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HTC創始人王雪紅 王雪紅老爹王永慶是台塑集團創始人 台塑集團據說是世界50強之一 台塑集團和三星
綜合實力沒法比較,三星涉及的領悟和台塑差別太大,三星技術創新和專利權是台塑不具備的
⑵ 台塑集團不是世界500強
拜託,台塑集團是台塑,南亞,台化,台塑化等幾十家企業組成,並分開上市。集團營業額15000億台幣左右,約600億美元,《財富》是按營業額來算的,150億以上的營業額大多能進500強,光是台塑化就有大約兩百億美元了,按2009年是199億美元,排400多名。如果是整個集團算,就更多了。李嘉誠的長江集團就分成四大上市算,長江實業,和黃,其中,這兩家是可以進500強的。因此,台塑世界500強是毫無問題的,台塑集團就是200名以內了。
⑶ 台塑集團是做什麼行業的
很多耶!!
王永慶是賣米起家的...
後來做塑膠..現在還有石油..醫院.學校..一堆
幾乎都涵蓋了吧!!但保險沒有...
⑷ 台塑集團的經營之神
幾十年來,全球化工行業一直把王永慶尊為「經營之神」,其經營之道更是備受推崇,很多台灣企業家都將王永慶的管理經驗當作最為實用的教科書。
有位叫郭泰的作家,研究王永慶其人其事20多年,搜集了近40年來王永慶的演講稿和報紙、雜志、電視等相關報導,寫出了一本書,名為《王永慶給年輕人的八堂課》。這本書歸納出王永慶做人做事的根本態度和起碼原則。有書評這樣寫到,「王永慶給年輕人的八堂課,道理雖然淺顯易懂,卻是他數十年從不斷挫敗中累積出來的寶貴心得,可謂句句珠璣,發人深省」。
第一堂課:刨根問底,也就是面對問題一定要追究到水落石出,否則決不罷休。
第二堂課:務本精神,凡事只求根本,不問結果;事事追求點點滴滴的合理化。
第三堂課:瘦鵝理論,這是王永慶時常提及的人生奮斗理念,說的是學習瘦鵝忍飢挨餓,用刻苦耐勞的精神面對困境,並以堅毅態度等待機會到來。
第四堂課:基層做起,必須腳踏實地、按部就班、從基層做起,還必須在選定目標後咬住不放,全力以赴。
第五堂課:實力主義,學歷不等於實力,只有從實實在在的經驗才能培養出令人信服的實力。實務經驗愈豐富,成功機會就愈大。
第六堂課:切身感,企業的管理制度若能讓員工產生切身感,他們的潛能才可發揮到十成。王永慶經常對員工說:「雖是一分錢的東西,也要撿起來加以利用,這不是小氣,而是一種精神,是一種警覺,一種良好的習慣。」
第七堂課:價廉物美,只有建立在價廉物美的基礎上,企業才能夠蓬勃發展,在這一點上,王永慶堅持供應價廉物美的原料給下遊客戶。
第八堂課:客戶至上,買賣雙方唇齒相依,懂得維護客戶的利益,才能取得自己的最大利益。
還有文章指出,王永慶從多年的經營管理實踐中,總結出了一套實用理論,其中最為精闢的是「壓力管理」和「獎勵管理」兩件法寶。
所謂壓力管理,就是在人為壓力逼迫下的管理之道。具體地說,就是人為地造成企業整體及所有從業人員存在緊迫感。「一勤天下無難事」,王永慶始終對此深信不已,他認為承受適度的壓力,甚至主動迎接挑戰,更能充分體現出一個人的旺盛生命力,因此無論對人還是對己,王永慶都提倡嚴格要求。
據說,台塑集團的主管人員最怕「午餐匯報」。王永慶每天中午都在公司里吃一盒便飯,用餐後便在會議室里召見各單位主管,先聽他們的報告,然後提出很多犀利而又細微的問題。主管人員為應付這個「午餐匯報」,每周工作時間不少於70小時,他們必須對自己所管轄部門的大事小事十分清楚,對出現的問題做過真正的分析研究,才能順利「過堂」。王永慶本人每周工作100小時以上。由於堅持事無巨細的工作方針,再加上習慣於刨根問底,龐大的台塑集團完全在王永慶的掌握之中,他對企業運作過程的每一個細節都能了如指掌。
當然,獎懲分明是台塑集團的一貫作法,王永慶對員工的要求雖然苛刻,但對部屬的獎勵也極為慷慨。據報道,台塑的激勵方式有兩類:一類是物質的,即金錢獎勵;另一類是精神的。有關台塑的金錢獎勵以年終獎金與改善獎金最為有名。王永慶私下發給管理人員的獎金稱為「另一包」,即公開獎金之外的獎金。對於一般職員,則採取「創造利潤,員工分享」的做法。台塑員工都知道自己的努力會得到相應的報酬,因此都拚命地工作,王永慶的「獎勵管理」制度造成了「1+1=3」的效果。
王永慶曾在總結成功經驗時表示,他認為最有效同時也最有意義的做法,是選擇「永遠追求更大貢獻」作為企業的目標。他說:「我不但與別人競爭,對自己也是嚴之又嚴。」
龍兄虎弟紅花綠葉一個不少
王永在比哥哥王永慶小五歲,原任台塑集團副董事長,是陪伴王永慶時間最長的事業搭檔。媒體在評價兩個人幾十年的合作經歷時,經常使用的詞語是「珠聯璧合」與「相得益彰」。一家雜志的文章說,王永慶、王永在兄弟一靜一動,從年輕時代開始,王永慶負責規劃事業發展方向,弟弟王永在負責落實和執行。
在台塑老員工眼中,哥哥王永慶扮演著「抬頭看」的角色,思索規劃著台塑集團下一步發展方向,而弟弟王永在就是「低頭做」,一步步推動著台塑走向更高的階段,王永慶建立制度,王永在落實細節。而兩人的默契及信任更難能可貴,王永慶做了決策,王永在百分之百服從,而王永在執行過程擁有絕對的自主權,哥哥王永慶充分授權。有記者曾問王永在兩個人有沒有吵過架,王永在則委婉地說:「他講他的,我轉頭走掉就是了。」
在生活上,身為億萬富翁的王永慶,同樣對自己和家人嚴格要求,一貫奉行「勤勞朴實」,事事講究「合理化」。據說,王永慶的吃飯原則是「簡便」,最愛吃的是家常鹵肉飯;穿的原則是「整潔」,一雙運動鞋總要穿上好幾年。弟弟王永在則是隨遇而安,對任何事情都泰然處之,進退自如。
近幾年來,一些歐洲經濟學者突然對家族企業發生了濃厚興趣,很多知名大學也先後設立了專門的工作室,對其方方面面進行解構和研究。為了搞清楚究竟是什麼令經濟學者如此著迷,美國《新聞周刊》特地委託湯普森金融咨詢公司對歐洲家族企業進行一次全面的調查分析。在強大的資料庫中,湯普森的分析師們找到了答案:令經濟學家感興趣的,是大型家族企業近年來出乎意料的發展與壯大。從綜合數據來看,在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瑞士及英格蘭的股市中,家族企業板塊近10年的總體走勢要強於沒有血脈傳遞關系的企業板塊。
一些專家指出,從現代管理制度出發,公司應有相互獨立的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組織體系,但很多家族企業卻將三者揉在一起。很多人批評這種狀況可能危害小股東利益、容易滋生內部腐敗,而一些經濟界人士卻認為,家族對企業的絕對控制非但無害而且有益於企業的長遠發展。專門為企業做管理咨詢的律師米爾斯泰因認為,在那些家族成員佔有董事會和管理層席位的公司中,即使出現嚴重分歧,家族企業最終也能迅速達成共識,因為家族企業擁有一般企業沒有的東西:維護家族團結和財富的共同願望。
或許,這種兄弟之間的情義、家族內部的團結,就是帶有家族企業烙印的台塑集團持續高速發展的原動力。 隨著王永慶、王永在兩兄弟淡出決策層,台塑集團將從「二王時代」過渡到「行政中心集體領導時代」,今後所有重大決策都將出自由王永在長子王文淵、王永慶之女王瑞華等七人組成的行政中心。王文淵、王瑞華分別擔任集團總裁和副總裁。據報道,王永在代表兄弟倆對媒體表態,說退休之後心情不錯,還強調對接班人「很放心、很高興」。
台灣當地媒體指出,目前行政中心的七名委員分別代表三股力量,王瑞華、王瑞瑜是王永慶的代言人,王文淵、王文潮則延續著王永在的影響力,李志村、吳欽仁、楊兆麟是追隨王氏兄弟的多年老臣,作為第三方力量,可以彌補第二代王氏決策人在專業層面的不足,同時充當第二代之間的潤滑劑。有熟悉台塑集團企業文化的人士指出,這樣的人事安排表明在王家第二代接班人當中,仍無一人可以單挑大樑,無法讓王氏兄弟放心地把權力移交到一個人手中。也就是說,進入行政中心的四位第二代成員雖各有所長,但目前還無法服眾,必須繼續加以磨練,才能選出真正的接班人。
一些外國機構投資者認為,只要王永慶還在一天,家族就不會出現紛爭,為了使家族勢力平均,同時避免未來的爭吵,早點安排接班事宜的確是未雨綢繆的一步好棋,同時王永慶、王永在兄弟也可以仔細觀察接班人的品德與能力表現。
本來,按照王氏兄弟的既定部署,王永慶長子王文洋是台塑集團當仁不讓的接班人。1951年出生的王文洋早年赴英國讀書拿下博士學位,回到台灣後一手推動半導體事業布局,並成為「六輕計劃」的小組召集人。不過,1995年王文洋因緋聞事件被逐出台塑,只能暫時自立門戶。
在目前的決策層中,被寄予厚望的王文淵歷任紡拓會董事長、台塑區塑膠原料公會理事長、台灣區人纖公會理事長,在島內知名度較高、行政經驗豐富,是台塑第二代領導集團的領軍人物。而擔任副總裁的王瑞華長年居住美國,被當作老爸王永慶的海外替身,沉穩而內斂,工作能力和待人方式都深受員工肯定。王文潮做事低調而穩健,很像父親王永在,屬於第二代當中的穩健派,掌管的台塑石化是台塑集團的「火車頭」,一些台北媒體認為他在未來更上一層樓的機會也很大。王瑞瑜和社會各界有較多接觸,今後可能充當台塑集團的親善大使。
此外,按王永慶體系和王永在體系目前的持股比例看,持股較多的王永慶體系略占上風。但是,台塑集團如此龐大復雜,並非一兩個後輩就能完全掌控,有股權不等於能讓集團順利運作,這是王永慶體系接受集體領導的關鍵。需要強調的是,目前在台塑企業集團中,實力最雄厚的當屬台塑石化和台化兩家公司,分由王文淵、王文潮兩兄弟擔任總經理,3年來兩家公司獲利屢創新高,經營成果卓著。假如王文淵、王文潮失去對兩家公司的主導權,不僅在集團內部會有異音,也會引起其他股東的不滿。
還有分析指出,王永慶兄弟相當欣賞美國洛克非勒家族,希望效法洛克非勒家族將財產信託的作法,確保兄弟兩人的股權永不分離、王氏家族永不崩離。未來台塑集團各公司的運營權主要交由專業經營團隊負責,而實際擁有股權者,將是王永慶兩兄弟捐贈股權的基金會,以及與家族有關的法人機構。 被譽為「經營之神」的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於美國時間十月十五日凌晨在美國辭世,享年九十二歲。「台塑企業創辦人王永慶先生於2008年10月11日赴美視察業務,於美國時間十月十五日凌晨在睡眠中安詳辭世,台塑企業全體員工聞此噩耗,均同感哀戚。」
「王創辦人為確保台塑企業的永續經營,於民國九十五年指示成立行政中心,由七位企業資深領導幹部擔任委員,負起全企業經營督導重責,運作兩年多以來,幸而不負王創辦人所託,已能承接重責大任,帶路台塑企業繼續穩健向前邁進。今後台塑企業全體同仁亦將持續秉承王創辦人『勤勞朴實』的精神,共同努力以赴,創造企業良好績效,以求不負王創辦人的期待。謹此敬告關心台塑企業的社會各界人士。」
王永慶一九一七年一月十八日出生於台灣台北廳新店支廳新店區直潭庄(今屬台北縣新店市),祖籍福建泉州安溪。是台灣著名的企業家,為台塑集團創辦人,在台灣被稱為「經營之神」。自一九五四年創辦台塑企業迄今五十四年,目前發展為資本額達新台幣二萬四千六百二十三億元,員工超過九萬五千人,去年稅後純益高達二千一百九十億元新台幣的企業集團,業務涉及塑化、紡織、石化、電子等,集團下掛牌上市公司達十家。
⑸ 台塑集團的未來命運
台塑集團的經營在去年交出好成績,獲利高居台灣各集團之首,證明了在創辦人王永慶交棒後,7人決策小組的經營能力。但前往美國考察的王永慶去世後,讓社會各界及員工倍感震驚。
雖然集團股價16日全數重挫,但是從7人小組接棒以來的表現,加上另一位創辦人王永在的指導,台塑集團的經營並不會因此出現斷層,不過,較令人關切的是,大家族常有的分家產等後續問題,以及「出走」的王文洋會不會重回家族。
2002年4月台塑先在總管理處之下設立「5人決策小組」,2003年加入王瑞華變成「6人決策小組」,成員包括王文淵、王瑞華、王文潮、楊兆麟、吳欽仁、李志村等人,直到2006年6月台塑股東會時,王瑞瑜的加入後,「7人決策小組」正式成形。
在王永慶90歲時正式宣布交棒,由「7人決策小組」負起集團的經營重責,同時欽點胞弟王永在、長子王文淵擔任集團行政中心總裁,王永慶的女兒王瑞華擔任副總裁。當時擔任台塑董事長的王永慶、及副董事長王永在正式宣布交棒,之後陸續退出相關企業的董事會,正式將公司經營交由王文淵及王瑞華等7人組成的行政中心來主導經營。
根據台塑集團的交棒計劃,由王文淵、王瑞華、王文潮、王瑞瑜、楊兆麟、李志村、吳欽仁等7人組成行政中心,內設總裁及副總裁,分別由王文淵、王瑞華擔任,每月至少開1次會議,集團各關系企業的重要決策在送董事會前,需先經行政中心討論定案後再送董事會。
王文淵說,為達到企業永續經營,創辦人實事求是的處事原則,及健全體制下,今後的營運將由企業內部所培養出來最適任的專業經理人擔任各公司最高負責人,企業整體發展的規劃及各項重大政策及投資案的決核,將由企業內4大公司最高負責人、總管理處最高專業經理人,及2位創辦人所指派,具有豐富實務經驗的人選,共7人組成的行政中心,作為企業最高決策單位,共同為企業未來發展及確保維持良好競爭力努力。
至於接任的感想,王文淵在當時就強調,台塑集團成立以來在經營上培養出優秀人才及技術、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行政中心的成員也都有數10年的經營經驗,再加上創辦人的指導,他自我期許,可以建立包括人、事、物一切合理化的環境,相信台塑未來會永續經營。
不過,王永慶的辭世,免不了還是會引來投資人的恐慌,加上遇到台股重挫,讓台塑集團股16日呈現重挫,另外,王文洋是否會重回家族?也是外界關注的另一個焦點。
呂安妮打破規劃接班布局
曾是台灣人眼中最幸福的「含著金湯匙」長大、擁有台灣首富王永慶財產的長子王文洋和次子王文祥,在此次台塑集團的接班布局中完全出局,多少還是留給世人一些唏噓,也讓人見識到王永慶對企業經營專業制度化的堅持,及對於子弟愛惡分明,劃分界線的鮮明立場。
1995年,可能是改變台塑集團接班布局的重要關鍵一年,而真正改變這場接班布局的人,外傳是呂安妮。原本被王永慶重點提攜視為集團接班人的是王文洋。1995年,王擔任台大、政大教授竟傳出師生戀,引發軒然大波,甚至王文洋和台大女學生呂安妮的緋聞鬧上媒體,集團內傳出,王永慶大怒,要求王文洋選擇家族、放棄呂安妮。
沒想到,王文洋斷然拒絕父親王永慶要求,毅然決然地離開台塑,另赴大陸開辟新市場。但2007年間,王文洋卻重回台灣政商圈,一來是因父親高齡90歲,回台灣增加父子情誼,二來想回台貢獻自己對台灣的關懷和建議,提供了包括環保能源、健保醫療等多方面的建言。雖然王文洋希望有些作為的努力,但還是無法抹掉「王永慶兒子」的既定事實,也讓他一心想走出父親陰影、保有獨立個體的想法難以達成。
尤其同年間,傳出與王文洋結婚32年的結發老婆、也是王永慶最疼惜的媳婦陳靜文罹患胃癌,各界對陳靜文的同情,讓王文洋、呂安妮舊案重提,直至同年6月陳靜文胃癌過世,困擾王文洋的感情事終於遠揚。
王永慶非常疼愛長媳陳靜文,在陳靜文因胃癌住院期間,特地帶著三房李寶珠前往醫院探視,據說王永慶在病房待了15分鍾,向來給人「鐵漢」形象的「經營之神」,老淚縱橫哭紅了雙眼。王永慶對這位媳婦的疼惜可說是溢於言表。陳靜文對於公公的照顧也是非常感動,她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曾說,王文洋與呂安妮事件發生時,幸好是她的公公和婆婆支持她,才讓她想開度過當時的痛苦。
對於接班一事,王文洋在去年底上電視節目時,曾表白「我從來就不是台塑的接班人!」「這些都是媒體說的」,而呂安妮也不是他離開台塑的原因。盡管如此,王文洋的動向仍受矚目。
而王永慶另一個兒子王文祥,則是淡出台灣和台塑集團。從小就到美國,負責台塑美國廠業務,行事低調。但王文祥在40歲那年,才剛和銀行借錢買下美國台塑,准備大展宏圖之際,卻在簽約後10天發現罹患四期鼻咽癌,經過長達195小時的痛苦化療和34次電療及每天5000米慢跑,現在身體雖已康復,但人生觀卻有一百八十度轉變,家庭是他的第一位,事業對他來說,只想對社會多些回饋和幫助,早已跳脫台塑集團接班之外。
⑹ 台灣台塑集團有那些子公司
台塑關系企業 總管理處 國內生產事業 台灣塑料公司 南亞科技公司 文方公司 台宇汽車公司 南亞塑料公司 南亞電路板公司 達興公司 台朔環保科技公司 台灣化學纖維公司 台灣小松電子公司 福懋公司 台塑旭彈性纖維公司 台塑石化公司 台灣必成公司 華亞科技公司 台塑大金公司 台朔重工公司 麥寮汽電公司 台朔汽車公司 長庚生物科技公司 台朔光電 台塑訊科 台塑生醫科技公司 南亞光電 國外生產事業 台塑海運公司 / 船期表 南亞美國公司 印度尼西亞南亞公司 J-M塑料公司 台塑美國公司 南亞美洲公司 INTEPLAST 紐曼天然氣公司 醫療與教育事業 長庚紀念醫院 長庚大學 長庚技術學院 明志科技大學 其它 台塑汽車貨運公司 台塑通運公司 六輕汽車貨運公司 麥寮港口公司 長庚球場 台塑網科技公司 台亞石油
⑺ 台塑集團下的台灣化學股份有限公司有幾家分公司
全名:台灣化學纖維股份有限公司,公司首頁:http://www.fcfc.com.tw/
一、公司簡介
1.沿革與背景
公司成立於1965年3月5日,為台塑集團主要成員之一。公司原先從事紡織、纖維一貫產品之制銷,於民國七十六年起,陸續加入PS、ABS等塑膠產品,投資六輕後,轉型為以生產石化、塑膠產品為主之事業體。
公司無論是紡織、纖維產品或石化產品之制銷,在台灣及亞洲均具領導地位,民國九十年向政府申請獲准在大陸寧波投資設立ABS、PS、PTA以及汽電共生等廠。
2.營業項目與產品結構
公司旗下事業包括石化產品、塑膠產品、化纖產品三大類,以及工務業務,產品主要包括:
(一)石化:苯、甲苯、對二甲苯(PX)、鄰二甲苯(OX)、苯乙烯(SM)、合成酚(Phenol),丙酮(Acetone)、純對苯二甲酸(PTA)、二甲基甲醯胺。
(二)塑膠:聚碳酸酯樹脂(PC)、聚苯乙烯(PS)、聚丙烯(PP)、ABS。
(三)化纖:嫘縈棉、芒硝、合成纖維紗、短纖布及長纖布,尼龍粒、尼龍原絲、尼龍加工絲。
(四)工務:水、電力、過濾水、冷凍水、軟水、蒸汽等公用流體。
2012年產品營收比重為:石化產品佔65.2%,塑膠產品佔24.1%,纖紡織產品佔8.6%。
二、產品與競爭條件
1.重要原物料及相關供應商
公司與集團上下游關系密切,包括苯、OX、PX、SM等上游原料自給率皆達八成以上,其中所生產的SM約8成自用。
主要原料供應商:
芳香烴混合物、乙烯、丙烯、丁二烯:主要由台塑化供應
AN:主要由台塑供應
丙二酚、聚酯棉:主要由南亞供應
橡膠:主要由台橡、JSR供應
CPL:主要由中石化、日本住友及荷商帝斯恩供應
2.產能狀況與生產能力
台灣廠年產能方面:
(一)石化:苯128萬噸、鄰二甲苯48萬噸、對二甲苯172萬噸、甲苯2萬噸、PTA240萬噸、SM120萬噸、丙酮24.6萬噸、合成酚40萬噸、DMF4萬噸。
(二)塑膠:PS32萬噸、ABS41萬噸、PP51萬噸、PC20萬噸。
(三)化纖:嫘縈棉14.5萬噸、尼龍粒21.3萬噸、尼龍絲17.1噸、尼龍加工絲10.8萬噸。
大陸寧波廠年產能方面:
(一) 石化:PTA60萬噸(擴產:150萬噸於2014年完成)。
(二) 塑膠:ABS40萬噸、PS40萬噸
公司與南亞在越南合資的台灣興業公司,主要從事塑膠及化纖的產銷,產能方面,紡紗產能24萬錠,尼龍粒4.7萬噸,尼龍絲3.9萬噸,聚酯纖維12萬噸,瓶用聚酯粒15萬噸,BOPP膜6萬噸,PVC膠膜3000噸。2013年擴建PVC膠膜3000噸,PVC膠布1.9萬噸,聚酯纖維3.8萬噸。
三、市場需求與銷售競爭
1.產業結構與供需
1公噸PTA =0.67公噸PX+(0.06~0.1)公噸醋酸+工繳
PTA主要用來製作聚酯或PET,每公斤的聚酯是由0.87公斤的PTA與0.35公斤的EG聚合而成,然後再經抽絲加工成聚酯纖維。通常PTA消費有季節性,每年的3~6月及8~12月為生產旺季。
2012年全球PTA需求量為4395萬噸,產能超6000萬噸,並以亞洲為主要生產基地,其中中國大陸需求量為2065萬噸。大陸方面,由於產能快速擴充,下游需求無起色,導致開工率僅61%,若加上歐美經濟復甦緩慢,皆影響市場的供給情況。
主要原料PX方面,全球對PX需求量急速增加,預計2014年達到3480萬噸,其產能主要集中在亞洲地區,其中,中國大陸需求量為1385萬噸,自給率約61%,估計2013年需求量將年增逾20%左右。
2.銷售狀況
2012年各項產品在國內市佔率,分別為:
(一)石化類產品:苯乙烯佔44%,丙酮佔37%,合成酚佔45%,PTA佔37%
(二)塑膠類產品:PS佔53%,ABS佔30%,PP佔35%,PC佔39%
(三)化纖類產品:嫘縈棉佔70%,尼龍絲佔38%
3.國內外競爭廠商
國內、外主要的競爭者:
(一)石化類產品:
(1) 苯乙烯:台苯、國喬
(2) 丙酮:信昌化、長春
(3) 合成酚:信昌化、長春
(4) PTA:中美和、遠東新、英威達、Dupont、泰光產業、翔鷺石化
(5) PX:中油、福佳大化、S上石化、福建煉化、金陵石化
(二)塑膠類產品:
(1) PS:奇美實、台達
(2) ABS:奇美實、
(3) PP:榮化
(4) PC:日本帝人、GE、Bayer
(三)化纖類產品:
(1) 嫘縈棉:三友、海龍
(2) 合成纖維紗:遠東新、南紡
(3) 長短纖布:福懋、弘裕、佳和
(4) 尼龍粒:力鵬、集盛
(5) 尼龍絲:力鵬、集盛、展頌
⑻ 台塑集團和華為集團哪個大
華為大,華為一年的結算就相當於台塑的總資產
⑼ 台塑集團的相關信息
台塑集團的介紹
(摘自官方繁體介紹)
本公司成立於民國四十三年,歷經五十餘年之努力,目前資本額為572億元,茲將本公司目前之經營業務及產品介紹如後:在塑膠原料製品方面,包括PVC粉、VCM、液鹼、鹽酸、塑膠改質劑、高密度聚乙烯、聚乙烯醋酸乙烯酯/低密度聚乙烯、線性低密度聚乙烯等產品,其中PVC粉年產能一佰三十萬一仟公噸,不僅系台灣最大生產廠,若含美國及大陸投資公司年產能達二佰九十二萬公噸,是世界上最大PVC粉生產廠之一。配合政府環保政策,鹼廠生產方式由水銀法改采離子交換膜法,液鹼年產能一佰六十萬公噸。塑膠改質劑是本公司自行研發成功之產品,其中MBS耐沖擊改質劑年產能一萬九仟七佰公噸、PA加工助劑年產能二萬五仟公噸、合計年產能四萬四仟七佰公噸,對國內發展高附加價值產品頗有助益。高密度聚乙烯年產能五十三萬公噸,系國內最大生產廠,聚乙烯醋酸乙烯酯/低密度聚乙烯年產能二十四萬公噸,線性低密度聚乙烯年產能二十六萬四仟公噸,聚丙烯年產能四十萬公噸。
在塑膠加工品方面,配合高密度聚乙烯之生產,在新港廠區設加工廠生產市場袋、購物袋、垃圾袋、透氣膜等,年產能一萬五仟公噸。其加工品配合環保需要,供應焚化爐專用含碳酸鈣塑膠袋、可分解塑膠袋及使用水性油墨印刷等產品,銷往日本、澳洲等地區。
在纖維製品方面,包括亞克力棉、碳素纖維,其中亞克力棉年產能 七萬二仟公噸,為國內最大之生產廠。碳素纖維年產能三仟九佰五十公噸,其生產製程所需原絲系本公司自行開發成功,是國際上少數生產廠之對國內高科技工業發展貢獻良多。
配合政府發展高附加價值品及精密化學工業,本公司亦生產特用化學品,包括丙烯酸及其酯類、氟氯烴化物、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環氧氯丙烷、甲基第三丁基醚,其中丙烯酸及其酯類年產能二十六萬二仟公噸,系國內唯一生產廠;同時配合丙烯酸酯廠生產之高純度丙烯酸(HPAA),於新港廠區設廠生產高吸水性樹脂,年產能四萬公噸,系國內唯一之工廠。氟氯烴化物是國內唯一生產廠,供應空調、冰箱、冷凍機用冷媒,PU、PS發泡劑及電子資訊產品洗凈用途,為現代生活重要的化學品。丙烯腈年產能二十八萬公噸,系台灣最大生產廠,供應台麗朗廠自用及關系企業台化公司ABS廠,甲基丙烯酸甲酯年產能九萬八仟公噸,系台灣第二大生產廠,環氧氯丙烷年產能十萬公噸,系亞洲最大生產廠,主要供應關系企業南亞公司EPOXY廠,甲基第三丁基醚年產能十七萬四仟公噸,主要供應關系企業台塑石化公司做為汽油添加劑。另本公司於新港廠區生產工程塑膠聚縮醛樹脂(POM),該技術系本公司自行開發成功,年產能二萬五仟公噸。碳酸鈣產品方面,包括台鈣劑、優鈣劑、生石灰、輕膠鈣等,系國內唯一之生產工廠。
本公司另設有工務部,除負責工程設計、規劃外,亦供應各廠之公用流體,另配合本企業六輕計劃龐大配管工程,成立配管預制工廠,采自動化機具設備施工,提升工作效率及品質。
火災事件
台塑集團旗下南亞塑膠位於嘉義縣太保市的珠光紙廠3日發生火災,延燒17個小時後於4日凌晨撲滅。這是台塑集團繼7月六輕麥寮烯烴一廠、重油加氫脫硫二廠兩起火災後,短短3個月內第三起重大火災,引發社會關注。前天專程南下嘉義坐鎮指揮的塑膠廠總經理吳嘉昭,也已在當晚返回台北。
過火面積近7000平方米
起火點為南亞塑膠2廠電器控制室,初期廠內煙大、溫度高,嘉義縣消防人員在接到報警12分鍾後就趕到現場,先後出動包括台南縣、雲林縣共50輛消防車,同時也出動直升機從空中施救。
消防人員稱起火原因,是當日上午在現場作業的員工看到1部機器下方有熱煤油滲漏冒煙並迅速延燒,員工一度曾持滅火器滅火,但未能奏效。
南亞塑膠嘉義廠區內共有7個廠房,發生火警的二廠是台灣生產珠光紙的主要工廠,現場為5層樓高的密閉式倉庫與廠房,堆放有成品及煤油等易燃物,面積近7000平方米。消防部門表示,依據消防局專業及人員安全考量,他們決定讓起火的廠房完全燃燒,再做善後。所幸大火並未擴及其他廠房。
火場高溫達1000多攝氏度「這是嘉義縣有史以來最大的火!」從事消防工作25年的嘉義消防局代理局長呂清海在現場說。
呂清海指出,現場燒的全是珠光紙,類似家裡放的一捆捆的保鮮膜原料,加上是密閉空間,熱煤油瞬間爆開,現場高溫達1100攝氏度,消防隊員一度穿上保護衣進入欲滅火,但「實在太熱、受不了」,又退了出來,否則隊員們可能會灼傷。
一名加入搶救的消防隊員說:「熱氣逼人,火場高溫達1000多攝氏度,50米范圍都很難靠近。」消防隊員所穿的衣服只能防200度高溫,「我們根本無法接近火場」,只能破窗、排煙、降溫、四周布水線,防止延燒。
大火在延燒17個小時後,終於在4日凌晨零點53分撲滅,但消防人員仍然不敢大意,留守大批人車,徹夜進行殘火處理,同時加派大型挖掘機械等機具進行火場清理。
空氣污染引當地居民抗議
大火將該廠6000多平方米的廠房付之一炬。火災發生時,濃煙籠罩了雲林縣和嘉義縣市,甚至下起黑雨,後證實是火場飄散掉落的粒狀污染物。所幸事故未造成人員傷亡,由於火災導致嚴重空氣污染,一度引發當地居民的抗議。嘉義縣政府已對廠方罰款100萬(新台幣,下同)並勒令停工。
⑽ 台塑集團是做什麼行業的
台塑集團是台灣最大的工業集團,第二大民營集團,也是世界最大的石化企業之一,共有30多家子公司和事業部,經營領域橫跨塑膠、化纖、貨運、機械、醫療、教育等行業,在美國、印尼及香港等地設有6家海外分公司。
台塑企業的多元化發展,由塑膠工業起步,逐漸跨足石化、纖維、紡織、電子、運輸、重工、能源、汽車、生物科技等產業,同時拓展海外投資事業。
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本著「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宗旨,也著手開辦醫療、教育等社會公益事業,回饋社會大眾,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民營企業之一。
(10)台塑集團股票擴展閱讀:
台塑企業自1954創立台塑公司至今,共擁有生產事業超過120家,醫療及教育等公益事4家,由此結合成為一個龐大企業體。
台塑集團以連鎖的造型作為共同標幟,表示各公司間之縱橫聯系、互助合作及和諧圓融的意義,象徵台塑企業體的一貫性和生生不息、綿延不絕的強大發展力。
標幟中各公司的代表符號,均取自中國文字的意象,其用意為宏揚我中華民族固有之優良傳統文化,在國際商場上獨樹一幟,以簡潔有力的型態,加深大眾印象,以及對台塑企業的信賴感。