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買賣 » 08年巴菲特買高盛股票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08年巴菲特買高盛股票

發布時間: 2022-05-09 15:44:04

1. 金融危機爆發時,巴菲特為什麼選擇投資高盛優先股而不是普通股股票

1.累計優先股
2.不參加分配的優先股
3.可轉換的優先股
4.固定股息10%,就是說無論發生什麼情況(除了破產),那麼必須支付投資額的10%的利息,50億美元就是每年可以獲得5億美元的股息,相當於固定10%利率的無期債券了
補充:
這個就好像債券一樣,不是說你虧了就可以不支付利息的,巴菲特就是看重這點和可轉換股票的條件才會出手的

2. 巴菲特為什麼選擇高盛優先股股票

「(投資了高盛的優先股)高盛每秒鍾給我們支付15美元,」巴菲特在2010年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年會上這樣說道:「滴答、滴答、滴答……手錶的聲音變得如此悅耳。」
那麼,在A股的「優先股時代」開啟之時,我們能從巴菲特投資優先股的案例中學習什麼?巴菲特又是如何玩轉優先股的?
秘訣一:退可守
事實上,巴菲特從未特意撰文表述自己投資優先股的「心得」,但通過其投資優先股的案例,以及他在各種場合發表的對於優先股投資的看法,我們仍能總結出一些思路和邏輯。「進可攻,退可守」可以比較好的歸納為巴菲特投資優先股的「秘訣」。
以投資高盛優先股為例,當時的情況是高盛受次貸危機沖擊,經營面臨巨大壓力。此時巴菲特與高盛達成協議,由巴菲特向高盛投入50億美元,購買其股息率為10%的優先股。此外,巴菲特還獲得「今後5年內任意時間購入50億美元高盛普通股的認股權,價格為每股115美元」。
不難看出的是,該筆投資首先就具有「退可守」的特徵——高盛當時面臨經營危機,令其前景被普遍看淡,巴菲特的資金注入可以緩解高盛的經營壓力,但高盛能否就此扭轉局面也是個未知數。不過,「優先股」的游戲規則設定可以保證巴菲特該筆投資在很大程度上不會遭受損失:高盛在當年有盈利的情況下,必須首先按照10%的股息率向巴菲特支付股息,在分派了巴菲特的股息之後,高盛才能向其它普通股股東支付股息。而假設高盛若某個年度出現虧損,當年無法派發股息(包括優先股股息和普通股股息),那麼在下一年如果實現盈利,高盛還會補足此前所欠的優先股股息並派發當年優先股股息之後,才能向其他普通股股東派發股息。
換言之,只要高盛能夠在次貸危機中「緩過一口氣」,巴菲特該筆投資就不會面臨太多的風險,就「退可守」的特徵而言,具有相當高的安全邊際。
秘訣二:進可攻
那麼,巴菲特在投資高盛的案例中是否僅僅是沖著10%的優先股股息率而去的呢?也不盡然。
我們再來看看「進可攻」的條款:以115美元購買50億美元高盛普通股的認股權。這是在高盛能夠迅速恢復元氣,實現經營扭轉的情況下,巴菲特擴大盈利的一個條款。即假設高盛此後能夠度過次貸危機,經營重歸正軌(在此種情況下,高盛的股價勢必也會上行),那麼巴菲特直接行權就可以有高額的行權收益。
真實的情形是,到了2011年,高盛度過了次貸危機恢復元氣,以10%的溢價,即55億美元向巴菲特贖回了這批優先股。
而綜合起來看,巴菲特在投資高盛優先股時充分考慮了兩種情境:若高盛經營一時難以扭轉局面,同時引發股價繼續下跌,那麼因為持有優先股,在股價下跌時優先股股息可以增加抄底的「彈葯」;若高盛迅速扭轉局面,同時股價上漲,那麼就可以行使認股權坐享收益。這種投資優先股的邏輯充分體現了「進可攻,退可守」的原則。
投資標的與投資時間很重要
對高盛優先股的投資算得上是巴菲特投資優先股的經典案例,而巴菲特對優先股的「情有獨鍾」是由來已久:在1989年則是買入過吉利、所羅門、冠軍國際三個公司的優先股;在次貸危機期間,巴菲特還買過箭牌口香糖、通用電氣、道氏化學、瑞士在保險的優先股,加上投入高盛優先股的50億美元,當時一共在優先股上投入了211億美元。
值得指出的是,美國市場上的「優先股」歷史悠久,品種也很豐富,巴菲特也並不是逢優先股必買,在其多個投資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其選擇優先股投資標的的特徵,即仍然是購買具有「護城河」的公司,同時持股周期也相當的長,在這一點上,其「選股方式」和「持股時間」與投資普通股時是一致的。
以投資吉利(刀片)為例,1989年,巴菲特投資6億美元買入吉列可轉換優先股,起初每年可以分享8%的固定股息,同時還約定了一個可轉換普通股的轉換價格。直到1991年吉列公司的股價超過了約定轉換價格時,巴菲特將可轉換優先股轉換為普通股,此後一直持股不動,到了2004年底,其持股市值增長到43億美元,投資收益率高達6倍以上。
不管是吉利、箭牌口香糖,還是通用電氣或者高盛,都是具有相當寬廣的「護城河」的公司,並且在這些公司的經營歷史中已經充分的表現出了市場競爭能力,這是這些公司的優先股「值得投資」的大前提,也是巴菲特的首要考慮。
其次是投資的時間,巴菲特在投資上述具有優秀市場競爭力的公司時,並不是這些公司經營的鼎盛時期,而通常是這些公司因為某種原因遭遇一定的市場困境時,這樣的投資時機也意味著較低的買入價格,這也是巴菲特投資優先股時容易被形容為「趁火打劫」的原因。
可以預見的是,A股進入「優先股時代」後,優先股會帶來很多的投資獲利機會,也許A股的中小投資者並不能像巴菲特那樣因為資金優勢和頭頂上的光環而獲得很多投資優先股時的優厚對價條件,但巴菲特投資優先股的思路和邏輯才是其獲利的根本核心,分析其經典案例,或為A股投資者把握「優先股時代」打下基礎。

3. 巴菲特抄底「被套」帶來的反思

沒有人會懷疑巴菲特過往投資的成功,除了暫時還沒有發生奇跡的這一次投資。

伴隨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三季度凈利潤下跌77%,原本被頂禮膜拜的 股神 開始遭遇了眾多的質疑。在質疑者看來,巴菲特的抄底行為,在美股乃至全球股市均單邊下跌的趨勢下,顯得如此的 不合時宜

質疑者聲稱,巴菲特抄底後已經慘遭 腰斬 ,其理由是股神在股災中主要的兩筆投資:高盛股價已跌至55.18美元,相比巴菲特注資時的115美元股價,暴跌了近55%;通用電氣股價已跌至14.45美元,創下11年新低,相比巴菲特注資時的22.25美元也損失了超過35%。而在高盛和通用電氣,巴菲特所持有的是優先股。

巴菲特的 交割單

那麼細究巴菲特在二級市場抄底後,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收益情況?

暫不提上述較為爭議的兩筆投資,如果以巴菲特旗下伯克希爾公司發布的三季度報告所公布的全部為增持或新買進的股票而言,按照12月4日的美國收盤價計算,以 腰斬 來形容,恐怕也並不太過分。

康輝能源(ConocoPhillips),一家在全世界49個國家擁有辦事機構的國際能源公司,三季度,伯克希爾公司增持了其40.66%,約2427萬股的股份,占伯克希爾公司三季度組合的2.54%。以ConocoPhillips (COP)三季度72.74美元-90.46美元的區間價計算,則巴菲特平均增持成本約在80.2美元左右;截至12月4日,ConocoPhillips收盤價報49.76美元,較平均增持成本價下跌了38%。

美國合眾銀行(U.S.Bancorp),全美排名前五的大型銀行,三季度巴菲特增持了6.27%,約430萬股,占其三季度組合的0.22%。以U.S.Bancorp(USB)三季度25.43美元-37.53美元的區間價計算,則巴菲特平均增持成本約在31.1美元左右;截至12月4日,U.S.Bancorp收盤價報27.91美元,較平均增持成本價下跌了10%。

NRG能源企業(NRG Energy Inc),得克薩斯州第二大電力生產商,三季度巴菲特增持了54.41%,約176萬股,占其三季度組合的0.06%。以三季度,NRG Energy Inc.(NRG)26.41美元-46.97美元的區間價計算,則巴菲特平均增持成本約在35.5美元左右;截至12月4日,NRG能源企業收盤價報23美元,較平均增持成本價下跌了35%。

伊頓公司(EatonCor.),一家燃油液壓系統的美國製造商,三季度巴菲特買入其290萬股,占其三季度組合的0.23%。以三季度(NRG)57.41美元-81.71美元的區間價計算,則巴菲特平均增持成本約在71.1美元左右;截至12月4日,伊頓公司收盤價報43.46美元,較平均增持成本價下跌了39%。

從上面的投資成績單看出,以三季度巴菲特在美國市場的抄底的股票來計算,他可謂是深度套牢,總虧損額約在8億美金左右。但在唯一一筆與中國有關的投資 比亞迪上面,卻是賬面收益頗豐。

9月27日,巴菲特旗下的中美能源與中國最大的充電電池製造商比亞迪電子公司達成協議,以2.3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後者9.9%的股份,約合每股8港元的價格認購其2.25億股。截至12月4日,比亞迪每股報11.72港元,較巴菲特買入價已經上漲了 46.5%,賬面盈利1億美金。

今時不同往日?

顯而易見的是,在巴菲特頻頻出手之後,至少在美國市場上,並沒有成為引領投資者風向標。

美國投資策略有限公司投資部、上海鑫獅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總裁邁克吳認為,由巴菲特鼓吹的 抄底風 沒有使得標的股票從所謂的底部擺脫出來,反而是進一步創下新低,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大量持有這些標的股票的機構們基本上沒有認同巴菲特的價值理念,反而是作出了賣出的選擇。

對此,有 中國版巴菲特 之稱的同威資產管理公司的李馳不以為然。

全世界永遠都與巴菲特不一樣,去年賣中石油時的一切情形尚歷歷在目,熊市讓人們迅速知道了要真正拿自己的真金白銀重倉去實踐‘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別人貪婪時我恐懼’何其不易!

而從 股神 投資的歷史來看,公眾對其被套乃至長期套牢的評論是其一直無法迴避的話題。

1973年審慎評估過才出手的華盛頓郵報也不樂觀,買入後不久便跌二成左右;1987年買入所羅門兄弟公司優先股,而買入兩年後幾乎因公司丑聞而全部虧光;1988年股災後買入的可口可樂,在買入之後不久就下滑了30%;即便是為中國投資者津津樂道的中國石油H股,其初期的賬面虧損也達3年之久。

可也正是上述幾只被 套牢 的股票,在數年後帶給了巴菲特的豐厚回報,為其投資經歷增添了傳奇色彩。

問題在於,歷史的經驗能否在今日照搬?

細數巴菲特歷經的兩次危機, 1987年股災 ,從現在看來更多是一次偶然事件,當時的美國實體經濟根本就沒有出現危機。事實上,美國股指在1988年就已經恢復到股災以前水平,並開始了90年代的一段黃金歲月。

2000年網路科技股泡沫破裂,但在格林斯潘的持續降息的調控下,美國實體經濟反而是迎來了繁榮(即使現在對持續降息政策已經有所質疑), 但此次的金融危機已經是滲透到實體經濟,並將持續影響美國的消費體系,而恢復將是一個很長的時間。

而當遭遇真正意義上的、類似1929年的經濟衰退時,即使是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在那次股市持續低迷中,也遭遇了幾乎破產的危機。

上海睿信投資董事長李振寧則並不願意將如今的金融危機與1929類比。

他說: 1929 年沒有凱恩斯主義,當時危機是建立在市場萬能的理論上,過分相信市場的自我修復功能。但現在形勢已經不同了,發達國家政府平抑經濟波動的能力已經大大提高。現在去評論巴菲特看對看錯為時過早,因為股市從歷史的角度看永遠都是上升的。

追隨者的反思

慢即快,少即多。

打開李馳的博客,躍然紙上的除了其一貫的投資相對論的論調,還有巴菲特的新書《滾雪球》的特大封面。

對於巴菲特價值投資,李馳沒有掩飾其作為信徒的虔誠。在11月27日,李馳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對記者所提出的針對巴菲特一系列的質疑不以為然。

在李馳看來,巴菲特的投資不存在 抄底 的概念。 如果符合安全邊際和自己的價值評斷標准,如果可以用4毛錢買1塊錢的東西,為什麼不投資?

早在8月初,上證綜指接近2700點左右時,李馳就開始大舉建倉A股,尤其對金融股青睞有加。

它們業績透明,穿著得太暴露了。

我們所建倉的公司,永遠的都是藍籌,永遠的都是最優秀的公司。因為只有這樣,即使是被套,也還是安全的。 當時的李馳,回答記者時仍是表現得意氣風發。

但在12月2日,李馳的博文更像是對其一直所堅持的理念的反思: 等待是價值投資的精髓,但如何等待何時出手真需要終身學習!

今天回頭看,在去年下半年絕對貴的市場買相對便宜的資產一樣形成巨大潛在風險。飛逝的時間是讓一切風險釋放的催化劑。絕對高的安全邊際,是一切投資的絕對生命線。現在這一刻怎麼強調都不為過,但一份資產究竟多少價格算是便宜?

在博文中,李馳對於前期暴跌的海通證券感慨良多。 熱鬧的市場大大打折賣的東西有人搶,海通增發,錢少還買不到,但事後證明它們一點也不便宜;冷清的市場,優質資產在市場已經打折賣了,但更多的人依然在等更便宜更安全時再出手。而且市場冷清時出手被套幾乎是沒有人倖免。

而在博文結尾,李馳更是少見的透露出其在當前熊市中的謹慎。 不斷犯錯,也似乎已經成為市場與我們自己的常態。但在市場上永遠不要犯致命的錯誤,留得青山在,一定有柴燒。

在另一私募名家李振寧眼中,巴菲特的操作模式則不是其他人能夠模擬的。 從他的資本來源上說多為自由資金,伯克希爾本身是上市的投資公司,不存在其他機構時刻要面對的贖回問題,所以再長時間的等待都並非完全不可接受的。

而對於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李振寧表示, 巴菲特的神話誕生在一個屬於美國的世紀,他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但這個時代也許正在發生變化。我同意索羅斯的判斷,二戰後60年的全球牛市已經結束。而隨著企業生命周期在縮短,股市波動也將加大,投資者也將面對新的問題與困難。

4. 怎樣理解價值投資的理念

價值投資理念大家應該都聽說過,是最簡單的東西,但大道至簡,最簡單的理念往往是最正確實用,同時也是最難堅持的。投資你要克服的,就是要克服你的偏見,你的不客觀。如果心裡事先有很多雜念,非得把事情做成,有情緒性的影響,投資不夠冷靜就會出錯。


比如有時候很多股票投得很好,但退出的時候退得不好,前面一半的功勞就沒有了。

其實,生意本質都是一樣的,就是要持續的掙錢,掙錢的基礎就是你要給別人創造價值,你才能持續。

因此,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第一要有很強的邏輯研判能力,就是判斷一個產業未來的趨勢。第二個是判斷人,判斷人是需要有社會閱歷的,比如管理層的管理能力及其他能力。如果喪失了判斷能力,你投得越多,反而可能死得越快。

以下是某私募公司經理分享的價值投資理念、投資原則與投資方法——

一、投資理念

1、保本很重要:首先不虧錢,然後掙錢

關於投資理念可借用投資界兩位大師的話來表述:

沃倫巴菲特:投資法則一:永遠不要賠錢;投資法則二:永遠不要忘記法則一。

喬治索羅斯:先生存,再賺錢。

2、投資中的概率論:追求確定性

為什麼講這個問題呢?因為我們做投資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比如炒題材的人,炒對了就會翻一番。但是實際的收益率要看發生的概率有多大。

比如有兩種投資,第一種可能回報率為50%,第二種可能回報率為20%,很多人會毫不猶豫選擇第一種,但是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發生的概率。

比如第一種發生的概率只有20%,而第二種發生的概率有80%,那麼實際上第一種的期望收益率只有10%,而第二種有16%,超過第一種。

散戶為什麼經常會虧錢,一個方面是不能堅持,另一個方面是不考慮概率。因此我對研究員的態度是推薦最有把握、且確定性最高的幾個股票,而不是推薦一堆股票或是推薦潛在漲幅大但確定性不高的股票。

我們首先要追求確定性,在此基礎上再追求盈利最大化。這又回到我剛才所講的,保本才是最重要的。

5. 什麼是價值投資

資本市場的各類投資者浩如煙海,各種投資秘笈也多如牛毛,但是,股市的「二八定律」依然沒有改變。那麼,價值投資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跟隨者如此之多但執行者少之又少?

當然,賺錢那20%的人或許是來無影去無蹤的資本大佬,但其中更多的是那些堅守投資信條的人。他們不一定在大漲後躺著數錢,但卻一定能笑到最後。

私募基金信奉的價值投資是什麼?價值投資的誤區有哪些?


價值投資——透過現象看本質

巴菲特的精神導師格雷厄姆曾經對價值投資這樣定義過:股票價格圍繞「內在價值」上下波動,長期來看有向「內在價值」回歸的趨勢。這與咱們讀書時學的馬克思的價格理論一樣,商品的價格始終會在商品價值附近波動。

在投資領域,市值幾乎可以認定為一家上市公司價值的計量器,也就是私募大佬們經常說的EV(企業價值:Enterprise Value),這也是價值投資最重要的指標之一。而股價則是EV最直接的體現,可以用兩張圖來說明:


來源:新全球配置 彭博

因為在幾十年的長期持股過程中,大盤漲得好的時候,你沒有大盤漲得多;大盤跌的時候,你比大盤跌得多的情況很常見,很多人並不是說他們沒有毅力堅守價值投資信仰,而是短期內無法承受較大的跟蹤誤差,對價值投資失去信心,最後不得已割肉離場,最終以投資失敗告終。

所以,想要做到價值投資,除了擁有足夠好的投資心態和承壓能力外,長壽也是必要條件。如果想要做到價值投資,選擇專業的私募基金進行財富管理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比如不收認購費的私募排排網,上面就有很多做價值投資的私募基金。


價值投資的誤區有哪些?

1、價值投資的時間越長越好。很多人印象中的巴菲特就是買入偉大的企業,並長期持有。但其實,巴菲特很注重資產的動態平衡,他從60年代開始至08年差不多投了200多家公司,但持有超過3年的只有22家。持續經營、企業價值、行業門檻等等都是需要經常評估的,不滿足條件的自然要賣出,比如巴菲特在07年賣出中石油就是一個好的案例(一是行業的基本面發生了變化,二是估值太貴)。價值投資最大的陷阱在於:堅守了那些不該堅守的!

2、價值投資無需擇時。價值投資教導我們,投資者要把重點放在基本面研究上,不要受短期因素變動的影響。以對沖基金為例,對沖基金的收益主要是由絕對收益和相對收益構成,相對收益是你承擔系統性風險而獲得的收益,而絕對收益卻依然需要擇時。但這種擇時,「擇」的是宏觀趨勢,並不是短期買點和賣點。因此,價值投資要想獲得比別人更多的絕對收益,擇時的思維很重要。巴菲特一直認為自己的成功離不開美國這個不斷向上的宏觀環境,如果要這么說的話,至少國內投資者應該比巴菲特多3倍的信心,因為中國的GDP年增速是美國的3倍以上!

6. 巴菲特投資股票都不賣的話,他靠什麼賺錢

其實巴菲特賺錢的途徑有以下幾點(個人分析):
1、靠老生常談的長期持有股票聞名。可是他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普遍與民生相關的,飲料、剃須刀、超市、報紙這些本身就與民眾的生活密不可分,再加上某些產品處於壟斷地位,利潤本來就高,記得看過一本書,巴菲特並不是這些公司的最大股東,卻是大股東之一,召開股東大會或者董事會需要分紅或者聽取其它意見的時候巴菲特的發言權還是很重的,所以他不單單買進了這些股票就一無所獲,反而獲得了豐厚的分紅,這點與我國上市公司分紅每股送幾分是有極大差別的,仔細看看港交所就可以知道每股派1.5、2元其實相對來說都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2、靠做差價。伯克希爾哈撒韋同樣是投資集團,單靠吃利息不可能維持龐大的資本運營,中國石油是最大的例子,低價時買入,高價時賣出,低迷時買入,瘋狂時賣出,這里的前提是,這還是一隻被低估的績優股。
3、借名氣拉升股價,從容出貨。私募經理趙丹陽深諳此道,跟巴菲特推薦物美商業,股價拉升後所獲取的利潤跟與巴菲特吃餐飯所花的錢不過九牛一毛,想想巴菲特是如何高調宣傳比亞迪的,據說巴菲特買入比亞迪的成本僅僅8港元還不到,然而消息放出後,以及巴菲特實地調研,比亞迪股價更是一路飆升,受益的不單單是比亞迪掌門人王傳福,更是他這個世界級股神;
4、購買優先股,這點上與分紅不同,優先股是在分配公司收益和剩餘資產方面比普通股票具有優先權的股票,優先股持有者與上市是約定股息率的,較少受公司利潤變動的影響,只要有盈利,必須分紅。唯一的不足就是享受不了公司高增長帶來的高利潤。不過既然買了優先股,應該是從保值增值的角度考慮,不必承擔高成長帶來的高風險。
巴菲特執掌的伯克希爾哈撒韋是一個全方位的投資集團,涉及面相關廣,維持每年的增長率不賺錢不可能辦到的。
希望這些能幫到你。

7. 巴菲特2008年投資高盛銀行優先股的案例極具參照意義

假定優先股1元1股,固定股息率10%,即0.1元

等價於1元的優先股,股息EPS0.1元

P/E=1/0.1=10

8. 股神巴菲特是如何應對美國次貸危機的

當代最偉大的投資大師非股神沃倫巴菲特莫屬!

區別於別的金融投資家,我認為巴菲特最偉大之處在於:經歷美國史上三次重大股災,非但沒被重創,反而財富不斷刷新記錄!「股神」之名當之無愧!

巴菲特經歷的最近一次重大股災,是由於美國次貸危機引起,最後演化為全球的金融危機,但他依然毫發無損,創造了財富不降反升的奇跡,來看下他是如何應對這次次貸危機的:

」反向市場情緒思維「,」獨立思考和內心的平靜「,正是股神巴菲特是應對美國次貸危機的制勝法寶!

9. 高盛事件怎麼回事

高盛於2007年2月應美國大型對沖基金保爾森公司委託,推出一款基於次級抵押貸款的抵押債務債券,向多國銀行、基金和保險企業等投資者推銷。而保爾森公司本身看空美國抵押債務債券市場,其向高盛支付了大約1500萬美元的設計和營銷費用,意在借做空抵押債務債券謀利。但高盛在向投資者推銷時沒有說明保爾森公司與這款金融產品有關,導致投資者在不足一年時間內損失大約10億美元。

「這種全新的金融產品很復雜,但其中的欺詐和利益沖突卻是簡單和老舊的。高盛錯誤地允許一位能深刻影響其投資組合中抵押貸款證券的客戶對抵押貸款市場做空,高盛還向其他投資者提供了虛假陳述:該證券的投資內容由一家獨立客觀的第三方機構進行選擇。」

SEC執法部門主管羅伯特·庫扎米在起訴書中作出上述表示,稱高盛允許意在做空的委託人參與決定「投資組合中納入何種抵押債務債券產品」,推銷時卻聲稱這一產品由「獨立客觀的第三方」推出,涉嫌誤導投資者。

與此同時,遭到起訴的還有高盛副總裁法布里斯·托爾雷,SEC指控他對這起欺詐案負主要責任,因為這位高管設計了上述交易,負責營銷材料的准備工作,而且負責與投資者進行直接溝通。SEC相信,托爾雷清楚保爾森公司對外隱瞞的賣空部位,也知道該公司在資產選擇中扮演的角色。

不過,SEC起訴書中未指控保爾森公司負責人約翰·保爾森違規違法,後者被認為是金融危機中最成功的對沖基金經理。由於他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堅持看空抵押債務債券市場,使其在2008年個人獲益37億美元,一時名聲大噪,但是SEC的起訴卻讓外界開始懷疑這位「空軍司令」的成功是否另有隱情。

反響 華爾街股市和期市暴跌

針對SEC方面的指控,高盛隨即做出了反擊。該行在一份聲明中否認涉嫌欺詐,稱SEC的指控「毫無根據」。聲明同時還強調,高盛自己在相關交易中就損失了9000萬美元之多,而且其本來就「沒有義務」向金融產品買賣雙方交代對方身份。

雖然高盛方面堅決否認了相關指控,但是該股股價當天依然受到強烈沖擊,至收盤時下挫23.57美元,至160.7美元的水平,全日暴跌12.8%,市值一夜之間蒸發120億美元。同時,華爾街銀行股也受高盛拖累出現大幅下跌,其中曾與保爾森公司有過業務往來的德意志銀行股票下跌9.2%,花旗、美銀、摩根士丹利等其他重要銀行股跌幅也均超過5%。而受銀行股集體大幅走低影響,道瓊斯工業指數當天一度跌破11000點,最後收於11018點,下跌1.13%。

除了股市以外,高盛涉嫌欺詐的消息還對大宗商品市場造成沖擊,紐約主力原油(80.91,-2.33,-2.80%)期貨合約當天大跌2.4%,創兩個多月來的最大單日跌幅。而紐約主力黃金(1132.90,-4.00,-0.35%)期貨合約也下挫2%,收於1137美元/盎司。

高盛「欺詐門」事件之所以造成市場強烈反應,在於此前該行一直沒有透露其正受到SEC調查一事。據美國媒體報道,高盛早在9個月之前就已收到SEC相關人士有關將對其起訴的警告,但是該投行沒有在例行公告中向投資者公布該信息。此外,高盛「欺詐門」事件還引發了華爾街地震,因為市場開始相信,SEC正在對金融危機中大型投行和金融機構扮演的角色進行調查,因為有跡象表明它們在房市顯出下滑跡象時仍設計並銷售與房市有關的金融產品。「本委員會將繼續調查投行及其他機構在房地產市場開始顯露疲軟跡象時與房地產市場結構化復雜金融產品有關的運作方式。」SEC結構化新產品部門的主管肯尼斯·倫奇在起訴書中的表態加劇了市場的擔心。

美國當地分析師認為,高盛「欺詐門」事件對高盛乃至華爾街的影響很大。雖然最後的結果很可能是高盛與SEC達成和解,並支付數億美元了事,但是這樣的事例或許會不止一起——因為自金融危機以來,雖然早有聲音指責高盛對金融危機推波助瀾,但這些指責沒有過硬的依據,也從來沒有導致調查或起訴。而這就意味著,美國監管層對金融機構的監管將更加嚴格,而不再是「雷聲大雨點小」。同時,隨著對金融危機「秋後算賬」的繼續進行,將來或將有更多銀行面臨類似起訴。

美國總統奧巴馬上周六的表態也與這一市場預期吻合。奧巴馬在講話中督促美國國會通過更為嚴格的金融業監管措施,以免美國再次陷入經濟危機。

「現在我們不採取行動,導致金融危機的系統就會帶著相同的漏洞和弊端繼續運行。」奧巴馬的語氣頗為強硬,「如果我們不試圖改變招致危機的原因,我們註定將重蹈覆轍。」

連累 巴菲特一夜間損失10億美元

高盛涉嫌欺詐還將引發投資者對於大型金融機構的信用產生懷疑,因為就在本月初高盛發表的年報中,高盛CEO勞埃德·布蘭克費恩曾經撰寫了一封長達8頁的致股東信。在信中,他反復強調了高盛「客戶利益高於一切」的行事准則。很明顯,SEC的指控和高盛的自我標榜完全相反,這樣的矛盾將進一步動搖投資者對高盛的信心,促使他們懷疑高盛同時也在其他方面隱瞞事實。

除了影響投資者的信心以外,高盛涉嫌欺詐還讓很多該行一直以來的支持者感到難堪,其中就包括股神巴菲特。

實際上,就在高盛欺詐門事件爆發不久前,巴菲特投資旗艦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董事羅納德·奧爾森還在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對高盛青睞有加,稱當年對高盛50億美元的投資非常有力地表明他們不僅相信高盛的實力也相信其完整性。

相關資料顯示,2008年9月份,就在雷曼兄弟破產和美國銀行緊急接管美林以後,高盛集團同意向巴菲特出售50億美元的認股權證,同意後者在未來四年內任何時候以每股115美元的價格認購高盛股票,並為這些認股權證支付10%的年息。

此後的一年多時間內,高盛股價在觸底反彈後節節走高,巴菲特當年的投資得到了巨大回報,這讓許多人開始對巴菲特當年的投資投以贊賞的目光。不過,出乎股神意料之外的是,這一次高盛卻因為涉嫌證券欺詐而被SEC告上了法庭,其股價也瞬間大幅縮水——按高盛的最新收盤價計算,巴菲特手中的認股權證價值大約為20.6億美元,一夜之間損失達到了9.5億美元。而更令巴菲特惱火的是,高盛「欺詐門」事件對其聲譽也構成了挑戰——是股神看走了眼還是高盛偽裝得實在太好?對於這一切,巴菲特將會在下月初的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上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