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銀行類的個股值得購買嗎,有什麼優點
我認為銀行股仍然值得購買,尤其是銀行股適合長期持有。我記得我以前讀過一則新聞:香港的一位老太太有閑錢買匯豐銀行的股票。她一直在買,一直在持有。最後,她銀行股之所以值得購買,銀行股現金分紅比例高。據我所知,銀行股普遍熱衷於現金分紅,每年都會拿出一部分利潤分紅。股息率在4%左右,有的銀行甚至可能超過4%,比買銀行理財還劃算。
以工行為例,2018年凈利潤為2987億元8.181億元,2018年現金分紅893億元,2018年茅台只有183億元。工行股息率(每股股息/股價)超過4%,高於很多定期存款。所以我個人認為定期存款不如長期持有銀行股。由於銀行股風險小,波動小,基本上每年都有股息,加上現在新股認購是基於股票市值認購,所以非常適合持有銀行股玩新股,現在新股發行這么多,贏的機會很大,只要贏,遠高於你的銀行收入。
Ⅱ 可否通過匯豐銀行買港股
匯豐銀行可以買港股,可單是有匯豐銀行帳戶還是沒有辦法買賣港股的,還要開通港股戶頭。
2010年內地港股開戶途徑:
第一、親自到香港,在銀行或者券商辦理,在銀行辦理的缺點是傭金高費用高,服務不比券商專業。建議選擇規模實力雄厚的券商。
第二、通過香港券商在內地的分支機構辦理。其中不缺乏一些老牌券商,但更多的是魚目混雜,資金安全得不到保障。
第三,通過國內券商辦理,國內券商如海通證券和招商證券,在香港有子公司,內地有專門的港股服務部和香港對接。招商有50萬的資金門檻,海通沒有。通過內地券商辦理,資金安全有保障;開戶之後客戶可以和A股一樣直接在電腦上交易。
所需材料和流程:投資者憑個人身份證到營業部即可開戶,在廣東深圳的客戶可以直接到海通營業部(深圳華強北)辦理即可,在營業部填寫好資料以後,營業部將資料送往香港,資料的審核和開戶手續全部在香港完成。
開戶費用:開戶是不收取費用的,考慮到內地和香港的區別,海通收取的傭金比香港統一規定的千2.5低一個點,即千1.5,開戶以後資金量和交易量比較大的話,還可以申請調到千1.2或者千1,海通證券在這方面的管理還是比較人性化的。
Ⅲ 匯豐銀行的優缺點
匯豐銀行優點是:
(1)匯豐銀行在全球知名度比較高,收款速度比較快;
(2)匯豐銀行有存取現功能,可以在大陸櫃員機取現 也可以在香港櫃台取現;
(3)匯豐銀行有網銀兌換人民幣功能,可以直接兌換人民幣。
匯豐銀行缺點是:、
(1)手續費用比較高;
(2)如果操作信用證大陸客戶比較不好操作,單證都要快遞到香港;
(3)在中國人脈稍顯不足
(3)在匯豐銀行買股票好嗎擴展閱讀: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中文直譯為「香港和上海銀行有限公司」,英文縮寫HSBC,中文簡稱匯豐,取「匯款豐裕」之意)。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為匯豐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資附屬公司,屬於匯豐集團的創始成員以及在亞太地區的旗艦,也是香港最大的注冊銀行,以及香港三大發鈔銀行之一(其他兩個是中國銀行(香港)和渣打銀行)。總部位於中環皇後大道中1號香港匯豐總行大廈,現時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及各附屬公司主要在亞太地區設立約700多間分行及辦事處。
Ⅳ 如何看待中國平安斥資3億,增持匯豐銀行股票呢
最近中國平安斥資3億增持匯豐銀行股票,中國平安增持匯豐銀行消息一出,得到市場高度關注,大部分人都在吐槽平安增持匯豐事件。
匯豐銀行是匯豐集團旗下的控股公司,屬於英國的知名企業,針對我國平安增持匯豐事件,下面發表我個人看法:
第一,從國際利益來看
匯豐是英國的,平安是我國的,平安斥資3億去增持匯豐,平安如此大手筆的增持匯豐,背後必然是有原因的。
意思就是平安這種行為財產轉移,是有洗錢的行為,光明正大的用真金白銀購買國外資產,這筆資金名副其實的從國內流向了國外,這筆資金流向其他國家了。
也許這就是很多股民吐槽的地方,覺得中國平安這樣做是錯誤的,也是遭受很多國民吐槽的真正原因。
總結分析
針對中國平安3億增持匯豐銀行事件,上面從三個方面進行發表我個人看法,兩個看法是正面的,只有一個看法是負面的。
總之我個人覺得針對這件事一定要從多方面去分析,再來判定增持匯豐事件,不能憑借某個點就否定這件增持匯豐事件是不好的,就拚命吐槽,這樣的看法和觀點是不理智的,建議大家理性看待這件事,別瞎摻和進去。
Ⅳ 匯豐銀行負利率是真的嗎
不是真的,目前官方還沒有消息表明出現了負利率。匯豐銀行是一家外資銀行。其全稱是Hong 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中文譯為「Bank of Hong Kong and Shanghai Limited」,英文縮寫為HSBC,中文縮寫為「HSBC」,意思是「匯款豐厚」。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是匯豐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資附屬公司。它是匯豐集團的創始成員及其在亞太地區的旗艦。它也是中國香港最大的注冊銀行和中國香港三大發鈔銀行之一(另外兩家是中國銀行(香港)和渣打銀行)。匯豐銀行總部位於中環皇後大道中1號匯豐大廈,匯豐銀行及其附屬公司在亞太地區設有700多家分行和辦事處。2021年10月18日,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宣布匯豐可開展「跨境金融通」業務。
拓展資料:
1、 以香港業務為起點,香港上海匯豐銀行以當時股東之一擁有的位於中環維多利亞街(現稱銀行街)的維多利亞大廈開業,作為其總部,並獲得發行票據的權利。總部所在地與2012年相似,1886年被收購並改建為第二代總行。1880年代,東帆匯利銀行因錫蘭咖啡虧損而倒閉。匯豐從東帆匯利銀行取得香港政府往來賬戶,成為香港准中央銀行。 1872年獲港英政府授權發行一元紙幣,以彌補一元銀幣的嚴重短缺。二戰後,匯豐肩負重振香港經濟的重任。匯豐是 1960 年代和 1980 年代兩次銀行業危機的最後救星。另一方面,匯豐在九龍設立總行處理九龍新界的賬戶和服務,並在九龍旺角彌敦道673號旺角的匯豐大廈作為第二總部。此外,匯豐於1999年入駐大角咀寫字樓綜合體匯豐中心。匯豐中心共有3個,屬於港鐵奧運站物業發展規劃一期,匯豐中心原址為大角咀碼頭巴士總站。 1998年,在寫字樓未命名時,開發商新和集團以40億港元將寫字樓賣給港上海匯豐銀行作為物流總部人力資源部,並將原旺角分行的部分業務搬遷至香港,故名匯豐中心。匯豐是香港的市場領導者。在存款市場,匯豐的市場份額為24%,而信用卡余額的市場份額為29%,抵押貸款和人壽保險的市場份額分別約為17%和20%。
2、 匯豐於2012年關閉了數家在港無利可圖的分行,給香港偏遠貧困地區的居民帶來不便,引發輿論批評。不過,匯豐在香港的地位還是很高的。香港人買股票時,普遍買匯豐作為儲蓄,相信其管理層可以不斷提升公司價值。其分紅長期保持穩定,也樹立了「利益共享」的形象。 2006年,香港政_府實行五天工作制,匯豐卻反其道而行之,延長了服務時間,但僱傭了更多的員工(但工業區的分行周六全天休息)。兩人成了比較的對象。美林證券前香港副總裁林森馳曾指出,如果香港人從1977年開始以每年10000港元的價格購買匯豐股票,從第10年開始,他們的股息就足以購買10000元的股票。 30年後,匯豐市值增長了80多倍,每年分紅超過50萬港元。當時有市民開玩笑說,如果要投資,只需要學四個字——匯豐,就可以體現港人對銀行的態度。不過,匯豐龐大的市值讓其股價長期未變。投資界稱其為「大笨象」。當「大笨象」的股價飛速上漲時,外界往往將其視為利好消息或股市走勢可熱的信號。投資界也有所謂的「聖誕鍾聲,買匯豐」,認為平安夜買匯豐無疑會賺錢,但民間的智慧在2012年卻站不住腳。 2009年3月,匯豐公布全年業績2008年,錄得2012年以來罕見的利潤大幅下滑,2008年利潤較2007年下降近70%,並宣布配股募集資金。公告發布後,匯控股價暴跌,單日下跌18%,股價重回1990年代中期水平。
Ⅵ 北上資金匯豐銀行買入的股票是指客戶在匯豐銀行汽開戶而北上買入股票嗎
不是。
北上資金無法購買要進的股票。所謂北向資金,就是境外的資金通過滬港通、深港通來投資滬深兩市股票。
北上資金是指深圳和上海的資金,如果北上資金凈流出,說明市場不被看好。如果想查看北上資金,在首頁的數據中心,就可以查看北上資金流入、流出情況。在滬股通、深股通的資金分析頁面,可以看到當前北向資金的數據情況,當然看流出、流入不是關鍵,關鍵是看持續性。比如說連續的凈流入增加,然後突然又大幅度的凈流出,這時候就要注意相關的風險了。
Ⅶ 歐洲股票香港匯豐可以買嘛
歐洲股票,香港匯豐可以買的,你大膽的去買吧!
Ⅷ 中國平安斥資3億增持匯豐銀行後匯豐銀行股價情況如何
中國平安大舉增持匯豐股票後,匯豐銀行股價持續走高。這是給匯豐銀行的一劑強心針,中國平安也是中國保險業務的大企業,強強聯合的背景下,市場對匯豐銀行的業務增長,保持樂觀態度,股民自然選擇增持匯豐股票。
中國平安作為一家大企業,其在增持匯豐股票後,自然為了自身利益會通過自身關系,給匯豐帶來大量內地銀行業務,加之中國新冠疫情控制較好,市場經濟持續回暖,其大陸業務的持續增長也是顯而易見的趨勢,不得不說中國平安選擇增持匯豐銀行股票真的是明智之舉。資本永遠是逐利的。
Ⅸ 匯豐理財 靠譜嗎
「你所選擇的基金是聯發金磚四強的單位信託基金,風險級別是四,進取型。我要提醒你,投資產品會涉及風險,而且有機會招致風險。請問你,對這點有沒有問題?」結果銀行竭力推薦的這只基金最終給客戶帶來了巨虧。香港影片《奪命金》中的這一幕,同樣在杭州的嚴先生身上發生。
「2007年匯豐銀行剛剛進入杭州,我就是因為相信匯豐的品牌,花1000萬元買了他們的境外理財產品。結果卻讓人吃驚,虧損最嚴重的時候只剩下300多萬元,現在也只剩下500萬元左右。」嚴先生想通過自己的經歷提醒其他投資者:不要盲目相信洋品牌,境外投資的風險不可不防。
買了兩只QDII產品 最慘時跌近七成
嚴先生告訴記者,自己是2007年下半年買的匯豐銀行的QDII產品。「我自己也是炒股票的,當時A股大盤已漲到5000多點,我也賺了幾百萬元,覺得風險已經比較大,就從股票賬戶里取了1000萬元買基金。」另外,嚴先生平時業務繁忙,也沒有過多的時間去搞投資理財。
之所以買基金產品,是因為嚴先生覺得基金投資穩健,能更好地規避市場風險。嚴先生沒有選擇國內的基金產品,而是選擇了匯豐銀行的基金產品。那時候,匯豐銀行剛剛進駐杭州,他特地趕到慶春路上的廣利大廈購買。他覺得,像匯豐銀行這樣的國際大品牌,在投資理財方面肯定有更專業的團隊,也更有經驗。
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匯豐銀行的工作人員給他作了介紹,包括公司的各類理財產品,讓嚴先生填寫「風險取向問卷」等。最終的結論是:嚴先生的投資風險取向是平衡型,在風險投資取向中居中,並分析稱,這一類型的投資者樂意以一個較高程度的風險去換取中長期(約5年)勝過存款的回報潛力,比「謹慎型」投資者能接受更大的資產市值波幅。「當時我覺得,如果基金虧20%還是能接受的。」嚴先生說。
最終,嚴先生選擇購買了匯豐銀行的兩只QDII產品:匯豐中國股票基金和霸菱香港中國基金,投資比例為3:7。從兩只基金產品的宣傳資料來看,過往投資收益也比較誘人,其中匯豐中國股票基金前5年累計回報為329.9%,霸菱香港中國基金更是達到414.2%。
然而,隨著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的接連爆發,全球股市出現連續暴跌,兩只基金的凈值連續下跌。「去年最慘的時候,1000萬的本金只剩下300多萬,到現在也只有500萬元左右。」面對凈值的不斷縮水,嚴先生也是進退兩難。而讓嚴先生想不通的是,管理這兩只理財產品的匯豐的專業團隊,理財能力還不如業余時間炒股的自己。「我在大盤跌到3000多點時才一點點進去的,平時操作也不多,最多的時候也就虧損20%左右。雖然到現在還在虧損,但虧損並不大。」
匯豐解釋大虧原因:投資中資概念股遭受業績下滑
最讓嚴先生不解的是,他投資的兩只QDII產品,在不到5年的時間內經過巨額虧損之後,風險等級卻越來越高。「當初我買的時候,兩只產品風險等級都是3級,為中度風險。但到現在,風險等級卻提高到了4級,為中至高風險。」
對於兩只基金的表現,記者采訪了匯豐中國企業傳訊部相關人士。據該人士解釋稱,匯豐銀行採用的是三年年化標准差衡量海外基金單位凈值波動幅度。當基金或同等市場指數的歷史波幅發生變動時,他們也會調整風險水平,以更好地反映相關產品的風險特徵。並稱,基金風險水平的定期調整是符合市場慣例的。
該人士說,這兩只QDII產品主要投資於在香港上市的中資概念股。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2011年的歐債危機中,所有金融機構和投資產品均受到巨大震動和沖擊,兩只QDII產品同樣不可避免地遭受業績下滑。不過,對記者提出的匯豐有沒有採取一些規避市場風險的做法,該人士沒有回答。
嚴先生認為,面對市場風險,匯豐的專業理財團隊沒有任何抗風險能力和措施,根本沒有體現出專業的資產管理水平。
資料顯示,匯豐中國股票基金2007年6月底公布的前十大重倉股包括中國移動、中國人壽、中國石化、中國石油等,現金比例只有1.9%,接近滿倉。今年1月底的資料顯示,該基金投資結構沒有大的變化,前十大重倉股分別為建設銀行、工商銀行、中國移動、中國石化等,現金比例仍只有2.7%。
霸菱香港中國基金2007年6月底前十大重倉股包括香港交易所、中國交通建設、招商銀行、廣州富力地產等,當時的現金比例達到23.2%,明顯高於匯豐中國股票基金。今年2月底持股情況略有變化,前十大重倉股分別是中國海洋石油、網路、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石油、中國移動、騰訊控股等,現金比例降至只有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