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手裡有20萬是買股票好還是買基金好
手裡有20萬是買股票好還是買基金好?不少朋友有一筆錢之後一直在炒股和買基金之間猶豫,不知道兩者如何選擇。
如果你是一個比較激進的投資者,對股市投資又比較熟悉,有著敏銳的市場感覺,那麼選擇直接購買股票,可能會獲得更高的預期年化預期收益。遺憾的是,雖然每天都有漲停的股票,但漲停股票占所有股票的比重通常不超過2%,而且每天還會出現跌停的股票。如果你不幸買到了跌停的股票,一天的損失同樣也是10%。為了規避個股劇烈波動的風險,通常的方法是選一些相互關聯性不強的股票做投資組合。
假如你手裡只有20萬元資金,如果自己做投資組合資金量有些偏少。按5萬元投資一隻股票,你只能買4隻股票,組合的分散程度不夠,並不能有效降低市場波動的風險。而根據規定,一隻基金最多用10%的凈資產投資於一隻股票,極限狀態一隻基金至少投資10隻股票,大多數基金的持股數量要達到幾十隻,相對分散的投資也讓基金凈值的波動低於股價的波動。因此,現階段你最合適的選擇應該是投資股票型基金。
另外,除了少數對股市投資特別感興趣,又特別有感覺的人以外,我個人認為其他多數人還是選擇基金比較好。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股市投資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不僅要了解上市公司的行業信息、財富信息、發展前景,還要了解國家的宏觀政策、產業政策,光是了解和分析這些信息就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買進或賣出前,投資者還要關注個股及大盤的走勢,以選擇一個最佳的買點或賣點。要知道,基金經理之所以收入很高,是與他們付出的努力相關的。如果我們一年的投資預期年化預期收益遠低於基金經理的工資收入,那麼我們就完全沒有必要去操基金經理的那份心。
與選股相比,選擇基金相對簡單一些,只要根據基金的歷史表現和相關基金評級機構(如晨星、銀河證券等)給出的評級,就可以很容易地選出適合自己的基金來。如果你覺得普通的股票型基金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還不夠高,還可以選擇杠桿基金進行投資。雖然,普通基金無法實現一天賺10%的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但杠桿基金在某些時候,其單日凈值的增幅可以超過10%,基金市場價格同樣也可能出現漲停板。當然,杠桿基金的風險也是很大的,其波動性甚至超過大部分股票。
對於你這種沒什麼投資經驗的人來說,從基金開始,逐漸增強對股市的了解,或許有一天你真會成為一名職業投資者,那時候你就可以以投資股票為主了。
⑵ 20萬存銀行呢還是買銀行基金好
要是我的話,我可能會選擇10萬買銀行理財,10萬買基金。
資產配置是綜合配置各種風險,追求的是綜合收益。
當下基金的火爆行情讓很多人都非常中意基金。但基金種類很多,也存在波動性,所以並不能作為打底資產配置,在只有20萬資產的情況下,我們既要有低風險的保底資產,可以保證我們一部分本金安全,另一部分還以配置中高風險資產,獲取較高收益。而最終看得是整個資產配置的綜合收益。
銀行理財種類很多,風險平級也是從R1到R5不等,既有低風險的,也有高風險的。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選擇打底資產種類配置的可以選擇低風險(比如說R2級別以下的理財)。銀行作為傳統金融機構,銀行理財其實是可以選擇。
而另一半選擇基金,風險承受能力較高的可以選擇股票型基金,中等的可以選擇混合型基金,較低的可以選擇債券型基金,當然,所對應的收益的也是從高到底。
這樣,我們整個資產既有可以幫我們獲取高收益的資產,也有以保證本金為主的低風險資產。這樣會比單一配置某一種資產更加合理。
(2)20萬理財買基金還是股票擴展閱讀:
投資理財,相信大家最想要的事情,便是賺錢了。這話不假,如果操作來操作去,不但沒有賺到錢,反而還虧錢了的話,那這種投資便是失敗的,既浪費了自己的本金,同時也浪費了自己的青春。
不過,理財並非那麼簡單的事情,特別是對於小白來說,一不小心就會踩了大坑。當然了,每個人都會經歷這種階段,然後慢慢的就會總結出一些經驗,以至於虧錢的時候更少,而賺錢的時候更多。
那麼,作為過來人的話,理財有什麼好的小技巧呢?技巧雖好,但除了技巧之外,還需要什麼呢?如果想要賺錢,我們最缺的,究竟是機會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理財那些事兒。
一、理財的小技巧,究竟有哪些?
首先值得一提的,便是很多人都講過的,投資千萬不能高買低賣。因為,這完全是違背了理財的理念,甚至這種操作只會讓我們虧錢。當然了,不求我們賣在最高點,但至少低於我們的成本,不是嗎?
其次,便是要學會裝死。的確,很多人都知道止損割肉,但是很多時候,尤其是對於新手來說,止損是需要莫大的勇氣的,但在我們沒有那種勇氣之前更應該做的,便是想辦法裝死,說白了就是等到自己持有的理財產品漲回去。
而其三,便是盡量選擇低風險的產品開始。這是有一定好處的,如果一開始我們就買賣股票的話,那心理承受能力肯定是不夠的,如此,虧錢就成為了常態。但是,如果一步一步來的話,了解了風險之後,賺錢的機會就更多了。
二、有了技巧,還需要什麼?
嚴格來說,光有以上的這種心得還遠遠不夠,因為,很多人都能夠從書上看到這些所謂的規則或者說經驗,但真正實施起來,卻是難上加難。畢竟,很多理財產品盈虧都是浮動的,我們很容易沉不下氣,最終便是賣出了不理想的價格。
那麼,有了技巧之後,還差什麼呢?個人覺得,那便是執行力。更准確的說,便是我們在理財的之前,就應該將買入價格以及賣出價格定好,並且告訴自己,不達到這個價格永遠不賣出,這樣的話,才算是合理的。
另外一點,那便是逢低加倉的方式,因為我們所持有的產品不會一直上漲,有時候是會下跌的,而只要跌到了自己覺得合適的價格,便可以加倉,這樣,也能攤低成本,同時也能積累我們的本金。
三、想要賺錢,最缺的是機會嗎?
在小胖看來,如今這個市場,其實是不缺少機會的,唯一缺少的,便是我們的本金了。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當一個真正的機會跑到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苦於兜里沒錢,只能看到其它人掙錢。
舉個簡單的例子,前兩天基金經理抱團南下,出現了非常不錯的套利機會,如果兜里一直有閑錢的話,便可以抓住這次機會,然後掙到錢。例如,某位朋友硬是在5天前抓住了這個機會,然後5天後賣出硬是賺了5萬塊錢。
而普通人呢?當我們看到所謂機會的時候,手上的錢不多,哪怕真的能夠抓住它,最終也不過是賺到一頓飯錢而已,這點收益,也遠遠不夠瞧的,這,便是本金的差異。所以,真正想要理財,先積累本金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時候,理財固然有技巧,但這些技巧並不適用於所有人,只有自己不斷去操作,慢慢的才能積累一些心得,這些心得,是花多少錢都買不到的。而且,個人覺得這種階段,叫做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