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姚振華加速出售資產!高負債下五千億寶能帝國,艱難「求生」
深圳寶能 科技 園 Morse姐攝
作者 | Morse姐
來源 | 摩斯地產(ID:MorseHouse)
幾年前寶萬之爭中,1970年出生的潮汕人姚振華以犀利和強悍的進攻,聲名鵲起。萬科王石在與他交鋒中,也一度「體力不支」。
1992年,姚振華開始創業。經過29年的努力,姚振華的深圳寶能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寶能集團),已經發展成員工超過18萬人的大型企業,橫跨地產、 汽車 等領域。
如今,這個龐大的寶能帝國卻面臨巨大挑戰。兄弟分家後,各種傳聞讓姚振華應接不暇。評級機構也將寶能系重要公司鉅盛華和深業物流的評級下調。
面對危機,昔日手頭闊綽的姚振華也如同許家印一樣,從「買買買」變為「賣賣賣」。
遲早要還
Morse姐注意到,姚老闆已經在加速出賣資產。負債高企的寶能系,已經沒有太多選擇。
2021年5月27日至6月3日,寶能系旗下的前海人壽減持了合肥百貨(000417.SZ)1345萬股,減持之後,前海人壽不再是持股5%的股東。
減持上市公司股份,已經成為了時下寶能系公司的慣常操作。2021年4月14日至7月12日,寶能旗下重要的金融控股平台深圳鉅盛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鉅盛華)減持華僑城A(000069.SZ)8047萬股。
除了減持外,姚老闆還不斷把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權進行質押「補血」。2020年12月至今,鉅盛華旗下子公司以質押的南寧百貨(600712.SH)融資,2021年2月9日前海人壽下屬公司通過質押南玻A(000012.SZ)1898萬股獲得融資。
這一系列減持和質押,並沒有緩解市場對於寶能系的擔憂。
平時抬轎子的,這時候也會撂攤子。到了7月份,鉅盛華的評級被下調,大公國際稱該公司股權質押比例高,子公司前海人壽風險管理能力有待提升。大公國際還提及,公司本部債務壓力仍較大,盈利能力亟待增強。
「寶萬之爭」後,鉅盛華的債務就呈現了逐年增長的態勢。2017-2019年,其負債規模,同比分別增長 1.57%、3.71%和 23.04%,到了2020年末,鉅盛華有息債務更是陡增到近900億,短期合短期有息債務300多億。而且,應收賬款的規模也高達 642.68 億元,其中來自關聯方寶能集團、寶能 汽車 的金額分別為531.02億元、26.72億元。
此外,優秀獵人也有失手的時候。善於在資本市場狩獵的鉅華盛,在港股市場上也遭遇了損失。2020年,鉅盛華因持倉部分港股及房地產股票市值波動及持有境外債券出現虧損,該公司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虧損高達 12.41 億元。
此外,前海人壽的日子也挺難過。2020 年前海人壽原保費收入市場排名下降 2 位至第 11 位,市場地位下降。此外前海人壽退保金同比增加 47.18%,而賠付支出有所增長。2020年4季度其風險綜合評級監管評價結果為 C 類。姚老闆,可得注意了。前海人壽的風險管理能力亟待提升。
子公司問題不小,母公司又能如何呢?
寶能集團截止到2020年末,總資產高達5653.03億元,凈資產僅僅只有591.80億元。2019年末,寶能集團總資產為4552.50億元,凈資產為583.97億元。一年時間總資產暴增千億,凈資產卻僅僅只增加了幾個億。
兄弟分家
眼看著日子越來越難,姚振華與弟弟姚建輝還鬧了「分家」。這一出之後,地產界又多了一個謎:兄弟是否真「分家」!
今年1月初,姚振華的弟弟姚建輝,選擇了分家。姚建輝平素低調,但是一直在寶能系裡深耕地產板塊。
近年來,姚建輝為寶能地產板塊擴容立下汗馬功勞。然而,姚建輝想離開寶能系的心思或許由來已久。其考慮離開的時間點與寶能收購觀致的時間點,大致一致。離開的原因,姚建輝曾經在公司晨會上說是「經營理念有差別」。
寶能集團的房地產板塊,此前主要是姚振輝參與。經過多年打拚,姚家兄弟打造了一系列拓展疆土的公司:寶能地產股份有限公司、前海人壽、寶能城發、深業物流。
寶能產權關系圖 Morse姐制圖
其中,寶能地產股份有限公司已在全國幾十個主要城市開發了數十個綜合物業項目, 截至 2019年末,該公司總資產為 1793.66億元,凈資產為 603.95億元,2019 年度營業收入為 125.17 億元。
寶能城發,截至2019年末,該公司總資產為254.99億元,凈資產為135.7億元,2019年度收入為1億元。
只是這些公司,在兄弟「分家」前後就已經暴露出問題。
創立於2016年的寶能城發,官方說法是銷售業績曾經連續五年保持快速穩健增長。然而,今年以來寶能城發的困境凸顯。寶能城發在江蘇成立的一家公司,因為沒錢拿地,現金流緊張,相關團隊處於解散狀態。
除開直接的地產平台外,寶能系重要棋子前海人壽除了投資上市房企外,也參與到直接拿地。
2016年5月,前海人壽以7.5億元取得上海虹口地塊;2016年8月,以23.50億元競得武漢洪山地塊;2016年9月,以16.68億元競得上海市青浦區徐涇鎮四宗地塊。
除了參與拿地外,前海人壽多年前就參與到養老地產項目等。
兄弟二人「分家」後,姚建輝開始單打獨斗,玩的主要還是地產。姚建輝在香港上市的寶新置地擔任主席。目前該公司市值只有13億港元左右(截止到8月5日收盤)。「分家」後的姚建輝不斷增持下,該公司股價一度沖到0.30港元以上。然而,近期又大幅回落到兩毛多。2020年虧損高達7.91港元的寶新置地,未來能夠實現突破嗎?
面對低迷的股價,姚建輝選擇繼續增持寶新置地。7月22-23日,其控制的財團共增持了11萬股,增持後持股比例達到了57.82%。
造車狂奔
姚建輝去玩地產了,姚振華還在艱難的推進 汽車 。
這兩年,新能源 汽車 領域進入了瘋狂的賽道。許家印、姚振華等地產大佬也紛紛殺入。
然而,車真的這么好玩么?
截至到2020年末,寶能 汽車 集團有限公司總資產為295.78億元,凈資產為33.02億元,該年度僅實現營業收入19.99億元。
4年前,新能源 汽車 的火勢正在蔓延,各類資本開始鋪天蓋地殺入新能源 汽車 。從沒有造過車的姚振華,資本市場上風光了一把之後,開始選擇新賽道突破。
2017年3月,寶能集團投資成立寶能 汽車 集團有限公司,姚振華誓言要助力民族 汽車 工業崛起,正式投身於新能源造車。
成立 汽車 公司後,姚振華四處尋找著獵物。2017年12月,觀致對外宣布寶能入主。2018年1月9日,觀致 汽車 的外方母公司Kenon Holdings( QUANTUM母公司)發布公告稱寶能集團正式成為觀致 汽車 的控股股東。寶能集團以66.3億元收購了觀致51%的股份。此次被寶能集團收購後,觀致 汽車 的股東結構調成為寶能持股51%,奇瑞持股25%,Kenon Holdings持股24%。
由此,寶能集團算是正式踏入了 汽車 業。
只是觀致這家企業,從創立後就挺難。不然,奇瑞和外方股東也不會捨得撒手。觀致從2014至2016年間的年凈虧損額分別為22億元、25億元和19億元。
寶能進入拿下觀致後,一度揚言連續五年每年投入100億元。
寶能 科技 園里的觀致 汽車 廣告牌 Morse姐攝
2018年,觀致銷量達到了63179輛。然而,初嘗甜頭的寶能很快傻眼了。2020年,觀致銷量只有13093輛。到了2021年,觀致銷量同比繼續回落。2021年上半年,觀致總銷量不到5000輛。此外,廠商爭利等問題導致的經銷商維權,從去年也延續到今年。
拿下觀致之外,寶能還將血虧的長安PSA納入囊中,長安PSA更名為深圳市寶能 汽車 有限公司。
Morse姐特別說一句,寶能確實是虧損車企的接盤俠。與觀致這個虧損大戶相比,長安PSA也不示弱。2013至2019年,長安PSA已累計虧損超過49億元。
接盤了兩個虧損大戶,姚老闆並沒有滿足。從2017年到2020年5月,姚老闆全國跑馬圈地,規劃了多個 汽車 生產基地,總規劃投資超過千億,各基地累計規劃產能超過300萬輛。從 汽車 新軍來說,能夠蓋過姚老闆雄心的只有許教授。許教授豪言:2025年銷量目標要達到100萬輛,2035年達到500萬輛。
姚老闆強烈的造車意志在今年6月終於「感動」了地方政府。2021年6月15日,寶能集團與廣州開發區簽訂了戰略協議,寶能新能源 汽車 集團有限公司總部將落戶廣州開發區,廣州開發區國企將向寶能新能源 汽車 戰略投資120億元。
看上去這能夠緩解寶能一些壓力。然而,短時間內寶能處境並沒有得到明顯緩解。7月28日-7月29日,觀致 汽車 名下新增兩條被執行人消息,執行標的分別為45萬元、73.4577萬元。
連45萬欠款都還不上的觀致,員工社保被拖欠的信息也不斷傳出。此外,寶能系公司的HR勸退校招生與供應商前往總部要錢的消息此起彼伏。
只是求生欲依然強烈的寶能,依然在圖謀進一步的資本運作。近日,寶能系旗下的中炬高新(600872.SH)拋出定增方案,姚振華准備掏出近78億元進一步增持這個「醬油老二」。看起來美妙的計劃,錢從哪裡來呢?
29年前,華南理工大學畢業的姚振華,選擇放棄鐵飯碗,進入蔬菜市場搞連鎖。這一經歷,讓他被人視為「菜販子」起家。「英雄各有見,何必問出處。」(明朝楊基《感懷》)賣玉米的又為何可以小瞧「菜販子」呢?
2021年3月,姚振華在寶能集團29周年慶時發表了致辭,他說:「厚積數載,一朝勃發。回憶往昔,我們豪情萬丈;展望未來,我們信心百倍。」這時的寶能集團,已經在倒春寒中飄搖。
隨著馳援的地方國資到來,姚振華能把握住機會將29年來最大的一場危局化解嗎?
END
『貳』 寶能系姚振華如何在萬科股權之戰中獲益
無論寶能還是華潤,都集不齊所需實際控制公司的投票權
『叄』 你身邊有哪些「悶聲發大財」的例子
身邊的想不到有什麼例子,但是我可以說說其他的故事啊。
1981年,英國王子查爾斯和黛安娜准備耗資數億英鎊,在倫敦舉行轟動全世界的婚禮。
那位精明的老闆就此發了一筆大財。
我覺得想發財最重要的還是對於時機的把握,抓好機會,可能一波就肥了。
『肆』 姚振華到底持有了萬科a多少股票
目前 有百分之三十,但是股票從行李但虧群六十億,不過好像又高送轉未來黃利息可能也能回賺二十億,去過股票不下跌至爆倉他應該會成功
『伍』 寶能工資都發不起了,姚振華卻要花78億下注醬油「老二」
文 | 亓寧
編輯 | 楊潔
在不久前,寶能系又放出了新的「大招」。但隨之而來的,是市場上一片質疑之聲。
以廚邦、美味鮮品牌聞名的調味品龍頭中炬高新發布定增計劃,擬非公開發行2.39億股,募集資金不超過77.91億元,其中70億元計劃投資一個300萬噸的擴產項目。值得注意的是,其大股東中山潤田包攬了所有份額,將以現金認購非公開發行的股份。而中山潤田也是寶能系公司之一,實控人正是姚振華。
一紙公告出來,中炬高新立即站上了輿論風口。300萬噸的擴產項目,中炬高新將如何消納巨幅增長的產能?深陷欠薪、負債輿論漩渦之中的寶能系,又拿什麼來參與定增?姚振華作出這一決定,葫蘆里又賣的是什麼葯?
疫情期間,無論是消費市場還是資本市場都再一次意識到了食品飲料賽道的潛力。從地產、物流到文旅、金融、醫療,再到 汽車 ,有投資人士分析,身家千億的資本大佬姚振華,這一次或許是想趁股價低位拿下中炬高新更多控制權,通過擴產再造幾個「廚邦醬油」,甚至超越海天味業成為國內「醬油一哥」。
只是,姚振華的野心很大,面對的阻力也不容忽視。
在超市貨架上,消費者最熟悉的醬油品牌無非就那麼幾個,包括廚邦、海天、李錦記、千禾等品牌知名度都不算低,銷量一般也不會出現急漲急跌。去年疫情期間,市場更是見識了一波「大消費」的行情,消費、醫療成了為數不多的景氣賽道,一些頭部企業更容易逆勢而上。
A股的幾家調味品龍頭上市公司財報也都表現不錯。海天味業2020年營業收入突破200億元,達到227.92億元,同比增長15.13%;凈利潤同比增長19.61%至64.03億元,增速雖然比疫情之前有所下降,但遠比尾部甚至腰部的企業「活得好」。同期,中炬高新也保持了23.96%的凈利潤增速,凈利潤達到8.9億元,逼近9億元關口;其毛利率也出現了明顯提升,賺錢能力甚至比疫情之前還好。
但二級市場往往不會那麼穩定。
就在公布定增方案之後的第一個交易日,中炬高新就遇上了「活久見」的大跌行情。7月26日,中概股和港股巨震,拖累A股大盤也連續兩天深度重挫,消費板塊首當其沖。自春節以來火爆的抱團消費股集體迎來了大潰敗,白酒股最為「慘烈」,調味品企業也難逃「厄運」,股價紛紛跌回了一年前的水平。
7月26日,中炬高新漲停開盤後亦沒能逃過這波恐慌情緒,和今年1月的股價高點74.03元相比,中炬高新當日股價已累計下跌53%,市值蒸發了315億元;此後更是連續兩日重挫5%,股價一度觸及34.50元的新低。中炬高新也並不「孤單」。同期海天味業的股價也從年內高點168.12元跌到了107.80元的低點,跌幅接近36%,市值蒸發超過2500億元,千禾味業股價則從年內高點42.73元跌破23元,跌幅接近50%。
為了安撫公司的近6萬股東,今年4月2日,中炬高新公告稱,計劃以不超過60元/股的價格回購500萬到1000萬股股票,金額在3億元到6億元之間,所回購股份用於股權激勵。7月16日,公司公告這筆回購完成,回購數量1438.80萬股,回購均價41.69元/股,耗資約6億元。
就在日前公布定增方案的同時,中炬高新又同時公布了年內第二次回購計劃,規模、金額與上次回購方案相當,價格仍是不超過60元/股。只是這次,公司計劃將回購所得股份注銷,這在資本市場往往被認為是提振股價、安撫股民更有效的回購方式。
但這也成了外界對中炬高新定增方案爭議的原因之一。根據公告,中炬高新此次定增非公開發行的價格為32.60元/股(不低於定價基準日前20個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價的80%),不僅比當時股價折價10%以上,而且比起兩次回購來,定價明顯偏低。不少中小投資者認為,上市公司前腳高價回購,後腳低價賣股票給大股東,自己的權益受到了侵犯。
被「冒犯」的不僅是股民,就連「公募一哥」張坤都涉及其中。從去年開始,張坤管理的易方達中小盤混合、易方達藍籌精選混合、易方達優質企業三年持有混合就陸續出現在中炬高新前十大股東名單中,截至今年4月9日合計持有約7400萬股股份,占總股本比例達9.29%,比去年四季度末持倉合計增持了5350萬股。
因為基金公司買入單個公司總股份不能超過10%,所以張坤已經算是頂格買入。按照當時接近60元/股的加倉均價,張坤花費總成本約30億元,如今浮虧超過30%,虧損超過9億元。
不過,目前中炬高新已被「公募一哥」減持。8月1日晚間中炬高新披露的7月23日前十大股東名單顯示,易方達藍籌精選、易方達優質企業三年持有已經退出前十大股東之列,此外興全基金經理季文華管理的興全合豐三年持有相較一季度末也有退出。
根據公告,中炬高新會將這次募資中的70億元投資於陽西美味鮮食品有限公司的300萬噸調味品擴產項目,該項目總投資額接近122億元。如果進展順利,公司將新增醬油、食醋、蚝油、醬類、復合調味料等產品的產能。
目前中炬高新的各大業務中,醬油的銷售額占總收入的比重達到64%左右,雞精雞粉、食用油分別佔比10%、12%左右,其他調味品佔比約14%。公司也在財報中提示,近年來蚝油、料酒、米醋、醬類等系列新產品發展勢頭迅猛。這無異於是暗示公司有意大力發展這些業務。
從去年的數據來看,中炬高新確實已經受到產能制約。2020年,公司調味品的整體生產量約為69.73 萬噸, 銷售69.64萬噸,同期公司存貨只增加了1億多元。而在2015年到2020年間,公司營收從27.6億元增至51億元,接近翻倍;但同期存貨只從13.2億元增至16.8億元。而此前公司董秘透露,公司的產能利用率已經達到96%。
但公司同時還立了一個目標:定增的擴產項目,預計達產後年銷售收入204億元、凈利潤51.6億元。
根據2020年財報,中炬高新全年實現了營收51.2億元,凈利潤8.9億元。這意味著,擴產項目實現後,帶來的凈利潤將是2020年的接近6倍。而即使是行業龍頭海天味業,其在2020年全年醬油類產量也只是273.92萬噸。300萬噸產能的項目達產後,中炬高新或許將一舉反超。只是,中炬高新想要「一口吃個胖子」,真的可行嗎?
這不僅遭到了股民們的質疑,7月26日,上交所向中炬高新下發了問詢函,也就此項目可行性發問。
在當前國內的調味品格局中,中炬高新的市場地位雖然僅次於海天味業,但卻也一直無法超越,被網友戲稱為醬油界的「千年老二」。根據華安證券的研報,目前海天味業在醬油市場佔有34%的份額,中炬高新只有9%,且時刻面臨千禾味業以及未上市的李錦記的「威脅」。
在海天獨大的格局下,二三梯隊的醬油企業很難量價齊升實現增長,拓展品類和差異化就成為它們重要的戰略方向。
擁有廚邦醬油和美味鮮兩大品牌的中炬高新也不甘示弱,試圖靠著廚邦「綠格子」包裝走出一條差異化道路,主打「原產地、天然、安全」的標簽,期望打動更多的家庭消費者。截至目前,中炬高新的家庭消費零售收入貢獻超過70%。
但問題是,在國內家庭廚房支出中,調味品消費的佔比還不到2%。在目前的調味品市場上,餐飲是最重要的收入渠道,幾乎占據了整個行業一半的市場份額。而海天味業和李錦記來自餐飲渠道的收入,分別占總營收的60%和70%。
這也導致了幾大頭部企業在毛利率上產生了差別。最近3年,海天味業的毛利率分別為46.47%、45.44%、42.17%,千禾味業為45.74%、46.21%、43.85%,而中炬高新分別為39.12%、39.55%、41.56%。
中炬高新近年來也在加大餐飲市場的開拓力度。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餐飲渠道普遍具有高黏性、價格不敏感的特徵,對企業的吸引力大,但目前在餐飲行業,調味品領域已經有頭部品牌據守,易守難攻。
在餐飲渠道上已經失去先發優勢的中炬高新只能另闢蹊徑。為此,中炬高新不斷擴大自家的銷售隊伍、增加廣告投入,2020年公司的經銷商超過1400家,雖然與海天的7051家仍差距懸殊,但同比增速達到35%,同期海天增長率只有20%左右。2020年全年,中炬高新的銷售人員達到1620人,廣告宣傳費用超過了8600萬元,比2018年都實現了翻倍增長。
但即使如此,要追上海天,中炬高新還要下不少功夫。華安證券的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廚邦觸及的用戶人數是1.31億,而同期海天已經觸及了5.66億人的舌尖。
AI 財經 社還注意到,2020 年,中炬高新的單位製造費用和人工成本分別是311元/噸、141元/噸,同期海天則為243元/噸、57元/噸。
回到中炬高新擴產項目的「宏大目標」上,中炬高新的銷售網路與製造、銷售成本能不能扛得住這沉甸甸的「夢想」?
有券商預測,接下來一段時間,受提價環境不利、上游大豆等原材料漲價等影響,包括中炬高新在內的調味品企業的業績可能要持續承壓。今年一季度,中炬高新的營收雖然增長了9.51%,但凈利潤卻下降了15.17%。
在7月25日的公告中,中炬高新就表示,將終止2015年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事項。公司2015年向相關部門申請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事項時,就由於屬於涉房地產企業的原因,沒能得到審批通過,這也成為兩名監事反對的主要原因。
中炬高新的全稱是中炬高新技術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其「本色」業務實際上並非調味品,而是與地產相關。中炬高新在財報中介紹稱,公司從1990年代初起就擔負起5.3平方公里的國家級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建設管理,經過近30年的開發,園區基本開發完畢,公司目前擁有園區內廠房、宿舍、商業配套等物業18.5萬平方米。
據悉,中炬高新旗下的岐江新城核心區域擁有1600畝優質商住土地,按周邊近期拍賣價估算,價值初步估計為170億元-340億元。
7月26日,中炬高新收到上交所的問詢函,其中也要求公司核實並披露,在房地產業務處置完成之前提出本次非公開發行方案的主要考慮及必要性,是否存在誤導投資者的情形。
剝離地產已經是公司大股東們的共識。自不斷增持並在2018年接替中山火炬集團、逐漸掌控中炬高新控制權之後,姚振華就對這家醬油公司「很有想法」。姚振華是寶能系掌舵人,在「寶萬之爭」中曾被王石稱為「野蠻人」。在姚振華入主後,中炬高新提出了「聚焦 健康 食品主業,把公司打造成為國內超一流的綜合性調味品集團企業」的戰略定位,並設立了調味品主業「五年雙百」的發展目標,即營業收入過百億、年產銷量過百萬噸。今年5月,寶能系重要人物何華接棒陳琳成為中炬高新新任董事長。
在網上流傳一份中炬高新的調研記錄,其中表示,此次定增,大股東中山潤田與二股東中山火炬之間一度頗有分歧。對於二股東中山火炬而言,它更希望在定增前先解決地產資產問題;同時,它也期望擴產項目放在中山火炬和陽西縣合作的中山產業園中,中山可以分一半的稅收。而這也意味著,如果失去了二股東的支持,要通過該定增方案,姚振華目前可能至少需要持有公司20%股份的中小股東支持。
而另一個問題是,中山潤田如果能通過出售地產業務獲得足夠資金擴產,為何還要定增募資?
這份調研記錄中透露,大股東是想增加控制權;而更多的資金也有利於進行收購、兼並等資本運作,或者用於渠道和品牌營銷。
當前股權信息顯示,姚振華的寶能集團持有控股資本平台鉅盛華67.4%股份,鉅盛華百分之百控股中山潤田,後者作為中炬高新控股股東持股25%。如果此次定增順利進行,中山潤田的持股比例將上升至42.28%。
但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中山潤田持有中炬高新的1.99億股中,有近8成處於質押狀態。而「轉型造車」的姚振華,卻已深陷於欠薪、裁員、巨額負債的負面輿論中,耗資千億的寶能 汽車 多年來也無法實現量產,旗下唯一能夠拿得出手的觀致 汽車 也銷量不斷下滑,還密集成為被執行人,截至目前被執行金額仍超過257萬元。
7月12日-13日,寶能系投資平台鉅盛華旗下公司債「21深鉅01」接連下跌觸及臨停。此前,大公國際將鉅盛華評級展望由「穩定」調整為「列入信用觀察名單」。大公國際認為,鉅盛華股權被質押比例高,子公司前海人壽風險管理能力有待提升,且仍面臨一定資本補充壓力。
截至2020年末,寶能投資集團已質押80.81億股鉅盛華股份,占其所持股份數量的73.54%,同期鉅盛華總資產為5259.66億元,總負債為4309.75億元,資產負債率達81.94%。從債務結構來看,鉅盛華有息債務期限主要集中在1年以內和1-2年,二者合計佔全部有息債務的比重超過60%,賬上現金卻捉襟見肘。
也由此,市場對中炬高新的定增方案一片質疑之聲。現在的寶能系,又能籌集多少資金參與中炬高新的認購?如果中炬高新真的能夠獲得寶能系「輸血」,姚振華又將如何向欠薪的寶能員工進行解釋?
但不管怎麼說,在7月27日,包括長城證券、國信證券、中信證券等都給予了中炬高新買入或增持評級。中炬高新能否翻身破局、向「大哥」海天味業發起挑戰,還要看姚振華接下來的操作。
『陸』 那些靠股票發財的都是些什麼人
我們通常說在股市中賺錢太難了,賺錢的比例大約是一賺二平七虧損。當然,這是幾年牛熊輪回下來的平均數,可能牛市賺錢的比例很高,而熊市賺錢的比例就很低。像去年股市一路走熊,除了空倉者之後,在股市中賺錢的人就會很少。
讓我們回顧一下A股市場這二三十年來,真正通過股市賺錢的還真不少,只是股民賺錢的比例並不高。所以,有些剛剛入市的投資者,高喊靠股票發財或者做一個職業股民,我都替他們捏一把汗,因為近三年來,就連券商的業績都開始大滑坡,A股市場絕不是初來乍到者想像當中那麼容易賺到錢。
那麼,在A股中哪些人是靠股票發財的呢?第一類,就是股市剛剛建立時,發行老八股,當時叫做認購證,由於當時人們對認購上市公司股票的事不了解,大家都不敢購買。實在不行,還放到單位裡面硬是攤派的。不過,當年就是中國第一批股民「敢為天下先」,買了這些老股票,最終財富翻了好幾倍。一夜間,當年買認購證的人都發了財。
第五類,倡導價值投資。平時從來不看股票,也不頻繁操作,只研究上市公司的質地,靜靜的等著股市價值投資跌出機會。而一旦股市跌到歷史大底區域了,價值投資者就逢低買入,然後一直持有到下一輪牛市的頂部,切忌當中想要頻繁做差價,最後等到股市大牛市即將結束,股民們處於一種極度亢奮狀態中。價值投資者就會激流勇退,把手中賺的幾倍利潤兌換成籌碼退出股市。等到下一輪股市投資機會出現再做打算。這種操作手段就是巴菲特常用的辦法。
想靠股票市場發財的人,應該想一下,你憑啥在股市中脫穎而出,你如何做到炒股穩賺不賠。研究了中國股市賺大錢的成功案例,我們發現,真正能在個股上賺錢的,要麼是有能力操縱股價的,要麼是有能力影響到該股價的,或者乾脆在這只股票上市前就突擊入股了。實在不行就做價值投資,熊市底部買入到牛市高位拋售。而整天在股市二級市場上拼殺,頻繁交易的中小投資者,肯定是難逃多數虧損的宿命。
『柒』 萬科股權之爭背後的大佬都是誰
萬科股權之爭背後的大佬就是爭執的雙方,萬科和寶能。一個是以姚振華為老闆的寶能系,另一個是萬科創始人王石團隊。萬科股權之爭是中國A股市場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公司並購與反並購攻防戰。姚振華想做大寶能地產,他選擇收購中國地產龍頭企業萬科,但是王石為了萬科的長遠發展,不歡迎寶能。因為寶能收購萬科的錢是融資的,寶能收購萬科後可能要拿萬科的錢去還債務,其次寶能收購萬科後會對萬科以後發展的決策產生影響,可能導致萬科發展受阻。但按照萬科公告披露,寶能系持股比例已經達到了25.04%,距離控股股東地位僅一步之遙。2017年6月9日晚,中國恆大轉讓14.07%萬科股權予深鐵,終破"萬寶之爭"僵局。此次轉讓後,深圳地鐵正式成為萬科第一大股東,萬科大股東再次易主。
拓展資料:
_乜闖中兩年多的萬科股權之爭,似乎呈現出了意想不到的局面——各方互利共贏。
1.寶能系:被外界稱作「野蠻人」的寶能系姚老闆在萬科持股比例在25%左右,被保監會取消其高管資格之後,又失去了派駐萬科董事的機會,曾一度被外界看衰。隨著深圳地鐵加入萬科管理層的同盟方,原以為其極有可能打包出售股權以迴流資金。但不曾想到,姚老闆5倍杠桿重倉萬科,硬是扛了2年多不減持,如今賬面浮盈500億元,炒股能有這么大的定力,可見干大事的人不是一般人可比。所以,大家以後千萬不能小瞧了賣菜的,說不定他就是下一個姚老闆。
2.深圳地鐵:深圳國企大幅注資萬科,雖然深圳國資系統一再發聲不會介入萬科經營,但是其向萬科派駐了數名董事,說明深圳市政府有意要將萬科逐步演化為地方國企,同時以第一大房企的聲譽擦亮深圳的招牌。同時深鐵「地鐵+物業」的房地產開發模式,也必將隨著萬科而遍布全國,可以想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這必將成為房地產開發的主流。深圳地鐵低價購入萬科股份,成為萬科第一大股東,進而派駐董事,資金來源則是銀行貸款,這筆買賣,可謂無本萬利。
3.恆大系:許家印曾數次表態擁護深圳市政府的決策,最後以虧損70億元的價格將萬科股權打包轉讓深圳地鐵而退出萬科。雖然僅從單筆買賣來講,許老闆虧損嚴重,但許老闆家大業大,這幾年為宣傳恆大集團在足球上也砸了不少錢。這次賣了一個大人情給深圳市政府,以後恆大總部搬遷至深圳,看來總有回本的時候。果不其然,許老闆因政治正確在2017年成為了中國首富,資產增值額與區區70億相比,孰優孰劣,明眼人一看便知。許老闆這一招以退為進,相比前首富損兵折將,不知高了多少。
4.華潤集團:手持萬科原始股多年,這么多年來的股息早已將成本覆蓋。值此萬科紛擾之際,將股權出售於深圳地鐵,全身而退,可謂明智至極。深圳地鐵可以薅恆大集團的羊毛,但是對華潤集團,還是公事公辦,所以收購價格極為合理。
『捌』 「野蠻人」姚振華是如何煉成的
寶哥說
給姚振華一個杠桿,他曾撬動「地球」
「姚振華的長相顏值不高,加上王石的一番描黑,讓這個人的匪氣一覽無遺」。於公眾的首次亮相時,日後因「寶萬」之爭天下聞名,被譽為「野蠻人」的姚振華,氣勢非凡。
縱觀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史,兇猛、強悍是「寶能系」留下的獨特標志,而這群人在2015年引爆的寶萬之爭,已成為A股 歷史 中的一段傳奇。
其中,傳奇的關鍵人物:姚振華,並沒隨著寶萬之爭落幕淡出人們的視野。相反,逐漸從資本市場退出的姚振華開始「死磕」實業。近年來,姚振華的每一次動向,都牽動著世人的神經。
只不過,這位曾經讓王石無比頭疼的男人,多年後,回想曾經在資本市場風頭無量的「寶能系」鐵軍,驀然回首,只剩當下員工堵在寶能辦公大樓下追要工資的窘境:
姚振華的實業夢,是問號,還是句號?
01
「野蠻人」的高光往事
姚振華一戰成名於2015。
那是一個混沌的時代,有關於資本、監管、行政力量、暗箱操作等多重力量含混在商業與股市之間,共同創造了一場技驚四座的爭斗。
那年7月,姚振華以兇猛的姿態,通過前海人壽、鉅盛華及華旗下幾個資管計劃在二級市場買入萬科股票,最高時收購了萬科24.26%的股權,成為萬科第一大股東,掀起了「寶萬之爭」。
隨著「寶萬之爭」打響,姚振華迎來了人生最高光時刻。
彼時,姚振華巧借資本杠桿,意圖一舉將萬科創始人王石掃地出門。隨後,王石則開始了「兇猛」的反擊,動用了諸多非市場力量「狙擊」姚振華。
這一場被譽為中國資本市場上最驚心動魄的戰爭,最後,並未誕生真正的贏家。
爭斗中動用非常規手段,導致萬科股價暴跌,被散戶臭罵的萬科創始人王石幾年後黯然退場;而對於姚振華來說,他最後也未能拿下萬科控制權,甚至被同行評為「野蠻人」。
但是隨後幾年,姚振華在萬科成功套現589億元悄然收場,開始在資本市場上所向披靡,他的高光時刻仍在延續。
姚振華是如何煉成的?
時間往前。 姚振華靠搞菜籃子工程起家。 積累了第一桶金後,開始向商貿、物業、房地產游擊。2000年,姚振華成立寶能投資集團。
公司成立後,姚振華立馬幾百億資金進行炒房,這些募集到的大筆資金被他全押注在房地產,這是他人生第一次豪賭。
此後幾年,隨著國家政策陸續開放,尤其對深圳特區的城市規劃建設,踩在風口浪尖的姚振華實現了巨大且誇張的財富飛躍。他狠狠的大賺了一筆。他當時投資的房產,每年光收租就可躺賺20億。
這些錢,也成為了姚振華日後在資本市場橫行無忌的重要籌碼。
實際上,在「寶萬之爭」正式開始前的一年,一條重要政策的出台,給一向擅長把握機會的姚振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
2014年8月,國家發布「新國十條」——《關於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到「促進保險市場與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協調發展。進一步發揮保險公司的機構投資者作用,為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長期穩定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姚振華迅速領會這一指示,以前海人壽為平台,在A股進行了一系列投資。2015年兇猛增持萬科股份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姚振華通過前海人壽,重金300億元以上買入多家上市公司股份。
從早期控股寶誠股份,到之後華僑城、中炬高新、韶能股份、明星電力、中國金洋、南京百貨、南玻集團、合肥百貨,姚振華與部分資本玩家炒殼炒概念股不同,他的目標多是A股相對優秀的企業。
但是,姚振華在二級市場上大舉圍獵多家上市公司的投資行為,卻遭到了已經投案自首的劉士余的攻擊。言辭激烈處,劉只差點名道姓指責姚振華為野蠻人、害人精。
再到後來舉牌格力,姚振華更是被最狠的女強人董明珠怒斥為「破壞實業的千古罪人」。 隨後,董明珠直接強制行政命令前海人壽退出格力電器股權。
但即便如此,如今再看姚振華當年的投資風格 ——他的強悍之處,就在於一擲千金,敢啃硬骨頭。不可否認的是,這種膽識也讓他悶聲發了大財。
細看那些年的胡潤百富榜,姚振華從2015年的200多名上升至2016年的第四名,姚振華的財富在一年翻了9倍,總財富一度達到1150億元!
胡潤曾經感嘆:姚振華財富平均一周漲了20個億。
彼時的姚振華46歲,與同齡的馬化騰站上了同一財富高度。
而到了2019年,姚振華連續減持萬科股份至5%以下。「寶萬之爭」迎來謝幕。
萬科一役後,姚振華曾公開表示:「我是一個知識分子,乾的都是踏踏實實的事。」
從此,姚振華自稱要堅持做實業、尊重市場、實業報國。這是他一直希望得到的評價。
可是,姚振華的故事沒有按照劇本往下走。
02
沒落只在一瞬間
回顧姚振華近年來的表現,曾有觀點指出:
本可以靠房地產和炒股賺快錢的姚振華,卻選擇了做實業這一條最艱難的路。
近年來,寶能集團再次開啟快速擴張的序幕,但擴張方向發生了重大變化。 「野蠻人 」姚振華在新能源 汽車 領域掀起了一波新的「野蠻潮」,意圖復制在金融地產領域的輝煌。
2017年前後,入主萬科失敗的姚振華,或許是自尊心受到了打壓。在被禁入保險業十年後,他下定決心投身於造車事業,誓言要助力民族 汽車 工業崛起。
隨後,寶能集 汽車 先後收購南玻集團、中炬高新、韶能股份等 汽車 零部件企業,又一舉拿下觀致 汽車 、長安標致雪鐵龍控股權,前後豪擲千億元才完成對寶能 汽車 產業鏈的布局。
姚老闆的藍圖雖畫的好,但被其寄予厚望的觀致 汽車 銷量卻屢創新低。
2019年,觀致 汽車 售出22695輛,同比暴跌63.4%;2020年銷出13590輛,同比下降47.52%;2021年第一季度觀致 汽車 更是僅售出一千餘輛。
另一方面,據相關資料顯示姚振華自主研發的寶能 汽車 ,多年來更是連量產也做不到,部分基地甚至長期在施工與待工狀態徘徊。
據統計稱,寶能集團在兩年內分別同杭州、昆明、廣州、陝西省西咸新區、崑山、貴陽等城市或開發新區合作,總投資額超過2000億元,拿地數萬畝。 根據億翰智庫統計,2020 年寶能新增土儲貨值更是高達 376.5 億元。
可玄乎的是,姚振華一邊不斷拿地,一邊卻是進度極為緩慢、近乎停滯的進行基地建設。
2017年,寶能集團一篇關於廣州寶能新能源 汽車 產業園新聞寫到:「預計2019年底,廣州東部將崛起一座全新的大型 汽車 產業基地。」
但事實上,廣州作為姚振華籌劃最久的基地,也成了進程緩慢的一員:前後耗用了將近一年半的時間。
"廣州基地早就已經規劃好了,但那塊地位置很好,與地鐵口相鄰,所以建到一半又開始改規劃,從總裝廠房硬是劃出一塊地,要建成寫字樓。至今,廣州基地還一直在改設計。"
在相關采訪中,寶能內部員工談到廣州基地進程緩慢,表示原因比較復雜。
據不完全統計,寶能 汽車 在西安、廣州、昆明、杭州、武漢五地規劃了 汽車 項目,規劃總產能不低於200萬輛。可是截止目前,寶能實際年產能只有35 萬輛。其中,常熟觀致 汽車 工廠年產能 15 萬輛,長安 PSA 深圳工廠 20 萬輛。
有分析人士稱,姚建輝剝離出來的地產業務,才是寶能系真正的「優質資產」。
另一方面,內部人士風波也成為姚振華不容忽視的一個難題。
今年春節前夕,市場傳出寶能集團「優化」員工消息,整個過程由集團主導,「優化」比例更是高達20%-30%。 消息稱,寶能部分業務出現甚至出現欠繳社保公積金和「優化」員工的現象,其中現象,涉及地產、 汽車 、零售等板塊。
此外,寶能集團總部人事方面也開始出現問題,目前已有數位高管離職。
包括曾出任寶能集團高級副總裁的余英、還有萬達來的張華國、中海來的劉軍,以及一位管控成本的副總裁,外加不到白天就匆匆離開的寶能城發常務副總裁李萬樂。
高級人才的流失,成為了寶能系這些年一個鮮明寫照。
在相關報道中,一位離職的前寶能高管曾說:寶能存在一定辦公室政治,派系林立,導致部分中高管不適應這樣的生態環境,最終離開公司。
高光與落幕,只在一瞬之間。
03
資本的勝利還是時代的悲歌?
「姚振華對領導講話認真研究,對政策把握得比較好,對商機很敏銳。」
一位曾與姚振華打過交道的政府人員對媒體表示,姚振華有著敏銳的商業嗅覺。
可是,憑著一生中數次把准時代脈搏,幾十年來在資本與房地產市場叱吒風雲多姚振華,近年來似乎帶著寶能走上了一條下坡路。
究竟是實業不好做,還是既往的經驗失靈?
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也有著復雜的答案。但值得肯定的是,單純靠復制以往經驗的商業模式,在今天已經逐漸失靈了。
與寶能同樣陷入掙扎的還有泰禾集團 ——曾經的千億泰禾,如今爛尾、暴雷、瀕臨破產邊緣。
淪落至此,黃其森的日子也不好過。
「66套待售的院子,一套一套地看,從上午9點一直持續到下午4點。在長達7個小時里,黃其森滴水未進、粒米未沾,全神貫注打磨每套院子的改進細節。」
在網上一篇宣傳泰禾的文章中,詳細描述了黃其森去中國院子看房子的過程細節。如今快二十年過去,中國院子還沒賣完,黃其森秉承捂著不賣的策略,讓這些房子售價漲了近乎二十倍。
從價格上看,黃其森是從這66套房子中大賺了一筆。
但是,相較姚振華順勢而為來說,黃其森卻忽略了一條最為重要的政策——高層房產調控政策中明確到:嚴禁捂盤惜售!
一邊是黃老闆多賺了幾十億,另一邊是近年來依舊延用高周轉打法,泰禾最終背負著兩千億的負債。
這是黃其森和泰禾的縮影,也是這一群老企業家的縮影:他們都曾傲立於時代浪潮之上,精準掌握了時代節拍,擁有了數不盡的榮華富貴。
但是,一味憑借著既往經驗來應對新時代的商業變化,迎來的結局往往都不太好。
無論是精通解讀政策的姚振華,還是對政策誤讀極深的黃其森,寶能和泰禾這些教科書式的案例:
從高光後墜入谷底,一切都是有跡可循。
但對於姚振華來說,他的路還遠遠沒有走完。
『玖』 寶能系收購萬科股份到底怎麼回事姚振華何許人
1988年至1992年姚振華就讀於華南理工大學工業管理工程專業和食品工程專業,獲雙學士畢業。[1] 1992年姚振華進入深圳工作,早年靠賣蔬菜起家,幾十年間,就將其掌舵的「寶能系」發展成集地產、保險、物流、小額貸款、教育、醫療、農業等眾多產業的龐大而神秘的商業帝國。[2] 2000年成立深圳市寶能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注冊資本3億元,姚振華是其唯一的股東[3] 。2015年8月以來,這位神秘的潮汕大佬姚振華和央企華潤集團的「資本決戰」,令天下側目。8月26日晚間,萬科一則萬科大股東易主的公告,把此前不太知名的前海人壽及其董事長姚振華推到台前[4] 。2015年12月18日,姚振華發家史:炸油條賣蔬菜娶秘書。[5] 主要成就 編輯 深圳市地產行業的拓荒牛之一,《特區拓荒牛 卅載競風流》上榜人物之一。姚振華帶領的寶能集團取得了不菲業績,業務遍布華南、華北、華東等區域,開發項目包括寶能太古城、天津大胡同、北京華豐中心等,並與多個發達國家的企事業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集團核心凈資產價值超過百億元。他不僅僅是企業家,而且身兼多職,曾任廣東潮聯會名譽會長、廣東省政協常委,並與王石一起成為《特區拓荒牛卅載競風流》上榜人物。
『拾』 姚振華近期大舉買入明星電力的目的是什麼
姚振華近期大舉買入明星電力的目的是什麼?姚振華進行一大群買入明星電力是看到這個股票有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