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股票成本和現價都各有兩種數值
因為現價是當前股票的價格,舉個例子,假如你上午10時進入這個頁面,你看到的現價就是當時該股票的成交價格,如果是收盤時看的,就是收盤時的價格。成本價就是買入價格加上手續費加上印花稅(如果有)的價格。
現價就是最新價,成本價是你買賣股票的成本價,因為一隻股票可以買賣多次,也可以部分買賣,綜合起來的成本價格。
成本價是指買入股票之後包括手續費,傭金在內的所有費用;現股價是指股票現在的價格,這個價格是一個動態的價格。這兩個價格都非常重要,我們可以根據這兩個價格作出買賣決策。
股票中的成本價是指用戶在購入該只股票時產生的總費用,大陸股市規定是,買入時不收印花稅,只有手續費,然後該總金額除以用戶購入的股票總股數,就是用戶目前看到的成本價,現行規定是買入時,交納手續費,賣出時,交給手續費及印花稅。
拓展資料
買入股票後為什麼股票成本價變了?
1.股票市場中,投資者買入股票後,股票的成本價會包含買入股票的手續費用,因此,投資者的成本價會顯示比買入成交價格略高一些。
2.股票交易手續費用包括:交易傭金、印花稅、證管費、經手費、過戶費。交易傭金是由券商收取的,最高不能超過成交金額的0.03%雙向收取。傭金最低5元起,單筆交易傭金不滿5元按5元收取。如果投資者的資金量大、交易頻繁的可以向所開戶券商申請降低傭金比例。 而印花稅是由政府收取的,根據2008年9月19日財政部對證券印花稅的政策進行的調整,由之前的雙邊徵收印花稅改為單邊徵收印花稅,賣出方徵收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對受讓方不再徵收印花稅,而印花稅稅率依舊是0.1%。
B. 為什麼股票成交價與市價不一樣
股票你在選擇買進或者賣出的時候你看到的價格是多少,但是從你選擇買進或者賣出到成交之間股市還在波動。如果你是買進,你選擇的價格高於成交時候的價格就能買進成功,否則可能買不到的。如果你賣出,你選擇的價格低於成交時候的價格就能賣出成功,否則就賣不出去的。所以,股票成交時候的價格與市場價是有區別的。
C. 我標價5.8元買在的股票,為什麼買到之後成本顯示為5.72元
這是因為在上海、深圳交易所的交易規定的。規定價格第一優先,時間第二,打個比方,如果當時的買一價格是5.8元,你願意用5.8元買A股票,賣一的價格是5.81元,可是我更願意在5.72元把A股票賣掉,而且我的賣的量比你買的量多,由於你出的價格比別人高,所以根據交易價格第一優先的規則,你就有可能優先成交,所以你成交的價格會比當時的價格低,如果在賣出股票時也是同樣的道理。
D. 我13.68買的一手股票,成交後怎麼成12,74一股了
股票交易費用的收取(買賣分別收取):1. 印花稅(目前只有賣出時才收取):交易金額的0.001。2. 傭金:買進時收交易金額的0.0025(至少5元),賣出時收交易金額的0.003(至少5元)。3. 過戶費(只有滬市A股收取):每10手1元(至少1元)。操作技巧:1. 深市不收取過戶費,只要考慮傭金的起步價5元。一筆交易金額在2000(按0.0025算)、2942(按0.0017算)或1667(按0.003算)元以下,傭金不足5元卻要付5元,金額越少越不劃算。比如花2000元和200元買2元/股的股票分別可以買1000股和100股。前者傭金5元,占本金的0.0025。後者傭金5元,占本金的0.025。前者如在2.02元/股賣出,印花稅2.02元+傭金5.05元=7.07元。後者如在2.02元/股賣出,印花稅0.2元+傭金5元=5.2元。前者合計繳納費用12.07元,股票市值上漲20元,實際盈利7.93元。後者合計繳納費用10.2元,股票市值上漲2元,實際虧損8.2元。後者如在2.11元/股賣出,印花稅0.21元+傭金5元=5.21元。合計繳納費用10.21,股票市值上漲11元,才可實現盈利,這時股價上漲5.5%。2. 滬市同樣如此,盡量每筆交易金額達到2000元,另外還要考慮過戶費。同樣的金額買較便宜的股票可以多買,就要多繳納過戶費,越便宜的股票越不劃算。比如花20000元買2元/股和20元/股的股票分別可以買100手和10手。前者傭金50元+過戶費10元=60元,占本金的0.003。後者傭金50元+過戶費1元=51元,占本金的0.00255。你的這筆交易,金額太少,所以繳納的交易費比平常要高一些.
E. 我的股票掛了2手賣出,怎麼會顯示只成交了74股
這個不用擔心,你還是可以賣掉的。這是交易系統設置的原因,一般情況下買進、賣出的時候只能按100股(1手)去買賣,只是一隻股票會配股(即常說的10送1、10送10等等);配送股股票總配股量肯定是一手的公倍數,但一個賬戶內還是會出現不足一手的情況(例如我只有一手,配股後100股,增值110股)。為了讓股票持有者賣出這不足一手的股票,交易系統是允許不按1手去賣的,這些賬戶是可以掛74股的單子,這時候你的問題就出現了,現在你也可以掛不足一手的單子去交易。
F. 為什麼股票成交價和成本價格不一樣
因為股票的成交價格和成本價格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以及計算方法,所以也就不一樣了。股票的成交價格指的是投資者買入股票的價格,也就是設置的委託的價格。而股票買入價+費用=股票成本價。每一筆的交易都有交易的成本,包括政府徵收的千分之三印花稅、券商收的傭金以及證券交易所收的手續費和委託費。而成交價格里是不包括這部分成本的,但是成本價格里包括了,所以股票的成本價要高於股票的成交價。股票交易的每一次都需要繳納每一次的手續費,買入幾次,賣出幾次就需要收取幾次手續費,具體的股票交易的手續費的計算公式:買入手續費=交易傭金*成交金額+過戶費/轉讓費*成交數量;而賣出手續費=(交易傭金+印花稅)*成交金額+過戶費/轉讓費*成交數量。
股票交易手續費
股票交易手續費指的就是投資者在委託買賣證券的時候應該支付的各種稅收和費用的總和。按照當前的規定,股票的交易手續費是由證券公司收取的交易傭金、中國登記結算公司和證券交易所收取的過戶費以及轉讓費、以及國家稅務總局收取的印花稅三部分組成的。
1.印花稅:是成交金額的千分之一 。目前已經由向雙邊徵收改為向賣方單邊徵收了。就是指投資者在買賣成交後支付給財稅部門的稅收。在上海股票及深圳股票均按實際成交金額的千分之一支付,印花稅收是由券商代扣後然後交易所再統一代繳的。而在債券與基金交易中不用交此項稅收。
2.證券監管費,也叫做三費:大概是成交金額的0.2‰,而實際中還有尾數,一般省略成0.2‰。
3.證券交易經手費:在A股中,按照成交額雙邊收取0.087‰;在B股中,按照成交額雙邊收取0.0001%;在基金中,按照成交額雙邊收取0.00975%;在權證中,按照成交額雙邊收取0.0045%。
4.過戶費,此項僅在上海股票中收取:指的是在股票成交之後,更換戶名所需支付的費用。過戶費用按照成交股票面值(發行面值為每股一元,也就等同於成交股數)的0.06%來收取。
5.券商交易傭金:傭金的最高值為成交金額的3‰,最低從5元起收取,單筆交易傭金不滿5元的按照5元收取。
G. 買股票為什麼買的價格與顯示的參考價格不一樣
1、買入股票後,所顯示的價格為實時價格,包括了手續費。而參考價格僅僅是成本價。所以,買股票的買入的價格與顯示的參考價格不一樣。買入的時候成本價增加了一次,是加了買入手續費。買入的時候最後又從盈利的金額扣除了一部分,是預扣了賣出手續費。委託價和成交價可能不同,就是買入時的價格在委託時下跌了,結果成交價低了;又如委託賣出時價格又漲了,結果成交價高了。
2、在股市中,買賣股票的交易費用包括:
①不同的營業部的傭金比例不同,極個別的營業部還要每筆收5元委託(通訊)費。
②交易傭金一般是買賣金額的0.1%-0.3%(網上交易少,營業部交易高,可以講價),每筆最低傭金5元,印花稅是買賣金額的0.1%(基金,權證免稅),上海每千股股票要1元過戶手續費(基金、權證免過戶費),不足千股按千股算。
③由於每筆最低傭金5元,所以每次交易為5÷傭金比率、約為(1666-5000)元比較合算。如果沒有每筆委託費,也不考慮最低傭金和過戶費,傭金按0.3%,印花稅0.1%算,買進股票後,上漲0.81%以上賣出,可以獲利。
④買進以100股(一手)為交易單位,賣出沒有限制(股數大於100股時,可以1股1股賣,低於100股時,只能一次性賣出。),但應注意最低傭金(5元)和過戶費(上海、最低1元)的規定。
H. 我的股票交易上顯示601008現價是7。65實際應 是7。68這是怎麼回事
是你的股票軟體有問題吧.我這顯示正常.
7月17號的.收盤價7.68元.最高價7.69元.最低7.55 開盤7.61 上漲7分錢.
I. 股票交易成本價怎麼算的··我76塊·75塊·74塊分別買入同一支股票·每次買入100股··後顯示成本價75塊·
等於你之前300股均價75元,後來買的100股均價69元,漲到72元賣出100股,就等於你用69元的100股每股賺了3元出售的,相當於你所賺取的利潤和你之前75元的300股抵消了一部分成本
J. 為什麼買股票我填7.14買入,成交後右側成本價卻是7.384呢
1、你填7.14元買入股票,成交價也確實是不高於7.14。但是你得付出一些交易稅和手續費。這些費用也是成本對不對?所以軟體在成交之後,把這些費用也均攤到每股成本中去,就顯示成本價是大於7.14元的。這是因為「成交價」和「成本價」的區別所在!
2、股票交易本就是這種方式。你設定7.15元買入,就只會在不高於7.15元的情況下成交,甚至低於7.15,連7.151的成交可能性都沒有。都是大型計算機在撮合交易,不可能錯的。你如果確實想把成本價控制在7.15元以下,就要按照你的資金量、股票現價迅速地計算出應該的出價(肯定低於7.15元),掛單成交後,成本價也就大致是7.15元。還是要區別「成交價」和「成本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