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買賣 » 生養孩子就像買股票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生養孩子就像買股票

發布時間: 2022-09-24 14:40:24

1. 窮人是不是可以不生孩子

我有這樣的想法。每每看到衣衫襤褸的乞丐,懷抱一個同樣襤褸的小孩,就會有想要對孩子施捨的慾望,因為這個孩子是不會騙我的,是真實的。可能就是這種真實被利用了。不過這不是我當下要express的。我自己也曾經貧窮過,或者說叫經濟拮據――不知有什麼區別。反正是沒有收入,那時我就想自己怎麼也得有錢後才能結婚,有許多錢才可以有孩子。可能是這樣一種邏輯:至少我的孩子要比我過得好。這與那首歌――只要你過得比我好――是不一樣的。80後自然是不知道這首歌的,甚至這首歌就是他們父母的心聲。這樣的歌唱出時就已經有了孩子,父母有了一種期望,於是便努力、辛苦工作如工蜂、工蟻。真不知沒有錢時為什麼要有孩子?為了天倫之樂?那太自私!為了自己的天倫之樂就可以置孩子的幸福不顧?不能讓們獲得很好的教育、很好的基礎培育,那幹嘛讓他們來受罪。假如讓孩子代表的真實來博取同情而獲得施捨以謀生,可恥!不值得可憐!只是那孩子可憐了。我沒有嘗試去問過這些人,這個問題。估計他們也沒有深思過,或者淺思也沒有過。都是按照習慣來生活,來繁殖,很麻木的。 窮人的下一代是新一代的窮人。不是必定,是多數。不窮的也有,如同中獎一樣也會常常見諸報端。於是乎,就像買彩票一樣的開始生孩子了,幸虧要十月懷胎。於是乎像買股票一樣生孩子了,還以為自己的一套彩票般的生活經驗一定會讓孩子成為富翁,至少不再貧窮。事實上生下的孩子也就像彩票一樣難以捉摸,於是越來越失望,最後還怪孩子不爭氣。其實是自己不會生,也不會養。 窮人的下一代也叫窮二代,如同富二代一樣可以被遺傳繼承。而且被剝削方式都可以被復制:窮二代成為富二代的勞動力源泉。如此循環一直連綿不止。窮者愈窮,富者愈富。窮人幾乎無法改變現有的制度,選舉權從8:1到1剛剛開始平等就是一個不恰當的說明。富人們還不同意給窮人們加工資,因為好像窮人是用不完的,不用擔心窮人資源的枯竭。 如果窮人不生孩子,斷絕了窮二代的產生,那麼這個資源就變的十分有限了。物以稀為貴。忽然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正含義是什麼了――是為了給富人們留下一個無窮盡可供剝削的資源!而且將這一秘密用道德規范來限制約束窮人。當然富人們也會有很多下一代,所以沒有永遠的富人,也會淪落的。這也是大自然的平衡。如同地震一樣是大自然的平衡。窮人們,不要再生孩子了,讓富人們去生吧,讓他們去互相殘殺吧。貧窮才是真不孝。將那些留著給自己孩子上蹩腳大學的血汗錢給父母、給自己闊氣一會吧。你勒緊褲腰帶讓你的窮孩子上學,他的心也會流淚的,這是不人道的:他原本就不能選擇自己的到來,而你們相愛就愛了,偏偏要他來承受貧窮的後果,同時還要他承受回報的壓力,如果他可以選擇,我想他會選擇不來的。莘莘學子,特別是窮人的孩子,有多少可以進清華大學的?不是大學不要窮人,是窮人沒有獲得好的基礎教育,難以進去。說感謝父母給了我什麼什麼的人――這是他真正想說的話嗎?懷疑!不這么說,父母會傷心的。你為什麼要生我!!!???――這倒必定是真話。父母往往無言以對呵。 可惜,窮人們是不會理解的,而且也不認為自己是窮人,看到比他更窮的人便會洋洋自得:老子有錢,他才窮呢,我比他有錢多了。這話好像有些類似於某原著中的某個主人公的話。窮人真是不會窮盡哪!貨幣變成資本的前提是勞動力成為商品,勞動力就是窮人的另一種稱謂而已。現在是這種商品供大於求,所以價格疲軟。不少窮人上進學習,讓自己的附加值――商品的使用價值增加不少,甚至於可以成為緊俏商品。而各種補習班、保健品同樣也在吞食著窮人們十分有限的金錢,就為了增加一些附加值――可以被賣個好價錢――找一份好薪水的工作。窮不過三代是安慰自己的話,是針對個體而言的。2500多年來的封建社會,有多少窮人富裕了?真正的有一些錢大概還是當家作主站起來、改革開放富起來的時候呵。 君子固窮,窮人也固窮。奇跡會有的如同麵包會有的,希望是窮人生活的動力。富人們給窮人們造現實中用於祈禱的神廟和站在唯物主義角度看到的來世中的天堂,窮人們為富人們建城市生活的摩天大樓同時心底用詛咒給富人們挖同樣深的地獄。富人對窮人說你們死後上天堂的,但是富人卻不想成為窮人。同理窮人相信富人必下地獄卻依然希望自己和自己的後代都成為富人。 該醒來了,窮人們!你們挖不了地獄卻挖出了地鐵,從夢中醒來,現實就是天堂。 韓寒作家在《他的國》中說:我們要結扎。

2. 彼得·林奇身高

林奇身高6 英尺多一點,身材細長,體格健壯,他有一頭銀發,蒼白的臉上煥發著英氣。

1英尺=30.48cm 6英尺=6*30.48=182.88cm,也就是說林奇身高在183cm多點。


彼得·林奇(Peter Lynch)出生於1944年1月19日,是一位卓越的股票投資家和證券投資基金經理。他曾是富達公司(Fidelity) 的副主席,富達基金託管人董事會成員之一,現已退休從事於慈善事業 。


個人經歷

1944年1月19日,彼得·林奇出生於美國波士頓的一個富裕的家庭里。父親曾經是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的一個數學教授,後來放棄教職,成為約翰·漢考克公司的高級審計師。可是不幸的是,在林奇10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全家的生活開始陷入困境。

為了省錢,家人開始節衣縮食,林奇也從私立學校轉到了公立學校,而且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生活。11歲的他在高爾夫球場找了份球童的工作。這份工作應該說是最理想不過了,球童工作一個下午比報童工作一周掙的還多。

高爾夫球場一直是風雲人物、名流巨賈的聚集之地,與其他球童不同的是,林奇不僅撿球,還注意學習。從高爾夫俱樂部的球員口中,他接受了股票市場的早期教育、知道了不同的投資觀點。

林奇跟隨球手打完一輪球,就相當於上一堂關於股票問題的免費教育課。

在當時,雖然是經濟發達的美國,但人們的意識還是相對保守,對股票業並不很信任,視股票市場如賭場,把買股票等同於賭博行為,雖然這時股票上漲了3倍,原本林奇也是這樣想的,但球童的經歷開始讓林奇逐漸改變了看法,增強了賺錢意識,雖然他那時並沒有錢去投資股票。

就這樣邊工作邊讀書,林奇讀完了中學,順利考入波士頓學院。即使波士頓學院學習期間,林奇也未放棄球童的工作,他還因此獲得了弗朗西斯·維梅特球童獎學金。

波士頓學院的經歷對於以後林奇的成長是十分關鍵的。為了家庭,為了自己,林奇開始著手研究股票,他想找出其中的「秘密」,成為象高爾夫球場的客戶一樣成功的人物。於是,他有目的地專門研究與股票投資有關的學科。除了必修課外,他沒有選修更多的有關自然科學、數學和財會等課程,而是重點的專修社會科學,如歷史學、心理學、政治學。此外,他還學習了玄學、認識論、邏輯、宗教和古希臘哲學。還沒有真正涉足商海之時,林奇就已經意識到,股票投資是一門藝術,而不是一門科學,歷史和哲學在投資決策時顯然比統計學和數學更有用。

因為球童的兼職和獎學金做經濟的堅強後盾,大二的時候,林奇已經有了一筆不小的收入。他決定用這筆積蓄進行股票投資,小試牛刀。他從積蓄中拿出1250美元投資於飛虎航空公司的股票,當時他買入的價格是每股8美元 。後來,這種股票因太平洋沿岸國家空中運輸的發展而暴升。隨著這種股票的不斷上漲,林奇逐漸拋出手中的股票來收回資金,靠著這筆資金,他不僅讀完了大學,而且念完了研究生。

暑假期間,林奇來到世界最大的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富達(Fidelity),在這里做暑假實習生,能在這樣的公司實習,是一種非常難得的機會。這份工作不僅使林奇打破了對股票分析行業的神秘感,也讓他對書本上的理論產生了懷疑,教授們的理論在真正的市場中,幾乎全線崩潰,這種信念促使了林奇特別注重實際調研的作用。

教育背景

林奇1965年從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本科畢業, 在波士頓學院求學期間,林奇學習了歷史,心理和哲學。在大二期間,林奇曾經以每股8美元購買航空公司的股票,之後此股票就上漲到每股80美元。

1968年林奇從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MBA畢業。

成長記錄

在人們的眼中,他就是財富的化身,他說的話是所有股民的寶典,他手上的基金是有史以來最賺錢的,如果你在1977年投資100美元該基金,在1990年取出,13年時間已變為2739美元,增值26.39倍(注意,每年復合增長率為29%,1.29的13次方是27.39,不是2800美元,增值28倍),不過13年的時間。

這個「股票天使」就是彼得·林奇——歷史上最偉大的投資人之一,《時代雜志》評他為首席基金經理。他對共同基金的貢獻,就像是喬丹之於籃球,鄧肯之於現代舞蹈。他不是人們日常認識中的那種腦滿肥腸的商人,他把整個比賽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他讓投資變成了一種藝術,而且緊緊地抓住全國每一個投資人和儲蓄者的注意力。當然,他也在這場比賽中獲得了極大的名譽和財富。

功成身退

1990年,林奇管理麥哲倫基金已經13年了,就在這短短的13年,彼得·林奇悄無聲息的創造了一個奇跡和神話!麥哲倫基金管理的資產規模由2000萬美元成長至140億美元,基金持有人超過100萬人,成為當時全球資產管理金額最大的基金。麥哲倫的投資績效也名列第一,13年的年平均復利報酬率達29%,由於資產規模巨大,林奇13年間買過15000多隻股票,其中很多股票還買過多次,贏得了「不管什麼股票都喜歡」的名聲。

對於很多人而言,彼得·林奇是一個沒有「周末焦慮症」的「死多頭」,股市調整對他而言只意味著廉價建倉的機會到了,他都不太像一個股市中人,因為他的心態是如此的平和,但也正是因為這樣,他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

1990年,就在他最顛峰的時刻,林奇卻選擇退休 ,離開共同基金的圈子。當時,他還是市場中最搶手的人物,而他的才能也是最受倚重的。彼得·林奇非常理智地發表了自己的離去演說:「這是我希望能夠避免的結局······盡管我樂於從事這份工作,但是我同時也失去了呆在家裡,看著孩子們成長的機會。孩子們長的真快,一周一個樣。幾乎每個周末都需要她們向我自我介紹,我才能認出她們來······我為孩子們做了成長記錄簿,結果積了一大堆有紀念意義的記錄,卻沒時間剪貼。」

這就是彼得·林奇離開的理由,沒有一點的做作和矯情。當然他也受夠了每周工作80個小時的生活,於是,和其他偉大的投資人和交易商一樣,彼得·林奇帶著賺來的錢,乾乾脆脆的離了場。

現在,這個曾經的「股市傳奇」就像任何一個平常的父親一樣,在家教導自己的小女兒,同時他也沒有閑著,正積極地投入波士頓地區的天主教學校體制,到處募集資金,讓清寒子弟也能接受私立學校的教育。

雖然他是億萬富翁,他讓別人也成為了億萬富翁,但他卻不是金錢的奴隸,而是主人。

回報母校

1999年彼得·林奇向其母校美國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捐贈1000萬美元支持母校教育學院的發展。2000年波士頓學院決定將BC教育學院命名為林奇教育學院(Lynch School of Ecation),以此紀念彼得·林奇對母校BC的重大貢獻及其傑出成就[4]。

成功秘訣

心態平和,從容不迫, 穩健而敢於犯險。

纖毫小事中覓先機。

投資策略及理論:

以價值投資為根基的實用投資策略。看重的是個股品質。

理論闡述

價值投資的精髓在於,質好價低的個股內在價值在足夠長的時間內總會體現在股價上,利用這種特性,使本金穩定地復利增長。

PETER LYNCH 投資理論

具體做法

其投資智慧是從最簡單的生活方式中體驗的。從生活中發掘有潛能的股份。投資具有潛力,且未被市場留意的公司,長線持有,利用復式滾存穩定增長,他認為應該將股票分類作為投資的第一步。

遵守的規則與禁忌

林奇選股品味:1、傻名字 2、乏味 3、令人厭煩 4、有庇護的獨立子公司 5、乏人關注的潛力股 6、充滿謠言的公司 7、大家不想關注的行業 8、增長處於零的行業 9、具保護壁壘的企業 10、消耗性大的消費品 11、直接受惠高技術的客戶 12、連其雇員也購買的股票 13、會回購自己股份的公司 14.主營業務單一的公司,認為「多樣化惡化」。

令林奇退避三舍的公司:1、當炒股 2、其龍頭企業二世 3、不務正業的公司 4、突然人氣急升的股票 5、欠缺議價力的供應商 6、名字古怪的公司

對大勢與個股關系的看法

林奇認為贏輸實際和市場的關系不大,股市不過是用來驗證一下是否有人在做傻事的地方。不能依賴市場來帶動手裡的股票上揚。

個人觀點

對股市預測的看法

從不相信誰能預測市場。相信自己。

對投資工具的看法

總括

對林奇來說,投資只是賭博的一種,沒有100%安全的投資工具。

名言及觀念

「不做研究就投資,和玩撲克牌不看牌面一樣盲目。」 投資前三個問題:1、你有物業嗎? 2、你有餘錢投資嗎? 3、你有賺錢能力嗎? 不少投資者選購股票的認真程度竟不如日常的消費購物,如果把購物時貨比三家的認真用於選股,會節省更多的錢。

其它及成就

1944年出生於美國,1977年接管富達麥哲倫基金,13年資產從1800萬美元增至140億美元,年復式增長29%。

黃金規則

彼得·林奇是個投資奇才,作為一個著名的基金管理人,他的思維更現代、投資技巧更新穎復雜,但我們從以下投資規則中能夠看出,在骨子裡他依然是與格雷厄姆、巴菲特一脈相承的基本面分析派:

1.投資是令人激動和愉快的事,但如果不作準備,投資也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2.投資法寶不是得自華爾街投資專家,它是你已經擁有的。你可以利用自己的經驗,投資於你已經熟悉的行業或企業,你能夠戰勝專家。

3.過去30年中,股票市場由職業炒家主宰,與公眾的觀點相反,這個現象使業余投資者更容易獲勝,你可以不理會職業炒家而戰勝市場。

4.每支股票背後都是一家公司,去了解這家公司在干什麼。

5.通常,在幾個月甚至幾年內公司業績與股票價格無關。但長期而言,兩者之間100%相關。這個差別是賺錢的關鍵,要耐心並持有好股票。

6.你必須知道你買的是什麼以及為什麼要買它,「這孩子肯定能長大成人」之類的話不可靠。

7.遠射幾乎總是脫靶。

8.持有股票就像養育孩子,不要超出力所能及的范圍。業余選段人大概有時間追蹤8~12家公司。不要同時擁有5種以上的股票。

9.如果你找不到一支有吸引力的股票,就把錢存進銀行。

10.永遠不要投資於你不了解其財務狀況的公司。買股票最大的損失來自於那些財務狀況不佳的公司。仔細研究公司的財務報表,確認公司不會破產。

11.避開熱門行業的熱門股票。最好的公司也會有不景氣的時候,增長停滯的行業里有大贏家。

12.對於小公司,最好等到它們有利潤之後再投資。

13.如果你想投資麻煩叢生的行業,就買有生存能力的公司,並且要等到這個行業出現復甦的信號時再買進。

14.如果你用1000元錢買股票,最大的損失就是1000元。但是如果你有足夠的耐心,你可以獲得1000元甚至5000元的收益。個人投資者可以集中投資幾家績優企業,而基金經理卻必須分散投資。持股太多會失去集中的優勢,持有幾個大贏家終生受益。

15.在每個行業和每個地區,注意觀察的業余投資者都能在職業炒家之前發現有巨大增長潛力的企業。

16.股市的下跌如科羅拉多州1月份的暴風雪一樣是正常現象,如果你有所准備,它就不會傷害你。每次下跌都是大好機會,你可以挑選被風暴嚇走的投資者放棄的廉價股票。

17.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智力在股市賺錢,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必要的耐力。如果你每遇到恐慌就想拋掉存貨,你就應避開股市或股票基金

18.總有一些事情需要操心。不要理會周末的焦慮和媒介最新的恐慌性言論。賣掉股票是因為公司的基本情況惡化,而不是因為天要塌下來。

19.沒有人能夠預測利率、經濟形勢及股票市場的走向,不要去搞這些預測。集中精力了解你所投資的公司情況。

20.分析三家公司,你會發現1家基本情況超過預期;分析六家,就能發現5家。在股票市場總能找到意外的驚喜——公司成就被華爾街低估的股票。

21.如果不研究任何公司,你在股市成功的機會,就如同打牌賭博時,不看自己的牌而打贏的機會一樣。

22.當你持有好公司股票時,時間站在你這一邊,你要有耐心——即使你在頭5年中錯過了沃爾瑪特股票,但在下一個5年它仍是大贏家。

23.如果你有足夠的耐性,但卻既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與精力去自己搞研究,那就投資共同基金吧。這時,投資分散化是個好主意,你該持有幾種不同的基金:增長型、價值型、小企業型、大企業型,等等。投資6家同類共同基金不是分散化。

24.在全球主要股票市場中,美國股市過去10年的總回報排名第八。通過海外基金,把一部分投資分散到海外,可以分享其他國家經濟快速增長的好處。

25.長期而言,一個經過挑選的股票投資組合總是勝過債券或貨幣市場賬戶,而一個很差的股票投資組合還不如把錢放在坐墊下。

3. 漲三不追跌四不壓是什麼意思

漲三不追,跌四不壓」是指股票行情連長了三天就不要再進倉追多了,行情連續跌了四天就不要減倉殺跌。然而漢語也特別講究對稱,追漲對殺跌,買對賣;所以簡單說就是漲三不買,跌四不賣。漲三不追,跌四不壓與抄底摸頂的操作方式相反。具體操作方式:就是在金融市場(股票,期貨,外匯等)價格上漲的時候買入金融產品,以期待漲得更多,然後以更高的價格賣出獲利了結。

炒股長期賺錢不容易,股票那麼多,不知道買哪個好。股民究竟持有幾只股票比較好呢?A股散戶買幾只股票比較合適?簡言之,普通投資者持股最好不要超過5隻,關注、研究的股票最好不超過10隻,否則精力不足,應付不過來,從而導致決策失誤。

彼得·林奇告誡說。一般投資者所投資的股票只數一般不能超過5隻。而花時間去關心和考察的股票不能超過10隻。否則他們很可能因為精力不足而導致投資決策質量不高。影響他們的投資收益。甚至致使他們的投資遭受損失。

投資實踐中。很多投資者都有一個為之頭疼的問題,那就是應該購買多少只股票才最合適。針對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在投資界都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投資答案:集中投資和分散投資。

集中投資者主張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而分散投資者主張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到底哪種更具優勢呢?

其實。「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是很多專家對廣大投資者的忠告。專家給出如此建議是因為分散投資可以起到分散風險的作用。而且在對股票的後市走勢拿不準的情況下可以做到東方不亮西方亮。但這種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做法,對每一位投資者都適合嗎?

首先要看投資者的資金量。如果資金量很大,那麼就必須分散投資。證券投資組合理論就是針對大資金的。如果有幾個億的資金當然得分散投資。證券投資基金就是這樣的。但對於一此資金量很小的散戶投資者來講,這種策略就不一定適用。

其次,要看個人的投資風格。有的投資者喜歡投資一種股票,而且做得很好;有的投資者喜歡做幾只股票。也會有較好的收益。

在日常的操作中。經常會有這樣一些散戶投資者。總共只有幾萬元的資金。卻買了十幾種股票。每種股票只一手或者兩手,這樣風險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但是收益水平卻提高不起來了。出現這種情況的一個原因是投資者對所買的股票沒有信心。不敢多買。所以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每樣都買點。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屢買屢套型投資者在買股票之前沒有經過仔細地研究分析。就貿然買入。或者在高位沒來得及出貨被重新套住,而又不捨得割肉,所以就再買別的股票。這樣越買越多。直到沒有資金為止

其實。與分散投資相比。筆者更青眯於集中投資策略,即盡可能地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當然這里所說的並非只購頭一隻股票,而是說要盡可能地減少購買股票的種類,即只選擇幾種最適合自己的股票。

股神巴菲特就是一個堅持集中投資的人。他曾說:「我不會同時投資50或70種企業,那是諾亞方舟的傳統投資法。我喜歡以適當的資金集中投資於少數優秀企業。」與其將你的錢分成若干小份頻繁操作,不如集中力量做幾個大的投資行為。

巴菲特一直將自己的投資方略歸納為集中投資。他在投資機會沒有出現時。往往選擇按兵不動。不過,一且那種可望而不可及的絕好機會來臨時,他會選擇進行大量集中投資。而且他從來不關注股價的短期變化。不管股市短期跌升,堅持長期持股。可以說,集中投資策略是巴菲特取得巨大成功的最大原因之一。

世界級投資大師彼得·林奇也是一位集中投資的擁護者。他曾說:「一般情況下。普通投資者大約有時間跟蹤8-12個公司即可。但是在有條件買賣股票時。同一時間的投資組合最好不要超過5隻。」對此,彼得·林奇常常打趣地比喻道:擁有股票就像撫養自己的孩子,如果需要關心的孩子太多。很可能因為家長精力有限,而使得每個孩子都不能得到充分關心。最終導致他們的成長和發育受到一定的影響。所以彼得·林奇告誡說。一般投資者所投資的股票只數一般不能超過5隻。而花時間去關心和考察的股票不能超過10隻。否則他們很可能因為精力不足而導致投資決策質量不高。影響他們的投資收益。甚至致使他們的投資遭受損失。

個人有限的股票知識與經驗之下,與其多而廣地選股。不如選擇少數幾只你了解並對它們十分有信心的股票,這樣你投資成功的可能性才會更高。

4. 人生最大的投資:不是股票,不是房子,是人,是這樣嗎

導讀:你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請將尋找愛的觸角伸向自己的世界。

07

德國情感專家愛娃在《愛自己,和誰結婚都一樣》書中表達過這樣一個觀點:「你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請將尋找愛的觸角伸向自己的世界。」

所以,和誰結婚,請慎重思考,不要在乎年齡,不過分強求物質,不要按照別人的指引,去遵從你內心的決定,要知道,你一輩子的幸福婚姻,只能由你自己選擇。

在這份選擇里,請多一份理智,要懂得看清現實,不要讓愛情蒙蔽雙眼,更不可用和誰結婚都一樣的態度。

好的伴侶,是你一生的陪伴,是你擺脫孤獨的唯一方式,我們都是有血有肉會哭會笑的人,如果想在情感世界和現實世界裡得到雙份的慰籍,就從一開始認真對待自己的婚姻。

婚姻是將兩個人的生活融入成一個世界,這個世界,能一輩子相守到白頭的婚姻只有一種,選對了人。

婚姻不是必需品,不必著急,結婚是人生大事,不要輕率,願你有個想一輩子相伴到老的愛人。

-END-

5. 在美國,父母為何會給剛出生的小孩買股票作為禮物

這應該是美國人的一種習俗,他們比較崇尚獨立的思想,這種思想可以說是貫穿了他們教育孩子的整個過程,從小就開始培養孩子自主的意識。美國的歷史其實並不是很久,他們也沒有什麼奇特的習俗,為剛出生的小孩子買股票一是作為禮物,二也是他們的傳統,可以當作是一個未來的財產的感覺。

在土耳其,家裡的小孩子牙齒剛長出來的時候,爸爸媽媽會特別為他准備一次聚會來慶祝他的成長。有心的父母也會將派對上的甜品專門做成牙齒的形狀。俄羅斯新生兒長出第一顆牙的時候,爸爸媽媽會送給孩子一柄銀勺子,祝他健康成長。全世界關於牙齒的種種傳說其實是從中世紀開始的。在英國,傳說將掉下來的牙齒燒掉,會給下輩子帶來好運。

各種各樣的禮物可以說是有著各自的理由和特色,這就是這個世界不同文化的魅力所在。

6. 培養好孩子才是你的無限股是什麼意思

相比於股票的不穩定性(隨時升降),有上限。孩子的可能是無限的,幾乎沒有上限。如果你培養好自己的孩子,你的孩子甚至可以是下一個馬雲,比爾蓋茨。(不過很難)一切看你怎麼培養。

7. 錢多錢少自己會賺,孩子自己有,車自己會開,難道還二婚還找個爹來伺候嗎

這不一樣。錢自己賺。夠花就行。孩子是自己的好。但是早晚也好獨立生活。成家立業。離開你 。車子無法一個交通工具。玩玩而已。什麼不缺是短暫的。愛情。情感是不可或缺的。生理心理都需要有人安慰和溫暖。每個人都有受傷脆弱的時候的。不一定二婚就不好。有時候愛情突然就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