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理解風險投資中的價值投資
價值投資是炒股的最佳選擇,堅持價值投資風險最小。所以是人人講價值投資,個個想價值投資,天天做價值投資。但到底什麼是價值投資?應該怎樣進行價值投資?這卻是大多數人想知而不知的事。書本上講價值投資的太多、太深、實踐中不好辦,這里我不講深奧的道理,想講點簡單的、可理解的東西,供投資者參考。
做投資首先要會算賬。算算這個公司到底值多少錢,也就是比較一下公司股價與實際價值如何。如果股價比實際價值低,就是低估了;如果股價比實際價值高,便是高估了,它值不了那麼多錢。或是現有價值低估,或是未來成長後低估,總之,你在股票市場上買進一些被嚴重低估的股票,這就是價值投資。
比如對房地產公司的估算,我們要看公司土地儲備面積是多少?它在北京、深圳、上海等黃金地段有多少地?逐個的把它們計算成實際價值,即股票的靜態估值。去年三季度來為什麼蘇寧環球會大漲近10倍?我們來算算就知道了。去年三季度時,我們最看好的萬科有2300萬平米土地儲備,計算市場價值是2300億元;而蘇寧環球有1400萬平米的土地儲備,公司總市值不到20億元,明顯被嚴重低估了。選定這種股票買入想不賺錢都不行!
又如有一個公司總市值80個億,它擁有1400萬儲量的鋅礦,計算它的實際價值是1400億。你用80億可以買1400億資產,這就是價值投資。
再如煤礦的西山煤電是被低估了。在看公司有多少儲量的同時,如果這個產品價格往上走,就意味著資產價值在增值。用現在的股票與不斷增值的價值比較,即用動態估值來看公司是否有投資價值。西山煤電在煤炭漲價中可以享受資產增值帶來的好處。
買行業排名第一的股票。選股票時要選企業最具核心競爭力、沒有競爭對手的股票,包括行業壟斷、高成長、價值低估等方面均可以挖掘。專業投資者經常做這方面的篩選,經過ROI水平、利潤率水平、存貨水平等數據進行篩選,綜合評價哪些股票排第一。它的投資價值是最大的,建議第二名的股票都不要買。真正有投資價值的股票不多,在美國40年持續增長的企業僅6家,巴菲特都買了。目前中國大部分股票都沒有長期投資價值,過去10年中業績每年都增長的公司有多少家?不超過20個。近日上市的中國中鐵,它是鐵工行業全世界最大的IPO,可是它的報表裡沒有多少利潤,負債率高達90%多,現金流為負數,有人估算實際市盈率高達300倍,也就是300年才能收回投資。它的首日收盤8.09元,次日降為7.83元,還會有降。但卻有那麼多的盲目投資者在「追新」,這就是沒有看年報,是在賭博。太多的投資者買股票就是這樣憑自己的「直覺」,看別人的「瞎吹」,既沒有深入調查研究,也沒有認真地分析。因此,往往是找上老婆合不來便離婚,連兒子加房子都賠了。也該好好地總結總結,自己到底錯在哪裡?
選擇行業景氣回升前買入。買入、賣出的時間是投資者最難把握的,如果用價值的觀念來看就不難了。一隻股票具有投資價值時,你什麼時候都可以買入,並且買入後就不再理它,管它大盤是漲還是跌。一旦某日它達到了你預定的價值位後,這就是你賣出的時候。每個行業都有它的發展周期,它會在「行業復甦—景氣上升—景氣高位—回落下降---瀟條低谷---行業復甦」的過程中周而復始的變化,最安全、收益最大的投資方法是選擇從行業復甦時建倉買入,在景氣高位時賣出,即就是常講的「高拋低吸」的道理。目前,我們分析可以發現,煤炭、電子元器件、水電、醫葯、鋼鐵、紡織、水運、航空、新能源等處在周期低位或行業復甦前的階段,應該是考慮建倉的時候。當然,炒股賺錢的方法很多,但總結過去股市名人和賺錢最大化的經驗中,中長線投資收益最大且最穩定,同時也是最瀟灑、最快樂的投資方式,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2. 這幾天股市大跌,大家有什麼看法
面對兩市412隻跌停,目前大家最需要的就是一句安慰的話,我只想說,實際上最近深圳綜合指數已經進入下降通道,上證指數由於大盤藍籌股的死扛,掩蓋了中線調整的假象,所以大家都沒有引起警惕,還抱有幻想,結果是越套越深。
雖然最近我一直在提示風險,強調大家一定要控制倉位,但是暴跌還是讓人心痛。在暴跌過後,從今天收盤的情況來看,明天很多股票繼續下跌是肯定的。大家明天還要割肉嗎?不!目前我的幾套軟體都在提示,今天從跌停板上拉起來到尾盤收紅的股票已經有主力在做老鼠倉,主力在學習老和尚,他們在買進大家不要的便宜股,打折的股票。如果您今天早上開盤前沒有按照我昨天的提示賣出股票,我建議你不要割了!既然冬天來了,春天就不會遠了!
本次下跌不亞於530,但不是530,目前來看,主力調整的第一目標是5500點,明天大盤就有可能要觸底反彈了!我們八卦箱體的36#箱體的強支撐位5437和5581點,中軸是5509點,目前滬指離5509點的缺口還有幾十點的下跌空間,明天低開後,是有可能會觸5437-5500點的底反彈,膽子大的朋友可以明天在5500點以20%的資金適當抄底做T+0,不過大家要密切注意成交量的變化,因為目前大盤的調整是主力資金害怕政策調控,所以主力資金不敢進場,幾次反彈也都是無功而返。如果36#箱體支撐不住,則中期目標必然向我們的50%理論點進軍。明天要抄底嗎?有句話說,新股民是死在山項上.老股民是死在搶反彈的路上。底在底下,頂在頂上,所以如果大家想抄底,我只建議在控制好倉位的情況下,對自己手中的股票做T+0,就是大跌時買進,如果反彈堅決賣出,進而降低成本,如果做不好,就持幣觀望,等大盤啟穩後再進不遲。
只有退潮時才知道誰沒有穿褲子,只有在下跌的時候才知道那隻是好股票,那隻有強庄在裡面運做。所以後期可以關注逆市上漲的股票。他們要麼是主力剛建倉的股票,要麼是主力長期看好的股票,也許2008年的牛股就在他們中間誕生!
在大盤充滿風險的時候,我不想講什麼長線投資.目前如果你做股票就是堅持短線操作原則:買進股票的時機最好選擇下午2:00以後,第二天開盤有盈利5-10%個點立即賣出,虧損3%左右考慮止損,寧可賣錯不能被套,如果跟隨大盤繼續破位下跌則堅決離場;有資金隨時都有市場機會!買進股票三天不漲也考慮離場。
急跌慢漲是牛市,牛市還沒有結束!最後送大家十六個字,謀定後動,知止有得,高拋低吸,現金為王.
3. 淺析股票投資論文
實際上股票投資是一門深奧的課程,但仍是有規可循,也有技巧。
股票投資不是簡單的買賣股票,投資嘛,就需要有一定的收益,但股票投資難免會有被套的時候。所以買股票是一門學問,你要買什麼樣的股票。首先你要關注大盤指數,關心國家政策,比如一段時間以來國家打壓房地產,所以你就需要避開房地產的股票,房地產股票在大盤中佔有的權重是非常大的,所以總的來看大盤指數也不會好的,應該說這個時期應該等待時機入市,買股票要學會忍耐,學會等待,不要逆市而為,就像大風向你吹來,你如果要頂著風向前走,受傷的總會是你。你會問了,什麼時候才是買股票的最好時候呢?從價值投資的角度來看,市盈率是一個很好的指標。市盈率是投資者所必須掌握的一個重要財務指標,亦稱本益比,是股票價格除以每股盈利的比率。市盈率反映了在每股盈利不變的情況下,當派息率為100%時及所得股息沒有進行再投資的條件下,經過多少年我們的投資可以通過股息全部收回。一般情況下,一隻股票市盈率越低,市價相對於股票的盈利能力越低,表明投資回收期越短,投資風險就越小,股票的投資價值就越大;反之則結論相反。 說白了,你需要買市盈率低的股票,當然了,公司的發展前景也很重要了,僅市盈率低,不發展也沒有用,比如現在的鋼鐵等高耗能企業,礦石價格還漲,相對別的新能源公司就差了。
買股票是一門學問,賣股票更是一門學問。現實中很多人都握不住自己的股票,漲點就跑了,生怕會跌回去,只要滿足上述條件,你要相信你的股票一定會漲的。這需要看趨勢,趨勢在往上走,你就一定要繼續持有。
這是價值投資。某些股票在短期會有暴漲,你如果要炒這類股票,就需要高超的短線技術了。比如說量比、換手率、k線圖這些東西你就需要熟練掌握了。如果沒有時間,價值投資是最好的投資方法,也是大家所提倡的。
4. 抄股老是虧怎麼辦
我的建議:
1.不要總泡在股市裡,該幹啥幹啥。
2.學老和尚,股市跌的沒人了,你來買點,人聲鼎沸時你把股票賣了。
3.不要跟風,不要追高,不要聽信消息。
4.一年做上一波,不要反復去做短線。
5.自己選股,買在低處,堅定持有。
相信我,照著辦,不會虧的.
5. 公司早會簡短勵志正能量小故事大道理
雖然小 故事 並不是一種獨立的文體,但有其自身的特點,每個故事都能說明一個道理,或者 總結 一次教訓,是公司晨會的好幫手。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公司早會簡短勵志正能量小故事大道理,供大家參閱!
公司早會簡短勵志正能量小故事大道理:人生一團泥
一座大山上有個小廟,廟里住著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徒弟。
這天,來了一個達官貴人,為小廟捐了很多財物。他在廟里住了一段時間,得到了老和尚和小徒弟的熱情接待。他告辭後不久,又來了一個書生。
這書生衣衫襤褸,面黃肌瘦,餓得暈倒在廟門外。老和尚見了,叫小徒弟將他扶進廟里,同樣吩咐端上最好的茶,准備最好的齋飯。
小徒弟心裡嘀咕起來——上次那位達官貴人,為廟里捐了那麼多的財物,自然有資格喝最好的茶,吃最好的齋飯;如今,一個不知哪兒來的「叫花子」,師父還如此厚待他,難道師父是老糊塗了?
書生住在廟里的那段時間,小徒弟沒給他好臉色看,有時候趁著師父不注意,就端出已經餿掉的齋飯,還不給他吃飽。
書生告辭後,老和尚用泥巴塑了一個菩薩,放在廟堂正中,對小徒說是廟里新近請的菩薩。
小徒弟每天都很認真地給菩薩上香,對著菩薩叩頭,虔誠地念經。
一個月後,老和尚又將那泥菩薩削琢成一隻猴子放在廟堂當中。小徒弟發覺菩薩變成了一隻猴子,嚇了一跳,幾天都沒去上香。老和尚問:「怎麼不去上香了?」「師父,那菩薩變成一隻猴子了。」小徒弟回答。
老和尚拿過那猴子,再次削琢,一尊菩薩又栩栩如生地出現在小徒弟的面前。小徒弟愣愣地望著師父,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老和尚用棍子在小徒弟的頭上敲了一下,慢慢念經,不再理他。
這一敲打,使小徒弟頓悟過來。他說:「師父,我明白了。其實每個人的生命就像這團泥,都是一樣的,只是塑造了不同的表象而已。而我之所以對前面的達官貴人謙恭對後面書生無禮,都是因為被其表象所迷惑啊。」
老和尚笑了:「其實,認識那平平淡淡卻奇妙得可以捏塑出無盡形象的生命之泥,才是人生最大的意義所在。
公司早會簡短勵志正能量小故事大道理:善良的惡人
在一個尋常的日子,一個香客寥寥的凌晨,寺里來了一位衣著莊重、態度和善的中年男子。
他找到老和尚,誠懇地說:「法師,我能否給寺里捐100萬元人民幣?」老和尚正在拂拭燭台,聽了這句話,合掌道:「施主,你心中有什麼事嗎?」
男子臉上微微掠過一絲不快,他頓了頓,恢復平和神態,道:「這個,您就不用管了吧?」老和尚說:「施主不要介意,我只是不希望你浪費金錢——請告訴我,你的錢是准備捐獻給誰呢?」
男子聽了這句話,很意外:「這不是明擺著嗎?」老和尚笑了:「具體地說,是捐給我本人,還是捐給整個寺院,還是……獻給神?」男子的神情黯淡了,眉頭微皺:「法師,您在開玩笑嗎?」
老和尚說:「常人做事,必有目的,你的目的何在呢?」男子終於生氣了:「看來你不願意接受。算了,寺院多著呢!」說完,轉身就走。
大約一刻鍾後,那個男子又回來了,態度恢復了和善。老和尚合掌道:「施主還有事嗎?」男子有點慚愧地說:「請法師原諒我剛才的冒失。是這樣的,我的確真心想捐助寺院100萬元。你要問目的,就算是建設寺院吧。」
老和尚說:「寺院的建築目前狀況良好。如果想讓這100萬盡快發揮作用的話,不如捐獻給失學 兒童 。」男子一聽,很高興:「不瞞法師,我捐助過88個失學兒童,現在,我只想獻給寺院。」
老和尚說:「如果我們接受了捐款,你會有什麼感受呢?」男子說:「我會覺得寬慰。」老和尚說:「好了,我能不能認為你是在用錢買寬慰呢?」男子猶豫片刻,點點頭。
老和尚合掌道:「施主,請別介意我直言——通常來這里捐錢的人,都是直接把很少的錢塞進功德箱里,他們大多不是為了買寬慰,因為錢很少。而你,是用100萬來買寬慰,是不是因為心中的罪惡感很強呢?」
男子有些驚慌,也有些惱怒。無言以對。
老和尚誠懇地說:「施主,按理說,你是在做善事,可是,善事不等於善心,如果想以一兩件善事抵消罪惡,那麼,這個善就不是真善,而是惡的幫凶。所以,你捐獻100萬後,罪惡不但難以減輕,甚至可能加重。」
男子掏出手絹擦汗。老和尚繼續說:「有些人來寺院捐錢,是用善舉而非善心——來欺騙神,這些人,是貌似善良的惡人,或者說,是變善為惡的徹底的惡人。」
男子終於支撐不住了,轉身就逃。老和尚對著他的背影,合掌。
公司早會簡短勵志正能量小故事大道理:明天吃幾個饅頭
這天早上,小和尚發現師父得到了6個饅頭,大師兄也得到了6個饅頭,只有他自己得到了4個饅頭。
小和尚覺得太不公平了。師父得6個饅頭,他沒意見,可大師兄也得6個饅頭,不是跟師父平起平坐了嗎?不行,不行!
於是小和尚找到師父,也要6個饅頭。師父說:「你能吃下6個饅頭嗎?」小和尚大聲說:「能!我要6個饅頭!」
師父看了看小和尚,把自己的饅頭拿了兩個給小和尚。不久,小和尚就將6個饅頭吃完了,他吃得很飽很飽。小和尚拍著肚子高興地對師父說:「師父,你看,6個饅頭我都吃下去了。我能吃6個饅頭,以後每天早上我都像大師兄一樣要6個饅頭!」
師父微笑著看小和尚,說:「你是吃下去了6個饅頭,但明天你要不要6個饅頭,還是等會兒再說吧!」
小和尚覺得肚子脹,也口渴,然後就去喝了半碗水。接著,小和尚的肚子比剛才更脹了,而且有點兒發痛。小和尚開始難受起來,根本沒法像平時那樣挑水掃地念經。
這時,師父對小和尚說:「平時你吃4個饅頭,今天你卻吃了6個饅頭,你多得到了兩個,可是你卻並沒有享受到這兩個饅頭的好處,相反,它們給你帶來了痛苦。得到不一定就是享受。不要把眼光盯著別人,不要與人比,不貪,不求,自然知足,自然常樂。」
小和尚點點頭,捂著肚子,說:「師父,以後,我還是吃4個饅頭!」
公司早會簡短勵志正能量小故事大道理相關 文章 :
★ 公司早會簡短勵志正能量小故事
★ 早會勵志幽默小故事簡短充滿正能量
★ 15個晨會員工互動激勵小故事 晨會短小激勵小故事精選
★ 八個激勵員工的晨會小故事精選 銷售晨會堅持激勵小故事大道理
★ 簡短晨會激勵小故事及感悟八則 早上開晨會激勵人的小故事精選
★ 職場勵志正能量小故事大道理
★ 簡短卻意義深刻的晨會小故事八則 三分鍾晨會激勵小故事大道理
★ 早會正能量的激勵小故事及感悟
★ 晨會分享的正能量小故事大道理
★ 晨會激勵人心的正能量小故事 銷售團隊晨會激勵小故事
6. 老和尚打鼓全文
小和尚坐在股市裡東瞧西望,聽一個人在說漲,聽一個人在說跌,漲漲跌跌眾說紛紜,小和尚直拍腦門:「阿彌陀佛!」,小和尚心裡十八個竹桶打水七上八下,到底是漲是跌?小和尚急的一身汗,看見科技股漲了,他想沖;看見化纖股漲了,他想沖,一身的錢都沒用:「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老和尚拖拖拉拉的走過來,看看天,坐在門外。
小和尚看見師父急忙跑來,抱來一疊報紙喊到:「師父快看呀,你說說誰對呀?」老和尚拿起報紙扇扇風喃喃的說:「有錢就象有面鼓,敲敲鼓,鼓就響,你說是鼓的哪裡在響呀?」小和尚大悟,科技響了,化纖響了,一點點都響了,無處不響。小和尚按按口袋想:「有錢還怕沒股票。」
小和尚買了面小鼓敲了敲,心理那個笑「咚咕隆-----咚咚」。
7. 老和尚炒股微型小說賞析
我最喜歡的一篇小說:
老和尚炒股
從前有一座廟,廟里有一個老和尚,這個老和尚是個佛法高深的主持。廟在山上,山下不遠有一個證券公司,兩邊遙遙相對。一天,廟里來了許多炒股的香客,在菩薩面前燒了許多香,苦苦哀求,要菩薩保佑他們脫離苦海。老和尚心善,問是怎麼回事。香客們說,股票大跌,我們深度套牢,賠進了許多錢,不知怎麼才能脫離苦海。老和尚心想股票真是個壞東西,害了這么多人,我佛慈悲,以救人為懷,快把那些人救出來吧。於是他就傾廟中所有的香火錢,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心態,出來解救眾生,慷慨地接入了所有散戶賣出的一切籌碼,買進股票,結果接入後,股市大漲了起來;
好多日子過去了,香客們又來廟中燒香,一個個都情緒激動,眼裡放出狼一般的光亮,求股票快漲多漲,還有的人抱怨自己買不到股票,老和尚不明白了,怎麼股票又成了好東西了?既然善男信女都要股票,那趕快賣給他們吧,於是來到股票市場,把所有股票都賣個精光,其後股市大跌.
幾個來回,老和尚賺了很多錢,大家紛紛向老和尚討教炒股秘訣。老和尚說:「哪有什麼秘訣,我只是無欲無求,抱著一顆善心而已!」
評論:
投資也正是抱著一顆為善之心,贏得的是「為富之果」!
《老和尚炒股》是一篇很耐讀的哲理小說。此文標題就很吸引人。原本「四大皆空」的「老和尚」怎麼會去炒股呢?是不是也經受不住市場經濟浪潮的沖擊?和尚炒股與佛旨如何相諧?其結果又會怎樣?讀者想知下文,當然就要往下讀了。
讀過此文,掩卷三思,我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巧妙構思。作者將「矛盾的對立與統一」理念糅於作品中,讓人啟思。作品把「沒什麼經濟頭腦」的「老和尚」引入股海,而且讓他大賺了一把,結果弄得股民要其棄佛經而講股經--這是矛盾的對立方面。「老和尚」因嫌「某銀行行長」所捐的「20萬元」香火錢「不幹凈」,用它「做件善事,救股市股民於水火之中」,最後又將股票讓給「那些買不上的人」,「名揚四海」後的他「對著『九頭鳥』大喇叭說:『《佛經》即《股經》,慈悲為懷!阿彌陀佛!』」這是矛盾的統一方面。它既還「老和尚」的「本來面目」,又讓佛道(慈悲)與俗道(名利)和諧統一。文章收放自如,闡理深刻,讓人「大徹大悟」。
8. 這個問題太難了,各位師兄請進來看看,大師請作答。弟子膜拜了!
圓覺經說,愛因欲有,愛欲為因,愛命為果。
我們愛的,實質上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心中的慾望。所以,無法做到真愛。佛菩薩無欲無求,故能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節錄自《圓覺經略說》第五章 彌勒菩薩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女+(遙-走)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為根本。】
佛告訴彌勒菩薩,一切眾生生命的來源是種種「恩愛貪欲」,這是修行第一步下手處,所以,比丘、比丘尼的第一條戒律就是戒淫。欲分為廣義的欲及狹義的欲,廣義的欲如求名求利以及其他一切貪愛等等,【狹義的欲指男女兩性之間的愛欲】。佛這里所說的欲包括了廣義和狹義。
講到慾念,很多老年朋友跟我談,這些年輕人學佛亂來呀!我說老兄啊!他們都是人,不管在家或出家都是人,是人就有欲,你不能要求這么高。他說像我們吃素很多年,我說你現在已七十幾歲了,並不表示你修行好啊!不吃乃是不能,非不為也,這並不是持戒。他們被我說得一愣一愣的,講得坦白一點,叫作油盡燈枯,沒有這個貪欲的本錢了。
但是,很奇妙,人到了臨死最後一口氣時,不管男女,慾念比年輕任何時候都強。注意!要了生死不是那麼容易(唷)!斷了氣以後,變成中陰身,在人道中投胎,第一念是由慾念而來,男女兩人在性行為時,與你有緣的話,雖在千萬里之外,也一樣把你吸過來,就是因為愛欲這一念,就投胎進去了。
然而,是不是都是以愛欲的表現進去的呢?不是的,有時候感覺到狂風暴雨,被人家追,有仇人或是魔鬼要抓你,拚命逃,看到一個茅蓬或是一個洞可以躲,一鑽就進去了,就如此入胎了。在這種情況入胎的,生出來窮苦,或是五官不全。何以會有如此境界?--業報所生。或是感覺天氣晴朗,到了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看到一幢建築物,心生喜愛,一進去就入胎了。此因愛欲而入胎,妙不可言。哪怕你男女愛欲都沒有了,只愛我手上這只表,完了,這一念就是生死根本。或者你喜愛抽煙,到那個時候,看到一支香煙,伸手一拿,進去了。或者你說我什麼都不愛,只愛山水,說不定你就投胎變成猴子,整天就在山上。愛鈔票的,說不定就看到一堆鈔票好高興,也進去了。你看我們活著,有多少人為了鈔票自殺、坐牢?一般人為了鈔票忙了一輩子,最後就這樣勞碌而死。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鈔票誰不愛?我不要,沒有這回事!清朝才子袁枚說:「不談未必是清流」,倒是一天到晚在這裡面打滾的人有時反而無所謂,一輩子清高的人只是不爆發而已,一爆發出來,比誰都厲害,很多人說我不要名不要利,那是你沒有資格要,達不到那個高位,等到你坐上那個位子,許多人擁護著你,許多人服侍著你,那種滋味是很舒服、很迷人的,這個時候叫你下來,你就捨不得了。對此真不動心的,世上只有兩個人,一個已經死了,一個還沒出生。錢財不一定指鈔票,我送你一件貴重的東西,別人沒有的稀世珠寶,有錢還買不到,你要不要?一定要。人就是玩這一套,是不是?
貪欲是多方面的,例如欣賞藝術品、欣賞字畫,也是一種貪欲,像我自己喜愛讀書,也是貪欲,說不定將來看到書就投胎進去了。請大家千萬注意!一切貪欲都是生死輪回的根本,你看「圓覺經」說:「種種恩愛貪欲」,種種包含的范圍太廣、太大了,要細心體會。
諸位年輕的同學們很喜歡贊嘆愛情,而覺得欲則是墮落的。天主教及基督教的聖經里提到亞當與夏娃的故事,他們兩位本來極純潔而善良,由於受到蛇(魔鬼)的誘惑,吃了蘋果,因此有了煩惱,生育了人類。我們姑且不論這個說明人種來源的故事是對是錯,透過這個故事的描述,表達了「欲」是人類痛苦煩惱的根本。
我們所生存的欲界乃是以欲為根本;到了色界,則偏重於愛;到了無色界,則升華為情。宇宙中的三界眾生,都在情、愛、欲的困擾中。古人有首詩說得極好:
「無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終須累此身。」
如果沒有情愛則不會到這個世界上來做人,只要有嗜好終究是生活的拖累。上次我們也提到過嗜好就是愛,佛經在這里則說明此乃輪回之根本。
學佛修道要想「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非常困難!其根本問題就是情、愛、欲難分難解。據我所了解,一般的宗教及其修行的方法,對於這個問題,除了逃避和壓抑,別無方法。曾經有位學者,在幾十年前,寄來一篇討論人類性慾的論文,要我加以評論。他提出「性無罪」,就是說性慾本身無罪,我不敢隨便表示意見,此事必須加以分析,此欲若屬於生理自然的變化,例如嬰兒及少年人的陽舉現象,這是純生理的荷爾蒙變化,沒有加上人為的慾念,我問他所謂的「性無罪」是不是指這一部分?他說是這個意思。其實這個問題很難下定論,在佛學上講,不稱為罪,而叫作「業」。業是一股力量,這股力量屬於無記之業,沒有加上自己主觀意識的作用,屬於莫名其妙的懵(MENG2:糊塗,不明白事理。)懂狀態。
又如青少年的問題,每個人到了幾十歲這個階段,煩惱特別多,如同「西廂記」上所說的「無故尋愁覓根」,莫名其妙地覺得任何事情都不對勁,看到花落下來,也要傷心掉眼淚,「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閑愁萬種」這四個字真用絕了,你說人生愁什麼呢?說不出道理,沒有理由,定不出名稱來,叫作「閑愁」,此閑愁還不只一種,有萬種。「無語怨東風」,什麼東西都看不順眼,連東風也要埋怨,這種情緒其實也是由愛欲來的。
佛告訴我們必須解決這愛欲的問題,才能成佛。至於如何去了脫愛欲的方法,雖未明講,但在經典中卻仍有跡可尋。一般宗教指出「欲」的罪過,而人類在認其為罪,在無可奈何的尷尬下,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結果,都被老虎吃掉了。
佛教里有個故事,有一位老和尚找不到一個適合修道的傳人,因為一般人都被世間污染得太厲害了,因此,他到孤兒院去找個幼兒,帶上山去撫養。這個小孩長到幾十歲後,什麼事情都不懂。老和尚什麼都不教他,只管穿衣吃飯而已。有一天老和尚下山去了,剛好他的一位道友上山來探望,看到小和尚事事無知,連一般待人接物的禮貌也不懂,於是就教他如何問訊、行禮等等。等到老和尚回來,發現有異,問明原因,唉!氣死人了,花了十幾年的心血,就是要將他養成猶如白紙般的純凈,結果,被那傢伙教壞了。既然如此,就帶他下山去走走吧!下山之前,特別吩咐他要小心一樣叫老虎的動物,長得跟你我差不多,頭發長長地在頭上做個髻,看到這種東西不可以多看。吩咐完後,就帶小和尚下山到城市裡逛,逛了幾天,回到山上。老和尚就問,看了那麼多稀奇新鮮的東西,什麼東西最可愛最好看?小和尚說師父啊!看來看去,還是老虎最可愛。
這個故事說明了人性的根本問題,屬於生理?屬於心理?不是那麼簡單,要了解這個問題,必須研究所有佛教經典,包括密教部分。一般修行的人,不論是在家或是出家,在修行的過程中,一定會碰上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很難解決。即使有人解決了欲的問題,但是不要忘了前面所提過的「情」、「愛」與「欲」還是同樣的東西,只是層次不同。沒有欲,那有沒有愛?沒有愛,那有沒有情?不只是對人的愛,對物質以及名利,乃至留戀一花一草一木,皆是如出一轍。所以修「頭陀行」的人,要厭離三界,有句話「頭陀不三宿空桑」,以免對這棵樹留情。甚至嚴格說起來,有些修行方式,對於親情的愛意都不能有絲毫的沾染,都必須了斷,由此以觀,修行是很難很難的事。
【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
欲不只一種,除了男女之間的性慾之外,例如愛錢財、愛名,乃至名利都不愛,愛清高,也都是欲。由於種種的慾望,它是一股力量,使得你不得不去攀緣,使得你千方百計想去了緣,這些更引發增長根本的愛欲,使得我們永遠在生死中打滾受累。
【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
男女兩性的欲是從愛而來,我們的生命則由慾望而來,男性的精蟲與女性的卵子與我們的愛欲相結合,便有了我們。而我們都愛惜自己的生命,為什麼愛惜生命呢?還是以欲為根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
世界的人都喜歡看漂亮的人,但是,天下最漂亮的人是誰?是自己,對不對?在鏡子里看自己,越看越漂亮,怎麼看怎麼美,百看不厭。
佛經里提到釋迦牟尼佛的兄弟難陀出家的故事。釋迦牟尼成佛之後,他的兄弟一個一個都跟他出家了,最後留下難陀,他的父王也准備將王位交給難陀。不只是這位父王擔心釋迦牟尼佛會將難陀帶去出家,難陀的妻子也害怕丈夫會出家,所以對難陀管得極嚴。難陀要出門,在離開之前,先在難陀的額頭點上口紅,規定口紅沒有干以前要回來,否則處罰。難陀的妻子長得非常漂亮,難陀也非常愛,所以無話不聽。怕太太是因為愛太太,因為愛,所以怕,不愛就不怕。後來因緣成熟。時間到了,釋迦牟尼佛托缽來到王宮化緣。難陀的妻子當然緊張,怕丈夫隨佛一去不回,但是,難陀不出去也不行,兩人爭執了老半天,最後還是老辦法,用口紅在難陀額上一點,規定把飯送出去,倒在缽里,馬上回來。難陀到了門口,把飯一倒,釋迦牟尼佛沒有講話,用手一招,難陀就跟他走了,難陀就跟他走了,難陀便如此出家了。
難陀出家以後,六神不安,無心修道。有一天,釋迦牟尼佛告訴難陀說帶他去東海玩玩,叫他抓住衣角,使個神通,便到了海邊。沙灘上有具屍體,佛陀帶著難陀慢慢走向它,這具屍體是女的,雖然死了,仍然很漂亮。佛叫難陀仔細看看屍體臉上有什麼?屍體的臉上有一隻白白的蟲,佛問難陀知不知道這蟲從哪裡來的?難陀不知,佛說這只蟲是這具女屍體的主人變的,因為太愛自己的面貌,所以死後捨不得自己的美色,變成蟲在屍體臉上爬。
然後,佛又問難陀去過天堂沒有?一般凡人哪能去得了,於是,佛又叫難陀抓住衣角,升到欲界天。天上美女成林,佛問難陀這些仙女比起你的妻子如何?唉呀!簡直不能比啊!太漂亮了!既然你喜歡這里,就到處多玩玩,我等會兒再來接你,佛說完就避開了。難陀當然高興極了,在眾美色中穿來走去,看到的都是美艷動人的仙女。難陀後來覺得奇怪,怎麼沒有男人?仙女告訴他男性只有一位,我們這五百位仙女都屬於這位男性的天主。那麼,這位天主呢?仙女答道,我們的老闆還沒有上升,正在人間修行。又問,此人是誰?他名叫難陀,生在印度,他的哥哥是佛,他現在跟著他的哥哥出家修行,等修行果報成功以後,上升做天主,我們在此等他。難陀一聽,趕緊回頭找哥哥。佛說你知道了,好!我帶你下去好好修行。難陀回去以後,盤腿也不怕腿痛了,念佛也不怕心亂了,拚命用功修行,用功的目的當然是為了這五百天女。
過了幾天,佛告訴難陀說有個地方你要去看看。哪裡?地獄。到了地獄,景象當然很可怕,其中有個大油鍋,火燒得猛烈,兩個惡鬼手拿叉子等著,看得難陀又害怕又好奇,問這兩個惡鬼,你們等什麼人?此人犯什麼罪?惡鬼說此是淫惡之罪,此人現在正在修行,但是,修得動機不純,為了貪圖性愛之欲而修行,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此人享完天福以後,便到地獄來受此果報。難陀一聽,大吃一驚。這下子才真發心修行。
人最愛的是自己的生命,為什麼會如此愛惜生命?這就是欲的本身,「愛欲為因,愛命為果」,二者互為因果,而循環不已。眾生愛已命的欲最嚴重。所以,打坐修行要空掉自己的身體。希望能忘掉「我」,結果忘不掉,空不掉,「愛欲」之故。所以,以人類文化來說,愛惜自己的生命是必然的現象。若論及愛情的哲學,愛情的出發點如何?是不是自私的情慾與貪念呢?喜歡異性,以及愛惜自己的生命,這些都是貪的根本,也就是生命的根本,生生世世輪轉生死的原因。
【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
有了愛欲之心以後,更產生自私的佔有欲,然後,合於我心意的就是順境;達不到我的需求的就是違境。順境時沾沾自喜得意忘形,碰到違境就產生痛苦,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棄。人生的痛苦乃是因欲而來的,與欲相違,或是慾望不滿足,便耿耿於懷,渾身不自在,所謂「有求皆苦,無欲則剛」,這世上有幾個人不為自己的貪求和物慾掉入名利的牢籠呢?
在佛法中,一般將痛苦歸納為八苦,細分還有二十種苦、十八種苦、十二種苦等等。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
生苦,人活著便有許許多多的苦,從小就經歷各種大大小小的考試,長大以後面臨生活就業的壓力,光是這些,苦不苦?苦啊!
老苦,年紀大了,眼睛看東西模糊了,走路也走不動了,吃東西也咬不動了,這個時候蹦蹦跳跳的機器不靈了,兒子媳婦也不理會你了,你說苦不苦?
病苦,那更不用說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張飛都怕,你病的時候滋味如何?
死苦,人死時,四大分散更是痛苦,別說死,未死聽到死、想到死都心有餘悸,莫可奈何。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四個階段,誰都不能免。
求不得苦,所追求的得不到,想做生意賺錢,偏偏虧本,買股票碰到長黑全被套牢。古人有兩句詩說: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人生如意的事太少了,大部分都是拂逆其心,而且碰到不如意的事,往往還不能隨便跟別人講。
愛別離苦,所愛的人不能在一起,像我們這一代的中國人,碰到戰亂,背井離鄉到了台灣,而親人父母妻子兒女則留在大陸,這都是愛別離苦,令人扼腕長嘆。
怨憎會苦,不是冤家不聚頭,人與人在一起永遠是恩恩怨怨夾雜不清,所以我們看一個家庭的夫妻,就算恩愛甜蜜,也難免都要吵架,碰上冤家嘛!
前面這七種苦已經夠受了,再加上五陰熾盛苦,更是火上添油,不可收拾。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也就是人活著受生理心理的煎熬,例如身體上的冷、熱,情緒上的低落、煩悶等等。這八種苦其實就是違境,令我們的愛欲處處不能痛快。至於人生的順境呢?那可難了。中國人有兩句老話「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很準的,相信嗎?請小心!
「背愛心而生憎嫉」,在人生的旅途上,不管人和事,一違背了「我」的愛欲,憎恨和嫉妒便產生了,這種身心的煎熬誰沒嘗過?青年朋友談戀愛也是這樣,我看得順眼,合我意的,我就愛,愛不到就悲而恨。嫉是嫉妒,吃醋了,這是人天生的佔有欲,不只是女性容易嫉妒,男性也一樣。女性的嫉妒在愛情上表現得突顯些,男性在嫉妒的表現上范圍廣,你的學問比我好,你開得車比我大,你戴的手錶比我名貴,心理上都不舒服。正由於這些心理的作用,「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便促成種種不同的行為,所以自己便掉入地獄餓鬼道里去,萬劫不復了。
講到這里,剛好最近有一位在美國的同學寫信來,問我地獄到底有沒有。他說他看了一本書叫作「大師在喜馬拉雅山」,作者好像是一位喇嘛,這本書對他的啟發很大,但是書上說根本沒有地獄,地獄是宗教家拿來嚇唬人的,這點讓他覺得很疑惑。
各位!您說地獄有是沒有?我在此先講一個故事,以前有位讀書人去問一位法師,有沒有地獄?這位法師說沒有。這個讀書人覺得不對勁,再去問一位禪師:師父啊!有沒有地獄?有。讀書人說:師父啊!這就怪了,我問某某法師有沒有地獄,他說沒有,問您老人家,您卻說有,叫我相信誰呢?這位禪師問他說:你有沒有妻子?有。某某法師有沒有妻子?沒有。好!某某法師說沒有地獄是對的,而你就不能說沒有地獄。這位法師答得非常高明,字面下大有深意。地獄餓鬼有沒有呢?有,絕對有,而且在人間的地獄比看不見的地獄還明白得多。人世間有很多地獄,大家在地獄中住慣了,還當成是樂園呢!但是,佛說過:「三界唯心造」,地獄也是唯心造,心若是了了,地獄也就空了,心若不能了,地獄絕對有。如果那位大師真的說地獄是「假造」「唬人」的,那我不同意。
【知欲可厭,愛厭業道,舍惡樂善,復現天人。】
知道了愛欲的可怕,而心生厭離,在愛欲上舍棄惡念,專修善行,所得的果報就是人天境界。天分為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共二十八天。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舍,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回故,不成聖道。】
知道了一切愛欲的可怕,而心生厭惡,因此跑去修道,如同前面提到宗教徒難免有迴避男女愛欲的問題。要舍棄愛欲是很難的事,有些修行人,東躲西躲,到後來碰到了冤家,照樣掉進愛欲里去。
那麼,厭惡愛欲,舍棄愛欲,是不是問題就解決了呢?是不是就可以超脫輪回了呢?沒有那麼簡單,「還滋愛本」,愛還是在。愛什麼?愛修道,愛清凈,愛道德,這也是愛,這種果報叫「增上善果」,即使你修到無色界天,到達非想非非想天,仍然沒有跳出輪回,不能成就聖道。
【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佛告訴彌勒菩薩,眾生若想要了脫生死,免受輪回,「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第一步要斷除貪欲,還要更進一步,斷除更深一層的愛。愛如同口渴,非常需要,故名「愛渴」。
如何斷除貪欲及愛渴呢?在小乘方面,初步先剃除鬢發,為什麼呢?因為人之所以覺得漂亮,就是頭上這幾根草,這幾根草花樣可多了,可以變處上百種的名堂來。人有頭發,如同天人有花冠。天人衰老是由花冠開始萎謝,人也是一樣,人老了,頭發開始白了或是掉了。所以,出家先要剃除愛欲的色相,其次就是穿壞色衣,不穿花花綠綠的衣服,免得引起愛欲。在大乘方面,那就難了,那是要滾進愛河裡面去修行。跳入苦海茫茫中去磨練的。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
大乘的菩薩們為了救度眾生,以各種不同的形態重回世間,自己得了道以後,再回到人間來,我們一般人修行是為了「超凡入聖」,菩薩則是「超聖入凡」。至於變化的道理,各位可以參閱「法華經」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菩薩是為教化眾生而來,換句話說,菩薩是最偉大的教育家。
菩薩來到人間,並不是因為貪愛,而是為了慈悲眾生,為了讓眾生舍棄貪愛,而菩薩投胎的時候,又假借貪欲的作用而入胎。這話說得多高明,但是,我們說句良心話,難道慈悲不是情嗎?慈悲也是情啊!把小我的貪欲擴大了就是慈悲,慈悲乃菩薩之累,佛教有兩句名言:「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一般學佛的人講究「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可是要善於運用,不當的慈悲容易衍生禍害,而且落在有情之中。菩薩的全稱叫菩提薩土+垂,菩提者覺悟也,薩土+垂者有情也、多情也,合起來就是覺了悟、得了道的多情人,這就叫菩薩。菩薩是因慈悲而有情,在此舉清朝雍正皇帝贊觀世音菩薩的偈子:
「三十二應現全身,拯救眾生出苦津,
砒霜當作醍醐用,翻將覺海作紅塵。」
這首偈子正是「圓覺經」此段話的寫照。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凈心便得開悟。】
注意!這里有一個秘密:假如一切末世的眾生,能夠舍棄一切慾望,以及滅除憎恨痴愛之心,就可以永遠斷除生命的生死輪回。佛在這里講得很輕松,但是,如何斷除呢?這又是一個秘密。而其實本經前面一開始便早已透露過了。
另外還有一個大秘密。不要認為永斷輪回之後就可以成道,還要「勤求如來圓覺境界」,還要悟後起修,精勤向道,求得佛的大圓覺境界。如果有這樣的立志發心,才有資格稱為學佛的人。很多人問我是不是佛教徒,我說不是,我沒有資格,所謂菩薩道,我一點都做不到。什麼是菩薩?你的眼睛壞了,需要一隻眼睛,好!我給你,馬上拿,考慮一秒鍾,就不算菩薩。這個我做不到,既然做不到,怎麼有資格說是佛弟子?
此段這兩種秘密,我只提出來,不予作答,答案在你們那裡,請自參究。
9. 最笨最賺錢的炒股方法是什麼
只做自己熟悉的、擅長的、最有把握的交易。
看見趨勢不好就趕緊賣掉。
一、必然會漲
所謂指數就是每個股票按一定權重進行配置從而代表此類品種的數值,也就是代表某類股票的集合,即代表某個板塊或市場。比如上證指數就是代表在上海上市的股票總體表現,滬深300則是以滬深300為標的進行配置,以這300個股票代表A股的表現。
指數基金就是跟蹤指數的基金,他的配置與指數基本重疊,他的目標就是與指數接近,越接近越好,當然還有增強指數,目標是超越標的指數。
指數既然是某個板塊或類市場的代表,我們以寬指為例,如滬深300,它是可以代表A股市場的,因為它的選取辦法是根據A股成交額和市值排名前300個股票,按一定的權重進行配置的指數,並且定期更新,如果某個股票達不到標准就會被替換掉,也就是始終保持這300支股票是最大最活躍最具代表性的。如果現實如此,其實就是整個市場的代表。
A股歷史比較短,以道瓊斯為例,統計方法是一樣的,它過往兩百多年的走勢其實是完全勝任了這項功能,這個意義是非凡的,因為事物的趨勢就變得有形了,經濟的趨勢就在這指數上面體現出來了,如果這個趨勢是必然的,那麼就不用再多此一舉地去尋找了,跟隨它就好了。
二、簡單方便
指數最大的好處就是不用選股,它的標準是明確的,正好彌補了投資者最大的煩惱——選股、擇時和賣出,選股很好理解,擇時其實也一樣,你可以以定投的方式來操作指數基金,不需要擇時,另外你持有它還可以不用考慮賣出,這才是指數最厲害的地方,好比大海一般有容乃大,新陳代謝,優勝劣汰,這不就是自然的法則嗎?大道至簡,這就是最笨的方法。
三、收益可靠
指數的收益是看得見的,長期10%是可以實現的,為什麼還要苦苦追尋別的投資方法呢,就這個收益率已經是無敵了,有幾個投資者能超過,已經超越市場90%的投資者了。這就是傻瓜策略——最笨最賺錢的投資方法!
10. 老和尚炒股 微型小說 文學評論
老和尚炒股
從前有一座廟,廟里有一個老和尚,這個老和尚是個佛法高深的主持。廟在山上,山下不遠有一個證券公司,兩邊遙遙相對。一天,廟里來了許多炒股的香客,在菩薩面前燒了許多香,苦苦哀求,要菩薩保佑他們脫離苦海。老和尚心善,問是怎麼回事。香客們說,股票大跌,我們深度套牢,賠進了許多錢,不知怎麼才能脫離苦海。老和尚心想股票真是個壞東西,害了這么多人,我佛慈悲,以救人為懷,快把那些人救出來吧。於是他就傾廟中所有的香火錢,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心態,出來解救眾生,慷慨地接入了所有散戶賣出的一切籌碼,買進股票,結果接入後,股市大漲了起來;
好多日子過去了,香客們又來廟中燒香,一個個都情緒激動,眼裡放出狼一般的光亮,求股票快漲多漲,還有的人抱怨自己買不到股票,老和尚不明白了,怎麼股票又成了好東西了?既然善男信女都要股票,那趕快賣給他們吧,於是來到股票市場,把所有股票都賣個精光,其後股市大跌.
幾個來回,老和尚賺了很多錢,大家紛紛向老和尚討教炒股秘訣。老和尚說:「哪有什麼秘訣,我只是無欲無求,抱著一顆善心而已!」
評論:
投資也正是抱著一顆為善之心,贏得的是「為富之果」!
《老和尚炒股》是一篇很耐讀的哲理小說。此文標題就很吸引人。原本「四大皆空」的「老和尚」怎麼會去炒股呢?是不是也經受不住市場經濟浪潮的沖擊?和尚炒股與佛旨如何相諧?其結果又會怎樣?讀者想知下文,當然就要往下讀了。
讀過此文,掩卷三思,我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巧妙構思。作者將「矛盾的對立與統一」理念糅於作品中,讓人啟思。作品把「沒什麼經濟頭腦」的「老和尚」引入股海,而且讓他大賺了一把,結果弄得股民要其棄佛經而講股經--這是矛盾的對立方面。「老和尚」因嫌「某銀行行長」所捐的「20萬元」香火錢「不幹凈」,用它「做件善事,救股市股民於水火之中」,最後又將股票讓給「那些買不上的人」,「名揚四海」後的他「對著『九頭鳥』大喇叭說:『《佛經》即《股經》,慈悲為懷!阿彌陀佛!』」這是矛盾的統一方面。它既還「老和尚」的「本來面目」,又讓佛道(慈悲)與俗道(名利)和諧統一。文章收放自如,闡理深刻,讓人「大徹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