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類別 » 公募股票基金經理數量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公募股票基金經理數量

發布時間: 2022-12-16 15:19:29

① 請問一位股票型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在多少比較合適

一位股票型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大概在50億就差不多了。這個50億指的是單只基金的基金規模,有一些基金經理,他所管理的基金不止只有一隻,而是同時有著好幾只,那麼這個時候只需要看單只的基金就可以了。基金的規模對於基金來說會有著比較大的影響,基金規模越大的話,對於基金經理來說操作難度也會越高。這個時候就非常考驗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基金規模小的話,就方便基金經理去及時的進行調倉。有一些基金規模小的基金,它在漲幅情況上確實是非常不錯的,只是在人氣上沒有這些明星基金高。

所以一般來說一名股票型基金經理在管理規模上大概是在50億就差不多。這個是指單只基金的基金規模,如果這名經理還管理其他的基金,那麼這種情況就需要另當別論,非常看好這只基金在往後的發展可以適當的擴大這個范圍。

② 公募基金的人才之殤

職業生涯大多不過3年熊市離職格外多
基金經理的離職在今年無疑格外引人注目。據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統計,今年上半年,一共有136隻基金的基金經理發生了變化,至少30家基金公司的71人次離任。截至目前,有記錄的615名基金經理中,有232名現已不再擔任基金經理。
離任的不僅僅是基金經理,還有基金公司高管。僅6月份,就有10家基金公司發布了高管變更公告,涉及高管16名。若把目光延長到2008年以來,另有中歐、東吳、南方等5家基金公司發布了涉及公司總經理、督察長等高管的變更公告。
高頻率離任及跳槽的背後,是基金經理任職周期的「三年之癢」。有統計顯示,十年來,歷史上基金經理總人數611人,任期在3年以內的423人,也就是說,近7成基金經理的公募生涯不超過三年。
目前基金經理中,基金經理崗位從業年限在5年以上的僅有長盛、國泰、嘉實等21家基金公司旗下29名基金經理;而其中從業年限超過7年的則只有華夏、華安、富國等7家基金公司旗下7名基金經理。
華夏大盤基金經理王亞偉、匯豐晉信龍騰基金經理林彤彤、華安宏利與安順兩只基金的基金經理尚志民,分別以基金經理崗位工作年限10.06年、9.91年、8.95年成為服務年限前三位的基金經理,而服務10年以上的只有王亞偉。 業界牛人掛冠而去80後嫩肩挑大樑
在基金經理離職潮及高管變動的背後,凸現的是業界精英的流失。
6月,素有基金經理教父之稱的易方達投資總監江作良金盆洗手,退出公募基金行業。江作良的離去一度引發業內人士良多感慨。作為易方達基金公司「元老」級人物之一,江作良曾參與易方達基金公司的籌建,歷任易方達旗下基金科匯、易方達平穩增長的基金經理、投資管理部總經理、投資總監、副總裁。
在江作良之前,基金業內已有多名「重量級」人物發生了變動。5月23日,南方基金公告顯示,公司副總經理許小松辭職。而年初,南方基金另一位副總經理鄧召明也公告離職。
一邊是業界精英的撤離,一邊是基金經理資歷的普遍降低。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師李薇在其新近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現任基金經理以「新手」居多,383名基金經理中有115人崗位從業經歷不足1年,比例將近1/3。所有在任的基金經理平均任職時間僅僅為485天,剛好一年多,而一輪經濟周期的最短時限也在5年之上。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倉促上陣的基金經理中,竟然不乏80後的身影。這些基金經理被業界毫不客氣地冠之以「菜鳥」頭銜。而恰恰就是這些「菜鳥」,管理著動輒數十億、數百億的基金資產。 熊市不期而至「青年才俊」多摔跤
「我們的資產還安全嗎?」在市場震盪加劇的時代,面對越來越多的「菜鳥」經理掌控公募基金,基民未免擔憂,業績能否獲得保障。
擔憂並非杞人憂天,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的數據表明,在今年以來風險加大的市場環境下,32隻現任基金經理在任時間超過3年的股票基金,業績較同類基金平均業績高出約20%。相關從業經驗在5年以上的基金經理所轄的基金業績波動風險較小,8年以上的基金經理所轄的基金超額收益表現則更為穩定。
銀河證券分析師李薇指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公募基金的基金經理人才流失呈現加速狀態,投資者在投資基金時應高度關注基金經理因素的影響。李薇稱,雖然基金經理變動對基金業績會產生一定的不確定性風險,但是盲目地跟隨明星基金經理,頻繁轉換基金品種並非明智的投資選擇。事實上,以今年以來的數據來看,對於基金而言,基金經理的持續任職對於基金的穩定業績表現而言更為重要。
因此,投資者在選擇基金考慮基金經理因素影響時,不妨多傾向於對團隊穩定性的考慮,可以迴避部分基金經理變更頻繁或近期出現劇烈變動的投資品種,更多地傾向投資相對穩定的品種。

③ 同時管理公募私募的基金經理,會不會用公募基金托底

會,超400位基金經理或可公私兼任。
1、 根據《基金經理兼任私募資產管理計劃投資經理工作指引(試行)》(以下簡稱《指引》)的規定,基金經理要想同時管理公募、私募產品,有幾個量化的指標和要求。
2、 首先,需具有5年以上權益類公募基金、權益類私募資產管理計劃或年金社保組合的投資管理經驗。
3、 其次,基金管理人應當確保兼任基金經理具備充分履職能力,合理調配同一基金經理管理的公募基金和私募資產管理計劃數量,原則上不超過10隻(完全按照有關指數的構成比例進行投資的產品除外)。
4、 WIND數據顯示,目前基金經理年限達到或超過5年的基金經理共有700位,但這裡面有282位基金經理任職的基金數量達到或超過10隻。如果從這兩個條件來看,目前公募基金經理中,約有418位基金經理滿足條件。當然其他基金經理,如果在任職公募之前,有過私募或年金社保組合的管理經驗,那麼也可能滿足管理條件。因此,總的來看,目前能夠滿足公私兼任條件的基金經理數量,應該大於418位。
拓展資料:
1、 最新的基金半年報顯示,不少基金經理在新規之前,就已經開始公私兼任,但也有部分基金經理是在新規之後,開始了公私兼任。比如華泰柏瑞的沈雪峰,目前在管的公募產品包括華泰柏瑞激勵動力混合、華泰柏瑞品質優選以及正在發行的華泰柏瑞優勢領航混合。而華泰柏瑞激勵動力混合的半年報顯示,沈雪峰同時還兼任6隻私募資產管理計劃的投資經理,這6隻產品的資產凈值接近55億元。
2、 國泰基金的申坤,除了管理國泰金鑫股票和國泰成長優選混合,還同時管理了1個其他組合,公募+私募累計管理的資產凈值規模超過70億元。同為國泰基金旗下的國泰民安養老2040原基金經理鄧時鋒7月底因內部工作調整離任,在離任之前,他同時還管理了1個其它組合,該組合的資產凈值規模接近140億元。

④ 公募基金經理多還是私募基金經理多

1、出身

公募基金經理:畢業後就在證券公司、公募基金的圈子裡混。

私募基金經理:有來自券商、基金的,也有來自民間的投資高手。

2、投資領域

公募基金經理:以股票為主,少數人投資債券或者貨幣市場。

私募基金經理:投資股票的最多,做期貨、期權、債券、股權、非標的也不少。

3、掌管的資金量

公募基金經理:管理幾億甚至幾十億的很普遍。

私募基金經理:管幾千萬的有不少,能管幾億的已經非常不錯了。

4、收入的來源

公募基金經理:我們基金只收管理費,賺多賺少一個樣,獎金也差別不大。

私募基金經理:我們基金主要收業績提成,賠錢時沒獎金,賺錢時吃到撐。

5、參加券商策略會的感覺

公募基金經理:我是大甲方,券商要把我們服務好。

私募基金經理:我是來混服務的,不讓我們參加,我們可以走。

6、參加上市公司調研的感覺

公募基金經理:我們是上市公司的重要股東,董事長要對我們畢恭畢敬。

私募基金經理:我們也算是個股東,看看如果上市公司的發展勢頭不對,我們先撤。

7、對待客戶的態度

公募基金經理:愛買就買,不買拉倒!

私募基金經理:您別贖回,再給我們一次機會吧!

8、遇到牛市的感覺

公募基金經理:業績跑不贏指數,郁悶啊。

私募基金經理:輕松賺錢,太爽了。

9、遇到熊市的感覺

公募基金經理:產品不讓空倉,看著凈值在往下走,郁悶啊。

私募基金經理:做空做空,太爽了。

10、看到這篇文章的反應

公募基金經理:公募基金哪有你說的這么牛!

私募基金經理:私募基金哪有你說的這么爽!

近期熱文精選:

1、飯桌上,金融人的眾生相!

2、在金融行業工作幾年後的8個變化

3、大漲和大跌之間,只隔了一條秋褲

4、北京人出差上海的8件糗事,所有人都經歷過!

5、金融人必看的五部電影

⑤ 中國有多少基金經理

目前,中國有 665 位基金經理管理著規模超過 100 億元的基金,其中,有 214 位在管理風險較高的股票型基金或混合基金。
這 214 名百億級股票基金經理,多數都能在數年的從業時間中,將管理的基金年均回報率維持在 10% 以上,有的還能超過 20% ,甚至更高。
拓展資料
那麼基金經理該如何運作一支基金呢?
其實,這些金融牛人也並非大家想像的那樣單打獨斗。那些明星基金經理的背後,往往都會有一支厲害的團隊為其出謀劃策。
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協會的公示,目前中國頭部前十的基金公司中,都有五百人以上的團隊,而其中基金經理的數量大概只佔了 10% 左右。
剩下的人包括了投研團隊、運營支持、市場營銷,他們都是基金經理能管好一隻基金的堅強後盾。其中,投研團隊就為基金經理直接提供投資研究支持,他們的人數也非常多,一般常會佔到公募基金公司員工總數的三分之一左右。
為什麼基金經理需要人這么多的投研團隊?
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基金經理難以憑一己之力,追蹤每隻股票、每個行業的發展趨勢。這個時候,就需要團隊的智慧作為支撐。
而優秀的基金經理正是靠著背後優秀的投研團隊,做出決策判斷,踩對投資節點,讓管理的基金乘風而起。
這就是公募基金行業的「投研一體化」架構。
大家之所以這么關注基金經理,主要還是因為近年來公募基金展現出來的賺錢能力。
僅 2020 年,混合型基金的收益率就達到了 47.47%,股票型基金也高達 45.94%,超過了深圳成指的 38.73% 和上證綜指的 13.87% [1]。
要知道,炒股都是高風險與高回報的代名詞,而基金給人的印象則是相對穩健,與「一夜暴富」根本無緣。
但其實,長期來看,公募基金為持有人創造了不錯的收益 [2]。根據統計,從 1998 年基金誕生到 2020 年年底,偏股型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可以達到 17.04%,債券型基金達到 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