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類別 » 東南亞股票期貨交易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東南亞股票期貨交易

發布時間: 2022-11-06 17:56:40

A. 中國股票期貨記事

中國證券市場大事記(1984-2009)

1984年8月14日,上海市政府批准了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呈批的《關於發行股票的暫行管理辦法》。
1984年11月18日,中國第一個公開發行的股票——飛樂音響向社會發行1萬股(每股票面50元),在海外引起比國內更大的反響,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信號。
1985年1月, 上海延中實業有限公司成立,並全部以股票形式向社會籌資,成為第一家公開向社會發行全流通股票的集體所有制企業。
1986年9月26日,第一個證券櫃台交易點——中國工商銀行上海信託投資公司靜安分公司。
1987年5月, 深圳市發展銀行首次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成為深圳第一股。
1987年9月27日,第一家證券公司——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成立。
1988年7月9日,中國 人民銀行開了證券市場座談會,由人行牽頭組成證券交易所研究設計小組。
1990年11月2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
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試開業」,第一天成交安達 股票8000股,採用的是最原始的口頭唱報和白板競價的手工方式。
1990年12月19日,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朱鎔基在浦江飯店敲響上證所開業的第一聲鑼。滬市的首個交易日以96.05點開盤,並以當日最高價99.98點報收,當日成交金額49萬4千元人民幣。
1991年5月21日,上交所統一實行自由競價交易,滬市股價全部放開。
1991年7月,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
1991年8月28日,中國證券業協會成立。
1991年10月31日, 中國南方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與深圳市物業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向社會公眾招股,這是中國股份制企業首次發行B股。
1992年1月10日, 一種叫「股票認購證」的票證出現在上海街頭,產生大批認購證,廣義上講也是一種權證。該權證價格30元,後被炒至幾百元。
1992年5月21日,當天取消部分個股漲跌價格限制。
1992年7月7日,深圳證券交易所宣布:原野股票停牌交易。這是中國證券市場首家停牌企業。
1992年8月10日,深圳上百萬人冒雨來買認購抽簽表,最後發生著名的「8•10」事件。
1992年10月12日,成立了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1992年11月,我國國內第一家比較規范的投資基金------淄博鄉鎮企業投資基金(簡稱淄博基金)正式設立。該基金為公司型封閉式基金,募集資金1億元人民幣,並於1993年8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最早掛牌上市。
1993年3月1日,飛樂音響等內部職工股掛牌,這是股份制企業內部職工股首次上市交易。
1993年6月29日,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正式招股上市,成為中國內地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國有企業。
1993年8月17日,部分地區滬市行情傳輸中斷一個多小時,而未中斷地區照常營業,引起軒然大波。
1994年1月14日,財政部代表中國政府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注冊登記發行10億美元全球債券。這是中國政府發行的第一筆全球債券,也是中國政府第一次進入美國資本市場。
1994年1月26日南方某公司上海證券營業部因「紅馬甲」電腦操作失誤,以20元一股的天價買入廣船股票80多萬股(當日廣船正常價格在6.50元左右)。一筆交易虧損達1000萬元左右。
1994年7月30日,在數月無抵抗的熊途中,上證指數最低到達325.89點時,中國證監會宣布三項「救市」措施。一個半月,上證綜指上漲了223%,成為我國證券史上股指上漲速度最快的一次。
1995年1月1日,即日起滬深股市交易實行T+1交易制度。
1995年2月23日,上海國債市場出現異常的劇烈震盪,327品種成交金額佔去期市成交額近80%。對此,上交所發布緊急通知稱,當日16:20以後的國債期貨327品種的交易存在嚴重蓄意違規行為,故該部分成交不納入計算當日結算價、成交量和持倉量的范圍。稱之為「3•27國債期貨事件」。
1995年5月17日,國債期貨市場關閉,因期貨資金湧入,5月18日股市井噴,滬市單日股指漲幅達30.99%。
1995年8月9日,日本五十鈴自動車株式會社和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通過協議購買法人股的形式,成為「北京北旅」的第一大股東。這是我國證券市場的首例外商A股大股東。
1996年5月29日,道• 瓊斯推出中國股票指數。
1996年6月7日,上交所擬選擇市場最具代表性的30家上市公司作為樣本,編制「上證30指數」,並在7月1日正式推出。隨後在30指數的帶領下走出了一波大級別的行情。
1996年10月23日滬市上漲20.5點,收於1010.83點,在闊別千點大關兩年後重新站上1000 點。
1996年12月15日,在市場不理會管理層十二道金牌後,《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指出股市出現過度投機,要求進一步規范。上證綜指自12月11日算起歷時13天,跌幅達31%,單日跌停個股比比皆是。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去世,第二天兩市眾多股票跌停低開幾分鍾內被拉起到漲停報收,後歷時3個月,指數上漲了74%。
1997年4月18日法人股首次擺上了拍賣台。海南某公司持有的 600萬股海南航空股份有 限公司法人股被依法公開拍賣,開我國股票拍賣之先河。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7月2日泰國發生金融危機,隨後長達兩年的東南亞金融風暴全面爆發。
1998年4月,滬深交易所決定對「財務狀況異常」的上市公司實施股票交易特別處理。4月28日沈陽物質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因連續兩年虧損,被列為首家特別處理的股票。
1998年4月7日,第一批上市的封閉式證券投資基金——基金金泰,基金開元發行。1998 年11 月25日起,股份有限公司公開發行股票一律不再發行公司職工股。
1998年12月2日,中國證監會下發《關於停止發行公司職工股的通知》。
1999年5月9日,發生美軍「誤炸」我駐南大使館事件,上證股指跳空下行逼近千點,十天後引發一場大級別的「5• 19」行情。
1999年6月15日人民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堅定信心, 規范發展》「5•19」行情進入高潮。
1999年7月1日,《證券法》開始正式實施。
2000年2月23日 上市公司發行轉債開先例,虹橋機場發行13.5億元5年期可轉換公司債。
2000年7月19日,上證綜指以2000.33點開盤,首次站上2000點關口,當日成交量達149.6億元。
2000年10月30日,新華社播發《假典型巨額虧空的背後——鄭百文跌落發出的警示》,引起各界強烈反響,有關部門和專家學者紛紛就「鄭百文現象」發表看法。並引起國務院領導及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
2000年11月2日,吳敬璉針對針對《財經》雜志2000年10月「基金黑幕」事件發表文章《證券市場不能黑》,引發「股市大辯論」。
2000年12月16日上證所推出包括調整B股交易結算費用,降低交易成本在內的系列舉措,以提高B股市場運行效率。此後B股指數不斷上漲,12月25日滬市B股指數創出三年來新高,以 88.95點報收。
2001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證監會決定境內居民可投資B股市場。
2001年4月23日,第一隻退市公司——PT水仙
2001年6月,國務院發布《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6月14日,滬市大盤見頂2245.42點,此後一路走低,開始綿綿數載的熊市。
2001年7月23日,社保基金正式入市。
2001年11月16日,證券印花稅下調,上證指數開於1725.45點,跳空高開104.1點,但當天收出長陰,收於1646.76點,僅上漲1.57%。
2002年6月24日,國務院決定停止減持國有股,上證指數跳空高開,全天漲幅高達9.25%,上漲144.59點,收於1707.31點。
2002年9月23日起,上市新股於上市首日即計入指數計算。此前上交所新股上市後股指的計算方式是上市第二天計入指數。
2002年12月1日,中國證監會與中國人民銀行聯合頒布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開始正式施行。
2003年2月19日 ,滬深交易所計對封閉式基金存在交易上的缺陷,規定封閉式基金最小報價單位「分」改「厘」, 3月3日起正式實施。
2003年3月,第一家瑞銀華寶申請QFII資格。
2003年4月,「非典」」流行,交易清淡,行情回落。
2003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發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受此消息影響,上證指數當日大漲33.71點,收於1398.01點,單日漲幅達2.47%。
2004年2月2日,國九條出台,同年4月為落實國九條,證監會成立六個工作組。
2004年6月25日,中小企業板塊正式登場、首批八隻股票上市,這是落實「國九條」的首項具體措施之一。
2004年6月30日, 濟南鋼鐵上市首日跌破發行價,一級市場新股不敗神話在中國股市正式宣告終結。濟南鋼鐵上市首日跌破發行價,一級市場新股不敗神話在中國股市正式宣告終結。
2005年4月29日,經過國務院批准,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於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宣布啟動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
2005年6月6日,滬市大盤見底998.23點,從而結束了長達四年的熊市。
2005年6月10日, 三一重工股權分置改革方案獲得通過,成為中國證券市場第一個通過股權分置改革實行全流通的上市公司。
2006年5月20日,滬深證券交易所和中國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分別發布關於資金申購上網定價公開發行股票的實施辦法。滬市新辦法將申購上限放寬到當次上網發行總量或9999.9萬股,深市規定申購上限為不得超過本次上網定價發行數量,且不 超過9999.995萬股。
2006年6月19日,新老劃斷後的第一隻新股中工國際在深圳中小板上市,這標志著終止一年多的IPO恢復,由於是一年多以來的首次IPO,該股首日受到市場資金的瘋狂追捧,首日漲幅達到332.03%,最大漲幅更是達到驚人的576%。
2006年12月26日,滬指報收2505.70點,當日成交額457.9億元,首次站上了2500點的高位。
2007年1月9日, 國內保險第一股「中國人壽」成功回歸A股,成為首家A股上市保險公司。這標志著保險公司登陸A股的序幕拉開。
2007年2月26日,滬市大盤首次突破3000點。120隻股票達到10%漲停位,投資者企盼的春節後「開門紅」成為現實。
2007年5月9日,大盤藍籌股推動滬深兩市大幅上漲,滬市大盤突破4000點,滬綜指收報4013.08點。
2007年5月31日,調高股票印花稅,單日震盪320點創15年紀錄。
2007年8月23日,滬市大盤突破5000點.,盤中上摸5050.38點,報收5032.49點。
2007年9月28日,滬市大盤突破5500點,迎接58周年國慶節。
2007年10月16日,黨的「十七」大召開,滬市突破6000點,最高到達6124.04點,成為了歷史以來的最高點位。
2008年1月14日,證券論壇討論資本市場改革發展要以全球視野, 5500不攻而破,滬市又進入了進一步的下跌周期。
2008年3月14日,受國內平安再融資,雪災,大小非解禁和物價上漲等壓力,以及美國次債進一步影響滬市直破4000點。
2008年4月16日,中國第一隻以角為計價單位的股票紫金礦業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網上申購,申購價為7。13元。
2008年4月22日,管理層明確大小非減持的有關規定,上證指數高開低走,次日跌破3000點至2990點。
2008年4月24日,受證券交易印花稅從0.3%降為0.1%影響,上證指數大幅收高。
2008年5月13日,受隔日下午14時28分汶川八級大地震影響,股市低開後返身走好,一度廣大投資者以不拋股票來支撐指數。
2008年8月8日,29屆北京奧運會召開,大盤以「利好」出盡而大跌,次個交易日跌破2500點,收於2470.07點。
2008年9月16日,受美國雷曼兄弟銀行倒閉,美國股市暴跌影響,以及央行下調銀行准備金和貸款利息拖累,金融股大幅下跌,上證指數跌破2000點,9月18日跌至1802.33點。
2008年9月19日,受管理層允許匯金公司對工建中三大銀行護盤等三大利好消息影響,大盤出現了幾乎集體漲停的壯觀。
2008年10月28日,隨著全球證券市場全面殺跌,上證指數又走入下降通道,最低到達1664 .93點。
2009年3月31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辦法自5月1日起實施。這意味著籌備十餘年之久的創業板有望正式開啟。
2009年4月3日,中國證監會決定撤銷寧波立立電子2008年7月公開發行股票的核准決定,同時要求立立電子按照發行價並加算銀行同期存款利息返還證券持有人,這在中國證券市場尚屬首例。
2009年6月10日, 證監會正式公布《關於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發行體制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實施之後將隨時向企業發審核批文。這意味著暫停8個多月的IPO重啟。
2009年7月29日,金融危機全面全面爆發以來全球最大一單IPO中國建築在滬市登陸,上海證券市場發生了有史以來3031.75億的最大單日成交量,並出現09年最大的跌幅,盤中連破3400,3300,3200點整數關,報收3266.43點。

B. 期指是什麼意思

期指是股票指數期貨的簡稱,指數期貨是期貨的一種。 股票指數期貨(Stock Index Futures)是一種金融期貨,以股票市場的價格指數作為交易標的物的期貨品種。下面由我為你介紹期指的相關 法律知識 。

期指是什麼意思

股票指數期貨(以下簡稱股指期貨)是一種以股票價格指數作為標的物的金融期貨合約。

股市投資者在股票市場上面臨的風險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股市的整體風險,又稱為系統風險,即所有或大多數股票的價格一起波動的風險。另一種是個股風險,又稱為非系統風險,即持有單個股票所面臨的市場價格波動風險。通過投資組合,即同時購買多種風險不同的股票,可以較好地規避非系統風險,但不能有效地規避整個股市下跌所帶來的系統風險。


期指是什麼意思

進入本世紀70年代之後,西方國家股票市場波動日益加劇,投資者規避股市系統風險的要求也越來越迫切。由於股票指數基本上能代表整個市場股票價格變動的趨勢和幅度,人們開始嘗試著將股票指數改造成一種可交易的期貨合約並利用它對所有股票進行套期保值,規避系統風險,於是股指期貨應動而生。

利用股指期貨進行套期保值的原理是根據股票指數和股票價格變動的同方向趨勢,在股票的現貨市場和股票指數的期貨市場上作相反的操作來抵消股價變動的風險。股指期貨合約的價格等於某種股票指數的點數乘以規定的每點價格。各種股指期貨合約每點的價格不盡相同,比如,恆生指數每點價格為50港元,即恆生指數每降低一個點,由該期貨合約的買者(多頭)每份合約就虧50港元,賣者每份合約則賺50港元。

比如,某投資者在香港股市持有總市值為200萬港元的10種上市股票。該投資者預計東南亞金融危機可能會引發香港股市的整體下跌,為規避風險,進行套期保值,在13000點的價位上賣出3份3個月到期的恆生指數期貨。

隨後的兩個月,股市果然大幅下跌,該投資者持有股票的市值由200萬港元貶值為155萬港元,股票現貨市場損失45萬港元。這時恆生指數期貨亦下跌至10000點,於是該投資者在期貨市場上以平倉方式買進原有3份合約,實現期貨市場的平倉盈利45萬港元,期貨市場的盈利恰好抵消了現貨市場的虧損,較好的實現了套期保值。

同樣,股指期貨也像其他期貨品種一樣,可以利用買進賣進的差價進行投機交易。

相關閱讀:

期指的性質

股價指數期貨是金融期貨的一種。期貨交易就是交易雙方通過買賣期貨合約並根據合約規定的條款,約定在未來某一特定時間和地點,以某一特定價格買賣某一特定數量和質量的標的物的交易合約。期貨交易的最終目的往往不是標的物所有權的轉移,而是通過買賣期貨合約,規避現貨價格風險。顧名思義,股價指數期貨就是以貨幣化的股價指數為標的物的期貨合約。股價指數期貨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投資者可以利用它對股票現貨投資進行套期保值,規避系統風險。

這里的投資者是相對於投機者而言的。投資者投資股票的目的在於通過所投資的股票價格隨上市公司的實質性成長而上升,獲得長期的資本利得,同時通過上市公司的歷年分配,賺取投資收益。他們希望避免因股票市場的波動,特別是突發事件引起的劇烈波動而導致的損失。

如果沒有一個賣空機制,一旦股市出現劇烈波動,就有可能發生投資者紛紛拋售股票的連鎖反應,從而推波助瀾,進一步加劇了股價的下跌。而股價指數期貨交易正是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能夠規避市場系統風險的機制,其原理是根據股價指數和股票價格變動的同方向趨勢,在股票的現貨市場和股價指數的期貨市場上作相反的操作來抵消股價變動的風險。這樣,在市場可能出現波動的時候,投資者可以在不賣出股票本身的情況下對其投資進行保值,從而起到穩定市場,保護投資者的利益,維護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的作用。

看過“期指是什麼意思”的人還看過:

1. 股指期貨是多少錢一手

2. 證券公司擔任IB是什麼意思

3. 進行期貨交易原因是什麼

4. 股票期貨現貨的區別是什麼

5. 股指期貨知識

C. 股指期貨的盈利模式是什麼

股指期貨的盈利模式簡單說:
做多:買入開倉、賣出平倉
做空:賣出開倉、買入平倉
股指期貨全稱為「股票指數期貨」,是以股價指數為依據的期貨,是買賣雙方根據事先的約定,同意在未來某一個特定的時間按照雙方事先約定的股價進行股票指數交易的一種標准化協議。

股指期貨有以下作用:

⑴可為市場參與者提供一種兼具投資和避險功能的金融工具。股指期貨的引入,可以為市場提供對沖風險的途徑,如果投資者持有與股票指數有相關關系的股票,為防止未來價格下跌造成損失,投資者可以賣出股票指數期貨合約,從而投資者就避免了風險。

⑵有助於我國股票市場健康穩定地發展。由於期貨市場流動性極好,而且信息渠道暢通,「三公」原則體現地比較好,因此,一旦有信息影響大家對市場的預期,就會很快地在期貨市場上反映出來,並且可以快速地傳遞到現貨市場,從而使現貨市場價格達到均衡,抑制股市不穩定情形的發生。

⑶促進發行方式的轉變,保證新股發行與順利上市。開發股票指數期貨為承銷商提供了迴避風險的工具,股票承銷商在包銷股票的同時,為規避股市總體下跌的風險,可通過預先賣出相應數量的期指合約以對沖風險、鎖定利潤。這一方面有利於新股發行方式向上網競價發行的轉變,改變現有計劃方式,另一方面可迴避二級市場低迷給承銷商帶來巨大風險,保證新股的發行與順利上市。

⑷增加市場的流動性,促進股市的持久活躍。這一點已被國際股票市場發展的成功經驗所證明。

股指期貨品種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股指期貨標的物為相應的股票指數。

2、股指期貨報價單位以指數點計,合約的價值以一定的貨幣乘數與股票指數報價的乘積來表示。

3、股指期貨的交割採用現金交割,即不是通過交割股票而是通過結算差價用現金來結清頭寸。

據透露,目前有關部門設計的股指期貨合約方案是:交易標的為滬深300指數;交易時間為上午比現貨市場早15分鍾開盤,下午比現貨市場晚15分鍾收盤;合約價值為每指數點100元人民幣;合約月份為交易當月起的兩個連續的近月月份加兩個季月月份;每日漲跌幅依據現貨市場個股10%的漲跌幅限制,同時引進"熔斷"制度(漲跌幅達6%時熔斷10分鍾);最小波動單位為0.5個指數點;最後交易日與最後結算日設於月中;履約交割方式為現金結算
股指期貨合約的價格等於某種股票指數的點數乘以規定的每點價格。各種股指期貨合約每點的價格不盡相同,比如,恆生指數每點價格為50港元,即恆生指數每降低一個點,由該期貨合約的買者(多頭)每份合約就虧50港元,賣者每份合約則賺50港元。

比如,某投資者在香港股市持有總市值為200萬港元的10種上市股票。該投資者預計東南亞金融危機可能會引發香港股市的整體下跌,為規避風險,進行套期保值,在13000點的價位上賣出3份3個月到期的恆生指數期貨。隨後的兩個月,股市果然大幅下跌,該投資者持有股票的市值由200萬港元貶值為155萬港元,股票現貨市場損失45萬港元。這時恆生指數期貨亦下跌至10000點,於是該投資者在期貨市場上以平倉方式買進原有3份合約,實現期貨市場的平倉盈利45萬港元,期貨市場的盈利恰好抵消了現貨市場的虧損,較好的實現了套期保值。同樣,股指期貨也像其他期貨品種一樣,可以利用買進賣進的差價進行投機交易。

D. 股票期權如何交易

1、股指期權賣方在收取期權買方所支付的權利金之後,在合約規定時間,只要期權買方要求行使其權利,期權賣方必須無條件地履行期權合約規定的義務。即對於期權賣方而言,除了在成交時向期權買方收取一定的權利金之外,期權合約只規定了其必須履行的義務,而未賦予其任何權利。
2、股票指數期權(股指期權)是在股指期貨的基礎上產生的,期權購買者付給期權的出售方一筆期權費,以取得在未來某個時間,以某種價格水平,買進或賣出某種基於股票指數的標的物的權利。
3、比如,某投資者在香港股市持有總市值為200萬港元的10種上市股票。該投資者預計東南亞金融危機可能會引發香港股市的整體下跌,為規避風險,進行套期保值,在13000點的價位上賣出3份3個月到期的恆生指數期貨。隨後的兩個月,股市果然大幅下跌,該投資者持有股票的市值由200萬港元貶值為155萬港元,股票現貨市場損失45萬港元。這時恆生指數期貨亦下跌至10000點,於是該投資者在期貨市場上以平倉方式買進原有3份合約,實現期貨市場的平倉盈利45萬港元,期貨市場的盈利恰好抵消了現貨市場的虧損,較好的實現了套期保值。同樣,股指期貨也像其他期貨品種一樣,可以利用買進賣進的差價進行投機交易。

E. 股票期貨怎麼玩

股票價格指數期貨,簡稱股指期貨,它是指以股價指數為標的物的標准化期貨合約。那麼,股票期貨怎麼玩呢?
股指期貨交易具有T+0以及保證金杠桿交易的特點,它的風險會比普通股票交易更大。所以並不建議新手投資股指期貨,畢竟它需要一定的經驗。
你在投資股指期貨的時候,可以當日買進當日賣出,它沒有時間和次數的限制。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股指期貨是有固定的到期日的,到期就要進行平倉或者交割。所以大家在投資股指期貨的時候一定要留意合約到期日。
還有,股指期貨合約採用保證金交易,所以必須每日結算盈虧。如果賬面盈利,你就可以選擇提走;但如果賬面虧損,你就得在第二天開盤前補足。而股指期貨合約還可以賣空,等價格回落後再買回,它的流動性是很高的。
如果投資者想要玩股票期貨,可以去各證券公司或期貨公司開通期貨交易賬戶,但是一般會有一定的門檻要求。

F. 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索羅斯是如何拋美元再拋泰銖獲利的 急需~

應該是先拋泰銖,再拋美元.原理表述如下:
80年代時候,泰銖與美元保持一定價(相對固定),1美元=24泰銖(大致數),8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良好,泰國經濟發展也好(當時被稱為亞洲經濟發展四小龍之一),一個國家的貨幣幣值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兩者發展均良好,這個相對固定的比價沒有什麼問題.
90年中期,泰國經濟發展緩慢了,美國經濟發展穩定,兩種貨幣還保持相對固定的比價,泰銖的價值明顯被高估了,索羅斯正是利用這個機會,在泰銖沒有貶值之前通過各種渠道借了大量泰銖,借來後兌換成美元(以1美元=24泰銖價格),當借到一定數量後,通過他在國際金融市場影響力和泰國與美國的實際經濟狀況,通過媒體進行宣傳,引起擁有泰銖的人們在市場上拋售泰銖,並且還利用期貨市場杠桿作用,使拋售放大.當時泰國政府利用外匯儲備在市場上購買泰銖(大概250億美元),用光了儲備還不能維持泰銖穩定,泰國放棄了努力,泰銖貶值.(1美元=40泰銖,這是大致數)
這時索羅斯就拋美元,購泰銖,進行償還,從中獲取借時與還時的差價,1美元賺了16泰銖.這是釘住單一貨幣(美元)匯率制度的問題造成的.
以上僅為原理,實際則復雜得多:以下資料來源http://hi..com/zy840105/blog/item/0d4726beba90980119d81f5a.html
第一步,在1996年底,預期襲擊成功後黃金會暴漲,先期吃進黃金;第二步,在對泰銖襲擊前將持有的遠期合約暗中大量沽空(據估計約有150億美元。)由於杠桿作用,大量遠期合約的積累並不需要太多現金,使索羅斯可將主力資金配置在現匯市場沖擊;第三步,買入少量權重藍籌股,作為股市現貨市場砸盤之用;第四步,融券放空,然後在底部還回股票,賺取差價。第五步,從外資銀行借入大量泰銖,由於外資銀行擁有泰銖業務,因此可以輕松借入。在泰銖高位持續放空,兌換成為美元,然後在低位再以美元兌成泰銖,還回泰銖。第六步,在黃金瘋狂之時拋出黃金,兌成泰銖,再在黃金暴跌之時換回黃金。第七步,在股票指數期貨上,買入遠期股指空單,以高杠桿獲取暴利。第八步,由一些組織和人出面運作,促使泰國銀行倒閉或者被收購,以便控制其金融貨幣系統,這才是最關鍵的一步,也是最主要的目的所在。

20世紀90年代中期,連續幾年的國際貿易收支逆差迫使泰國政府拋出大量外匯,泰銖明顯出現高估,「金融大鱷」們預測泰銖會貶值,便將其當成了獵物。
97年2月初,國際投資機構(索羅斯為主)大量拋售泰銖,2月向泰國銀行借入高達150億美元的數月期限的遠期泰銖合約,而後於現匯市場大規模拋售,泰銖匯率大幅度變動,引發金融市場動盪。5月7日,貨幣投機者通過經營離岸業務的外國銀行,建立即期和遠期外匯交易頭寸。從5月8日起,從泰國本地銀行借入泰銖,在即期和遠期市場大量賣泰銖的方式,沽空泰銖,造成泰銖即期匯價的急劇下跌,沽空行為持續到7月份。結果泰國金融市場一片混亂,金融危機爆發。
索羅斯於5月份出手約60億美元攻擊泰銖。可以說他是這次金融危機的最大獲益者。

G. 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所羅斯到底是怎樣賺的錢他主要用了哪些方法越簡單越明白越好.

自1997年7月起,爆發了一場始於泰國、後迅速擴散到整個東南業井波及世界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許多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市、股市輪番暴跌,金融系統乃至整個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創傷,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僅半年時間,東南亞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貨幣貶值幅度高達30%~50%,最高的印尼盾貶值達70%以上。同期。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股市跌幅達30%~60%。據估算、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僅匯市、股市下跌給東南亞同家和地區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1000億美元以上。受匯市、股市暴跌影響。這些國家和地區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衰退。
這場危機首先是從泰銖貶值開始的,1997年7月2日.泰國被迫宣布泰銖與美元脫鉤。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當大泰銖匯率狂跌20%。和泰國具有相同經濟問題的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等國迅速受到泰銖貶值的巨大沖擊。7月11日,菲律賓宣布允許比索在更大范圍內與美元兌換,當大比索貶值11.5%。同一天,馬來西亞則通過提高銀行利率阻止林吉特進一步貶值。印度尼西亞被迫放棄本國貨幣與美元的比價,印尼盾7月2日至14日貶值了14%。

繼泰國等東盟國家金融風波之後,台灣的台市貶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機第二波,10月17日,台市貶值0.98元,達到1美元兌換29.5元台幣,創下近千年來的新低,相應地當天台灣股市下跌165.55點,10月20日。台幣貶至30.45元兌1美元。台灣股市再跌301.67點。台灣貨幣貶值和股市大跌,不僅使東南亞金融危機進一步加劇,而且引發了包括美國股市在內的大幅下挫。10月27日,美國道,瓊斯指數暴趴554.26點,迫使紐約交易所9年來首次使用暫停交易制度,10月28日,日本、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和泰國股市分別跌4.4%、7.6%、6.6%、6.7%和6.3%。特別是香港股市受外部沖擊,香港恆生指數10月21 H和27日分別跌765.33點和1200點,10月28日再跌1400點,這三大香港股市累計跌幅超過了25%。

11月下旬,韓國匯市、股市輪番下跌,形成金融危機第三波。11月,韓元匯價持續下挫,其中11月20日開市半小時就狂跌10%,創下了1139韓元兌1美元的新低;至11月底,韓元兌美元的匯價下跌了30%,韓國股市跌幅也超過20%。與此同時,日本金融危機也進一步加深,11月日本先後有數家銀行和證券公司破產或倒閉,日元兌美元也跌破1美元兌換130日元大關,較年初貶值17.03%。

從1998年1月開始、東南亞金融危機的重心又轉到印度尼四亞、形成金融危機第四波。l月8日,印尼盾對美元的匯價暴跌26%。l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亞從事巨額投資業務的香港百富勤投資公司宣告清盤。同日,香港恆生指數暴跌773.58點,新加坡、台灣、日本股中分別跌102.88點、362點和330.66點。直到2月初,東南業金融危機惡化的勢頭才初步被遏制。

PS:外因---國際投機者金融大鱷索羅斯的投機行為分析
1997年3月3日.泰國中央銀行宣布國內9家財務公司和1家住房貸款公司存在資產質量不高以及流動資金不足問題。索羅斯及其手下認為,這是對泰國金融體系可能出現的更深層次問題的暗示,便先發制人,下令拋售泰國銀行和財務公司的股票,儲戶在泰國所有財務及證券公司大量提款。此時,以索羅斯為首的手待大量東南亞貨幣的西方沖擊基金聯合一致大舉拋售泰銖,在眾多西方「好漢」的圍攻之下,泰銖一時難以抵擋,不斷下滑,5月份最低躍至1 美元兌26.70銖。泰國中央銀行傾全國之力,於5月中下旬開始了針對索羅斯的一場反圍剿行動,意在打跨索羅斯的意志,使其知難而退,不再率眾對泰銖群起發難。

泰國中央銀行第一步便與新加坡組成聯軍,動用約120億美元的巨資吸納泰銑;第二步效法馬哈蒂爾在1994年的戰略戰術,用行政命令嚴禁本地銀行拆借泰抹給索羅斯大軍;第三步則大幅調高利率,隔夜拆息由原來的10厘左右,升至1O00至1500厘。三管齊下,新銳武器,反擊有力,致使泰抹在5月20日升至2520的新高位。

由於銀根驟然抽緊,利息成本大增,致使索羅斯大軍措手不及,損失了3億美元,挨了當頭一棒。

然而,索羅斯畢竟還是索羅斯。憑其直覺,索羅斯認為泰國中央銀行所能使出的全盤招術也就莫過於此了,泰國人在使出渾身解數之後,並沒有使自己陷入絕境,所遭受的損失相對而言也只是比較輕微的。從某種角度上看,索羅斯自認為,他已經贏定了。對於東南亞諸國而言,最初的勝利只不過是大難臨頭前的迴光返照而已,根本傷不了他的元氣,也挽救不了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命運。

索羅斯為了這次機會,已經卧薪嘗膽達數年之久,此次他是有備而來,志在必得。先頭部隊的一次挫折並不會令其善罷甘休,索羅斯還要三戰東南亞。

1997年6月,索羅斯再度出兵,他號令三軍,重振旗鼓,下令套頭基金組織開始出售美國國債以籌集資金,擴大索羅斯大軍的規模,並於下旬再度向泰銖發起了猛烈進攻。剎那間,東南亞全融市場上狼煙再起,硝煙彌漫,對抗雙方展開了短兵相接的白刃戰,泰國上下一片混亂,戰局錯蹤復雜,各大交易所簡直就像開了鍋似的熱湯,人們發瘋似地奔跑著,呼嚎著。

只有區區300億美元外匯儲備的泰國中央銀行歷經短暫的戰斗,便宣告「彈盡糧絕」,面對鋪天蓋地面來的索羅斯大軍,他們要想泰銖保持固定匯率已經力不從心。泰國人只得拿出最後一招,來個挖肉補瘡,實行浮動匯率。不料,這早在索羅斯的預料當中,他為此還專門進行了各種准備。各種反措施紛紛得以執行,泰銖的命運便被索羅斯定在了恥辱的十字架上了。泰銖繼續下滑,7月24日,泰銖兌美元降至32.5:1,再創歷史最低點,其被索羅斯所宰殺之狀,實在令世人慘不忍睹,泰國人更是心驚肉跳,捶胸頓足,責問蒼天。

索羅斯採用的是立體投機的策略,並不是單一的只是外匯的操作。 所謂立體投機,就是利用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的金融工具之間的相關性進行的金融投機

1997年上半年,以量子基金為代表的一些大型基金大規模運用「杠桿」不斷擠壓泰國金融市場,觸發泰國金融危機,在隨後東南亞金融危機演變過程中,這些基金大規模運用「杠桿」,加重了危機的程度。他們怎麼做的呢?正如索羅斯本人所描述的「我們用自己的錢買股票,付5%的現金,另外95%的資金用借的;如果用債券做抵押,可以借更多錢,我們用一千美元,至少可以買進價值五萬美元的長期債券……」。(索羅斯等著《Soros on Soros》,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它們以自有資本做抵押,從銀行借款購買證券,再以證券抵押繼續借款,迅速擴大了債務比率,不僅如此,它們還將借款廣泛投機於具有「高杠桿」特點的各種衍生工具,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杠桿比率。據《經濟學家》的報道,量子基金確實早在1997年3月就大量買入看跌期權,以掉期方式借入大量泰銖,賣出泰銖期貨和遠期,因料定交易對手要拋出泰銖現貨為衍生合同保值,輕而易舉地借他人之手製造泰銖貶值壓力。值得一提的是他在香港的做法,更是立體投機的經典例子。

一般情況下,由於金融市場之間存在無套利均衡關系,隨著各種金融衍生工具及其市場的誕生和發展,外匯即期市場、遠期市場、貨幣市場、資本市場、衍生市場之間環環相扣,節節鎖定,牽一發而動全身。典型例子如1997年10月份以及隨後幾次國際投機家沖擊香港金融市場時,國際投機家先在貨幣市場上大量拆借港幣,拋售港幣,迫使港府急劇拉高貨幣市場同業拆息;貨幣市場同業拆息急劇上升引起股票市場下跌;同時引起衍生市場上恆生股票指數期貨大幅下跌;恆指期貨大幅下跌又加速了股票市場的下跌;股票下跌又使外國投資者對香港經濟和港幣信心銳減,紛紛拋出港股換回美元,使港幣面臨新一輪貶值壓力……。各個市場的連鎖反應,最終全面擴大了投機家的勝利果實。

料定對香港外匯市場發動攻擊將引起連鎖反應,國際投機家在各個市場上立體布局,一方面在各個市場加大賭注,為投機推波助瀾;另一方面,一旦投機成功即可全面豐收,為承受的投機風險匹配高收益。索羅斯對此做了生動描述:「如果你把一般的投資組合像名稱所顯示的一樣,看成是扁平或二度空間的東西,最容易了解這一點。但我們的投資組合更像建築物,用我們的股本做為基礎,建立一個三度空間的結構,有結構,有融資,由基本持股的質押價值來支撐。……我們願意根據三個主軸把資本投資下去:有股票頭寸、利率頭寸和外匯頭寸。……不同的部位互相強化,創造出這個由風險和獲利機會組成的立體結構。通常兩天——一個上漲日和一個下跌日——就足以高速使我們的基金膨脹。」(索羅斯等著《Soros on Soros》,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國際投機家進攻香港金融市場時充分運用了這種「立體投機」策略:首先在貨幣市場上,拆借大量港幣;在股票市場上,借入成分股;在股票期指市場累計期指空頭;然後在外匯市場上利用即期交易拋空港幣,同時賣出港幣遠期合約;迫使港府提高利率捍衛聯系匯率;在股票市場上,將借入成分股拋出,打壓期指……。綜合看來,基於金融市場之間的密切聯系,「立體布局」使投機家的風險暴露相互加強的同時更令杠桿投機威力和收益大增。

港幣實行聯系匯率制,聯系匯率制有自動調節機制,不易攻破。但港幣利率容易急升,利率急升將影響股市大幅下跌,這樣的話,只要事先在股市及期市沽空,然後再大量向銀行借貸港幣,使港幣利率急升,促使恆生指數暴跌,便可象在其他國家一樣獲得投機暴利。自1997年10月以來,國際炒家4次在香港股、匯、期三市上下手,前三次均獲暴利。1998年7月底至8月初,國際炒家再次通過對沖基金,接連不斷地狙擊港幣,以推高拆息和利率。很明顯,他們對港幣進行的只是表面的進攻,股市和期市才是真正的主攻目標,聲東擊西是索羅斯投機活動的一貫手段,並多次成功。

炒家們在證券市場上大手筆沽空股票和期指,大幅打壓恆生指數和期指指數,使恆生指數從1萬點大幅度跌至8000點,並直指6000點。在山雨欲來的時候,證券市場利空消息滿天飛,炒家們趁機大肆造謠,揚言「人民幣頂不住了,馬上就要貶值,且要貶10%以上」。「港幣即將與美元脫鉤,貶值40%」,「恆指將跌至4000點」雲雲。其目的無非是擾亂人心,製造「羊群心態」,然後趁機渾水摸魚。8月13日,恆生指數一度下跌300點,跌穿6600點關口,收市時跌幅收窄,但仍跌去199點,報收6660點。其勢與滬深股市2001年下半年的情況非常相似,天天響地雷,周周都下跌,「推倒」趨勢震撼人心。

在壓低恆生指數的同時,國際炒家在恆指期貨市場積累大量淡倉。恆生指數每跌1點,每張淡倉合約即可賺50港幣,而在8月14日的前19個交易日,恆生指數就急跌2000多點,每張合約可賺10多萬港幣,可見收益之高!

第一回合 8月13日恆指被打壓到了6660底點後,港府調動港資、華資及英資入市,與對手展開針對8月股指期貨合約的爭奪戰。投機資本是空軍要打壓指數,港府是紅軍則要守住指數,迫使投機家事先高位沽空的合約無法於8月底之前在低位套現。港府入市後大量買入投機資本拋空的8月股指期貨合約,將價格由入市前的6610點推高到24日的7820點,漲幅超過8%,高於投資資本7500點的平均建倉價位,取得初步勝利,收市後,港府宣布,已動用外匯基金干預股市與期市。但金融狙擊手們仍不甘心,按原計劃,於8月16日迫使俄羅斯宣布放棄保衛盧布的行動,造成8月17日美歐股市全面大跌。然而,使他們大失所望的是,8月18日恆生指數有驚無險,在收市時只微跌13點。

第二回合 雙方在8月25日至28日展開轉倉戰,迫使投機資本付出高額代價。27日和28日,投機資本在股票現貨市場傾巢出動,企圖將指數打下去。港府在股市死守的同時,經過8天驚心動魄的大戰,在期貨市場上將8月合約價格推高到7990點,結算價為7851點,比入市前高1200點。8月27日、28日,港府將所有賣單照單全收,結果27日交易金額達200億港幣,28日交易金額達790億港幣,創下香港最高交易記錄。

27日,8月份期貨結算前夕,特區政府擺出決戰姿態。雖然當天全球金融消息極壞,美國道瓊斯股指下挫217點,歐洲、拉美股市下跌3%-8%,香港股市面臨嚴峻考驗。據市場人士說,港府一天注入約200億港元,將恆生指數穩托上升88點。為最後決戰打下基礎。

同日,國際炒家量子基金宣稱:港府必敗。投機香港市場的國際大炒家索羅斯量子基金首席投資策略師德魯肯米勒在接受CNBC電視台的訪談中,他首先承認量子基金一直在沽空港元和恆生期指。並說,由於香港經濟衰退,所以港府在匯市與股市對國際投資人發起的「戰爭」中,將以失敗告終。索羅斯雖然每次的動作都是大手筆,但從來不公開承認自己在攻擊某個貨幣,這種以某個公司或部分人的名義公開與一個政府下戰書,揚言要擊敗某個政府的事件聞所未聞、史無前例。

28日是期貨結算期限,炒家們手裡有大批期貨單子到期必須出手。若當天股市、匯市能穩定在高位或繼續突破,炒家們將損失數億甚至十多億美元的老本,反之港府前些日子投入的數百億港元就扔進大海。當天雙方交戰場面之激烈遠比前一天驚心動魄。全天成交額達到創歷史紀錄的790億元港幣。港府全力頂住了國際投機者空前的拋售壓力,最後閉市時恆生指數為7829點,比金管局入市前的8月13日上揚了1169點,增幅達17.55%。

香港財政司司長曾蔭權立即宣布:在打擊國際炒家、保衛香港股市和貨幣的戰斗中,香港政府已經獲勝。香港市場人士估計,港府在這兩星期托市行動中,投入資金超過1000億港元,集中收購了香港幾大藍籌股公司的股票,預計港府目前持有相當於香港股市2100億美元總市值的4%股票,成為多家香港藍籌股公司的大股東。

香港期貨交易所於29日推出三項新措施。即是:由8月31日開市起,對於持有一萬張以上恆指期貨合約的客戶,徵收150%的特別按金,即每張恆指期貨合約按金由8萬港元調整為12萬港元;將大量持倉呈報要求由500張合約降至250張合約必須呈報;呈報時亦須向期交所呈報大量倉位持有人的身份。

31日,在政府終止扶盤行動後股市猛跌7.1%,但其跌幅比市場人士預期的少。恆生指數下滑554.70點,閉市報7257.04點,全場成交總值僅66億港元,不到上星期五的歷史新高記錄790億港元的十分之一。而有些投資者原本預測該指數可能大瀉15%。

但投機資本並不甘休,他們認為港府投入了約1000億港幣,不可能長期支撐下去,因而決定將賣空的股指期貨合約由8月轉倉至9月,與港府打持久戰。從8月25日開始,投機資本在8月合約平倉的同時,大量賣空9月合約。與此同時,港府在8月合約平倉獲利的基礎上趁勝追擊,使9月合約的價格比8月合約的結算價高出650點。這樣,投機資本每轉倉一張合約要付出3萬多港幣的代價。投資資本在8月合約的爭奪中完全失敗。

第三回合 港府在9月份繼續推高股指期貨價格,迫使投機資本虧損離場。9月7日,港府金融管理部門頒布了外匯、證券交易和結算的新規定,使炒家的投機受限制,當日恆升指數飆升588點,以8076點報收。同時,日元升值、東南亞金融市場的穩定,使投機資本的資金和換匯成本上升,投機資本不得不敗退離場。9月8日,9月合約價格升到8220點,8月底轉倉的投機資本要平倉退場,每張合約又要虧損4萬港幣。9月1日,在對8月28日股票現貨市場成交結果進行交割時,港府發現由於結算制度的漏洞,有146億港元已成交股票未能交割,炒家得以逃脫。

在此次連續10個交易日的干預行動中,港府在股市、期市、匯市同時介入,力圖構成一個立體的防衛網路,令國際炒家無法施展其擅長的「聲東擊西」或「敲山震虎」的手段。具體而言,港府方面針對大部分炒家持有8000點以下期指沽盤的現狀,冀望把恆生股指推高至接近8000點的水平,同時做高8月期指結算價,而放9月期指回落,拉開兩者之間空檔。即便一些炒家想把倉單從8月轉至9月,也要為此付出幾百點的入場費,使成本大幅增高。在具體操作上,香港政府與國際炒家將主要戰場放在大藍籌股上,主要包括匯豐、香港電訊、長實等股票。這些股票股本大、市值高,對恆生指數漲落舉足輕重。以匯豐為例,該股占恆生股指的權重達到30%,故成為多空必爭之股。至1999年8月底,當時購入的股票經計算。帳面盈利約717億港元,增幅60.8%,恆生指數又回升至13500點。國際炒家損失慘重,港府入市大獲成功。據稱,僅索羅斯就賠了8億美元。據說中國政府在背後利用手上的外匯儲備大力支持港府。不過政府自己開的市場,自己也進去玩,有點自娛自樂的味道(被格林斯潘痛批)。

97東南亞金融危機索羅斯獲利20億美元(外界揣測)。

這次東南亞金融危機持續時問之長,危害之大、波及面之廣,遠遠超過人們的預料。然而,危機的發生絕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必然結果。從外部原因看,是國際投資的巨大沖擊以及由此引起的外資撤離。據統計,危機期間,撤離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外資高達400億美元。但是,這次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最根本原因還是在於這些國家和地區內部經濟的矛盾性。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是近20年來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這些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暴露出日益嚴重的問題:①以出口為導向的勞動密集型工業發展的優勢,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和市場競爭的加劇正在下降。上述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結構未作適時有效的調整,致使競爭力下降,對外出口增長緩慢、造成經常項目赤字居高不下。1996年,泰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赤字為230億美元,韓國則高達237億美元。②銀行貸款過分寬松,房地產投資偏大,商品房空置率上升、銀行呆賬。壞賬等不良資產日益膨脹。泰國金融機構出現廠嚴重的現金周轉問題,韓國數家大型企業資不抵債宣告破產,日本幾家金融機構倒閉,印度尼西亞更是信用危機加劇。以上這些經濟因素從各個方面影響了匯市和股市,③經濟增長過分依賴外資,大量引進外資並導致外債加重。泰國外債1992年為200億美元,1997年貨幣貶值前已達860億美元,韓國外債更是超過15D0億美元。④匯率制度僵化。在近年美元對國際主要貨幣有較大升值的情況下,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率未作調整,從而出現高估的現象,加劇了產品價格上漲和出口銳減。因此,這些國家和地區貨幣貶值勢在必行。而貨幣貶值又導致了償還外債的能力進一步下降,通貨膨脹壓力加劇,從而促使股市下跌。⑤在開放條件和應變能力尚不充分的情況下,過早地開放金融市場,加入國際金融一體化,當國際游資乘機興風作浪時,一些東南亞國家和地區不知所措或措施不力,完全處於被動地位。

H. 請解釋1998年國際游資如何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做空東南亞金融市場

在1998年的東南亞金融風波中,香港股票和外匯市場受到了以索羅斯為首的美國對沖基金的強烈沖擊,股票指數期貨交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998年8月28日,數百萬香港市民目光被鎖定在位於港島中環的香港聯交所和香港期交所上。因為8月28日是8月份香港恆生指數期貨合約的結算日,也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打擊以對沖基金為主體的國際游資集團控香港金融市場的第十個交易日。雙方經過9個交易日的激烈搏殺後,迎來了首次決戰。

28日上午10點整,開市後僅5分鍾,股市的成交額就超過了39億港元,而在同月的14日一整天,香港政府僅動用了30億港元吸納藍籌股,就將恆生指數由13日報收的6660點推高到7224點。

半小時後,成交金額就突破了100億港元,到上午收市時,成交額已經達到400億港元之巨,接近1997年高峰時8月29日創下的460億港元的日成交量歷史最高紀錄。下午開市後,拋售壓力有增無減,成交量一路攀升,但恆指和期指始終在7800點以上。隨著下午4時整的鍾聲響起,顯示屏上不斷跳動的恆指、期指、成交金額分別在7829點、7851點、790億港幣鎖定。最終,香港政府將恆生指數8月13日收盤的6660點推高到28日的7829點報收,並迫使炒家們在高價位結算交割8月份股指期貨。

這次戰役被稱為「香港金融保衛戰」,其中各類操縱手法都被使用的淋漓盡致。投機者們為了誘騙中小投資者跟風,降低操縱成本,早在1998年8月初,上海、廣州等地就開始流傳人民幣將貶值10%的謠言,同時,投機者還大肆宣揚內地銀行不穩定,為其狙擊港元創造心理條件。

臨近8月28日期指結算日,對沖基金又從香港經紀商手中借入大量股票。公開消息顯示,索羅斯曾向中東石油大亨借入匯豐股票用於8月28日與香港政府大決戰。香港政府則自8月14日起大量買入恆生指數成分股,同時拉高8月、打壓9月恆生指數期貨合約,並指示香港公司不要拆借股票現貨給對沖基金,最終成功阻止了對沖基金打壓恆生指數,從恆生指數期貨上獲利的企圖。

「跨市場操縱市場最典型的案例應屬索羅斯對陣香港的金融大戰。」格林大華期貨研發總監李永民說,首先索羅斯將資金秘密進入香港,將美元換成港元,並拉高港元匯率;其次,趁資產出現泡沫的機會逢高做空港元、香港股指期貨和利用融券做空股票市場;再次,大肆拋空港元,導致股指期貨、證券價格大幅下挫;最後逢低平倉獲利。

索羅斯的如意算盤最終被香港政府識破。李永民表示,索羅斯對香港金融入侵一共有三次,前兩次利用上述策略均獲得成功,但最後一次香港政府出手,逢低大量買進香港股指期貨,穩定股指期貨市場,「香港金融保衛戰」才得以勝利。

接受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通常而言,跨期現市場操縱是指用拉抬或打壓現貨或者期貨的方式帶動另一個合約,從而實現獲利的方式。

跨期現市場操縱不僅發生在股票、股指期貨市場,還發生在商品現貨、商品期貨市場上。中信期貨副總經理景川說,跨期現市場操縱基本為兩種情形,即拉高現貨或者打壓現貨,從而帶動期貨的上漲或者下跌,令其早已布局好的期貨多單或者空單獲得操縱利潤,我們常常看到的通過控制可交割庫存的方式來實現現貨的升水或者貼水從而進行逼倉的行為就屬於此列;另一種則是通過操縱期貨價格的方式,帶動現貨價格的變動,從而令其現貨銷售或者現貨合同的訂單獲取超額利潤,而這種方式通常都是在期貨成交不活躍,操縱成本比較低,或者說操縱成本遠遠低於現貨所獲取利潤的方式。

I. 索羅斯是如何狙擊外國貨幣而引起東南亞金融風暴的

1997年7月,喬治.索羅斯利用其量子基金,大量賣空泰銖,迫使泰國放棄維持已久的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而實行自由浮動,從而引發了一場泰國金融市場前所未有的危機。之後危機很快波及到所有東南亞實行貨幣自由兌換的國家和地區,港元便成為亞洲最貴的貨幣。其後量子基金和老虎基金試圖狙擊港元,但香港金融管理局擁有大量外匯儲備,加上當局大幅調高息率,使對沖基金的計劃沒有成功,但高息卻使香港恆生指數急跌四成,他們意識到同時賣空港元和港股期貨,前者使息率急升,拖跨港股,就「必定」可以獲利。1998年8月索羅斯聯手多家巨型國際金融機構沖擊香港匯市、股市和期市,以慘敗告終。然而,香港政府卻在1998年8月入市干預,令對沖基金同時在外匯市場和港股期貨市場損手。其利用手中的大量資金,大肆向亞洲國家借入本幣,然後在國際市場上出售本國貨幣,使得本國貨幣貶值,然後還貸時就只需要更少的外幣,利用次機會大肆獲利! 主要3個方面,股市、期市和匯市。
先在期市做多、匯市買進泰銖,再在股市大量吃進造成跟風,等股市升到外資機構都看空的時候再在期市反向做空同時大量拋售股票和泰銖造成恐慌性拋售。 其實那次金融危機主要是泰國奉行的金融和貨幣政策造成的索羅斯只是一個導火索和助推器,泰國當時的外匯儲備只有300個億卻一心想發展成為世界金融中心。
先向泰國政府借泰銖,比如借了1000泰銖,假設此時1美元=10泰銖,然後再用量子基金做空泰銖,使泰銖不值錢,假設此時1美元等於100泰銖,那麼原來要還100美元的,現在只要還10美元了,賺了90美元。
1. 索羅斯從美國政府借進泰銖(這種投機行為往往是借錢進行的),然後大量拋售手中得泰銖,於是很多在泰國的外資企業受到影響也跟著拋售(泰國經濟是外向型的,外資很多),賣泰銖的人多了,根據供求原理,泰銖急劇貶值,然後,索羅斯趁泰銖貶值在大量買入泰銖,還美國政府錢,從中大賺一筆。當然,美國也賺錢了。 除了索羅斯個人的才能之外,美國政府的縱容也與金融危機有很大關系,在有就是泰國政府本身外匯儲備不足,外商企業很多。 在金融危機時,亞洲國家外匯紛紛貶值,使我國出口面對很大的壓力,但是如果一旦人民幣宣布貶值,就會市靠出口維持經濟發展的其它東南亞國家雪上加霜,處於人道主義想法,人民幣承諾不貶值。當然,從某種程度上講,即使人民幣貶值我們所獲得的收益也沒有多大,於是中國就做個順水人情,何樂而不為。
2. 通過股市、期市、匯市交易賺錢 用自己的錢買股票,付5%的現金,另外95%的資金從銀行抵押借的;同時用債券做抵押,以借更多錢,用一千美元,至少可以買進價值五萬美元的長期債券……」。它們以自有資本做抵押,從銀行借款購買證券,再以證券抵押繼續借款,迅速擴大了債務比率。 不僅如此,還將借款廣泛投機於具有「高杠桿」特點的各種衍生工具,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杠桿比率。據《經濟學家》的報道,量子基金確實早在1997年3月就 大量買入看跌期權,以掉期方式借入大量泰銖,賣出泰銖期貨和遠期, 因交易對手要拋出泰銖現貨為衍生合同保值,輕而易舉地借他人之手製造泰銖貶值壓力。 尤其是在香港,首先在貨幣市場上,拆借大量港幣;在股票市場上,借入成分股;在股票期指市場累計期指空頭;然後在外匯市場上利用即期交易拋空港幣,同時賣出港幣遠期合約;迫使港府提高利率捍衛聯系匯率;在股票市場上,將借入成分股拋出,打壓期指……。 綜合看來,基於金融市場之間的密切聯系,「立體布局」使投機家的風險暴露相互加強的同時更令杠桿投機威力和收益大增。
他們對港幣進行的只是表面的進攻,股市和期市才是真正的主攻目標,聲東擊西是索羅斯投機活動的一貫手段,並多次成功。 在股市和期市製造經濟危機,貨幣貶值,賺取利潤 拋售泰珠使其貶值,同時購買泰珠的看跌期權,泰珠跌的越多他賺的越多。

J. 請問恆生指數期貨風險相對於外匯,期貨,股票風險是怎麼樣的

有空幫忙看看此問題:

恆生指數期貨是基於恆生股指,指數波動的風險是可預見的,不同的是加上期貨的內涵(有了保證金)利用了金融

杠桿,風險就會成倍放大。期貨與指數期貨市場特性相似只是具體交易對象不同,風險都屬相對較大的。至於股

票在投資領域也屬風險較高的只是與期貨類相比要小一些。如有時間參詳一下98年香港與國際對沖基金通過指

數期貨搏弈的過程或許你會對其風險有一定了解。

在1998年的東南亞金融風波中,香港股票和外匯市場受到了以索羅斯為首的美國對沖基金的強烈沖擊,股票指

數期貨交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98年8月28日,600多萬香港市民目光被鎖定在位於港島中環的香港聯

交所和香港期交所上。因為8月28日是8月份香港恆生指數期貨合約的結算日,也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打擊以

對沖基金為主體的國際游資集團控香港金融市場的第十個交易日。雙方經過9個交易日的激烈搏殺後,迎來了首

次決戰。

上午10點整開市後僅5分鍾,股市的成交額就超過了39億港元,而在同月的14日一整天,香港政府僅動用了

30億港元吸納藍籌股,就將恆生指數由13日報收的6660點推高到7224點。半小時後,成交金額就突破了100億港

元,到上午收市時,成交額已經達到400億港元之巨,接近1997年高峰時8月29日創下的460億港元的日成交量歷

史最高記錄。下午開市後,拋售壓力有增無減,成交量一路攀升,但恆指和期指始終在7800點以上。隨著下午4

點整的鍾聲響起,顯示屏上不斷跳動的恆指、期指、成交金額分別在7829點、7851點、790億鎖定。

1998年8月28日,對於眾多國際炒家來說,是一個心痛的日子。香港股市在周邊股市普遍下跌的不利條件下

,仍能頂住國際炒家的拋售壓力,大出炒家們的意料,也使炒家們在此戰中慘敗而歸,這是香港政府自1998年8

月14日入市干預以來的最高潮,也是香港政府針對炒家們慣用的匯市、股市、期市的主體性投機策略,以"其人

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所取得的重大勝利。在這十個交易日中,香港政府將恆生指數人8月13日收盤的6660點推

高到28日的7829點報收,並迫使炒家們在高價位結算交割8月份股指期貨,並抬高9月份股指起火。在此之前,

炒家們見了大量的8月份期指空倉,這樣一來,即使它們轉倉,成本亦很高,一旦平倉,則巨額虧損不可避免。

自入市以來,香港政府已動用了100多億美元,消耗了外匯基金的13%,就此而言,香港政府的勝利也是有

代價的勝利。此舉,大大超過了1993年"英鎊保衛戰"中英國政府動用77億美元與國際投機者對壘的規模,堪稱

一場"不見硝煙的戰爭"。

一、 對沖基金與香港政府的戰斗

(一)前期工作

1.對沖基金在對香港金融市場進行沖擊時所需要的資金不可能在進行沖擊時一邊沖擊,一邊籌集。因為一

旦受到沖擊,被沖擊的金融監管部門的傳統作法是提高短期貸款利率,而事實已經證明在前三次沖擊(1997年

10月、1998年1月、1998年6月)中,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措施便是提高短期貸款利率,金融管理局主席任志剛也

被戲稱"任一招"。利率的提高會提高沖擊著的成本,但此前是在沖擊者在有關利率被提高後,仍有借款行為。

在這次炒家沖擊香港金融市場時,與以往最大的一個不同點就是炒家沒有進行即期拆借活動,而是預先屯結了

大量的港元,這些港元來自多方面,但有一個很重要的來源是一些國際金融機構1998年上半年在香港發行的一

年至兩年期的港元債券,總數約為300億美元,年利息為11%。這些國際金融機構將這些港元掉期為美元,而借

入港元的主要是一些對沖基金。這些港元為對沖基金攻擊香港金融市場提供了低成本來源,使投機者具備了在

匯市進行套利的條件,而對沖基金又在外匯市場上買入大量的遠期美元,據說索羅斯旗下的基金就持有總數約

400億美元買入合約,到期日為1999年2月。

2.在1998年6、7月恆生指數在8000點的時候,大舉沽空,建立了大量的恆指空倉頭寸,對沖基金建立恆指

空倉是因為它們預計香港股市在受到沖擊後恆生指數必然會大幅下跌,而恆指期貨合約的價格是每張每點50港

元,也就是說,若建的是空倉,恆生指數每下跌一個點,一張期貨合約可收入50港元。眾所周知,恆生指數代

表香港金融市場乃至整個香港經濟、政治前景,就是香港經濟的"晴雨表"。恆生指數下跌越多,人們對香港經

濟的信心就越小,在這種情況下,恆生指數的大幅下挫,很可能引起廣大投資者的盲目跟從,從而既可能造成

恆生指數無序下跌的可能。對沖基金的經營者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才大量持有空頭頭寸。

(二)炒家出招引起香港政府幹預

1.1998年8月初,投機者突然大肆宣揚人民幣將貶值10%,其中,上海、廣州等地的人民幣黑市交易中曾跌

到了1美元兌換9.5人民幣左右。投機者散播人民幣將貶值的謠言是"聲東擊西"的招數,是想藉此來影響人們對

港幣的信心。除此之外,投機者還大肆宣揚內地銀行不穩定等謠言,其目的仍是為了其狙擊港元創造心理條件

,其手段真可謂無所不用。有一家海外基金甚至開出了1998年8月12日香港聯系匯率脫鉤的期權。

2.炒家開始沖擊,恆生指數應聲暴跌。1998年8月5日,炒家們一天之內拋售200多億港元,香港金融管理局

一反過去被動做法,運用香港財政儲備如數吸納,將匯市穩定在1美元兌換7.75港元的水平上,銀行同業市場拆

借利息也僅是略有上升。1998年8月6日,炒家又拋售了200多億港元,金融管理局再出新招,不僅照單全收,而

且將所有吸納的港元存入香港銀行體系,從而起到了穩定銀行同業拆借利息的作用,因為拆息率一旦提高,股

市下跌在所難免,以往三次狙擊的結果都是保住了匯市,而股市大跌。但是8月7日因為已公布中期業績的藍籌

股業績不佳導致股市下跌,恆生指數全日下跌212點,跌幅為3%。在此後7日到13日這幾個交易日中,香港政府

繼續採用吸納港元,穩定同業拆息率的辦法穩定股市。但由於炒家在股票市場上做空,恆生指數最終還是跌到

了6600點的低位。

3.1998年8月14日,香港政府正式參與股市和期市交易。香港政府為了維護港元,攜巨款外匯基金進入股票

市場和期貨市場,也炒家進行直接對抗,開始前數分鍾向香港的中銀、獲多利、和升等多家證券行指示大手吸

納恆生指數藍籌股。表示不惜成本,務求將8月期指抬高600點。香港政府的此舉一反以往"積極不幹預"對投機

者的政策,對投機者造成了一個始料不及的沉重打擊。有代行中央銀行職權的金融管理局直接托市干預期貨、

股票市場,在全球開放型資本市場上尚屬首次。當時恆生指數和8月份股指期貨合約以7224點收市,股市成交量

達到81億港元,而平時成交水平約在30億-50億港元。

臨近8月28日期指結算日,對沖基金從香港經濟商中借入大量股票,據說,索羅斯曾向中東石油大亨借入匯

豐股票用於8月28日與香港政府大決戰。由於香港借貸利息為25%,大大高於海外借貸利息8%的水準,故投機者

向海外借貸成功。香港政府一面下令香港各上市公司和基金不得把手中持有的股票借給對沖基金,一面在股票

市場中如數接受對沖基金的拋售狂潮,以至於大戰後,香港政府擁有了多家上市公司的絕對控股權。至8月28日

,香港政府在10個交易日的較量中,最終頂住了國際炒家的拋售壓力,將恆生指數成功地推高了1100多點,打

破了炒家們的如意算盤。概括起來,8月份香港政府採取的主要措施有:

第一、如數吸納炒家拋售的港元,並將所吸納的港元存入香港銀行體系以穩定香港銀行同業拆借率,並於8

月14日突然提高銀行隔夜拆息率,突擊投機者,提高投機者的拆借成本。

第二、自8月14日起大量買入恆生指數分成股(藍籌股),抬高恆生指數及8月份恆生指數期貨合約價格,

加大建立許多空倉的投機者在8月28日8月份恆生指數期貨合約結算日的虧損。

第三、指示香港各公司、基金、銀行等機構不要拆借股票現貨給對沖基金,減緩股票市場的波動。

第四、抬高9月份指數期貨合約,以加大投機者轉倉的成本。

日期 政府策略 市場反應

8.14 通過數間證券行不及價格地購入大量恆生指數成分股和期指,號召華商入市 觸發投機者平期指空倉

,恆生指數急升564點

8.18 沒有大舉掃貨,重點吸納電信股 將恆生指數維持在7200點水平,投機者開始將8月期指合約轉倉9月

8.19 趁外圍利好消息,開始獲利吐貨,干預股票期指,砍斷投機者沽貨 恆生指數升412點,過萬張8月期

指合約轉之9月,投機者從海外借貸,24日繼續出現大量沽空

8.2 早先退高200點,再支持大盤不回落 防線再度推高至7700點水平,市場傳聞基金開始平期指空倉

8.21 不積極入貨,防止投機者搭順風車 恆生指數干預後首次下跌,投機者有機可乘,尾市大幅造低

8.24 期市買8沽9,逼投機者8月平倉,港股在外圍下跌的情況下獨升317點 仍有過萬張8約合約轉交9月,

積極入市,出現新的"御用經紀"

8.25 挾高港元短息,增加投機者借港元成本,期市守住7800點,保8、9差價約100點 8月期指逼近8000點

,轉倉的有減少現象

8.27 與投機者對峙,大量掃入成分股,全日股指維持在7800 股市成交激增,27、28兩天分別成交229、

790億

8.28 進一步跨到8、9月期指差價,加大投機者轉倉成本 8、9月份期指差價在8月28日擴大到600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