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類別 » 交銀施羅德醫葯創新股票基金經理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交銀施羅德醫葯創新股票基金經理

發布時間: 2023-01-16 03:39:36

『壹』 交銀施羅德田彧龍:熱愛時代,擁抱變化

導讀:過去幾年,伴隨著良好的公司文化,前瞻的研究以及優異的中長期業績,交銀施羅德已經成長為國內一線的主動管理投研團隊。在這個團隊中,不僅有明星基金經理「三劍客」:王崇、何帥、楊浩,也有一批快速成長起來的年輕基金經理。田彧龍,就是交銀新一代基金經理中的佼佼者。

早在2015年我就認識了田彧龍,當時對他最深刻的印象是極度聰明,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在他成為基金經理之後,能夠更深刻的看到田彧龍的學習能力。計算機行業出身的田彧龍,已經不再是一個 科技 股的基金經理,他把能力圈擴大到了大消費領域,並且通過理解消費提升自己對 科技 成長股的認知。

田彧龍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對於新鮮事物有很強的敏感性,而且善於通過用戶體驗來理解變化背後的本質。田彧龍認為, 科技 股投資最甜蜜的是0到1,爆發力很大,但是1到N的道路可能充滿了坎坷。變化是 科技 的雙刃劍,變化帶來爆發力也意味著難以構成很強的護城河。相反,消費行業最甜蜜的是1到N,企業的護城河會越來越強,獲得市場份額的提高。

作為一名年輕的基金經理,田彧龍不斷在擴大自己的能力圈,無論是管理的容量,對回撤的控制,還是投研效率的提高。當然,更重要的是對新鮮事物和變化的那種熱情,這種熱情能夠在訪談中有很強的感受。

以下,我們先分享一些來自田彧龍的投資「金句」:

1.我從來沒有把自己定位一個狹義的 科技 股基金經理,更多是一個成長股基金經理

2. 科技 股的1到N往往充滿著不確定性,在這個過程中經常會帶來護城河的下降,競爭格局的惡化。但是消費品的1到N,卻很甜蜜,正好和 科技 股相反,帶來的是競爭格局的優化

3.我們的投資要為將來的注冊製做准備,誰能更好適應,誰就能勝出

4.我的一個老領導跟我說過,投資最重要的是應對,而不是預判

5.我覺得基金經理占據了這個行業大多數人的光環,許多投資成果要感謝研究部的力量。注冊制下,公募的競爭,未來更多的是團隊的比拼,而非個人

6.我選擇 科技 股,會把中觀產業趨勢放在第一位,在一個好的產業趨勢下面,再去選擇好的公司

7.研究消費品,必須要研究消費者心理

8.這兩年消費品最大的變化來自新產品和新渠道的融合

9.投資消費品,0到1、1到2、2到3的階段不投都沒有關系,關鍵是在3到N的階段敢不敢重倉。0到1的機會,更多來自勤奮和前瞻。但是抓住3到N的機會,更多來自深刻的理解能力

科技 把握0到1,消費享受1到N

朱昂:之前有許多成長股基金經理都對你評價很高,終於有機會能和你聊聊投資,要不說說你過去一年的一些感悟?

田彧龍 說實話,我覺得自己的投資年限不夠長,許多框架並不算特別成熟,倒是有一些感悟可以分享一下。我入行是看TMT的,過去組合裡面的 科技 投資風格也很鮮明。但是去年開始,我在組合裡面增加了消費和醫葯,把自己的能力圈進行拓展。

我的想法很簡單, 從來沒有把自己定位一個狹義的 科技 股基金經理,更多是一個成長股基金經理。 我看了消費品之後,也幫助我了解到 科技 股投資好和不好的一面。更何況,能力圈拓展之後,能夠有效控制來自 科技 投資的回撤。

科技 股的1到N往往充滿著不確定性, 在這個過程中經常會帶來護城河的下降,競爭格局的惡化。但是消費品的1到N,正好和 科技 股相反,帶來的是競爭格局的優化, 我今年買了一個食品供應鏈的龍頭企業,就屬於消費品的1到N。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僅是品牌不斷深入人心,渠道不斷完善,綜合成本也在不斷下降,和競爭對手之間的差距可以說是越拉越大。

科技 投資的魅力是,技術路線很多,創新很多,爆發力很足。有些企業看準了一個技術路線,吃到了從0到1的紅利,這個過程是非常迅速的。但是在從1到N的過程中,如果護城河和商業模式沒有那麼強,就會有許多競爭對手進入,這個時候一定要保持警惕。有些從0到1獲得成功的公司,可能會在這個過程中,行業地位倒退回去,這是和消費品投資完全不同的。

其次,我發現消費裡面很多公司的研究框架,和我看 科技 股是完全一致的。比如說我買的一些消費品,也是從一個大的創新出發。我們看到餐飲行業的供應鏈出現改變,許多餐廳的後廚不再從原材料開始做起,而是有其他人提供配送,餐廳直接炒一炒就行了。我還在研究無糖飲料、盲盒、潮玩等,這些新消費研究的方法論和 科技 股完全一樣。不同的是,當消費品從1到N的過程中,是很甜蜜的。

大家經常會說某些消費品公司的天花板很高很遠,未來大概率就只有這幾家能做成,這個在 科技 股投資裡面很少聽到,因為許多 科技 行業是要降價的,天花板就很容易算出來。 消費品恰恰相反,就算沒有量的增長,還能依靠提價。

做 科技 股投資還要特別前瞻,財報上的變化經常是滯後的。看著財報變化再做 科技 股投資的買入或者賣出,可能並不是特別適用,許多 科技 股在財報還沒有發生變化的時候,其實競爭格局已經惡化了。

朱昂:非常有意思,過去一年多你做了不少思考?

田彧龍 我還在思考另一個問題: 要為注冊製做准備。 伴隨著A股不斷擴容,以後我們覆蓋的公司數量會變得越來越多,那麼對今天的投資模式會帶來挑戰。

一個是變得像香港市場那樣,會有大量的公司被邊緣化。雖然會有一些公司定價錯誤,但是逐個去尋找效率太低。所以我今年引入一些量化手段幫助我從財務指標進行篩選。每一個行業的財務指標是不一樣的,要把不同行業的核心驅動力找出來,進行個性化的篩選。通過量化工具篩選出來後,我們再進一步研究這家公司。這也是我從我們一位優秀的同事身上學到的,在交銀,身邊的同事們都是寶藏,大家很樂於分享。

我覺得未來10年會成為主動權益投資的黃金10年,這裡面不同基金公司的投研能力也會有所分化。

客觀尊重 科技 投資的產業趨勢

朱昂:之前看你的直播講過,買 科技 股產業趨勢第一,商業模式第二,公司質地第三,這點和許多人把公司質地放在第一不太一樣,能否具體講講?

田彧龍 我覺得投資中的心態比年齡更重要,一定要有一種弱者心態。 我的一個老領導跟我說過,投資最重要的是應對,而不是預判, 我覺得這點非常對。若總是能預判 科技 的趨勢,早晚會看錯。

這就是為什麼產業趨勢對 科技 股投資那麼重要,我們要尊重產業趨勢,不能去逆產業趨勢。在頂級的產業趨勢裡面,真正受益的公司也不會特別多,我們把這些公司買到量就行了。我最終買的還是公司,不是行業,再看好一個產業趨勢也不會在這個賽道裡面買太多。

在我的投資中,我認為 科技 行業很難「躺贏」,需要不斷去跟蹤變化,不能過於主觀。比如說當年我們研究消費電子的時候,把音箱、耳機、AR/VR、智能機器人都研究過。 最後看到哪個產業趨勢起來了,我們就買哪個;哪個產業趨勢不行了,我們就賣掉。 我每一次買一個 科技 股,都會把這個公司的不同發展階段標注出來,知道公司在0、1、2、3、N的位置分別在哪裡,這些問題在買入的時候就想好。每當公司達到了某個階段,我再去思考接下來要怎麼操作,競爭格局,市場容量跟我們買入的時候想的到底一樣不一樣。

我覺得基金經理占據了這個行業大多數人的光環,其實我們都占據了團隊的優勢,許多投資成果來自研究部的力量。 特別是在公募基金這樣一個看排名的大環境下,每年都要做得比較好,真的非常依靠團隊。這一點我覺得交銀施羅德做得很好,在培養人上面很擅長。

朱昂:我看到進入2020年之後,你的組合在降低 科技 股的配置,這是為什麼?

田彧龍 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確實是不少 科技 股估值偏高。不少 科技 股通過創新獲得比較好的利潤之後,就會面臨越來越多的競爭,這在 科技 股裡面並不罕見。第二個原因,確實是華為事件在影響整個下游的需求。華為到最後走向怎麼樣,我覺得可能是「危中有機」,這裡面還是有比較大的不確定性。

關於 科技 股,我去年總結了三個最好的方向:半導體、雲計算、5G後周期。目前看,半導體不僅估值貴了,而且下游需求因為華為事件遇到了一些問題。雲計算屬於 科技 股裡面有消費特徵的,商業模式非常好,海外也有一批很優秀的公司。這裡面過去最大的問題是缺少好公司。A股最早一批 科技 公司更多是一種項目制的企業。好消息是,隨著上市公司數量越來越多,有更多的優秀標的會上市。特別是我接下來要發的新產品能夠投港股,在港股有一批真正優秀的軟體公司。

事實上我還是用原來的成長股框架在做投資,只是把這套框架跨越到了消費品領域,這樣在 科技 股估值較高或者有系統性風險的時候,能夠找到其他投資機會, 避免組合因為系統性風險出現較大回撤。只是說在 科技 股投資中,我會更加偏向0到1的機會,在消費醫葯中,我會更加偏向1到N的機會。因為消費的1到N往往是競爭格局優化,而 科技 恰恰相反。

朱昂:你怎麼看 科技 股中的管理層,比如說某消費電子龍頭能長大,因為有非常優秀的管理層,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田彧龍 優秀的管理層固然很重要,也有不少人因為對於管理層的信任,在這家公司上長期持有賺了好幾倍。我的觀點是,在 科技 股投資上不能完全依賴優秀的管理層,因為再優秀的管理層在 科技 趨勢面前也有可能犯錯。 我會把公司分成不同的階段,在不同階段對公司進行驗證,跟蹤行業競爭格局的變化。 這么做或許會比長期持有辛苦一些,但能夠降低不確定性風險。

我開個玩笑,如果有人告訴你明天沒人去買某品牌的醬油了,你肯定是不相信的。但是如果有人說,某 科技 企業丟了個大訂單,你或許不會那麼驚訝。這就是 科技 和消費的不同, 科技 從0到1的過程很刺激,但是企業經營的波動性更大。

這也是為什麼我做 科技 股投資,把產業趨勢放在第一位。 我選擇 科技 股,會把中觀產業趨勢放在第一位,在一個好的產業趨勢下面,再去選擇好的公司。

通過體驗發現身邊的投資機會

朱昂:從你買的消費品來看,即便是1到N的品種,也都是一些新消費?

田彧龍 我比較喜歡通過自己體驗去感受變化,無論是 科技 的變化還是消費的變化,這樣能夠套用我原來在 科技 股的投資框架。這段時間,我還研究了元気森林這樣的非上市公司。這個公司對於把握消費者心理做得非常好,產品包裝成日系,而且還是無糖。我們看到,這個價位的無糖飲料確實需求很大,元氣森林做了以後,一大批公司都要進入這個價格帶的無糖飲料。

我為了研究潮玩,最近還買了一雙潮流運動鞋,加了潮玩的微信群。通過自己體驗和接觸,了解消費者的心理。我認為現在看消費的研究員,最好有看傳媒的背景,反之亦然。 這兩年消費品最大的變化來自新產品和新渠道的融合。 許多新消費品都是通過互聯網渠道迅速打開知名度。研究新型消費品,可能要經常刷抖音等新型渠道。

還有最近很火的潮玩盲盒,我也研究了一下商業模式,發現真的很好。本質上,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潮玩盲盒都是非常類似的商業模式。只是OFO的投資很重,盈利能力比較差。共享充電寶投資不需要那麼重,盈利能力比較強。而潮玩盲盒的數據看到,產品的周轉率很高。不過這裡面的潛在風險是,既然盈利那麼強,一定會有競爭對手進入這個領域。

我有一個很敬佩的前輩,對於消費品投資給我很大的啟發。他告訴我, 研究消費品,必須要研究消費者心理, 先把這些消費者心理的書籍好好看一遍。 投資消費品,0到1、1到2、2到3的階段不投都沒有關系,關鍵是在3到N的階段敢不敢重倉, 這是真正體現消費品投資水平的時候。我覺得發現0到1的機會,更多來自勤奮和前瞻。但是抓住3到N的機會,更多來自深刻的理解能力。

朱昂:通過把大消費納入到你的投資框架,不僅僅能控制回撤,也提高了你管理的規模容量?

田彧龍 是的,而且消費品的1到N階段是越來越輕松的,而 科技 股的0到1階段又很讓人興奮。這兩年成長股有兩大引擎,一個是國產化,包括 科技 醫葯都是受益於國產率的提高,獲得了成長的機會;另一個是集中度提高,比如說消費建材不少公司就是受益於這種機會。

我在研究消費品的時候,也發現重大突發事件對於公司的考驗很重要。 我們看到美國和日本的消費品,為什麼有些公司是老大,有些公司是老二?這裡面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公司發展階段中,遇到一次重大的事件,不同公司做出的選擇對之後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比如說今年的疫情,有些消費品公司選擇補貼下游,有些消費品公司選擇減少庫存。那麼這一次重大選擇之後,公司之間拉開的差距就可能再也拉不回來了。

朱昂:我看到你的組合裡面,有一些餐飲供應鏈的公司?

田彧龍 整個餐飲都在往更加工業化的方向發展, 有一句話很有意思:這世界上任何東西,都值得用冷凍技術重新做一遍。這個產業趨勢非常好,在疫情出現後,這類工業化的速凍食品已經放量了。

有一次我們去調研行業里的公司,在實驗室吃了一頓很有意思的午飯,想吃什麼都能通過事先冷凍後的半成品加熱一下就可以吃了,味道也還不錯。我覺得這個趨勢的天花板很高,變化也是循序漸進的,賽道裡面的優秀公司都在進入一個甜蜜點。

朱昂:你是 科技 股研究達人,能否談談對新能源車的看法?

田彧龍 特斯拉和其他 汽車 公司相比,有一個重要的差別:特斯拉是一家軟體公司, 和微軟谷歌是一樣的。我之前去海外調研日本 汽車 巨頭,他們都看不上特斯拉,事實上競爭對手並不理解特斯拉的內核是一家軟體企業。

我研究過代表新能源車的國產化,他們並不是按照傳統 汽車 的模型給供應商做,而是像軟體公司一樣快速迭代不斷給供應商提出新的要求和想法。這也是為什麼特斯拉更多地在中國找到願意提供服務的廠商,用敏捷的軟體開發思路和特斯拉一起做迭代。從這個角度就能理解,為什麼它的估值會遠高於傳統 汽車 廠商。

朱昂:那麼當下的市場中,你看好什麼方向?

消費成長方面,我覺得年輕人的潮玩肯定是很好的方向,還有類似於元気森林這樣的 健康 飲料,能夠滿足消費者的一種心理。消費裡面還有一個方向,就是受益於三四線比較高的可支配收入。三四線城市由於房價比較低,大家的可支配收入比較高,加上類似於抖音這樣的新渠道,你會發現三四線人口的消費能力也很強。就像前面說的,消費品要從消費者心理角度出發,不能過於死板的去看美國和日本的消費品 歷史 。

在醫葯成長股裡面,是能夠持續找到不同的投資機會。 醫葯的魅力在於,這個行業中什麼類型的公司都有。 有些創新葯的公司我可能看不太透徹,但依然可以買一些醫葯裡面偏消費類的公司。醫葯裡面還有一些偏 科技 屬性的公司,類似於創新器械等,也是我中長期比較看好的。

朱昂:在你的成長經歷中,有什麼飛躍點或者突變點嗎?

田彧龍 我覺得是2015年那一輪牛熊,對我的影響比較大。我是2014年進入交銀施羅德看計算機行業的,當時還沒有真正對研究入門,對研究的行業也曾產生過不成熟的想法。

好處是,看了那麼多公司漲上去之後又跌下來,讓我真正去反思,形成一個相對成熟的研究框架。之後在 科技 板塊不好的時候,我們公司依然從中找到了具有Alpha特徵的公司,那個階段對自己是一個飛躍。

第二個飛躍點是去年做了投資之後,我開始將視野擴大到了消費領域。通過理解消費行業,我對 科技 投資的理解也上了一個台階。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入行就能看計算機這個行業。這個行業變化很多,讓我對許多變化非常敏感。 能夠在交銀施羅德入行,更是一件最幸運的事情。 公司的價值觀很正,領導也對我們的成長很包容,給了我們很大的成長空間。在公司,不僅能收獲知識,享受快樂,還能與持有人一起成長,這都讓我對這份工作充滿干勁。

『貳』 交銀施羅德首席基金經理唐倩離職 年內換東家基金經理已破百

7月28日,交銀施羅德基金首席基金經理唐倩正式宣布離職。至此,2018年以來,已有108位基金經理離職。

根據當天發布的《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關於交銀施羅德穩健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經理變更的公告》,唐倩因「個人原因」,於7月28日離任該產品基金經理,且沒有轉任該公司其他工作崗位,並已按規定在中國基金業協會辦理注銷手續。

在此前的7月4日,交銀穩健配置基金已增聘了新的基金經理。為交銀藍籌混合基金現任基金經理陳孜鐸,陳孜鐸管理的交銀藍籌混合2017年的業績為17.57%。

18年從業經驗,管理過2隻基金均取得正收益

唐倩此前管理的交銀穩健配置基金在2017年取得不俗的業績,全年投資收益達55.25%,為2017年權益類基金經理女狀元。

不過,2018年以來,交銀穩健配置基金的表現不及2017年那麼突出,截至7月27日的收益為-6.8%,在同類基金中排名中游。

在交銀施羅德基金的公司網站上,7月19日發布的關於投研團隊的介紹中,唐倩為該公司首席基金經理、交銀施羅德穩健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經理。

唐倩已有18年證券投資從業經歷,華東師范大學金融學碩士。2000年至2004年任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分析師;2004年至2006年任中銀國際有限公司分析師;2006年至2007年任香港雷曼兄弟證券公司研究員;2007年至2013年於上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任研究部總監、基金經理,其中2011年4月28日至2013年7月8日擔任上投摩根成長先鋒基金經理。2013年7月加入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曾任權益部副總經理、首席基金經理。2013年12月12日起擔任交銀施羅德穩健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經理。

唐倩個人資料

在唐倩的公募基金經理生涯中,她管理的兩只產品都取得了正收益。分別為,2011年4月到2013年7月期間,上投摩根成長先鋒基金獲得了14.12%的收益;2013年12月到2018年7月期間,交銀穩健配置基金共計獲得了112.25%的收益。

唐倩管理的2隻基金歷史業績

不過,唐倩在兩家基金公司任職期間都只管理了一隻基金,這與許多業績不錯的基金經理,管理好幾只基金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018年已有108位基金經理離職

關於唐倩離職後的去向,此前業內有傳聞稱其將轉投私募基金公司。

近年來,公募基金經理的離職率始終保持在每年10%左右。僅2018年1月1日至7月28日,已有108位公募基金經理離職。這一數據和2017年同期的97位相比,有小幅提升。

其中,63家基金公司有基金經理離職,工銀瑞信基金和光大保德信基金均有5人離職,人數居多。

從基金公司發布的離職原因看,「個人原因」成為大多數基金經理離職最體面的理由。不過,業內人士認為,在較為疲軟的市場行情下,業績不佳或是他們離職的真正原因。

一改牛市期間集體轉私的風格,如今基金經理跳槽更多在公募行業內重新選擇。如2018年1月從華安基金離職的基金經理牛勇,之後加入了華泰柏瑞基金,並自5月起擔任華泰柏瑞盛世中國基金的基金經理。

一些明星基金經理離職後,下一站亦是公募基金。比如匯豐晉信基金丘棟榮加盟的是一家新成立的公募基金公司中庚基金,該公司6月初已經獲得證監會核准設立,成為年內第三家新成立的公募基金公司之一。興全基金副總經理傅鵬博離職後,選擇的是與前東證資管董事長陳光明攜手創業,籌備設立睿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這可以看出,機制更為靈活的公募基金公司成為優秀基金經理繼「奔私」之後的另一種創業選擇。

『叄』 袁巴元被交銀施羅德成長股票證券投資基金憑為基金經理

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經研究決定,增聘袁巴元為交銀施羅德成長股票證券投資基金基金經理。

上述事項已在中國證券業協會完成注冊登記手續,並報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上海證券監管局備案。

附:袁巴元先生簡歷

袁巴元先生,復旦大學博士、CFA,8年證券、基金從業經驗。2002年7月起先後在申銀萬國證券投資總部擔任投資經理、投資策劃部負責人,信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擔任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基金經理等職,目前擔任交銀施羅德權益投資部總經理助理。從未被監管機構予以行政處罰或採取行政監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