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股票中的除權是什麼意思,除權的股票不能買嗎
股票除權是由於公司股本增加,每股股票所代表的企業實際價值(每股凈資產)有所減少,需要在發生該事實之後從股票市場價格中剔除這部分因素,而形成的剔除行為。 上市公司以股票股利分配給股東,也就是公司的盈餘轉為增資時,或進行配股時,就要對股價進行除權。上市公司將盈餘以現金分配給股東,股價就要除息。
並非所有除權的股票都不能買,而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有些除權後的股票,反而會給投資者帶來很大收益。
首先,要分析判斷其除權的性質。有些股票除權完全是上市公司股本擴張的需要,尤其是新上市的一些次新股,由於股本較小,上市一段時間後,遭到資金爆炒,股價虛高,很不利於後市發展。為此,上市公司才做出高送配的決定,擴大股本,降低股價,讓市盈率和市凈率都降下來;有的股票則連續多年實施高送配,甚至已形成規律,這樣的股票在除權後,多數會走出填權行情。有人專門連續追蹤這類高送配的股票,在其除權後買入,在次年除權前拋出,收益相當不錯。一般來說,除權股票的股本都不會太大。如果股本已經很大了還進行高送配,在除權後盤整的時間就會格外長,對這樣的股票,就盡量不要參與了。
其次,要研究其基本面。對於除權股,從得知其送轉的消息後,就要仔細研究其基本面。先看它所屬的板塊是否熱門,受沒受利空打壓,有沒有利好政策,十大流通股東的情況。然後看它的業績,最近一次報表的盈利情況,有沒有業績增長點。如綜合分析後發現該股利好大於利空,那麼在除權後就可擇時買入。
最後,選准買入的時機。一般來說,除權股在除權當天如若逢大盤利好上漲,當天就可買入,短線便能賺取幾個點。如逢大盤利空下跌,當天不要買,要等大盤轉勢後介入。除權後便放量上漲,甚至漲停,不要跟進,這是主力在補倉操作,好降低倉中成本,以便出貨。舉例說明,一隻股票在15元時發布高送配公告,結果在登記日時被放量炒到20元,主力平均成本在18元左右。10送10除權後,股價降到10元,摺合配送股價格,主力平均成本在14元左右。此時主力是不能出貨的,因而會大筆買入,將股價拉高,以便於日後出貨。因而,很多除權股除權後都會走出先揚後抑的形態來,然後便是一段時間的橫盤整理。這個過程,其實也是主力不斷高拋低吸將套牢籌碼派發的過程。通過觀察籌碼峰形後發現,一旦上方套牢籌碼消失,60日線沉底走平,在均價附近堆積出厚重的籌碼峰時,主力就要發動大行情了。此時可果斷買入,後市獲利可期。
B. 股票中剔除指數是什麼意思
通常很多指數的編制都是選取市場有代表性的個股做為抽樣樣本,並不是選取所有股票來編制股指,因此就有「上證50」「滬深300」等指數出現。而「巨潮100」是指巨潮公司自己選取100家上市公司編制的股指。至於說「剔出指數」就是指某個股票的市場代表性降低,有更具有代表性的股票出現來替換它。比如說工行上市後,所佔市值很大,市場代表性強,那麼許多股指都拿它替換了一些個股從而使指數更能反映大盤走勢。
總體來看,剔出指數不能說是單純的好或壞。不利的方面大致是由於剔出股指,可能基金等大的資金出於重新配置資金的考慮調整持倉結構,特別是一些指數型基金就會減少它的配置,這些賣壓會對股價造成壓力和動盪。但如果上市公司本身質地比較優良,那麼無論是不是成分股,長線來看都會有較好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