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花旗銀行倒閉了,通過銀行買的股票還在嗎
據稱花旗財報負資產按揭可能高達754億美元 花旗將申請破產保護
花旗集團:作為全球化金融服務公司,在100多個國家約為2億客戶服務,包括個人、機構、企業和政府部門,提供廣泛的金融產品服務,從消費銀行服務及信貸、企業和投資銀行服務到經紀,保險和資產管理。現旗下公司主要有花旗銀行、旅行者人壽和養老保險等。1902年5月,花旗銀行是首家在中國開業的美國銀行,目前是中國最具全球性的外資銀行。
據報道,華爾街目前盛傳花旗集團有可能申請破產保護,因為該公司並沒有收到來自中東投資者,特別是阿布扎比投資管理局75億美元的投資。
這一傳聞真假尚難判斷,但似乎像是某些交易機構為操作花旗短期股價而放出的虛假消息。花旗集團為平衡資產負債表正在積極地做著努力,其宣布獲得阿布扎比基金投資已超過一個月,且上周宣布的29億美元公開市場增發股份已經被搶購一空。
花旗上周的業績報告顯示,相關次按的撥備達181億美元,使虧損達98.3億美元,這兩個數字使花旗成為次貸危機中受傷最重的銀行之一。業績報告出台之後,標准普爾將花旗的信貸評級降為AA-。
而一位摩根士丹利不願意公開姓名的分析師表示,「花旗財報埋伏著很多炸彈,僅負資產按揭一項可能就相當嚴重。」
在國內消費信貸方面,花旗產生了41億美元的損失,主要包括6.9億美元的高等級信貸凈損失和33.1億美元的凈貸款損失准備。信貸損失的增加主要包括一次住房按揭和二次住房按揭的違約率增長,以及未保護的個人貸款、信用卡和汽車貸款等方面。
目前花旗的一次樓按和二次樓按的信貸規模一共2144億美元。業績報告上的LTV指標 (指樓按對樓宇價值的比率)顯示花旗按揭有很大的比例已經暴露於風險之中,樓價下跌將對銀行產生很大影響,一次、二次樓按可能變為負資產按揭的規模高達754億美元。
如果經濟陷入衰退,隨著消費者無力償還信用卡和汽車貸款,花旗和其他銀行可能需要計入更多虧損,為此,花旗在第四財季計提74億美元潛在貸款損失准備金可能遠遠不足。
另悉,花旗集團現正在英國裁去400名投資銀行事業員工。
報道指出,此為花旗在全球裁去4200人的一部分。目前花旗在英國約有1.1萬名員工。
而除英國的部分外,其餘裁員可能為美國的消費金融事業、印度及亞洲其他地區。花旗集團發言人丹努南未回復媒體的訪問電話。和訊
美國銀行欲賣建行股權救急
受次貸危機影響,參股中資銀行的外國銀行開始考慮出售持有的中資銀行部分股權,來拯救其因次貸危機而重創的資產負債表。有報道稱,美國第二大銀行——美國銀行已表示,正考慮兌現持有的中國建設銀行部分股權。
此前,新加坡國有投資機構淡馬錫控股已於去年減持2.8億股建行H股和10.82億股中國銀行H股,共套現7.92億美元。
將持股中資銀行的外資銀行名單排列起來就像是次按危機「受害名人錄」。除了美國銀行,名單中還包括花旗集團、匯豐控股、蘇格蘭皇家銀行和瑞銀集團。
另有報道稱,匯豐控股和花旗集團,有意提高其在中資銀行的持股比例。瑞銀集團中國證券交易主管表示,外資機構面臨兩難,即出售持有的股份套現,還是繼續在中國和新興市場加大投資,來彌補其他地方損失。
2. 花旗集團多匯了五億元,銀行卻判花旗集團敗訴,這是為什麼
花旗集團去年匯款出錯多匯了五億元,但紐約法院裁決收款人不付返還多匯的5億美元。在犯下銀行史上最大錯誤之一後,花旗集團(Citigroup)出乎意料輸掉訴訟無法拿回錯匯給化妝品公司露華濃(Revlon)放款人的5億美元。花旗集團多匯了五億元,銀行卻判花旗集團敗訴,這件事情一出便引發了網友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其中的原因引發了諸多猜測,下面就這件事來具體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三、雖然大部分借款者選擇退還資金,但也是有一些借款者覺得它是不應該退還的,並立即回絕退回資金的請求。例如Brigade也不準備退回1.75億美金的賬款。Brigade沒有覺得這是天上掉餡餅只是覺得這種錢本就應當歸屬於它。其實露華濃公司近些年經營狀況較差債務持續提升。以前露華濃一直無法應對高額負債,2020年的肺炎疫情也打了它個措手不及。花旗銀行除了向監管機構尋求幫助之外,也把拒絕還款的公司告上了法庭,最新的進展是上周 Bridegade等三家機構通過貸款代理機構UMB Bank NA向紐約聯邦法院提起訴訟,指控露華濃為了獲得新的融資錯誤的將作為抵押品的 American Crew伊麗莎白雅頓等品牌資產轉移。
3. 200分!金融風暴中涉及花旗銀行的內容。
金融風暴中的花旗銀行
2008年09月18日 來源:多維網論壇
http://www.my6699.com/TabId/2101/Default.aspx
又是一個令花旗銀行難堪的日子,2008年第二季財報7月18日公布花旗凈虧22億美元。曾 成功予警花旗將大幅降低紅利而一舉成名的女分析師維特麗 (Meredith Whetley)雖然沒有象上季度那樣給花旗作營利予測,但這樣這樣的結果並不出人意料。自從次貸魔咒纏身以來, 花旗在2007年第四季度減記181億美元, 結果造成近200年歷史上最高季度凈虧98億美元。而後又在2008年第一季減記了120億並凈虧50億美元。第二季度34億美元的減記相對較少, 然而在2007年底花旗共有550億美元次貸債卷, 那麼花旗應還有200多億美元懸在頭上。另鑒於復雜的經濟走勢 -- 石油,信貸,就業,房市,和通漲等等, 華爾街分析師宣稱, 花旗在個貸和信用卡方面的壞賬將會逐漸顯現,可以預料2008下半年和2009年的道路仍將充滿荊棘。 近半年來花旗股票日交易量牢據華爾街榜首, 股價從2006年12月每股57美元一直跌跌不停, 到2008年7月初僅存16美元上下。
普林斯(Charles Prince) CEO生涯嘎然而止
這家創始於1812年的銀行應該是美國金融的旗艦。其金融產品覆蓋眾多領域,從消費者金融到企業金融,從信用卡業務到投資業務,幾乎無所不有。其有38萬雇員分布於世界一百多個國家。花旗銀行可以說是中國人最為熟悉的外國銀行。作為歷史上第一家開拓中國市場的洋行,1902年就在上海掛牌營業, 由於政治因素40年代末撤出大陸後, 於1984年又作為第一家外資銀行重返中國。
得益於多元化的地緣分布及產品配置,花旗的營利記錄始終是同業中的嬌者。就在一年多前的2007年第二季度,當時的CEO普林斯(Charles Prince)自豪地宣布了史上最好的季純利-62億美元。這位在花旗效力了20多年的企業侓師是前猶太老闆CEO威爾(Sanford Weill) 多年的忠誠副手和法侓顧問, 在多次兼並戰役中, 贏得威爾的賞識。自從普林斯2003年10月被威爾力薦為CEO以來,此時可以說是普林斯CEO生涯中最輝煌的時刻。身材高大的侓師具有無比的口材,他的演講象在法庭上的最後陳述,清淅明快並富有說服力。可嘆好景不長,次貸危機在2007下半年開始凸顯, 花旗帳上的次貸債卷市值迅速蒸發, 對普林斯執掌能力的懷疑從四面襲來, 花旗股價開始有跳水苗頭。
董事會當機立斷作出的決擇是棄普林斯保花旗保股價。2007年11月2日, 星期五,華爾街有消息稱花旗董事會將於周日召開緊急會議。果然,下個周一早上普林斯發表聲名,承
擔失敗責任並引疚辭職。雖然花旗給他的金降落傘(辭退補償)應該在1億美元以上,但如此暗然出局是任何CEO的惡夢。華爾街對普林斯的功過評價還算公正, 在花旗近10幾年的迅猛擴張兼並後,有些交易員和部門的行為近乎走鋼絲。花旗在歐州,美國,和日本陸續遭受巨額罰款, 美國銀管委甚至不允許花旗在糾改之前做任何兼並。走馬上任後,普林斯以其侓師的得天優勢,迅速亡羊補牢並規范制約機制。據傳在日本他曾以標準的日式鞠躬行道歉禮。然而就象有些分析師談的那樣,他經驗豐富並富有智慧,但花旗太大太復雜,他缺乏駕馭花旗的全方位靈性。威爾傳下CEO交椅時也稍有擔心,他採取了兩個制衡措施,自己任董事長並提拔老資格的威魯斯泰(Robert Willumstad)為COO。但不長時間,象所有CEO一樣,普林斯開始不依賴威爾而做自己的決策,後來牢騷滿腹的COO威魯斯泰也於2005年離開花旗。更令人瞠目的是,花旗竟在接下來的一年半未任命COO。顯然董事會遷就了普林斯,以為這樣能讓他更好地統籌決策。可想而知,沒有COO來運作這樣個大攤子,該何等疲憊。後來財務支出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花旗投資人和華爾街對此提>>
出他們的擔憂。至此普林斯才任命他多年的朋友渣斯(RobertDruskin)為COO。然而為時已晚,次貸危機給了普林斯致命一擊。
潘迪特 (Vikram Pandit)臨危受命>>
2007年12月, 花旗董事會宣布潘迪特(Vikram Pandit)出任CEO。潘迪特的經歷是第一代移民典型的美國夢。今年51歲,出生於印度中產富裕家庭, 16歲來美讀書,在哥倫比亞大學獲電子工程學士和碩士,MBA,和金融博士。在任教於印第安那大學後,加盟摩根斯坦林, 逐步升任至機構證卷負責人。2005年, 由於理念差異, 被當時的CEO珀賽爾(Philip Purcell)解僱。懷材不遇的潘迪特從摩根斯坦林拉出一些志同道合者,創立一對沖基金。2007年7月花旗以8億美元買下他的對沖基金, 他也由此進入花旗。2007年10月潘迪特被普林斯指派來收拾次貸的爛攤子, 普林斯是指望潘迪特在對沖領域的才幹能使花旗度過這個難關。但上帝沒給普林斯多少時間,1個月後普林斯被迫辭職。滿臉書生氣略帶印度口音的潘迪特也決未料到, 又一個月後這個爛攤子鬼使神差地把他推到了CEO的大班椅。
作為規范程序,在普林斯辭職後花旗董事會組成CEO選任小組。對花旗來講,理想的CEO應具備多方面金融領域的經驗。然而進入小組視野的外部候選人中,有幾位現職大銀行或投行的CEO都是立刻婉拒了小組的橄欖枝。有一位經仔細權衡後,選擇去了美林證卷。的確,花旗的現狀讓人信心不足並缺乏誘惑。其實花旗內部有一最佳人選-柯林頓時期財>>
政部長魯賓(Robert Rubin)。但他曾發誓不任金融公司CEO, 只作決策咨詢。在那個周日,魯賓不情願地擔任了臨時董事長。關於花旗次貸損失的責任,作為當時花旗執行委主席的魯賓說他不知花旗次貸債卷的運作情況, 而他的2007年薪為1730萬美元,僅次於CEO。
在外部人選中,也有一人與眾不同-摩根大通CEO兼董事會主席戴蒙(Jamie Dimon)。這個戴蒙可是花旗的元老。曾隨CEO威爾一起打下花旗的天下。但他於1998年11月離開花旗,閑賦一年半後出任美國第一銀行CEO,後通過兼並成為摩根大通CEO兼董事會主席。這位從小隨希臘移民祖父在華爾街闖盪的哈佛商學院MBA,由於不滿威爾把CEO的寶座給了普林斯,一氣之下忿然離開。當他出任第一銀行CEO時,從自己錢包里掏出2000萬美元交給公司以表破釜沉舟之志。雖背負裁員CEO之惡名,藍眼睛身材不高的戴蒙是華爾街最有才華的CEO之一。就拿眼前的次貸危機來講,利用短期借款,來操作次貸債券獲高回報是華爾街近年來的慣用作法,只是花旗陷的過深而以, 而機警的老江湖戴蒙聞到暴雨前的潮>>
濕, 他執掌的摩根大通盡力脫身,損失相對小的多。2008年至今,美股銀行指數跌36%,而摩根大通股價僅降24%。但CEO選任小組還是放棄了爭取他的想法, 原因令人浮想。恐怕是花旗與美少數民族的不解之緣,最後潘迪特進位成功。
路在何方>>
銀行評級的核心指標之一是資金對總資產的比值,一般要在6%以上。為免降級和惡性循環, 花旗的首要動作是提高現金注入。這種時刻,多年的信譽沉積使花旗從中東和亞州很快獲得300億美元,又以增發普通股籌集105億美元。另外,出售一些非主營業務拿到數百億美。在節流方面,花旗降低分紅41%。到2008年4月底,花旗的資金對總資的比值已達8.5%。這一組合拳下來,潘迪特才出了口長氣。但潘迪特並不想恐慌性拋售花旗帳上所有的按揭債卷, 如果售價過低, 那不是他的最佳方案。
古往今來,或政或商,多要走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老路,誰都把自己所信任的人放在關鍵部位,潘迪特也不例外。他的第一步是業務結構重組,例如把原先的消費者集團部門重組為消費者銀行、全球信用卡兩個部門,並將以業務劃分部門方法改為按地區劃分,設立美加,拉丁美州,非洲,歐洲和亞太部等。潘迪特認為這樣可減少官僚環節加快決策過程。接下來,幾個倫敦加拿大的銀行家和一些原來在摩根斯坦林的熟友進入花旗高管層。潘迪特具有東方人的寬容,對原高管未實行大清洗,除個別嚴重失職者被解職外, 多未受大沖擊。原消費者集團有兩個CEO, 猶太裔艾波(Steve Freiberg)負責北美,印裔邦咖 (Ajay Banga) 掌控國際業務。重組後艾波為全球信用卡CEO,邦咖為亞太區CEO。這樣的安排對艾波也不算難堪,他原來就是北美信用卡CEO。而邦咖就有被貶之嫌,好在亞太區的金融業正處於空前膨脹增長期,是這位佩戴包頭巾的錫克教徒建功立業的良機。
花旗可能會出售更多的非戰略核心業務,潘迪特認為四個部門構成花旗的戰略核心:信用卡,財富管理,企業金融,和投資。這四巨頭在全球金融界各自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具有強烈投資風險意識的CEO,潘迪特會傾向於避開風險,這有別於花旗以前的策略。但高風險高回報,低風險低回報是金融界的定則,這是又強調高回報比(ROA)的潘迪特面對的挑戰。如何優化資金投放,在何處增減資金將是考量他智慧的難題。
目前,潘迪特的另一重點是重塑企業文化和繼續減支。花旗雇員特別是中高層擁有公司股票,近一年半以來花旗股票如蹦極般從57美元跌到16美元,毋庸置疑員工士氣低落。另外花旗集團是通過多次兼並收購而成,沒有一個傳統共享的企業文化。加之部門與部門, 甚至本部們之間極其分散,有時員工在一起協同工作多年都不曾見面,全靠電話會議溝通, 這當然會制肘企業文化的構建。當然重塑企業文化這步棋是一軟招,沒有多少可衡量的硬指標, 但這是美國CEO的必讀課。相對而言,節省開支到是當務之急, 機構龐大極易造成臃腫和效能低下。精明的潘迪特知道在信貸危機未解之前,現金流和收益的增長不會很大,但如能提高效益減少支出仍可增大益價比(P/E),從而推動股價上張, 必竟股東利益是CEO的終極目標。
從次貸危機 - 到信貸危機 - 演變為全方位金融危機
這次由次貸風暴引起的金融危機讓華爾街遭受大蕭條以來最嚴厲的打擊。1997年的諾貝爾經濟獎給了認沽權證,如果有最差諾經獎的話, 抵押貸款債卷及衍生物, 這所謂的金融創新應當之無愧成為侯選。
次貸危機暴發以來,全球金融機構已作出了約4000億美元的資產沖減或損失;
2007年底由於次貸造成巨額減記, 花旗和美林的CEO被迫辭職;
2008年1月美國最大的住房按揭貸款銀行Countrywide無奈被美州銀行宣布吞並;
2008年3月貝爾斯登陷入財務困境,由於擔心這個第五大投行的崩潰會在華爾街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造成可怕的金融災難,美聯儲緊急調撥290億美元協助摩根大通接手貝爾斯登。 這是美聯儲有史來破天荒第一次援手投資銀行, 此舉後來受到國會的調查聽證;
美聯儲已陸續向金融市場投放9800億美元的流動金,以舒緩遲滯的流動性;
2008年7月11日, 抵押貸款公司IndyMac Bank 被美監管機構接管,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三大銀行倒閉案, 其接管成本介乎40億至80億美元,可能是歷來收購銀行成本最高的一宗;
2008年7月13日,美財政部和美聯儲在兩天的緊急磋商後,宣布對已陷入資不抵債兩大半官方房貸機構(房利美與房貸美)採取緊救措施, 財政部提高對兩房貸機構的信用額度,並承諾在必要時政府將出資購買兩大房貸機構股票並出借資金,美聯儲也表示將給予兩大機構特別融資待遇。兩大房貸機構佔美國按揭業半壁江山, 身系5.3萬億美元資產, 約等>>
於美國GDP的35%, 兩家企業對美國和全球經濟影響力遠大於貝爾斯登。如果這兩家公司垮台,極度疲軟的美國房地產市場將面臨崩潰的危險,而美國的金融體系也將遭受致命的打擊。危機早已從次貸領域,演變為整個金融市場的危機。有分析師稱可能有近300家銀行會倒閉。
劍指美國金融政策>>
鑒於危機愈演愈烈,財長保爾森(Henry Paulson) 和美聯儲主席伯南奇 (Ben Bernanke)2008年7月10日在國會呼籲改革金融管理體系,加強對金融機構監督,並建立一個可處理大型金融公司倒閉的金融體系。
伯南奇和保爾森2008年3月對貝爾斯登的承救引出兩個問題, 其一是有批評指出這是用納稅人的錢丞贖風險投資公司,進而變相鼓勵冒險。「這不是我想再做的事情,也不是我一開始就要做的事情。」伯南奇在國會解釋。這位前普林斯頓經濟學教授和經濟蕭條問題頂級專家的意思是我別無選擇。
此後,他們一方面督促金融機構迅速融資解困,並向金融市場提供低息貸款。但此非治本之計, 因此他們向國會建議整合現有金融管理機構,改變目前對投資銀行與其他大型證券交易商監管乏力的狀況, 並建議賦予美聯儲更多的職權,使其能得到金融機構的資料,在類似貝爾斯登事件出現時能夠介入。保爾森還指出,銀行要為自己的風險操作承擔責任,大的金融機構也會倒閉。
多年來,美聯儲主要行使美國貨幣政策制訂者的職能,財政部將提交的新方案要求給予美聯儲執行保護金融體系穩定的更廣大職權。但人們都知道這類的立法需要時間,今年又是總統大選年,所以不奢望新法規會很快出台。
伯南奇和保爾森在三月份的精湛配合,堪稱經典佳作。保爾森原為著名投行高盛的CEO,這位哈佛商院的MBA具有豐富的金融實戰經驗, 他與經濟學者伯南奇的合作乃史上罕見的珠聯璧合。如果他們未當機立斷以290億美元促成摩根大通接手貝爾斯登,而是與白宮國會進行漫長協商,其後果不堪設想,因為當時的金融形勢十分緊張。從目前公開的資料看,國會不知道他們的確切舉動,作為保爾森上司的布希總統也只知個大略。布希在當時一個安撫媒體的講話中說: 「保爾森周末也在工作…」。
最初的協議是摩根大通以每股2美元買下貝爾斯登, 後來摩根大通CEO戴蒙主動提價到每股10美元,總價10億美元。此收購方案隨後獲貝爾斯登股東投票批准。有評論指出,貝爾斯登在曼哈頓的地產就值10億美元,戴蒙撿個便宜。可這個便宜當時願撿的人廖廖無幾,沒什麼競爭戴蒙就那下這庄生意。這里的風險在於, 美聯儲提供290億美元可能不夠了結貝爾斯登的債務。
華爾街雖人材濟濟,但這個風險帳確實很難推算,金融衍生物的魔方在信貸危機中無法復原。債卷違約保險(CDS,金融衍生物之一)市場龐大,2007年已達62萬億美元。債卷違約保險與次貸債卷緊緊相依相生,如果說次貸是一枚巨型炸彈,那債卷違約保險就是核彈。而貝爾斯登就是一幸運參與者。債卷違約保險市場如崩潰的話,美國金融可能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伯南奇和保爾森深知這可怕的一幕,他們目前一系列穩定金融系統的操作, 正是出於對這些深層次金融災難的擔憂。 這也同時使他們反思美國金融體系的缺陷,迅速向國會建議整改金融監管法規。
和花旗相比,貝爾斯登所持有的債卷違約保險的數量是小巫見大巫。花旗是債卷違約保險的大玩兒家,截止2007年花旗持有近4萬億美元的債卷違約保險。在振盪的金融市場中, 房利美與房貸美陷入困境的噩耗無疑對花旗又陡添額外壓力。但花旗畢竟不是貝爾斯登, 相信這艘經歷了200年風浪的金融旗艦能依其特有的品性駛出這場金融風暴。(完)
4. 花旗銀行的股票代碼是什麼
Citigroup 花旗集團(美國) 股票代碼: C。
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以Citi為商標)總部位於美國紐約市,為世界上最大的銀行及金融機構之一,於1998年由花旗公司及旅行家集團合並而成,並於同期換牌上市。
花旗集團的歷史由花旗銀行的成立為起點,花旗銀行是1955年由紐約花旗銀行與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合並而成的,合並後改名為紐約第一花旗銀行,1962年改為第一花旗銀行,1976年3月1日改為現名。
花旗集團是美國第一家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共同基金、證券交易等諸多金融服務業務於一身的金融集團。合並後的花旗集團總資產達7000億美元,凈收入為500億美元,在100個國家有1億客戶,信用卡發行量約6000萬張。
5. 請全面介紹一下花旗銀行
花旗銀行簡介
一、歷史背景和發展概況
1812年6月16日, 紐約州特許設立花旗銀行, 其英文名稱為「City Bank of New York.9月14日,花旗銀行在華爾街52號開業,為紐約的一些商戶提供服務。銀行總裁是塞繆爾.奧斯古德上校,他曾在獨立戰爭中與喬治.華盛頓並肩作戰。
1822年農業火險及貸款公司成立, 這是美國每一家股份制信託公司。1835年,該公司改名為農業貸款及信託公司,1929 年與花旗銀行合並。其後,花旗銀行的英文名稱為:National City Bank。
1856年,摩西.泰勒擔任總裁,任職長達26年。
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 林肯總統懇請紐約各銀行為聯邦籌款15000萬美元。花旗銀行以黃金認購了7000萬美元。
1865年,花旗銀行加入新組建的美國國民銀行系統, 英文名稱改為:The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作為國民銀行, 其經營必須符合聯邦政府對償付能力及流動資金能力所規定的高標准。在紐約市,國民銀行的法定儲備金被視為存款。
1893年,花旗銀行就其存款及資產而言, 名列紐約市各銀行之首。
1897年,花旗銀行在美國銀行業率先設立外匯部, 開始從事外匯買賣業務。
1902年,在倫敦、上海、香港、橫濱、馬尼拉、 新加坡及舊金山開設分行, 成為1918 年收購的International Banking Corpation的國際業務網路的核心。
1904年,花旗銀行推出旅行支票。
1908年,花旗銀行於創立96年後,遷入位於華爾街55 號的前美國海關大樓。
1914年,根據在阿根廷設有分支機構的美國公司的建議, 花旗銀行於11月10日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設立分行, 成為美國國民銀行在該國的第一家分行。
1921年--1928年,1921年12月, 花旗銀行成為美國首家按復利計算儲蓄賬戶利息的銀行。1928年5月3日, 花旗銀行又向儲戶推出另一具有創意的業務;無擔保個人放款。
1929年,花旗銀行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商業銀行。 兼並進一步加快了銀行的擴展:農業貸款及信託公司成為花旗銀行農業信託公司。為滿足業務發展的需求,銀行在交易廣場20號興建了摩天大樓。
1930年--1936年,盡客處於大蕭條時期, 花旗銀行仍通過在中國的業務收入維持了股息。
1933年,由於《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的頒布, 花旗銀行同其他美資銀行一樣,也注銷了其投資公司。1935年, 花旗銀行為小型企業提供月度支付貸款業務。1936年, 花旗銀行在紐約市率先開辦無需最低存款要求的支票賬戶業務。
1939年--1949年,30年代末,花旗急需 23個國家開設了100個辦事機構,成為當時最大的國際性銀行。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花旗銀行在歐洲及亞洲的許多業務被迫停止。
1950年--1955年,隨著美國消費者收入的提高, 各種新型的個人銀行服務應運而生,銀行業開始大規模的發展。 個人支票賬戶及消費貸款激增。
1955年,花旗銀行英文名稱更改為The Fist National CityBank of New York。
1956年,花旗銀行在商業貸款部安裝了首台計算機。
1961年,花旗銀行創立 可轉讓定期存單。 新成立的花旗銀行海外投資公司成為該銀行境外分支機構的控股公司。 位於公園大道399號的新總部落成。
1968年--1974年,1956 年《美國銀行控股公司法》對一家控股公司控制多家銀行的作法加以限制。1968年, 花旗銀行成立了針對一家銀行的控股公司,使其可以擴展並提供新的金融服務。 其他銀行紛紛效仿。1974年,為更好地適應其全球性業務, 該控股公司更名為花旗集團。同年,花旗集團將浮動利率債券引入美國金融市場。這一革新已於10年前由花旗銀行在歐洲市場推出。
1975年,花旗銀行成為在歐洲共同市場9國設有分行的惟一一家美資銀行。
1976--1980年,1976年,花旗銀行英文名稱改為Citi Bank, N.A.。1977年,花旗銀行設立花旗卡業務中心,通過便捷而多功能的自動櫃員機和花旗卡,使其頗受歡迎的「花旗提供24 小時服務」廣告宣傳成為現實,一舉改變了美國消費者銀行業務的面貌。
1981年--1982年,進入80年代, 花旗銀行注重發展消費者銀行業務。銀行在而達科他州及特拉華州開設了分行, 以促進信用卡業務的發展,並收購了大來信用證。 花旗集團在收購了舊金山忠實聯邦儲蓄及信貸銀行後,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控股公司。
1984年,約翰.雷德當選為董事長。
1985年,花旗銀行將客戶的私人計算機與其系統相連, 方便客戶直接辦理銀行業務。
1992年,花旗銀行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 它的名稱即意味著獨具創意的銀行業務。花旗集團的分支機構及辦事處遍及90多個國家,成為業務覆蓋面如此之廣的惟一一家國際性銀行。
1993年, 花旗銀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信用卡及消費卡的發卡行和服務行。同年,花旗銀行兼並了80年代成立的數家儲蓄銀行, 貫以統一的名稱Citi Bank,FSB。
花旗銀行還推出其「風險之窗」管理模式,以國別、行業、 產品及客戶為重點,從內部評估及管理花旗集團的總體風險。
1994年,花旗銀行在俄羅斯開辦了第一家外國獨資商業銀行。 花旗集團恢復支付普通股股息,1991年,這一項業務曾暫時中斷。
1995年,花旗銀行慶祝其開辦消費者銀行業務20周年。當時, 銀行推出這項業務旨在全球范圍內為消費者提供銀行服務, 與消費者建立紐帶關系。在北京,花旗銀行於45 年後再次來華開辦可提供全面服務的分行,並在越南和南非設立了分行。
1996年,花旗銀行在亞洲的信用卡發行量最大。 台灣成為美國之外第一個發卡量超過百萬的地區。 花旗銀行在集團內部開展優質服務計劃。
二、組織結構和管理體系
花旗集團是一全球性金融服務公司。截止1996年12月31日, 集團在全世界擁有89400名雇員,在98個國家和地區約3200個網點為個人、企業、政府及金融機構提供各類金融服務。
花旗集團是一家美國銀行控股公司,1967 年根據特拉華州法律組成,現為其主要分支機構花旗銀行的惟一股東。
花旗集團受1956年《銀行控股公司法》約束, 接受聯邦儲蓄局的檢查。花旗銀行是聯邦儲蓄的會員行, 接受貨幣審計局的管理和檢查。
花旗集團的業務主要有兩大范圍:環球消費者業務以及環球企業銀行業務。環球消費者業務為消費者提供全球性的、全面的服務,下設分行和電子銀行、信用卡及消費卡、以及私人銀行業務; 環球企業銀行業務為各公司、金融機構、 政府以及全世界資本市場其他成員提供服務。
三、主要業務范圍
花旗銀行,作為惟一一家推行全球業務戰略的銀行, 不單為遍及56個國家的5000萬消費者提供服務,也在近100個國家為跨國、跨區及當地的企業客戶服務。除了花旗銀行, 沒有哪家金融機構的業務和資源足以在如此之多的地方,應付如此之多的需要。 花旗銀行已成為金融服務的世界品牌。花旗銀行的名稱即意味著服務, 不僅是滿足客戶的需要,更要比客戶預期的做得更好。 主要的業務范圍包括:
電子銀行業務。通過花旗銀行的計算機, 自動櫃員機或花旗電話銀行,在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內都可得到安全而便捷的服務。
信用卡業務。世界范圍內, 花旗銀行的信用卡客戶都可通過花旗銀行發行的信用卡, 或花旗銀行與其他知名機構共同發行的信用卡滿足其消費需求,並適應其不同的財務狀況, 花旗銀行是全球最大的信用卡發行機構。
私人銀行業務。花旗銀行在32 個國家中從事私人銀行業務的員工可透過銀行的人才、產品及策略網路, 令客戶獲得全球投資組合的第一手資料,花旗銀行協助其尋求投資機會及識別投資風險。
新興市場業務。花旗銀行在新興市場服務客戶接近100年,源遠流長,並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因為花旗銀行就像一家當地商業銀行一樣,持有營業執照,了解當地市場,並擁有訓練有素的當地雇員,配合著跨區域性的優勢向客戶提供世界水平的銀行服務, 這是花旗銀行與從不同的優勢。
企業銀行業務。目前,花旗銀行在100多個國家與全球性、區域性和地方性公司客戶進行著合作。 花旗銀行在世界各地的市場所涉及的深度和廣度是企業銀行業務的基石。無論是在國內, 還是在世界任何地方,均可得到花旗銀行優質的服務和專業的建議。
跨國公司業務。 花旗銀行同許多著名的跨國公司之間的成功合作,是基於花旗銀行數十年來所積累的銀行業關系和經驗。 這些公司大多希望向海外擴展,特別是向新興市場擴展, 因為那裡的消費者和商品市場欣欣向榮。
花旗銀行在世界各地的深遠發展是最具競爭力的特點。就規模,產品,能力,產業知識和經驗而言, 花旗銀行都比競爭對手領先一步。花旗銀行的目標是將花旗銀行的產品和服務推向全世界。 簡而言之, 花旗銀行全球獨一無二的網路可隨時隨地為客戶提供其所需的服務。
四、經營狀況和資產負債情況
截止至1996年12月31日,花旗集團資產總額為2702億美元。 納稅後凈收益為38億美元,比1995年增加3億美元。每股收益7.42美元,上升15%。1996年向股東支付10億美元股息,回購股本31億美元,使總資本比率及第一級資本比率分別高8.3%及12.2%,並建立了准備金,這些均反映出極強的資本積累能力。年終,股價每股103美元,年內上漲35.75美元,即53%。
五、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地位與實力
在信用卡和消費卡領域,花旗銀行是全世界最大的企業, 擁有高達550億美元的應收賬款。截至1996年12月31日,花旗銀行已發行6100萬張信用卡(包括獨自和聯合發行),其中,歐洲有300萬張、亞洲有700萬張,拉美有900萬張。 通過將信用卡作為一種首選的安全的支付方式來推廣, 花旗銀行將一個以現金支付為主的社會發展為消費者信貸的體系。
巴西大型的石油公司Petrobras與花旗銀行里約熱內盧分行密切合作。在過去的數十年間,花旗銀行不斷為該公司提供對策和產品,以滿足其不斷出現的貿易融資,現金管理及資本市場等方面的需求。1996年, 《歐洲貨幣》雜志評選花旗銀行為拉丁美洲首屈一指的銀行。
花旗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的親密關系在像上海這樣的新金融中心得到了體現。花旗銀行在銀行投資及保險業有著巨大的發展機會。目前,這些領域不僅在亞洲,而且在全球都迅猛發展。1996年, 《歐洲貨幣》雜志評選花旗銀行為亞洲頭號銀行。
全世界的企業外匯交易人員和投資者一向將花旗銀行的外匯業務看作其最佳的客戶服務。《歐洲貨幣》連續18 年將花旗銀行名列榜首。數十年來, 花旗銀行在經營主要幣種及新興國家幣種(總共有140種)方面業績卓著。
花旗銀行的企業銀行業務遍及22個發達國家、75 個新興經濟國家,因此使花旗銀行的收益多樣化,平衡化。 花旗銀行企業銀行業務擁有20000個客戶,這為花旗銀行提供了豐厚的回報。由於花旗銀行參與了市場發展的各個階段,花旗銀行有充足的機會進行發展。
花旗集團證券部門的組織及承銷技能普及全球:在美國, 花旗銀行為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籌資10億美元,為期3年,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是新聞集團的一部分,花旗銀行與該集團在23 個國家有業務往來。這一筆交易涉及債務及股本投資工具。因而被《機構投資者》雜志評為年度破記錄交易。在亞洲, 花旗銀行是菲律賓長途電話公司3億美元全球債券的協同經理人。
六、在中國業務發展情況
1902年,花旗銀行在中國上海設立了首家分行, 成為第一家在中國升起美國國旗的銀行,花旗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
1904年--1928年,分別在廣州、漢口、北京、天津、哈爾濱、 青島、大連、長春等城市開設了14家分行,開展了進出口信貸、 外幣兌換、匯款、貿易及信貸調查等服務。
1940年--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全部分行停業。
1983年,在深圳設立代表處。
1984年,在北京設立代表處。
1985年,在上海設立代表處。
1988年,深圳代表處升格為分行。
1991年3月在廈門設立代表處。6月上海代表處升格為分行, 再度寫下美資銀行在上海歷史的新一頁。
1993年2月在廣州設立代表處。中國區總部由香港遷至上海,為首家在中國設立中國總部的國際銀行。
1994年,在上海開設自動櫃員機中心, 為首家在中國提供人民幣提款、轉調存款、查詢結余服務的外資銀行。
1995年,北京代表處在9月升格為分行,成為首家在北京開設分行的美資銀行。
1996年12月底獲批在上海浦東經營人民幣業務, 成為獲得人民幣業務牌照首家美資銀行。
1997年2月將上海分行遷址浦東,並將其原位於浦西的分行改為支行。4月4日開始經營人民幣業務, 為首家在上海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
6. 花旗集團的規模
花旗集團(Citigroup)是當今世界資產規模最大、利潤最多、全球連鎖性最高、業務門類最齊全的金融服務集團。它是由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於1998年合並而成、並於同期換牌上市的。換牌上市後,花旗集團運用增發新股集資於股市收購、或定向股權置換等方式進行大規模股權運作與擴張,並對收購的企業進行花旗式戰略輸出和全球化業務整合。
花旗集團的歷史可追溯到當時數家從事金融服務業的機構。首先是1812年於美國成立的紐約城市銀行,它是貿易融資的先驅。集團其他主要的前身是1873年Charles D. Barney在費城成立的證券經紀公司,以及1892年Edward B. Smith在費城成立的一家證券公司。
1910年,花旗的另一前身——所羅門作為一家工業債券交易商在紐約成立,後來發展成一家業內領先的債券交易所。1998年,花旗銀行集團與旅行者集團以700億美元合並,在花旗紅雨傘商標下也聚集了眾多品牌,包括花旗銀行、旅行者、美邦、CitiFinancial(前身為:商業信貸)和Primerica。這些經久不衰的品牌互相整合,使集團能夠提供全方位銀行服務,從個人銀行服務到企業和投資銀行服務、保險、證券經紀、私人銀行和資產管理等。
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團之一。
花旗集團在短短五年時間里,總資產規模擴大了71%,股東權益增加92%,資本實力不斷提高;總收入提高72%,利潤增長2.6倍,表現出不凡的盈利能力;其股票在進行一次送股(每3股送1股)和22次分紅派息(每股分紅共計$3.82)的情況下,每股凈值仍提高了一倍,價格翻了一番。花旗股票是紐約股市著名的績優藍籌股,如其業務品牌一樣著名。
花旗集團作為全球卓越的金融服務公司,在全球一百多個國家約為二億客戶服務,包括個人、機構、企業和政府部門,提供廣泛的金融產品服務從消費銀行服務及信貸、企業和投資銀行服務、以及經紀、保險和資產管理,非任何其它金融機構可以比擬。現匯集在花旗集團下的主要有花旗銀行、旅行者人壽和養老保險、美邦、Citi-financial、Banamex和Primerica。英國《銀行家》雜志對世界前1000家銀行2002年各項指標排名中,花旗集團以一級資本590億、總資產約10970億、利潤約152.8億美元三項排名第一,盈利水平佔1000家大銀行總盈利2524億美元中6.1%。根據花旗集團最新年報顯示,花旗集團2003年一級資本已達669億、總資產12640億、利潤 178.5億美元,比上年又分別增長了13.4%、15.2%和16.8%。
在過去的10年裡,花旗集團的股票價格、盈利能力和收入復合年增長均達到兩位數字,而且盈利增長高於收入增長。尤其令同行所嘆服的,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 2001年阿根廷金融危機和反恐戰爭等一系列重大事件,1000家大銀行總體盈利水平分別下挫14.9%和29.7%的情況下,花旗集團仍達到3%和4.5%的增長,顯示了花旗金融體系非凡的抗風險能力。
花旗集團目前是全球公認的最成功的金融服務集團之一,不僅是因其在全球金融服務業盈利與成長速度最高的企業中連續占據領先地位,更由於它是世界上全球化程度最高的金融服務連鎖公司。花旗集團為100多個國家2億多位顧客服務,每位客戶到任何一個花旗集團的營業點都可得到儲蓄、信貸、證券、保險、信託、基金、財務咨詢、資產管理等全能式的金融服務,平均每位客戶的產品數在全球同行企業中排名第一,因此花旗集團的客戶關系服務網路是花旗不可估量的一種資源,桑迪·維爾就曾驕傲地說過:「這個網路是我們唯一擁有的真正有競爭力的優勢,不管你到世界任何一個地方,你都可能找到一家花旗銀行的機構可以為你服務。」
7. 花旗銀行有多少資產
如果只是花旗銀行大概是1498億美元,現在的花旗股市是63.42美元股。其實這只是花旗銀行的一部分資產但花旗銀行不是母公司而母公司是一名中國人叫彭育軍掌控的花旗集團董事長如果按花旗集團的總價值是4萬億美元。
8. 求美國花旗銀行的簡介
一、歷史背景和發展概況
1812年6月16日, 紐約州特許設立花旗銀行, 其英文名稱為「City Bank of New York.9月14日,花旗銀行在華爾街52號開業,為紐約的一些商戶提供服務。銀行總裁是塞繆爾.奧斯古德上校,他曾在獨立戰爭中與喬治.華盛頓並肩作戰。
1822年農業火險及貸款公司成立, 這是美國每一家股份制信託公司。1835年,該公司改名為農業貸款及信託公司,1929 年與花旗銀行合並。其後,花旗銀行的英文名稱為:National City Bank。
1856年,摩西.泰勒擔任總裁,任職長達26年。
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 林肯總統懇請紐約各銀行為聯邦籌款15000萬美元。花旗銀行以黃金認購了7000萬美元。
1865年,花旗銀行加入新組建的美國國民銀行系統, 英文名稱改為:The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作為國民銀行, 其經營必須符合聯邦政府對償付能力及流動資金能力所規定的高標准。在紐約市,國民銀行的法定儲備金被視為存款。
1893年,花旗銀行就其存款及資產而言, 名列紐約市各銀行之首。
1897年,花旗銀行在美國銀行業率先設立外匯部, 開始從事外匯買賣業務。
1902年,在倫敦、上海、香港、橫濱、馬尼拉、 新加坡及舊金山開設分行, 成為1918 年收購的International Banking Corpation的國際業務網路的核心。
1904年,花旗銀行推出旅行支票。
1908年,花旗銀行於創立96年後,遷入位於華爾街55 號的前美國海關大樓。
1914年,根據在阿根廷設有分支機構的美國公司的建議, 花旗銀行於11月10日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設立分行, 成為美國國民銀行在該國的第一家分行。
1921年--1928年,1921年12月, 花旗銀行成為美國首家按復利計算儲蓄賬戶利息的銀行。1928年5月3日, 花旗銀行又向儲戶推出另一具有創意的業務;無擔保個人放款。
1929年,花旗銀行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商業銀行。 兼並進一步加快了銀行的擴展:農業貸款及信託公司成為花旗銀行農業信託公司。為滿足業務發展的需求,銀行在交易廣場20號興建了摩天大樓。
1930年--1936年,盡客處於大蕭條時期, 花旗銀行仍通過在中國的業務收入維持了股息。
1933年,由於《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的頒布, 花旗銀行同其他美資銀行一樣,也注銷了其投資公司。1935年, 花旗銀行為小型企業提供月度支付貸款業務。1936年, 花旗銀行在紐約市率先開辦無需最低存款要求的支票賬戶業務。
1939年--1949年,30年代末,花旗急需 23個國家開設了100個辦事機構,成為當時最大的國際性銀行。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花旗銀行在歐洲及亞洲的許多業務被迫停止。
1950年--1955年,隨著美國消費者收入的提高, 各種新型的個人銀行服務應運而生,銀行業開始大規模的發展。 個人支票賬戶及消費貸款激增。
1955年,花旗銀行英文名稱更改為The Fist National CityBank of New York。
1956年,花旗銀行在商業貸款部安裝了首台計算機。
1961年,花旗銀行創立 可轉讓定期存單。 新成立的花旗銀行海外投資公司成為該銀行境外分支機構的控股公司。 位於公園大道399號的新總部落成。
1968年--1974年,1956 年《美國銀行控股公司法》對一家控股公司控制多家銀行的作法加以限制。1968年, 花旗銀行成立了針對一家銀行的控股公司,使其可以擴展並提供新的金融服務。 其他銀行紛紛效仿。1974年,為更好地適應其全球性業務, 該控股公司更名為花旗集團。同年,花旗集團將浮動利率債券引入美國金融市場。這一革新已於10年前由花旗銀行在歐洲市場推出。
1975年,花旗銀行成為在歐洲共同市場9國設有分行的惟一一家美資銀行。
1976--1980年,1976年,花旗銀行英文名稱改為Citi Bank, N.A.。1977年,花旗銀行設立花旗卡業務中心,通過便捷而多功能的自動櫃員機和花旗卡,使其頗受歡迎的「花旗提供24 小時服務」廣告宣傳成為現實,一舉改變了美國消費者銀行業務的面貌。
1981年--1982年,進入80年代, 花旗銀行注重發展消費者銀行業務。銀行在而達科他州及特拉華州開設了分行, 以促進信用卡業務的發展,並收購了大來信用證。 花旗集團在收購了舊金山忠實聯邦儲蓄及信貸銀行後,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控股公司。
1984年,約翰.雷德當選為董事長。
1985年,花旗銀行將客戶的私人計算機與其系統相連, 方便客戶直接辦理銀行業務。
1992年,花旗銀行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 它的名稱即意味著獨具創意的銀行業務。花旗集團的分支機構及辦事處遍及90多個國家,成為業務覆蓋面如此之廣的惟一一家國際性銀行。
1993年, 花旗銀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信用卡及消費卡的發卡行和服務行。同年,花旗銀行兼並了80年代成立的數家儲蓄銀行, 貫以統一的名稱Citi Bank,FSB。
花旗銀行還推出其「風險之窗」管理模式,以國別、行業、 產品及客戶為重點,從內部評估及管理花旗集團的總體風險。
1994年,花旗銀行在俄羅斯開辦了第一家外國獨資商業銀行。 花旗集團恢復支付普通股股息,1991年,這一項業務曾暫時中斷。
1995年,花旗銀行慶祝其開辦消費者銀行業務20周年。當時, 銀行推出這項業務旨在全球范圍內為消費者提供銀行服務, 與消費者建立紐帶關系。在北京,花旗銀行於45 年後再次來華開辦可提供全面服務的分行,並在越南和南非設立了分行。
1996年,花旗銀行在亞洲的信用卡發行量最大。 台灣成為美國之外第一個發卡量超過百萬的地區。 花旗銀行在集團內部開展優質服務計劃。
二、組織結構和管理體系
花旗集團是一全球性金融服務公司。截止1996年12月31日, 集團在全世界擁有89400名雇員,在98個國家和地區約3200個網點為個人、企業、政府及金融機構提供各類金融服務。
花旗集團是一家美國銀行控股公司,1967 年根據特拉華州法律組成,現為其主要分支機構花旗銀行的惟一股東。
花旗集團受1956年《銀行控股公司法》約束, 接受聯邦儲蓄局的檢查。花旗銀行是聯邦儲蓄的會員行, 接受貨幣審計局的管理和檢查。
花旗集團的業務主要有兩大范圍:環球消費者業務以及環球企業銀行業務。環球消費者業務為消費者提供全球性的、全面的服務,下設分行和電子銀行、信用卡及消費卡、以及私人銀行業務; 環球企業銀行業務為各公司、金融機構、 政府以及全世界資本市場其他成員提供服務。
三、主要業務范圍
花旗銀行,作為惟一一家推行全球業務戰略的銀行, 不單為遍及56個國家的5000萬消費者提供服務,也在近100個國家為跨國、跨區及當地的企業客戶服務。除了花旗銀行, 沒有哪家金融機構的業務和資源足以在如此之多的地方,應付如此之多的需要。 花旗銀行已成為金融服務的世界品牌。花旗銀行的名稱即意味著服務, 不僅是滿足客戶的需要,更要比客戶預期的做得更好。 主要的業務范圍包括:
電子銀行業務。通過花旗銀行的計算機, 自動櫃員機或花旗電話銀行,在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內都可得到安全而便捷的服務。
信用卡業務。世界范圍內, 花旗銀行的信用卡客戶都可通過花旗銀行發行的信用卡, 或花旗銀行與其他知名機構共同發行的信用卡滿足其消費需求,並適應其不同的財務狀況, 花旗銀行是全球最大的信用卡發行機構。
私人銀行業務。花旗銀行在32 個國家中從事私人銀行業務的員工可透過銀行的人才、產品及策略網路, 令客戶獲得全球投資組合的第一手資料,花旗銀行協助其尋求投資機會及識別投資風險。
新興市場業務。花旗銀行在新興市場服務客戶接近100年,源遠流長,並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因為花旗銀行就像一家當地商業銀行一樣,持有營業執照,了解當地市場,並擁有訓練有素的當地雇員,配合著跨區域性的優勢向客戶提供世界水平的銀行服務, 這是花旗銀行與從不同的優勢。
企業銀行業務。目前,花旗銀行在100多個國家與全球性、區域性和地方性公司客戶進行著合作。 花旗銀行在世界各地的市場所涉及的深度和廣度是企業銀行業務的基石。無論是在國內, 還是在世界任何地方,均可得到花旗銀行優質的服務和專業的建議。
跨國公司業務。 花旗銀行同許多著名的跨國公司之間的成功合作,是基於花旗銀行數十年來所積累的銀行業關系和經驗。 這些公司大多希望向海外擴展,特別是向新興市場擴展, 因為那裡的消費者和商品市場欣欣向榮。
花旗銀行在世界各地的深遠發展是最具競爭力的特點。就規模,產品,能力,產業知識和經驗而言, 花旗銀行都比競爭對手領先一步。花旗銀行的目標是將花旗銀行的產品和服務推向全世界。 簡而言之, 花旗銀行全球獨一無二的網路可隨時隨地為客戶提供其所需的服務。
四、經營狀況和資產負債情況
截止至1996年12月31日,花旗集團資產總額為2702億美元。 納稅後凈收益為38億美元,比1995年增加3億美元。每股收益7.42美元,上升15%。1996年向股東支付10億美元股息,回購股本31億美元,使總資本比率及第一級資本比率分別高8.3%及12.2%,並建立了准備金,這些均反映出極強的資本積累能力。年終,股價每股103美元,年內上漲35.75美元,即53%。
五、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地位與實力
在信用卡和消費卡領域,花旗銀行是全世界最大的企業, 擁有高達550億美元的應收賬款。截至1996年12月31日,花旗銀行已發行6100萬張信用卡(包括獨自和聯合發行),其中,歐洲有300萬張、亞洲有700萬張,拉美有900萬張。 通過將信用卡作為一種首選的安全的支付方式來推廣, 花旗銀行將一個以現金支付為主的社會發展為消費者信貸的體系。
巴西大型的石油公司Petrobras與花旗銀行里約熱內盧分行密切合作。在過去的數十年間,花旗銀行不斷為該公司提供對策和產品,以滿足其不斷出現的貿易融資,現金管理及資本市場等方面的需求。1996年, 《歐洲貨幣》雜志評選花旗銀行為拉丁美洲首屈一指的銀行。
花旗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的親密關系在像上海這樣的新金融中心得到了體現。花旗銀行在銀行投資及保險業有著巨大的發展機會。目前,這些領域不僅在亞洲,而且在全球都迅猛發展。1996年, 《歐洲貨幣》雜志評選花旗銀行為亞洲頭號銀行。
全世界的企業外匯交易人員和投資者一向將花旗銀行的外匯業務看作其最佳的客戶服務。《歐洲貨幣》連續18 年將花旗銀行名列榜首。數十年來, 花旗銀行在經營主要幣種及新興國家幣種(總共有140種)方面業績卓著。
花旗銀行的企業銀行業務遍及22個發達國家、75 個新興經濟國家,因此使花旗銀行的收益多樣化,平衡化。 花旗銀行企業銀行業務擁有20000個客戶,這為花旗銀行提供了豐厚的回報。由於花旗銀行參與了市場發展的各個階段,花旗銀行有充足的機會進行發展。
花旗集團證券部門的組織及承銷技能普及全球:在美國, 花旗銀行為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籌資10億美元,為期3年,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是新聞集團的一部分,花旗銀行與該集團在23 個國家有業務往來。這一筆交易涉及債務及股本投資工具。因而被《機構投資者》雜志評為年度破記錄交易。在亞洲, 花旗銀行是菲律賓長途電話公司3億美元全球債券的協同經理人。
六、在中國業務發展情況
1902年,花旗銀行在中國上海設立了首家分行, 成為第一家在中國升起美國國旗的銀行,花旗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
1904年--1928年,分別在廣州、漢口、北京、天津、哈爾濱、 青島、大連、長春等城市開設了14家分行,開展了進出口信貸、 外幣兌換、匯款、貿易及信貸調查等服務。
1940年--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全部分行停業。
1983年,在深圳設立代表處。
1984年,在北京設立代表處。
1985年,在上海設立代表處。
1988年,深圳代表處升格為分行。
1991年3月在廈門設立代表處。6月上海代表處升格為分行, 再度寫下美資銀行在上海歷史的新一頁。
1993年2月在廣州設立代表處。中國區總部由香港遷至上海,為首家在中國設立中國總部的國際銀行。
1994年,在上海開設自動櫃員機中心, 為首家在中國提供人民幣提款、轉調存款、查詢結余服務的外資銀行。
1995年,北京代表處在9月升格為分行,成為首家在北京開設分行的美資銀行。
1996年12月底獲批在上海浦東經營人民幣業務, 成為獲得人民幣業務牌照首家美資銀行。
1997年2月將上海分行遷址浦東,並將其原位於浦西的分行改為支行。4月4日開始經營人民幣業務, 為首家在上海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
9. 花旗銀行大股東都有誰
花旗銀行大股東有:美國政府、阿布扎比投資局、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阿爾瓦利德。
花旗銀行是花旗集團旗下的一家零售銀行,其主要前身是1812年6月16日成立的「紐約城市銀行」,經過近兩個世紀的發展、並購,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之一,也是一家在全球近一百五十個國家及地區設有分支機構的國際大銀行,總部位於紐約市公園大道399號。
(9)花旗集團股票資產負債擴展閱讀:
英國《銀行家》雜志對世界前1000家銀行2002年各項指標排名中,花旗集團以一級資本590億、總資產約10970億、利潤約152.8億美元三項排名第一,盈利水平佔1000家大銀行總盈利2524億美元中6.1%。
根據花旗集團最新年報顯示,花旗集團2003年一級資本已達669億、總資產12640億、利潤約178.5億美元,比上年又分別增長了13.4%、15.2%和16.8%。
2012年9月19日,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在上海宣布在中國的信用卡業務正式運作。
2014年11月12日,英國、美國和瑞士金融監管機構就匯率操縱一案作出裁決,對全球五大銀行共處以34億美元的罰款,被罰銀行包括花旗銀行、匯豐銀行、摩根大通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和瑞士銀行。
10. 美國花旗銀行股票價格
花旗集團昨日收盤價為57美元
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以Citi為商標)總部位於美國紐約市,為世界上最大的銀行及金融機構之一,於1998年由花旗公司及旅行家集團合並而成,並於同期換牌上市。
花旗集團的歷史由花旗銀行的成立為起點,花旗銀行是1955年由紐約花旗銀行與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合並而成的,合並後改名為紐約第一花旗銀行,1962年改為第一花旗銀行,1976年3月1日改為現名。
花旗集團是美國第一家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共同基金、證券交易等諸多金融服務業務於一身的金融集團。合並後的花旗集團總資產達7000億美元,凈收入為500億美元,在100個國家有1億客戶,信用卡發行量約6000萬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