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類別 » 貴州茅台股票傳奇人物基金經理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貴州茅台股票傳奇人物基金經理

發布時間: 2022-11-22 08:04:30

㈠ 貴州茅台原董事長高衛東被查,在任僅17個月,曾對公司有多哪些貢獻

自2017年至今,價格管控是列任茅台掌門的主要職責,從袁仁國到李保芳,再到高衛東,茅台鐵面價格管控現行政策一步步更新。

但是,否極泰私募基金經理、凌通盛泰執行合夥人董寶珍則覺得,壓根問題或是取決於貴州茅台的渠道構造過度單一,徹底依靠傳統式經銷店,促使貴州茅台的營銷模式受限於經銷店。在渠道積存時,茅台無法合理監管。要想完成安定團結,就必須大幅度規模性促進渠道轉型,提升網路銷售方式、給賣場立即供應的營銷模式,促進小而散的渠道構造邁向大而集中化的扁平化設計的渠道構造,這也是壓根高效對策。

自丁雄軍於2021年8月底擔任茅台集團老總以後,多次釋放出來改革創新數據信號,並於2022年3月發布官方網直營電子商務平台i茅台,現階段正處在試運轉環節,方案5月19日正式啟動。針對這一變革的實際效果,現階段依然尚需觀查。

㈡ 張坤基金經理名下的基金有多少

張坤主要管理著易方達藍籌精選混合、易方達中小盤混合、易方達優質企業三年持有混合這三隻基金。

易方達藍籌精選混合是這些基金裡面規模最大的,達到將近700億。易方達藍籌精選2020年四季度前十大重倉股分別為:貴州茅台、美團- W、洋河股份、騰訊控股、五糧液、香港交易所、瀘州老窖、海康威視、愛爾眼科、頤海國際。

張坤四季度明顯看好港股,四季度末重倉持股中港股有:第2大重倉股美團- W、第4大重倉股騰訊控股、第6大重倉股香港交易所、新晉的第10大重倉股頤海國際。除了看好互聯網港股,張坤還看好白酒股。

(2)貴州茅台股票傳奇人物基金經理擴展閱讀:

張坤管理基金介紹如下:

採取與易方達中小盤基金同樣的投資理念和類似的投資策略:堅持價值投資,嚴控下行風險,追求長期穩健回報。追求高安全邊際和持續穩定的成長性,強調本金安全,關注公司估值和安全邊際。

自上而下深度選擇優質個股,挖掘優秀企業長期核心競爭力。從投資標的選擇空間上比較易方達中小盤基金,藍籌精選基金突破了對選股范圍的限制,除了A股市場外,還可以投資港股通股票,可投標的范圍更豐富,有助於基金經理把握的不同市場投資機會。

㈢ 坐擁千億規模的明星基金經理張坤,究竟重倉了哪幾類股票

張坤持倉還是集中在消費和醫葯行業。目前張坤管理的基金有四隻,累計規模在一千億人民幣以上。而從其重倉的股票來看,基本就是白酒和消費行業的龍頭股。其中茅台和五糧液幾乎是每隻基金的重頭戲。雖然近期張坤拋售了水井坊的股票,被大眾視為減倉白酒股,但事實上,對於白酒行業的龍頭股來說,張坤一直沒有缺席,也沒有任何減倉的操作。顯然張坤依然是白酒行業的堅定看好者,這一點毋庸置疑。

㈣ 茅台股價盤中跌破1400元,其中存在哪些方面的影響

首先是因為在業績良好的情況下,貴州茅台股價連續下跌,存在重大問題或不利因素。對此,貴州茅台回應稱,目前公司生產經營正常。前三季度,茅台依然呈現出逆勢上揚、穩中有進的良好發展態勢。各項指標始終保持兩位數增長,市場表現良好。盡管當前白酒行業資本市場波動較大,但白酒行業發展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茅台產銷勢頭良好,有信心、有能力保證股份公司未來實現持續穩定增長。

要知道的是茅台酒、茅台醬香系列酒質量穩步提升,產能將逐步釋放。渠道結構不斷優化,統籌社會渠道商、茅台自營店、電商渠道商,構建“一盤棋”渠道格局,設立“我茅台”等貼近市場、貼近消費者的直銷渠道,成為新的業績增長極;價格體系日趨完善,新品如茅台、虎年生肖、茅台1935等,相繼推出,更好地滿足了不同消費層次和群體的現實需求。

㈤ 目前比較優秀的基金經理是誰閱歷

目前比較優秀的基金經理有:
富國天益 陳戈
華夏大盤 王亞偉
華夏紅利 孫建冬
陳戈先生,基金經理。生於1972年,碩士,自1996年開始從事證券行業工作。曾就職於君安證券研究所任研究員。2000年10月加入富國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歷任研究策劃部研究員,研究策劃部經理,總經理助理;現任富國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任權益投資部總經理、另類投資部總經理,從2005年4月開始管理富國天益價值基金。
王亞偉,1971年9月11日出生於安徽馬鞍山市,畢業於清華大學。曾為華夏基金管理公司副總經理副總裁、投資決策委員會主席、華夏大盤精選基金和華夏策略混合基金經理。2012年5月5日,華夏基金宣布對王亞偉曾管理的華夏大盤和華夏策略精選進行分紅,在隨後的5月7日,華夏基金和中信證券同時發布公告稱,王亞偉正式離職,不過華夏將聘任王亞偉為公司顧問。2012年7月9日,王亞偉在香港成立Top Ace。
孫建冬,現任北京鴻道投資總經理、投資總監。歷任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擔任基金經理、投委會成員、投資副總監,管理華夏紅利和華夏復興基金。歷經多次牛市、熊市的考驗,孫建冬投資業績持續表現優異,同時非常穩定,不僅每年排名前列,累積回報更是長期穩居國內前三甲。

㈥ 美女基金經理短短十幾天虧損10億,不知道心情如何

29歲美女基金經理,上任10天虧了20%(10億元)。她因此成為投資者眼中失敗的典型,甚至成為基民憎恨的對象。

很少有投資者想過,其實她只是一個替罪羔羊。 如果投資者無法看清整個事件的本質,那最好不要做投資,否則不可能賺錢。

為什麼說她只是替罪的羔羊?

我說的這位基金經理叫「夢圓」,公開資料顯示,她畢業於北大和英國雷丁,盡管後者並不是十分出眾的大學,但「北大」就足夠亮眼了。目前她管理的基金是「農銀醫療保健股票」和「農銀匯理創新醫療混合」2隻基金。

大家注意,她是從2月24日開始任職這2隻基金的經理的。 我為什麼要強調這個時間節點呢?

第一,2月24日是上證指數確認下跌趨勢的一天。

第二,實際上從2月18日開始,基金抱團股就顯示了明顯的瓦解現象。比如貴州茅台,比如邁瑞醫療等等。

這是巧合嗎?專業人士對大方向都不可能看錯。當基金公司發現並確認基金抱團股已經開始瓦解的時候, 大家對後面將會發生什麼是心知肚明的,但沒有人可以挽狂瀾於既倒。 因為按照基金的運行規則,它是不能空倉的。



一肚子重倉的股票都是各大基金抱團的票,它就算想減輕倉位,也無濟於事。因為大家都有這個想法,那如果減得太狠,就直接砸到跌停了,這等於自己殺低自己的基金凈值。

夢圓管理的這2隻基金雖然名字不同,但持股幾乎是完全相同的。這一點在最近2年非常普遍,也是基金抱團威力驚人的主要原因。

很多投資者對夢圓的能力表示出了「憤怒」。這些憤怒的人,可悲又可憐。

好簡單的道理: 那2隻基金所持有的股票,是夢圓買的嗎? 但是按照規則,她可以在2月24日上任第一天就清倉嗎?即使她完全預測到了後面的行情,也無能為力。

這2隻基金的前任經理,叫「趙偉」。

資料顯示,他目前未管理任何基金。他的及時離職,讓自己的履歷相當完美。如果日後他任職新的基金,那麼現在那2隻基金的暴跌與他沒有任何關系,日後投資者能看到的,是一個戰績無比輝煌的王者。

不懂以上種種的基民們,下一次依然會熱情滿滿地追逐這位王者。

當然,他本人也沒有做錯什麼,無可厚非。適者生存,他很好地應對了 游戲 的規則。

江湖故事多。

去年我曾講過,廣州有一家私募基金竟然每年固定時間給投資者發放基本固定的分紅。懂常識的人一聽就知道,這里邊有問題。

往好的方向想,這只基金其實是把錢借了出去,所謂的分紅就是每年的利息。

往壞的方向想,這只基金其實是在演戲,在騙人,以此贏得更多投資者的信任。

昨天,廣州一家知名私募基金公司就被曝出「虛增凈值18億元」。 什麼叫虛增凈值?

先來說凈值。凈值就是你買的每一份基金,每天的價格變化。假設某基金的凈值是2元,那麼我買1萬元的話,就能買到5000份,如果不考慮手續費。以後我的持有數量(份數)是不變的,我賺錢還是虧錢,直觀的表現就是凈值比我買的時候漲了還是跌了。

所以對於同一隻基金的投資者而言,大家每天的凈值是完全一樣的(要變一起變),不同是持有的數量。

所謂虛增凈值,就是基金公司假裝基金在賺錢。 明明今天凈值是1元,現在告訴大家是1.05元,這不就是虛增嘛。

廣州那家私募虛增18億元,就是假裝多賺了18億元。而根據調查,它還挪用了6億元的基金資產。也就是大家投資的錢里,有6億元被它挪用了。

這就是私募基金與公募基金的區別。公募基金不存在這個問題,大家盡管放心。問題就出在監管與投資信息保護的矛盾上。

私募擁有比公募更高的投資靈活性,比如基金抱團股,私募基金經理如果看對方向,他可以在短短幾天內選擇清倉。但公募不行。

但在能力方面,並不意味著私募就比公募更強。最大的區別在於靈活性,在於資金規模,以及投資者結構。投資者結構對基金投資回報的影響也很大,比如公募,幾乎每天都要面臨大量的贖回和新的申購,基金經理因此要頻繁地買入或賣出;但私募基金就基本沒有這個問題,有時候持倉幾年都不用動。

所以兩者之間沒有好壞之分。

與股民比起來,基民更加自信。 有一個統計數據,12%的基金投資者認為自己的金融知識水平遠高於同齡人的平均水平。

41.4%的基金投資者認為自己的金融知識水平高於同齡人的平均水平。

39.8%的基金投資者認為自己的金融知識水平大約處在同齡人的平均水平。

以上3個數據加起來,高達93.2%。顯然,這不可能符合事實的真相,因為目前中國有6億基金投資者,有1億股民。如果93.2%的人都很專業,那剩下誰是傻子呢?又怎麼會釀成基金抱團股的踩踏呢?基民早就可以贖回了,就不會出現最近這樣的行情。

這種自信,十分可怕。不怕無知,就怕無知者迷之自信

比竇娥還冤!

又不是自己的錢!鎖定了管理費

趨勢所然,這個形勢誰都回天乏力,與基金經理是否美女關系不大,不能以十幾天的得失論成敗!

基金回撤幅度較大,你說基金經理是什麼心情,當然也是不爽了,從各方面來看,基金經理絕對是希望自己的努力都是有回報的,但是顯然基金經理的模型比較固定,她的選股思路和技巧也需要和市場的發展而改變。


現在基金經理主要的問題在於是選大股還是小股,大股就是目前的抱團取暖股,小股呢就是小盤股,由於2018年開始,國家倡導投資風格在白馬股上,造成了整體基金經理風格的轉換,可以說過去兩年多,大股的獲利是巨大的,要知道沒有1863家基金投資茅台,茅台怎麼會有3萬億的市值。

經過幾年的大幅增長,大股已經遠離投資區,可以說以前的基民獲益匪淺,對於20%的回撤那根本不算什麼,可是對於新基民,那可是非常痛苦。

由於2月份的新基金發行了8000億元,新基金急於建倉導致了這次暴漲暴跌,但是市場價格波動才是市場存在的意義,我們也不可能要求基金不回撤,但是只要賽道正確,股票有長期價值,這就是可以接受的,醫療這個賽道有些問題,特別是在集采這種環境下,利潤可能會暫時低一些,但是還是很好的產品,堅持一下,結果可能會有很大的驚喜啊。

別只黑女性,從年前到年後不到一個月時間,A股大跌、核心資產大跌。持核心資產股票、前一段時間漲得好所有基金全部大跌。明星基金經理(都是男性)的股票跌幅更靠前,平均跌幅30左右、個別達到40%。那些基金規模都過百億,跌去的凈值就是30億、40億。如果前期沒有盈利墊底,虧的何止是10億?

1、其實也不能把全部責任都推到他的身上,就算是明星基金經理也出現過這樣的問題。

2、可能她面臨的壓力要大些,如果承受不住就要下課或被下課了。

我做為一個事不關己的第三方,來談談我的看法吧。

一開始我以為只有期貨、股票、外匯等市場才會有莊家與韭菜之分,但是聽了翟山鷹老師的觀點之後,發現基金里也分莊家和韭菜。

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讓你管理兩支基金A和B。A基金全部是你親戚朋友買的,B是你不認識的其他人買的。如何才能讓你親戚朋友百分百賺錢呢?

選一支股票,在低價A基金買入,由於A基金的進入,拉升了股價,股價上漲之後,立馬賣掉,由B基金進入高位接盤。這樣A基金就沒有任何風險的,百分百就賺錢了。包括你親戚朋友在內所有買A基金的人都稱贊你。

當然,真實情況往往復雜的多。操作手法是非常隱秘的,根本不可能找到證據。因為目前的股票有太多的選擇,基金更是比股票還要多。這讓我想起趙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小崔說事》。薅羊毛的時候可著一隻羊薅很容易被發現。如果雨露均沾,每一隻羊都薅一點,誰也發現不了。

我是從人性方面來分析的,如果是我,可能我也會這么做。這個美女基金經理估計也是棄子,試想一下,以後誰還會買她負責的基金。所以她在這個行業的前途懸了。

㈦ 馮柳是誰

海康威視曾是A股首家上市的互聯網 科技 公司,公司產品涵蓋視頻監控系統的所有主要設備,包括前端採集設備、後端存儲及集中控制、顯示、管理及儲存設備。

在前單位上班的時候,公司所有與安防監控有關的,基本用的都是海康威視的產品。

上周末海康威視公布本年度第三季報,按照A股定期報告披露習慣,與業績一起披露的包括大股東,主要是前十大股東和前十大無限售條件股東的的變化情況。

無獨有偶,安防「第二」的大華股份與此類似,同樣在十大股東中出現相同的名字,同樣在大盤和個股整體向下的情況下,走出了一波獨立行情。

而這只私募基金背後都指向一個傳奇人物馮柳。

投資江湖裡不缺傳奇,江山代有才人出,這一次馮柳又走上了前台。

資料顯示高毅鄰山1號遠望基金,成立於2015年11月,彼時正值熊市,高毅資產是由投資大佬邱國鷺一手創立,而鄰山1號則是馮與邱牽手後發的首隻私募基金,目前規模超百億,而投資業績也非同一般。

放在十多年前,馮名不見經傳,五年前這個名字也僅是在圈子流行,而現在則是名滿天下。

早期只是在小圈子流向,最開始以茅台03的網名在「閩發論壇」發帖,後轉戰淘股吧,後流行於雪球網,最終大成於全網。

2012年茅台03在淘股吧總結其過往人生,「過去9年我取得了93%的年復合回報」,算下來9年回報370倍。簡單一句話其實折射了他的兩個特質,除了收益夠牛逼,就是起點低,草根出身也是被追捧的一大原因。

雖然已是名滿天下,但網上對他的系統性介紹仍然很少,從一些碎片化的信息大概可以拼湊出馮柳的投資人生。

1999年大學畢業,開始在娃哈哈做銷售,2003年辭職回家,做起了全職股民,後來陸續在閩發論壇和淘股吧發帖。

2015年已經在股票圈小有名氣,2016年加盟邱國鷺的高毅資產,發行第一隻產品(上文所說的高毅鄰山1號遠望)。

馮柳最初是用茅台03的網名發帖,碎片化的信息,有理由相信早期的馮柳對白酒股頗有心得,也帶來不菲的收益。

一些細節不可考,碎片化的信息大體概括其收益路徑。

2011年以前基本都是深耕白酒。

具體取得多少收益不可知,但從2003年到2006年持有貴州茅台,茅台上漲超過3倍。後轉投山西汾酒,直到之後從白酒轉戰醫葯。此前在山西汾酒上取得的巨大成功,馮柳成功完成了從小散到超級牛散的跨越。

2015年,邱國鷺與馮柳接洽,轉戰私募,完成牛散到私募基金經理的華麗轉身。

至今為止高毅鄰山1號的凈值已經達到4.85,公開資料顯示,即便在市場極「熊」的2018年,依舊取得正收益。

整理資料的時候想著復盤一下大佬的操作,轉而又想過程比結果重要,但如果方法不能為我所用也是徒勞無益的,思維方式比方法更重要。在「茅台3」的一些論述中,往往更多的是思維模式形而上的表述。比如中證報采訪馮柳時說的,「弱者思維」。

承認自己的能力邊界,找到應對辦法,做出適當改變。

承認自己能力的界限,是為了做出改變,投資如是,工作和生活又何嘗不是。

當然,對普通人而言,也許存在某種極簡方式,但在自己能力邊界之內的行事才會有效,適合自己的才是最簡的,比如有的人擅長識別股票,有的人則擅長識別大佬。你屬於哪一類呢?

㈧ 貴州茅台罕見暴跌,它的利潤去哪裡了

貴州茅台開盤之後一路走低,午後一度大跌5%,股價逼近2000元大關。截止收盤,貴州茅台仍大跌4.6%,成交金額148億,報收於2058元,總市值為2.58萬億。開年以來,茅台累計下跌21%,進入技術性熊市。

貴州茅台大跌不要緊,關鍵是貴州茅台的市場核心地位,它這一跌,市場就恐慌。今天盤面的情況是,原本大盤股、抱團股繼續反彈,結果茅台大跌,市場的反應立竿見影,大盤股、抱團股跟著紛紛跳水,最後把大A指數也帶下去了。



在茅台大漲的時候,增持、減持的消息都有,這是基金的自主行為,但是在下跌途中,減持、利空性的聲音則會不斷放大。在尺度的茅台股東群,股民對茅台大跌議論紛紛,「買了茅台的小散要三五年解套」、「茅台永套牢」、「不要罵茅台,一起買茅台才是救市的出路。」

對於茅台大跌,你有什麼看法?

㈨ 財熵|「賺錢就是大爺」:易方達頂流張坤「神起神滅」

作者 |吳楠


沉寂了一年之久的資本市場終於「久旱逢甘霖」。3月16日,A股、港股聯袂上演大反攻,上證指數大漲3.48%,恆生指數更是上漲9.08%,創出最近13年以來最大單日漲幅。

在市場一隅,不少公募基金同樣迎來強勢反彈。其中,張坤掌舵的易方達優質精選基金(原易方達中小盤混合,110011)3月16日大漲10.10%;次日,該基金凈值重新回到6字頭,兩天反彈超過15%。

「公募一哥!yyds」,3月17日,易方達基金股吧里部分投資者難掩激動,在一片沸騰聲中,有人欽佩起張坤的「先見之明」。因為就在此前不久,3月9日,張坤管理的易方達優質精選基金、易方達藍籌精選基金(005827)相繼放寬大額申購限制,由此前的1萬元上調為5萬元。

關於放寬限購的原因,財熵從易方達相關人士處了解到,「當時限購主要是(因為)規模太大,逐步打開限購主要是規模沒那麼大了」。財熵注意到,截至2021年年底,易方達優質精選的期末凈資產為199.84億元,比上一年同期減少了50.18%。但易方達藍籌精選期末凈資產為676.23億元,與上一年幾乎持平。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告訴財熵:「之前限購是因為市場的投資氛圍比較火熱,為了保護投資者的利益,防止他們過度追捧,所以(部分基金經理)採取了限購的措施。但現在行情比較差,基金回撤很大,基民投資意願很低,這個時候限購就沒有太大意義了;另一方面,有些想要抄底的基金,也希望能夠通過放開限購來吸引資金的入場。」但楊德龍也表示,現在即使放開了,新進的資金也不多。

事實上,即便過去幾日市場行情有所回暖,但許多投資者仍對於此前的暴跌心有餘悸。以張坤的易方達優質精選基金為例,截至3月15日,該基金凈值為5.28,較2月18日下跌約25%,較前期高點下跌超過50%。即便3月16日、17日有所反彈,但基民損失依舊慘重。

在過去一年時間里,由於虧損嚴重,易方達基金股吧里一直充斥著「哀嚎」與「怒罵」——「張坤你還要臉么,都不控制回撤的么」、「收了快二十億管理費,就這操作水平?遇事就硬抗。只能順風就起飛?」……

在圍繞張坤的討論中,無時無刻不在上演著「愛恨就在一瞬間」的經典戲碼,觸發基民態度轉變的「按鈕」,就是基金的直接損益。而近年來,伴隨著資本市場風雲變幻,張坤也在輿論的裹挾中演繹著「神起神滅」的話本。

時間回到2021年1月25日。那一天滬指上漲0.48%、深成指上漲0.52%、創業板下跌0.09%,在全天超3000隻個股飄綠的背景下,張坤管理的易方達藍籌精選混合異軍突起,暴漲5%,無數基民熱血沸騰。

次日,在「藍籌」、「張坤」等詞條相繼沖上熱搜後,一張配有「坤坤勇敢飛,ikun永相隨,坤坤不老,藍籌到老」字樣的圖片在微博上刷屏。此時,人們才注意到,原來張坤早已「出圈」。張坤的粉絲們自封「ikun」,不僅為張坤建立了「全球後援會」以及超話,還不遺餘力地為他打榜「應援」。


「我在2021年1月份買的(易方達藍籌精選),就是所有人都在說愛坤的那個時候」、「我在2020年底買的(易方達)中小盤,那時候有很多朋友都在推薦張坤的基金」多位投資者用親身經歷向財熵證實了「明星光環」下的「吸金效應」有多強悍。

當然,粉絲們的「愛意」並非憑空而生。相比起 娛樂 圈明星通過販賣夢想、打造人設來圈粉固粉,基金經理「吸粉」的一大關鍵是,要實實在在為粉絲「賺錢」。

作為首位擁有「全球後援會」的基金經理,張坤的賺錢能力可見一斑。

目前張坤在管基金產品4隻,其中原易方達中小盤基金是張坤管理時間最長的產品,自2012年9月接任以來,截至2020年年底累計回報高達983.5%,在同類產品中排名前列。張坤亦憑此連續四年攬入「金牛獎」獎杯;而另外一隻張坤的「代表作」——易方達藍籌精選基金錶現同樣不俗,成立不到兩年累計收益率便超過174%。

財熵梳理發現,僅2020年,張坤通過其管理的四隻基金,總共為「ikun」們賺取了363.56億元的收益。

伴隨著收益率曲線的增長,張坤的基金管理規模也在逐年擴大。截至2020年年底,張坤管理的易方達基金總規模突破1200億元,成為公募基金史上首位在管主動權益類基金規模超千億的基金經理,他也因此被冠以「公募一哥」的稱號。

但管理規模太大,反而有可能給基金經理帶來煩惱。楊德龍告訴財熵,「規模超過50億以上的基金,在操作上都會有一定的難度。比如看好的標的可能會買不到足夠的量,而且買賣對市場的沖擊成本會比較高。所以規模太大時,最好的做法就是採取限購。」

深知其中風險的張坤,確實早早開啟了「限購」的策略。據財熵不完全統計,自2020年以來,易方達中小盤曾經歷6次申購限額上限調整,從限購100萬逐步收緊,直至2021年2月24日暫停申購;而易方達藍籌精選,最低曾被限制交易不超過2000元。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發出暫停申購公告的當天,易方達中小盤宣布啟動2021年首次現金分紅,每10份基金份額分9元。這是易方達中小盤自成立以來最大手筆的一次分紅。「限購+分紅」的組合拳,曾被業內人士視為張坤對外提示風險的信號。

財熵注意到,張坤在2020年基金年報中也曾「委婉」地提示過風險:「近兩年公募權益類基金的復合收益率遠高於市場平均 ROE 水平,這樣的趨勢很難長期持續,因此,我們或許應該降低對收益率的預期。」


一語成讖!伴隨著2021年以來宏觀環境突變及市場風格轉換,張坤管理的基金業績急轉直下,易方達中小盤、易方達藍籌精選最大回撤一度達到30%和31.88%,收益在同類基金中排名倒數。

隨著基金業績走下坡路,張坤的投資能力不可避免地受到質疑,不少粉絲因為虧損嚴重,對張坤「脫粉」,甚至「粉轉黑」。

但仍有不少「理智粉」認可張坤的人格魅力。在他們看來,張坤在高位分紅讓投資者落袋為安,暫停申購也避免了基民在此後1年裡因為加倉而加劇虧損,無論是人品還是能力都值得稱贊。


相比起投資者對張坤的「愛恨交織」,業內人士對張坤的評價還是比較高的,有人認為他是極少數能夠做到「知行合一」的人,也有人稱贊他是中國公募基金界的「巴菲特」。中銀證券曾洋洋灑灑為張坤撰寫了21頁的深度報告,稱其是「市場中極其稀有的能長時間穩定打敗市場的明星基金經理」。

對於外界的評價,張坤本人總持謙虛態度。

「 我認為評價一個投資人至少需要 10 年的維度,才能平滑掉風格、周期、運氣等方面的影響。相比國際上不少有30年、甚至50年記錄的傑出投資人說,我還有太多需要學習和積累的。 」這是來自張坤在管基金2020年年報中的表述,彼時張坤的任職年限還不到8年。

如果說因為時間問題,難以判斷張坤的成就是否有運氣等因素的加持,那如今,截至2022年3月19日,距離張坤初任基金經理已經過去了9年174天,接近10年之久。站在當下這個節點回溯過去,或許可以給張坤一個相對客觀的評價了。

據財熵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3月19日,在A股接近3000位基金經理中,管理同一隻主動權益類基金超過9年,且任職年化超過15%的基金經理只有12位,其中年化收益率超過20%的也僅有3位,張坤位列第二。從結果來看,張坤的基金管理水平可謂「TOP」級。

為了更好的探究這份成績單背後的成分,財熵拆解了易方達中小盤基金的歷年年報,試圖還原一個真實的張坤。

從年度漲幅來看,在過去8個完整的年度里,張坤掌舵的易方達中小盤只有在2018年、2021年取得負收益,其中2018年雖然下跌14.3%,但在同類排名中仍屬前列。此外,除了2014年、2021年,易方達中小盤多年來跑贏滬深300指數。


從投資邏輯看,自2012年9月接管易方達中小盤開始,張坤致力於展現自己的「投資風格」——在權益類資產的調整中,不斷加大業務模式有特色、成長明確、估值水平合理的個股的投資比例,同時長期堅定持有。

2013年至2016年,易方達中小盤逐步加強對食品飲料、家電、醫葯等行業的配置比例。尤其是白酒板塊,從2013年Q2重倉貴州茅台(600519.SH),2014年Q1買入五糧液(000858.SZ),2015年Q2布局瀘州老窖(000568.SZ),至此集齊了高端白酒三巨頭「茅五瀘」。此後,白酒在易方達中小盤的收益變動中,發揮著「舉重若輕」的作用。

不過在此期間,易方達中小盤在同行業中的表現並不算亮眼。從收益率曲線來看,易方達中小盤基金在2016年之後才開始展現出明顯的收益增長趨勢,尤其是2019年後增長曲線越發陡峭,這與當時市場風格的轉換不無關系。


2016年前後,市場風格從中小盤逐漸轉向低估值且業績增長穩定的白馬藍籌股,易方達中小盤此前重倉堅守的家電、醫葯、白酒等行業開始漸露優勢。而隨著2019-2020年消費牛市的到來,資金對白酒等白馬藍籌股的追捧近乎狂熱,易方達中小盤收益及規模也在這兩年裡獲得了急劇性增長。

張坤曾坦言「基金持續超額收益來源於個股選擇的alpha,即對高質量成長公司的發掘並長期堅定持有」。以「茅五瀘」為例,截至2021年年末,易方達中小盤最新的前十大重倉股中,貴州茅台已經連續持有35個季度,五糧液連續持有32個季度,瀘州老窖連續持有27個季度。

由此可見,張坤此前的成功,既源於其對個股的選擇能力,但同樣也離不開時代風口。

「至少應該在你的從業 歷史 上,有過兩三次敢於對抗全市場,在全場都說不好的時候,你敢於說好」,這是張坤認為一個好的投資人所應該具備的品質。

當然,只有成功的人才有底氣說這種話。

在張坤近10年的從業 歷史 上,有過不少次這樣的成功「抵抗」:比如2013年買入茅台之後,因「塑化劑」風波以及限制「三公消費」等因素跌了30%,但張坤仍選擇逆勢加倉,這才有了後來「年少不知白酒香」的傳奇;2017年華蘭生物(002007.SZ)因中報業績低於預期,9天跌超20%,張坤卻選擇持續抄底,這才沒有錯過華蘭此後3年超200%的上漲行情。

但張坤也認為,與市場的對抗總會有失敗的時候。而失敗的代價,似乎比張坤預期的還要慘烈。

2020年Q4至2021年Q1,出於對教育行業未來趨勢的樂觀判斷,張坤通過其掌舵的易方達亞洲精選基金(118001),大舉購入好未來(TAL.NYSE)與新東方(09901.HK)的股票。但隨著2021年7月「雙減」政策出台,教育股全線潰敗,2021年Q2易方達亞洲精選凈值大幅下跌9.79%。

在易方達2021年中報里,張坤「罕見」地承認了錯誤:「二季度,教培企業受政策預期影響股價跌幅較大,對基金凈值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也使我反思長期投資框架中的一些假設,希望能夠將其進一步完善。」

事實上,即便沒有踩雷教育股,易方達亞洲精選基金一直以來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

張坤自2014年掌管該基金以來,主要用於配置港股和中概股。但盤點其歷年來的漲幅,除了2017年、2019年、2020年取得明顯收益之外,其餘年份均表現不佳。而且即便是正收益,其成績與恆生 科技 指數相比也沒有太大的優勢。


張坤曾在2013年的一篇投資筆記中坦言「投資的業績是由兩方面決定的,一是把握住了多少機會,二是犯了多少錯誤」。回過頭來看,這一年多來張坤在管基金錶現差強人意,很大程度也與這兩個因素有關。

一方面,是為了堅守自己的「能力圈」,張坤在2021年錯失了新能源和半導體的大好行情,導致基金業績不佳;另一方面,自2020年以來,張坤在個股層面頻繁踩雷,最典型的莫過於在2020年Q3重倉買入美年 健康 (002044.SZ)。

彼時美年 健康 商譽高企,且連續5個季度扣非凈利潤出現下滑。按理來說,這種公司不應該出現在張坤的「選股池」中。但張坤不僅重金押注,之後的操作更是令人不解。

2021年Q3,阿里巴巴(09988.HK)大舉減持了美年 健康 的股票,導致其股價連續暴跌超過20%。而張坤掌管下的易方達中小盤、易方達藍籌精選基金卻「逆流而上」,易方達中小盤甚至在2021年Q1把美年 健康 加倉到了第一重倉股的位置。後面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隨著業績暴雷,美年 健康 股價短短半年跌去60%,易方達藍籌精選與易方達中小盤則相繼在2021年Q2、Q3「落荒而逃」。

雪上加霜的是,隨著國家反壟斷政策出台,原本在2020年度為易方達藍籌精選貢獻超額收益的騰訊(00700.HK)、美團(03690.HK)等互聯網巨頭在2021年相繼遭遇滑鐵盧,對該只基金的回撤構成了極大壓力。

耐心尋味的是,就在這樣的背景下,2021年9月,張坤將旗下的「易方達中小盤混合」變更為「易方達優質精選」,投資范圍擴大為A股和港股,同時重倉購入騰訊、京東(09618.HK)、香港交易所(00388.HK)等個股。其中騰訊控股在張坤或主動加倉或減持白酒導致被動上升的情況下,在2021年Q4一舉躍升為易方達優質精選、易方達藍籌精選、易方達優質企業三年持有期(009342)的第一大重倉股,在易方達亞洲精選中位列第二。

然而,2022年開年後的一場「中概股風波」,讓騰訊、京東等互聯網巨頭再次遭遇重創。張坤旗下基金接連折損,其中易方達藍籌在3月15日當天創下了44.59%的 歷史 最大回撤,

易方達優質精選也是近十年來首次回撤超過45%,實屬罕見。

除了錯失熱門行情,且在部分企業中不斷踩雷之外,張坤擅長的白酒股,回頭看也沒有實現穿越周期,近一年來走勢同樣疲軟。

借用張坤自己對老虎基金掌門人羅伯遜的評價,其近一年多來業績不佳,或是三重因素疊加的結果:「錯過自己不擅長的、沒有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好、進入自己不擅長的領域並做錯」。

兜兜轉轉,無論是被捧上神壇,還是被踩入谷底,張坤還是那個張坤。2021年以來對港股的增持、對未來趨勢的樂觀研判,以及2022年以來逐步放開限購等動作表明,張坤正在堅守自己的「獨立思考」。

但在經歷了最近一年的滑鐵盧之後,這一次,張坤能夠「對抗」成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