公司子公司廈門聯芯,開始從事12 英寸晶圓研發製造業務。

2018年,和艦晶元實現36.94億元收入,虧損26億元。實際上,2016年、2017年,和艦晶元虧損額分別為11.49億元、12.66億元。

和艦晶元巨額虧損的原因之一,就是轉型造成的巨額固定資產折舊

對各晶圓代工廠商來說,競爭力由其製程工藝的水平決定。截至2018 年,具備28nm及以下先進製程技術的純晶圓代工廠僅剩台積電、格芯、和艦晶元母公司聯華電子、中芯國際、發行人、華力微六家,14/16nm以下廠商剩台積電、格芯、 聯華電子3家;目前能提供7nm製造服務的純晶圓代工廠商僅剩台積電。

掌握最先進的製程工藝,除了技術要過關,更要有大規模的資金投入。正常情況,一條28nm工藝集成電路生產線的投資額約50億美元,20nm工藝生產線高達100億美元。

去年,聯華電子、格芯宣布停止10nm以下技術投資。 這背後,跟需要巨額資金投入以及能否產生的性價比

2016年,和艦晶元選擇在廈門設立子公司廈門聯芯用於生產28nm、40nm、90nm等製程的12英寸晶圓,總投資額高達到62億美元。但晶元又是一個更迭迅速的產品。

英特爾創始人摩爾在1965年提出,至多在10年內集成電路的集成度會每兩年翻一番。後來,大家把這個周期縮短到18個月,即每18個月,集成電路的性能會翻一番,指每代製程工藝都要讓晶元上的晶體管數量翻一番。

你也可以理解為,性能不變的晶元,每18個月價錢會降一半。這也意味著到第5年的時候,晶元的價格只有5年前的十分之一,基本上不值錢了,需要換代。

對於晶圓製造廠來說,每次換代都需要購置新的製造設備。 理論上,生產線迭代很快,在會計處理上,需要折舊

巨額的生產線資產加上大比例的折舊,這就產生了巨大的折舊金額。和艦晶元的會計政策是6年折舊,也就是每年折舊16.67%。

2018年,和艦晶元折舊金額28億。截至2018年年底,和艦晶元生產設備凈值為126億元。

不過生產線使用期限在5年,只是存在於理論上。雖然晶元迭代很快,但實際應用場景中晶元更新速度並不會這么快,一條生產線的壽命也不只5年。

在折舊期限後,一般這些企業馬上會實現盈利。所以生產線折舊造成的虧損,只是會計上的虧損。 據說沒有一家晶圓廠能夠在頭5年在報表上實現盈利,台積電為此花了6年,和艦晶元母公司聯電花了9年

如果從現金流來看的話,實際上和艦晶元表現非常好。2016年—2018年,和艦晶元經營性現金凈流入分別為12.67億元、29.13億元以及32.06億元。

除了巨額資產折舊,和艦晶元虧損的原因還有無形資產攤銷,去年無形資產攤銷金額大約為4.77億元。

巨額無形資產攤銷背後:

核心技術依賴母公司,與台積電相差3代

和艦晶元巨額無形資產攤銷, 主要是給母公司付的「稅」費

根據招股書顯示,生產晶圓的核心技術全部需要取得控股股東聯華電子的技術授權。賬面原值高達23.87億元無形資產,主要是技術授權費。這部分費用分為5年均攤,正因如此,每年大概需要攤銷4.77億元。

雖然和艦晶元每年數億的研發投入, 和艦晶元的研發投入更多應用於具體行業產品的研發和本身製造工藝改良,而非實質性的技術突破

實際上,和艦晶元每年數億的研發投入也只夠用於技術改良。過去三年,公司的研發投入分別為1.88億、2.91億和3.86億。反觀中芯國際,2016年、2017年其研發投入高達3.18億美元和4.27億美元,摺合人民幣21.3億和28億。

如此來看,和艦晶元的核心技術能否進步,只能取決於母公司聯電。但從目前來看, 和艦晶元的核心技術已經很難再進一步

根據聯電所述,公司未來還會投資研發14nm晶圓及改良版的12nm晶圓工藝。不過在更先進的7nm晶圓及未來的5nm晶圓等工藝上,聯電已經基本放棄。原因很簡單,聯電無法像台積電那樣持續大規模的投入研發。

再加上台灣經濟部的規定,在大陸地區投資建廠的晶圓製程工藝需落後公司在台灣製程工藝的一代以上。

這意味著, 如果聯電放棄對高端製程的沖擊,單憑和艦晶元很難取得更大突破,其製造工藝將在相當長時間內停留在28nm

對和艦晶元來說,只能競爭28nm的市場。

現階段28nm晶圓市場看上去前景依然不錯。隨著研發難度和生產工序的增加,IC製程演進的性價比提升趨於停滯,20nm和16/14nm製程的成本一度高於28nm。

這是摩爾定律運行60多年來首次遇到製程縮小但成本不降反升的問題。也正是因為如此,28nm作為最具性價比的製程工藝也擁有較長生命周期。

在28nm製程,和艦晶元主要的競爭者有台積電、格芯、聯電、三星和中芯國際,以及剛剛宣布量產聯發科28nm晶元的華虹旗下的華力微電子。

雖然競爭對手不多,但28nm的競爭卻異常激烈。由於台積電技術突破最早,目前憑借較小的折舊壓力打低價戰來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加上整個製程擴產相對激進,供大於求,給其它幾家廠商帶來很大的壓力。

價格競爭的背後是技術實力的沉澱問題 。要知道,能做先進製程了不代表技術實力就過關,其中還涉及到工藝成本、良品率等諸多問題。

以中芯國際為例,其製程工藝技術早早突破28nm,但始終沒有產生理想的收益。截至2018年第二季度,28nm收入仍然只佔在中芯國際總收入中的8.6%。

從毛利率情況看,不想辦法突破更高的製程工藝,很難獲得超出同行業的利潤水平。

但如果一直停留28nm,對和艦晶元來說,這個市場的熱度還能持續多久是個大問題。目前三星、台積電10nm晶圓已經進入量產階段,中芯國際的14nm晶圓也已進入了客戶驗證階段。換句話說,和艦與台積電的差距至少在表面上是28nm對10nm,差距為三代。時代總是會進步的。

據IBS估算,2014年全球28nm晶圓需求量為291萬片,2018年將增至430萬片,預計2024年將緩減至351萬片。

即使和艦晶元成功上市,也掩飾不了聯電發展緩慢,日益沒落的大趨勢。相比於三星、英特爾、台積電、格芯, 聯電不僅營收規模小,增幅緩慢, 而且先進製程已經遠遠落後,短期內都沒有追趕的打算

而和中芯國際相比, 背後沒有海量資本作為靠山,在集成電路這個要依靠大量研發支出和資本支出的行業裡面,聯電處於不利的地位 。2017年年初,聯電傳出28nm技術團隊被上海華力微電子挖角的消息就是個例證。

早年間,和艦晶元還能依靠國產化率的紅利獲得可觀增長。但隨著國內越來越多的晶圓廠落地,行業整體產能釋放速度將遠遠超過下游產業鏈需求增加速度,產能過剩將不可避免。

根據SEMI的數據統計,預估在2017年至2020年間,全球將有62座新的晶圓廠投入營運,其中中國大陸將有26座新的晶圓廠投入營運,佔新增晶圓廠的比重高達42%。

更要命的是,半導體行業景氣度可能也將面臨拐點。

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宣布,2019年1月的全球半導體市場銷售額比2017年1月減少5.7%,減少至355億美元,創下了自2016年7月以後30個月的首次負增長。 核心原因是,儲存晶元價格的回歸,AI等增量市場又尚未形成真實的需求

核心技術停滯不前,市場競爭加劇,行業又面臨產能過剩。不說和艦晶元的處境危機四伏,至少往後的日子也不會太好過。

最高270億估值!

發行後市值或逼近中芯國際,值不值?

招股說明書顯示,本次發行不超過4億股,預計募集資金近30億。預計發行後,4億股佔比在11.1%。

這意味著,和艦晶元的估值最高能到270億。從目前科創板的熱度來看,270億並非沒有可能。

大家可能並不理解270億意味著什麼。這么說吧,截至本周五,中芯國際的市值在394.72億港幣,換算成人民幣337.88億。2017年中芯國際收入31.01億美元,換算成人民幣207.77億。而2018年和艦晶元的營業收入也僅有36.94億

不出意外, 和艦晶元的收入應該是中芯國際的六分之一,而市值卻到了80% 。這還不算上市後,股價上漲所帶來的市值增加。

更重要的是,即使在美股,和艦晶元母公司聯電的市值也僅有308億。從2000年在紐交所上市,初期股價最高達11.73美元,到如今股價僅1.88美元。毫不誇張的說, 在相當長時間,聯電都是一家沒有給投資人帶來回報的公司

2017年,聯電營業收入1492.85億台幣,凈利潤卻只有66.79億台幣,凈利率僅4.5%,表現也完全不像一家高 科技 公司。

核心技術嚴重依賴的和艦晶元又將表現如何?

近幾年,隨著摩爾定律的極限在逐漸逼近,先進製程的發展速度在減慢,加上中國本土晶元設計產業蓬勃發展,帶來了物聯網等巨大的內需市場。中國的晶元產業迎來 歷史 機遇。

隨著科創板的推出,國家舉全國之力支持集成電路、生物醫療、人工智慧等重點行業,資金也不用發愁。

所以,讀懂君衷心希望,在這個過程中,絕大部分的資源可以用到真正有核心技術的公司上。

當然,考慮到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相對國外發達國家仍有相當差距,和艦晶元在國內仍然是比較優質的集成電路公司,和艦晶元的28nm晶圓甚至好於中芯國際的同類產品。

期待登陸科創板後的和艦晶元,獲得更好發展。將來有一天,期待公司不僅僅局限於28nm晶圓產品,不斷沖擊更高等級的晶圓,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作出貢獻。

只要咬著牙,把技術做出來,不愁沒有客戶和市場,中國集成電路製造產業也會迎來光明的前途。

本文源自讀懂新三板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③ 半導體5OE丅F和晶元E丅F有區別嗎

半導體 50和晶元當然大不相同,區別很大要分析。
ETF 是金融界工具,主要用股票范圍內資料庫做衍生工具,投資有風險。

④ 開盤:兩市低開滬指跌0.52% 經開區概念股集體大漲

金融界網站5月29日訊 開盤滬指跌0.52%,報2894.83點;深成指跌0.71%,報8971.22點;創業板指跌0.84%,報1492.58點。稀土永磁概念、經開區概念、國產晶元概念等板塊漲幅靠前;ST概念、貴金屬、券商信託等板塊跌幅靠前。

【機構策略】

中信建投:

本次MSCI實施調整對市場的沖擊遠大於過往兩次,與近期北上資金流入偏弱、市場交投不活躍有關。主動資金在配置具有更大的靈活性,而被動資金則主要採用實施前後建倉以減少跟蹤誤差,MSCI跟蹤絕大部分為主動資金。依據過往兩次納入經驗,在調整實施後,北上資金流動受事件影響即消除。主動資金更多會受市場估值、匯率走勢等因素的影響。從近期央行穩匯率的政策取向看,我們認為匯率大概率能在當前位置企穩震盪,前期人民幣貶值的不利影響消除將有利於外資重新流入A股市場。

當前A股積極因素不斷積累,但不確定性尚未完全消化。從短期來看,雖然貿易沖突逐步升級,A股市場在5月1-2周下跌已經部分反映。晶元、操作系統國產化和自主可控國產成為中國當前的迫切需求。從4月中旬市場回調之後, 科技 龍頭的性價比回升,驅動力最為確定。仍然維持市場震盪觸底的判斷不變,行業配置依然是成長>消費>金融地產>傳統周期,建議投資者在控制風險的基礎上加大國產替代和自主可控領域的配置。

東北證券:

周二北上資金主動與被動的流入,拉升了食品飲料和家用電器等眾多板塊,在被動產品在尾盤的集中買入使得收盤前股指大幅拉升,影響幅度上也能側面印證當前的市場交易情緒較為低迷。市場對於中美之間博弈的預期逐漸走向修昔底德陷阱等大國沖突方面,而即使在最悲觀的假設下雙方走向全面對抗,其過程也將是曲折的,而且距離6月底日本G20中美雙方首腦會晤還有1個月左右的時間,雙方提前恢復高層談判的概率更大。市場後續上行的動力在於貿易問題邊際改善的可能以及在外部壓力以及4月經濟讀數走弱之後,政策偏寬松的空間的增大,如上周下調服務縣域的農村商業銀行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以及車輛購置稅的調整等。

中泰證券:

5月以來股權融資規模環比小幅下滑,並購重組的通過率持續回落,未來一周限售解禁的壓力有所減輕。資金供給方面,全市場日均成交額環比持續下滑,融資余額持續回落,產業資本持續凈減持,北向資金大幅凈流出163.4億,盡管如此,考慮到近期MSCI被動資金逐步開始建倉,6月24日,富時羅素納入A股也將開始實施,市場增量資金有望回暖。

安信證券:

整體來看,當前外部環境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全球宏觀經濟有趨於惡化的跡象,海外市場下行風險可能加劇,A股市場的風險偏好受到一定的抑制。短期來看,伴隨著人民幣匯率趨穩,A股納入富時全球股票指數系列等利好作用下,市場在一個多月的調整之後接下來可能會存在技術性反彈的交易性機會,但由於外部環境依然存在較大不確定性,這類技術性反彈空間可能不大。

中銀國際證券:

金融界網站投資工具箱:

必讀資訊: 早盤內參 24小時要聞滾動 24小時上市公司新聞速遞

題材寶典: 機會早知道 概念板塊大全

漲跌停面面觀: 漲跌停溫度計 漲跌停原因揭秘

白馬追蹤: 業績預告 預披露時間 高送轉個股一覽

⑤ 收評:A股震盪走弱創業板指跌1.13%,賽道股低迷電池產業鏈大跌

金融界7月8日消息 周五A股高開,早盤市場呈現震盪態勢,三大指數盤中曾短暫翻綠;午後各股指回落後分化,滬指橫盤整理,創業板指持續走弱跌超1%。

截至收盤,滬指跌0.25%,報3356.08點,深成指跌0.61%,報12857.13點,創業板指跌1.13%,報2817.64點,科創50指數跌%。滬深兩市合計成交額10293.6億元,為連續第12個交易日超1萬億元;北向資金實際凈買入12.36億元。兩市74股漲停(含ST股),13股跌停。

行業板塊方面,專業服務、工程咨詢服務、中葯、通信服務、醫葯商業等漲幅居前,電池、光伏設備、航天航空、化肥行業、風電設備等板塊跌幅靠前;題材方面,虛擬電廠、虛擬數字人、F5G、CRO、元宇宙、智慧城市等概念活躍。

汽車 產業鏈維持熱度,福田 汽車 、江鈴 汽車 、福然德、索菱股份、北特 科技 、路暢 科技 、合力 科技 、協和電子、秦安股份、天永智能等漲停;

機器人概念活躍,新時達、兆威機電、達實智能、弘訊 科技 、泰禾智能、天橋起重漲停;

智能電網概念走高,大連電瓷、長城電工、積成電子、萬勝智能等漲停;

綠色電力概念分化,湖南發展、贛能股份、粵電力A漲停,易成新能、明陽智能、京運通等跌超5%;

元宇宙概念盤中異動,寶鷹股份、智度股份、國光電器等漲停,賓士信息、中青寶等漲幅居前;

半導體晶元板塊大漲,德明利、大港股份漲停,恆實 科技 、宏微 科技 等跟漲;

中葯板塊午前崛起,貴州百靈觸及漲停,東阿阿膠、昆葯集團、青海春天、太極集團等紛紛走高;

個股方面,預計上半年凈利同比增51%-66%,立達信漲停;

預計上半年凈利同比增130.93%到182.25%,上海雅仕立達信漲停;

預計上半年凈利1500萬至2200萬元同比扭虧,廣電計量漲停。

【機構策略】

⑥ 國產晶元概念暴漲 盈方微等約10股集體漲停

金融界網站3月11日訊 今日國產晶元概念暴漲,盈方微、太極實業、士蘭微、東軟載波、必創 科技 、北京君正、曉程 科技 、大港股份、康強電子、兆日 科技 等集體漲停。

有分析人士表示:在國家大力支持國產晶元進口替代,以及5G、人工智慧、無人駕駛等新興產業帶來需求增長的推動下,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將迎來成長拐點期,相關上市公司短期和中長期機會均十分明顯。

中航證券也表示:據海關總署1月14日公布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我國集成電路(俗稱晶元)進口額突破3000億美元,達到3120.58億美元,同比增長19.8%,市場空間巨大。

國聯證券則提出:2018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出口額均創新高,表明中國集成電路市場持續景氣,其原因首先是全球電子製造產業持續向大陸轉移,其次是資本和政策加大了扶持力度。面對3000億美元進口額,在產業資本和政策的幫助下,國內集成電路企業有望爭奪市場,特別是對於分立器件以及部分模擬電路,由於市場需求穩定、工藝製成成熟,國內企業有望快速趕上,實現國產替代。

⑦ 中芯國際AH股價大跌是怎麼回事

9月7日數據顯示,目前中芯國際AH溢價率約為255%,創上市以來新低

當地時間9月4日,有媒體報道稱,美國政府正考慮將中芯國際列入貿易黑名單。國防部本周早些時候提出了一項建議,將中芯國際列入實體清單。美國國防部發言人稱,國防部正在與其他機構合作,以確定是否對中芯國際採取行動。

消息人士則稱,美國政府正在評估中芯國際與中國軍方的關系。9月5日晚間,中芯國際發布聲明稱,任何關於「中芯國際涉軍」的報道均為不實新聞,該公司對此感到震驚和不解。

9月7日,晶元股早盤分化,龍頭股跌幅較大,中芯國際一度跌逾9%,港股市場上中芯國際一度跌近20%,目前報19.14港元。數據顯示,目前中芯國際AH溢價率約為255%,創上市以來新低

(7)晶元股票金融界擴展閱讀

中芯國際回應的具體內容

9月5日晚間,中芯國際發布聲明稱,任何關於「中芯國際涉軍」的報道均為不實新聞,該公司對此感到震驚和不解。


中芯國際稱,中芯國際作為一家同時在香港證券交易所及中國大陸A股上市的國際化運營的集成電路製造企業,公司嚴格遵守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法規,並在此基礎上一直合法依規經營;且與多個美國及國際知名的半導體設備供貨商,建立多年良好的合作關系,美國商務部多年來針對中芯國際進口采購的設備,也已經核發多件重要的出口許可。

同時,中芯國際自成立以來作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上的重要成員,客戶遍及美國、歐洲及中國大陸等世界各地,其產品及服務皆用於民用和商用,從沒有任何涉及軍事應用的經營行為,與中國軍方毫無關系。

2016年及以前,中芯國際還是經美國商務部正式認可的『最終民用廠商』(Validated End-User) ,並曾有多位美國商務部官員實地到中芯國際進行訪查。

⑧ 午評:滬指微跌創業板指漲0.94%,鋼鐵行業領漲,國產晶元概念活躍

金融界網4月22日消息 早盤A股三大股指高開並於盤初走弱翻綠,10點後市場企穩回升,滬指翻紅後震盪整理,創業板指繼續走高並一度漲超1%。

截止午間收盤,滬指跌0.05%,報3471.23點,深成指漲0.5%,報14221.71點,創業板指漲0.94%,報2944.42點。滬深兩市成交額4537億元;北向資金實際凈流出2.52億元。兩市53股漲停,5股跌停(含ST)。

行業板塊方面,鋼鐵行業、煤炭采選、有色金屬、電子元件、食品飲料等漲幅靠前,船舶製造、銀行、民航機場、工藝商品、農牧飼漁等跌幅靠前。低碳冶金、醫療美容、華為 汽車 、3D攝像頭、氮化鎵等概念板塊活躍。

無人駕駛概念再度發力,中原內配、安凱客車、小康股份、華鋒股份、華西能源漲停;

新能源車板塊活躍,銀寶山新、北特 科技 、京泉華、振邦智能漲停;

醫美概念維持熱度,奧園美谷、長江 健康 、創新醫療漲停,貝泰妮、朗姿股份等大漲;

國產晶元概念拉升,士蘭微、中晶 科技 、國星光電漲停,芯原股份、騰信股份、合眾思壯、國科微等亦有出色表現;

儲能板塊升溫,動力源漲停,盛弘股份、智光電氣、聖陽股份漲超5%;

食品飲料板塊發力,甘源食品漲停,三隻松鼠觸及漲停,良品鋪子、元祖食品、品渥食品紛紛上漲;

鋼鐵板塊拉升走高,八一鋼鐵漲停,馬鋼股份、華菱鋼鐵、鞍鋼股份等跟漲;

個股方面,一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81.78%,特一葯業連續兩日漲停;

一季度凈利潤升128.32%,杭氧股份漲停;

一季度凈利潤同比預增248%-262%,天地 科技 漲停;

一季度凈利同比增42%,上海家化一字漲停;

第一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88.02%,信捷電氣漲停;

中潛股份連續三日20%跌停,此前股東劉勇被強制平倉導致被動減持68萬股。

【機構策略】

和信投顧:滬指方向尚未明朗,因而操作上還是以謹慎小心為主,等待方向明朗之後再做抉擇,在3496-3516及以上,逢高降低倉位;反之,選擇向下,則在下方支撐區間分批低吸,但需踏准節奏,並合理控制倉位。

百瑞贏:目前看,難度依舊較大。但中期無需悲觀,總會突破的,現在需要的只是時間。操作上,因為抱團股的虹吸效應,和強不過兩天的題材輪動,所以短線操作難度加大,不太適合開新倉。對於手中已有的籌碼,可以波段操作,回落就等低吸,逢高需減倉,閑麻煩操作不好的,就耐心拿著。

東方證券:海外因為疫情反復以及漲幅過大等原因,短期股票市場出現一定波動,但無論是疫情變數還是指數漲幅,對於現階段的A股而言,都是一種優勢,國內投資者無需對這種層面的波動過度擔心,我們前期強調的海外風險,是系統性風險,而非一些短期因素的擾動;操作上,建議保持謹慎樂觀,逢低布局景氣上行的 科技 及設備製造板塊。

粵開證券:3月9日上證綜指達到3328低點,此後在3360-3500中間震盪,目前指數再次逼近上限,指數能否突破,一在於經濟增長的韌性,以及業績風險、信用風險、國際貿易風險演化情況,二在於後續一季度政治局會議對於貨幣財政政策的定調,貨幣流動性邊際收緊的情況下,內外資能否提供增量資金。

⑨ 國產晶元概念大漲 富滿電子等7股集體漲停

金融界網站23日訊 今日國產晶元概念大漲,飛利信、潤欣 科技 、光力 科技 、富滿電子、振芯 科技 、康強電子、綜藝股份漲停,國民技術、國科微、東土 科技 等漲幅靠前。

財政部、稅務總局正式發布公告,給予集成電路設計和軟體產業企業所得稅優惠。受此消息影響,集成電路板塊異動拉升,港股市場軟體股尾盤集體異動拉升。機構認為,華為事件加速了中國集成電路設計和軟體產業的發展。該板塊已經成為A股市場近期風口,在稅優政策的支持下,華為概念有關的晶元和軟體板塊有持續活躍的可能。

⑩ 收評:滬指沖高回落遇阻20日線 北向資金尾盤大幅流入

金融界網站28日訊 早盤兩市微幅低開後震盪上揚,創業板指則高開後圍繞1500點橫盤整理,滬指漲近1%收復2900點;午後券商板塊一度拉升,三大股指沖高回落,滬指盤中觸及20日線,尾盤兩市集體翻綠。

行業板塊方面, 豬肉股、種業股回暖,農牧飼漁板塊領漲兩市,敦煌種業、天馬 科技 、天山生物漲停,傲農生物觸及漲停,新五豐、正邦 科技 漲超5%;

三家科創板企業下周三首批上會,影子股華立股份、江蘇國信、搜於特、南天信息漲停;

創投概念同樣受提振大漲,蘇州高新、大眾公用、宇信 科技 、西隴化學、大唐電信、龍蟠 科技 、中元股份、飛力達、大晟文化集體漲停;

國產晶元概念沖高回落,大唐電信、智光電氣、富滿電子、朗科 科技 、江化微、匯鴻集團、力源信息漲停;

特斯拉國產Model 3本周五正式開啟預定,概念股午後爆發,威唐工業、天汽模、文燦股份集體漲停,旭升股份、保隆 科技 、上海臨港紛紛大漲

稀土永磁板塊分化,金力永磁9天7板暴漲115%,英洛華、有研新材漲停,北礦 科技 、正海磁材大漲,科力遠、盛和資源、廈門鎢業、北方稀土下跌;

工業大麻概念午前異動,晨光生物、順灝股份觸及漲停,龍津葯業、廣州浪奇、塞力斯、美晨生態等跟漲;

伴隨著市場近兩日的反彈,ST板塊在重挫後亦迎來反彈,ST銀億、*ST美麗、*ST中捷、*ST康得、*ST雛鷹等10餘股漲停;

氫能源、有色金屬、煤炭采選、油氣設服、券商信託等板塊下跌。

個股方面, 非洲豬瘟疫苗或將問世,蔚藍生物受益連續3天2板;

繼續收購中科光芯股權,躍嶺股份連續兩日漲停;

阿里網路擬35.95億元收購15%股份,千方 科技 漲停;

浪潮雲擬於科創板IPO,浪潮軟體尾盤漲停,浪潮信息大漲;

進入退市整理期,退市海潤、華澤退、眾和退連續兩日漲停,後兩者成交僅3手。

【機構策略】

山西證券:短期看,市場恐慌現象已經顯著改善,但市場熱度明顯降低,由於後期仍具備較強不確定性,市場整體仍將維持弱勢格局,當前仍未到加倉抄底階段。策略上仍需謹慎,控制倉位,底倉配置基本面扎實、政策優待、更具業績改善確定性、具備對沖風險因子的板塊,高風險偏好投資者也可考慮小倉位、左側介入中小盤 科技 高彈性品種的超跌反彈行情。

聯訊證券:市場調整會是未來一段時間的主旋律,很可能會貫穿整個二季度。由於同時受到外圍擾動增加、政策節奏變化、通脹將臨高點及企業盈利還未徹底拐頭的壓制,市場的調整很可能會呈現波動劇烈、分化大的特點。預計滬指大概率會處在2730點-3050點的區間內調整。

中信證券:上證2800點是預警線,在政策積極的預期管理下,A股有「政策底」。以底線思維看A股的底線,當前依然是戰略配置的窗口,展望未來幾個月,市場向下空間要明顯小於向上空間。

新時代證券:這一次調整是牛市初段的大休整,不會改變熊轉牛的大格局。從幅度上來看,比較充分,但時間上可能還不夠充分,所以市場未來一段時間依然處在休整的狀態,只是速度可能會變慢,甚至不排除震盪式休整。三季度開始,市場將會重新進入上漲趨勢。至於休整的方式,最樂觀的情況是出現類似2005年的情形。2005年牛市第一階段中,政策(股權分置改革、匯改)、利率環境(下行)、經濟預期(領先指標見底),所有的大邏輯都很好。2005年6月到9月,股市進入了第一波上漲。但是隨後利率下行趨勢放緩、上市公司財報欠佳等因素出現,市場出現了季度級別的調整,之後隨著經濟進一步改善,2006年股市迎來了更猛烈的上漲。

金融界網站投資工具箱:

必讀資訊: 早盤內參 24小時要聞滾動 24小時上市公司新聞速遞

題材寶典: 機會早知道 概念板塊大全

漲跌停面面觀: 漲跌停溫度計 漲跌停原因揭秘

白馬追蹤: 業績預告 預披露時間 高送轉個股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