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購買蘇伊士運河的股票
要兩種方法,第一就是到經營國際投資的金融公司里問問,看看他們能夠代理,第二就是直接到埃及或英國開戶,直接買賣。
B. 蘇伊士運河的所有資料
蘇伊士運河1869年修築通航,是一條海平面的水道,在埃及貫通蘇伊士地峽,連接地中海與紅海,提供從歐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的航線。它是世界使用最頻繁的航線之一。也是亞洲與非洲的交界線,是亞洲與非洲人民來往的主要通道。運河北起塞得港南至蘇伊士城,長190公里(105哩),在塞得港北面掘道入地中海至蘇伊士的南面。
地理區位
蘇伊士運河是亞洲與非洲間的分界線,同時也是亞非與歐洲間最直接的水上通道。運河西面是尼羅河低窪三角洲,東面較高,是高低不平且乾旱的西奈半島。在運河建造之前,毗鄰的唯一重要聚居區只有蘇伊士城。沿岸的其他城鎮基本都在運河建成後才逐漸發展起來。
從地形上說,蘇伊士的地形並不相同,有3個是淺而充滿水的凹窪:曼札拉湖和提姆薩赫湖和苦湖,後者雖然有大小之別卻形成一片不斷的水域。蘇伊士運河穿過蘇伊士地峽,溝通地中海和紅海、印度洋。地峽是由海洋沉積物、粗沙和在早先降雨時期積存的砂礫、尼羅河的沖積土(尤其在北部)和風吹來的沙等構成的。在地峽處開鑿運河,溝通洋或海,能節約海上航程。[1]
明渠路線
蘇伊士運河是條無閘明渠,其全線基本為直,卻也有8個主要彎道。運河自北向南貫穿四個湖泊︰曼札拉湖(LakeManzala)、提姆薩赫湖(LakeTimsah)、大苦湖(GreatBitterLake)、小苦湖(LittleBitterLake)。兩端分別連接北部地中海畔的塞得港和南部紅海邊的蘇伊士城。
河道里程
總長:190.25公里。從航路浮標至塞得港燈塔:19.5公里;從等候區域到南入口:8.5公里;從塞得港到伊斯梅利亞:78.5公里;從伊斯美利亞到陶菲克港:83.75公里;提速區的長度:78.00公里。
水域參數
水面寬度(北/南):345/280米;浮標之間的寬度(北/南):215/195米; 運河深度:22.5米;最大船舶吃水允許值:62英尺;交叉區域:4800/4350平米;最大噸位:21萬噸;滿載油輪的限速:13公里/小時; 貨艙船限速:14公里/小時。
工程建造
運河建造
對地峽的勘測一直到法國佔領埃及時(1798~1801)才初次進行。拿破崙本人研究了古運河的遺跡。1834和1846年對運河再次作了研究。雷賽(FerdinanddeLesseps)接到埃及總督賽義德·帕夏(Sa'idPasha)的特許狀來建造一條運河。工程於1859年動工,用了10年才得以完工。初步的計劃是從三角洲沿著圖梅拉(Tumelat)河鑿一條小運河和一條南支線(今稱赫勒沃蘇伊士〔As-Suwaysal-Hulwah〕運河,兩條運河合起來原先叫作甜水運河〔SweetWaterCanal〕)通往蘇伊士,一條北段(阿巴西耶運河〔Al-AbbasiyahCanal〕)至塞得港。這條運河為其他乾旱地區提供了飲水,於1863年竣工。
100多年前,馬克思就把蘇伊士運河稱之為「東方偉大的航道」。蘇伊士運河建成後,大大縮短了從亞洲各港口到歐洲去的航程,大致可縮短8000~10000千米以上。它溝通了紅海與地中海,使大西洋經地中海和蘇伊士運河與印度洋和太平洋連接起來,是一條具有重要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的國際航運水道。
1980年12月蘇伊士運河完成第一期擴建工程後,運河全長195千米、寬365米、深16.16米、復線68千米,可以通航空載15萬噸、滿載37萬噸的油輪,是世界上溝通海洋的重要運河之一。
建造代價
1859年運河公司以極低的工資僱用了成千上萬埃及民工,強迫他們在蘇伊士地峽熱帶沙漠地帶從事極其繁重的勞動,工地飲水十分缺乏,大批民工渴死。公司提供的伙食粗劣量少,一份飯甚至不夠一個小孩充飢,多數民工經常處於半飢餓狀態。衛生條件十分惡劣,支氣管炎、肝炎、肺並赤痢等疾病極為普遍,特別是瘟疫流行,奪去了大批民工生命。
1863年,傷寒席捲工地,許多民工猝然死去;1865年,工地爆發霍亂,大批民工死亡,以至連送病人去急救站的人都找不到,也無人去處置工地上死去的民工的屍體。為修建蘇伊士運河,埃及12萬民工為之獻身,平均每千米就死亡738.5人。運河歷史
開鑿時期
可能遠在埃及第十二王朝,法老辛努塞爾特三世(Senusret III,其名字即為「蘇伊士」一詞的來源)為了通過陸行平底船進行直接貿易,下令挖掘了一條「東西方向」的運河,連接紅海與尼羅河。一些證據顯示這條運河的存在至少持續到公元前13世紀的拉美西斯二世時期,隨後運河被荒廢。
根據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著作《歷史》(The Histories of Herodotus)記載,大約在公元前600年,Necho 二世著手它的重新挖掘工作,但沒有完成。
古代時期
蘇伊士運河在公元前250年左右被托勒密二世重新獲得。在隨後的一千年中被連續改進、摧毀和重建,直到最終於公元8世紀為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曼蘇爾(al-Mansur)廢棄。
其後,蘇伊士運河被斷斷續續挖掘和開放,分別在公元前117年羅馬時期的圖拉真國王和公元640年歐麥爾·伊本·哈塔卜時期兩度長時期開放。
近代時期
18世紀末拿破崙·波拿巴佔領埃及時計劃建立運河連接地中海與紅海。不過由於法國人的錯誤勘定結果計算出紅海的海平面比地中海要高,也就意味著建立無船閘的運河是不可能的,隨後拿破崙放棄計劃,並在和英國勢力的對抗中離開埃及。
法國在拿破崙失敗之後,重建法蘭西第二殖民帝國,因為在美洲的殖民地失於英國,所以法國重點向東方發展,打通蘇伊士運河對法國意義更為重大。1854年和1856年,法國駐埃及領事斐迪南·德·雷賽布(Ferdinand Marie de Lesseps,1805-1894)子爵獲得了奧斯曼帝國埃及總督帕夏塞伊德(Said Pasha )特許。帕夏授權雷賽布成立公司,並按照澳大利亞工程師Alois Negrelli制定的計劃建造向所有國家船隻開放的海運運河。通過對有關土地的租賃,公司可從運河通航起主持營運99年。
1858年12月15日,蘇伊士運河公司(Compagnie Universelle Canal Maritime de Suez)建立。強迫窮苦埃及人穿過沙漠挖掘運河的工作花費了近11年,部分苦力甚至施以鞭笞。工程克服了很多技術、政治和經費上的問題。最終花費高達1860萬鎊,比最初預算的兩倍還多。
運河於1869年11月17日通航,這一天被定為運河的通航紀念日。
爭奪時期
1875年,外債迫使帕夏(Said 帕夏的繼任者)將運河的股份賣給了英國。1882年,英國騎兵進駐運河,1888年,君士坦丁堡大會公告運河為大不列顛帝國保護下的中立區,規定不論在和平還是在戰爭期間運河向所有國家的船隻開放。此外公約還規定在運河水域里不得有任何敵對行動,並不得在其沿岸修建防禦工事。1936年,英國與埃及簽訂《英埃條約》,英國堅持保留對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
1941年2月,德國駐北非遠征軍司令隆美爾指揮發動了埃及的進攻,准備奪取蘇伊士運河。並試圖向蘇伊士運河投擲炸彈。英國著名魔術師賈斯帕·馬斯克林作為特戰人員成為英軍的一名中尉,主持用探照燈和錫片反射器造成光幕干擾德軍飛行員的夜間視野,輔以白天的防空炮火,使得轟炸精度大大下降。保護了蘇伊士運河。
1951年,埃及推翻了1936年《英埃條約》,新政府要求英國撤軍。1954年英國同意放棄。1956年6月,最後一批英軍撤離埃及。
1956年7月26日,埃及總統納賽爾(Gamal Abdel Nasser)宣布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軍隊入侵埃及,為期一周的蘇伊士運河戰爭( 亦稱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戰爭損傷和沉沒船隻的影響導致了運河被關閉,直至1957年四月在聯合國援助下被清理完畢。[2]
1967年,六日戰爭爆發,其後運河被迫再次關閉。其間,在1973年的猶太贖罪日戰爭中,運河成為埃及軍隊橫越進入西奈半島以色列控制區的場所,隨後以色列軍隊跨越運河西渡。1974年起,聯合國維和部隊入駐西奈半島。
1975年6月5日,蘇伊士運河向海運重開。
運河使用
和平時期的使用
運河於1870年開始使用。最初,雙向通行時必須有一船進入通行灣停靠,但是1947年後採用了護航體制。起初通行時間平均40小時,到了1949年已減少到13小時,但1942年後運輸量增加,至1967年又升到15小時,有護航也還是如此,這反映了當時油船的運輸量增加了。護航隊每天都出發,兩隊向南,一隊向北。南行的護航隊在塞得港、拜拉赫(Al-Ballah)、提姆薩赫湖和卡布里特(Al-Kabrit)停靠,北行這些地方都有旁道,護航隊可在這里繼續前進毋須停留。隨著總的運輸量減少和運河相應地擴大,自從1975年以來,通行時間大約為14小時。
自1945年創紀錄地運輸了984,000名乘客後,由於來自飛機的競爭,客運已減少到微不足道的數字。飛機還運帶小量的高價值貨物。運河運輸量進一步還源於澳大利亞的貿易從歐洲轉移到日本和東亞。
不過,石油的運轉,從俄羅斯、南歐和阿爾及利亞的煉油廠主要運往印度的運輸任務還在繼續;干貨的運輸包括穀物、礦石和金屬也有所增加。
戰爭時期的使用
戰爭期間國際使用運河的史實有下列幾起:1898年美西戰爭期間不準西班牙戰艦通過,1905年日俄戰爭期間准許俄羅斯海軍艦隊通過,1935~1936年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期間也准許其船隻通過。原則上說,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運河向所有交戰國開放,但是同盟國軍事上的優勢使德國及其盟友不能有效地使用運河。
1949年以色列及其阿拉伯國家停戰後,埃及不準以色列使用運河,也不準所有與以色列有貿易往來的船隻通過。兩次關閉運河的第一次發生在1956~1957年的蘇伊士危機期間,在以色列攻擊了埃及軍隊,法國和英國軍隊佔領部分運河地區之後。第二次關閉是1967年6月以阿戰爭後,在戰爭期間和戰後,運河成為埃及和以色列許多戰斗的戰場,有好幾年變成了這兩國敵對軍隊的前線。隨著1975年6月運河的重新開放和1979年埃及和以色列的簽署和平條約,所有船隻(包括在以色列注冊的)又重新得以進入這條水道。
埃及的使用
蘇伊士運河,在埃及本國經濟發展上具有極大的價值。據統計,每年約有1.8萬艘來自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船隻通過運河。中東地區出口到西歐的石油,70%經由蘇伊士運河運送,每年經蘇伊士運河運輸的貨物佔世界海運貿易的14%,在世界上適於海運的人工運河中,其使用國家之眾,過往船隻之多,貨運量之大,蘇伊士運河名列前茅。
蘇伊士運河是埃及經濟的「生命線」和「搖錢樹」。過往船隻通行費,多年來一直與僑匯、旅遊、石油一道成為埃及外匯收入的四大支柱。現在運河每天為埃及政府收進200萬美元的外匯。船過運河按噸位繳納通行費,還要交付引水費和航標等費用。1993年運河收入達19億美元,1994年收入超過20億美元。
1981年10月1日起,蘇伊士運河正式啟用電子控制系統,從而標志著運河管理進入了現代新時期,它不僅提高了航運的安全性,還使運河的通過能力增加近一倍。現在每天通過運河船隻可達100艘以上。
為了適應國際航運日益發展的需要和賺取更多的外匯,蘇伊士運河第二期擴建計劃的第一階段工程已於1994年開工,這期工程把運河的河面由265米拓寬到415米,吃水深度增深到23.8米,使25萬噸級油輪得以順利通過。這一工程得耗資10億美元,費用的75%由埃及承擔,25%由日本、比利時承擔。可以預料,運河第二期擴建工程完成後,將會對國際航運和埃及民族經濟的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為了便於運河兩岸的交通以及向西奈半島供水,埃及政府於1980年建成了長5912米的艾哈邁德·哈姆迪隧道,它是連接亞非兩洲的一條重要紐帶。隧道底部敷設了輸水管道,每天把3.4萬立方米的尼羅河水輸往乾旱缺水的西奈半島,灌溉1.4萬公頃土地,隧道內公路寬7.5米,每小時可通過2000輛汽車。
C. 蘇伊士環境集團的在中國
20世紀70年代,蘇伊士環境通過子公司得利滿進入中國市場,得利滿利用蘇伊士環境的壓實技術和水處理技術在中國設計並建造了180多個水處理廠。1985年,蘇伊士環境與香港新世界集團合資組建了各持股50%的中法水務投資有限公司,中法水務成為蘇伊士環境在華水務業務的開發和經營平台。
重點投資區域是北京、上海、青島、重慶和南方的珠江流域,已為1400萬人口提供自來水及污水處理服務。這些合資企業中,包括位於鄭州、青島等地的11家制水企業,設在重慶、天津等地的6家整體供水服務/特許經營企業,位於上海的2家工業水處理企業,以及1家污水處理企業——重慶中法唐家沱污水處理有限公司,1家投資公司——重慶中法供水有限公司。
與當地政府或當地政府旗下的企業進行合資、合作,是蘇伊士環境在中國長期採用的發展策略,也是其中國業務不斷拓展的「秘訣」之一。
2008年4月,蘇伊士環境和香港新創建集團宣布共同收購重慶水務集團15%股份(投資雙方各佔一半),收購價為16億人民幣(約1.4億歐元)。蘇伊士環境由此成為重慶水務集團的戰略投資者。
D. 蘇伊士里昂水務集團的蘇伊士環境集團兩地成功IPO
歐洲第二大環境業務公司蘇伊士環境集團22日在巴黎和布魯塞爾證券交易所同時上市,正式從蘇伊士集團旗下的全資子公司「變身」為公眾公司。
蘇伊士環境集團中國區首席執行官高德輝表示,公司主要管理層仍保留,業務范圍仍繼續集中於水務、廢料處理和工程服務,公司的中國戰略不會改變。 蘇伊士環境集團董事長梅斯特雷在上市首日慶典上贊譽此次IPO為「一次成功」。截至巴黎時間22日9點45分,蘇伊士環境集團每股成交價格達到17.94歐元,而先前給出的參考價格為14歐元。
目前蘇伊士環境集團在全球擁有6.2萬名員工,2007年全年營業額達到120億歐元。
此次蘇伊士環境集團上市為其此前母公司蘇伊士集團和法國煤氣公司合並協議的一部分。2007年9月2日,有關合並條款通過兩家公司董事會批准,將組成法國燃氣蘇伊士集團(GDF SUEZ)。為確保這次合並是在平等基礎上進行,蘇伊士環境將上市,其65%的股份將分配給蘇伊士集團股東,以此平衡蘇伊士集團和法國燃氣公司的價值。
合並後新集團股票也於22日上市,總股數約為21.9億股,並自動入選巴黎CAC40股指,法國燃氣公司和蘇伊士公司股票 隨即在巴黎股市摘牌。 高德輝表示,盡管蘇伊士環境集團從全資子公司變為上市公司,但戰略不會改變,中國仍將是蘇伊士環境集團最重要的市場之一。「公司主要管理層沒有變,唯一變化的是股東結構。董事會會相應調整,這將有利於改善公司治理。」高德輝說。
前蘇伊士集團董事長熱拉爾·梅斯特雷將擔任法國燃氣蘇伊士集團首席執行官和蘇伊士環境集團董事長,集團首席執行官舒賽德繼續留任蘇伊士環境集團CEO。
高德輝介紹,蘇伊士環境集團為整體上市,其在中國投資也在上市公司資產中。他表示,蘇伊士環境在中國發展的四個驅動力主要為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城市化進程加快;中國政府對環境更為關注;中國環境法規進程加快。
「我們的工作計劃與中國政府『十一五』規劃節能減排戰略基本吻合。」高德輝說。
舒賽德此前表示,相信蘇伊士在中國業務增長會比中國本身市場增長還快,希望每年都增加2—3個合資項目。 高德輝表示,蘇伊士環境集團將繼續秉承「本地結合」的戰略,加強與當地政府和企業的合作,通過設立合資公司來進行。「我們將一直堅持這樣合作的方式,這符合蘇伊士的文化。」
在水務領域,自上個世紀70年代,蘇伊士環境就通過其子公司得利滿打入中國市場。1985年,蘇伊士環境與香港新世界(10.85,-0.18,-1.63%)集團於1985年簽署亞洲第一個水務特許經營合同,又通過合資企業中法控股建立了澳門自來水公司。目前,蘇伊士環境已在中國16個城市經營著21家合資企業,為1400萬人提供自來水以及污水處理服務。這些合資企業業務主要為飲用水處理、全方位供水服務和特許經營、工業水處理、污水處理和投資公司。
「目前這五類合資公司都已盈利,並且獲利合理,這表明我們是著眼於長期發展的企業。」高德輝表示。
今年4月,蘇伊士環境、香港新創建集團與重慶水務集團簽署戰略投資協議。根據協議,兩家公司共同出資16億元人民幣,收購重慶水務集團15%股份,分別佔7.5%股份。
「蘇伊士環境上市後,不準備減持其在中國合資公司的股份,至於會否增持股份,還要看合作夥伴的意向。」高德輝說。
在廢料處理方面,太古升達廢料處理公司為蘇伊士環境和香港太古集團組建的合資企業,在香港和澳門地區提供廢料處理業務;此外,蘇伊士環境設計、建造、管理上海化學工業區內的危險廢料焚燒裝置,其處理能力為60000噸/年,規模和技術均處於中國領先地位。
E. 1857年,英法兩國爭奪蘇伊士運河,英國用了什麼陰謀
1857年,運河還沒鑿開呢。。
蘇伊士運河是在1859年4月25日至1869年11月17日期間開鑿的。
1869年11月,蘇伊士運河正式通航。它全長170多公
里,北起地中海的塞得港,南到紅海的蘇伊士城,平均寬度約100米、深9米,後來經過
多次修浚,現在河面寬度為160—200米,平均深度約15米,可通行8萬噸巨輪。
10年間,埃及民工共挖土7400多萬立方米,通行前耗資4億多法郎。
蘇伊士運河極其重要的地位,使英國殖民統治者早已垂涎三尺,因此,英國也想把它據
為己有。早在運河計劃開鑿時,英國就百般阻撓,他害怕自己的地位受到削弱。但法國克服
一切阻力,英國人終於未能制止。運河通行後,英國又千方百計插手運河管理權,但都難以
成功。1874年11月,埃及政府因開鑿運河耗費的1200萬英鎊而債台高築,發生了
嚴重的財政危機,所以不得不決定出賣它所掌握的蘇伊士運河公司的44%的股票。英國看
到機會來了,便竭力阻止埃及將股票賣給法國。同月,英國首相狄斯累利違背常規,未經議
會討論,也未徵求內閣同意,擅自向國內羅斯柴爾德財團借款,採用各種手段,把埃及的7
箱股票買到手,並立刻運回倫敦。埃及的股票原價4億法郎,而英國乘人之危僅以1億法郎
就買到了。所以當1875年2月英國議會開會討論蘇伊士運河股票問題時,議會欣然批准
了這項一本萬利的買賣。之後,英國又不斷購進其它零星股票,最終蘇伊士運河成為英法兩
國的私有財產,英國的第一個目標——控制蘇伊士運河達到了。接著,英國憑借它強大的實
力,於1882年實現了第二個目標——武裝佔領埃及,完全控制蘇伊士運河。
蘇伊士運河通航後,歐洲各國都非常關心,1888年10月,英國、德國、奧匈帝
國、西班牙、法國、義大利、荷蘭、俄國、土耳其等國代表,在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
開會,共同簽訂了《君士坦丁堡公約》,其核心內容是:蘇伊士運河在戰爭時期應該與在和
平時期一樣,對世界各國的商船或軍艦一律自由開放,不得封鎖。禁止任何國家在運河水域
打仗。英國用它對運河的所有權而保留了《君士坦丁堡公約》的意見,直到1904年與法
國簽訂了《英法協定》後才宣布完全同意公約內容。
F. 蘇伊士水務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簡介:得利滿公司隸屬於世界500強之一的法國蘇伊士集團,是世界領先的專業水處理工程公司,其業務涉及市政和工業水處理領域的各個方面。集團總部設在法國巴黎,在全球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支機構,員工逾4000人,年營業額超過10億歐元。自1939年成立至今,已在世界各地擁有4萬多個工程業績。
法定代表人:張軍
成立時間:2002-09-02
注冊資本:5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10000410174123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外國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北三環西路31號23號樓118號房間
G. 蘇伊士運河堵了4天對中國股市有什麼連鎖反應
航運股上漲,比如中海遠控。
蘇伊士運河堵了之後,推高航運費用,因此航運過獲得利好。
其他的影響還是比較微小,畢竟只讀了四天,能損失多少?
其他國際上不穩定不確定的因素更多。
H. 蘇伊士環境集團的簡介
蘇伊士環境集團的主要業務范圍是提供環境設備及服務,滿足人們日常生活所需,其主要業務包括:飲用水生產與輸配、污水回收與處理,以及廢物處理與回用。集團業務遍布全球130多個國家,有72,130名員工,2007年的營業收入達120億歐元,凈利潤6.76億元。
2008年7月22日,蘇伊士環境集團在歐洲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市值約83億歐元。此次上市後,它從原母公司蘇伊士集團的全資子公司,變為法國燃氣蘇伊士集團(GDF Suez)持股35%的公眾公司。GDF Suez是法國燃氣和蘇伊士集團合並後組成的新公司,該公司也於7月22日在歐洲證券交易所上市,當天收盤市值約為920億歐元。
蘇伊士環境集團是全球領先的水務企業,始建於1880年,總部位於法國,以領先的技術致力於全球環保事業,主要業務范圍是提供環境設備及服務,負責飲用水生產與輸配、污水回收與處理,以及廢物處理與回用。
I. 壟斷蘇伊士運河股份的是
中遠航運集團,
中遠擬購蘇伊士運河碼頭股份
J. 從千億級水務巨頭能否看到環保帝國法蘭西的心法
在環保這一方面,法國確實做得比較突出,法國環保巨頭蘇伊士集團,更是達到了千億級的營收額。我們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環保企業的經營模式以及環保新思路。早在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國內環保企業處於萌芽狀態,蘇伊士集團便悄然進入中國。1975年,這家集團便獲得了第一筆在華業務,遼陽石化污水廠。
如果說水務是蘇伊士集團入華的「敲門磚」,那麼現在涌現出一批批可復制的危廢轉能項目並由水務和固廢衍生出綠色循環經濟產業園區,不僅成為蘇伊士在華新的業務增長點,也推動中國綠色、低碳、環保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和生態示範園區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