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簡述十九世紀後半期股票市場的形成對資本主義國家和世界經濟發展所產生的影響
19世紀中葉,美國產生了一大批靠發行股票和債券籌資的築路公司、運輸公司、采礦公司和銀行,股份制逐步進入了主要經濟領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製造業產值的90%由股份公司創造。19世紀後半葉,股份制傳入日本和中國。日本明治維新後出現了一批股份公司。我國在洋務運動時期建立了一批官辦和官商合辦的股份制企業,1873年成立的輪船招商局,發行了中國自己最早的股票。
股票的出現,促使股票交易所產生。早在1611年,就有一些商人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買賣海外貿易公司的股票。形成了股票交易所的雛形,1773年,在倫敦柴思胡同的約那森咖啡館正式成立了英國第一個證券交易所,以後演變為倫敦證券交易所,1792年。24名經紀人在紐約華爾街的一棵梧桐樹下訂立協定。形成了經紀人聯盟,它就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前身,1878年,東京股票交易所正式創立。它是東京證券交易所的前身。1891年。香港成立了香港股票經紀協會,後發展為香港證券交易所,1914年,中國當時的北洋政府頒布證券交易所法,1917年成立了北京證券交易所。
(1)可以廣泛地動員,積聚和集中社會的閑散資金,為國家經濟建設發展服務,擴大生產建設規模,推動經濟的發展,並收到「利用內資不借內債」的效果。
(2)可以充分發揮市場機制,打破條塊分割和地區封,促進資金的橫向融通和經濟的橫向聯系,提高資源配置的總體效益。
⑵ 請問17.18.19.世紀在沒有計算機的情況下,股票市場是怎麼運作的,怎麼表現動態盤口以及交易細節
通俗講,類似今天的菜市場,比如說白菜是其中一支股票,證券經紀人跑出來說「今天白菜一斤5元,誰要買的填單」,你覺得可以買就填單,覺得會降到4元的,就等等再填單。出倉也一樣。可以看出來,這樣會滯後哦,你填單,經過一堆程序後,不一定能買到。而且證券經紀人也容易從中做假,比如你買了,他買到,但一下子漲了,他故意說沒買到,把錢退給你,然後自己持那股。如果跌了,就趕緊把白菜丟給你,說你買到了,虧的人是你。
以後哪天菜市場也規范起來,像期貨一樣買賣,那時候也會有人問
「咦!以前人們沒有電腦,怎麼買白菜哦?好奇怪的說」(開個玩笑,不過也許哪天真會這樣)
⑶ 20世紀當時沒有電腦,人們怎麼炒股
當時常見辦法:
1、某個廣播電台每天定時播報行情,不過不實時,容易錯過發財機會
2、股票接收機,需要花錢購買,外觀像普通收音機,可以實時接收,大約3000元1台
3、尋呼機兼用股票行情,機主需要另外付費,還要指定用大屏的中文機
4、有線電話,撥打證券公司指定號碼可以接收行情
⑷ 19世紀美國的股票市場是啥樣的
1792年初,約翰·薩頓和本傑明·傑等在華爾街22號建立了一個拍賣中心,就叫做股票交易所。
25年後,紐約股票交易所正式成立,這其實是一個操縱市場的卡特爾(即少數大企業組成的價格聯盟,以實現行業壟斷),只為場內有錢的經紀人服務,保證內部人受益,外部人則被排斥在外。直到175年以後,0.25%的最低傭金費率限制才被解除。 你看看 貨幣戰爭 還有 股票做手回憶錄 都有關於美國股市早期的介紹 不過 你問19世紀 那個太早了 要了解什麼?
⑸ 股票交易是如何出現的誰發明的
股票最早是荷蘭人發明的。
幾年後,東印度公司想生意興隆,但資金不足,他們已經花了這么多錢充分利用了經營公司的模式,並把經濟來源瞄準了普通大眾。他們利用公司的知名度做了誰投資錢的廣告,並擴大了對整個荷蘭的融資范圍。但是不久,太多的投資公司出現了大問題。一開始不僅麻煩,投資者還認為不是保險,公司立即投入研究問題的解決方法。當時注視著紙幣,如果紙幣的面值能在社會上買東西的話,也可以把一種紙幣變成一種信物。這種紙幣還被稱為股票。不久後股票印刷,圖案很精美,還加蓋了印章,真正的股票誕生了。股票成為投資者,投入資金,按出資額大小享受一定權益,並獲得承擔一定責任的油價證明,向社會公開。不久,隨著股票公司和股票的產生和成長,股票形式的資金籌集方式也有了進展,有了買賣和轉讓股票的需要。以這種方式推進股票市場的出現和完善。據文獻報道,1611年初,一些商人創建了當時的股票市場——證券交易所。
⑹ 以前沒有電腦的時候,人們是怎麼買賣股票的
大家都在一個櫃台上趴著,然後報價格和數量,交易員在黑板上寫單子。你想看這個,建議去看看香港拍的《大時代》非常經典的。
股市最早出現在100多年前的美國,那時候是通過電話人工報價的。然後再通過人工記錄在黑板上供股民觀看。專業點的用傳真機傳遞行情。分析行情也是手工畫K線或美國線。股民交易需要在證券交易所通過填寫買賣單據,由工作人員執行單上的指令。操作的時候經常出現滯後現象,比如你下的單是10塊,可能買到手就是10多了。中國有股市的時候已經有了顯示屏,比如電視機。股民可以在證券交易所通過顯示屏看到行情變化,後來也可以在家裡通過電視機看到。然後到證券公司人工填單或電話交由證券公司處理指令。那個時候的證券交易所天天可是熱鬧的很,不像現在都在家裡操作了
⑺ 股票市場是如何運作的股票的信息如何傳遞19世紀的股票又是怎麼運作的
大約的說
1、股票的漲跌是由供求關系直接決定的,人們對它的信心直接影響到買賣雙方的實力對比,導致價格變動
2、同上,信息最終是投資者得到,投資者作出判斷,人群的集體行為導致最後的結果
3、當一個股票因為某種大的變動導致人們對它的預期遠低於原來,價格會劇烈下跌,而且,大幅下跌還會動搖原來持樂觀態度的投資者信心,更加促進下跌,這就是所謂崩盤,如果很多股票同時出現此情況,那就是股市崩盤
4、最早的時候因為沒有信息系統,股票流通沒有現在這么容易,大概就好像一個現貨市場的感覺,很多人都會委託經紀人代為操作股票,有時候還會用信件委託交易。在一些老電影里可以看到早期的美國電影里的證券市場,在交易所里很多人(主要是經紀人)鬧哄哄的交易,每個股票都有專門的交易員,隨時接受買賣委託並報出成交價
⑻ 十八十九世紀的時候人們怎麼炒股
那也用不著說到那麼遠。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之前我們也都是櫃台交易的。那時是一塊大白板上用馬克筆寫的。如
延中實業 賣出價 50.2 買入價49.8 之類。
等會50.2沒有了,工作人員會用塊抹布抹去,然後寫上50.4 。。。
那時每家營業部是不通氣的。價格會有所不同。有時得價比三家。
國外也是差不多。格里高利·派克演的《百萬英鎊》看過吧?不就是這樣一個人在黑板上飛快地寫著。交易員填寫了單子遞上去。
⑼ 70,80年代,沒電腦,計算機的時代,人們是用什麼來交易買賣股票的
最早的股票,是紙質的啊,就和鈔票一樣,一張多少多少錢。
別說70、80年代了,19世紀末期就有股票了。。。
⑽ 上世紀九十年代怎麼炒股
1991年的滬深股市還是比較封閉的市場,要買賣上交所股票就得去上海,要買賣深交所股票就得去深圳。1991年7月以前,上交所還沒有推出股票賬戶,當年委託買賣股票時,我在各家證券營業部從未開過資金賬戶,委託買入或賣出成交後,都是以現金交收。委託價格分市價和限價兩種,委託有效期分當日有效和5日有效。
當時,投資者在填寫買入委託單時,經常會選擇市價委託和5日有效的委託內容,因為這種委託交易方式既方便又省事,還可以提高成交概率。
這種委託交易方式極大地方便了我這個外地股民。我通常周末到上海,周一遞交買入委託單後就乘車回南京,一周後正好過去五個交易日,下周一再去上海看有無成交,然後再決定是否繼續委託買入。
經過幾次委託,我終於在9月30日購得一直看好的申華電工(申華控股),並堅持持有至1992年7月,收益率達800%。
當時買賣股票傭金為千分之五,記得年初在買賣成交後的第四個營業日才能辦理清算交割。為了節省在上海的滯留消費開支,我還特地臨時回南通老家小住,股票交割單還是由營業部工作人員手工計算制單並簽字蓋章的。
1991年7月11日,上交所推出股票賬戶,逐步取代原先的股票名卡。7月中旬,我去黃浦路15號(上海證券交易所舊址)開設了股票賬戶,賬號為A100018×××,成為1991年上海股票賬戶的首批開戶股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