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買賣 » 葉檀自己買股票嗎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葉檀自己買股票嗎

發布時間: 2023-02-17 22:56:38

㈠ 職工持股有什麼好處,華為早期員工持股為何會成功

華為公司概況

v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是中國廣東深圳市的生產銷售電信設備的員工持股的民營 科技 公司,於1988年成立於中國深圳。

v 主要營業范圍:交換,傳輸,無線和數據通信類電信產品,在電信領域為世界各地的客戶提供網路設備、服務和解決方案。

v 總裁:任正非 董事長:孫亞芳

1999年、2000年、2001年

分別在印度、瑞典、美國設立研發中心

2008年

v 被商業周刊評為全球十大最有影響力的公司。

v 根據Informa的咨詢報告,華為在移動設備市場領域排名全球第三。

v 全年共遞交1737件PCT專利申請,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統計,在2008年專利申請公司(人)排名榜上排名第一;LTE專利數佔全球10%以上


v 2009年

v 無線接入市場份額躋身全球第二

一、員工持股計劃的積極作用

華為的內部股制度對吸引人才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過去華為有種「1 1 1」的說法,即員工的收入中,工資、獎金、股票分紅的收入比例是相當的。而其中股票是當員工進入公司一年以後,依據員工的職位、季度績效、任職資格狀況等因素來進行派發。

一般是用員工的年度獎金來購買。如果新員工的年度獎金還不夠派發的股票額,公司會貸款給員工。而員工也是很樂意於這種貸款。因為,分紅的比例歷年以來都保持在70%的高位。

二、持股計劃的實施程序

《華為基本法》第十七條、十八條關於知識資本化、價值分配的形式有所論述:「我們實行員工持股制度。一方面,普惠認同華為的模範員工,結成公司與員工的利益與命運共同體。另一方面,將不斷地使最有責任心與才能的人進入公司的中堅層」、「華為可分配的價值,主要為組織權力和經濟利益;其分配形式是:機會、職權、工資、獎金、安全退休金、醫療保障、股權、紅利,以及其他人事待遇。」

華為員工拿到股權的程序大致是這樣的:每個營業年度公司按照來公司工作的年限、級別等指標確定每個人可以購買的股權數,由員工拿著現金到一個叫資金事業部的地方去登記購買,一塊錢買一股。公司要求員工在一份文件上簽名,但文件只有一份,簽完名後立即被公司收回。在員工眼裡,在這張紙上簽字是購買股權的一個必然程序,不簽就沒有股權。員工交完購股款後並不會拿到通常意義上的持股憑證,每位員工具體的股數都由公司備案存檔,員工只允許從股權登記名冊上抄下來自己的股權數。

華為也曾發過股權憑證,分別是在1995年和1996年。據說當時的華為為了規范股權發放,給當時的員工發了一個叫「員工股金情況書」的東西,上面記載著工號、姓名、擁有股金數目等內容,蓋的公章是華為資金計劃部和資金部。但此後,公司就再也沒有發過任何持股憑證。

三、股權回購計劃

在1997年的《員工持股規定》中,華為的持股原則是「入股自願、股權平等、收益共享、風險共擔」,1999年的原則變為「入股自願、遵守管理」;關於股份回購價值計算,1997年的公式為回購價 購買價(1+X% 月),1999年的公式則變為:回購價 購買價(1+X% 月/12)。(註:1997年公式中X指公司董事會確定的利潤率,月指本年度退股時的實際持有月份;1999年公式中X指公司董事會批準的當年數值,月指本年度退股時的實際持有月份。

劉平2001年1月離職時辦理股份回購是按照2000年的基數1:1兌現,而隨後在2002年3、4月份離職的員工則可以按照1:2.64的比例兌現。2001年2月,華為以65億元的天價將華為電氣賣給愛默生公司,愛默生看中的恰是華為電氣的一班精英員工,雙方達成協議的前提是要求保持華為電氣的人馬基本不動,而華為方面為了留住這班人馬,承諾在4年內將華為電氣的員工股按照1:4的比例逐年兌現。

四、股權激勵計劃的變更

2002年3月,華為開始改變傳統的一元錢買一股的做法,實行一種叫做「虛擬持股權」的計劃,這個計劃實質是增值權,也是期權的一種。在員工們看來,該計劃比股權制度合理了很多:根據華為的評價體系,員工可以分別獲得一定額度的期權,四年期限內,以最新的每股凈資產價格員工每年可兌現1/4,員工不用像以前一樣再從腰包里掏錢,而是直接在行權時獲取每年凈資產的差價。以劉平在2002年1月辦理離職手續時逐年購買的354萬股為例,劉平購買時股價為1元/股,2002年,劉平逐年可選擇兌現1/4股票差價,以華為2002年每股凈資產2.74元計算,則劉平可以獲得2.74 354 1/4=242.49萬元。(早期以1元錢/股價格購買股權的老員工實際上離職時以凈資產兌現,中高層管理層除非離職否則以10年為期逐年兌現。

但據說這個方案出來後,很多員工選擇將股權按照凈資產兌現後離開華為,由此,華為方面不得不面臨來自資金方面的壓力。既要完善股權,又要有效保持員工的積極性,在此背景下華為股權MBO方案開始醞釀。從8月中旬開始,傳出華為准備實行MBO的消息:華為有意將原來的全部股權和2002年推行的「虛擬持股權」邊回購、邊推行由1000名中高層管理人員聯合持有公司的員工股權,資金方面由員工個人出資15%,其餘的由華為出面擔保、員工集體以個人名義向銀行貸款解決。

但從目前情況看,華為MBO還只是華為的天空中雷聲後遲遲未下的一場雨。華為股權MBO的全面推行,或許要等到華為的股權官司結束後。

案例分析

從華為的股權結構和變更趨勢看,華為實際上走的是一條從員工持股到高管層持股的歷程。

華為員工歷年獲得的高分紅源於從成立之處就實現的員工持股計劃。紅利的多少完全取決於企業的效益,這就使得全體人都關心企業的發展,而不只是一味地關心個人的得失利益。華為在成立之初,公司規模不大,且處於高速增長的行業,企業的利潤率高,分紅的比例歷年以來都保持在70%的高位,這種有付出就有回報的立竿見影效果,再加上任正非的個人魅力,極大促進了員工的積極性,創造了華為高速增長的奇跡。

隨著企業的增長,規模的擴大,以及行業的大背景,使得這種以「現金支出」為基礎的激勵方式存在較大的風險性。進而在2002年3月,華為開始改變傳統的一元錢買一股的做法,實行一種叫做「虛擬持股權」的計劃,這個計劃有點類似於期權。虛擬股票的發放不會影響公司的總資本和所有權結構,無需證監會批示,只需股東大會通過即可。在員工們看來,該計劃比股權制度合理了很多。但由於很多員工選擇將股權按照凈資產兌現後離開華為,因此,同樣給華為帶來了資金方面的壓力。

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大致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 從體制上看,華為從成立之初的民營企業,到目前業務拓展到世界市場的大公司,其公司治理結構方面沒有根據企業的發展階段進行過戰略性的調整,仍沿襲公司創業之初的體制和理念,這就造成了公司股權結構混亂,權衡制約性差,運作不規范不透明等問題。制度的有效性在混亂期和穩定期發揮的效用是最大的,華為創立初期建立的體制規範例如《華為基本法》,對其起步階段的發展提供了有效保障,在企業的擴張過渡期制度規范的效力遠遠小於起步期,因此沒有給華為的擴張帶來大的影響,但當企業發展處於穩定期時,對於體制的依賴性就大大增強,這也就給華為提出了企業如何改制的問題。

其次, 從人力資源看,一份來自企業的調查表明,有效的激勵方式排在第一位的是承認工作成就,排在第二位的是參與感,高薪只排在了第五位。華為的高分紅以及虛擬持股計劃就是建立在一種高薪激勵基礎上的行為。這種激勵在企業的創業初期和發展期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而且華為每年引進大批的應屆畢業生,對於剛剛畢業的學生來說,拿到高工資就是一種能力的體現,那麼在激發年輕人的工作熱情方面非常有效。但每年高的淘汰率,造成了華為人員的不穩定性,另外以現金為獎勵的激勵方式也助長了拿錢就走的行為,對華為的進一步發展非常不利。

再次, 由華為的兩起股權糾紛案來看,華為員工持股計劃的運作是非常不規范的。第一,從華為員工拿到股權的程序看,員工股權的購買不是建立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的。員工買股時只簽訂一份文件,簽完名後立即被公司收回,員工交完購股款後並不會拿到通常意義上的持股憑證,每位員工具體的股數都由公司備案存檔,員工只允許從股權登記名冊上抄下來自己的股權數,這種做法明顯不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另一個問題員工要是不購買股權,「就會由部門領導逐個進行談話,就會被認為是對公司不忠,就會喪失在公司的發展與提升的機會,也就別想再在華為呆下去了,由此,也不是建立在自願的基礎上。第二,股份購進賣出沒有統一合理的規定。關於股份回購價值計算,1997年的公式為回購價 購買價(1+X% 月),1999年的公式則變為:回購價 購買價(1+X% 月/12)。劉平2001年1月離職時辦理股份回購是按照2000年的基數1:1兌現,而隨後在2002年3、4月份離職的員工則可以按照1:2.64的比例兌現。2001年2月,華為以65億元的天價將華為電氣賣給愛默生公司,華為為了留住員工,承諾在4年內將華為電氣的員工股按照1:4的比例逐年兌現。企業可以根據業務發展需要變動回購股價,但頻繁變動的回購價格,給人一種無章可循的感覺,認為華為的政策制定不具有戰略性,只是為了應付當時情況的一種短期行為。因此,股權紛爭案的出現也是必然。

因此,華為的MBO歷程仍然充滿疑難和困惑,華為需要做的不僅僅是股權結構的調整,而是面臨一場更為深遠的變革。


職工持股有什麼好處?


華生:職工持股有利於企業發展,使得企業改製成本降低,同時有利於收入分配合理。目前法律不應該對職工大面積持股進行限制,而應該更多從設計上,來完善職工持股引發的一些問題。對於職工持股,我國應該取消法律限制。


董登新:從企業角度來看,需要鼓勵職工持股。職工持股有下面兩個有益之處:其一,職工持股是比較好的激勵機制,可以作為雇員的一種福利。由於我國薪酬體系設計大多數還停留在傳統的年薪或月薪上,所以從長遠來看,我們薪酬體系結構將會向職工持股方向發展,這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其二,職工持股有利於分散大股東的持股比例,稀釋股本的分配。


葉檀:從長遠來看職工持股有利於企業的發展,但是目前牽涉到的問題是職工持股該不該退,這就要從兩方面考慮:一個是企業的效率,二是是否公平。而大面積職工持股清退的話,對於提高企業效率並沒有起到積極作用,相反對職工來說,也並不公平。


孫群義:職工持股是長遠發展的方向。從整體和發展角度來看,職工持股是值得鼓勵的;從改善收入分配結構來看,讓職工積持股是件好事,多種途徑增加職工收入也應該是一個發展方向。


職工持股處理不好,又會產生什麼問題?


董登新:職工持股容易造成短期套現行為,比如現在的高管一旦到了解禁期就要走人,進行短期套現,這容易造成腐敗。所以職工持股通道一旦打開,監管難度會很大,需要設立相關法規和制度來避免這種行為。


葉檀:職工大面積持股要警惕上市公司變臉的情況。從目前高管持股情況來看,並沒有讓有些公司的業績有所起色,反而出現上市後高管套現暴富。所以,大面積職工持股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需要建立一定的機制,防止公司上市之後就套現,公司業績就變臉。大面積職工持股可以學習國外的優秀企業,比如達到一定的業績,授予一定的股份,變成負的業績不授予或者有相應的懲罰,連續業績出現正增長,股份才能按照原來價格授予。


陳榮:的確,如果設計不好,會產生很大後遺症,比如引起股權糾紛等,對上市公司未來發展有負面作用。


孫群義:在解決大面積職工持股問題之前,首先要從規范方面來說。其一,如何規范持股的員工。工會等形式持股之所以被取締,是因為以前職工持股有很多問題,很多都是憑借權力入股的,這顯然缺乏公平。一旦這個渠道打開後,可能這種現象又會回來,這也是最大的問題,也是當時監管層要絕對禁止職工持股的原因之一;其二、如何讓中國資本市場減少投機。目前來看,中國公司只要上市,那些持有原始股的股東財富增值率高得驚人,再加上二級市場投機風氣濃烈,導致上市成為造富的工具,與股票市場的定義背道而馳。需要減少誇張性造富,減少投機氣氛,這樣中國資本市場才會趨於理性。所以,有一個規范的前提非常重要,在這個基礎上,鼓勵企業對職工進行激勵,允許企業職工持股,從長期發展角度來看,是應該存在的。因為從長遠發展角度來說,只要對企業發展有利的,讓老百姓致富的,對經濟發展有好處的,就是一件好事。廣大職工能夠持股,股民能夠在股市中分享企業發展的成果,這些都值得鼓勵。更重要的是,這也能減少貧富差距,減少 社會 矛盾。


華為早期員工持股為何會成功?


晚期施行的員工持股方案被公以為是華為的勝利要素之一。

首先,是任正非的誠信。任正非為消除員工的疑慮和擔憂,華為每年的紅利都按時兌現,而且,關於離任的員工,只需按規則辦完移交手續,立刻退還購股款額,關於已經離任的員工尚且如此,更何況是退職員工呢!這樣,完全消除了員工尚存的疑慮,從而將員工持股方案的鼓勵功用發揚到極致。

其次,繼續的高分紅高配股。為增加支付現金紅利形成的財務壓力,華為在每年高額分紅的同時向員工高額配股,這樣做的益處可謂一舉多得,一是堅決員工持有和購置股票的決心,試想,假如每年不能分紅或分紅很少,員工必定對公司的盈利遠景得到決心,還有誰會購置公司股票呢?二是防止了因分紅給公司帶來現金壓力,公司的現金總量並沒有增加,正是由於對公司的遠景布滿決心,員工都樂於購置公司配給的股票。

最初,華為共同的企業文明。固然絕大少數員工都挑選用分得的紅利購置配股,仍有少局部員工挑選支付現金紅利,關於這局部員工,華為絕不拖欠。但到了第二年,這局部員工看到其他員工又能分得可觀紅利,他們必定會懊悔現在的挑選,後果還遠非如此,華為的企業文明相對是處分認同公司價值觀的員工,關於那些對公司抱有疑心態度的不堅決分子是不會重用的,他們在公司的開展遠景會很昏暗,這樣的文明氣氛進一步支撐了華為的員工持股方案。

華為晚期的員工持股方案成績了明天的華為,它的勝利不是偶爾的,是任正非的誠信和無私、是華為的企業文明等眾多要素剖析作用的後果。

㈡ 葉檀大媽,您為什麼還不退休

葉檀號稱是國內著名的經濟評論人,然而令人意外的的是,葉檀居然是學習歷史的出身。2000年時,高漲的股票形勢讓葉檀的心久久不能平復,於是這位從未涉足過經濟領域的「門外婦」,毅然決然的闖進了金融市場的大潮。 然而誰成想,葉檀的落水卻成就了我的千古恨,在葉老師6000點唱高的時候,我不幸被其蠱惑,安安穩穩的做起了10000點的美夢。然而風雨突變,現在的情況是大家都知道,只有我不知道了(很久不敢看股市了)。 然而前兩天看電視,居然又看到了葉檀,她正以某個報紙首席評論員的身份,在那裡對於市場指點江山。我一看就氣不打一處來,你忽悠了我救算了,誰讓我當時鬼迷心竅了呢,可是你還上電視,忽悠數以百萬的電視觀眾,這就是你的不對了。 於是,我就上網,找找這女人的資料,看看她到底是何方神仙。網上對她有意見的人還真不少。主要是她唱高的時候害慘了一批人,估計大家跟我情況差不多。另外,俺發現葉檀今年已經是知天命(具體多少為您保密)的年齡,早過了國家法定的退休年齡。我就奇怪了,你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非要在媒體上說三到四,說好了也就罷了,卻把被人說的幾乎傾家盪產,不知道你這個老太太是何居心。 上了年紀的人,就應該在家享享清福了,何必還要在金融市場掙扎呢。年紀大了,不服不行啊,腦力體力肯定都跟年輕人沒得比,雖然被你忽悠的很慘,不過看在你是老年人的份上,既往不咎了。不過,還是那句話,葉大媽,該回家就回家吧,別再引人入歧途了,人老了,何必呢。

㈢ 財經評論員葉檀看好哪些股票

財經評論員是人不是神,他們看好的股票未必都上漲,不看好的股票也未必就不上漲,不要迷信推薦股票的某些人,不要輕易跟著電視上的黑嘴買股票,往往是為主力收買、出貨造輿論的,你懂得。。。

㈣ 葉檀對財經的評論靠不靠譜

葉檀對財經的評論那是仁者見仁的,算是靠譜的,畢竟作為央視《環球財經連線》財經評論員 、《解放日報》經濟評論員,央視財經頻道特約評論員,已經掌握大量專業知識,只是在財經這方面,很多局勢都是變化多端的,誰也沒辦法說絕對,也沒辦法完美預測,所以在這方面,題主需要有自己的判斷。

拓展資料:
1、葉檀,女,1973年5月22日出生於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博士,著名財經評論家、財經專欄作家,專攻政治史和經濟史。財經創始人、華新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葉檀,經濟日報評論版首席評論員、主編,央視環球財經聯財經評論員、解放日報經濟評論員、特刊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評論員。南方都市報、南方人民周刊、財經全國周刊、FT中文網等多家媒體開設財經評論欄目。現居上海。 2008年獲得南方人物周刊青年領袖、中國證券市場20年回顧與展望論壇最具影響力財經媒體獎等。主要從事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金融等領域。他是《拿什麼拯救中國經濟》和《中國房地產大戰》的作者。
2、財經是指財政、金融、經濟。財經類專業是指經濟與管理類專業。常見專業包括市場營銷、會計、人力資源管理、金融、國際貿易、企業管理、統計、財稅等。它們是近年來人才市場上的熱門專業。 《財經》是一份關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現代市場經濟進程的新聞刊物。中國金融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持。金融人才是金融事業發展的關鍵。財政部於2010年10月印發了《會計行業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會計人才計劃》提出,到2020年,會計人才資源總量穩定增長,隊伍規模持續增長,會計人才資源總量將增加40%。

㈤ 股票名人,你推薦哪幾個

謝百三 ,是股市的反方向指標,8月暴跌前發表看好文章,沒幾天就出現暴跌,和2007年9月份發表文章如出一轍,神准!

㈥ 葉檀博客真假辯別,現在有人冒充葉檀帶人操作股票,賺錢分成

葉檀是研究經濟理論的,她自己說過不擅於操作股票。「葉檀帶人操作股票,賺錢分成」是假的,葉檀的話對股市的中小投資客不具有參考意義,對做實體經濟的老闆挺有幫助。

㈦ 葉檀現任老公是誰

朱政國。葉檀,女,歷史學博士,1973年出生於上海,畢業於復旦大學,知名財經評論家、財經專欄作家。葉檀財經創始人、華鑫股份首席經濟學家。獲《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度青年領袖,代表作品有《拿什麼拯救中國經濟》《中國房地產戰爭》。

㈧ 聽葉檀講座的聽後感

今早聽了孩子給我推薦的葉檀講理財,受益匪淺。作 者 是葉檀,女,博士,知名財經評論家、財經專欄作家。《每日經濟新聞》主筆、《解放日報》經濟評論員,央視財經頻道特約評論員。在《南方都市報》、《南方人物周刊》、《財經國家周刊》、FT中文網等多家媒體開辟財經評論專欄。獲《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度青年領袖、中國證券市場20年回顧與展望論壇20年最具影響力財經傳媒人獎等獎項。

通過聽書,知道了穩健理財,不可或缺的心態有哪些?錢和人性是一體兩面的東西,假如不能用理智控制住人性本能的沖動,那虧起錢來,可是攔都攔不住的。如何樹立正確的理財心態呢?

1.控制住貪婪和慾望,不要在意沉沒成本。

通常來說,人性是這樣子的。投資的時候如果賺了錢,就想要鎖定收益。如果虧了錢,是不願意拋棄它的,因為越是虧,你越想翻本。

2.投資時記住對沖。

對沖,就是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風險不放在一個籃子里。

以人民幣為例,如果人民幣和美元對沖的話。美元下跌,人民幣就會漲,那你持有人民幣可以睡好覺。人民幣跌了,美元會漲,你持有美元也可以睡好覺。

3.對於小白投資者,要找到一個靠譜的人。

假如我不知道怎麼進行對沖,也不知道該去買哪家上市公司,這個時候要做的是什麼呢?找到一個靠譜的人,認識一個既經過市場考驗,又經過誠信考驗的人。

自己是2015年進入股市的,經歷了牛市,曾經讓我膨脹,最後損失慘重,賺的錢都回去了,這就是自己不知道止損也不會止盈。貪婪的本性讓我在股市裡表現的淋漓盡致。

對於技術,我不懂,聽別人說那個股票好,就買哪個,也不去做研究。我的一個股票在股票漲停時停盤,開盤四個跌停,如果跌停出來,還能有一部分錢,但自己相信它還會長好,這只不過是洗盤而已。再後來的兩年中,我還是堅信它可以再好,這個票從39下跌到14,又從14漲到26中間經歷2次,到26時我會想,還可以到30,我的損失會少點,誰知道它又回到15,哎,就這樣來回又做了兩次電梯。真是損失慘重。

高風險的包括:股票、股權投資、一級二級市場、期權、外匯操作。

中端的風險包括:房產。當然,現在有風險,但還不像2015年的股票市場那麼大。

低風險的包括:保險、信託、現貨金等。

1. 房地產的投資

不建議房地產的資產配置超過50%。

但目前我們的房地產投資,平均佔到了70%,還有另外一批人佔到了百分之八九十。甚至加杠桿的話,佔到200%都有可能,欠了100萬或200萬去投資房地產。

如果房地產加了很長的杠桿,一旦房地產崩盤,是要人命的!中國目前平均房產持有率高達70%,幾乎每一個千萬富翁背後,都有一套、兩套房子托底的。假如在北京,一千萬的房子,突然有一天跌到一百萬,那北京就變成鄂爾多斯了。

普通人的風險都是借錢,不知節制所造成的。說白了,賭徒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賭紅了眼借錢。自己之所以損失慘重,也是因為用了融資,這是血的教訓,一定要有壯士斷腕之心,狠心止損。

我還有一個想法,就是從哪裡跌倒就要從哪裡爬起來,自己還要學習理財方面的書。一邊更好地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