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區塊 » 科創板股票退市與主板
擴展閱讀
設計總院股票歷史股價 2023-08-31 22:08:17
股票開通otc有風險嗎 2023-08-31 22:03:12
短線買股票一天最好時間 2023-08-31 22:02:59

科創板股票退市與主板

發布時間: 2022-05-24 07:23:42

㈠ 科創板股票是否有退市風險

科創板股票是存在退市風險的。
上交所也發布了關於科創板的退市細則。不僅對股票在成交量、收盤價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還新設了對於市值指標的考核。相對其他主板來說,科創板的退市制度是最嚴格的。直接取消了暫停上市和恢復上市機制,退市時間縮短為兩年,第一年不達標即ST,這也是為了避免『空心化」企業長期滯留和擾亂市場。像連續20個交易日股票市值均低於3億元的上市公司就會被上交所終止股票上市。還有,連續20個交易日股票收盤價均低於股票面值的、連續20個交易日股東數量均低於400人的,也會被上交所終止股票上市。以及連續120個交易日實現的累計股票成交量低於200萬股的上市公司,同樣會被上交所終止股票上市。除此之外,如果企業如果出現了嚴重擾亂市場的行為,也是會被上交所退市的。而存在退市風險的股票也會被標註上「ST"的標記。
【拓展資料】
科創板個股被實行退市後,它和主板、創業板的個股退市規則基本一致,但是存在著幾個不同的地方。首先是科創板退市個股交易量低於一定的指標會退市,其次是科創板個股財務低於一定的指標也會被退市,最後也是比較重要的是科創板個股在某些信息披露、股本總額或者是股權分布發生變化的時候也會被退市。
科創板實施了較為市場化的退市機制,同時不再設退市整理期。就此,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退市是資本市場正常的新陳代謝過程,科創板的退市制度與現有板塊的退市制度相比,更多地體現出市場化的特性,投資者尤其應當關注以下幾方面特徵:
首先,主板的退市主要看財務指標,科創企業不會因為單純的財務指標而退市,但如果科創企業是因缺少業務導致虧損,則可能會被退市。
其次,科創板企業退市引入了市場化指標,科創企業上市後連續20個交易日或一段時間市值低於一定標准,表明市場並不認可企業的投資價值,則也會被退市。
再者,科創板的退市程序更嚴格,現有主板市場的退市周期較長,科創板企業均為直接退市,不再設退市整理期,企業退市後要再上市還可通過上市注冊程序進行申請。

㈡ 科創板的退市制度較主板更為嚴格,退市時間更短,退市情形更多,執行標准更嚴。

你好,科創板退市制度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科創板退市環節:公司觸及終止上市的標准,股票直接終止上市,不再適用暫停上市、恢復上市、重新上市程序。

(2)科創板退市時間:退市時間縮短為兩年,首年不達標ST,次年不達標直接退市;退市整理期為三十個交易日,累計停牌時間不超過五個交易日。

(3)重大違法退市指標: 重大違法「一退到底」,取消暫停上市,實施永久退市。

(4)市場類退市指標:構建成交量、股價、股東人數和市值四類退市標准,保留現有未按期披露財務報告、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或否定意見審計報告等基礎上,增加信息披露或者規范運作存在重大缺陷等合規性退市指標。

(5)交易類退市指標:強制退市交易標准達到一項即終止上市。科創板還首次引入市值標准,對於連續20個交易日市值低於3億元的上市公司進行強制退市。

(6)財務標准強制退市:以下情形首年不達標實施 *ST 警告,次年不達標則直接退市。還有通過引入扣非凈利潤和營業收入雙重指標,連續兩年扣非凈利潤為負,且營業收入低於1億元的上市公司將被強制退市。

風險揭示:本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作出決策,不構成任何買賣操作,不保證任何收益。如自行操作,請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控制。

㈢ 2021退市新規詳細

經過充分徵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備受關注的退市新規正式出爐。
12月31日晚,滬深交易所分別正式發布退市新規。與徵求意見稿相比,退市新規重點對此前市場質疑較多的重大違法「造假金額+造假比例」退市指標等做出完善。
與徵求意見稿相比,退市新規有何調整?六大要點:
1、將財務造假考察年限從3年減少為2年,造假金額合計數由10億元降至5億元,造假比例從100%降至50%,並新增營業收入造假指標。
2、明確與主營業務無關的業務收入和不具備商業實質的收入均應當扣除。
3、對於扣非凈利潤前後孰低者為負值的公司,應當在年報中披露營業收入扣除情況及扣除後的營業收入金額,會計師應當對此出具專項核查意見,以明確區分會計責任與審計責任。
4、完善交易類退市指標過渡期安排,明確股票收盤價在新規施行前後連續低於1元且觸及終止上市標準的,按照原規則進入退市整理期交易。
5、科創板同步完善退市指標和程序,深交所統一主板和中小企業板公司的交易類退市標准。
6、明確觸及重大違法類強制退市公司的相關主體,自相關行政處罰決定事先告知書或者司法裁判作出之日起至公司股票終止上市並摘牌前,不得減持公司股份。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退市新規與新證券法精神高度契合。新證券法刪除了暫停上市和恢復上市的相關規定,明確由交易所制定退市標准,交易所承擔主體責任,進一步完善退市標准和退市程序,形成了財務類、交易類、規范類和重大違法類四類退市情形。新證券法明確入口端不再強調持續盈利能力,而是關注持續經營能力,出口端與入口端保持一致,退市標准也不再考察單一盈利指標,以組合財務指標予以替代,加速僵屍空殼企業出清,促進市場優勝劣汰。
關注點一:
從嚴收緊重大財務造假退市量化指標
與徵求意見稿相比,此次退市新規最重磅的修改,莫過於調整重大違法「造假金額+造假比例」退市指標。
本次反饋意見中,部分意見建議從嚴設置比例指標和金額指標,體現了市場對嚴懲財務造假行為的強烈期待。有鑒於此,退市新規吸收了上述建議,下調了造假金額比例和絕對值,將造假考察年限從3年減少為2年,造假金額合計數由10億元降至5億元,造假比例從100%降至50%,並新增營業收入造假指標,進一步從嚴收緊量化指標。與徵求意見稿相比,正式規則在指標設置上更加嚴格。
具體調整為:根據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決定認定的事實,公司披露的營業收入,或凈利潤,或利潤總額,或資產負債表連續兩年存在虛假記載,虛假記載總額達到5億元以上,且超過該兩年披露相應數據合計金額的50%。(計算前述合計數時,相關財務數據為負值的,先取其絕對值後再合計計算)
這是否意味著,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只要未達到此次新增的「造假金額+造假比例」指標就可以避免退市?
交易所指出,這種觀點是不準確的。此次新增重大財務造假量化指標是對交易所2018年11月發布的《上市公司重大違法強制退市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中有關欺詐發行、重大信息披露違法等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指標的進一步補充。
近年來,市場上個別公司財務造假金額巨大、造假情形嚴重、影響極其惡劣。因此,在原有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標准基礎上新增「造假金額+造假比例」指標,進一步明晰標准,精準打擊此類重大惡性造假行為。該新增指標並非是對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行為劃出「安全界線」,而是進一步提升重大違法認定標準的完整性,與其他重大違法認定指標共同發揮退市效果。也就是說,公司財務造假情形即使未觸及新增標准,但觸及原有欺詐發行、重大信息披露違法等標準的,將依舊被實施終止上市。
交易所表示,打擊造假需要綜合體系、多種工具共同發揮作用,根據造假的嚴重程度和實際情況,綜合採取包括紀律處分、行政處罰、移送刑事、集體訴訟、退市等多種措施,而不是只要造假就退市。將繼續嚴格監管財務造假行為,對於達到退市標準的公司,堅決予以退市。
關注點二:
明確與主營無關和不具備商業實質的收入均應當扣除
有種意見認為,營業收入指標容易規避,交易所指出,本次退市制度改革新增的「扣非凈利潤+營業收入」組合指標,指向的是沒有持續經營能力的空殼公司。為防止公司通過虛構收入規避退市,上市規則中做了以下安排,來保證該項新增指標的執行落實到位。
一是要求公司判斷是否觸及此項指標時,營業收入中應扣除與主營業務無關的業務收入和不具備商業實質的收入,上市公司在年報中應當充分披露營業收入扣除情況及扣除後的營業收入金額,公司的董事、監事和高管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二是負責年報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應當就公司營業收入扣除事項是否符合規定及扣除後的營業收入金額是否准確出具專項核查意見。
三是公司未按規定扣除相關收入的,交易所可以要求公司扣除,並按照扣除後營業收入決定是否對公司實施退市風險警示或終止上市。
關注點三:
收盤價在新規施行前後連續低於1元
且觸及終止上市標準的
進入退市整理期交易
此次退市新規完善交易類退市指標過渡期安排。有意見指出,考慮到擬取消交易類退市指標的退市整理期安排,在新規發布施行前,股票收盤價觸及了原上市規則面值退市標準的,是否給予退市整理期交易機會尚不明確。從給予市場充分預期的角度出發,交易所明確,股票收盤價在新規施行前後連續低於1元且觸及終止上市標準的,按照原規則進入退市整理期交易。
關注點四:
重大違法類強制退市公司相關主體
在公司股票摘牌前不得減持股份
為保護廣大投資者權益,滬深交易所明確觸及重大違法類強制退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等特定主體,自相關行政處罰決定事先告知書或者司法裁判作出之日起至公司股票終止上市並摘牌前,不得減持公司股份。
關注點五:
退市新規還有哪些調整?
在科創板方面,本次退市新規修訂進一步完善退市指標,優化退市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兩大方面。
一是退市指標方面,強化財務類指標交叉適用,優化營業收入扣除機制,增設重大財務造假退市量化指標,新增半數以上董事無法對年報或者半年報保真的規范類指標。二是退市程序方面,明確因交易類退市情形終止上市的股票不進入退市整理期交易,並將其他情形退市整理期期限由30個交易日縮短至15個交易日,進一步簡化退市流程,同時打開退市整理期首日漲跌幅限制。
此外,針對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科創板公司股票,增設每日股票交易限制,但仍然按照科創板股票交易機制進行交易。
深交所指出,有意見認為,中小企業板公司與主板公司設置兩套交易類退市標準的必要性不強。深交所採納該建議,不另行規定中小企業板公司相關標准,與主板標準保持一致。
同時,關於風險警示股票交易信息獨立於其他股票分別揭示、普通投資者首次買入風險警示股票需簽署風險揭示書以及風險警示股票單日買入數量限制的規定暫緩實施,後續將另行通知具體實施時間。
另外,深交所進一步明確重大違法過渡期安排規則適用依據,明確不計入重新上市相關期限的具體情形等。
關注點六:
如何理解此前的存量*ST公司即使繼續虧損
也有可能不再被實施暫停上市?
交易所表示,此次用「扣非前後凈利潤孰低+營業收入」組合財務指標取代單一凈利潤持續虧損和營業收入指標,旨在通過多維刻畫識別那些長期沒有主業、持續依靠非經常性收益保殼的僵屍空殼企業,實現市場出清,同時給予主業尚未盈利的科技企業或因行業周期暫時虧損的公司一定發展空間,符合新證券法提出的「具備可持續經營能力」理念,也貼近成熟市場經驗。本輪退市改革明確財務指標的退市標准,三類財務指標交叉適用,涉及多種排列組合,上市公司觸及財務退市的情形更加多元,對僵屍空殼企業打擊力度也更大。

㈣ 科創板股票退市整理交易期限是

科創板公司退市整理期的交易期限為30個交易日。公司股票在退市整理期內全天停牌的,停牌期間不計入退市整理期,但停牌天數累計不能超過5個交易日。
與上交所主板不同的是,科創板沒有暫停/恢復上市的程序,想要重新上市就需按照上市流程提出申請、接受審核。所以累計停牌達到5個交易日後,上交所不再接受公司的停牌申請;公司未在累計停牌期滿前申請復牌的,上交所於停牌期滿後的次一交易日恢復公司股票交易。
科創板退市整理股票的簡稱前會冠以「退市」標識,也就是這個「*ST」字母樣式。所以我們在面對這類股票,需要謹慎對待,雖然股價相對較低,但也意味著將面臨很大的退市風險。
【拓展資料】
一、科創板股票退市流程
科創板股票退市的制度比較嚴格,具體如下:
1.首年觸及退市指標,直接 *ST警告處理;
2.第二年仍不達標直接退市,退市整理期為30個交易日,停牌累計時間不得超過5個交易日;
3.沒有暫停/恢復上市的程序,重新上市需重新按照上市流程提出申請、接受審核;
4.涉及重大違法退市指標的,實施永久退市,再無上市機會。
二、科創板實行強制退市包括那些情形
1.重大違法強制退市,包括信息披露重大違法和公共安全重大違法行為;
2.交易類強制退市,包括累計股票成交量低於一定指標,股票收盤價、市值、股東數量持續低於一定指標等;
3.財務類強制退市,即明顯喪失持續經營能力的,包括主營業務大部分停滯或者規模極低,經營資產大幅減少導致無法維持日常經營等;
4.規范類強制退市,包括公司在信息披露、定期報告發布、公司股本總額或股權分布發生變化等方面觸及相關合規性指標等。
以上四大類是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上市規則》中,科創板上市公司可能強制退市的情形。投資者需要注意的是,對於科創板上市公司股票被終止上市的,不得申請重新上市。

㈤ 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科創板什麼區別

一、發行上市條件更包容——財務指標不是唯一。
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的發行上市條件,都只參考財務指標。主板、中小板對盈利的連續性和絕對金額要求比較高,創業板的盈利條件相對寬松,但都是需要企業連續盈利,才可以發行上市。科創板的發行上市條件,包容性就強得多,設計了5套標准,包括市值、營收、經營活動現金流、研發投入和產品的技術優勢等綜合因素。
二、上市審核及注冊——審核權力轉移給上交所。
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都是核准制,由證監會發審委對企業的申報材料進行審核。科創板試行注冊制,由上交所負責發行上市審核,證監會作出准予注冊的決定。
三、定價機制市場化——定價更准確。
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目前的定價機制,都是採用直接定價方式,原則上以靜態市盈率23倍為發行價。科創板全面採用市場化詢價的定價方式。
四、交易機制更靈活——價格波動更大 。
主板、中小板對投資者的資金量沒要求,創業板要求投資者個人證券或資金賬戶在50萬以上。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的交易漲跌幅限制都在10%以內,新股上市首日,有效申報價格限制在發行價格的144%。
拓展資料:
一、 持續監管更嚴格——更容易觸發退市:
在公司治理和持續監管方面,科創板的要求要比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嚴格得多。換句話說,科創板企業更容易觸發退市。在退市條件方面,和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一樣,有四套指標:重大違法指標、交易類指標、財務類指標和規范類指標。只要觸發其中一條,就會退市。但科創板的不同點在於:
1、取消了暫停上市、恢復上市環節;
2、觸及財務類退市指標的公司,第一年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第二年仍觸及即退市;
3、銜接注冊制安排,不再設置專門的重新上市環節;
4、因重大違法強制退市的,不得提出新的發行上市申請,永久退出市場。這也就意味著,如果套用第五套指標(沒有盈利,但主要產品在技術上有重大突破)上市的虧損公司,在上市後只有兩年的時間窗口,如果兩年內不能盈利,就會被退市。

㈥ 科創板退市制度與主板一樣嗎

不一樣。相對於主板退市制度而言,科創板退市更嚴厲:觸及財務類退市指標的公司,第一年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第二年仍然觸及將直接退市,不再設置暫停上市、恢復上市和重新上市環節。

科創板將試點注冊制,其上市主要規則特點在於不要求企業盈利。企業營業收入高,有比較穩定現金流,還有階段性科研成果,比較有預期市值的企業,也是有機會登陸科創板的。科創板退市流程整體來說是比較嚴格的,它對企業的要求也是高的。具體如下:

拓展資料:

退市制度(delisting provision),資本市場一項基礎性制度,是指證券交易所制定的關於上市公司暫停、終止上市等相關機制以及風險警示板、退市公司股份轉讓服務、退市公司重新上市等退市配套機制的制度性安排。

科創板退市制度包含哪些方面?

1、科創板退市環節

公司觸及終止上市的標准,股票直接終止上市,不再適用暫停上市、恢復上市、重新上市程序。

2、科創板退市時間

退市時間縮短為2年,首年不達標ST,次年不達標直接退市;退市整理期為30個交易日,累計停牌時間不超過5個交易日。

3、重大違法退市指標

重大違法「一退到底」,取消暫停上市,實施永久退市。

4、市場類退市指標

構建成交量、股價、股東人數和市值4類退市標准,保留現有未按期披露財務報告、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或否定意見審計報告等基礎上,增加信息披露或者規范運作存在重大缺陷等合規性退市指標。

5、交易類退市指標

強制退市交易標准達到一項即終止上市。

科創板還首次引入市值標准,對於連續20個交易日市值低於3億元的上市公司進行強制退市。

6、財務標准強制退市

以下情形首年不達標實施*ST警告,次年不達標則直接退市。

還有通過引入扣非凈利潤和營業收入雙重指標,連續2年扣非凈利潤為負,且營業收入低於1億元的上市公司將被強制退市。

科創板相比現行的制度,退市效率大大提升有進有出。

退市制度的嚴格才能淘汰差的公司,保留股市中的好公司,隨著經濟增長不斷增加利潤,為投資人帶來收益,指數不斷上漲,吸引更多的資金,好公司能順利融資,才能真正做到創新驅動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