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聰明人才能長期玩股市嗎
300多年前,物理學家牛頓買股票虧了當時所有的錢。牛頓說:「我可以准確地計算出天體的運動規律,但卻無法預測人類的瘋狂。」
100多年前的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在成名後,開設了出版公司等,因不善經營,欠下一堆債務,為了還錢,他進軍股市,可他並沒能在股市中發財,多次投資失敗。他留下了股市「名言」:「十月,這是炒股最危險的月份;其他危險的月份有七月、一月、九月、四月、十一月、五月、三月、六月、十二月、八月和二月。」
這些都說明,在投資證券市場是盈利還是虧損,與智力高低沒有直接關系。
那麼,究竟怎樣能夠在股市盈利,需要什麼樣的知識、能力呢?沒人說得准。你說多讀投資理財的書就能只贏不輸嗎?投資大佬失敗的不少。你說心態好的,漲跌不驚的人,必定能贏錢嗎?你去看2007年下半年、2015年,在大跌趨勢中有那個心態好的不輸錢的?
新中國的證券發展 歷史 很短,從股市發明到現在已經有400多年了,而在新中國成立後,直到1989年開始試點,到現在也不過是30多年 歷史 ,所以,經常出現暴漲暴跌,讓人覺得「割韭菜」是常態,在股市賺錢非常難。滬指至今還在3000多點徘徊,春節後又是一波殺跌。
隨著證券市場的機制不斷完善,可以相信,一個穩步攀升、讓投資人獲取企業發展紅利的規范的證券市場,還是值得期待的。
作為一般的投資人(特別是新手),想在這個市場獲取一點紅利,還是要注意一下策略,提供幾點,僅供參考——
一是投資基金,盡量不碰股票。稍微花點傭金,讓專業人士為你賺錢。比你自己去分析市場、跟蹤市場省事多了。
二是堅持長期投資。不在意短期波動。最好是買了基金後,不要再看了。以後達到你的盈利預期,就贖回得了。
三是閑錢投資。也就是留足需要用的錢,把確定不用的錢拿去買基金。
四是分批投資(或者設置定投)。一下子投入的缺點是,如果買後下跌,你的成本就高了,如果不是一次梭哈,那麼,下次再跌就補倉,這樣就攤薄成本。
五是分散投資。也就是做到「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里」,比如,可以分為買股票型基金,買混合型基金,買債券型基金等,其波動程度不同。
六是千萬不要追漲殺跌。有句名言說的還是有道理的,就是當大家都恐怖的時候,你要貪婪(也就是考慮買入),而當股市大熱,人們都在貪婪的時候,就要考慮逐步減倉,甚至清倉。
順便說一下基金購買渠道(主要針對新手的),可以從支付寶、微信的理財通、天天基金購買,暫時不賣的錢放到余額寶之類的,還能有2點多的收益。其購買傭金也不貴。銀行的app不推薦,不久前查看一下銀行的app,發現傭金很高,還不方便。
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炒股跟聰不聰明沒有關系,並不是聰明人就可以從股市賺到錢,笨的人在股市賺不到錢。
實際在股票市場當中越聰明的人,往往在股市虧得更加厲害,越笨的人反而在股市能賺到錢。
舉例子
有一隻長期上漲的優質股票,聰明的人以為自己能看穿主力,摸清楚主力控盤的套路,總以為能操作好這只股票,頻繁的波段操作。
結果一年下來,這只股票確實有翻倍的漲幅,但這個頻繁操作買賣的聰明人最終還虧損的。反之笨的人,根本不操作,安心持股不動,讓主力折騰,就是拿著等股票上漲,成功讓資產翻倍。
啟發
通過這個例子可以告訴我們,其實炒股確實跟聰不聰明沒有關系,聰明反而更容易被主力收割,跳進主力陷阱裡面。
而越笨,越老實的人不同,就是看好股票安心拿著,主力拿他都沒有辦法,連主力都服了,這種人才能賺錢。
因為股票市場主力喜歡頻繁操作的股民,那些持股不動的股民,是最讓主力頭疼的人,這些人主力拿他們也沒辦法。
所以可以肯定一點,只要你有戰勝主力分方法,能在股市賺到錢的,這才是最大的贏家,跟聰明與不聰明沒有任何關系。
這個答案問題很明確了,不是聰明人就可以玩股票,笨的人也是可以玩股票的,只要你能賺到錢就是贏家。
2006年,因為工作變故,開始學習炒股。把老婆給的幾萬零用錢當做本錢,開始了股市之旅,5年前把本錢還給老婆,現在還能有一台小車錢。一晃15年了,可以說走過了風風雨雨,遭遇了坎坎坷坷,遇到過撕心肺裂的痛,嘗到過開懷大笑。到今天,基本平靜了,穩定了,自己的零用錢來自股市。
總結一下,回答樓主提問,是笨人還是聰明人能在股市賺到錢,答案就是:聰明人要比笨人機會多得多。自己認為自己算是聰明人吧,中學數學競賽第一,高中全縣考過第四。談幾點體會:
第一,玩股票一定要用零用錢,而且不能指望股市發家致富。由於體制、制度、信用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股市可以說是風雲變幻,無所定律。什麼價值投資、什麼趨勢操作,都是專家漂亮的說辭,有時對,有時錯,沒准。
第二,玩股票一定掌握大量信息,敏感預測,埋伏操作。股市是政策市,有政策想像開始漲,政策出來見光死。所以,想炒股,就要及時掌握國內、國際政策、 財經 、金融、產業等多方面信息,提前預判那個政策對那個產業有實質利好,能夠有莊家操作,看好一兩只股票,及時買入潛伏,當大漲的時候拋出。比如中國北斗衛星,在北斗布局的時候,概念股很便宜,當運行的時候,概念股大漲,然後就是一路下跌。
第三,要嚴守規則,不能錯過。剛開始炒股的幾年,自己照實掙了不少,比如:多年前買入五糧液20多元,漲到40元不賣,想等到45元再賣掉,哪曾想到了42元一路下跌,反倒賠了錢。所以,炒股要建立自己的規范原則,並且做到堅決執行,不容僥幸。
當然了,每個人都是貪婪的,很難控制慾望,有人叫他「劣根性」,很難克服。自己算起來,如果克服掉劣根性,能賺上百萬了。之所以常常虧錢,就是常常抱有對政策的美好期盼、對金錢的貪欲奢求、對專家信息的盲目相信,錯失操作規則。
時間讓自己變老,也讓自己在失敗中找到經驗教訓,讓自己慢慢成熟。
自己炒股,純是消磨時間,不向任何朋友推薦,反倒提示各位朋友,股市真的很陰險!
謝謝!
❷ 牛頓有沒有抄股票是什麼時間什麼股票
牛頓也炒的,而且虧損嚴重。
-----------------------------
牛頓炒股巨虧,嘆言「能算準天體的運行,卻算不準人類的瘋狂」
大名鼎鼎的牛頓就曾做過一個瘋狂的股民。1711年,為攫取蘊藏在南美東部海岸的巨大財富,有著英國政府背景的英國南海公司成立,並發行了最早的一批股票。當時人人都看好南海公司,其股票價格從1720年1月的每股128英鎊左右,很快增值,漲幅驚人。這時候牛頓恰巧獲得了一筆款子,加上他個人的一些積蓄,看到如此利好消息,就在當年4月份投入約7000英鎊購買了南海公司股票。很快他的股票就漲起來了,僅僅兩個月左右,比較謹慎的牛頓把這些股票賣掉後,竟然賺了7000英鎊!
但是剛剛賣掉股票,牛頓就後悔了,因為到了7月,股票價格達到了1000英鎊,幾乎增值了8倍。經過「認真」的考慮,牛頓決定加大投入。然而此時的南海公司已經出現了經營困境,公司股票的真實價格與市場價格脫鉤嚴重,此前的6月英國國會通過了「反泡沫公司法」,對南海公司等公司進行限制。沒過多久,南海股票一落千丈,到了12月份最終跌為約124英鎊,南海公司總資產嚴重縮水。許多投資人血本無歸,牛頓也未及脫身,虧了2萬英鎊!這筆錢對於牛頓無疑是一筆巨款,牛頓曾做過英格蘭皇家造幣廠廠長的高薪職位,年薪也不過2000英鎊。事後,牛頓感到自己枉為科學界名流,竟然測不準股市的走向,感慨地說:「我能計算出天體運行的軌跡,卻難以預料到人們的瘋狂。」
❸ 讀經濟學的大學生炒股好嗎
你是有基礎的,但有理論還需要實踐經驗啊,再說,炒股風險性大,心裡素質很重要的,如果要學炒股,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備啊。對炒股理論的書籍要看一點,畢竟和純經濟理論有區別啊。
❹ 如果炒股,本金是一萬,如果賠了,要賠多少錢
賠多少要看你的股票跌多少,跌停可能是百分之5,百分之10或者百分之20。如果一直跌理論上不會變為0,只是無盡接近0,所以如果賠了,最多就是一萬塊賠完了。
拓展資料:
股票投資風險是股票投資者購進股票後遭遇股價下跌損失的可能性。一般可理解為賣出價格低於預期價格的差距,或實獲股息未能達到預定的標准。股票市場交易價格往往一日數十變,價漲即獲利,價跌即虧損,有時連漲數日獲利豐厚,有時連跌數日損失慘重。
股票市場上的機遇和風險總是同時存在、同時發展、同時減退的,投資者在期望獲取高額收益的同時,必然要承擔相應巨大的風險。股票投資風險,可分為總體風險和個別風險兩大類。
人類對於股市運作邏輯的認知,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世界級難題,這也是股票投資風險的根源所在。迄今為止,尚沒有任何一種理論和方法能夠令人信服並且經得起時間檢驗——2013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授予羅伯特·席勒等人該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時指出:
幾乎沒什麼方法能准確預測未來幾天或幾周股市債市的走向,但也許可以通過研究對三年以上的價格進行預測。
當前,從研究範式的特徵和視角來劃分,股票投資分析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種:基本分析、技術分析、演化分析。在實際應用中,它們既相互聯系,又有重要區別。具體內容如下:
(1)、基本分析(Fundamental Analysis ):以企業內在價值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從決定企業價值和影響股票價格的宏觀經濟形勢、行業發展前景、企業經營狀況等方面入手(一般經濟學範式),進行詳盡分析以大概測算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和安全邊際,並與當前的股票價格進行比較,形成相應的投資建議。基本分析認為股價波動軌跡不可能被准確預測,而只能在有足夠安全邊際的情況下「買入並長期持有」,在安全邊際消失後賣出。
(2)、技術分析(Technical Analysis):以股價漲跌的直觀行為表現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以預測股價波動形態和趨勢為主要目的,從股價變化的K線圖表與技術指標入手(數理或牛頓範式),對股市波動規律進行分析的方法總和。技術分析有三個頗具爭議的前提假設,即市場行為包容消化一切;價格以趨勢方式波動;歷史會重演。國內比較流行的技術分析方法包括道氏理論、波浪理論、江恩理論等。
(3)、演化分析(Evolutionary Analysis):以股市波動的生命運動內在屬性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從股市的代謝性、趨利性、適應性、可塑性、應激性、變異性、節律性等方面入手(生物學或達爾文範式),對市場波動方向與空間進行動態跟蹤研究,為股票交易決策提供機會和風險評估的方法總和。
演化分析從股市波動的本質屬性出發,認為股市波動的各種復雜因果關系或者現象,都可以從生命運動的基本原理中,找到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及合理解釋,並為構建科學合理的博弈決策框架,提供令人信服的依據。
❺ 有誰知道1720年的股市崩盤,能說說嗎謝絕復制
其實我想搜索1720年英國股市的大盤情況,然後看到了這個問答。您是不是想看看牛頓當時在1720年左右虧損的淵源?我是這么搜索的。但是我暫時還沒有搜索到什麼。不過,牛頓購買的南海股票,可能是英國當時大盤的一個縮影。哦對了,第一個大盤指數應該是道瓊斯指數,美國股市理論的奠基人查爾斯道先生發明的,所以說,當時1720年的英國,應該還沒有大盤。查爾斯先生在1851年出生。大致的講,當時是因為南海股票算是在南美洲發現了金子,然後要去挖掘;其次是南海股票的股東或者利益群體有貴族、政府機構官員等等權貴階層,因此就大力宣傳南海股票的投資價值。就這樣,南海股票在1719年年中以後開始啟動,價格大約在100多英鎊;然後大約在1720年10月份左右突破了1000英鎊後到達了頂點,大約翻了8倍左右。牛頓先生第一次操作是在1720年年初左右,然後持有幾個月之後賣出翻了一倍;隨著價格持續上漲,周圍人群的眾口鑠金,然後賣出之後大約在600多英鎊時又再次買入,一直沒有賣。直到股價持續下挫,大約在300-100英鎊之間的某個價位清倉了所持股票,然後虧損很大。大跌的直接原因,是當時有的投資者因為其他原因,歷盡艱險,來到了南美洲,然後偶然發現南海股票在南美洲並沒有挖掘出金子。消息後來傳回國內,人們競相拋售,股市下跌形成。
可以參考07年的國內市場。就像有句話講的,昨日之事今必再有、今日之事後必再現,股市的漲跌尤其內在的規律,人性的低估和瘋狂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那個最高點和那個最低谷。但是這個最高點或者最低點卻是在後來,人們才知道的。為什麼這么說?就像人開車在高速上以100邁的速度行駛,這時候突然想加速超越前方一個車輛,然後開始踩油門,直到把前車超過去後,再恢復原來的速度。那麼這個超車時候踩油門的最高時速會到達什麼程度呢?是在120邁?還是121邁?還是115.7邁?等等等等的某個數字?都有可能。因此,股市也照樣,6124點、5178點就是這種超車時才形成的,人,不太可能精確到那個點位,而且這從戰略上來說基本沒有那個必要,因為我們要知道的、更加關鍵的是,現在是不是正在接近股市的轉折點。
總之,人性是助推器,但是本質因素在於市場的內在性漲跌規律。就像陰陽交替、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現一樣,生命正是這樣產生的。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陰陽交合,生命之道;一陰一陽之謂道。
共勉。
這個問題好像是2011年?我是在2021年回答了這個問題。時間,就是輪回,或許這就是時間的特性。
❻ 哪個國家的哪個股市崩盤了誰能介紹一下當時的情景崩盤了那個股市就沒了
歷史上著名的三次崩盤
有時投資者是非理性的(歷史上著名的三次崩盤)
1636年發生在荷蘭的崩盤故事,雖然距今已有360多年,但仍然是人們了解投資者非理性的最好例子。這個故事最有意義的一方面是,雖然它是世界證券交易史上最大的崩盤之一,雖然它將整個國家投入歇斯底里的狀態,雖然其後果也是破產和蕭條,但是,投資對象既不是股票,也不是債券或商品期貨,而是鬱金香球莖。
鬱金香第一次出現在歐洲是1559年的事情,當時參議員赫華待特別喜好收集奇花異草,有朋友從君士坦丁堡給他送來一箱鬱金香球藝,他把這些鬱金香種在他在德國奧格斯堡的花園里。這些鬱金香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隨後幾年鬱金香在上層社會越來越流行,尤其是在德國和荷蘭,以極高的價錢從君士坦丁堡定購部金香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到了1634年,這種時尚越來越流行,從那年開始,荷蘭富裕階層認為,缺少鬱金香是沒有品位的象徵。
鬱金香價格年年上漲,最後達到天文數字。根據最狂熱時的原始記載,對於一種被稱為「永遠的奧古斯塔斯」的稀少名
貴的鬱金香,每個球莖的價格相當於:4600弗羅林(當時荷蘭貨幣單位)、一輛新馬車、兩匹母馬,以及全套馬具。 那個時代一頭肥壯的公牛才值120弗羅林,4600弗羅林是一大筆財富。另外一種被稱為「總督」的稀有品種鬱金香.一株的價格是:24車的糧食、8頭肥豬、4頭奶牛、4桶啤酒、l000磅奶油和幾噸的奶酷。到了1636年,對鬱金香球莖的需求激增,人們開始在荷蘭好幾座城市進行交易。不僅僅是富人買鬱金香球莖,代理人和投機客也開始介入。價格即使有微小的一點下跌他們就買進.然後賣出獲利。為了促進保證金交易,鬱金香球莖期權交易也應運而生,保證金可以低至10%一20%。各行各業的普通百姓也開始賣掉他們自己的資產,投入到這個極有誘惑力的市場。
荷蘭部金香的繁榮還引起了國外的注意,資本開始流入這個市場。這些資本不僅僅托起了鬱金香的價格.同時還哄抬了土地、不動產和高檔消費品的價格。財富膨脹,一些暴發戶也加入到上層社會的行列。這些新貴由投機鬱金香而富,並且把掙來的錢又投入到鬱金香的買賣中去。傳說烏得勒文(荷蘭城市名)的一個配酒師,願意為了三個鬱金香球莖而賣掉他的酒廠。
到了九、十月份,一種久違的感覺開始蔓延:困惑和懷疑。怎麼能夠確信三個鬱金香球莖競然相當於一座釀酒廠的價格?人們開始忍住笑容。誰說過鬱金香球莖價值無限??於是,市場出現恐慌,價格開始崩潰。
很多暴發戶不得不面臨這樣一種殘酷的事實:在他們手裡的僅僅是沒有任何人想要的鬱金香球莖,更不用說歸還經紀人的現金貸款。政府不得不尋求折中方案.宣布1636年以前簽訂的所有鬱金香合約都無效,而1636年以後的合約只按原價的l0%執行。但是,實際價格比l0%還低,破產的人數越來越多。直到很多年以後.荷蘭才逐漸從鬱金香崩盤後的大蕭條中恢復過來。
第二個有教育意義的市場非理性例子是發生於18世紀英國的投機事件。1841年,查爾斯?邁可在《極度流行的幻覺和群眾性癲狂回憶錄》中描述了這件事。
後來被稱為「南海泡沫」的這家公司成立於1711年,當時牛淖伯爵成了南海公司,由那個時代的一些商人給予經濟支持(這個公司的正式全稱是「促進大不列頗商人在南海及美洲其他地區漁業發展管39公司」)。公司得到1000萬英鎊的英國國債支持,年息確保6%,並且壟斷和拉丁美洲的貿易往來。
公司成立不久,有關它生意上的極高的、難以且信的盈利能力的傳言四起,當時英國商品可以和秘魯及墨西哥的金銀直接進行以貸易貸交易,而秘魯和墨西哥的金礦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而實際情況是,西班牙殖民當局每年只允許一輪英國船隻停靠,以四分之一的利潤和5%的貨物作抵押。在股票交易所,南海公司股票的表現平平淡談,價格經常是誨個月只有兩三個點的波動。
1717年,英掐格蘭國王建議國債可以再次「私有化」。國家的兩個最大金融機構英格蘭銀行和南海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經過國會的熱烈討論,最後表決允許南海公司更多的負債經營,其年息為5%。但是,1719年發生在法國的一件事對這個英國公司產生了重大影響,一個極其聰明的叫做約翰?羅的人,在巴黎成立了一家名為「西方協會」的公司,從事北美密西西比州的拓殖開發和往來貿易。對該公司的投機炒作使得它的股價很快從1719年8月9日的466法郎因升到12月2日的l705法郎。買家除了法國人外,還有瘋狂的外國人,以至於英國公使請求女工陛下的政府採取措施禁止英國資金流人法國證券交易所的「密西西比泡沫」。密西西比泡沫於1719年12月2日見頂,隨後的崩盤引發大量資金迴流英國,尋找下一個操作目標。
密西西比事件給英國南海公司股票持有者提供丁一個絕妙機會,他們現在願意接受英國的全部債務。1720年1月22日,英國下議院成立了一個委員會考慮這個建議。盡管有很多警告的聲音,但2月2日下議院還是通過了上交國會的議案。該議案建議進一步推進南海公司的資本化,投資者對此歡欣鼓舞,幾天時間股價因升至176英鎊,這其中還有法國資本的貢獻。(文章來源:股市馬經 http://www.goomj.com)當議案還在辯論之中時,新的傳言又開始流行,公司的利潤好得不得了,股價進一步漲到317英鎊。1720年4月7日,議案最終獲得通過.但是,第二天,投資者獲利回吐,股價從307典鎊下跌到278英鎊。
即使在這個價格水平上,公司的創始人和合夥人仍然能夠獲得投資收益,這個收益以那個時代的標准來衡量是巨大的,更何況這是一個事實上已經停止活動的公司。但是,這更加刺激了他們的胃口,4月12日,新的傳言又開始出現,要以每股300英鎊的價格發行100萬英鎊的新股。這次新股發行經過兩次公開認購.幾天後股價漲到340英鎊。公司隨即宣布,無論新老股票,每股都可獲得10%的紅利,而母公司將以每股400英鎊的價格再發行l00萬英鎊的新股。這次同樣獲得超額認購,但公司自身還是處在停頓狀態。
在1717一1720年問,南海公司泡沫大大刺激了創業精神,股票市場出現了一種新的現象:越來越多的股票提供新的「概念股發行」。有很多類似「西方協會」和「南海公司」的公司,什麼都不幹,僅僅出售計劃、概念和希望。這些公司在登記成立時完全沒有實際業務,由所計劃的業務領域的新手管理。人們搶購股票,價格直線上升。股票投機不僅僅是富人的游戲:所有人都加人進來.無論男女老幼。這些公司很快獲得流行的名稱「泡沫」,因為公司的創立者在股票上市幾天或幾周內就賣出他們持有的股份,以牟取暴利。剩下可憐的投資者套牢在高高的價位上,而公司名存實亡。
1720年6月11日,國王宣布這些公司的一部分為「公共害蟲」,禁止交易它們的股票.違者將受到罰款處理。共有104家被禁止的公司,包括下列虛構的經營活動:
●改善制皂工藝。
●從鉛中提煉銀。
●購買和組裝船隻以肅清海盜。
●將水銀轉化為可鍛造的精細金屬。
盡管政府努力抑制泡沫.但新的泡沫每天還在產生,投機活動持續升溫。1720年5月28日,南海公司——這個最早最大的泡沫——的股價達到550英鎊。這個價格已經超出入們的想像,6月份價格超過700英鎊,這段時間股價變化特別神經,大起大落。6月3日中午,價格跌到650英鎊,下午又漲回750英鎊。很多大的投資者利用這個夏天的高價位賣出股票,轉而將獲得的利潤投入到其他各行各業.包括土地、商品、房地產及其他股票。但是,另外一些買進南海公司股票的投資者,這其中包括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在南海公司股票早期價格上升階段,他就賣出所有股票,獲利5000英鎊。但是,在盛夏期間,他又買了回來,這筆交易使他虧損了20000英鎊。
6月初,南海公司股價再創新高,經過一陣短暫的令人眩暈的變化,1720年6月24口,南海公司股價達到每股1050英鎊。只有極少數人明白,離投資者逃頂的時間已經不遠了。那些明白人是公司的創始人和董事局成員,他們利用這個夏天高高在上的股價成功甩綽自己手中的股票。到了8月初,公司的真相已經開始在普通投資者而前敗露,股價逐級盤跌。
8月31日,公司管理層宣布將連續12年每年支付50%的紅利。這將完全傷空公司,但是這並沒有減輕投資者與日俱增的緊張和不安。9月1日,股價繼續下跌。兩天後,股價跌到750英鎊.崩盤由此開始。股價在這個月的剩餘交易日飛沉直下,9月24日,南海公司銀行宣布破產,股價開始加速下跌。該月的最後一天,股價為150英鎊.一個月內下跌了85%。
南海公司崩盤後,銀行和證券經紀人遇到圍攻。很多人向銀行借貸買進大量南海公司股票,金融界遭遇一系列的破產風暴。南海公司最終於1855年被解散。公司股票轉換為公債。在該公司140年的歷史中、它從來沒有真正成功地從事過任何上規模的南海地區貿易。
第三個有教育意義的市場非理性例子是發生美國。1929年華爾街的崩盤結束了歷史上一幕最大的瘋狂投機。
到1924年前,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一直在相對狹小的價格區問內窄幅波動,每當它超過110點,就會遭受強烈賣壓。到了1924年底,股指終於交破這個界限。在1925年,服指躍升到150點以上。股指的上升標志著多頭好日子的到來。
從股市非常蕭條的1921年到1928年,工業產值每年平均增加4%,而1928—1929年.則增加了15%。通貨膨脹率很低,新興工業四處萌芽。
樂觀主義越來越流行,再加上資金成本很低,大大刺激了股票投資者的投資活動,經過1926年短暫的反轉下跌後,股市月月創新高,由此誕生了一代炒股致富的人。這又煽動了更多的人通過經紀人現金貸款以買進更多的股票。隨著股民的增多,信託投資公司也隨之增加。在1921年,大概只有40家信託公司.而到1927年初.這個數目上升到160家.同年底又達到300家。從1927年初到1929年秋,信託投資公司的總資產增加了10倍,人們基本上毫不懷疑這些公司的信用。
其中員著名的是高盛公司,它於1928年出資成立高盛貿易公司(GsTc),這個公司很快就發行了1億美元的股票,以面值賣給母公司。母公司再以104美元的價格賣給普通投資者.由此獲利400萬美元。1929年2月7日.股票價格是每股222.5美元。買家中就有高盛貿易公司,它在3月14日共持有5700萬美元自己公司的股票,當然可以支持這么高的股價。投資者一點也不擔心前面等待他們的是什麼。
崩盤並不是突然發生的。但是.當巴布森於1929年9月5日發表股市要跌60一80點的著名預言後,市場開始對巴布森的警告有了第一次反應。當天,道瓊斯指數就下跌了10點,很快就有了「巴布森突變」的說法。幾天後.受到利好談話的刺激,買家重新人市,這其中有耶魯大學教授歐文?費雪的著名論斷:「即使以現在的價格來衡量,股幣也還遠遠沒有達到其內在實際價值。」許多報紙也刊登正面服評,以抵消負面批評。證券交易雜志《拜倫》更是如此.它在9月9日那一期封面公開取笑巴布森,(文章來源:股市馬經 http://www.goomj.com)將他描述為「來自韋爾斯利山的預言家」。沒有任何人懷疑誰應該對這場危機負責:巴布森。
但是,股票價格卻沒有回到過去的高點,到了9月底,新的大跌開始出現.這次股份跌到上一年夏天的高點。市場再次反彈.但是沒有創新高,而且成交量與前次下跌比較大幅萎縮。10月15日,國家城市銀行總裁查爾斯』米切爾發表談話,指出縱觀全國,股市是正常的、健康的。他的談話很快得到費雪教授的支持,費雪教授說:「我預期股市在幾個月內就會看好,並創新高。」
但是,1929年10月21日,《拜倫》的讀者可以看到圖學家威廉.彼得哈密爾頓的文章,他警告指數圖形走勢很不好,指數已經跌破密集成交區。按照哈密爾頓的說法,如果工業指數跌穿325.17點、鐵路指數跌穿16826點,那將是一個「強烈的熊市信號」。就在那一天,工業指數跌穿了哈密爾頓的臨界值.兩天後鐵路指數也步其後塵。市場垂直跳水.成交量也達到歷史第三位,高達600萬股,崩盤拉開序幕。
l0月24日,成交量放大到1200萬服,人們聚集在大街上,流露出明顯的恐慌氣氛。事態已經明顯失去控制,10月25日,胡佛總統發表下述談話:「國家的經濟基本面,即商品的生產和銷售,是建立在踏實和繁榮的基礎上的。」胡佛的講話與宇航員宣布發動機沒有著火具有同樣的保證作用。恐慌迅速蔓延,隨後幾天股價連續跳水,市場似乎永遠無底。10月29日,在強烈的賣壓下.恐慌達到極點,1600萬股股票不惜血本逃了出來。有這么一個傳說,交易所的一個送信員突然間想到一個主意,出價每股1美元購買一塊無人間津的地皮,他居然做成了這筆生意。直到11月13日,指數跌到224點才穩住陣腳。那些以為股票已經很便宜而冒險買進的投資者又犯了個嚴重錯誤。羅斯福想利用他的「新政』化解這個危機.其結果只是范圍更大、更嚴重的衰退。1930年價格進一步下跌.直到1932年7月8日跌至58點才真正見底。工業股票跌去原市值的85%,而高盛公司的投資證書不到2美元就可買到。
上述三個故事的結論很明顯,那就是市場有時會完全沉浸在那樣一種希望、貪婪和恐懼的非理性感情中。雖然心理學可以部分解釋人們為什麼那麼做的原因,但是它並沒有回答為什麼人們同時行動這個問題。為探尋這個群體現象的答案.我們應該轉而咨詢一些分析復雜運動的專家.也就是數學家。
「價格突然崩潰,但卻沒有發生什麼特別的新聞對嗎?」
「是的。起先股價慢慢下跌、然後突然加速,最後變成歇斯底里。」
「這種情況你見過幾次?」
「總而言之,在過去的500年大概有四五十次。但是我提醒你,那隻是主要的崩盤。除此之外,還方很多小規模的崩盤。至於這些小的崩盤恐怕有幾千次。實際上,它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文章來源:股市馬經 http://www.goomj.com)
❼ 買股票是不是投多少最多賠多少
你的理解不對,你買股票不是買大盤.首先你的錢不可能賠完.因為股票不可能跌到零,最少是一分錢一股,如果你用10000買了一萬股,買的時候是一塊一股,最少的時候也不可能是0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