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股票型基金怎麼選擇,股票型基金的投資策略
基金有著集合理財,不用管理、預期收益高等優勢,受到廣大白領階層的喜愛,但是受專業知識的限制,不少投資者在投資股票型基金過程中,往往是看得眼花繚亂,這個基金看著也不錯,那個基金貌似也不錯,股票型基金怎麼選擇,卻缺乏自己獨立的判斷,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股票型基金的投資策略。股票型基金不同於債券型和貨幣型基金,它是屬於權益類基金,業績具有很大的波動性,基金的歷史以往業績往往具有很強的參考下,它能反映基金在過去的運行中,所取得的業績,如果預期收益穩定,對基金的未來具有很強的參考意義。
2、基金經理
基金經理是基金的大腦和中樞,他的投資水平高低往往對基金的業績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查看基金經理時,一方面重點關注基金經理的從業經驗,是否豐富,在某個行業或細分領域有沒有獨特的建樹,另一方面查看基金經理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歷史業績和預期收益率曲線是否平滑,回撤率有多少等。
3、投研能力
基金的管理是一個整體團隊運行,投研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決定基金的業績,關注投研團隊中核心成員的歷史水平,業界認可度和業界口碑。
簡單來講,對於新基民,在選擇基金的時候,需要重點關注以上三個要點,這三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投資的最終預期收益,權益投資,不可不認真挑選。溫馨提示: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⑵ 債券投資的原則和策略
債券投資的原則和策略2017
投資債券既要獲得收益,又要控制風險,因此,根據債券收益性、安全性、流動性的特點。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債券投資的原則和策略的知識,歡迎閱讀。
1、收益性原則
不同種類的債券收益大小不同,投資者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例如國債是以政府的稅收作擔保的,具有充分安全的償付保證,一般認為是沒有風險的投資;而企業債券則存在著能否按時償付本息的風險,作為對這種風險的報酬,企業債券的收益性必然要比政府債券高。當然,實際收益情況還要考慮稅收成本。
2、安全性原則
投資債券相對於其它投資工具要安全得多,但這僅僅是相對的,其安全性問題依然存在,因為經濟環境有變、經營狀況有變、債券發行人的資信等級也不是一成不變。因此,投資債券還應考慮不同債券投資的安全性。例如,就政府債券和企業債券而言,政府債券的安全性是絕對高的,企業債券則有時面臨違約的風險,尤其企業經營不善甚至倒閉時,償還全部本息的可能性不大,企業債券的安全性不如政府債券。對抵押債券和無抵押債券來說,有抵押品作償債的最後擔保,其安全性就相對要高一些。
3、流動性原則
債券的流動性強意味著能夠以較快的速度將債券兌換成貨幣,同時債券價值在兌換成貨幣後不因過高的費用而受損,否則,意味著債券的流動性差。影響債券流動性的主要因素是債券的期限,期限越長,流動性越弱,期限越短,流動性越強。另外,不同類型債券的流動性也不同。如國債、金融債,在發行後就可以上市轉讓,故流動性強,企業債券的流動性則相對較差。目前,我國的企業債發行後再到交易所申請上市,債券是否上市的流動性差別很大,上市前後債券的流動性差別很大,上市後債券的流動性還受到該債券發行主體資信情況的影響。
而在債券投資的具體操作中,投資者應考慮影響債券收益的各種因素,在債券種類、債券期限、債券收益率(不同券種)和投資組合方面作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根據投資目的`的不同,個人投資者的債券投資方法可分為以下三種:
(1)完全消極投資(購買持有法),即投資者購買債券的目的是儲蓄,獲取較穩定的投資利息。這類投資者往往不是沒有時間對債券投資進行分析和關注,就是對債券和市場基本沒有認識,其投資方法就是購買一定的債券,並一直持有到期,獲得定期支付的利息收入。適合這類投資者投資的債券有憑證式國債、記賬式國債和資信較好的企業債。如果資金不是非常充裕,這類投資者購買的最好是容易變現的記賬式國債和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企業債。這種投資方法風險較小,收益率波動性較小。
(2)完全主動投資,即投資者投資債券的目的是獲取市場波動所引起價格波動帶來的收益。這類投資者對債券和市場有較深的認識,屬於比較專業的投資者,對市場和個券走勢有較強的預測能力,其投資方法是在對市場和個券作出判斷和預測後,採取“低買高賣”的手法進行債券買賣。如預計未來債券價格(凈價,下同)上漲,則買入債券等到價格上漲後賣出;如預計未來債券價格下跌,則將手中持有的該債券出售,並在價格下跌時再購入債券。這種投資方法債券投資收益較高,但也面臨較高的波動性風險。
(3)部分主動投資,即投資者購買債券的目的主要是獲取利息,但同時把握價格波動的機會獲取收益。這類投資者對債券和市場有一定的認識,但對債券市場關注和分析的時間有限,其投資方法就是買入債券,並在債券價格上漲時將債券賣出獲取差價收入;如債券價格沒有上漲,則持有到期獲取利息收入。該投資方法下債券投資的風險和預期收益高於完全消極投資,但低於完全積極投資。
投資債券以避險:
資本市場中有兩個主要的投資工具:一個是股票,另一個則是債券。相比股票的上下波動,債券有一個地板價,即持有到期的價格,尤其是對國債等有政府擔保的品種,風險小,收益穩定,所以債券又叫固定收益券。在國外,債券的投資比起股票市場更為有聲有色,並且由於有較多的公司債品種,收益也不一定就比股票低。當然,此類公司債的風險也大。而在國內,由於債券市場仍不夠大,債券品種也較少,因此,始終無法發揮其真正的功能。
目前在國內的債券市場上,主要有政府債券(國債)、金融債券及公司債券三類。其中,政府債券由政府擔保發行,質量最高,風險最小,但相應地收益也較小。而金融債券主要由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發行(不對個人出售)。公司債則由一些大型國有企業發行,80%以上由銀行做不可撤銷的連帶擔保,風險也較小。
一般投資人可到承銷的銀行購買憑證式國債和記賬式國債(很少幾只),或通過證券商買掛牌的國債。許多人對債券投資的收益,只知道可賺取固定的本金和利息,並認為債券的價格應是固定的。事實上,“債券的價格是固定的”這種說法,指的是債券的面額,也就是債券初次發行時的票面金額,如1000元(國內稱十張)。等到債券進入二級市場流通買賣之後,債券的買賣價格就會因利率的變動、市場供需面而發生變化,出現上漲或下跌的情形,從而與面額產生一定差異。
至於債券的買賣價格為什麼會因利率而變動,則是因為債券的票面利率(付息的依據)是根據發行時的市場利率水平制定的。市場利率高時,發行的債券利率就較高;利率下降時,債券的利率也會跟著調低。但這只是針對新發行的債券而言,對已經發行並且在市場上流通的舊債券(當然是指未到期的債券)來講,如果利率上漲,那麼新發行的債券所可以領取的利息就比舊債券多(假定面額都一樣),所以舊債券就比新債券不值錢,如果要脫手求現,勢必得降價求售,才能賣掉。相反的,若利率下降,舊債券因利息多,價格就會上揚。所以,債券的價格與利率走勢正好相反。利率上揚,債券價格下跌;利率下跌,債券價格便會上漲。所以,利率和債券價格是一個反向關聯的關系。
舉例來說,面額同樣是1000元的債券,利率10%的債券每年可收100元的利息,利率若降為8%,則只能領取80元利息,所以舊債券若要脫手,應有1250元的價值。所以說,投資債券除可收息外,當市場利率變動時還可賺差價。而且國債的收入是免稅的,比起存銀行要交20%的利息稅來,又勝一籌。
當然,很多投資人覺得債券雖然安全,收益又可免稅,但不一定了解它什麼時間發行,哪裡可以買到,而且也不知道如何根據市場利率甚至供求的變化進行操作。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去了解一下債券基金,將具體的操作讓那些債券專家來完成,而自己只要做好准備將資產的多少部分放入債券投資的決定就好了。
中小投資者國債投資策略:
根據國際經驗,國債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其持有結構將向機構集中。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債市場的機構化是一個必然的過程。現在國債存量最大的銀行間市場,其託管國債占總量的90%以上,就是一個純粹的機構市場。相比之下,交易所國債市場尚擁有眾多的中小投資者,是中小投資者在憑證式國債以外又一投資國債的途徑。由於流通國債收益率高於憑證式國債,因而受到了許多中小投資者的青睞。因該市場的流動性較好,機構投資者也重兵駐扎。1997年至今,國債發行的重點轉向銀行間市場,交易所市場的規模止步不前,現券日益稀缺。隨著證券投資基金的迅速發展,機構占據了更多的市場份額,交易更多地表現為機構投資者間的搏弈。自去年以來,市場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
一、現券間的期限與收益率不對稱根據傳統投資理論,因到期風險的制約,剩餘期限較長的國債品種,其收益率應較高,以補償其較高的到期風險;反之亦然。這樣,現券的剩餘期限與收益率呈正相關關系,各現券按照剩餘期限,收益率對稱排列,這也符合有效市場的原則。機構參與的深入,已經打破了這種傳統格局,如剩餘期限較短的696和9704券,收益率大大高於9905和9908等品種。
二、短線操作的難度增加難度增加的首要因素是基於現券間的期限與收益率不對稱,傳統的根據收益率選擇券種的教條幾乎不再發揮作用。現券的走勢及其收益率變化,與機構的偏好息息相關。
國債作為一種固定收益證券,其總的趨勢是價格向到期兌付值靠攏。過去幾年因連續降息,靠攏過程實際成為單邊上漲。近年因未來利率走勢的不確定性,加上國際市場的影響,現券單邊上漲的現象已經消失,走勢更多地受到資金面、周邊市場等因素的制約。同時,由於基準利率保持穩定,現券的波動幅度較小,也給中小投資者增加了難度。
三、浮動利率國債出現從目前浮動利率國債的設計看,它是為機構投資者量身定做的一個品種。把握浮動利率國債的走勢,不但需要預期未來相當長時期內的利率走勢,而且對當前利率的變化要有足夠的敏感。浮動利率國債收益率的計算也沒有統一的標准,這對中小投資者的投資技巧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
面對機構投資者在資金、信息等方面的優勢,中小投資者並不是無能為力。若能夠掌握一些必要的投資策略,也能夠在新的市場形勢下獲取一定的收益。它們包括:
分析機構投資者的操作特點。機構投資者有一定的利潤壓力,國債的自然增長並不能滿足其胃口。因此他們必然會利用各種機會,製造局部行情,以至於部分現券的收益率同其期限不對稱,中小投資者應該充分抓住這些機會。如果股票市場追漲殺跌還有部分理由的話,國債市場則應該逢跌勇於買進,逢漲勇於出手,因為國債的價格是總體向上的。也正因為這個原因,走勢活躍的國債品種,在經過一波炒作後,仍有再次炒作的可能。機構投資者的出貨無非是機構間籌碼的轉移,而不表現為股票市場籌碼從機構到散戶的集中到分散。由於國債一二級市場間並不存在股票一二級市場的價差,中小投資者可以較為精確地掌握機構投資者的成本。如果市場價位在機構投資者成本以下,機構投資者進入時間又較長,付出了較多的成本,則投資者可以放心進入,如2000年記帳式10期國債(代碼010010)。
其次,緊跟市場熱點,堅持中線投資。目前的現券品種,大部分缺乏長期投資價值,但中小投資者的交易成本較高,不可能頻繁從事短線操作。比較可行的策略是,緊跟市場熱點,堅持中線投資。一種券種的活躍,往往意味著主力機構中線以上投資策略的實施,市場熱點將保持一段時間,不會輕易消失,中小投資者可以積極參與。另外,創新品種如浮動利率國債因擁有一定的題材,容易受到機構的關注,也往往會帶來較好的中線收益。
;⑶ 債券投資策略有哪些
百姓生活中接觸的理財產品不少都會投資到債券市場,債券基金、公募基金、信託、資產池、私募基金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債券投資。債券投資產品琳琅滿目,產品組合策略最終取決於投資者的投資目標。下面由我為你分享債券投資策略有哪些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債券投資策略
保值策略
對於追求本金安全及流動性需求的投資者,債券是不錯的產品。在清償順位里,債權優先於股權,因此在遭遇違約時,債券具有優先求償權,這使得債券投資的保值作用尤為突出。如果還需要兼顧流動性需求,以下固定收益類債券可供參考。
1、貨幣基金。貨幣基金我們耳熟能詳,以安全和高流動性著稱。是隨時變現和保值需求客戶的必備工具。另外貨幣基金利率變化相對銀行超短期理財利率變化更加敏感。
2、國債。在老百姓心裡,中國國債有中國政府的信用做背書,比銀行儲蓄存款還靠譜。中國國債分一、三、五、十年期,分為憑證式、電子式、計帳式國債。美國國債的貼現債券以短期為主,有4個期限:4周、3個月、6個月和一年,發行頻率按周和月發行。同時持有本幣和美元國債,不僅可以做好期限配對,還有對沖匯率風險。
3、投資高等級債券。高等級債券價格透明、流動性也比較高。如果不想花時間研究,那就找出受周期影響小、有硬資產的3A債券買吧。
固定現金流需求
以退休投資為目標的年長客戶,投資時通常會考慮固定現金流收入,即獲取當期收益。一般情況下中國債券每年付息一次,美國息票債券通常半年付息一次,這都會產生現金流收入。選擇票面利率相對較高的債券是獲得現金流的最佳辦法。
參與國際債券市場投資
考慮到全球經濟相互滲透,金融危機爆發時的全球危機,我們從一些國家債務危機明白國家風險也成為一個重要的風險因素。我們投資風險需求利用國際工具來分散。
1、 選擇與外匯風險相關的對沖基金。
2、 選擇單一國家、發達國家、新興市場基金投資。例如,一個投資者如果看好某個新興市場的貨幣,希望獲得風險敞口,那麼可以通過購買該國貨幣計價的債券。
3、 持有本幣、美元計價債券。比如投資者在購買他國貨幣計價的債券時,會面臨著該國貨幣波動的風險。這時候又可以反過來,購買本幣或美元計價的債券,來提升投資組合的抗風險能力。通常,人們都喜歡將美元計價的債券做風險規避。
通過曲線久期調整債券策略
前期我們有學習到久期,10年以內期限的投資組合,收益率曲線陡峭的表示投資組合表現較好,組合可以繼續持有;或曲線平坦,表示投資組合走差,需要調整策略。 10-30期間的投資組合,曲線平坦表示投資組合走勢優良;曲線一旦變得陡峭,代表組合也需要調整。
風險分散
購買債券,不等於分散風險。只有迴避了債券投資中風險因子,做好投資組合,才能真正做到風險分散。這些我們不得不忽視的風險因子有流動性、波動性、久期、信用等等。
1、 投資不易受經濟周期波動影響的行業的債券。這些行業包括公用事業、醫療衛生、教育、保健等等。這些行業通常屬於剛需行業。
2、 購買抗通脹債券。比如美國通貨膨脹保護國債就可以幫助投資者抵消通脹帶來的損失,以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的比例給予投資者補償。
3、 購買信用違約互換。
4、 通過購買期權,對沖利率風險。
做好負債資產規劃
對於機構投資者來說,每筆投資資金要做好未來到期款項支付計劃。比如,養老基金需要做好每年養老支出預算和投資期限匹配。同樣,個人投資者在投資組合構造時,也考慮子女教育、置房計劃、養老費用等等未來現金流支出。
1、通常情況下購買一系列不同剩餘期限的債券,是用來控制未來現金流收入的常用方法之一。比如,投資者購買5年後到期債券,用來匹配5年後的現金規劃。
2、國際上還有一種常見的零息債券也可以用來做未來支出匹配。零息債券就是不支付利息,但出售的時候面值可以打折的債券。它最大特點就是實際收益率就是到期收益率。不同於付息債券,收到的利息必須以到期收益率進行再投資才能真正實現這個收益率(前期我們在債券小術語里有做重點強調)。需要提醒的是,因為中途不支付利息,這個產品不適合固定現金流需求客戶。
小結
⑷ 股票型基金的投資策略
投資者購買了一隻股票基金,那麼就意味著成為該基金所投資的上市公司的股東。通過股票基金成為上市公司股東後,可能獲得兩方面利潤:一是股票價格上漲的收益,即通常所說的「資本利得」;二是上市公司以「股利」形式分給股東的利潤,即通常所說的「分紅」。如上市公司經營不當,股價就可能會下跌。
股票型基金,雖然在短期「對價」行情中落後市場,但其長期表現看好,投資者不應進行頻繁調整,以免交易成本上升凈值表現落後大盤。以2004年7月1日到2006年6月30日的統計數據為例,這兩年間,投資股票的累積收益率為19.52%,而投資債券和儲蓄的累積收益率則分別為16.27%和2.16%。
以2006年為例,中國股票基金的收益表現不俗。中國開放式基金中的股票型、混合進取型、混合靈活型和混合平衡型基金全年累計分別上漲130.54%、124.74%、111.72%和95.15%,其中,股票和混合資產類型基金年度回報率在全球遙遙領先。資產規模已突破37億美元的QFII的A股基金,2006年平均回報率達108.41%,略高於國內的混合平衡型基金,但低於其他幾類股票方向基金。
伴隨著股市的大漲大跌,自然也會給股票基金帶來不小的風險,主要表現在:雖然長時間看投資股票基金虧損的概率幾乎為零,但對一些中短期投資資金來說,虧錢的風險仍不小。所以,投資者在選擇股票基金時,首先要問問自己:可否避免承受中短期內凈值的波動?
選擇股票基金,從股票基金的投資策略開始,因為這代表了基金經理選股最根本的原則。從投資策略角度,股票基金可以細分為價值型、成長型和平衡型,以下具體說明: 在三類基金中,價值型基金的風險最小,但收益也較低,適合想分享股票基金收益,但更傾向於承擔較小風險的投資者。通常來說,價值型基金採取的投資策略是低買高賣,重點關注股票價格是否合理。因此,價值型投資的第一步就是尋找價格低廉的股票。
價值型基金多投資於公用事業、金融、工業原材料等較穩定的行業,而較少投資於市盈率倍數較高的股票,如網路科技、生物制葯類的公司。 在三類基金中,成長型基金適合願意承擔較大風險的投資者。因為這一類基金風險最高,不過,賺取高收益的成長空間相對也較大。
成長型基金在選擇股票的時候對股票的價格考慮得較少,多投資產業處於成長期的公司,在具體選股時,更青睞投資具有成長潛力如網路科技、生物制葯和新能源材料類上市公司。 平衡型基金則是處於價值型和成長型之間的基金,在投資策略上一部分投資於股價被低估的股票,一部分投資於處於成長型行業上市公司的股票。
因此,在三類基金中,平衡型基金的風險和收益介於上述兩者之間,適合大多數投資者。
要提醒投資者的是,對於大額的投資於股票型基金的決定,應該避免在市場過度炒作時作出決策。
應對股票型基金高台跳水的招數
在股市出現了較大調整,股票型基金開始高台跳水,凈值不斷縮水的情況下,投資者如何進行應對,以下教你兩招避險:
第一,將一部分收益現金化,落袋為安。
每逢基金市場發生大的波動,各類型股票基金業績開始分化,一些品種如分紅型基金,達到一定條件就分紅,能夠有效地鎖定投資收益,制度性地減少未來可能的下跌風險。對投資者來說,將一部分收益現金化,實現「落袋為安」,減少了隨股市下跌帶來的凈值損失。
例如,被復制的華夏回報基金,在2006年6月上旬到中旬的第一波回調中,上證指數下跌了近9個百分點,該基金分別在2006年6月6日和6月14日實現了兩次分紅,每次分紅0.0225元,及時鎖定了每份基金4分5的收益。同樣是在2006年7月份的這波調整中,大盤從1740點的高位下跌近100個點,在基金凈值一片跳水聲中,華夏回報基金在2006年6月29日及7月18日的兩次分紅,又為投資者挽回了每份基金4分5的收益。
提醒投資者注意,在行情不穩的時候,為了鎖定收益,如果原來選擇紅利再投資的,不妨暫時改為現金紅利,否則就實現不了避險的目的。
第二,拋售老的基金鎖定收益,同時購買新發行的基金。
當股市進入暫時盤整期,但是長期走牛的格局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如果有投資需求,並且看好未來股市的話,可以選擇拋售老的基金鎖定利潤,同時投資新發行的基金。在股票明顯升值期間,應該購買已經運作的老基金,因為老基金倉位重,可以快速分享牛市收益。而在股市盤整期,則應該購買新發行的基金。新基金一般有一個月的發行期,然後是至少3個月的封閉期(建倉時期),從發行到運作需要的時間,剛好可避過股市盤整,而正好在股價繼續上揚的情況下開始運作。
⑸ 投資基金的策略有哪些
1、基金定投。
基金定投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基金投資策略,也是最省心、最適合入門級選手的投資策略。
但是對於老司機,或者喜歡折騰的投資者來說,就不太滿足於這種簡單省心的投資方式,那感覺就像開慣了手動擋的車,突然開個自動擋,總覺得操控性少了那麼一點點。
2、單筆擇時。
和定投不一樣,單筆投資的關鍵在於「擇時」。
這個策略應該不用我多解釋,很簡單,在市場的相對低點買入,相對高點賣出。
難點當然就在於怎麼判斷高點和低點了,一般來說做單筆擇時,最重要在於一個「等」字訣,不到最佳時機絕不出手,寧可錯過,不可過錯。
3、二八輪動。
這個策略很多人應該都聽過,市面上也有很多對應策略做的組合,基本思路是這樣的:
「二」代表的是市場上佔比20%左右的大盤權重股,「八」代表的是市場上佔比80%左右的中小盤股。
通常會選擇滬深300指數作為「二」的代表,中證500指數作為「八」的代表,然後根據一定的量化指標,在滬深300和中證500之間做輪動切換。
這種策略通常在趨勢比較明顯的行情下比較奏效,但是在震盪市場行情下,就容易被反復打臉。
4、二八平衡。
和上面二八輪動不同的是,這里的「二」和「八」代表的是倉位,通常指的是20%的權益類基金搭配80%的債基,是一種經典的股債平衡策略。
這個投資策略的調倉閾值一般設置上下5%,也就是看權益類基金的倉位佔比,超過25%或低於15%,都會觸發再平衡,通過調倉將股債佔比重新恢復到20%和80%。
二八平衡的投資策略,特點是穩健、波動小。
在市場行情好的時候,通常跑輸大盤,但在行情不好的時候,卻能讓你高枕無憂。也就是說,它犧牲了一部分收益,換來了投資過程中的安心。
5、50:50股債平衡。
將上述二八平衡的股債倉位調整一下,各一半,就變成了50:50股債平衡。
這個策略起源於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在《證券分析》中提到的思想,權益類基金和債基各佔50%倉位,上下25%作為觸發調倉的閾值。
實際上,這一策略是二八平衡的基礎版,相比之下,二八比五五的波動更小,更容易讓人接受,所以,具體選擇二八還是五五,看各位的喜好了。
6、核心-衛星。
這一策略通常用在資產配置上,對於基金投資來講,「核心」對應的是低風險、長期穩定收益的基金;「衛星」對應的是積極進取的基金類型。
核心基金的佔比通常會高於50%,甚至70%-80%,這個策略有點像二八平衡,但倉位和基金選擇上更為靈活,只要把握「核心-衛星」的大原則就行,比如,60%的貨幣基金為核心,30%混基+10%股基為衛星,都是可以的。
以上就是我們比較常見的幾種基金投資的策略,除了第一種之外,其他幾種策略基本上都不用擇時,在基金的選擇上也要求不高,各位童鞋如果想用不同的投資策略玩玩基金,可以考慮一下。
⑹ 股票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的投資策略
基本可以這么操作,但是基金不同於股票,其投資周期較股票一般要長一些,是一種長期投資的方式
股票型波動較大,適合定投,定投可以攤薄成本,然後選擇合適的時機贖回
債券型收益較股票型基金要低,風險系數也要低,所以適合一次性購買
但是也有風險,假如你要購買一萬元的這種基金,我建議你分批次買入,看準進入時機,如覺得最近基金凈值較低,可以先買入4000,之後再買入3000,3000
假如不急著用錢可以長期持有,分享紅利
⑺ 股票、債券、基金這三種投資工具,你更傾向於哪種投資為什麼
買股票沒有選股、擇時的能力,再加上如果自己時間有限沒時間關注,是非常不適合買股票的,再加上股票的本身的風險比較大,如果依舊股票賺得多,就要做虧得多的打算。
相較而言,基金本身的風險就是小於股票的,而且主要是基金投資所要花費的精力比股票小一些,如果拿投資基金跟投資個股來比較,投資基金多了一層專業基金經理人鑒別投資機會、降低投資風險的「保護」,對於每天都很忙碌的「一般人」來說,某種程度上,是個相對好的選擇。
不過基金挑選也是比較麻煩的,市場的公募基金就有4000多隻, 分類還有一堆:股票型、混合型、債券型指數型、保本型、QDII、LOF、FOF, 對於非專業投資者而言,一樣有非常巨大的選擇障礙。
為了協助解決這樣的問題, 「基金組合」也因此而產生,基金組合是一種以基金為投資對象,依照主理人設定的投資策略風格,通過把握大類資產配置的方法,篩選出優秀的基金進行投資,並根據市場波動情況及時調整和優化組合。
所以一般投資人首選基金進行投資,現在買基金都很方便,各種APP都可以提供,比如手機銀行APP、基金公司自家的APP、基金銷售機構的APP等。
相對而言,買債券投資比較少,更多是買投資於債券這一標的的貨幣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