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阿爾特(中國)汽車怎麼樣啊
哥們兒(也許是妹妹),如果你了解汽車設計行業或者獨立的汽車研發機構的話,阿爾特算是業內(國內)前三名的知名企業了,公司的企業目標一直是爭創國內第一,不知道你是哪個專業畢業的,不管怎麼說能進入阿爾特你要是能夠身先士卒的努力學習,未來前途和出路還是非常廣闊的。現在國內汽車行業還是處於突飛猛進的發展階段,祝你好運
㈡ 「被迫」IPO的阿爾特:國內汽車設計創業板第一股的隱憂
號稱「國內汽車設計創業板第一股」的阿爾特(300825.SZ)於3月18日完成申購。此次發行總數約為7642萬股,申購價格為6.14元/股,發行市盈率17.87倍。
「近期都在忙上市和發行的事宜,申購方面進一步情況還在等券商的消息。」3月18日,阿爾特董秘辦公室相關人士對試駕報告表示。至於公司的相關規劃與業務方向,該人士稱,以招股說明書為准。
據了解,作為曾經的新三板掛牌公司,阿爾特此番在創業板IPO,計劃募集資金4.03億元於造型中心升級擴建項目、整車工程開發中心升級擴建項目和前沿技術研發項目。
此外,招股書上顯示,該公司預計2020年1-3月歸母凈利潤區間為2279萬至2724萬元,較上年同期變動幅度為-44.01%至-33.08%。
張欣對試駕報告表示,獨立汽車設計公司不容易,「目前汽車行業的總體格局還是以合資為主,在此背景下,車型設計大部分來自國外,而需求端存在的部分『崇洋』心態,也讓不少自主品牌希望能找國際知名設計師回來,而非本土設計。」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㈢ 股市中IDG是什麼意思
IDG主要是一個公司。
美國國際數據集團(簡稱IDG),是第一家進入中國的美國技術信息服務公司。IDG資本是專注於中國市場的專業投資基金,管理的基金總規模為25億美元。在香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矽谷、士頓等地設有辦事處。 IDG資本重點關注消費品、連鎖服務、互聯網及無線應用、新媒體、教育、醫療健康、新能源、先進製造等領域的擁有一流品牌的領先企業,覆蓋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Pre-IPO各個階段,投資規模從上百萬美元到上千萬美元不等
IDG資本1992年成立,1993年進入中國,2018年迄今為止共有17家公司上市,在今年的大環境下,IDG資本的投資速度比往年率為放緩,共投資了126個項目,比去年略有減少。
從消費升級到醫療健康,從創業初期到Pre-IPO階段,大名鼎鼎的IDG資本全方位地覆蓋了中國互聯網/高科技行業。出色的投資成績得到了認可,排在了第四名的位置。
從具體投資來看,在半導體領域,IDG十年前開始在全球布局,先後投資了:最先打入國際市場的射頻晶元公司RDA,全球領先的光電半導體晶元公司華燦光電、以及實現中國刻蝕技術零突破的半導體設備製造商中微半導體。在智能出行方向,IDG以「新能源汽車-智能出行-自動駕駛」的產業邏輯,投進了新能源汽車中的蔚來汽車和小鵬汽車、自動駕駛公司Pony.ai和ZOOX、以及供應鏈上的禾多科技(輔助駕駛硬軟體)、寬凳科技(高精地圖)、阿爾特(汽車ODM)、Luminar(高性能激光雷達)、北醒光子(高性價比激光雷達)等。而今年在市場「寒冬」中漸熱的to B服務領域,IDG早在2011年開始布局,從前端界面,到優化項目合作,到後端安全、測試、統計分析等,系統性地投出了找鋼網、紛享銷客、金山雲、同盾科技等該產業鏈上的領先公司。
未來,IDG資本在每個產業的賽道上都將布局相應的並購基金,覆蓋高成長行業,手法上除了控股、參與龍頭公司,還將收購一些合適的上市公司控制權,打造自主性更強的投融管退平台。但熊曉鴿也明確表示,IDG資本無論是投資還是並購業務都不會涉足住宅地產領域。
IDG資本操作跨境並購案時,往往會作為財務投資人在國內尋找一個合適的產業投資人,即具體領域的龍頭企業。通過兩者的優勢互補,完成並購。這比一般的A股公司直接進行跨境並購具備更高的成功率。同時,它全階段的投資視角,在產業布局、產業升級等方面也具備顯而易見的優勢。」
2015年後,IDG將早年「每個項目必須投委會表決通過」的規定做出調整,不同階段、金額的項目匹配不同的決策模式。以VC階段為例,投資額在2000萬人民幣以下的項目有一位合夥人同意並願意在該項目中承擔更多管理事務即可拍板。
㈣ 新股阿爾特啥時候開盤
你好,該股票今日上市,當前價格8.84元每股,漲幅43.97%,基本漲停,非首日是10%的漲跌幅,如圖所示:
股市開盤時間是交易日的上午9:30~11:30,下午13:00~15:00,交易日是指節假日除外的周一到周五,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問我哦
㈤ 汽車零部件股票龍頭股有哪些
汽車零部件股票股票龍頭股有(來自南方財富網):
1、華域汽車:汽車零部件龍頭。公司汽車內飾、輕量化鑄鋁、油箱系統、汽車電子等業務和產品正在拓展國際市場。
2、寧波華翔:汽車零部件龍頭。寧波華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汽車零部件研發、生產、銷售及售後服務的公司,成立於2001年。
3、萬里揚:汽車零部件龍頭。002434),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擁有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產品覆蓋乘用車變速器、商用車變速器、新能源驅動系統以及汽車內飾件等汽車零部件,以浙江為中心,安徽、遼寧、山東、河北、江西、江蘇為基地的集團化企業,擁有10餘家全資或控股子公司,總資產近100億元人民幣,相關產品的產銷量、市場佔有率居行業前列。
汽車零部件上市公司股票其他的還有: 恆帥股份、卡倍億、銳新科技、阿爾特、雙飛股份、艾可藍、金力永磁、欣銳科技、越博動力、西菱動力、科創新源、國立科技、英可瑞、威唐工業、兆豐股份、蠡湖股份、隆盛科技等。
(5)通過其他機構買的阿爾特股票擴展閱讀:
一、汽車零部件行業的發展前景
1、在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之下,汽車零部件行業也得到蓬勃發展。有數據顯示,我國汽車零部件的銷售收入從2016年3.46萬億元提高到2020年的4.57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7.2%,有相關資料表明我國汽車零部件銷售年收入2021達到4.9萬億元。
2、從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歷程來看,我國將會在這個領域實現對歐美國家的彎道超車,目前新能源汽車仍然處於初步發展階段,新能源汽車還沒有實現大規模應用,汽車零部件市場還有很大的擴展空間。另外,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通過自主研發、持續技術攻關、人才引進等手段在部分領域核心技術逐步實現突破。我國的汽車零部件企業有望在全球市場中獲得更高的市場份額,未來幾年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仍有巨大空間。
㈥ 阿爾特股票能漲幾個板
前的狀況一般的新股會有5至10個漲停,應該可氣
㈦ 上塘路上榜第二天必砸盤嗎
幾乎如此。
財通證券杭州上塘路證券營業部交易的個股較為廣泛,題材股一般都會去做,但是被人記住的是次新股的操盤手法。以穩准狠著稱,特點是「第一天點火+打板」,第二天無腦砸盤。可以這樣說,現在的市場里,做次新股,上塘路絕對排第一。上塘路慣用超短博弈的方法收割首板個股,堪稱收割機。
以財通證券杭州上塘路證券營業部交易次新股阿爾特為例。5月12日,當日龍虎榜數據顯示,上塘路凈買入該股1186萬元,僅此機構,排在第二位,該股當日早盤漲停。在第二日,即5月13日,該股早盤沖高,上塘路悉數賣出,全倉出逃,期間沒有做T。超短買賣毫不眷戀,膽識過人,收割機稱號當之無愧。
從對多隻次新股進行分析,上塘路基本是首板上車,交易量千萬級別。但是,若該游資在遇到第二天大跌的情況,會果斷選擇拋售,最多的是全倉,但一般都過半倉,基本不會折騰在一隻跌停股上。所以總的來說,遇到上塘路,第二個交易是特別值得注意,被砸盤的可能性會極高,上塘路的超短線零和博弈基本不會有太多考慮,就是無腦賣。賣起來也不惜籌,跟不用說什麼價值投資。
事實上,次新股就是該類游資的博弈天堂。上年,財通杭州體育館路營業部即財通證券杭州上塘路證券營業部前身初露頭角,江湖人稱(歌神),曾打造多隻妖股次新股而名聲大振,比如:宏川智慧、萬興科技等等。並且還經常活躍各大財經平台,他們的手法比較兇狠。特別是在次新妖股,也敢於高位鎖倉和加倉股,另外砸盤也什麼兇狠,事實上,掛單跌停核按鈕是這家營業部最早傳播者之一。
(7)通過其他機構買的阿爾特股票擴展閱讀
財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為創立於1993年的浙江財政證券公司,2003年6月改製成立財通證券經紀有限責任公司,2007年6月明確為省直屬國有企業,2017年10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碼601108。
近年來,財通證券始終堅持合規經營、穩健發展,抓住了管理體制調整和行業創新發展的機遇,從一家區域性的經紀類券商發展成為全國性的綜合型券商,構建了跨證券、期貨、基金、資管、股權投資以及境外金融等業務的全鏈條、綜合化的服務體系,市場競爭力和綜合實力快速提升。截至2020年12月底,公司員工約3200餘人,140餘家分支機構,主要分布在浙江省內各市縣及北京、上海、深圳、廈門、南京、重慶、成都等中心城市。
旗下有財通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財通證券(香港)有限公司、浙江財通資本投資有限公司、財通創新投資有限公司等4家全資子公司,參股永安期貨股份有限公司、財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浙江省浙商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及浙江股權服務集團等公司,相關公司在各自領域均形成了相應特色和細分優勢。截至2020年12月30日,公司合並報表總資產966.59億元,所有者權益總額234.57億元。
㈧ 阿爾特為什麼有那麼多原始股東
比較阿爾特成了了很多年,這期間有很多朋友、供應商支持,上市後都成了股東。
㈨ 近幾年中國上市公司並購失敗的案例有那些
如果我們關注歐洲的股市就可以看到,電信板塊的骨幹企業這幾周一直在歐洲市場領跑,英國電信的股價在過去幾個星期中增長了4.4%。而這一段時間內全球范圍內的電信並購案也不斷發生:荷蘭KPN投入11.2億歐元收購了Telfort,義大利電信公司願意出售其在巴西電信公司的股份,西班牙的Telefynica公司有意以2.9億美元收購中國網通的股份。今年1月31日,SBC以160億美元收購了AT&&T;5月,Verizon以84.4億美元收購了MCI。
但是,在成功者眩目的光環背後,更多的是失敗者的黯然神傷。許多電信公司不惜血本大肆向海外市場擴張,特別是在全球電信業空前繁榮的上世紀末,部分電信運營商甚至為此孤注一擲,甘冒債台高築的巨大風險。這其中,雖然不乏成功者,但鎩羽而歸、因此一蹶不振者也大有人在。貌似平坦的大道下面,往往也隱藏著「噬人」的陷阱。國際化,本來就是一場「與狼共舞」的高風險游戲。
1.德國電信:北美玩不轉,遺恨失吞吳
德國電信可謂電信企業國際化的典型代表。多年的擴張使德國電信成為名符其實的全球性運營商,但與此同時,大規模海外擴張也給德國電信帶來了嚴重的「內傷」,背上了沉重的負擔。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這家電信巨頭向美國市場的拓展。
在進軍美國電信市場之初,德國電信首先將目標鎖定在美國VoiceStream無線公司,並將並購這家無線運營商作為進軍美國市場的第一步。
當時,VoiceStream無線是全球發展最快的行動電話運營商之一,雖然在美國的市場佔有率僅為4%,但其網路已基本覆蓋全美,擁有大量潛在用戶群體。因此,德國電信將收購VoiceStream作為進軍美國電信市場的切入點,期望這項收購能夠為其進軍美國市場鋪平道路。
但沒有想到的是,這項收購卻頗費周折。首先是收購計劃宣布後,在法蘭克福交易所,德國電信股價應聲大跌,原因是投資者擔憂收購代價過高,並擔心這項收購會遭遇美國管理層的阻撓。事實證明,這些投資者的擔憂不無道理。這項收購果然遭到美國參議員的強烈反對,以霍林斯為代表的美國參議員堅決反對德國政府控股的德國電信兼並美國VoiceStream無線公司,堅持德國電信的政府參股量不能超過25%。
雖然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最終於2001年4月25日批准了這項收購案,德國電信以225億美元的價格成功並購VoiceStream公司,但由於這一並購案耗時近一年,全球電信市場環境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德國電信在終於贏得美國市場的同時,也進一步加重了德國電信已經很沉重的債務負擔。
包括收購VoiceStream無線公司在內的全球范圍內大規模的收購,在將德國電信推向國際電信巨頭的同時,也給它帶來了巨大的債務負擔,同時許多被收購公司在全球電信市場嚴重衰退的情況下,大幅度貶值或是經營出現虧損,從而使得企業市值下降,債務負擔越來越重,盈利水平連續下滑。
今年7月初,這家德國電信業巨擘透露,正在考慮出售公司下屬的T-Mobile美國子公司。而這家公司的前身正是此前德國電信費盡周折並購的VoiceStream無線公司。這意味著德國電信在美國市場已萌生退意,也意味著德國電信此前收購VoiceStream無線公司之舉,實際上是一著錯棋。
德國電信目前意欲退出美國市場的主要原因,是當前美國子公司的網路正面臨可能高達100億美元的升級改造,這必然會進一步加重公司的債務負擔,而德國電信出售其美國業務,則可以獲得302億美元左右的現金。在目前情況下,對於德國電信而言,顯然後者更有吸引力。
2.NTT DoCoMo:「I-Mode」的柔情,歐美永遠不懂
2000年11月,鑒於當時「i-Mode」移動網路服務在本土市場獲得了巨大成功,日本NTT DoCoMo公司決策層決定趁機拓展海外市場。為此,NTT DoCoMo向包括荷蘭KPN-mobile公司和美國AT&T無線通信公司在內的四家海外移動通信運營商投入了總計達160億美元的巨資。作為交換,這四家公司將在各自的網路中運行DoCoMo公司的「i-Mode」移動網路服務,以及其WCDMA 3G技術。當初DoCoMo公司的如意算盤是,這些海外投資項目順利實施後,公司就可以從「i-Mode」服務和3G技術專利中獲取來自海外的滾滾收益。
然而,事與願違,在日本本土大獲成功的「i-Mode」服務在海外市場卻一敗塗地。2002年末,日本國內「i-Mode」服務用戶已多達3500萬,而整個歐洲「i-Mode」服務用戶還不足15萬。在美國,這項服務同樣遭到市場冷遇,DoCoMo公司在AT&T無線通信公司98億美元的投資損失高達80%。
DoCoMo公司揮師美國、歐洲等海外市場失利的主要原因,其實更多地歸咎於文化層面上的沖突。在日本本土市場,「i-Mode」服務由於恰好迎合了日本年輕一代的需求,因而獲得了極大成功。但在歐美市場上,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使歐美用戶對這一服務缺乏足夠興趣。更為不幸的是,在歐美市場,人們普遍認為「i-Mode」服務只是3G服務之前的過渡性技術。因此,DoCoMo公司的「i-Mode」服務難以吸引歐美用戶是必然的,也決定了DoCoMo公司這項海外投資戰略註定將以遺憾收場。
3.沃達豐:看家本領也有失手時
大規模的收購,在將德國電信推向國際電信巨頭的同時,也給它帶來了巨大的債務負擔,同時許多被收購公司在全球電信市場嚴重衰退的情況下,大幅度貶值或是經營出現虧損,從而使得企業市值下降,債務負擔越來越重,盈利水平連續下滑。
英國沃達豐集團從一家規模不大的電信業公司,在短短數年內發展壯大成為業務橫跨25個國家的全球電信業巨擘,公司國際化戰略的成功功不可沒。但即使是這家被公認為擅長打海外戰的巨頭也同樣有失手之時。如2004年,對美國AT&T無線公司志在必得的沃達豐就出人意料地落敗於競購對手Cingular無線公司,讓業內人士大跌眼鏡。
此前,業內普遍認為,收購AT&T無線可以使沃達豐順利進入美國市場,並在美國市場推出沃達豐自有品牌,並使其客戶可以在全球眾多國家使用同一網路,進而獲得較好的綜合性收益。但誰也不曾料到,2004年2月17日,Cingular無線公司最終報出405億美元的天價,一舉擊敗出價380億美元的英國沃達豐集團,成功將美國第三大移動電信運營商AT&T無線收歸旗下。
有業內人士指出,除了出價原因外,沃達豐之所以在這次競標中落敗,與其外國公司的身份也有很大關系。因為這之後,曾有消息稱,沃達豐進軍美國市場的另一個選擇可能就是強行收購西南貝爾。但最終可能考慮到這項收購不僅成本高,而且可能會遭遇美國政府的阻撓,因而也宣告作罷。
實際上,除了競購美國AT&T無線公司失利外,沃達豐在海外其他市場的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2004年,沃達豐在日本市場的業績就明顯不佳,銷售額與運營利潤分別下滑了6%與27%,並出現客戶流失現象,不少客戶轉投到競爭對手NTT DoCoMo和KDDI門下。
從美國運營商的並購大潮到中國電信運營商的海外資本試水,帶給我們的思考和啟發都很多。相對於國際大型電信運營商公司成熟的多元化資本運作理念與技巧,國內電信運營市場的資本運作方式和融資方式仍略顯單一。
但隨著企業的壯大和國際化的需求,海外並購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然而國內運營商在實施戰略合作或者並購的同時,還要考慮以下問題:
1.不單純追求規模。不能單純追求規模效應,應該明確自身的戰略目的,明確要將資源投入到什麼領域,避免盲目投資。沃達豐進入美國市場時,選擇Verizon無線公司作為合作夥伴,但後者的技術與沃達豐的服務並不兼容,致使沃達豐在美國業務的開展出現重重困難。
2.合理規劃並購步驟。應採取合作-收購部分股份結成戰略聯盟-整體並購的方式循序漸進,規避風險,積累經營經驗。
3.預先評估。對企業新的協同要求的考慮,預先准確評估未來整合的難度和風險。
4.法國電信:德國市場遭遇滑鐵盧
2001年10月,法國電信出價37億歐元購買了德國行動電話運營商Mobilcom AG公司28.5%的股份,期望通過參股形式向德國移動通信市場滲透。但由於Mobilcom公司創始人格爾哈德?施密特仍持有這家德國移動運營商40%的股份,仍是德國移動最大的股東,仍掌握著公司的實際操控股,作為第二大股東的法國電信對Mobilcom公司日常業務根本無從置喙。不久之後,雙方的合作就出現了裂痕,法國電信與施密特在網路建設等問題的決策上出現了巨大分歧,尤其是施密特家族動用Mobilcom公司資金購買股票一事,更給雙方的合作蒙上了陰影。
最後施密特向法國電信下達了最後通牒:要求法國電信或者投資13億歐元完成3G網路建設,或者完全兼並Mobilcom公司。對於施密特的要求,其時已債務纏身的法國電信當然不會接受。
2002年9月12日,法國電信決定停止投資Mobilcom公司,並出讓所持有的Mobilcom公司股份。至此,法國電信進軍德國移動通信市場的行動宣告收場。在當年的財務報表上,法國電信將參股Mobilcom公司列為投資損失,虧損額總計高達71億歐元。
法國電信投資德國Mobilcom公司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對德國3G通信市場估計錯誤。德國3G許可證拍賣結束後不久,國際電信市場就風雲突變。一度炙手可熱的3G技術驟然冷卻,競拍3G牌照的巨額投入使Mobilcom公司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並殃及法國電信深陷泥沼,無以自拔。
5.Quam公司:美麗的泡泡讓我昏了頭
西班牙Telefynica電信公司和芬蘭Sonera電信公司合資組建的Quam公司,是另一個在德國3G市場鎩羽而歸的案例。
2000年,鑒於歐洲3G市場如火如荼的發展熱潮,西班牙Telefynica電信公司和芬蘭Sonera電信公司在德國合資組建了Quam公司,並在德國3G牌照競拍中出價164.46億德國馬克,獲得了一份3G牌照。但此後,3G市場卻並未如同人們所料的那樣出現爆炸性增長,而競拍3G牌照的巨額投入卻使包括Quam公司在內的不少運營商不堪重負。
2002年10月,在競拍3G牌照之後不到兩年,Quam公司宣布破產,標志著Telefynica公司與Sonera公司聯手德國3G市場夢的最終破滅。
有業內人士指出,Quam公司進軍德國市場失敗的最主要原因在於,對3G牌照和市場需求評估失當。同時,競得3G牌照的Quam公司在著手建設網路的過程中,由於不滿足互聯互通的條件和要求,未能順利實現與其他運營商的互聯互通,網路能力不足以滿足需求,也是導致其最終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6.印度市場:早起的鳥不一定有蟲吃
自1992年開始,印度電信市場逐漸走向全面開放,尤其是在最初幾年,由於印度的BSNL、MTNL與VSNL等三大固定電話運營商被禁止進入移動通信市場,因而使印度行動電話市場一度成為對國外運營商最具吸引力的市場之一。包括英國電信、和記電訊、法國電信、南方貝爾等在內的海外運營商,相繼通過獨資或合資方式迅速向印度各大主要城市滲透。
但實際上,印度市場並沒有如預期的那樣發展迅速、利潤豐厚,並且後來印度政府還逐漸解除了固話運營商進入移動通信市場的禁令,使印度移動通信市場的競爭更趨激烈,利潤空間受到進一步壓縮,最終導致先期進入印度市場的英國電信、法國電信、南方貝爾等海外電信運營商相繼撤離。
英國電信、法國電信、南方貝爾在印度市場挫敗的原因是對這一市場的發展情況估計不足,貿然進入加之政策出現反復,使這些海外運營商措手不及,不得不悻然而去。
7.中國移動:我要是拿的彩禮多一點就好了
6月18日,國內最大電信運營商中國移動試圖收購巴基斯坦電信股份,開始國際化戰略的首次嘗試,卻折戟沉沙。
中國移動最終報出14億美元的報價,但由於同時參與競標的阿聯酋電信最終報價約為25.98億美元,高於中國移動集團公司的出價,因此阿聯酋電信最終成功入股巴基斯坦電信。
電信戰略咨詢專家王煜全認為,缺乏國際化經驗讓中國移動在「臨門一腳」時,顧慮重重,直至落敗。「中國移動勇敢地走出去進行國際化嘗試值得鼓勵,瞄準東南亞電信市場也可圈可點,但它缺乏國際化經驗,最終的報價就是佐證。」王煜全認為,中國電信企業國際化直面三個問題:第一,涉及到企業本身管理水平、國際化經驗以及市場判斷力等諸方面;第二,政府的支持;第三,因為海外收購牽涉國有資產流失問題,讓許多「國」字頭的企業顧慮重重。
「對於純粹資本的輸出,中國公司不佔優勢,可以多向跨國公司學習經驗、管理的高層次輸出。」王煜全說。
8.阿爾卡特:失利緣起「巨人情結」。
2001年5月,當法國電訊設備製造商阿爾卡特公司宣布欲收購美國朗訊科技公司的消息時,許多人認為這將是這家法國頭號電訊設備製造巨頭進軍美國市場的最好機會。
對於阿爾特公司而言,如果能夠成功收購朗訊,將對北電網路構成強大威脅。阿爾卡特公司雖然在歐洲市場的發展有目共睹,但在某些技術領域、尤其是光纜和有線領域,仍落後於北電和朗訊,因此,收購朗訊不僅可以使阿爾卡特順利挺進北美電信市場,而且能夠加速其向全球性電信設備供應商的轉型。
但最終,這項收購卻以失敗告終。2001年6月,朗訊科技公司斷然結束了與阿爾卡特公司的並購談判,使阿爾卡特借朗訊公司進軍北美電信市場的計劃化為泡影。
阿爾特公司收購朗訊失敗的原因首先是阿爾卡特自身規模有限,雖然在歐洲市場上取得了不欲的業績,但在全球電信市場上,阿爾卡特仍無法與沃達豐或諾基亞等巨頭相提並論,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區域性巨頭,這可能是導致收購朗訊計劃折翼的最主要原因。其次,可能是朗訊公司的「巨人情結」在作怪。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全球電訊市場獨步天下的朗訊公司甚至曾計劃將諾基亞收歸旗下。而十年後,竟會成為當年根本未入自已法眼的阿爾卡特公司的盤中餐,自然不是朗訊、甚至美國投資者願意看到的,這也是朗訊最終拒絕阿爾卡特收購的一個深層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