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類別 » 股票期權和股票期貨的區別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股票期權和股票期貨的區別

發布時間: 2022-11-26 14:02:05

❶ 股指期權和股指期貨有什麼區別

1、性質不同

股指期貨,英文簡稱SPIF,全稱是股票價格指數期貨,也可稱為股價指數期貨、期指,是指以股價指數為標的物的標准化期貨合約,雙方約定在未來的某個特定日期,可以按照事先確定的股價指數的大小,進行標的指數的買賣,到期後通過現金結算差價來進行交割。

股指期權就是判斷股指期貨的漲跌,只需要付一定的權利金,如果判斷正確,可以賣出權利,獲得權利金收益,或者行使權利,買入股指期貨,平倉後獲得股指波動差價的利潤;判斷損失權利金。

2、特點不同

股指期權相對其他期權來說具有風險小(最大虧損是權利金),盈利大(行使權利後的期貨差價)的特點。

除了金融衍生產品的一般性風險外,由於標的物自身的特點和合約設計過程中的特殊性,股指期貨還具有一些特定的風險。

3、保證金制度不同

期貨交易,無論是賣方還是賣方,都需要一定的保證金作為抵押。期權交易中,期權買方不受保證金制度拘束,保證金僅對期權賣方有所要求。

❷ 期權和期貨的區別

1、買賣雙方權力和義務不同。期貨交易的雙方權利和義務是一樣的,都承擔著虧損的可能,也都享有盈利的可能。而期權的買方只享有權利,沒有義務,他的義務在購買期權時付出了權利金就已經結束。而期權的賣方只承擔義務,他收了權利金後就只剩下義務了。

2、保證金規定不同。期貨買賣雙方都要交納保證金;而期權只有賣方需要交納保證金,買方只用付出權利金就可以。

3、交易內容不同。期貨交易是在未來一段時間支付某種實物商品或有價證券。而期權交易是買賣未來一段時間按指定價格買賣某種商品的權利。期貨交易到期一定要交割,而期權不一定要交割,可以放棄,過期作廢。

4、風險和獲利不同。期貨交易雙方的風險和獲利都是無限的。而期權買方的最大虧損是權利金,獲利則是無限的。期權賣方的最大利潤是權利金,而風險則是無限的。

拓展資料:

期貨交易是以現貨交易為基礎,以遠期合同交易為雛形而發展起來的一種高級的交易方式。它是指為轉移市場價格波動風險,而對那些大批量均質商品所採取的,通過經紀人在商品交易所內,以公開競爭的形式進行期貨合約的買賣形式。
期貨,通常指的是期貨合約,是一份合約。由期貨交易所統一制定的、在將來某一特定時間和地點交割一定數量標的物的標准化合約。這個標的物,又叫基礎資產,對期貨合約所對應的現貨,可以是某種商品,如銅或原油,也可以是某個金融工具,如外匯、債券,還可以是某個金融指標,如三個月同業拆借利率或股票指數。期貨交易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期貨交易,是期貨合約買賣交換的活動或行為。注意區分,期貨交割是另外一個概念,期貨交割,是期貨合約內容里規定的標的物(基礎資產)在到期日的交換活動或行為。
期貨交易是商品生產者為規避風險,從現貨交易中的遠期合同交易發展而來的。在遠期合同交易中,交易者集中到商品交易場所交流市場行情,尋找交易夥伴,通過拍賣或雙方協商的方式來簽訂遠期合同,等合同到期,交易雙方以實物交割來了結義務。
交易者在頻繁的遠期合同交易中發現:由於價格、利率或匯率波動,合同本身就具有價差或利益差,因此完全可以通過買賣合同來獲利,而不必等到實物交割時再獲利。為適應這種業務的發展,期貨交易應運而生。
期貨交易是投資者交納5%-15%的保證金後,在期貨交易所內買賣各種商品標准化合約的交易方式。一般的投資者可以通過低買高賣或高賣低買的方式獲取贏利。現貨企業也可以利用期貨做套期保值,降低企業運營風險。期貨交易者一般通過期貨經紀公司代理進行期貨合約的買賣,另外,買賣合約後所必須承擔的義務,可在合約到期前通過反向的交易行為(對沖或平倉)來解除。
期貨交易歷史上是在交易大廳通過交易員的口頭喊價進行的。大多數期貨交易是通過電子化交易完成的,交易時,投資者通過期貨公司的電腦系統輸入買賣指令,由交易所的撮合系統進行撮合成交。

❸ 請問,個股期權與期貨的主要區別是啥啊

你好,期貨合約,是指由期貨交易所統一制定的、規定在將來某一特定的時間和地點交割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標的物的標准化合約。個股期權與期貨合約的區別有以下幾方面:
1、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不同:個股期權合約是非對稱性的合約,期權的買方只享有權利而不承擔義務,賣方只承擔義務而不享有權利;期貨合約當事人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是對等的,也就是說在合約到期時,持有人必須按照約定價格買入或賣出標的物(或進行現金結算)。
2、收益風險不同:在期權交易中,投資者的風險和收益是不對稱的。具體為,期權買方承擔有限風險(即損失權利金的風險)而盈利則有可能是無限的,期權賣方享有有限的收益(以所獲得權利金為限)而其潛在風險可能無限;期貨合約當事人雙方承擔的盈虧風險是對稱的。
3、保證金制度不同:在個股期權交易中,期權賣方應當支付保證金,而期權買方無需支付保證金;在期貨交易中,無論是多頭還是空頭,持有人都需要以一定的保證金作為抵押。
4、套期保值與盈利性的權衡:投資者利用個股期權進行套期保值的操作中,在鎖定管理風險的同時,還預留進一步盈利的空間,即標的股票價格往不利方向運動時可及時鎖定風險,往有利方向運動時又可以獲取盈利;7投資者利用期貨合約進行套期保值的操作中,在規避不利風險的同時也放棄了收益變動增長的可能。

❹ 股指期貨和期權的區別

期權期貨的區別如下:
1、期權是單向合約,期貨合約是雙向;
2、期權只需賣方繳納保證金,期貨雙方都需要繳納保證金;
3、期權合約本身具有一定的價值,而期貨是一種交易方式;
4、期權是購買方在到期日以約定的價格來買賣標的,期貨是先交錢後交貨;
5、期權買方的收益受市場價格的影響,虧損僅包括購買期權的權利金,期貨的盈虧只受制於期貨價格的變化。
(4)股票期權和股票期貨的區別擴展閱讀:
期貨,英文名是Futures,與現貨完全不同,現貨是實實在在可以交易的貨(商品),期貨主要不是貨,而是以某種大眾產品如棉花、大豆、石油等及金融資產如股票、債券等為標的標准化可交易合約。因此,這個標的物可以是某種商品(例如黃金、原油、農產品),也可以是金融工具。
交收期貨的日子可以是一星期之後,一個月之後,三個月之後,甚至一年之後。
買賣期貨的合同或協議叫做期貨合約。買賣期貨的場所叫做期貨市場。投資者可以對期貨進行投資或投機。
歷史上最早的期貨市場是江戶幕府時代的日本。由於當時的米價對經濟及軍事活動造成很重大的影響,米商會根據食米的生產以及市場對食米的期待而決定庫存食米的買賣。
在1970年代,芝加哥的CME與CBOT兩家交易所曾進行多項期貨產品的創新,大力發展多個金融期貨品種,令金融期貨成為期貨市場的主流。1980年代,芝加哥的交易所開始發展電子交易平台。踏入1990年代末,各國交易所出現收購合並的趨勢。
中國古代已有由糧棧、糧市構成的商品信貸及遠期合約制度。在民國年代,中國上海曾出現多個期貨交易所,市場一度出現瘋狂熱炒。
偽滿洲國政府亦曾在東北大連、營口、奉天等15個城市設立期貨交易所,主要經營大豆、豆餅、豆油期貨貿易。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期貨交易所在中國大陸絕跡幾十年,到1992年鄭州設立期貨交易所,展開另一波期貨熱炒風潮,各省市百花齊放,最多曾經一度同時開設超過50家期貨交易所,超過全球其他國家期貨交易所數目的總和。
中國在1994年及1998年,兩次大力收緊監管,暫停多個期貨品種,勒令多間交易所停止營業。自1998年後,中國大陸合法的商品期貨交易所只剩下上海期貨交易所、大連期貨交易所、鄭州期貨交易所三所,前者經營能源與金屬商品期貨,後兩者經營農產品期貨。
到2006年9月8日,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在上海掛牌成立,首項推出的產品為滬深300股指期貨。
2021年6月15日,上海證券報消息,我國期貨市場套期保值效率在90%以上的品種超五成,期現相關性在0.9以上的期貨品種超六成。銅、棉花、大豆等成熟品種的期貨價格已逐步成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定價基準。

❺ 期貨與期權的區別

投資者權利和義務方面不同、保證金制度不同、期權與期貨的現金流轉不同、期權與期貨的盈虧特點不同、期權是比期貨更基本的衍生品。
1、期權與期貨在投資者權利和義務方面不同。期權是單向合約,期權的多頭在支付權利金後即取得履行或不履行合約的權利而不必承擔義務。期貨合同是雙向合同,交易雙方都要承擔期貨合約到期交割的義務,如果不願實際交割必須在有效期內沖銷。
2、期權與期貨的保證金制度不同。期權交易中由於期權買方不承擔行權的義務,因此只有期權賣方需要交納保證金。期貨合約的買賣雙方都要繳納一定的履約保證金;

3、期權與期貨的現金流轉不同。期權交易中,買方要向賣方支付權利金,這是期權的價格;期權合約可以流通,其價格則要根據標的資產價格的變化而變化。在期貨交易中,買賣雙方都要交納期貨合約面值一定比例的初始保證金,在交易期間還要根據價格變動對虧損方收取追加保證金,盈利方則可提取多餘保證金。

4、期權與期貨的盈虧特點不同。期權的收益受標的價格、波動率、剩餘期限等的變化而波動,是不固定的,其虧損只限於購買期權的費用;賣方的收益只是出售期權的所得權利金,其虧損則是不固定的。期貨的交易雙方都面臨著無限收益和無限虧損的可能。
5、期權是比期貨更基本的衍生品。期貨可用認購期權和認沽期權簡單的完全復制。
拓展資料:
1、期權是一種可交易的合約,它給予合約的買方在雙方約定期限以約定價格購買或者出售約定數量合約指定資產的權利。簡單而言,它是一種「未來」可以選擇執行與否的「權利」。

2、期貨是指買賣雙方約定在未來某一特定時間按照約定的價格在交易所進行交收標的物的合約。

❻ 股票期權與期貨的區別

期權與期貨的區別

1、保證金與權利金的不同:期貨交易中,買賣雙方均要交納交易保證金,但買賣雙方都不必向對方支付費用;而期權交易中,買方支付權利金,但不交納保證金,賣方收到權利金,但要交納保證金;

2、權利和義務的不同:期權是單向合約,期權的多頭在支付權利金後即取得履行或不履行合約的權利而不必承擔義務;期貨是雙向合同,交易雙方都要承擔期貨合約到期交割的義務,如果不願實際交割必須在有效期內沖銷;

3、現金流轉不同:期權交易中,買方要向賣方支付權利金,這是期權的價格,期權合約可以流通,其價格則要根據標的資產價格的變化而變化;而在期貨交易中,買賣雙方都要繳納期貨合約面值一定比例的初始保證金,在交易期間還要根據價格變動對虧損方收取追加保證金,盈利方則可提取多餘保證金;

4、到期日和行權日的不同:做期貨的人一般在實際做期貨的時候第一個要接觸到的期貨概念是「主力合約」,實際上就是最多人做的這個到期時間的合約,而期貨的到期後會面臨強制平倉和交割,所以實際上絕大多數投資人是在交割日以前就會平倉或移倉至下一個主力合約;而期權的本質就是選擇權,而選擇權是有時間要求的,其最後一天稱之為行權日,目前國內的場外期權實行美式期權,也就是在到期日和以前買方都可以選擇行權,可以理解為:在行情上漲或對買方有利時,期權買方可以隨時選擇行權,而行情下跌或對期權買方不利時,買方可以放棄行權。

❼ 個股期權和股指期貨有何區別

2015年上交所上市第一個境內期權上證50ETF期權,五年來運行平穩有序、市場規模逐步增加,投資者參與積極理性,經濟功能穩步發揮。

近期,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即將同時推出300期權產品,這是近5年來場內股票期權首次增加標的,股票期權市場也將由此進入發展新階段。

那麼,這三種期權產品各自有哪些主要不同呢?我們進行逐一分析:

本文共931字,預計閱讀時間3分鍾

1、標的不同。上交所滬深300ETF期權標的為華泰柏瑞滬深300ETF,代碼為510300。深交所滬深300ETF期權標的為嘉實滬深300ETF,代碼為159919。中金所300指數期權標的為滬深300指數,代碼為000300。

2、合約單位不同。上交所、深交所300ETF期權對應的合約單位為10000份,即1張期權合約對應10000份300ETF份額,按12月2日收盤價,對應標的名義市值約為3.9萬元。中金所300指數期權合約單位為每點人民幣100元,按12月2日收盤價,1張期權合約對應標的名義市值為38.4萬元。

因標的及合約單位不同,1張300指數期權平值合約的價格要大大高於的300ETF平值期權。

3、到期月份不同。滬深300ETF期權對應月份為4個,即當月、下月及隨後兩個季月,與現在50ETF期權月份一致。中金所300指數期權對應合約月份為6個,即當月、下兩個月及隨後三個季月,比滬深300ETF期權多出了2個月份。

4、交割方式不同。滬深300ETF期權交割方式為實物交割,行權時發生300ETF現貨和現金之間的交割。中金所300指數期權為現金結算,不發生實物交割,扎差計算盈虧後,以現金結算方式交收。現金結算相比實物交割更為便利。

5、買賣類型不同。滬深300ETF期權多了備兌開倉、備兌平倉,可以在持有300ETF同時備兌開倉降低成本,偏好持有現貨的投資者更適合滬深300ETF期權。300指數期權則沒有備兌策略。

6、到期日不同。滬深300ETF期權到期日為每個月的第四個星期三。中金所300指數期權到期日為股指期貨一致,為每個月的第三個星期五。到期日也即當月合約的最後交易日、行權日。

7、流動性不同。3個期權品種單日的未來交易量、交易金額肯定會存在差異,但目前均未上市還無法評估,投資者未來可以選擇流動性較好品種進行交易。

更多細節對比,請查看下方表格:

附表:滬深300ETF期權、300指數情況差異對比表

△ 點擊查看高清大圖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對所述證券買賣的意見。投資者不應以本文作為投資決策的唯一參考因素。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❽ 期權和期貨的差別是什麼

期權與期貨合約的區別有以下幾方面:

(1)兩者的標的物不同:

期權:是以50ETF(代碼510050)為標的物的一種買賣權利,期權的買方在買入權利後,便取得了選擇權。在約定的期限內既可以行權買入或賣出標的資產,也可以放棄行使權利;當買方選擇行權時,賣方必須履約

期貨:交易的標的物是標準的期貨合約;期貨主要不是貨,而是以某種大眾產品如棉花、大豆、石油等及金融資產如股票、債券等為標的標准化可交易合約。因此,這個標的物可以是某種商品(例如黃金、原油、農產品),也可以是金融工具。

(2)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不同:

期權:期權是單向合約,期權的買方在支付權利金後即取得履行或不履行買賣期權合約的權利,不必承擔義務。

期貨:期貨合約當事人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是對等的,也就是說在合約到期時,交易雙方都要承擔期貨合約到期交割的義務。持有人必須按照約定價格買入或賣出標的物(或進行現金結算)。

(3)保證金制度不同:

期權:在期權交易中,買方最大的風險僅限於已經支付的權利金,故不需要支付履約保證金。

而期權賣方面臨較大風險,因而必須繳納保證金作為履約擔保。而在我們實際操作中多是做為買方,賣方更多的是在機構。

期貨:在期貨交易中,無論是多頭還是空頭,持有人都需要以一定的保證金作為抵押。

(4)盈虧與風險不同:

期權:在期權交易中,投資者的風險和收益是不對稱的。具體為,期權買方承擔有限風險(即損失權利金的風險)而盈利則有可能是無限的,期權賣方享有有限的收益(以所獲得權利金為限)而其潛在風險可能無限;所以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就不建議做賣方了。

期貨:期貨合約當事人雙方承擔的盈虧風險是對稱的。

(5)兩者的交易方式區分:

期權:T+0交易模式,可以做雙向交易,可以買漲買跌,合約期限內不會被強制平倉、不會爆倉、不用追加本金。

期貨:T+0交易,也可以做雙向買漲買跌,期貨交易容易出現爆倉,會被強制平倉,需要追加保證金。

(6)合約數量:

期權:期權合約不但有月份的差異,還有執行價格、看漲期權與看跌期權的差異。隨著標的物價格的波動,還要掛出新的執行價格的期權合約,因此期權合約的數量較多。

期貨:期貨交易中,期貨合約只有交割月份的差異,數量固定而有限。

(7)盈利方式:

期權:期權交易中,投資者盈利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期權合約價格上漲交割帶來的價差利潤,另一種是到行權日,行權價格的利潤空間。

期貨:期貨交易中,投資者可以平倉或進行實物交割的方式了結期貨交易獲得價差利潤。

(8)套期保值與盈利性的權衡:

期權:投資者利用期權進行套期保值的操作中,在鎖定管理風險的同時,還預留進一步盈利的空間,即標的股票價格往不利方向運動時可及時鎖定風險,往有利方向運動時又可以獲取盈利;

期貨:投資者利用期貨合約進行套期保值的操作中,在規避不利風險的同時也放棄了收益變動增長的可能。

❾ 期權和期貨有哪些區別

一、產品屬性的差別

表面上看,交易期權和期貨都可以實現在未來的某個時間買入或賣出標的資產,然而,二者在本質屬性上有著巨大差別。期權合約是購買方能夠在到期日以約定的價格買賣標的資產的權利的體現,而期貨是一種先交錢後交貨的交易方式。具體來看:

期權是權利的證券化,購買一張認購期權就擁有了可以在到期日以行權價購買標的資產的權利。期權合約本身具有價值,投資者在期權市場上交易出來的價格為期權的權利金,即擁有這份權利需要支付的對價,而非標的本身的價格。

期貨是一種交易方式,購買一張期貨合約就相當於購買了一定量的標的資產,但這一標的資產要在到期日才能真正交割。區別於期權合約,期貨合約本身沒有價值,開倉交易後增加的合約持倉不具有資產價值。投資者在期貨市場上交易出來的價格並非期貨合約本身的價格,而是到期日時標的資產的價格。

二、買賣雙方權利義務的差別

在現貨市場,無論是交易股票還是交易商品,買賣雙方具有合約規定的對等的權利和義務。賣方需要按照約定交付貨物,而買方則要支付對價。在這一點上,期貨與現貨是類似的,期貨合約是雙向合約,交易雙方都要承擔期貨合約到期交割的義務,如果不願交割,則必須在有效期內反向交易平倉。然而在期權交易中,買賣雙方的權利義務不對等。合約到期時買方有權選擇以合約規定的價格買入或賣出標的資產,抑或選擇放棄這項權利,而賣方則有根據買方要求被動履約的義務。一旦買方提出行權,賣方必須以履約的方式了結該期權合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通常稱期權合約的買方為權利方,稱賣方為義務方。

正是由於買賣雙方權利與義務的對稱性不同,導致期權交易與期貨交易的盈虧特點也產生了較大差異。期權交易中,買賣雙方在權利和義務上不對稱,因此雙方的盈利和虧損也是不對稱的:買方可能擁有無限的盈利,但虧損卻是有限的,最大虧損就是付出的權利金;相反,賣方的收益是有限的,即收取的權利金,但潛在的虧損卻是不確定的,甚至有可能產生無限的虧損。而在買賣雙方權利義務對等的期貨交易中,隨著期貨價格的變化,買賣雙方都面臨著無限的盈利或虧損。

三、交易方式的差別

打開交易軟體中期權和期貨的行情頁面時,我們很容易發現期權與期貨在合約安排上有很大的不同。期權市場上,期權合約不但有不同月份的區分,還有不同行權價的區分、認購期權與認沽期權的區分。不僅如此,隨著標的資產價格的波動,還有可能掛出新行權價的期權合約,因此期權合約的數量相對較多。而期貨合約只有交割月份的區分,因此相對而言期貨合約數量固定且有限。

另外,投資者在進行期權或期貨交易時可能會被要求交納一筆保證金作為履約保證,但期權與期貨的保證金安排有所不同。期權交易中,買方向賣方支付權利金,但不交納保證金;賣方收到權利金,但要交納保證金,並且隨著標的資產價格的變化,賣方還可能會被要求追加交保證金。而在期貨交易中,買賣雙方在成交時不發生現金收付關系,但均要交納交易保證金。同時,由於實行當日無負債結算制度,買賣雙方每日的持倉保證金也會隨著標的資產價格的變化而變化。

當投資者試圖建立不同的投資策略以應對不同的市場行情時,不難注意到期權與期貨適用的行情與賺取收益的方式也是不同的。通常,如果僅僅進行現貨交易,則只有在市場上行時才能賺取收益。有了期貨合約,在市場上升和下降時,投資者可以分別買入和賣出期貨合約來賺取收益。而在期權市場,投資者不僅可以在行情上升和下降時盈利,也可以在市場大幅波動或橫盤調整時,通過做多或做空波動率的策略賺取收益,還可以利用期權時間價值的流逝來賺取收益。

四、套期保值效果的差別

保險功能是期權、期貨等衍生品最基礎的功能之一,保險策略也是實際交易時投資者最常使用的交易策略。投資者在持有現貨頭寸的同時,通過持有相反的衍生品頭寸,就可以達到對沖風險的目的。然而,由於期權與期貨存在盈虧特點的差別,兩者在套期保值的效果上不盡相同。

如果利用期貨進行套期保值,投資者可以在持有現貨多頭的同時賣出期貨合約,或在持有現貨空頭的時候買入期貨合約。由於期貨和現貨價格的運動方向會最終趨同,因此在現貨市場上的虧損會被期貨市場上的盈利所彌補。然而,利用期貨做套期保值在對沖風險的同時,也對沖掉了潛在的利潤。當行情走勢對持有的現貨頭寸不利時,期貨套保能夠發揮對沖風險的作用,但當行情走勢對持有的現貨頭寸有利時,持有的期貨頭寸就會產生虧損,吞噬現貨端的利潤。

如果利用期權進行套期保值,投資者可以在持有現貨多頭的同時買入認沽期權,或在持有現貨空頭的同時買入認購期權。由於期權的潛在盈利和虧損不對稱,買入期權合約的最大損失僅限於支付的權利金,因此,當行情走勢對持有的現貨頭寸不利時,現貨市場上的虧損會被期權市場上的盈利所彌補,而當行情走勢對持有的現貨頭寸有利,現貨的收益超過權利金成本時,期權套保組合就能夠賺取額外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